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在烈火蔓延的危急时刻……
卢鹰 乔宗珩
编者按:从这篇通讯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工人、干部,许多党员、团员,在熊熊烈火面前,为公忘私,英勇地抢救物资,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他们谱写了十分感人的社会主义高尚道德的一曲凯歌。常说“烈火见真金”,他们不愧是受党多年教育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人。在实现四化的新长征路上,应该大大发扬这种精神,提倡这种风尚。见危难而不前的人,对照一下自己,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一九八○年一月十二日,寒气逼人。下午两点五十八分,正在石家庄市棉纺四厂原棉库西北角罩棚起吊沉重棉包的工人,冷丁一声惊呼,吊机的六股钢丝绳,意外地断了五股,剩下的一股与吊机钢卡猛擦出一团火星,落在散棉上,腾地燃起一片火焰,很快蔓延开来,浓烟冲天而起,全市可见。数百吨原棉、化纤眼看将毁于一旦。
“救火!救火!救火!”同一的呼喊牵动八方人心,人流从不同方向朝着巨大烟柱飞跑。
穿着单衣、单裤和凉鞋的纺织女工跑来了。
正在家休班的干部、工人跑来了。
正在上课的学校教师跑来了……。
怀孕八个多月的准备车间团总支书记李永红也跑来了。有人说:“你干啥去?”她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去……尽一点力!”
修机工段工人最先跑到火场,一看库区大门锁着,共产党员吴志林一咬嘴唇:“上!”和两个年轻工人一起窜上铁门,翻了进去。后边人大喊:“鎯头!鎯头!”一把鎯头立时传到了前边,锁砸开了,人群扑向前去。同一个时间,砸窗的,上房的……人们以自己所能选择的最快方式扑向火场。
修机工段党支部副书记李汉章进了库区,发现西北角原棉垛火势最猛,火舌正窜向毗邻的九号化纤垛,离库区铁门最近的十二号化纤垛和一垛原棉下脚料受到严重威胁,他当机立断地喊着“抢一包是一包!”带头冲上前去。灼人的气浪向人群喷来,人们用胳膊护住脸,一拥而上,拖的拖、拽的拽,很快把十几吨原棉下脚料抢走。
人群扑向火还没燃着的十二号化纤垛时,消防队赶到了。几支强大的水柱立刻向火海喷去。
闻警赶来救火的人越聚越多,很快组成了一支上千人的队伍。
烈火把两人合抱的砖柱烧裂了,棚顶的石棉瓦爆成碎块四下飞落。消防队的同志担心人们的生命安全,大喊:“向后撤!”“闪开点!”人群里没有人闪开,没有人后撤,无数喉咙一个声音:“抢棉花!抢棉花!抢棉花!”
青年工人于志斌一个箭步窜向前去,被科室干部老王拦腰抱住:“不要命啦!”小于仿佛没听见,又要冲。老王又拖住他,他一跺脚:“什么时候了,还不叫我上!”猛搡了一下老王,冲上去了。四米高的化纤垛很快拥满了人,两个一拨,三个一组,蹬、拱、撬、推,一个个化纤包挟着风声滚下来。下边的人忽拉一下自动拉开两排队伍,三百公斤一个的大包被人们推拉着,飞快地滚走。
不到半小时,一百三十吨的十二号化纤垛又一抢而空。
与此同时,好些工人夺过消防队员的水枪,向着火焰猛喷。水柱打着屋顶,四下迸泻,象一场暴雨,顷刻浸透了救火人群的衣服,人们双脚也很快泡进半尺深的泥水里。
然而,火势并未稍减。仓库西北角的烈火已把三角铁屋架烧得通红,拧成麻花的铁梁拖倒了一根砖柱,一片屋顶坍塌下来,三根砖柱又相继倒下,发出骇人的轰响。还没抢出的几垛原棉、化纤象几座火焰山,横在人们眼前。
人们的拳头攥得咯巴响,好些女工流着泪:火啊,你慢点烧,慢点烧啊。不知谁大喊了一声:“上啊!”象掀起一个潮头,人群向烈火里的九号化纤垛涌去。
