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睿智而勤奋 博大而精深
——祝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约瑟博士80大寿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席泽宗
40多年前,英国一位名叫怀德海的著名数学家兼哲学家,在赞扬了中国古代对哲学、文学和艺术的伟大贡献后,接着说:“我们并不怀疑中国人具有探索自然科学的才能,但是他们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而且若使中国孤立于世界,也没有理由可相信她对于科学会有什么贡献”。就在这时候,杰出的生物化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却与之相反,他下决心研究中国科技史。因为他在剑桥大学从接触到的一些中国留学生中,感到他们与西方人同样聪明能干;他认为,中国的古代文明,其中包括科学曾放射出灿烂的光辉。于是他向这些留学生学习中文,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
学有渊源。李约瑟以丰富的现代科学素养,来参加中国科学史的研究,本身就具备着非常有利的条件,加上1942—1946年间,他受英国政府委托,在重庆从事中英科学合作工作,这使他有机会在中国各地广泛旅行,与许多中国科学家交朋友,搜集到大量的中国古代典籍,为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中国抗战胜利后,李约瑟回到英国。他将搜集到的材料加以整理分析,开始了卷帙浩繁的《中国的科学和文明》(中译为《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著作的撰写。这部著作涉及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工业、农业、医学以及科学思想和社会背景,简直无所不包。全书共7大卷,20册,约800多万字。至今虽然只出了8册,但从1954年第一卷问世以来,每出一册,都引起世界性的反响。今天已翻译他的原著或简译的有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包括英、中、法、意、西、日等文版。许多国家的报刊杂志发表书评,给予极高评价。伦敦《自然》杂志说:“象这样一部波澜壮阔的令人震惊的作品,任何赞美都不会过誉”。巴黎《科学史评论杂志》指出,这“是划时代的著作,是知识界的必读书”。加尔各答《印度历史学报》则赞扬说:“这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著作,既博大,又精深,是欧洲学术成就的最高峰”。
李约瑟这部著作虽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实际上是对上下几千年、世界各大洲的科学文化进行比较和研究。它以丰富、有力的论据,肯定了中国科学技术在世界历史上曾经起过的重大作用。这部著作涉猎面是如此之广,所谈问题是如此之高深,但行文却又深入浅出,非常流畅,使人读来感到轻松愉快。李约瑟的著作有独到见解。他与王铃、普拉斯合作,从对中国天文仪器的研究,得出宋代的水运仪象台,是欧洲近代机械钟表的嫡系祖先的结论。这一结论后来已为举世所公认。他抓住潮汐理论、怒潮以及验潮、潮汐表四个方面,把我国的潮汐学史写得有声有色,活龙活现。1956年河北兴隆发现战国时期的铁范,当时多数人认为这是用来铸造青铜工具的,李约瑟则依据他对中国钢铁技术的系统研究以及现代科学知识,和另一些学者判断,兴隆铁范是用来铸造铁生产工具的,从而肯定了我国进入铁器时代的时间大大提前,其后的考古发掘和技术性研究,也都证明了李约瑟的观点是正确的。
李约瑟做学问的办法是:处处留心,不耻下问,随手笔记,融会贯通。一般人看来很平常的事物,在他看来就可能大有学问:古代一张防狗的通告,成为最早印刷品的证据;一个瓷瓶上的彩画,发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线索;北海公园的九龙壁,与天文历法有关系;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成为古代中国钢铁工业的标志。沈括的《梦溪笔谈》到了李约瑟手里,就成了“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他按照现代科学的分类,将其内容作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其中属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共有207条,使人们对该书的重要性有个一目了然的认识。
李约瑟从事这项工作,所用的中文材料,大部分都由自己译成英文。在已有西方文字译本的情况下,他也要对照原文,进行校核。因此在他的书中,纠正了过去西方汉学家们的许多错误。在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时,他不盲从,而是经过自己的一番钻研、消化的。他的工作十分细致、慎审。他不轻易把自己的结论强加于人,而是服从实践的检验。关于船尾的方向舵,李约瑟早已从中国和欧洲文献记录的对比中,认为是中国发明最早,但长期有着争论,直到1958年在广州博物馆里看到汉墓中出土的明器陶船上有个小小的舵楼以后,才成为定论。
