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湖北推广塑料大棚容器育苗法造林
新华社武汉电 湖北省许多地区采用塑料大棚容器育苗法育苗造林,改变了过去大田育苗用种多,出苗和成活率低的状况,提高了造林质量,加快了造林步伐。
过去用大田育苗造林,不仅用种多,而且育苗周期长。从播种到成苗移栽,一般要用一年多的时间。现在,湖北省许多地区改用塑料大棚容器育苗法育苗造林,一年可连续育苗三到四次,一年四季都能造林。崇阳县过去每年需用树种四万多斤,而且造林成活率只有百分之七十左右。去年,采用塑料大棚容器育苗造林,仅树种就比往年节省一万多斤,造林成活率上升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去年,这个县的造林面积也比往年大大增加。
目前,湖北省林业部门已派人到这些县总结塑料大棚容器育苗的经验,以便今年在全省普遍推广。


第2版()
专栏:

抗旱抢插早稻
本报讯 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崖县梅山公社,去秋以来没有下过一场透土雨,多数河溪断流,山塘干涸,旱情很重。全公社计划种植的二千五百亩早造田,面临无水犁田、无水播种、无水插秧的严重局面。为了战胜干旱,公社党委向全社发出了“坚持抗旱搞好春耕”的号召。公社武装部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很快就组织了四百多名民兵,动用了七十多部抽水机和其他抗旱工具,分布到五个大队,开展抗旱备耕、抗旱抢插早稻的活动。在抗旱的日日夜夜,梅西大队民兵营副教导员赵明发,在他蹲点的四队带领民兵用十五天时间挖了两口井,使六十亩受旱田及时种上了早稻和旱粮作物。
长山四队民兵在队干部的带领下,经过十多天的日夜奋战,挖了一条长三百多米的灌溉渠道,引来了水库的水,使四十多亩受旱田全部插上了秧。


第2版()
专栏:

集中力量抗旱保麦
本报讯 河北省曲周县塔寺桥公社去年播种一万二千亩小麦。由于持续干旱,寒流袭击,去冬以来虽然普浇一次封冻水,但苗情长势不如往年,苗小苗弱,分蘖少,还有不同程度的死苗现象。面对这一情况,公社召开生产队长以上干部会议,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把精力集中到抗旱保麦、抗旱保春播上来。全社动用九十三眼机井,一百零一台机器,突击浇麦。滏阳集大队抓住年后河里有水的好机会,安装了六台抽水机,大干三天,浇麦三百余亩。全社还组织了四十七个送肥专业队,用马车、排子车、手推车,向麦田和春白地送肥。目前,全社浇小麦返青水四千亩,锄麦镇压小麦一万亩,送肥六千方。


第2版()
专栏:小资料

什么叫塑料大棚容器育苗法?
这种育苗法是在塑料棚里用一种容器培育树苗。容器有育苗袋和育苗模子等。育苗袋是用塑料薄膜、纸张或其它材料制成,袋中填入含有水分、肥料和树皮等的泥土,移栽时将容器一起埋入造树穴,育苗模子是用塑料或其它物质制成的,填入生长介质,移栽时取出生根苗及介质移植到树穴里。


第2版()
专栏:

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公社的社员正在平整土地,送肥下田。
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第2版()
专栏:

取肥于牧 取水于林
——甘肃省镇原县改变农业经营方针的调查
位于陇东高原的甘肃省镇原县,这几年全面发展农林牧,走“取肥于牧,取水于林”的道路,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镇原县位于黄土高原的残原沟壑区,境内纵横着大小沟壑三百八十二条。全县一百七十五万亩耕地,有百分之六十八是斜挂在山坡和沟旁的山地。
在历史上,这个县的群众比较重视造林种草。解放初期,全县种草面积达到十九万多亩,平均每人有半亩多,大牲畜达到六万五千多头。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六年,粮食总产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九点一。一九五六年,全县总产突破了二亿斤大关,人均产粮达到了八百一十四斤。当时,群众的生活确实可以称得上丰衣足食。
后来,特别是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这个县在农业经营方针上出现了偏差。由于单一发展粮食,大搞开荒增种,使大片的牧草被开垦,成批的林木被砍伐,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九六一年,全县大牲畜下降到四万二千多头,以后略有回升。可是,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八年的十二年间,就再也没有发展,始终徘徊在六万四千头左右。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七年间,平均每年开荒增种十一万三千多亩秋田,可是粮食产量仍然很低。这几年,除一九七四年和一九七五年人均产粮超过了七百斤外,其余年份,人均产粮都在七百斤以下。一九七○年以来,除个别年份,年年都要吃国家返销粮,群众生活十分困难。由于粮食播种面积扩大,肥料跟不上去,只得刮地帮、地埂的表土和山坡上的草皮来肥田,许多山头都被刮得红光光的,寸草不留,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气候也受到了影响。近些年,几乎年年遭到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的袭击。
一九七七年下半年,镇原县委通过联系实际揭批林彪、“四人帮”,肃清极左路线在农业战线的流毒和影响,认识到前些年单一发展粮食的做法,已到了非纠正不可的时候了。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镇原县委还重新分析了一批生产一直搞得较好的老典型。这些典型的经验,过去也总结过,但经验不外乎是“举旗抓纲”、“坚持斗争不迷航”那一套,不是它们的实际经验。
三岔公社石咀大队,是全区闻名的先进单位。这个大队自然条件并不好,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耕地是挂在山梁上的“望天田”。七十年代初期,这个大队的干部群众开始注意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抓农林牧的综合发展。每年冬春,他们都顶风冒雪,坚持平田整地、种草植树。十年奋战,换来了山乡巨变。今日石咀,到处生机盎然:村头地边,果树成片;沟渠道路,林带成行;山坡沟口,绿草如茵。到目前为止,草田达到了人均一亩一分,林地达到一人一亩,草田和林地的面积分别相当于粮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六和百分之二十二。饲草的充足,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现在,全大队共有大牲畜三百四十五头,户均一点五头;羊二千零二十七只,人均一点七只。粮食生产也随着林牧业的发展有了显著的进步。一九七一年以来,除个别年景外,人均产粮年年超过千斤。去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人均产量仍然达到了一千一百三十五斤,创造了当地的最高水平。
位于这个县北部干旱山区的殷家城公社白家川大队许家湾生产队,是另一个有说服力的典型。这个队是镇原自然条件最差的生产队之一,一千二百亩耕地分布在九条沟、八个山头、六道湾上。过去,这里“广种薄收、十种九丢”,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常年要吃国家回销粮。六十年代中期,这里的干部群众从遭灾的教训中清醒起来,认识到光抓粮好象唱“独角戏”,没有帮衬耍不开;只有林业、牧业也一起上,山区这个舞台才能红火起来。他们搞了耕作制度的改革,采取广种薄收与少种高产多收相结合的办法,逐年退耕还牧还林。到目前为止,共退耕三百六十亩,耕地已由一九六五年的人均十三亩压缩到十亩。他们利用压缩出来的耕地和荒沟荒坡,发展林业和畜牧业。现在,全队共种了紫花苜蓿六百五十亩,造林二百三十六亩。退耕明显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如今,大牲畜已由一九六四年的二十八头发展到八十头,户均三点二头;羊由七十五只发展到三百一十八只,人均二点五只。草多畜旺肥增,保证了粮食产量的稳步上升。近五年来,这个队人均产粮一直稳定在八九百斤左右,最高的一九七五年,人均产粮达到了一千三百斤。许家湾生产队已经连续十六年没有吃过国家回销粮。在这一带灾害频繁的干旱山区,是十分难得的。
镇原县委通过重新认识和总结石咀和许家湾这样的典型,并在全县推广,使当地很多干部群众都受到了启发。县委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全县划分为前原沟壑区和山坡丘陵区两大类。前原区以农为主、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山坡丘陵区由于条件差,海拔高,地面广,就决定搞退耕还林还牧,逐步变为以林、牧为主的半农半牧区。近两年,他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条措施:第一、在全县范围大抓紫花苜蓿等牧草的种植。第二、划一部分荒山坡给社员种草种树。第三、有计划有步骤地大搞植树造林。到目前为止,这个县的造林保存面积总共已达三十九万七千多亩。第四、进一步抓好基本农田的建设。他们认识到,只有基本农田搞好了,单位面积产量上去了,退耕还牧工作才可能顺利进行。现在,这个县的水地保灌面积已达八万一千多亩。
一九七八年,镇原县粮食总产达到了两亿五千八百万斤,创造了历史上较高的水平。去年,虽然因为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但畜牧业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一九七九年年底全县羊的存栏数达到了三十万零三千只,比一九七八年增长了百分之十八,结束了连续多年徘徊在二十五万只左右的状况,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大家畜也增长了百分之三,达到了六万六千三百多头。这个成绩虽然还不算很大,但镇原县目前所选择的道路,无疑是正确的。
本报记者 胡国华 何懋绩


第2版()
专栏:

射洪县干部群众提高对林业建设的认识
大抓植树造林改变生产条件
新华社成都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川省射洪县的广大干部和群众认真总结过去搞农业生产的经验教训,自觉地把植树造林作为农业基本建设的重要项目来抓,在改变生产条件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射洪县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雨水比较调匀的地方。一九五八年以后,降水量逐年减少。特别是近几年,旱象严重时,境内河溪断流,田土龟裂,许多山地社队不仅谈不上灌田保苗,甚至连人畜饮水都发生困难。
为什么降水量越来越少?应当怎样解决越来越突出的干旱问题?中共射洪县委在组织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党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文件,制订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引导大家联系实际,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大家共同的看法是,二十多年来旱象频繁,有大气环流方面的影响,也有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因素。
一九五八年以前,全县有森林四十二万亩,覆盖率为百分之十八点八。那时候,有些地方是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地里泥土湿润,山间流水潺潺,即使盛夏连晴半月,也不觉得旱象严重。而现在,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还不到百分之五。昔日绿树如云的山峦,如今大都童山濯濯,基岩裸露。因此要使这个地处丘陵的农区地下有丰富的水源,坡上有肥厚的土壤,减少自然灾害,必须从恢复森林入手,实行土、水、林综合治理。
射洪县的干部和群众通过总结,提高了对于农区林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去年秋季,射洪县以六百多个大队林场为基地,依靠一支由三千多人组成的专业队伍和林业技术干部队伍,播下各种树种三千多亩,为今年秋季造林准备了六亿株左右的树苗。春节前,各社队分期分批地组织人力上山挖窝。按照规划,今年春秋两季可在荒山造林十四万亩,并补栽疏林地十万亩。(附图片)
河北省新城县结合农田基本建设积极植树造林,这是方田林网路。
新华社记者 贲兰武摄


第2版()
专栏:

卢氏县一冬造林七万多亩
新华社郑州电 河南省卢氏县发动群众在荒山造林,从去年冬到今年一月底,全县共整地造林七万一千多亩,其中营造生漆、油桐、核桃、板栗、橡子等经济林两万四千多亩。
卢氏县地处伏牛山区,过去山多林密,但近十多年来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毁坏。结果水土流失,气候失调,旱涝无常,农业生产也没上去。去年冬季,县委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把林业建设作为山区农业基本建设的一项根本内容来抓。县委对深山区的公社,下决心减免了粮食征购任务,适当增加粮食销售指标,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使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政策得到落实。瓦摇沟公社去冬以来封山育林两万多亩,退耕还林四千五百多亩。荒山面积比较大的大石河公社,除了分给社员一部分自留山,让社员自育、自管、自用以外,还把集体无力经营的一部分边远幼林划给社员群众,由社员经营管理,收益采取个人和集体分成。到今年一月中旬,这个公社已整地造林四千二百多亩,改造次生林两千多亩。


第2版()
专栏:农村来信

春季生产要抓紧
这封来信反映的问题值得注意。今年春季生产时间紧,任务重,又有不少新问题,如不抓紧,将影响全年生产。希望各地不失时机地全力把春耕生产抓起来。——编者
春天到了,广大农民怀着胜利的信心,决心以更大干劲搞好今年的春耕。但在农村采访中,我发现有些地方和单位对今年的春季生产抓得不紧,措施不力。其主要表现:一、有些县把“三干会”或“四干会”由春节前推到春节后开,有的计划开十多天,主要干部集合在上边,一般干部在等待会议精神,影响了春季生产的开展;二、春节已过,有的地方文娱活动节目过多,还在大戏小戏,接连不断,赶集上店走亲戚的人仍然熙熙攘攘,村里接客送客,人心仍未转向春季生产上来。
去年由于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发展农业的两个文件,集体经济、社员家庭副业得到发展,农民收入普遍增加,一部分社员开始富裕起来。在春节期间,总结一下去年的经验,举办一些文娱活动,让社员赶集走走亲戚,这都是需要的。但要考虑到今年春节晚,春来早,春脖子短。今年二月五日立春,立春后十一天才过春节;去年二月四日立春,在立春前七天(一月二十八日)春节;一九七八年二月四日立春,在立春后三天即二月七日春节。这就是说,今年春节后春天的时间比去年少了十九天,比前年少了九天。如不更加紧张地抓好春季生产,势必贻误农时。特别是今年普遍改变了以前单纯抓粮食的做法,开展多种经营,社员家庭副业也有发展,这样,农田的劳力相应地要比以前减少。地还是原来那么多地,人员少了更要及早着手干,否则到了节气,活堆在一起,干不过来。还有农业内部的调整刚刚开始,很多生产部门都有不少新问题要解决。新问题不熟悉,要搞好就特别花气力,用时间,这也必须及早抓紧抓好春季生产。为此,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反映说,召开“三干会”、“四干会”总结一下去年的经验是必要的,但要节约时间,不要拖拖拉拉,尽量开小会,开短会,保证春季生产正常开展;春节前后开展一些娱乐活动是可以的,但不能玩个没头,赶集上店走亲戚,也不要影响生产。
“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把春季生产抓紧抓好。段心强