厂宣传科的蒋志强冲到了最前面,抢了一支防火钩,搭在几人高的一垛化纤上,手攀着钩杆,脚蹬着直溜溜的垛壁,蹭蹭几下爬上了垛。两个年轻工人也被人托上来。浓烟立时吞没了他们。下边人喊:“烟有毒,向他们打水!”几支水枪马上向垛顶射去。大火把化纤垛溶成了一个整体,三个人用脚踹,用肩扛,手都勒出了血,才挪动了第一包。烟雾中,他们难以呼吸,把头探到棉包夹缝里,才能吸一口气。下边人见他们将要晕倒,齐声喊道:“快下来,往我们身上跳!”无数双手臂向垛顶张开。小蒋向人丛里跳下来,人们合力接住了他。
紧接着,人们二次冲刺,三次冲刺,冲上去,退下来,又冲上去。猛然间,一声呼喊:“快向我刺水!”两支高压水龙马上向喊处射去。人们发现垛顶一名青年工人正背对着激射而来的水柱,他是修建科团支部书记王建伟。水柱击中他的时候,他猛一踉跄,又顽强地站住了。一个小伙子抢上来,两个人紧紧抱成一团,背水而立。冰冷的水柱射在他们头上、背上,顺着身体流下去,蓦地腾起了浓浓雾气。原来,小王发现垛顶的化纤被火烧了一个深坑,坑里火舌乱窜,垛顶没有水枪,垛下水龙又打不进火坑,他急中生智:站在坑沿用身体挡水灭火。水龙交射,两人随时可能被击倒,栽进前面的一片火海,但他们咬牙坚持着,直到坑里的火熄灭。
患严重心脏病、兜里还装着急救药的青工仵涛也上了垛,他正奋力从垛上推下一个化纤包,又一个滚过来的化纤包撞向他的腰部,一阵剧烈的疼痛,他闪开了。可突然瞥见下边推包的人群还没散开,他猛伸双手,死死拉住这个下滚的沉重化纤包。人群散开了,他才撒手。但身不由己,跟着包从几人高的垛顶栽下来,眼看要酿成惨祸,猛觉得一双手拉住了自己,原来是同工班的杨和平冒着危险救了他。
抢救国家财产的崇高目的把人们团结成亲密无间的整体。一位中层领导干部临时指挥现场,一眼瞅见文化大革命中的死对头,现在相见仍不过话的布机工人辛茹华,不由一怔:我指挥他,灵吗?给我个难看,咋办?他试探地喊:“小辛,上!”没有想到,小辛应声而上。多年来心灵上的鸿沟,一瞬间填平了。
夺棉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人们被水柱冲倒了,打一骨碌就站起来;棉包砸了脚,顺势滚起棉包就走;烧化的滚烫化纤飞溅到脸上,顾不上抹一抹;满手燎起了火泡,不觉一点疼。在沸腾的人群里,穿红花棉坎肩的高个儿姑娘姚颖特别活跃。这个刚进厂一年的纺织女工,一看见帆布水管漏水,就扒下棉衣,飞快地裹住。簇新的棉衣浸到污水里,她看也不看一眼,就跳开了。
火,从三面向九号垛上的人群逼近,三十多平方米的垛顶眼看就没有立足之地了,人们正盼望着水枪,一支水枪真的冒上了垛顶,虎彪彪的一个小伙子紧握高压水枪,喷出强大水柱,向烈火压去。原来,他是沿着烧红后坍塌在垛顶的铁梁爬过来的。他抱着水枪,打灭了脚下的火,又打垛边的火。垛缝间的火打不着,就探出身子向下打,稍一失足就会掉进火里,他全无惧色。毒烟熏得他流泪,头晕,什么也看不清,就蒙胧望着一片火光继续打。打完九号化纤垛,又从铁梁上爬到火势更猛的棉花垛,接着打。人们透过浓烟,终于看清了,他原来是本厂的汽车司机赵子斌。
小赵被烟熏烤得力不能支,猛然觉得天旋地转,把水枪递给身后刚十八岁的挡车工马爱强。小马刚接过水枪,小赵身子一软,从垛顶向下滑。下边就是一片火。小马以突然迸发的神奇力量,一把拖住小赵,竟拖了四、五分钟,当人们赶来,抬着昏迷的小赵下垛时,小马没走两步,一头栽在垛上,失去了知觉。
火终于扑灭了。
