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外国文艺

奥利维尔善演莎翁名剧
英国演员劳伦斯·奥利维尔是世界上扮演莎士比亚戏剧角色的最著名的演员。他在戏剧舞台上扮演过野心勃勃、觊觎王位的麦克佩斯,贪婪凶残、背信弃义的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和心地朴实却听信奸徒的谗言而杀害妻子的奥赛罗,其演技之精湛,刻划人物性格的深邃,是令人惊叹的。在银幕上,他演过亨利四世、哈姆雷特和查理三世,以及《呼啸山庄》中郁郁沉思的希思克利夫和《傲慢与偏见》中的那个既漂亮又傲慢的达西。
奥利维尔今年七十二岁,整整度过了五十四年的演员生涯,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成为上议员的演员。在一九七九年好莱坞“学院奖”的颁发大会上,他以他“一生中在电影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得奥斯卡荣誉奖。在这以前,由于他在《亨利四世》中的演出成功,曾获一九四六年奥斯卡奖。两年后,他又因演出《王子复仇记》再度获得最佳男演员奖。一九七九年,他又由于在《巴西男孩》中扮演的角色被提名为最佳男演员的候选人。
劳伦斯·奥利维尔出生在一个清贫的家庭里。他说:“我的生活中虽然没有残暴和严酷,但是我不能坐等自己的出类拔萃之日。因为这是一种清贫的生活,某些方面甚至连贫民窟里的状况都不如。能登上舞台在我看来简直就象平步青云一样。”
奥利维尔把莎士比亚笔下那些异乎寻常的角色看成是“吃人的怪物”。他曾经描述过:他演奥赛罗的时候,他是如何给累得精疲力尽的。“扮演异乎寻常的角色会把你消耗得油干灯灭,这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奥利维尔对于塑造的角色,应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技巧,具备什么思想,给人什么印象,他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他深入到角色内部,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把自己和角色融为一体。他还经常把喜剧因素和悲剧成分结合起来。 ·超·
(附图片)
图为劳伦斯·奥利维尔。


第7版()
专栏:外国文艺

弗朗西斯·科布拉导演名片轰动一时
弗朗西斯·科布拉是轰动一时的美国影片《教父》的导演。他因为拍摄了这部影片而一跃成为美国和欧洲电影界的著名人物。
弗朗西斯·科布拉于一九三九年生于美国底特律市,他十七岁时开始自拍电影。一九四九年,他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电影系,毕业后,当过编剧、导演助理等职。一九六八年他在洛杉矶与名导演、美国电影工作者史谷尔西斯、吕卡斯等人创办“佐埃特罗布电影公司”,企图摆脱美国大电影公司的控制,“完全独立制片”,当时他只有二十九岁。一九七一年,他又与两位年轻导演创立“导演电影公司”。
一九七二年,他根据原籍意大利的作家马里奥·布查的小说,拍摄《教父》影片,揭示从意大利流入美国的黑社会组织“黑手党”在纽约等城市的活动和“黑手党”的内幕情况。由于弗朗西斯·科布拉熟悉意大利人的生活、习惯等等,因此影片拍得十分成功,成了轰动一时的、打破最高卖座率的美国影片。从此,弗朗西斯·科布拉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而当时他才三十三岁。一九七四年,他又拍摄《教父》第二集。
一九七六年起,他开始筹备拍摄一部以越南战争为背景的影片《现代启示录》。直到一九七九年五月这部影片才正式完成,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初次映出。由于这部影片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充满了一系列“戏剧性事件”,于是又成了轰动一时的影片,而他本人也成了“戏剧性人物”。 ·亦河·


