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湖南人民深切怀念少奇同志
中共湖南省委员会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根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经过严肃认真的讨论,一致通过决议,决定撤销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强加给刘少奇同志的“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和把刘少奇同志“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的一切职务”的错误决议,撤销原审查报告,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这个决定,充分表达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愿望,深得党心、军心、民心。湖南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于我们党历史上这一最大冤案的平反昭雪,无不从内心感到由衷的喜悦,深情地称颂党中央的决定的英明,同时也更加激起我们对少奇同志的深切怀念。
敬爱的少奇同志,是湖南宁乡县人,一八九八年十一月诞生于花明楼炭子冲的一个小山村。青少年时期,他求学于宁乡、长沙时,就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远大的抱负。“五四”运动前后,他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在长沙、北京、上海和苏联莫斯科等地发愤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九二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一贯忠于党和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少奇同志长期担负中央的领导职务,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操劳。但是,他也一直很关心湖南。解放以后,他曾几次亲临湖南,调查研究,指导工作,为湖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倾注了巨大心血。湖南人民熟悉他,爱戴他,崇敬他,家乡的人民一般都是亲昵地直呼“少奇同志”。特别是每当我们回忆起他几次回湖南视察的情景,他那慈祥的面容,他那庄重朴实的气质,他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度,仍然清晰地萦回在我们的脑际,令人肃然起敬。少奇同志,以自己对党对人民建树的丰功伟绩,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中确立了一座永不倒塌的丰碑。

那是在一九五七年三月下旬,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极其重要讲话的二十多天之后,少奇同志来到湖南。当时,湖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势是很好的,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前进中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在许多方面不同程度地突出起来了。正在这个骨节眼上,少奇同志亲临家乡检查指导工作,这对全省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是多么大的鼓舞呵!
少奇同志这次视察的重点是城市。在长沙,他不仅全面听取了省、市领导部门关于工商业、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分配、城市建设等等情况的汇报,还以极大的注意力探讨了中小学教育的问题。人们清楚地记得,由于当时国家经济条件的限制,还拿不出很多的钱来办学校,因此有许多学龄儿童上不了学,有许多小学、中学毕业生不能继续升学,学生们意见很大。这是当时人民内部突出矛盾之一。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少奇同志不仅找领导干部商量,还亲自找中学生代表座谈,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耐心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少奇同志提出,学校,历来就有公办的,民办的。清朝的时候只有些书院是国办,其余都是民办的。现在国家要无限制地开办学校是不可能的,是不是来一个群众路线,一种是国家办,另一种是集体办,还可以组织互助学习小组。他还幽默诙谐地说:“集体办学钱不够的话,还可以募点捐嘛。例如谭老(指谭余保同志),你的负担不重,我看你就有能力捐百把块钱。”是不是所有的初中毕业生都能升高中,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升大学?少奇同志说,那也不可能,有的要上山下乡,农村要的是有文化的人。有的白嫩姑娘说下乡锻炼没有必要,没有前途,我看很有必要,很有前途,在那里大有作为,可以培养成栋梁之材。少奇同志的卓越的见解,打开了人们的心扉,对于当时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知识青年走上山下乡的道路,都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了解中小学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少奇同志对学生的生活也极为关怀。他殷切地嘱咐有关领导同志说,学生的营养是应该注意的,“卡路里”还是要足够,不够不行。青年学生正是发育时期,不可使他们伤害了身体,那样对个人对国家都不利,我们老一辈要负起这个责任。