人们在泥水里泡了三、四个小时,这时才松了一口气。人人脸上黑成一团。头发、眉毛挂着冰碴、白霜,嘴唇乌紫。被冷水浸透的衣服梆梆硬,一动就咔咔响。这时人们才突然记起,眼下正是“三九”天,不由抖作一团。食堂的师傅们及时送来了馒头、姜糖水,人们互相推让时,发现了一个陌生小伙子,漂亮的呢外套已经没了模样,几个年轻女工争着把刚披上身的棉大衣让给他,他说啥也不穿。人们问这个在救火时一直打冲锋的年轻人:“你是哪个单位的?叫什么名字?”小伙子什么也不说。许多单位来救火的人都没留下姓名,厂领导执意要打听出这个年轻人来,专门派人送他回家。乘他进里屋换衣服,从他父亲嘴里才“套”出真情:他是石家庄市汽车一队的修理工、团支部委员李少安。他是到汽车站送一位亲友时,听到了四厂起火赶来的。四厂的同志夸他是活的雷锋,他却说:“谁知道了也会这么做的。”
是的,谁知道了也会这么做的。这天下午,四厂党委办公室的电话一直没断过,许多单位急切询问需要什么;四厂周围的人群一直没有散过,一拨又一拨工厂、机关、学校的来人,纷纷要求进厂救火。
救火的场面是那样宏伟,感人的事迹是那么生动,我们还得向读者叙说的是:
大火刚刚燃起,布机车间工人田志明就飞奔火场,没命地抢包、推包,找小车拉包。有人问他:“几点啦?”他一捋袖子,才发现手表已经丢掉了。别人要为他找,他摆摆手说:“还顾上找什么表!”到第二天,是女工蔡春秀把拾到的表完好地送到他手中。
整理车间的青工殷春生,失火时正休班在家睡觉,他母亲一得知四厂失火就叫他,他穿上衣服,飞步赶到火场,一气儿干到六点。车间领导叫他回家吃饭,迎面碰上在厂里工作的父亲,他父亲说:“赶紧去食堂吃点,回来接着干!”小殷丢下饭碗又回来,一直干到深夜。
那天,为了救火,素来守信的姑娘杨勇第一次和男朋友失约;正去接孩子的杜庆华,让两岁的孩子在托儿所呆到夜晚;几天来一直想探望重病父亲的白秀荣,放弃了探望机会;早就渴望买块手表的新工人孙友珍,拿着第二天就要作废的表票去买表,却一头拐向了火场。
失火的第二天,二里长的厂内公路上,横横竖竖排满了从火里抢出来的原棉、化纤包。人们共抢出四百多吨原料,价值二百五十多万元。失火的当天,全厂生产正常,产量、质量没受影响,元月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已经补回了损失的五分之四。
奇迹!这是一次英勇行为的奇迹!一次无私精神的奇迹!三十年社会主义春风雨露的催化,是种子都会发芽,都会开花。从这里我们看到了,长期在党的领导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干部、工人,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老的一代和新的一代,他们表现了公而忘私、团结一致的感人气概,在烈火蔓延的危急时刻,他们有着共同的意志,有着共同的语言,有着共同的行动。烈火见真金。我们有这样的人民,在实现四化的新长征中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出来?
必须提到的是,当人们都英勇同烈火搏斗的时候,在这同一工厂的一座楼里,正安静地举行着石家庄市经委和市总工会联合召开的有二百多人参加的关于干部、职工培训的汇报会。室内暖气太热,窗户敞开着。当救火车从窗下呼啸而过时,警报声惊心震耳,搅起的尘土扑进了窗内。与会的四厂老顾问王远金马上出了会场去打问情况,很快转回来焦急地对会议主要召集人、市经委副主任庞安信说:“我们四厂棉库着火了,我得去!”庞安信只点了一下头,什么也没说。得知失火消息的与会者心急火燎,盼望发出“休会救火”的命令,但是,庞安信正襟危坐,毫不动容。会议开始于大火之前,又结束于大火之后,整个会议期间,他从没提一下“救火”二字。听会的人对此大有议论,工人们更是无比气愤,他们说:“大火那么燃烧,国家财产在遭受损失,那个会议的主要召集人处之泰然,领导干部的气味哪里去了?共产党员的道德哪里去了?”如此处之泰然,也算是一种“精神”吧!但是有谁能说,这是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应有的一种精神呢?