当然,编写这么大部头的巨著,其史实、资料的引用,总难免有所出入;其哲学和历史观点,也难免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是他的总的目的已经达到,这就是:“朝宗于海”。他认为现代的科学技术是个汪洋大海,大海的水来自条条江河,这条条江河就是古代各民族的贡献,而中华民族这条河水的贡献又特别大,非理清不可。经过他的清理,所得到的结论是:在从公元3世纪到13世纪的1,000多年中,中国的科学技术为西方世界所望尘莫及,这些科学技术先后传到欧洲,又为欧洲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李约瑟完全赞同英国唯物主义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在1620年说过的话: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大发明“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印刷术带来了文艺复兴,火药炸掉了欧洲的封建城堡,指南针引导了新大陆的发现,而近代科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李约瑟认为,近代科学从方法论上有区别于古代的是将数学与实验紧密结合起来。但古代的西方是不重视实验的。只有中国的机械发明簇拥到欧洲以后,才产生了以达·芬奇为代表的工艺实践的方法。工匠们根据自然现象中的一些特点,提出假设,继续验证,这就是伽利略为代表的近代实验科学的先导。近代化学是由炼金术演变而来的,李约瑟认为在阿拉伯的成就传入之前,欧洲谈不上炼金术,“炼金术”这个词本身以及炼金术中的许多术语都源自中国。至于用数学公式表示科学假说,无疑是从希腊人那里继承下来的,但是李约瑟又说:“如果没有中国的十进位值记数法,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这个统一化的世界。”
总之,李约瑟是由于对中国的古代文明做了深入的研究、充分的肯定、高度的评价、热情的赞扬,从而赢得了世界荣誉的。由于他的研究,各国人民对中国的情况增进了了解,在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科学史的人多起来了。由于他的研究,也发现了许多新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不管怎样,李约瑟以一个外国人,从37岁开始,舍弃卓有成效的本行工作,从认汉字学起,学到能掌握古汉语,能直接阅读中国古书,然后进行多学科性的纵深研究,到54岁开始出第一本书,到80高龄仍锲而不舍,这种坚毅不拔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李约瑟不仅在学术上著书立说,宣传我国古代科学成就,增进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而且一贯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在极端困难的抗日战争后期,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组织中英科学合作馆,支援中国的科学事业。1952年抗美援朝时,他不顾英国政府的反对,参加国际科学调查委员会,来到远东进行现场调查,主持公道,向全世界揭露了美帝进行细菌战的真相,为此英国政府曾给他以无理处分,取消过他的教授资格。他先后担任过英中友好协会和英中了解协会的主席,凡到英国访问的中国科学界人士,他都热情接待。打倒“四人帮”以后,他于1978年再次访问我国,回英国后做了《中国科学界现状》的报告,把我国科学界重临春天的情况带给了英国群众,引起了极大的重视。今天,当我们这位好朋友、老朋友80寿辰之际,我们衷心地祝愿他健康长寿,早日把《中国科学史》全部出齐,并继续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一九七二年,郭沫若同志和来我国访问的李约瑟博士亲切会见。(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阿巴丹今昔
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伊朗的重要港口和第五大城市、世界最大的炼油厂之一所在地——阿巴丹,在两伊战争中,变成废墟了!
远古时期,发源于亚美尼亚平原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由北向南平行流入波斯湾。它们就象母亲的两行乳汁,哺育了两岸的土地,这就是世界文明摇篮之一的两河流域。由于地理的变迁,后来两河在距海口110公里处汇合,成为一条大河,即著名的阿拉伯河,奔腾入海。
在阿拉伯河冲积形成的三角洲,有一座小岛,名叫阿巴丹。传说,阿巴丹本是阿拉伯古代一位圣徒的名字,这个小岛上还有他的坟墓。小岛的命名,也许正反映了人们对圣徒的仰慕之情吧!早在公元前五世纪,著名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这个小岛。13世纪阿拉伯的历史典籍中也有关于它的记载。但阿巴丹的发展并名扬世界,是与伊朗石油的开发分不开的。
1908年,澳大利亚人威廉·达西在伊朗胡齐斯坦省阿瓦士附近发现了丰富的石油。次年,当时的英国—波斯石油公司便兴致勃勃地与阿巴丹岛上的酋长签订了一个租约。从此,大量的机械和油管便从英伦三岛源源运来,在阿巴丹岛西北端一个小小的村庄修建起炼油中心,敷设石油管道,使它与伊朗重要油田相接。自此,伊朗地下丰富的石油被源源开发,炼油中心也迅速发展起来了。到1942年,阿巴丹同时又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这年,从阿巴丹出口的石油达50万吨。这在当时确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到1950年为止的短短40年间,阿巴丹已由一个冷落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炼油中心之一和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城市。滚滚的石油,流往欧洲、美洲,也送到亚洲、非洲,换来了巨额的外汇,也带来了欧美现代的物质文明。
今天,在伊朗五个主要炼油厂中,阿巴丹炼油厂是首屈一指的。两伊战前,它的日炼油能力达60万桶,就是说,它提炼了伊朗三分之二的原油。这里有专门培养石油技术人才的阿巴丹技术学院,有巨大的港口设备制造工业。阿巴丹,真是伊朗的一棵“摇钱树”!
