1980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胡志明主席诞辰九十周年纪念
黄文欢
越南主席胡志明,鸿雒江山大救星。
为国奔波穷四海,为民尽瘁整一生。
广求马列理论读,结合家邦实际行。
鸣鼓溃三才劲旅,挥旗平五角骄兵。
艰苦战斗三十载,民族解放功告成。
息干戈以事建设,睦邻友以保和平,
人民自可得休养,祖国自可待繁荣。
讵知黎笋篡党后,背叛毕露其原形。
陶醉于强国之列,同流于大霸之盟,
践踏了老挝领土,屠杀了高棉生灵,
天天挑衅乱边界,处处呼号惹战争,
夸口要击败大汉,扬言要颠覆北京,
人民又惨遭涂炭,祖国又饱受牺牲。
黎笋一伙大罪恶,罄南山竹难尽评。
适值隆重纪念日,抚今思昔感丛生。
主席教训弃殆尽,革命成果扫一清,
南北同胞都抱怨,远近朋友都不平。
为了要接续革命,必须集众志成城,
拔剑张弓打豺虎,乘风破浪灭鲵鲸。
恢复越南真独立,争取世界真同情,
以此为纪念礼物,敬献主席胡志明。
一九八○年五月十八日
编者注:鸿雒,指越南古代传说中的开国人物鸿庞氏和雒龙君;三才劲旅,指殖民统治时期法国远征军。(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伟大的战友情谊
——回忆胡志明主席和陈赓同志在越北战场上周毅之
周毅之
编者按:今天是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主席九十诞辰。胡主席不仅献身越南革命,而且一贯致力于维护和发展越中友谊。他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把这一伟大友谊概括为“同志加兄弟”。不久前,黄文欢同志在《越中战斗友谊的事实不容歪曲》一文中提到:“一九五○年初,胡主席秘密访问中国,请求援助。中共中央同意大力支援越南革命。但要大量援助,就必须扫清边界敌军……首先要发动一个边界战役。陈赓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到越南帮助训练干部、部队,组织这个战役。”胡主席在越北战场上对陈赓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推心置腹,正是中越两党、两国战友情谊的一个生动体现。本报摘载当年随陈赓同志赴越工作的周毅之同志所写回忆录,以作纪念。
翻开相册,一张珍贵的照片总是长久地吸引着我,把我带回到三十年前在越北战场度过的难忘的日子。
珍贵的照片
这是一张凝结着越中两党、两国人民战斗友谊的照片。照片中,陈赓同志坐在胡志明主席身边。他们俩都只穿背心,相处是那么随便,但神态却非常认真,聚精会神地对着地图,讨论即将发动的越北边界战役的作战方针。那是一九五○年夏天,在越北中央根据地太原省的丛林中。
当时,越南抗法战争正处在相持阶段的最艰苦年月。应胡主席的要求,中共中央派陈赓同志为代表,去越南协助越共中央组织边界战役。七月七日,陈赓同志带领一个工作组,从昆明出发,穿过滇东南和越北的高山密林,走了二十多天,来到太原省的一处小平坝。这里是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府所在地。越共中央的几位主要领导人和中国驻越政治顾问团团长罗贵波,已经在一间雅致的竹庐前等候。胡主席激动地拥抱老战友陈赓同志。因为,早在中国大革命时期,他们就在广州结下了生死与共的战斗友谊;而今,正当越南重又遭到法国殖民军践踏的时刻,老战友、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指挥员陈赓同志,受中共中央委托来到越北前线,他老人家怎能不高兴呢!