第4版()
专栏:

中国电影家协会举行春节茶话会
愿电影园地百花盛开
新华社北京二月十八日电 “五年迈进一大步,八十年代末接近世界水平,创作出更多的无愧于我们国家的优秀影片。”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夏衍在该协会举行的电影界春节茶话会上这样热切希望电影艺术家们不断巩固发展当前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全心全意、同心同德把我国电影搞上去,使我们的电影不但要满足国内观众的需要,而且要在世界影坛上赢得应有的荣誉和地位。
今晚,电影工作者一千多人欢聚在灯火辉煌的民族文化宫宴会厅里,共庆新春佳节,互致节日祝贺,共勉为繁荣我国电影事业而团结一致,携手前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朱穆之,文化部副部长王阑西等出席了茶话会,并即席讲话。他们对电影战线在粉碎“四人帮”以来取得的可喜成绩表示热烈祝贺,衷心祝愿在新的长征路上,电影园地更加欣欣向荣,百花盛开。
茶话会后放映了电影和举行了游艺等活动。


第4版()
专栏:

省委书记到掏粪女工家拜年
大年初二一早,哈尔滨市大街小巷里,串门拜年的人流来来往往。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他是特意到掏粪女工吴国华家拜年的。
上午九点来钟,吴国华听说杨易辰同志来了,高兴地迎出门去。杨易辰和她紧紧握手,说:“你们为人民做了好事,辛苦了。我来向你拜年,祝你春节好!”
吴国华今年二十三岁,在哈尔滨市肥料公司三八包车组上班,她和五个姐妹一起负责一百二十七个厕所的清理工作。她不怕脏、不怕臭,工作做得很出色,被评为哈尔滨市环境卫生系统劳动模范,受到人民的尊敬和赞扬。现在,她和杨易辰同志坐在一起,亲切地交谈。她说:“掏粪虽然又脏又臭,但它也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一项工作。”杨易辰同志说:“对!我们哈尔滨二百来万人口,大小便没人收拾怎么行?这是城市建设的大任务。”他还告诉吴国华:敬爱的周总理生前曾经说过,哈尔滨过去是个花园城市,可后来变得黑、脏、乱了。他勉励吴国华为搞好哈尔滨市的环境卫生继续作贡献。吴国华认真地听着,连连点头。
这时,坐在一旁的吴国华的父母亲也说,要继续支持和鼓励女儿做好“一人臭万人净”的工作。杨易辰接着说:“现在可以叫‘一人臭万人净’,将来要做到一人也不臭,要动脑筋采用机械化来清理粪便。”吴国华回答说:“我们正在想办法。但是,由于我们负责的道外区是个老区,厕所都在旮旯里,粪车开不进去,只好用桶挑出来。以后,厕所应当重新规划,以便于机械作业。”杨易辰高兴地说:“好哇!青年人应该多琢磨,多向领导提建议,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吴国华表示,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当杨易辰同志起身告辞时,再次握着吴国华的手说:“人民是感激你们的。我今天代表哈尔滨市人民向你致谢!”
新华社记者 张持坚


第4版()
专栏:

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节前夕访福建浯屿岛
在福建厦门港外碧海波涛中,屹立着一个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绿色小岛——浯屿岛,它同国民党军队驻守的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相距咫尺,隔海相望。春节前夕,我们登上浯屿,看到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忙着杀鸡宰鸭蒸年糕;孩子们穿着新衣裳,蹦蹦跳跳,燃放爆竹,处处是一派节日欢乐的景象。
三十年来,浯屿岛上的人时时想念着在台、澎、金、马的骨肉亲人。这次,在我们上岛前的十多天里,岛上大队干部陈亚石等人曾经两次带领青年渔民,把大批春节礼品送给大担、二担、大金门、小金门的军民同胞。这些礼品有闽南特产蜜饯、红柑、乌龙茶,福州脱胎漆器,国产名酒名烟,当归、神粬等中西药品,以及精美的贺年片和春联等。为了把这些礼品安全准确地送到上述岛屿,他们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选择合适的潮汐时间,不怕风急浪高,驾船驶向岛边,直到听得见岛上人语之声,才把装着礼品的千百只塑料袋和满载礼品的竹筏放下海水中,让海浪带去祖国亲人的关怀和温暖。在浯屿生产大队的队部院子里,我们看到一只放着礼品的竹筏等候下水。竹筏的四周插着彩旗,围着红色标语,上面写着:“祝台湾军民同胞新年好”、“爱国一家”、“统一祖国,人人有责”、“来去自由,保证安全”等。
一位年轻姑娘领我们穿过岛上起伏的密林,来到海岛突出部的悬崖上。只见崖下是一片浪花飞溅的礁石,浩瀚的大海上由近而远排列着一串岛屿,岛上的道路、村庄和出入海面的船只等,隐约可见。她指着那些岛屿对我们说:“那就是大担、二担、大金门、小金门岛。我们浯屿岛的渔家姑娘,从一九五四年以来制作了千万只风筝,用它们捎上各种礼品、家信和报道祖国经济建设成就的消息与图片,送到隔海岛屿上的亲人手里。每年用风筝捎去和海上漂送去的各种礼物在十万份以上。因此,我们岛上的渔家姑娘被人们称为‘风筝姐妹’,二十五年来,‘风筝姐妹’一批又一批,不少人从姑娘到做妈妈,坚持不懈地制作风筝,绑扎礼品,然后把一只只精美的风筝升上一百多米的空中飘过海去,每只风筝都寄托着祖国人民对骨肉同胞的无限情意。”
浯屿岛至今还有七十六位渔民滞留在台湾,有的是三十年前被国民党抓去当兵,有的是解放前去基隆等地当渔工。我们来到一户渔民家里,一位中等身材的妇女挑起门帘让我们进去。原来,她就是至今滞留在台湾的渔民李朝发的妻子张来好。她身体结实,如果不经介绍,谁也猜不到已是五十出头的人了。她告诉我们,一九四九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日,她丈夫去台湾当渔工。那时,他们唯一的孩子天生还是不满七个月的婴儿。临走时,丈夫再三叮嘱她要好好照管活泼可爱的孩子,相约农历五月春汛结束就回浯屿。到了农历五月,不见亲人归来,只见朝发托同村一位渔民捎回一只装着换下的冬衣的小木箱和一百六十斤大米,并捎来口信说,渔老板要他再捕一个夏汛,到农历九月才回家。后来,浯屿等沿海岛屿先后解放,国民党逃到台湾,亲人再也没有信息。整整三十年过去了,当时年轻的张来好,现在当了祖母。九年前,天生与本村一个姑娘结婚,现在已有一个八岁的儿子、六岁和四岁的两个女儿。我们谈话时,张来好的儿子、媳妇和孙儿、孙女都在场。张来好盼望在台湾的亲人寄来家信和照片,以慰三十年来的悬念。
在岛上访问的日子里,我们深深感到在台湾的同胞也非常想念祖国大陆的亲人。春节前夕,已有一些台湾同胞冲破重重阻挠和困难,给亲人寄来家信和照片。不论谁家收到台湾寄来的家信和照片,全村人都为之高兴,纷纷登门祝贺。
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浯屿岛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荒凉贫穷的小岛,如今已有了造船厂、发电厂、机修厂。渔业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去年全大队捕鱼五万多担,比三十年前增长三十二倍。……许多渔民盖了新房。浯屿大队负责人方天顺对我们说:“如果台湾回归祖国,家人团圆,同心合力搞建设,那末,浯屿将会更加富裕,更加美好!”
新华社通讯员 蔡益铭
新华社记者 刘国柱


