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请百宝下山 送财路上山
——记李春魁同志帮助凤县人民发展多种经营的模范事迹
编者按 李春魁同志是做财贸工作的。他作为党的一个干部,时时刻刻把群众放在心上。看到社员劳动工分值很低,他动了心;看到社员爬山路运化肥耗费大量人力,他动了心。他想着自己的工作“一头连着国家,一头连着群众”,“应当为国家和群众多办好事”,因此他勤于学习,肯于调查,摸清当地资源,想方设法,请百宝下山,送财路上山,为贫困的山区打开了通向富裕之路。他表现了共产党人很可贵的品质。
山区群众说得好:“干部都象他,群众就有好日子过了!”在奔向四化的征途中,我们期待着农业、财贸等战线以及各行各业,涌现出大批象李春魁同志这样受到群众赞扬的好干部。
在陕西秦岭山区的凤县,有一位深受农民爱戴的干部。有一次,这位干部生病住院,很多和他不沾亲不带故的山里农民,兜着鸡蛋到医院来看望他。有的农民眼里噙着泪花恳求大夫:“他这是为俺山里人过上富日子累的呀,千万要治好他的病啊!”这个干部就是凤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经理李春魁。
凤县方圆二百来里,九山一分田。这里山峦青翠,林木繁茂,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多种经营。可是,长期来单一经营粮食,加上交通困难,不少地方一个劳动日值仅一、二角钱,口粮只有二百来斤。一九七○年夏,军队转业干部李春魁到这里担任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革委会副主任,他眼看到这个七万多农业人口的县,农副产品一年的收购总额不过五十万元,群众手里没钱,生活很苦,象是钢针刺疼着他的心。
为了摸清当地自然资源,帮助制订发展多种经营的规划,老李上任不久就带领一些同志下乡调查去了。他拖着关节炎很重的双腿,爬山涉水,走村串队。有一次由于连日劳累,到达河口公社的晚上,他大口吐起血来。就这样,在老李的带领下,公司职工集思广益,制定了搞好商业供销、发展多种经营的具体措施。公司抽出了十几个职工,常年下乡组织社队开展各项副业生产,请百宝下山,送财路上山。为了帮助社队发展果品生产,李春魁领着职工在草凉驿和园艺场两个大队进行苹果栽培试点。几年功夫,平木、黄牛铺等十多个社队先后建成了苹果、黑木耳、花椒、生漆等农副产品和外贸产品基地,仅苹果一项,全县年产量就从二十万斤上升到八百多万斤。公司还积极提供资金、炸药、工具,帮助烧锅庄、硬沟门、荒草沟等五个深山队在陡峭的山崖上凿石放炮,打通了出山的道路,开发了自然资源。世代荒长的竹子割下来扎成扫把,树上的枝枝杈杈修下来做成小农具出售,物尽其用,使财路大开,社员手头开始活便起来。
好景不长,李春魁辛辛苦苦帮助一些社队搞起来的副业生产,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老李非常愤慨,在县里召开的会议上大声疾呼:“这儿多山,不搞多种经营,不符合凤县的实际情况!”很多基层干部拍手叫好,但有人背后议论说:“李春魁简直吃了豹子胆,敢和上头精神唱反调!”也有人悄悄劝他:“老李呀,你年岁大了,经不起折腾,学乖一点吧!”眼看人民的困苦生活,他怎么也无法使自己“学乖”,反而往下边跑得更勤了。