少奇同志亲自研究和解决中小学教育的问题,是坚决执行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根本指导思想的范例,对我们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为了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呼声,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少奇同志郑重地建议省、市委和各部门,每年集中地征求两次意见,让大家把所有的问题提出来,无非是提几百条、几千条,归纳起来也就是那么几个问题,还是有头绪的。征求了意见之后,能解决的就要解决,不能解决的就要加以交代,解释清楚,答复人家,不要含含糊糊。他还特别强调,对任何问题,都要实事求是,是谁的错就是谁的错,你错了我说服教育你,我错了我就改正,领导上不承担责任,人家不会服的,二十年、三十年还要找你算账的。回忆少奇同志的这些真灼之见,肺腑之言,使我们更加由衷地敬佩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怀和光明磊落的高贵品质。
在长沙进行将近一个星期的紧张的视察之后,三月二十五日,少奇同志又风尘仆仆地奔赴株洲,视察了湘江机器厂、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麻纺厂基建工地等单位。在湘江机器厂、硬质合金厂,他兴致勃勃地看了车间,看了领导干部的宿舍、工人单身宿舍和家属宿舍,同许多干部、工人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少奇同志走到哪里,哪里的群众就毫无拘束地把他簇拥起来,争相问候、握手,深情地表达自己对他的敬意。那一个个热烈而亲切感人的场面,生动地表明人民群众对少奇同志有着深厚的感情,少奇同志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崇高的威望。
少奇同志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杰出才能,在帮助湘江机器厂解决“房荒”问题上再一次显现出来。三月二十五日晚,湘江机器厂党委负责同志向少奇同志汇报工作至深夜,其中谈到当时遇到的一个难办的问题就是家属宿舍紧张,虽然职工住宅年年盖,但要房子的人却有增无减,领导感到压力很大,只得年年伸手向国家要投资。全厂当时已经拥有职工宿舍七万多平方米,这年年初又向国家申请新建三万平方米。湘江机器厂党委的汇报,引起了少奇同志的深思。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不仅是湘江机器厂的问题,而且是全国带普遍性的问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已经盖了六千五百多万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大大超过了原来控制的指标,但为何矛盾却越来越尖锐?他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作调查研究,摸清了“房荒”越闹越厉害的原因,最后向湘江机器厂党委提出一整套关于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严格职工宿舍管理制度,和发动群众“自建公助”住宅的设想。他用商量的口吻对厂党委负责同志说:想请你们搞一个依靠群众解决住宅问题的试点,看行不行。搞成了,取得了经验,将来人大开会的时候还可以推广。你们研究一下,同意搞就搞,如果有困难,不同意搞也不要紧。少奇同志的建议,获得湘江机器厂党委的一致拥护,并认真进行了试点,采取“自建公助”的办法盖了一批宿舍。结果,国家已经批给的五十五万元投资没有要了,而职工家属宿舍紧张的局面却缓和了。这一年的十一月,厂党委把试点的情况专题向少奇同志作了书面汇报,少奇同志非常高兴地及时写了回信,并把他们的经验批送给有关部门。同年十二月十八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湘江机器厂试点的情况,还配发了社论,在全国推广他们的经验。从那时到现在,二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尽管湘江机器厂的经验是在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少奇同志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他的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仍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象这样一位时刻为国操劳,为人民造福的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理所当然地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爱戴。

