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粮食高产县黄县农业全面丰收
本报讯 记者宋熙文报道:山东省粮食高产县黄县,去年夺得了农业全面丰收。
黄县是山东省最早亩产粮创“千斤”的县,但是,前几年的粮食产量徘徊不前,农业总收入和社员分配水平也提高不快。去年,他们认真贯彻全面发展农业的方针,着重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按自然规律办事,调整农业内部比例关系。县委根据土质、气温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调整了粮和油、主粮和杂粮的比例关系,适当扩大了花生、大豆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还改变了对花生、杂粮等作物面积上挤、管理上松等做法,都收到了良好效果。去年全县花生总产二千八百多万斤,比前年增加八百多万斤。五谷杂粮也获得丰收。
第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用群众的实践经验,克服一些干部思想上的阻力。去年春天,县委看到社队副业项目上的很多,担心“乱了套”,便做出了一个社队办副业“几不准”的规定。在调查研究中,他们看到这种做法不对,立即收回了“几不准”的规定,还组织财贸部门与有关社队协商,开设了一批由社、队经营的企业。去年,这个县多种经营收入比前年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九。
全县粮田面积比前年减少了,但单产和总产都增加了。全县农业总收入比前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二点八,社员平均收入比前年增加二十二元。


第2版()
专栏:

长海县保护水产资源渔业增收
据新华社沈阳电 以渔为主的辽宁长海县,切实调整水产作业方向,加强水产资源的繁殖保护,取得了可喜成果。一九七九年全县渔业总产量虽然比上一年减少,但总产值却增长了一千一百多万元。全县农民、渔民平均每人收入比上一年增加六十六元。


第2版()
专栏:

落实农村经济政策 加强生产责任制
安徽十个穷县发生显著变化
新华社合肥电 新华社记者田文喜报道:安徽省去年有十个低产穷县农业生产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群众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这十个低产穷县是:定远、凤阳、嘉山、宣城、郎溪、广德、泗县、五河、灵璧、固镇,分别位于皖东丘陵、皖南东部丘陵山区和淮北东部平原,人口约五百一十万,耕地达一千一百万亩,占全省总耕地的六分之一。
据统计,去年这十个县的粮食总产量比一九七八年增加十亿零八千二百多万斤,增长百分之三十五点一,接近全省另外六十个县增产的总和;向国家交售粮食九亿一千七百万斤,比一九七八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交售油脂五千五百多万斤,超额一倍以上完成国家统购任务;社员口粮比上年增加百分之十,集体分配收入平均每人达八十一点六元,家庭副业平均每人增加二十五元以上。一些县的县委负责人兴奋地告诉记者,去年是解放三十年来粮食产量最高的一年,口粮和经济收入最多的一年。
长期以来,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和工作上的错误,这十个县粮食耕地面积占全省六分之一,而产量只占九分之一。十个县中,有七个县的社员集体分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有四个县在五十五元以下。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安徽省委切实加强了对这十个县的领导,帮助他们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生产队建立和健全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去年,这十个县的县委把工作着重点由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生产为中心上来,努力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一手抓好粮食生产,一手发展多种经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位于皖南丘陵山区的宣城、郎溪、广德三县,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调整农、林、牧、副各业之间和农业内部水稻和旱粮之间的比例,不仅粮食、油料增产,而且被破坏了的山区林、牧、副业生产也都大有起色。去年,三县农村每人平均分配收入都达到一百元左右,分别比各自历史最高水平增长百分之八点七、百分之四十二点八和百分之十一点一。


第2版()
专栏:

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全面发展生产
安达县集体个人收入大幅度增加
据新华社哈尔滨电 新华社记者姜韦才、张广远报道:黑龙江省安达县一年内发生了喜人的变化,集体和社员的收入大幅度增加。
一九七九年,这个县农副业总收入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四,平均每个社员从集体得到的收入由前些年的八九十元增加到一百三十元左右,家庭副业收入六七十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达县委具体分析了当地的自然特点和资源情况,决定对农业内部的经济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实行农牧并举,粮、糖、畜三位一体,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并且把全县十六个公社、五个牧场,划分为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的牧区、半农半牧区,发展甜菜生产为主的甜菜种植区,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区和城郊蔬菜区。
一九七九年,全县甜菜种植面积由上一年的十二万亩增加到十五万亩,去年虽然受到严重干旱、虫害,但总产量仍比上一年增长,已向国家交售甜菜十五万三千吨,甜菜收入由上一年的八百八十万元增加到一千三百多万元,约占全县农副业总收入的百分之十八点五。有些很穷的队因地制宜发展甜菜生产,一年翻了身。
畜牧业也展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一九七九年公社、大队增加了奶牛场,生产队发展了奶牛群。全县奶牛存栏达一万头,比上一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六。还有五百多户社员养了奶牛,社员养羊、养猪、养禽比上一年增加更多。一九七九年,全县交售鲜奶比上一年增长百分之十五,平均每个农业人口交售牛奶九十四斤。全县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收入比上一年增长百分之六十六,占全县农副业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五。
去年全县粮田面积减少五万亩,但粮食总产量比上一年增长一千万斤,超额完成了国家的粮食征购任务。社员口粮由上一年的五百一十斤增加到五百五十斤。县里兴办的三个水库,产鱼七十万斤,收获芦苇三千吨。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如何加快林区经济的发展
——和田流同志商榷
屈树业
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田流同志《加快林区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一文。文中谈到怎样使林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使林区的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的问题。田流同志认为,需要从林业体制、林权划分和经营范围等方面入手,改掉“不合理的规定”。这个提法的原则没有错,但具体怎么改才算合理,就大有讨论的必要了。
首先,田流同志认为,现在国家林业企业脱离了地方政府,形成“平起平坐”的关系,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因此,应该下放给地方政府领导。我认为,这样做弊多利少。象长白山、大小兴安岭等这样大面积的国有林区,必须全面安排,统一管理。如果下放给地、县领导,势必打乱林业企业合理区划和长期形成的协作关系,把一个完整的森林工业体系割裂得支离破碎,出现政企不分、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既不利于林业的发展,又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九五八年,曾将一部分林业企业下放到县,有的林区还把人民公社合并到林业局,实行“企社合一”。结果,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林业生产设备、劳力、资金被抽调,森林资源遭到破坏。这些企业很快又收了上来。前几年,林业企业又下放,再一次使林业生产力受到破坏。
我认为,林业企业体制的改革,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去经营林业。当务之急,不是下放不下放的问题,而是怎样用经济手段管理林业,扩大林业企业自主权的问题。只有进行这样的改革,林业企业才有生机,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当然,也要十分注意改进企业与地方的关系,特别是要采取相应的经济措施,使地方和群众从林业的发展中多多受益。
其次,田流同志主张把林业局“无力经营”的次生林划归地方和社队。从表面上看,这个主张似乎是对的。因为企业根本无力经营,又不给集体经营,这是没有道理的。但实际情况是怎样呢?目前林业局境内的“次生林”,并非那种一钱不值的“胡子山”、“杂灌木”、“老头林”,而是经过采伐和自然破坏后生长起来的天然幼壮林,是林业企业的重要后备资源,是“接班林”。如果把这些林子划给社队作为“摇钱树”,林业局的森林资源就将逐步减少,就会后继无林。当前企业无力经营的偏远林区,交给社队群众,他们经营会更加困难。现在有的单位和社、队不顾国家利益,向国家争林权、分林子,已经把一些国营林业局和国营林场肢解了,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严重注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规定:“国有林,由国营林业局、国营林场统一经营管理。”我认为,林业局和国营林场的林子,包括记者讲的“次生林”,一般不得划给地方和公社、生产队。至于少数地处林区腹部的社队,确实一无荒山,二无林地,国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划出一部分给集体经营,但必须进行试点和严格审批。
第三,田流同志认为,在国有林区建立林业企业,是“新起炉灶”,特别是林业生产实行机械化,抢了农民的活干,使社队的人马闲了起来。“按目前的采伐量,林区公社完全有力量把全部木材运出来……,可是国家就是不用这个力量。”我们不能割断历史看问题。东北林区的国营林业企业大都是在五十、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当时,林区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单靠林区少数农户完不成这样艰巨的任务,所以建立了许多林业局。森林工业是重工业,实行机械化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与充分依靠林区农民参加林业生产并不矛盾。实际上,国有林区每年都要动员大量社员和畜力上山参加林业生产。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国家不用这支力量的问题。至于田流同志认为,按目前采伐量,完全可以依靠公社人马运出来,更是不切实际。以汪清林业局为例,该局每年完成三十几万立米木材生产和其他建设,需要一百九十万个工日。而局境内只有农村人口一万多名,劳动力四千一百来个,还种了四万六千多亩地。试想,如果把林业局的采伐、更新任务交给社队,就是不种地,也是断乎不能完成的。我认为,林业企业应该时刻关心林区社队的生产与生活,充分发动群众参加林区生产,帮助社队开展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使林区农民真正成为建设林区、发展林业的重要力量。但不能因为依靠农民办林业而削弱或取消林业企业,不能使林业生产由机械化倒退到人扛牛拉。
第四,田流同志批评林业部门对农民限制过严过死,不许农民进入国有林区采药材,搞“小秋收”,不许农民利用国营林区的倒木、朽木搞副业生产等等。我认为,个别林区、个别单位对林区群众的利益注意不够,限制过死的情况也可能有,但从全局来看,当前在森林管理上的主要倾向不是限制过死,而是管得不严,法制不够,毁林开荒、毁林放牧、毁林搞副业和乱砍滥伐,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森林法公布后,有的地方不认真执行,破坏森林的歪风继续发展。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必然是“吃祖宗饭,造子孙孽”,使我国的自然条件变得更坏,不仅林区群众不能越来越富,而且要影响到国计民生。
总之,应当在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把中央与地方、国家与集体、长远与当前之间的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分析林区存在的问题,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这样才有利于林区整个经济的大发展。