第7版()
专栏:外国文艺

苏联著名舞蹈家乌兰诺娃
献身艺术四十二年
苏联著名舞蹈家加琳娜·乌兰诺娃今年已七十岁了。她从一九二八年五月开始自己的艺术活动。后来,她在列宁格勒歌剧舞剧院工作。自一九四四年起,她被调到莫斯科大剧院,经过多年的演出,乌兰诺娃在芭蕾舞的艺术创造方面达到了高度的水平,赢得了世界声誉。
脱离舞台后,乌兰诺娃开始负责排演工作。作为辅导教师,她培养了大剧院的一批主要演员。这位著名的芭蕾舞演员认为自己创作生涯的第二部分同前一部分的表演生活一样有意思。
乌兰诺娃有二十年未登台跳舞了,但是这位女舞蹈家早晨外出的路线并未改变,她仍然到大剧院去授课。
尽管学生们上课很守时刻,但乌兰诺娃总是最早来到排演厅。她忠于舞蹈事业,虚心认真,不尚空谈。乌兰诺娃虽然已经是教师和一大批芭蕾舞“明星”的辅导员,但始终保持着谦逊,并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舞蹈要求每天付出巨大的劳动。即使在夏天和节假日,都要同样不间断地进行练习。唯有劳动才能创造出舞蹈的美和灵感。”这是乌兰诺娃从艺术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也是她对学生的要求。
芭蕾舞演员柳·谢梅尼娅卡说,“乌兰诺娃培养我们的意志,使我们产生不断深造、不断发现的愿望。她每天都给人以日新月异的感觉,她作为人和教育家的才能是取之不尽的。” ·为·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埃以会谈中的一致和分歧
安国章
今年年初,在阿斯旺尼罗河象岛上最豪华的贝罗伊旅馆里,以贝京为首的庞大的以色列代表团开始了同埃及总统萨达特的第九次会晤。这是埃、以签署和约以来一次重要的首脑会谈。
这次会谈在两个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一是两国领导人一致认为苏联是中东的威胁,强烈谴责苏联对阿富汗的武装占领。其次是在“关系正常化取得进展的问题上意见一致”。会谈结束后,据西方通讯社报道:一月二十五日,以色列已完成了从西奈半岛三分之二的土地撤离工作,撤到了阿里什至穆罕默德角一线;埃及宣布结束对以色列产品的抵制。一月二十六日,两国的邮寄、电话和电报联系已开始,两国边界已开放;埃及驻以色列大使人选已公布,以色列驻埃及大使馆的馆址也已选定。目前,一个由埃、以两国国防部长组成的委员会正在加紧工作,制定关系正常化的具体实施步骤。
这次会谈虽然在双边关系上比较顺利,但是在巴勒斯坦自治问题上,两国领导人的立场差距丝毫没有缩短。埃及仍主张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实行完全自治(包括巴勒斯坦居民和领土的自治);自治机构建立后,以色列在该地区的军政府应立即撤销;在实行自治的五年过渡期内,通过谈判实现巴勒斯坦人民自决;东耶路撒冷应归还给阿拉伯人民。而贝京却坚持自治仅适用于上述两个地区的巴勒斯坦居民,不是地区的自治;自治是有限的,不能取消军政府;在过渡期结束后,以色列仍对该地区拥有“主权”,不容许建立巴勒斯坦国;耶路撒冷是以色列不可分割的首都。会谈结束后,埃、以双方又进行了多次接触,各自都提出了新的方案,但仍没有消除原有的分歧。
当前人们所关心的是:到五月二十六日——埃、以和约所规定的关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自治谈判的最后期限——以前,两国能否达成协议。人们普遍的看法并不乐观。因为,一、以色列国内困难重重,继续通货膨胀,货币仍在贬值。据报道:“以色列镑在一九四八年相当于一英镑,现在抵不上三美分”。为了摆脱这种困难处境,以色列在与埃及改善关系的同时,顽固地坚持扩张主义政策,以转移人民对国内问题的注意。二、苏联除了继续对埃、以会谈进行攻击,加深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之间裂痕外,加强了红海和地中海地区的军事活动。据透露:苏联已经把人员和大量先进武器送到了地中海西部和红海周围地区,以加剧中东的紧张局势。三、以“拒绝阵线”为首的大部分阿拉伯国家至今对埃、以会谈仍持反对态度。因此,埃、以会谈要取得成功,并不很容易。
当然会谈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不是一点没有。因为会谈虽然处于僵局,但是两国领导人都表示要把会谈继续下去。以色列国内许多人对贝京的政策也不满意。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就表示支持埃及总统萨达特向以色列总理贝京提出的“逐步建立自治”的要求,“以色列应该同埃及一起铺路”。就是连一向偏袒以色列的美国政府也“认为以色列的建议范围太狭窄”。由于苏联在中东加快了侵略扩张的步伐,美国为了保住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很可能对以色列施加压力,促使会谈取得进展,这样美国可从这一棘手的问题上摆脱出来,以便集中力量与苏联抗争。但是,由于中东局势十分复杂,在五月最后限期以前能否取得各方面都能满意的结果,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7版()
专栏:

一个值得记取的历史教训
——一九三五年国联对意大利侵略的制裁
当前,世界舆论强烈谴责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许多国家主张采取措施,给侵略者以惩罚,借以遏制苏联霸权主义的进一步扩张,维护世界和平。在这样的时候,回顾一下一九三五年国际联盟对侵略阿比西尼亚(即现在埃塞俄比亚)的法西斯意大利的制裁,是不会无益的。
一九三五年十月三日,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为了建立他在地中海的霸权,悍然出动三十万大军,发动了侵略阿比西尼亚的战争。但阿比西尼亚人民奋起抗击,使意大利的闪电战计划遭到了失败。
当时,意大利的侵阿战争遭到全世界的谴责。当年十月十一日,国联以五十二票的压倒多数通过对意大利实行制裁的决议。制裁措施包括:禁止向意大利输出武器和某些原料,禁止输入意大利货物,不得向它提供贷款和商业信贷。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五十多个国家试图用经济抵制和禁运来制止战争。
不幸的是,这些制裁措施并未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尽管订下了洋洋大观的条文,但禁运项目单中居然没有包括对意大利生命攸关的“石油”一项。这决非疏忽,而是由于一些国家深怕禁运堵塞了它们的财源。而如果实行石油禁运,意大利本来是会处于无力继续进行战争的境地的。可是,实行禁运的铝,恰恰是意大利超过自身需要的矿产。至于其它战略物资,意大利在发动战争之前早有储备,而且还可以通过中介人从美国购买。因此,一场表面上声势浩大的制裁行动并未能起到遏制墨索里尼侵阿的作用。不久,亚的斯亚贝巴陷落,阿比西尼亚皇帝海尔·塞拉西逃往英国避难。一九三六年五月九日,墨索里尼在罗马用不可一世的语调宣告阿比西尼亚成了意大利帝国的一部分。
造成这场经济制裁失败的真正原因,是当时执国联之牛耳的英法两国对意大利侵略者采取的纵容和姑息政策。
害怕战争的情绪,使法国竭力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非洲。他们祈求最好不要在欧洲发生战祸,同时也希望意大利不要向巴尔干、多瑙河和近东扩张而危及法国的利益。墨索里尼看透了法国的心理,数月之后就发动了侵阿战争。法国虽然情绪激动地予以谴责,可是很快就在墨索里尼的威吓面前屈服了。而英国,如丘吉尔所说的,在墨索里尼看来,不过“是一个已被吓倒的、精神萎靡的老妇,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也只是吓人而已”。墨索里尼又看对了。在英国的“指导”和法国外长赖伐尔的压力下,负责研究制裁措施的国联委员会把可能引起战争的一切因素都排除在外,制定出了上述那个“侵略国所能忍受的半心半意的制裁”方案。这样的制裁当然只能以失败告终。
另外,从军事上看,英法本来可以封锁苏伊士运河,切断意大利侵略军与其大本营的联系,置墨索里尼于绝境。当时,拥有西欧最强海军的英国和最大陆军的法国完全有力量做到这一点。但是,连石油禁运尚且不敢实行的英法两国,更没有这种胆识。它们害怕激怒墨索里尼,扩大战争。同样,它们也不敢大力支援抗击意大利的阿比西尼亚人民。不但如此,在吉布提的法国当局甚至截留阿比西尼亚人民从国外购买的武器,以讨好意大利。正是在英法的一味纵容、姑息和退让下,墨索里尼终于得手。
但是,一个阿比西尼亚并不能满足墨索里尼的欲望。不久,德—意轴心形成,在欧洲扩大了战火。英国前首相邱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上写道:“惶惑不宁的法国和怯懦而又爱好和平的英国,很快就会受到欧洲独裁者的挑战”。事情虽然过去将近半个世纪了,但是它对后人留下的启示,不是仍然值得今天的人们认真思考的吗? ·方原·


第7版()
专栏:

访直布罗陀——欧洲纪行之三
随华国锋总理访问西欧四国之后,我们到西班牙作短暂逗留。由于仰慕直布罗陀之名,我们决心前往这一举世瞩目的战略要地,观赏一下当地的风光。
直布罗陀位于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南端,是欧洲大陆西南角上最突出的一个小小的半岛,所以也叫“欧洲之角”。从直布罗陀向西,到大西洋岸边的特腊法尔加尔角,是伊比利亚半岛南端最突出的地带,它正好同摩洛哥最北端的阿勒米纳角和埃斯帕特尔角隔海相望,形成一条狭窄的海道,这就是著名的直布罗陀海峡。整个海峡长约九十公里,最宽处四十三公里,最窄处只有十四公里。从地中海通过这条细细的咽喉,才能进入大西洋,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直布罗陀半岛,扼守在海峡的东端,是控制整个海峡的重要据点,历史上一直是大国争夺的目标。现在这里实际上已成为北约保卫西方海上航道、抵御苏联军事扩张一个重要前哨阵地。但是,最近几年苏联已经开始向这个地区插手了。
我们清早从马德里出发,汽车沿着中部高原的公路向南疾驰,越过峰峦起伏的摩勒纳山脉,进入安达卢西亚平原。这里是西班牙的主要农业区,也是文化艺术最发达的地区。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西班牙舞蹈的发源地就在这里。历史上,安达卢西亚和西班牙南部广大地区曾受阿拉伯人统治近八百年,到十五世纪才赶走外族,建立起独立统一的国家。我们到达卡迪斯时已是暮色苍茫的时分了。
第二天上午,我们向直布罗陀进发。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的汇合处。在离对岸最近的马罗基角,我们停下车来,瞭望海峡风光。强劲的海风从大西洋方向吹来,海面上泛起万点波光,对岸兀立的山峰和山脚下白色的建筑隐约在望。这时,海面上正有十几艘巨型油轮和一些较小的货轮,东来西往,缓缓地通过海峡。据统计,现在每天在地中海海面行驶的商船在一千五百艘以上。西欧国家进口的石油、原料及出口的货物,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这里。一旦海峡被封锁,西欧整个经济就要陷入瘫痪。人们把这条航道称作西方的“生命线”,这话一点也不夸大。
汽车继续沿着海岸盘旋前进。转过一个山头,远远看到一个小小的半岛,伸向海中。“那就是直布罗陀!”陪同我们的朋友指着这个小半岛对我们说,“有人说直布罗陀象一个伸到海里的大象鼻子。”
山下阿耳黑西拉斯渔港已在眼前。这就是近年苏联一直向西班牙当局要求租借作为苏联“商船”和“渔船”停泊基地的那个渔港。渔港不大,非常安静。在它的对面,海湾的陆地向东南延伸的部分连着一个远远伸向海里的半岛,那就是直布罗陀。从海湾望过去,岛上的建筑物看得清清楚楚,甚至飞机的起飞和降落也可以看清楚。这真是搞军事情报的理想地点,简直搞到人家的鼻子底下来了!而且一旦发生战争,就可以把直布罗陀控制在手!苏联霸权主义者这样大胆和露骨,实在令人惊讶。无怪乎这个要求一提出来,在西班牙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强烈反应,被西班牙当局断然拒绝。
苏联为什么对地中海有如此大的兴趣?只要打开地图就可以看出,苏联除了在中欧部署了强大的陆空军和战区核武器,还在迅速加强海军力量,从南北两翼形成对欧洲的包围。北部的波罗的海舰队和北方舰队且不说,在南面,除黑海舰队外,它近年来又建立了并在逐步增强地中海舰队。地中海,对苏联霸权主义者的“全球战略”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象一条纽带,连接从大西洋到印度洋、太平洋的航道,又可控制西方这条重要的石油通道。然而,除了设法控制地中海东边通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和红海外,在西边,就必须控制地中海出大西洋的咽喉——直布罗陀海峡。
苏联的地中海舰队在六十年代中期还仅仅是黑海舰队的一个分舰队,后来迅速增强,成为一个独立的舰队。它在地中海活动的“舰日”已经超过美国的第六舰队。同时,它的活动范围也步步由东向西进逼。开始的时候它们只在亚平宁半岛和突尼斯海峡以东的东地中海活动,后来逐渐由东地中海进入西地中海,并进一步向直布罗陀进逼。
在战略指导思想上,苏联近几年也越来越重视所谓“越洋交通”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意义。他们强调这种战斗将在“广大水域上进行”,战斗任务是:“摧毁敌方的护航队和快速运输船”;“攻击装卸港口”;“保卫自己海洋通道安全”;“陆地战场上军事行动的战果”,“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越洋交通斗争的结局”。非常明显,这种所谓“越洋交通”的一个重要战场是在从地中海到大西洋这条航道上。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苏联向直布罗陀海峡步步进逼的目的是十分清楚的。事有凑巧,就在我们访问直布罗陀这天,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急匆匆从莫斯科赶到马德里。据透露,这位外交部长此行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向西班牙政府施加压力,阻止它参加北约。可惜,他又碰了钉子。据悉,他得到的回答是:“西班牙是西欧的一部分,它是‘独立的’而不是‘中立的’,它不会让它的政策听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的指挥。”第二天,西班牙一家报纸在头版用大字标题问道:“缓和,为了什么?”旁边还刊登了一幅身上暗藏许多武器的这位苏联部长的漫画。
也许又是一次“巧合”,就在苏联外交部长访问马德里两个星期前,西班牙和美国在西班牙沿地中海的阿尔梅里亚省举行了命名为“危机”的联合军事演习。这次演习的假想是:欧洲发生战争危机,苏联同华约部队在西欧越过边界,几周后在苏联驻地中海舰队的配合下,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一部分。在这种形势下,一支来自美国的混合部队在拉加鲁恰港强行登陆反攻,击退占领阿尔梅里亚省的敌军,收复失地,取得战役的胜利。这次演习同西班牙政府最近所确定的重点加强加那利群岛—直布罗陀海峡—巴利阿里群岛这条防线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而这条防线也将成为北约大西洋防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过了直布罗陀便进入了西班牙最优美的旅游胜地——沿地中海的“太阳海岸”。地中海在灿烂阳光下显得那样安详,那样平静。但是,透过这表面的平静,人们却仿佛看到了苏联威胁的巨大阴影。
新华社记者 陈伯坚 于杭
(附图片)
直布罗陀鸟瞰


第7版()
专栏:

“运动会”在阿富汗 方成
接力 跳栏 拳击 射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