位于嘉陵江畔的凤州公社,很早就打算修筑一条大堤,新开一条河道,使任意翻滚的嘉陵江得到控制,腾出河滩造成一块千亩良田。由于缺少资金,这项工程议论了多年也没动工。李春魁听说后,主动找到公社党委,提出工程需要的资金,由公司组织农副产品和小农具加工赚钱来解决。一九七四年,春节刚过,这项群众盼了多年的改河工程上马了。李春魁既是公司的经理,又是工地的“后勤部长”。他为工地筹钱备物,又带头参加劳动,苦战了两个冬春。正当改河工程初具规模的时候,却招来一顶“唯生产力论”的帽子,要追查的风声越来越紧。工程总指挥问老李:“顶头风这么大,咋办?”李春魁郑重地说:“顶着干下去。”工地总指挥激动得一把握住老李的手说:“好,工程决不停!”就这样,龙口工程照常施工,后来,上级领导同志肯定了这件事,组织了支援,在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春天,龙口工程竣工了,并发挥了效益。作为生产资料公司的干部,李春魁干这些好象是“份外”事,可是,他想到人民的需要,把份外事完全当作份内事干。
李春魁常说:“当干部,要千方百计使农民多收益,如果劳民伤财,那就是对人民犯罪!”对公司的每个工作环节,他经常琢磨着如何为国家做好生意和使群众多得利统一起来的办法。
一九七三年春播时节,李春魁整天忙着为全县十三个公社调运化肥。有一天,他坐车送肥去平木公社,途中看到一种景象:在崎岖的盘山小路上,社员们艰难地背着背夹,拉着架子车,把从供销社买来的化肥往回运。“你们买一车化肥,得花多少劳力?”老李下车问一个社员,“要三十多个壮劳力运一天。”李春魁按照这个数一算,全县每年共需化肥六千吨,就要花费四万八千多个劳动力。老李回到公司以后,提出了“送肥到队”的建议。有人说,这样做违反上级规定,而且这么干国家赔钱怎么办?李春魁打开地图,拿着尺子、铅笔,边测量距离,边向大家说明:如果组织得好,送去化肥,拉回农副产品,国家不吃亏,对集体也有利,一举两得。就这样,从一九七三年到现在,公司共为生产队运送化肥二万四千吨,节约劳力十六万个。
近几年来,随着全县多种经营的不断发展,苹果产量一年比一年高,由于没有仓库储藏,缺乏科学管理方法,常常发生冻伤霉烂,影响大批收购。为了使农村经济渠道畅通,老李自己动手设计仓库。他三次跑到凤州古城门下,观察计算门楼顶壁的形状、结构和负荷量。如今,一座全省最大的可藏二百万斤苹果的仓库,已经为人民服务三年了。几年来,他先后设计并领工建成的各类仓库面积共有一万四千多平方米。老李还同科研小组一起,进行各种使苹果“延年益寿”的储藏试验,保证了苹果在市场上“旺季不烂,淡季不断”,隔年的苹果仍然是色泽鲜艳,水分饱满,清香脆甜。在苹果经营上果农受损国家赔钱的现象,得到了彻底扭转。
“一根扁担挑两头”。李春魁经常说:“干咱这一行,一头连着国家,一头连着群众,就应当为国家和群众多办好事儿。”九年来,凤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年年购销两旺,农副产品收购总值由五十万元增加到二百八十万元;外贸年价值由三十万元增加到七十万元,翻了一番;铁、 木、竹小农具由从外地调入发展到每年调出一百多万件。凤县山区的多种经营日益繁荣,各种生产门路开辟出来,许多社队甩掉了穷帽子,社员收入增加了。山区农民常在一起说:“老李真是咱山里人的‘活财神’,干部都象他,群众就有好日子过了!”
本报通讯员 云献科 李本刚 罗青山
本报记者 王 安