第2版()
专栏:在地方报纸上

适时的补救措施
据《湖北日报》报道:汉阳县农业部门针对当前夏粮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召开农业技术骨干会议,研究确保实现全年增产规划的补救措施。
在这个“诸葛亮”会上,大家分析了情况:前段罕见的秋冬干旱,全县十九万亩夏粮作物严重缺苗、迟发,估计夏粮总产将会减少,这给全年粮食生产带来困难。但是,大家总结以往的经验,认为补救的办法很多,潜力也很大。只要干部群众坚定信心,积极采取各项补救措施,就能战胜干旱夺高产。
为此,《湖北日报》发表短评说:去年秋播期间,由于长期干旱,夏收作物严重缺苗,形成现在许多田地的基本苗不足,势必影响到今年夏收作物的产量,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大自然给我们当前农业生产造成的具体困难。有困难,一定要正视,要解决。否则,就会延误时日,造成更大的损失。汉阳县从实际出发,全面分析夏收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采取了切实措施,这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科学的态度。一些对当前夏收作物生产中的问题缺乏全面了解的地方,应该学习这种态度,不掩盖问题,也不夸大和缩小问题。
广大社员群众、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农村干部中有千万个“诸葛亮”。象汉阳县这样,眼睛向下,向群众求教,向科学技术工作者求教,向先进单位求教,就能够找出适合本地情况的补救措施和办法,化被动为主动,不仅能够弥补可能的减产损失,而且能够振奋干部和群众的革命精神,鼓舞信心和斗志,去夺取今年全年农业的新丰收。


第2版()
专栏:在地方报纸上

都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最近,《湖南日报》发表署名短文,论述在农业生产中要充分发挥本地的自然、物质和技术等优越条件,广开生产门路,促进农业全面发展。短文说:
在全省农业科技经验交流中,很多同志谈到发挥本地优势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值得重视。
所谓优势,就是优越条件,就是有利的自然条件、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也可说是生产上的潜力。无论丘陵地区,或河湖平原,都各有各自的优势。譬如,城步有个南山,山高水冷,杂草丛生,过去开荒种粮产量低,植树造林树不长,被人看作“背时”的地方。后来在那里办起牧场,大养牛羊,每年能为国家提供不少肉食和奶品,优势就显示出来了。由此可见,要发挥优势,首先就要求人们能够认识优势。
湖南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湖平原和丘陵地带,土质肥沃,适种性广;成片的山地、草坡和星罗棋布的水面,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群众有长期从事多种生产的习惯和经验,解放后特别是近三年来,又在农业基本建设和科学种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凡此种种,都是我省发展农业的共同优势。具体到各个地方,又各有其特点。我们应当千方百计地把各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发挥优势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是要根据本地的优势去广开生产门路,调整作物布局。全省的生产门路广泛多样,具体到各个县社队,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因地制宜抓住那些生产有条件、社会需要、发展有前途的若干项大宗骨干产品,逐步形成基地,不断提高产量和商品率,才能把优势显示出来。其二是要大力提倡科学种田,不断提高单产。参加农业科技经验交流会议的先进单位和劳动模范,其所以能够创高产,就因为他们的科学种田水平高。如果能够把全省的粮食和多种经营产量都提到现有的高产水平,那么,总产量就可以成倍增加。何况,增产无止境,随着科学种田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高产水平又会不断涌现,各地在规划今年的生产时,一定要把普及科学技术作为一项重大措施来抓。


第2版()
专栏:

为了供应城镇居民春节食鱼,位于白洋淀畔的安新县同上公社第一大队渔民正在捕鱼。
本报记者 高粮 田永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