第2版()
专栏:

办好三件事 队富社员富
——清原县上烟沟第一生产队见闻
在辽宁省清原县北三家公社上烟沟大队第一生产队当了十几年生产队队长的汪成发,不久前在公社召开的表扬奖励大会上,第一次没有坐到全公社四十七个生产队中倒数第一的位置上;第一次登台介绍一年变富的经验;第一次在热烈的掌声中接受全面增产的奖状。这个一百零三户、九百八十五亩耕地的生产队,一年前还是全公社里最穷的队。经过去年一年,这个队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全队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七百六十斤,比前一年增加百分之二十四,总产量比前一年增加百分之十九,总收入增加百分之二十。全队社员人均收入由长期不到四十元一跃提高到一百八十五元。穷得叮当响的上烟沟第一生产队的社员去年第一次向银行存款二万六千多元。
上烟沟第一生产队能够一年大变,是因为他们去年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农村经济政策,调整了农业内部的比例。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办了过去不敢办的三件事:
第一件,改变了种粮单打一,发展多种经营,把地种活了。这里很适合种大豆,但多年来大豆受虐待。去年他们把大豆面积扩大到三百五十六亩,秋后打了八万五千斤,卖了两万两千元,仅此一项就比上一年增加收入一万三千多元。此外,他们还种了过去不敢种的向日葵、花生、芝麻、绿豆、大麦、贝母、烟草等经济作物,增加收入。
第二件,废除吃大锅饭的生产方式,推广包工到组、联系产量计酬的生产责任制,调动干部、社员的积极性。这里山沟撂荒地多,队委会决定开荒扩大计划外的大豆种植面积。社员高德祯和韩振方自告奋勇出来牵头,组成了两个组,和生产队签订了合同。合同规定:完成定产任务每多交一斤粮加五厘工;完不成定产任务每少交一斤粮罚五厘工。两个组进山大干了一春,开了一百五十亩撂荒地。秋后,收大豆三万来斤,平均每人每个工日创造的价值比其他社员平均创造的价值多四元一角五分钱。按合同规定,两个组的社员平均每人收入七百五十三元。
第三件,建设一条沟,抓了“聚宝盆”。这里有一条李家沟,沟帮坡缓,沟底流水,土地肥沃,十几年前栽了果树,但管理不好,荒废了。去年他们在沟口开了十几亩瓜园,种了香瓜;沟里办了猪场,开了豆腐坊。再往里是果园,山顶是山楂,山腰是梨,山下是苹果和李子;溪边是木耳,树下是蜂箱。整个一条沟安排得满满的。去年各项经营都有了成果,增加收入。全年光这一条沟就收入三万多元,占全队农副业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五。社员们满意地称这条沟为“聚宝盆”。新华社通讯员 何志超 新华社记者 陈宝玉


第2版()
专栏:

沉寂的湖荡区又活起来了
连天的荷叶,无际的芦苇,随风摇曳的蒲草,不时跃出水面的鱼儿……这种多年不见的芦荡水乡喜人景色,如今又在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的宝应县重现了。
宝应县有四分之一的面积是湖荡、草滩,历来盛产莲藕、芦苇、蒲草和鱼虾。在大批“资本主义”的日子里,偌大的“金银湖”、“万宝滩”荒芜了,沉寂了。
粉碎“四人帮”以后,落实了党的政策,万顷湖荡区又活跃起来。
全县水面最多的,要数水泗公社。这里八万亩土地中近六万亩是水面、草滩和低洼的荡田。前年,公社党委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决定调整生产布局,开始建设荷藕、芦苇、蒲草、养鱼以及茨菇、芡实等经济作物的副业生产基地。五千名社员踊跃参加建设。当年建设,当年收效。全公社放养了二百多万尾鱼苗,产鱼三十万斤,收获鲜藕五百万斤,料蒲五百万斤。副业收入增加到三百万元。
水泗公社是整个芦荡水乡的缩影。全县经过复壮更新的一万多亩芦苇,都长粗了,长高了,芦苇面积虽未扩大,去年柴草产量却比一九七八年增加了一千万斤。宝应湖畔的中港公社金湖渔业大队在浅水滩种上蒲草、蒿草,深水烂田点种了芡实,水面放养二十万尾鱼苗。杂草是鱼类的食物,鱼屎是柴草的肥料。这样,水上水下结合,水产品、水生作物齐获丰收。一九七八年,平均每亩水面收入五十多元,“穷洼子”变成了“聚宝盆”。
现在,综合利用水面正在湖荡地区社队广泛开展。去年,全县多种经营总产值比上一年增加了百分之十,社员的生活也开始富裕起来了。
新华社记者 赵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