石油在伊朗国民经济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石油生产、出口所得,是伊朗发展国民经济资金的主要来源。1960年,伊朗的原油输出还只有3,300万吨,1970年就达到1.65亿吨,十年间增长了4倍。阿巴丹的破坏,对伊朗的石油工业是沉重的一击,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也不是无足轻重的。而它的修复,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白菲·(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友谊之花

探亲记
方成
可说是“探亲”,也可说是访友。去年,横山隆一为团长的日本漫画家代表团来我国访问,礼尚往来,今年,中国漫画家代表团应邀去日本回访。正要动身时收到日本朋友寄来一张《朝日新闻》,它报道了我们将访日的消息。这使我们在启程前已感受到友谊的温暖。
在日本11天,访问了7个城市,日程表排得满满的。要说是走马看花,一点不差。但这友谊之花,太美了!因此回到北京时,我感到恍如做了一场美梦。当然这不是梦,但确实美得很。漫画家到底是艺术里手,一切安排得既丰实又富于色彩,使人回味无穷。
在东京,我们还应邀参加著名漫画家石森章太郎创作25周年的庆祝盛会,和来日本的三位美国漫画家一起,举行三国漫画家恳谈会。在京都参观设有漫画系的精华大学时,适逢学校的纪念日,有幸观看了师生的美术作品展览。回想此行所见所闻,不仅了解了许多与漫画有关的事物,也接触到许多日本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欣赏了日本山河美景,感受到日本人民心中对我国的友好情谊。
日本漫画家对中国同行的友谊,不仅洋溢在欢迎会、座谈会和宴会上,也倾泻在其他一切场合。一天晚上,在小岛功家作客。那是日本式的家宴。日本人很讲究礼仪,然而并不使我们感到拘束。酒过三巡,谈笑间,赤塚不二夫溜进内室,画了个大花脸,舞着长袖(两条白巾)咿咿啊啊地学着京戏边唱边走出来。这既流露出漫画家活跃的本色,更表现了对中国朋友的亲情。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使早先腼腆的客人变成兄弟和亲戚。到了镰仓,老漫画家横山隆一把我们接到他家里去住。酒席从黄昏一直摆到深夜,如同过年,直到我们支持不住自去睡下。醒来吃过早点,这位白发苍苍的主人又领我们看他的画室,他的作品。接着,还把家里的“宝贝”都抖落出来,让我们看他收藏的大量玩具、烟斗、奇形怪状的打火机,各种照像机……有人说,漫画家的性格和儿童最相近,日本漫画家表现得尤其鲜明。听说他们多半是画儿童漫画的,因此决非偶然。
中日两国人民之间有着悠久的亲如手足的特殊感情,这是毫不奇怪的。在美术馆和博物馆里看到的日本艺术品和古文物,在商店里看到的玩具、日用品,在农村看到的房舍……处处都感到和我们有着血缘关系似的,连庙宇里的神像也活象我国庙里神像的表亲。我们看过日本画家作的《水浒传》人物漫画插图,看过佐川美代太郎教授画的以我国汉代故事为背景的连环漫画,看过著名女漫画家上田俊子画的以我国少女为主角的连环漫画,也欣赏了一路上给我们拍照的漫画家玉地俊雄用中国篆字刻的一手好印章;在宴席上,我们欣赏过日本译员藤井先生用日语朗诵李白《山中问答》的诗句。正如日本人民深爱中国文化那样,我们也深爱日本文化。确实,日本朋友谈到唐代以后中国美术对日本的深远影响,我们也谈到了许多中国画家受日本画风的熏陶,我国漫画早就受影响于日本漫画,“漫画”一词就是从日本转借来的。总之,中日两国之间多方面的交流互润,处处都使我们感到亲切。