六十年代初期,正是我国面临暂时困难,国民经济遭受到严重挫折的时期。一九六一年三月,党中央在广州工作会议上,起草了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即原“六十条”)。广州会议一结束,少奇同志又一次来到湖南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对“六十条”草案的意见。从这一年的四月十一日至四月底,六十三岁高龄的少奇同志,衣着朴实,行装简易,深入到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蹲点调查了整整十八天,了解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少奇同志在天华的十八天,是夜以继日地紧张操劳的十八天,白天、晚上的活动都是排得满满的,不是个别交谈,就是召开小型座谈会。他虽然是国家主席,但在群众面前,却是那么谦逊,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社会公仆的地位。他总是诚恳地向群众说明,我们下来搞调查,是请教你们,向你们学习。究竟是我们帮助你们,还是你们帮助我们,帮助中央?第一,是你们帮助我们;第二,才是我们帮助你们。你们不帮助县委、省委、中央,那中央的政策、省委的政策、县委的政策就不会正确。所以,中央也好,省委也好,县委也好,要靠你们的帮助,就是说要靠老百姓的帮助。他还经常用事实教育工作组的全体干部,不能只是听汇报,一定要直接听取群众的意见,真正搞清实际情况。他说:“不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吗?客观实际你都不清楚,你从哪里出发?没有地方出发哩!因此,你调查就要真正把客观实际弄清楚。”到天华大队之前,少奇同志看到一个书面报告,说是天华的退赔搞得好,退赔了百分之九十。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这个数字有很大的虚假,少奇同志就批评有关同志说:这里基本上没有退赔,可是你们的报告中说退赔了百分之九十,我看就是因为你们层层只听领导的汇报,而没有去听一听一个小队社员群众的汇报。
少奇同志在天华的调查,并不是一开始就很顺利的,而是一个艰苦工作的过程。一是因为一九五九年前后几年间,政治运动不断,斗争扩大化,乱抓辫子,乱打棍子,乱戴帽子,以致在党内,在人民群众中,都严重存在不敢讲话之风,特别是不敢讲心里话;二是因为天华大队是县里、省里树的一面红旗,大队主要负责干部背了“红旗”的包袱,竭力护短,生怕暴露自己的缺点错误,所以你去调查,他们就封锁真实情况,统一口径,只准讲好,不准讲坏。然而,尽管这样,由于少奇同志有着高超的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艺术和调查艺术,还是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弄清了天华的情况,摸到了群众的心愿,透过纷纭复杂的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比如少奇同志对于公共食堂问题的调查,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当时有一股风,把农村办公共食堂提到吓人的高度,说什么公共食堂是社会主义的重要阵地,不办食堂就是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样一来,尽管大家对公共食堂意见很多,但嘴巴上还要讲好。少奇同志在天华调查时,正遇到这种情况。头两次召开大队、生产队干部座谈会,少奇同志征求大家的意见,食堂到底要不要办?大家讲的都是一口话:办还是要办,就是要办小一点。显然这是大队干部事先打了招呼的,不是真话。后来在一个生产队召开社员群众座谈会,少奇同志首先说,请你们讲讲看食堂究竟是办好还是不办好?办食堂也好,单独煮饭也好,总得表现出优越性,而且要看哪样好处多。我看人民公社可以办食堂,也可以不办食堂,不能说不办食堂就不是人民公社,不是社会主义。开始社员仍不敢直说,既不讲要办,也不讲不办,只是讲一九五七年的时候,生活如何如何好,猪喂得多,鸡鸭喂得多,自留地种的东西多,油水吃得重,肚子吃得饱。少奇同志摸到群众的心事,就提出另一个生产队反映的办食堂存在的八大问题,问大家是不是这么回事?这时大家相视而笑,情绪顿时活跃起来,有的情不自禁地把办食堂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一五一十地算起账来了。少奇同志问:那办小食堂行不行?有的说不行。有的说形式上行,思想上不行。有的说,那有一个办法,就是要学张公百忍。少奇同志风趣地说,共产党人还不如张公?张公能百忍,共产党人为什么不能百忍?大家说,那倒是的,可是……。下面没有话了。意思是连小食堂也不要办,还讲什么大食堂。通过这样深入的调查,少奇同志真正听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呼声。后来党中央果断地决定解散农村公共食堂,纠正了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观主义“瞎指挥”的错误,避免了产生更大的损失。
当时还有一股风,就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极为严重。许多地方不顾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顾群众的觉悟程度,普遍推行什么“供给制”,美其名曰是“共产主义因素”,实际上是大刮“平调风”、“共产风”。少奇同志在天华大队,也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这个问题,耳闻目睹了平均主义对于农民的积极性、对于生产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旗帜鲜明地提出:供给制多了是不利的,供给制搞多了,横直有饭吃,狗粪也不捡,猪草也不扯,能做事的也不做了,能多做一点事的,也不愿多做了,这样生产怎么发展呀!他还反复向大队干部进行教育,平均主义就违背了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百分之七十搞供给,就是百分之七十的平均主义,大家就会坐大船,怕懒得,不积极。社会主义分配的根本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今天重温少奇同志的这些指示,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深刻呵!现在我们在分配上所要致力解决的弊病,不仍然是平均主义这个顽症吗?