我们在太原住了五天,胡主席对陈赓同志非常关怀和信任,每天都在一起,研究边界战役的打法。有人提出:乘敌不备,先攻占第四号公路最北端的敌军重要据点高平。胡主席征求陈赓同志意见。陈赓同志认为,战役的指导方针,主要应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以改变越北战场敌强我弱的形势,争取完全主动。现在越南人民军还缺乏攻坚经验,最好先打高平、谅山之间的小据点东溪,拦腰切断第四号公路,把敌人打痛,然后南下围攻七溪,迫使高平、谅山守敌出援,在运动中消灭他们。这样,拿下高平也就不成问题了。
胡主席十分赞赏陈赓同志的见解,提到越共中央常委会讨论,并决定采纳陈赓同志的方案。
领袖和人民
我们离开太原去越军司令部的前一天,胡主席请陈赓同志到他的住处共进午餐。从主席府穿过一条羊肠小道,来到弯弯曲曲的小河边,登上竹筏,渡过对岸,进入茂密竹林中的一块小平地,就到了胡主席“公馆”——一间茅顶的高脚屋。它架在离地一人高处,铺上竹子,就是地板。地板上的一张草席,是胡主席的卧榻。旁边有一只木箱,上面摆一架打字机,就是办公桌。桌旁有一个旧暖水瓶,一只玻璃杯。柱子上挂着一只怀表,一个背包,里面是随身替换的衣服和几本书。这就是胡主席的全部“财产”。吃饭时,胡主席回忆起大革命时期在广州和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许多人物、掌故,情深意挚。他还顺口吟诵两句诗:“乱石山中高士卧,茂密林里英雄来”,风趣地描述了他和陈赓同志的这次会晤。
胡主席简朴的生活,在干部和人民中产生很深的影响。我们在越北根据地,看到许多越南干部和他们的家庭,生活都十分艰苦。他们说,我国正在抗击侵略者,必须象胡主席那样,刻苦、勤劳、斗争,才能打败敌人。
我们离开越军司令部,去边界前线指挥所,同从广西入越的韦国清同志率领的军事顾问团会合。沿途,成群结队的民工,光着脚,肩挑粮食、弹药,白天黑夜走在连绵不尽的山野丛林中。在涌向东溪前线的人流里,有一位老人,前额宽阔,双目炯炯,用一条毛巾当口罩,遮住颌下的胡子。他身穿农民的褐色布衣,脚蹬“抗战凉鞋”,边走边同民工们亲切交谈。民工们都争着跟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搭话。有人兴奋地告诉他:“听说胡伯伯到前线来了,这回要打个大仗”。他们没有想到,走在他们身边的老人,正是他们日夜思念的胡伯伯。
在关键时刻
九月十六日,越南部队按预定计划向东溪发动进攻。陈赓同志两天两夜没睡觉,一直同前线指挥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战况,提出建议,协助指挥战斗。十八日上午,越军全歼东溪守敌三百多名,活捉东溪敌军指挥官。边界战役首战告捷了!
陈赓同志是中国的一员名将,身经百战,曾使敌人闻风丧胆。现在,面对一个只有三百多名守敌的东溪据点,他为什么这样兢兢业业,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呢?他对随行的工作同志说,我们初次帮助兄弟国家打仗,仗是由越南部队打的,我们既不熟悉敌人,对越南部队也还不够了解,要帮助好,很不容易,不能掉以轻心,绝不能辜负胡主席和毛主席对我们的信托!
东溪拿下了,但边界战场敌军主力尚未出动。十八日,陈赓同志仍没有休息,他在考虑下一仗怎么打时,胡主席忽然到来,兴致勃勃地赠给他一首中文诗:
“携杖登高观阵地,万重山拥万重云。
义兵壮气吞牛斗,誓灭豺狼侵略军。”
陈赓同志看了诗,兴奋地说:“胡主席下这么大决心,敌人一个也跑不了!”
东溪守敌被歼后,高平指挥官沙东上校率部弃城南逃;七溪指挥官勒巴上校带领两千多人,北上接应他们。在这关键时刻,胡主席常和陈赓同志一起研究如何消灭这两股敌人。陈赓同志建议在东溪附近布置袋形伏击圈,先吃勒巴兵团,再歼沙东兵团,并建议胡主席给前方指战员发电报,鼓舞士气,灌输坚持连续战斗和打歼灭战的思想。
这是一场十分艰苦的山地战斗。越南战士连续战斗九昼夜,紧紧咬住敌人,不让他们会合。十月八日,越军发动猛攻,勒巴兵团全军覆没,勒巴和他的参谋部全体被俘。次日,沙东兵团也遭到同样的命运。这是越南人民军打的头一次大歼灭战,全歼敌军三千余人,俘虏了法国三个上校和许多中下级军官。河内法军指挥部惊惶失措,命令七溪、那岑、同登、谅山、老街守敌全部撤退,越北边境的法军防御体系全线崩溃。
胡主席在一次干部集会上说,边界战役的战果,远远超出我们原来预定的计划;“这次战役的胜利,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胜利。”越军战役指挥部在总结报告中说:这一仗,彻底粉碎了法国殖民者封锁边境、孤立越南的战略意图,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都产生极大影响;这是直到当时越南“抗战史上一次最大的胜利”,证明“毛泽东军事思想,非常适合我国的环境和武装斗争。”
边界战役结束了,胡主席关怀着他的中国战友,派人送来几瓶缴获的法国香槟酒和一封信。陈赓同志拆开一看,原来又是一首中文诗:
“香槟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敌兵休放一人回!”
