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赠泰国朋友
杨静仁到处兰花成畦,湄南河两岸,清迈谷地,蓝的、绯的、白的。且不说那阵阵清香的梦,就是一朵小小的蓓蕾,也蕴藏如许情致。大自然的这恩物,向来为你我两国的人民爱喜,惯引入诗画作主题。欲把中泰友谊比兰花。古今俱相宜,只是今胜昔。那个霸权恶邻紧逼,反作了两国情谊的增强剂,将喜见春兰更葳蕤,香溢东南亚之域。似水流年,还将是,后之视今,也象今之视昔。一九八○年、二、十
于曼谷


第8版()
专栏:

“火车进站”
陈文虎
有位领导同志在一个会议上讲:“不要象‘火车到站’那样,‘叫得响,跑得慢’,而要先干后说和多干少说;在说的时候,要实事求是,切忌浮夸,力戒说假话、大话、空话。”火车进站,汽笛长鸣,声音响亮,震耳欲聋,但是速度却放慢了,劲头却变小了。这番话用了形象比喻,生动贴切,促人深省。当然,在“进站”这个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叫得响,跑得慢”。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总是如此。一旦火车出站,它应是呼啸而去,风驰电掣地奔向目的地。
我们今天处于的特定时间、地点和条件是怎样的?时间,是争取在本世纪末实现四化的关键性的八十年代;地点,是在现今尚且贫穷落后的赤县神州;条件,是遭受十年大动乱,问题成堆,困难如山。在这么一个当口,我们干任何一种工作的,不管领导与被领导,真是快马加鞭犹嫌其慢!如果象“进站的火车”,不是大鼓实劲,而是一味空叫,那就不仅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而且会丧失大好时机,有可能造成无穷的后患。
“叫”和“跑”该是一致的。“叫”应是动员号召,是提出主张,是表明决心。这样的“叫”,如果以加速实现四化为出发点,上了党的路线和政策的轨道,有实事求是之心,而无哗众取宠之意,“叫”到的句句不落空,至少大半能兑现,甚至“跑”的比“叫”的还漂亮些,那么这种“叫”是值得的。相反,纵使“叫”得调门再高也是枉然的,甚而是大有害于我们的事业的。
“响叫慢跑”,已成了某些“聪明”的领导者的处世哲学:响响地“叫”,以应付上级和群众,好知道他是“紧跟形势”的,混得过日子去;慢慢地“跑”,则能够边跑边观察“气候”,既省力气而又可“保险”。这当然不是革命者的哲学,而是滑头的哲学。他们想“不犯错误”,其实已经犯了错误,犯了对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消极怠工的大错误,犯了对党口是心非,耍阳奉阴违的两面派的错误,犯了严重脱离群众的大错误。
现在我们选拔干部的标准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看政治责任心。我想,一个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心很强的人,一个有志于改革的人,干工作是决不会象“进站的火车”那样的。如若重用了那些“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要误党误国误民的。一些同志尽管未必“能说会道”,但干起工作来却总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扎扎实实,卓有成效。我们就要为他们鸣锣开道。四个现代化,正是要依靠一大批实干家来实现的。


第8版()
专栏:

老舍的童年
·连载· 舒乙整理
《老舍的童年》是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同志整理的。作者在整理这部文学传记时,主要根据家属的回忆,并访问了一些老人,也参考了老舍先生的有关文章。全文一万多字,从今天起开始连载。
——编者
“命大”的孩子
老舍降生的时候,母亲昏死过去了,多亏已经出嫁的大姐及时赶到,把刚出世的小弟弟揣在怀里免于冻死。事过之后,左邻右舍,特别是老太太们,都说这个孩子“命大”。
生老舍的时候,母亲已经四十一岁。老舍上面有四个姐姐和三个哥哥,算上他这个“老”儿子,一共八名。后来长大成人的只有八分之五——大姐、二姐、三姐、三哥和他自己。由于岁数大,孩子多,家境平平,长年操劳,加上家中无人帮忙,母亲在临产时失去了知觉。不过当时,对这件事可是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最权威的来自大姐的婆婆,她一口咬定产妇中了煤气。
老舍的生日是阴历腊月二十三,是北京最冷的日子,屋里自然生着煤球炉子,可能这就是“中煤气”说的一点相当过得硬的根据,虽然,对这种说法,除了大姐婆婆之外,谁也不信。
那一年是戊戌年,清朝光绪二十四年,按阴历算,是狗年,老舍是年底生的,姑母给他起了一个很不中听的外号:小狗尾巴。属狗,和属猪属鸡属兔一样,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没有什么不光彩的,可是“狗尾巴”,而且是“小狗尾巴”,实在令人接受不了。所以孩子总是说他是糖瓜祭灶的那一天生的,在灶王爷升天的时候光荣落地不比“小狗尾巴”光彩得多、神气得多!
老年间,腊月二十三这个日子,又叫过小年,好象是过年的序曲。一般的人家都要给灶王爷上贡礼,买些麦芽糖做的糖瓜去贿赂这位灶王爷,请他上天之后,多说几句好话,保祐全家平平安安,多多发财。孩子们对大人们这番苦心多半还不能领会,他们所关心的是放鞭炮和吃糖瓜,这么一来,灶王爷自然而然地理直气壮地把小狗尾巴“顶”了。 ①


第8版()
专栏:

海上迎春曲
张岐
春的信息
春来了。来到了千帆竞发的大海,来到了日夜喧嚷的长滩,来到了欢腾的渔家。
是谁送来了春的信息?
是纷纷扬扬的雪花?是南来的银鸥?是滩岸杨柳嫩黄的芽芽……
春,本来就没有离开渔岛,它藏在每一个渔家人的心里。看,那粘着鱼鳞的古铜紫脸,那宽额上挂着雪花的眉毛,那敞开的冒着汗气的胸脯,那赤褐的水淋淋的胳膊,还有那滩岸上、甲板上急得咚咚乱响的脚步……
整齐排列的渔轮,油喝饱了,水装足了,一声长啸,刹那间,驶出了港湾。
这就是海上春的信息。
海岛之夜
夜。一钩弯月挂在宁静的海空。
海岛睡着了?那哗哗舐岸的微波,可是它吐出的均匀的鼾声?
不。渔岛醒着。看那朝向大海的一溜儿窗口,明亮的灯光多么象睁大的眼睛。玻璃上透出晃动的身影,灯光映着一张张又严肃又兴奋的面容。那是渔汛指挥部的人们,站在渔区挂图前,分析刚由海上发出的鱼情报告,部署今年头一春的网阵。
电键声嘀嘀、嘀嘀地响着,正一字一字地把围歼鱼群的命令,传达给奔赴渔场的每一只船……
晨 捕
马达清脆的歌声,把酣睡的大海吵醒。大海睁开了惺松的眼,用雪白的浪花,为渔轮铺一条通往丰收的路。
朝阳也醒了。她探出嫣红的笑脸,注视着海面的渔轮。一盘盘网张开了,一盘盘网又收拢了。
于是,网包里象星星一样闪光的鱼儿活蹦乱跳。
于是,海轮响起欢乐的激越的号子。
看,渔轮身上闪着光,桅尖挑着一片片火。那光,是太阳给它们披的彩衣;那火,是朝霞给它们挂的锦旗。