少奇同志还经常用自己在天华调查研究的实践教育干部,说明搞调查也并不那么容易。要善于看出群众的意向是什么?有的时候群众不敢讲,你提出一个问题,就要观察群众的情绪,是笑脸还是苦脸,是鼓着眼睛还是眯着眼睛,是昂着头还是低着头,群众的真意是可以捉摸到的。特别不能够抱着成见去搞调查研究,抱着成见去搞调查研究,专门收集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很不好的,认识不了客观实际的。他还特别强调凡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一定要由群众自己作主,干部不要包办代替。他说,既然是集体所有制,许多事情就要由他们决定,不能由你们决定。你作了决定,结果减了产,你又不赔,要他们吃苦。这是不行的。
在天华大队调查的整个过程中,少奇同志始终是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天华、看待天华的基层干部的。他虽然调查发现了天华大队存在的许多问题,但并没有全盘否定天华,只是说过去对天华吹得太厉害了,而这主要是由上面负责。有个社员反映:以前都是下面向上面捏了白。少奇同志说,有些事情,也不能完全怪下面,中央也有责任,下面捏了白,你为什么相信呵!就是在离开天华的当天晚上,少奇同志还专门接见了天华大队的骨干,同他们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谈话。少奇同志语重心长地对原天华大队党支部书记彭梅秀同志说,听说你这几天很着急,着什么急呀!对就对,不对就不对,成绩就是成绩,不是成绩就不是成绩,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当然,讲好,总舒服一点,但缺点还是要让人家讲。是好的说不坏,是坏的说不好。所以,不要去务那个虚名。将近一年之后,也就是一九六二年三月中旬,少奇同志还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中亲笔给天华大队写信,详尽地询问天华大队的情况,热情地鼓励天华的进步。这说明少奇同志对待天华大队的态度完全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关心爱护的态度。

从天华回到长沙,刚过五一节,少奇同志继续到宁乡进行调查。
宁乡,是少奇同志的故乡。自从投身革命以来,他已经快四十年没有回家了。久别重返,他是多么希望听到乡亲们畅谈家乡的变化,看到乡亲们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啊!他几乎每天找社员和干部谈话,询问生产和生活情况。当他了解到由于“五风”的影响,这里的生产比一九五七年还差,社员的生活还相当困难的时候,心情异常沉重。他见到乡亲们,总是先作自我批评:将近四十年没有回过家了,我很想回来看看,回来了,看到乡亲们的生活还很苦,我们的工作作的不好,对你们不起。有人说,是去年的天气不好,遭了旱灾。少奇同志问:去年天干,安湖塘的水车干了没有?大家回答:还有半塘水。少奇同志说,是呵,过去有两年遭干,安湖塘的水都车干了,现在还有半塘水,那减产恐怕主要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主要的是工作中犯了错误,工作搞得不好。他要大家承认现实,是人祸,就不要硬说是天灾。但是,他并不把责任推给基层干部。他说,这不能完全由他们负责,上边要负主要责任,县有一部分责任,省有一部分责任,中央也有一部分责任。
为了迅速纠正工作中的错误,少奇同志抓紧时间,对干部做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他勉励大家:“人没有不犯错误的,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犯了错误不要紧,要紧的是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他一再叮嘱各级干部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要浮夸。他说,一路上我就看到三个万头猪场,究竟有好多猪?有的说百头不足,有的说一两百头,相差太远了!现在世界上还冒得一个万头猪场,为什么一定要夸万头猪场?他看到山上的树木砍光了,森林破坏严重,就问:我在家的时候这里好多树,现在许多都破坏了,为什么都砍了?要保护山林,拟几条办法,以后不准随便砍树,这样砍下去不得了。有些树成材了再砍,不要砍小树。树上的枝丫也不要劈得太厉害了,不然就长不高,长不大。有的干部喜欢搞强迫命令,整人训人,少奇同志耐心地开导他们,说话要和气点嘛!不要对社员板面孔。讲点民主好不好?我同几个人谈过话,看来他们不敢讲话。是“不怕官,就怕管”吧!管起来就不得了,整人,这个风气很不好。人都不敢讲话,那怎么能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呢?要规定几条,什么问题必须由社员大会决定。象密植,插双季稻,种棉花,修公路等,这些大事情,不能由少数人决定,公社、大队干部只能提出方案,没有权作决定。这样工作就可以少犯好多错误。要真正实行民主,就是要让社员当家作主,不是干部当家作主。干部是社员的勤务员,不是社员的老子,应该好好为社员办事。许多基层干部听了少奇同志如此亲切的教诲,莫不感到心里热乎乎的,口服心服。