同志加兄弟
胡主席多次说过,越中关系是“同志加兄弟”。他和陈赓同志在越北战场上推心置腹、密切合作、互相关怀,正是这种关系的生动体现。
东溪之战结束后,胡主席和陈赓同志曾有这样一次对话。
“陈赓同志,你对这一仗怎么看?”胡主席问。
“东溪作战,是个胜仗,但有缺点。”陈赓同志接着说:是胜仗,因为这一仗全歼了东溪守军,震动了敌军指挥部;但从战术上看,问题是不小的。我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力,还要打两天两夜,付出很大的代价,才攻下这个据点。从战斗过程看,战士很勇敢,问题在干部,营以上干部多数是刚从军事学校出来的学生,缺乏实战经验;还是要从有战斗经验的老战士中培养、提拔干部。
“你说得对!”胡主席最喜欢陈赓同志的坦率直言。他说,越南部队提拔、培养干部的方法是需要改变的。
后来总结这次战役经验时,胡主席说:“我们打赢了两场战争:一场是消灭边界法军;一场是看清了我们的优点和缺点。”
在战役进行期间,陈赓同志曾住在广西龙津县的布局关。出关不远,就是中越边界线。越军前线指挥所设在离边界不远的越南境内。胡主席常常信步入关,来到陈赓同志的住处。
当年越北,疟疾流行。一次,陈赓同志打摆子,胡主席前来探望。他走进卧室,看见陈赓同志正熟睡,就向旁边的中国同志摆摆手,轻轻地走到床前,摸了摸陈赓同志的额头。为了让陈赓同志继续睡眠,他就不声不响地走了。这种亲兄弟般的关怀,使我们十分感动。
一天,陈赓同志陪胡主席走到布局关前。那里关门敞开着,边民自由往来走亲戚。胡主席对陈赓同志说,我多么盼望这一天快到来,那时,越南解放了,柬埔寨、老挝也解放了,都成了社会主义国家;越南的北邻和西邻,都象这里一样,全是和平友好的边境,我们可以集中力量,用最快的速度搞经济建设,让人民早日享受和平幸福的生活。
胡主席的想法多好啊!遗憾的是,他老人家没等到越南全国解放就离开了人间;他的路线如今已被篡改;他的愿望没有得到实现!人们深深地为越南革命事业遭到的挫折而惋惜!(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阿旃陀,敦煌石窟的姐妹花
孙宝纲
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曾经涌现过许多优秀的艺术之花。但是饱经沧桑传留至今而为举世倾慕的石窟艺术宝库,可说已经屈指可数了。要说我国敦煌石窟确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那么,印度的阿旃陀则堪称她的一枝姐妹花。正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到印度前就希望有机会访问阿旃陀。
从马哈拉斯特拉邦的奥朗加巴德市驱车东北行一百零六公里,闻名于世的阿旃陀石窟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虎河滔滔。四周的丘陵,绿树成荫,景色秀丽。依傍虎河,阿旃陀石窟的三十个洞穴就环布在一个月牙形的峡谷中。印度国家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阿玛尔先生告诉我们,阿旃陀石窟发现于一八一九年。当时一个英国士兵到这里打猎,他为追逐一只负伤的老虎进入密林,意外发现这座日后闻名世界的石窟。
阿旃陀石窟开凿的年代约在公元前二世纪,那是阿育王大力提倡佛教的时期。以后八百年间,在这儿的巉崖峭壁上,印度人民以简陋的工具,坚韧的毅力,一斧一凿地雕饰着这坚硬的岩石,硬是把一座荒山,变成奇伟典丽的艺术宝库。看到这奇迹般出现的石窟,谁能不赞叹古代印度人民的智慧、才华和毅力呢?