第2版()
专栏:

黄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各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加强越冬作物管理夺取夏季丰收
据新华社北京电 我国广大小麦产区和油菜产区的社员群众,正积极行动起来,投入越冬作物田间管理活动。到二月上旬,黄淮流域各省,麦田抗旱冬灌和中耕施肥的面积已占麦田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长江中下游各省也对油菜、绿肥作物加强田间管理,千方百计争取夏季丰收。
去年秋冬以来,我国广大地区连续干旱,对越冬作物生长不利。各地及时采取措施,对越冬作物加强田间管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主要产麦区,在小麦播种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小麦生产中的问题,因地制宜,抓好越冬小麦田间管理。河北省从去年八月就开始出现旱象,地下水位显著下降,水库蓄水量减少。针对这个情况,省委把抗旱保麦,夺取夏季丰收的工作,放在重要地位,迅速在全省掀起越冬作物田间管理高潮。目前,全省浇麦面积已占麦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浇麦亩次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四十。为了立足于长期抗旱,全省还结合冬灌完成各种小型水利工程三万五千多处,新打机井一万四千多眼,扩大灌溉面积一百二十多万亩。河南省针对长期干旱低温,麦苗瘦弱等状况,普遍对麦田浇水、施肥、中耕,借以提高地温,保墒防冻,据最近全省麦田普查,苗情已普遍开始好转,冻害也大大减轻。山东、江苏等省为了把麦田管理工作抓细抓好,做到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还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头,逐块检查,提出管理办法。山东省由小麦专家、技术人员和高产单位的代表组成小麦管理技术报告团,分赴全省十三个地、市和三十多个重点县,一面考察麦苗生长情况,一面研究管理办法,使全省的麦田冬灌、追肥、划锄、镇压等各项管理活动都搞得及时、细致,收到预期的效果。
长江中下游各省对油菜、绿肥作物的田间管理也抓得很紧。湖北、湖南两省今年油菜种植面积都有所扩大。湖北省冬油菜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十五万亩,已普遍进行了一次锄草松土,施肥清沟,油菜苗生长旺盛。湖南省在长沙、常德、衡阳三个油菜集中产区(占全省油菜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左右),集中力量加强油菜培育管理活动,目前油菜苗长势普遍良好,一、二类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为了支持农业战线打好夏季丰收这一仗,各省、市、区的工交、财贸部门,在当地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全力以赴地搞好各项物资供应工作。安徽省商业部门及时向农村调拨了九万吨化肥,满足了小麦追肥的需要。油菜产区需要的油菜专用化肥——微量元素硼的供应,也比往年大大增加。


第2版()
专栏:工作札记

靠扎实的工作保证增产
中共广东省开平县委书记 凌伯棠
“说了,并不等于做了;做了,并不等于做好了。”来自基层的同志总是这样提醒我们。我们作领导工作的,应该虚心听取群众的呼声,把工作做得扎扎实实。
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碰到这种情况:开始是满足(甚至陶醉)于把奋斗目标提出来了,满足于全年的增产规划订好了,接着又满足于方针、政策传达下去了,至于具体怎么干,却想得很少,做得不多。这样下去,当然很可能是场“空欢喜”。我县就有这么一个公社,去年初,党委帮助大多数生产队把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搞起来了,可是还没到晚稻收割,就有一部分生产队把责任制吹了。是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不好吗?是群众不欢迎这种责任制吗?实践早已作了否定的答复。问题的关键是具体的领导太少了,深入的工作太少了。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当领导的却没有及时去发现,或者发现了没有具体地去解决,责任制再好,搞起来也难免又垮下去。
我县曾发生过这样一桩事:一个公社党委为了推广磷肥,指示供销社一律搭配出售化肥,买一百斤化肥必须有四十斤磷肥。可有个生产队长却坚决不买磷肥,他找上门去,和书记辩论,理由是开平产的磷肥质量不稳定,价钱又贵,再说磷肥是否那么“灵”,他也不相信,过去买的还留了不少在仓库里睡觉呢。争吵的双方互不相让,生产队长说:“生产队有自主权,我有权不买磷肥。”公社书记就反问:“你有你的自主权,我有党委的领导权,你还尊重党委的领导权吗?”
仅仅是为了买点肥料,就发生这么大的意见分歧,其中有什么缘故呢?仔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出,事情发生在基层,反映出的工作漏洞则存在于我们领导机关。近年来,我县早晚两造禾苗都长得很好,可收成却不理想,群众说是“一类禾苗三类谷”。原因是氮肥使用量增加了,每造一亩达五、六十斤,而磷钾肥则相对地减少了,致使氮磷钾比例失调,禾苗叶旺病多,茎弱根浅,容易倒伏,结实率差,达不到高产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下力气提倡增施磷钾肥,是完全切合实际、又有科学根据的。可是,要想把磷钾肥推广到每个生产队,叫干部社员都自觉使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面要做的工作很多,而我们把它看得太简单了。总结了教训,在推广中我们过细地做了一系列工作:一是联系实际开展关于“党委领导权和生产队自主权是对立的吗”的讨论,使双方都能正确行使各自的权利;二是搞试点,带社员到现场参观,运用对比材料说明为什么要增施磷钾肥;三是办好县磷肥厂,抓数量,抓质量,还抓降低成本,保证社员买到既经济又实惠的化肥;四是千方百计组织力量到外地去购买一部分磷钾肥,哪怕领导亲自出马也在所不惜。事实证明,只有从实际出发,认真把以上各项工作一件一件地抓得水落石出了,效果才明显表现出来:去年我县每亩增施磷肥六十多斤,钾肥二十多斤,加上又普遍推广了良种和其他科学管理措施,在天气比较好的条件下,两造水稻都长得非常好,单产、总产都创了历史最高水平。
搞农业生产要同天、同地、同人打交道,情况的复杂程度是坐在办公室里想象不到的。解决一个问题往往要牵涉到很多方面,而一个方面的工作没有做通,局面就很难打开。所谓扎实的工作,一是从实际出发,二是深入细致,说起来并不神秘,做起来却不简单。平常我们看见人家增产了,总是好奇地打听有什么“秘密”,仔细一调查,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秘密的,不外乎是人家多动脑,肯动手,想得周到,做得仔细。铁杵磨成针,功夫不负有心人。搞好农业生产,不满足于一般号召,提倡实干精神,这实在太重要了。