少奇同志对干部耐心教育,对社员群众的疾苦更是关怀备至。当时,由于“五风”危害,社员的房屋有不少被拆毁、占用。散了食堂以后,房屋问题就成为关系群众生产和生活的极其重大的问题。“人必有屋,鸟必有窝”。一家人没有一个落脚点,怎么也不会安心。定了屋也就定了心,定了生产。在天华调查期间,少奇同志就曾要中央调查组就天华大队关于房屋情况的调查和处理意见写一个文件,并在五月一日亲自给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同志写了一封信,指出“湖南农村的房屋问题,是一个目前就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建议省委将文件印发各地。省委转发了这一文件后,少奇同志看了,认为有两处必须加以补充,后来省委办公厅又发了一个补充通知。来到宁乡后,少奇同志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情况,有的地方由于领会政策片面,工作简单图快,结果原屋主回家,把现在的住户赶走,引起一动百动。五月九日这天,少奇同志就发现两户社员,因为原来的屋主回家要屋,自己的房屋被拆毁和占用,而被逼得无屋可住。他立刻建议县委迅速就解决社员住房问题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发个文件。当天晚上,少奇同志一直等着看起草的文件。文件草稿送来时,已经深夜十二点多了。少奇同志不顾一天的疲劳,连夜修改,并要县委将文件一直发至大队,同时立即报告省委。在少奇同志的亲自指导和督促下,五月十日,县委的文件发出了,十一日,省委又转发了宁乡县委的报告,从而及时防止和解决了社员与社员之间争屋住的纠纷。宁乡县到五月三十日止,被拆毁、占用的社员房屋,处理、退赔好了的就达到百分之五十八。少奇同志对群众的住房问题非常关心,可是,对他自己家的房子却从不放在心上。在炭子冲的干部和社员会上,他当众宣布:旧居纪念馆不办了,这个房子空出来,由工作队主持同大队商量好,分几户社员来住。这些楼板,拿去替没有门的人作门。在这里住的至少可以住上十年、二十年,等他们有了房子,而且比这个房子更好的时候,愿意搬再搬,任何人不许赶他们走。他的深情厚意,大家推卸不了,有的社员就搬进了他的旧居。
要尽快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根本的途径是搞好生产。在宁乡调查期间,少奇同志召开了多次农业、手工业、商业座谈会,和大家商量恢复和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搞好商业工作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切合时宜的意见。他极力主张建立和健全生产责任制。他说,分田到户不行,但有些零星生产可以包到户,如田塍,可以包产到户。田塍的产量要交一点给生产队,因为田塍是集体所有。荒土是不是可以包产到户?收入要交一点给生产队,剩下的是你自己的,社员有了就好办。他还强调,要按劳分配。劳怎么算?什么活算十分?什么活算五分?要有个劳动定额。劳动定额要适当,没有劳动定额或者劳动定额不准确,按劳分配就不会合理,一定要搞好劳动定额。当了解到手工业工人生产不积极,产品质量低,没有人愿意学手艺时,少奇同志指出,应当把手工业工人的待遇提高一些。如果学不学手艺,收入都一样,谁还去学手艺呢?他还说:“手工业生产,还是计件工资比较好,简单明了。搞计件,就有一个质量问题。我看可以在产品上刻上他的名字,你造得好就荣誉高,造得不好就出你的丑。”少奇同志非常强调商业人员必须学会做生意。他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意应该比资本主义社会作得更好。所谓好者,就是周转快,费用低,损耗低,分配比较公平合理,便利群众,使群众更节省劳动力。现在有的人不象作生意的样子,象一个作官的样子。供销点少了,农民感到不方便,你们考虑过没有?他对于商品开后门之类的事情提出尖锐的批评,指出开后门,搞特殊化,什么首长一来,他开一个条子,商业人员不给他也不行,商业人员自己也开一点后门,你开一点,我开一点,结果挤了老百姓。他建议堵后门的一个办法,就是贴榜,哪些东西开了后门都公布,靠老百姓起来攻。老百姓起来一攻,大家就清醒一点,干部不搞了,商业人员也不搞了。如果不想个办法改过来,就会越来越脱离群众。
少奇同志的宁乡之行,还给人们留下一个极为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有着深厚的感情,处处注意维护毛泽东同志的崇高声望。早在党的七大的时候,少奇同志就说过:“我们的党,已经是一个有了自己伟大领袖的党。这个领袖,就是我们党和现代中国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毛泽东同志。我们的毛泽东同志,是我国英勇无产阶级的杰出代表,是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传统的杰出代表。”在宁乡的日日夜夜,我们看到少奇同志总是自觉地把对毛泽东同志的由衷热爱,倾注在自己的行动之中。记得少奇同志四月来湖南后,先在宁乡东湖塘公社的一个大队住了几天,打算听完中央调查组的汇报就回家里看看。可是,他一听说毛主席也到湖南来了,就立即从东湖塘赶往韶山,又从韶山赶到长沙,亲自向毛主席汇报他调查的情况。毛主席听了他的汇报,十分高兴,风趣地对人说,我也向少奇同志学习,到韶山调查去。五月份,少奇同志从炭子冲回到宁乡县城后,又迅速把他所了解的情况,写成书面汇报,派人专程去杭州,送给毛主席。在宁乡调查时,他看到有的地方写着