第8版()
专栏:革命文物

破冰行船支前线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王绪周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珍藏有一把冰镩、一只木船(见附图),这两件文物看样子普普通通,却有着不平常的经历。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平津战役开始了。为了将成亿斤的粮草弹药及时运往前线,冀中地区动员了大、小车三十二万六千多辆。但还是不能满足前线的急需。冀中、平津地区河流纵横,水路运输十分发达。但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大清、子牙、运河各河都是“冰冻三尺”。沿岸千百名擅长使船的老把式都望河兴叹,束手无策。在这紧急关头,有几个凿冰窟窿捕鱼的能手,提出了破冰行船的建议。根据他们的建议,经过调查研究,小片试验,冀中区党委、冀中行政公署毅然做出破冰行船的决定。就这样,大清、子牙、运河沿岸很快就组织了五万人的破冰队。他们拿起冰镩、凌枪、木榔头。以惊人的速度,将二百六十多里的河面上的坚冰全部砸开,畅通无阻,四百多只木船将成千上万斤的物资,迅速运到前线,创造了冀中地区河流封冻季节水路运输的奇迹。
(附图片)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海的儿子》
纪英
《海的儿子》是一部富有文艺色彩的少年英雄故事集,描绘了王朴、李爱民、林森火等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可歌可泣的小英雄的形象。它是少年儿童喜欢阅读的文艺作品,也是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当人们看到这些小英雄的故事和事迹的时候,谁个不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小英雄而感到自豪呢?
这个故事集,写了七个小英雄,他们相同的是立场坚定,爱憎分明,英勇机智,不怕牺牲。不同的是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的性格与事迹不同,献身的行动不同,他们的个性寓于他们的共性之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们在不违反真实的基础上作了艺术加工,给我们写文艺性的英雄故事和英雄传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个故事集的每一篇故事都写了小英雄的成长过程,写得真实可信,基础扎实,倾注了作者对小英雄崇敬、热爱和怀念的真挚之情。如《青纱帐里闪红缨》中描述李爱民当“小向导”的那段故事:爱民刚刚睡下,一听到窑洞外面有人喊“老乡,我是八路军,我们要到前边去‘轮防’,想找个人带路!”他从“轮防”的八路军的暗语中,认定是自己人,但他又想起五七叔的话:遇事要小心谨慎,时刻提高警惕。他就做好准备:如果是坏人,先拖住不放,再叫人来抓!当他又思量了一番,观察了一番以后,断定是自己人无疑了,就迫不急待地自告奋勇当向导……既表现了他沉着机智,又表现了他天真单纯。斗争出智慧,实践长才干。这些小英雄正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进步起来的。他们英勇机智,临危不惧,不怕牺牲,对敌人是那样的恨,对人民是那样的爱,还因为他们都是生长在贫苦的家庭里,在苦水里泡大的,他们的家庭、长辈都受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从小心灵里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参加了儿童团,又受到了党的教育,八路军、党的干部以及自己长辈的模范行动的影响,使他们茁壮地成长起来了。
这个文艺性的少年英雄故事集里也还有不足的地方。例如有的故事叙述多,形象化的描写少,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对英雄内心世界的揭示不够深刻和生动,儿童特点还不够鲜明,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第8版()
专栏:

香甜的彩霞
任向军绿树连着绿树,青山接着青山,山是花果山,崖是金银崖;林带扯着林带,果园挽着果园,沟是香甜沟,洼是蜜糖洼。棵棵果树欢聚在辽南举行盛会,座座果园披上娇艳的红衣绿褂,村村涂染着赤橙黄绿青蓝紫,社社飘舞着锦绣绫罗绸缎纱……金风中,青枝绿叶翩翩舞——好比碧玉山上镶,就象翡翠园中插;秋阳下,红颜金果微微笑——宛如珍珠树上嵌,恰似玛瑙枝头挂。摘果的小伙子——满面春风,选果的姑娘们——一脸朝霞,一颗颗鲜果堆成一架架大山,一垛垛果篓垒起一座座金塔。山歌里飘荡着新生活的香,闻一闻,赛似江南的龙井茶;笑语里滴淌着新生活的甜,品一品,胜过新疆的哈密瓜。园内,象一首首抒情诗——时代在这里放歌,把果乡情操抒发。园外,象一曲曲交响乐——四化在这里合唱,把果乡心声表达!看不完,千里果乡万木春;观不暇,遍地香甜的金彩霞。我看到,香甜在果乡难容纳,流向五湖四海,飘到海角天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