第4版()
专栏:

藏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藏历新年
据新华社拉萨二月十八日电 “鸟儿不能没有翅膀,藏族人民不能没有歌舞。”二月十七日是藏历铁猴年一月初一。连日来,拉萨市的藏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度节日,整个拉萨沉浸在歌舞的海洋之中。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每逢年节或遇有喜庆之日,藏族人民都爱用欢歌曼舞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喜悦。今年的春节和藏历年只有一天之差,藏族群众心中更是喜上加喜。居住在拉萨市中心八角街一带的居民互相道贺“扎西德来”(吉祥如意)后,便摆出醇香的青稞酒、酥油茶,弹起六弦琴,跳起欢快的踢踏舞,歌颂党的领导,赞美今天幸福的生活。琴声、歌声、人们的欢笑声,汇成一曲欢乐的交响乐。
在劳动文化宫广场的联欢会上,著名的藏族女歌唱家才旦卓玛正在为群众演唱。在大昭寺旁的冲赛康和布达拉宫下面的广场上,上千的观众正在围观藏剧团演出的藏戏八大名戏之一的《朗沙姑娘》。原西藏四大农奴主之一、现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常务委员的拉鲁·才旺多吉说:“我从未见过人民群众象今天这样欢天喜地,如果谁说今天的社会制度不好,那纯粹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的拉萨与天空闪烁的群星交相辉映,自治区党政军领导人和各界人士分别参加各单位举办的联欢晚会,到处洋溢着军民团结,干群团结,各民族团结的热烈气氛。


第4版()
专栏:

北京市举行春节环城赛跑
日本东京都长跑选手参加比赛并夺得男子组冠军
据新华社北京二月十八日电 由近三千名北京市运动员参加的一九八○年北京市春节环城赛跑,今天上午在天安门前举行。日本东京都十四名男女长跑选手也参加比赛。十四岁的北京市运动员杨秀凤以十八分五十八秒三的成绩,打破了女子五千米环城比赛的最高纪录,并取得了这个项目的冠军。二十六岁的东京都选手佐藤健二夺得男子一万三千米环城比赛的冠军,他的成绩是四十二分十五秒三。
比赛结束后举行了发奖仪式。
这次北京市春节环城赛是建国以来的第十七届。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是来自北京市各区县、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驻京部队的业余长跑选手。日本东京都长跑代表团远道而来参加这次比赛,是作为东京——北京友好城市的体育交流项目之一。日本驻华使馆的四名工作人员也参加了今天的环城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