“刘主席万岁”的大幅标语,就叫人把这样的标语涂掉,说:我们党和国家只有一个主席,就是毛主席,要喊,只能喊“毛主席万岁”。在花明楼,有人提出要把少奇同志的旧居修缮一下,因为经常有人来参观,不修缮一下不好。少奇同志坚决不予允许。他说,这里搞纪念馆,过去写信问过我,我几次回信说不要搞!不要搞!结果还是搞了。现在一定不要搞了,要搞就把韶山的纪念馆搞好。有人问:来人参观怎么办?少奇同志说:外国人来参观不让他来,中国人恐怕阻止不住,那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拉倒。来了人,招待两碗开水,找个老婆婆烧开水,喝就烧,不喝就不烧,一分钱两碗。少奇同志还再三嘱咐乡亲们:“要靠自己努力,千万不能用我家乡的名义去要求别人照顾。要照顾就有依赖性,反倒搞不好。”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奇同志的心境真是明如月,白如玉,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品德。

少奇同志最后一次来湖南视察,是在一九六四年八月。由于这次的行程安排很紧,视察的时间非常短促。然而,少奇同志仍然不辞劳苦,紧张地作调查,了解情况,并在有关干部会议上作了两次重要讲话。
他这次回湖南,再一次强调了克服官僚主义,改进领导作风,深入基层蹲点的重要性。他循循善诱地用历史的经验教育干部,不能只是靠听汇报、看简报来进行领导,来下决心、发指示,因为许多重要的情况,群众的呼声,在汇报中,在简报中,往往是看不到、听不到的,有些甚至是虚假的。他引导大家回顾在大跃进中发生的一些缺点错误,为什么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原因就是负责干部没有下去蹲点。什么亩产七千斤,只要下去一蹲点就会发现是假的呵!他对于有的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艰苦深入,批评得很尖锐,指出有的同志生病也生得,学习也学习得,甚至于死也死得,唯独蹲点蹲不得,这有什么道理?并说:蹲点,当然比到这里走走,那里看看,谈一谈,吃一顿要困难些。离开自己的办公室,而且住在乡下,苦一些。但是,我们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怕艰苦,图舒服,不是我们所应当有的。
为了迅速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他在这次出外视察期间,还探讨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对建立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见解。他主张除设立全日制的学校外,还可以搞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学校,都算正规的学校,这样有利于普及教育。他还主张建立亦工亦农制度,有些矿山和有碍工人身体健康的,还可以实行轮换制,实行义务工役制。在少奇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我省一些地方曾经进行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遗憾的是,在他提出这些主张之后,剩下给他深入探讨这些重大问题的日子已经不多了,以致一直没有能够总结出完整的系统的经验来。
少奇同志是我们党的久经考验的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可是,在人妖颠倒的动乱的岁月,林彪、“四人帮”一伙,利用我们党的错误,捏造材料,蓄意对少奇同志进行政治陷害和人身迫害,并把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诬为刘少奇的代理人,统统打倒,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一个惨痛的教训。现在,党中央顺乎党心、民意,昭雪了少奇同志蒙受的奇冤,对少奇同志作出了公正的评价,少奇同志如果健在,也当会和我们一起庆幸历史辩证法的这一胜利的。
少奇同志虽然离开我们了,但是,他为全中国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是永存的,他那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璀璨品质是不朽的,他的许多精辟的见解和指示至今是闪闪发光的。我们决心把缅怀少奇同志的痛惜之情,化为前进的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向前看,奔四化,为建设美好的湖南、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
(原载三月十一日《湖南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