阿旃陀石窟的壁画,以宣扬佛教为主要内容。作品中表现了佛祖的生平故事和古代印度人民的和宫廷的生活情景。从内容和画法看,其中不少与我国古代伟大艺术宝库敦煌千佛洞中栩栩如生的壁画相近似。从这里也不难看出,我国与印度在文化上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和结合。据说,记述阿旃陀石窟的古代文献,完整保存至今的,当推我国唐代玄奘法师的记录。这位博学的佛门大师,是中印两国人民共同崇敬的。在印度,可说他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连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也有关于他的记载。玄奘在他写的《大唐西域记》中,曾以赞扬的词句,描述阿旃陀石窟艺术的全貌、石窟建筑的起缘、石窟的精美雕刻与建筑,以及关于石窟的传记。这些记述,使今天到过阿旃陀的人读来倍感亲切。
一号石窟也许是阿旃陀艺术中最著名的。石窟内的正前方,是一尊高约三米的释迦牟尼石雕像。阿玛尔先生叫工作人员举灯照射。我们从中、左、右三个角度,看到佛祖脸部欢乐、痛苦和冥想三种表情。这是古代印度艺术的特点。它是典型的大乘佛教建筑艺术中最为优秀的代表。一号石窟的门楣雕镂极为精致。拱门和六座大柱上都雕有“飞天”和仙女。右侧中间巨柱上,刻有四鹿同首的石像。四只鹿身,两立两卧,而鹿首不论同哪个鹿身相接,都十分生动逼真。四周的壁画有五百罗汉像、红莲菩萨立像和本生故事图。阿玛尔先生高兴地指着一幅酷似我国古代建筑窗棂图案的壁画,问我们象不象中国图案。这个石窟中的波斯使节一图,为公元七世纪时亚洲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留下了富有纪念意义的写照。
二号石窟开凿的时代最晚,这里的壁画,主要是描写佛陀在蓝毘尼花园投生的史略。一些印度学者说,从这个洞窟的壁画的手法上看,它们或许还是中国画家的作品呢!
十六号石窟的壁画内容出自佛本生经。这里拥有几幅不朽的名画。
限于时间,我们只来得及参观三个石窟。但从中却看到了古代印度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概貌。那镶嵌在佛陀头上和宫女身上的无数珍珠,那富丽的宫庭、华美的服饰,表现了印度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在不同身份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洋溢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气息,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现实的写照。正由于阿旃陀石窟在表现技巧上,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它一直受到世界各国艺术家们的推崇。
告别这座艺术宝库时,已是夕阳西下时分,天空被晚霞染成一片桔红色。汽车在返回奥朗加巴德的公路上急驶着。刹那间,我的思绪从阿旃陀飞到敦煌。中印两国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友谊,使我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无论我们两国古老的艺术宝库,还是我们两国人民之间悠久的友谊,都是我们两国人民所十分珍惜的呵!
〔题头图片:阿旃陀十九窟浮雕〕(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希腊的花卉与草药
在希腊的田野山坡上,到处草药争荣,野花飘香。想不到这竟是一项收益非浅、取之不尽的财源。
希腊有种植花卉与草药的悠久历史。早在两千年前,希腊人已知道种植与使用草药。在古代克里特岛的米诺斯人的壁画上就有采植藏红花的描绘。历史上,公元前四世纪著名的希腊草药学者曾经记述过岩薄荷等多种草药的医学用途。
现代希腊人对草药与野花的兴趣不亚于他们的祖先。特别是近些年来,希腊政府拟定了栽培规划,今年计划种植香料植物与药用植物约一万公顷,供应世界市场,其中主要有藏红花、乳香树、岩薄荷、天竺葵等药用植物和制作化妆品的花草。藏红花可作多种食品的天然色料,而乳香树的树脂用途极广,从高级口香糖到飞机上的罩光漆,都能以它作原料。
今天,在雅典的超级市场上,以各种药用植物加工制成的药品到处可见。这些药品还大量向欧洲、美国以及阿拉伯世界出口。此外,许多花卉在世界上销路也很好。估计一九八○年的花卉与草药的种植,不但可为希腊换回八亿美元的外汇收入,而且还能使那些无法种植庄稼的荒野山坡得到充分利用,美化环境,使荒山秃岭变得郁郁葱葱,飘溢花草的芳香。(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