第2版()
专栏:

解决畜草比例严重失调矛盾
新疆牧区大力建设冷季草场
新华社乌鲁木齐电 新华社记者王作礼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大力开展冷季草场基本建设,去年在冷季草场上建成人工草场一百二十八万亩,围建草库伦五十万亩,种植苜蓿一百多万亩,超过了往年。
新疆畜牧业生产中一个尖锐的矛盾就是畜草比例严重失调,夏草场比较宽裕,冷季草场十分紧张。全区十四亿亩草原,有效利用面积虽有七亿六千万亩,但是冷季草场只有五千五百万亩,只占百分之七点五。由于冷季草场面积小,载畜量过密,牧草被反复践踏,有的连草根都刨出来吃了,结果牲畜在冬季缺乏食料,大量冻死饿死,每年损失达二百万头左右。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去年以来,自治区拨出专款和物资、机械,抽调技术力量,投入冷季草场的建设。牧区各地、州、县普遍组织草原建设专业队,常年开展冷季草场的建设。各地还从冷季草场防冻御寒的需要出发,大力开展保暖设施的建设。去年全区在冬牧场搭盖牲畜棚圈一万三千多座,其中永久性棚圈达七千五百多座,同时在春牧场还新建了一批接羔房和幼畜保暖室,建筑牧民住房一万三千四百多栋,绝大部分牧区实现了怀胎母畜过冬有棚圈。
在建设冷季草场中,新疆各地大兴草原水利,新修草原灌溉渠道、修建小型水库、涝坝、扬水站,并建成了一批水电站。为了解决人畜饮水,还在干旱缺水草原上打井二百五十三眼,挖泉一百多个。这些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使许多冷季草场增加了产草量和载畜量。


第2版()
专栏:

畜牧专家建议加速良种黄牛的选育和繁殖
培育我国自己的肉牛品种
据新华社郑州电 新华社记者陈开印报道:“用我国良种黄牛培育自己的肉牛品种,对于改变我国人民食物构成,实现畜牧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参加全国黄牛品种育种会议的畜牧专家的一致意见。
河南的南阳牛、陕西的秦川牛、山东的鲁西牛、山西的晋南牛、吉林的延边牛,是我国五大优良黄牛品种。共同优点是:体躯高大结实,役用能力高,肉用性能好,含胆固醇低,含蛋白质高,是很理想的肉食品。因此加速良种黄牛的选育和繁衍工作,对于搞好肉牛的生产,满足人民的需要,是一条路子。
参加会议的专家、教授们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切实抓好饲草饲料生产;开展冷冻精液和人工授精;特别是认真落实有关养牛的经济政策,积极鼓励集体和社员个人养牛。
图为湖南省江永县的牧场一角。
欧阳维平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养牛热”
——太湖县山区见闻
新年一开始,地处大别山南麓的安徽省太湖县便出现了多年来没有过的“养牛热”。
散布在全县各地的二十多个集市,每逢集日,牛的交易十分活跃。有的社员一次买不着,就接连几次来买,这个集上买不着,就去另一个集。甚至跋山涉水到一百多里外的邻县、邻省去买。一些社员见面时差不多都要问一句:“家里养牛了吧!”黄镇区梅树岭集市老交易员周银满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写满人名的纸条递给记者说:“请看牛多吃香啊!托我选购的干部、群众已经有五十多人啦!”
太湖县这股“养牛热”是怎么出现的呢?
这个县有一百余万亩宜牧的山坡草场。群众又有养牛的传统习惯。过去,太湖黄牛行销省内外许多地方,人们赞誉这里有“牵不尽的太湖黄牛”。一九五六年全县牛的存栏量曾达到三万八千四百多头,是山区人民一项重要经济收入。可是后来,特别是林彪、“四人帮”横行时,“资本主义”这顶帽子戴到了牛头上,有些生产队怕牛多了招惹麻烦,干脆把牛犊拉到野外丢掉。这个县的一个农场就曾收养了这种“孤儿”牛三十多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太湖县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恢复和发展养牛业,养牛才提到了各级党委重要议事日程上。
去年九月,太湖县委召开山区工作会议,号召集体和社员个人利用山区丰富的牧草资源,大力发展养牛。年底,太湖县委决定拿出三十五万元扶持集体和社员私人养牛,并决定今年在全县各地设立二十二个配种点,用外国公牛的冷冻精液给一千五百头左右的母黄牛进行人工输精配种,繁殖肉役兼用牛。
在县委的大力倡导下,各级党组织中出了一批“牛书记”。这个县一位分工抓养牛工作的副书记,不但深入山区社队了解牧场资源情况,同畜牧干部一起研究繁殖杂交牛的技术,而且到东北牧区进行学习。一些公社、大队的书记为了消除社员私人养牛的思想顾虑,都纷纷带头养起牛来。
新华社记者 王礼贶


第2版()
专栏:

襄阳地区发展杂交菜牛
据新华社武汉电 湖北省襄阳地区积极发展杂交菜牛生产。全区已有菜牛的基地三十八个,其中有七个是国营的,其余都是社队联营或民办公助的。目前,全区菜牛存栏数已达五千一百五十头;去年,又配种一万四千二百多头。这种杂交牛不仅出肉率高,而且肉嫩、味鲜,出口试销以后,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


第2版()
专栏:兴山果树珍闻

“三○三”号夏橙
在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召开的全国夏橙鉴评会上,湖北省兴山县
“三○三”号夏橙被评为全国第一名。
这种夏橙具有果形端正、色泽鲜艳、果皮光滑、甜酸适度等特点。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兴山果树珍闻

“七九○四”号核桃
“七九○四”号核桃株系出仁率,在中国林业科学院召开的全国核桃良种选育和增产技术科研协作会上被评为全国第一。
兴山县“七九○四”号核桃株系,是县林科所在古夫公社长坪大队第五生产队培育成功的。经到会的教授、技术员鉴定认为,这种核桃株系具有壳薄、可取整仁、果型光滑美观等特点。出仁率达百分之六十二点六七。


第2版()
专栏:

曹县造林实行队户联营收益分成
据新华社济南电 山东省曹县采取“队户联营、收益分成”的办法发展林业。他们的做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产队提供土地和树苗,集体统一规划,统一栽植,分到各户进行管理,成材后收益百分之七十归集体,百分之三十归社员户。另一种是由社员户出钱,队里统一购买树苗,土地由集体统一规划,确定树位,按人口分到各户栽植,包栽保活,谁栽谁管,成材后收益各得百分之五十。
这种办法是仵楼公社周庄大队首先实行的。这个大队第二生产队把集体的一亩树苗包给一户社员管理,收益百分之二十归该户,树苗管理得很好。一九七九年春天,全大队实行队户联营、收益分成的办法植树造林,一年来,全大队植树多,树木管理得也很好。去年十月县委和县林业局总结了周庄大队的经验,在全县推广,去年入冬后的一个多月间,全县发展桐粮间作十六万亩,四旁植树一百多万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