10月27日是我们格外兴奋的日子。这天中午,在堀内光雄政务次官和日本漫画家协会理事长杉浦幸雄等几位朋友陪同下,我们驱车前往首相官邸。进入客厅,那里早已聚集了半屋子记者。挤过人群,便见左右各置一张小矮桌,上面摆好文房四宝。是的,日本朋友早已告诉我们,铃木首相听说中国漫画家来了,高兴地要接见我们,还乐意接受漫画家为他画像;日本首相接受外国漫画家为他画像,这还是头一次呢!我们坐下不久,首相兴致勃勃、满面笑容地来了。他热情地和中日漫画家一一握手,亲切交谈,并饶有风趣地对我们说:“日本漫画家画了不少我的漫画,其中有使我高兴的,也有带讽刺意味的。”在轻松愉快的欢笑声中,日本漫画家协会理事长杉浦幸雄对铃木首相说:“有些场合我们失礼了,请原谅!”首相连忙说:“没关系!”这时,小岛功和我各据一桌动手画起来。首相工作非常繁忙,他抽出宝贵的时间接见我们,还高兴地接受我们画像,这使我们感到分外亲切。这是使人难忘的一刻。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挥笔作画,顷刻而就。当两国漫画家一起把画送给首相时,他很高兴地说:“这是很好的纪念。”然后和我们一起照像留念。这事立即成为日本报纸和电视台上令人兴奋的新闻。
漫画,在日本有着广泛影响。在街上,漫画到处可见。广告自不必说,每天电视里都有漫画广告,商店门口还有各种立体漫画人物,书亭挂满各种漫画书刊。在《小学馆》里看到的更多,这家出版社发行的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各种图书,其中很多是漫画。报纸几乎每天都有漫画(政治讽刺画和连环漫画等)。有的漫画家经常在工厂辅导工人的漫画创作。漫画家常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关心群众。在东京最繁华的街道银座,我们在一家书店楼下看到了漫画家们正在给人画像,为车祸遇难者的遗孤募捐。我还听说,为批评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漫画家们曾结队游行,以漫画手法作活报剧式的表演,引起人们的注意。日本漫画家们这种有意义的活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和日本漫画家交谈中,他们经常表露出对中日友好与和平的良好愿望。这是日本人民的普遍心愿。在这次短暂的访问中,还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日本朋友具有高超的艺术。如果把中日友谊比作花束,他们以其插花的技艺,使这束花显得更加妩媚,放出灿烂的光彩。
铃木善幸首相 方成画
铃木首相愉快地接受中日两国漫画家当场为他画的像(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埃菲尔铁塔之战”
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象征,它是法国著名的高建筑物和游览名胜,每年差不多有400万游人前往参观。但是,不久前那儿发生了一场巴黎市民称之为“埃菲尔铁塔之战”的争斗。
埃菲尔铁塔矗立在塞纳河南岸马尔斯广场北端。高达300米,重9,000吨。在距地面57米、115米、276米三层设有平台,供公众游览和俯瞰巴黎市容。在300米高的第四层平台上设有气象站。它是法国著名工程师埃菲尔在1889年为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和在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而设计建造的。它是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如今它又同时是巴黎的电视发射塔。
埃菲尔铁塔建成已90多年,它的结构是否结实、牢固的争议与日俱增。巴黎市政府、市长、管理铁塔的公司和六家在塔上经营餐馆的公司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主管铁塔的官员、巴黎副市长诺齐尔说,该塔已有年久失修的迹象,它在近百年来刮风的日子里,以18厘米左右的幅度不停晃动,塔身已经遭到很大损坏,铁塔的总重量非减轻不可。现在修理工程有的项目已经开始,设在铁塔上的餐馆的构架和三个不同塔层的点心、小吃部可能都得拆掉重新设计。于是管理公司拒绝延续餐馆的营业许可证,并限期要它们停业。
据报道,餐馆主管人格拉斯是个硬汉子,坚决拒绝关闭餐馆,并指责这是个阴谋,说市政府的官员企图“摧毁”一家对全世界来说几乎跟铁塔齐名的“名胜餐馆”。副市长诺齐尔出面否认有此意图。他解释说:修复计划中六个非常庞大的工程,比如重新安装一个新的快速电梯,无论如何要拆掉那个餐馆。副市长的解释,并没有使那位餐馆主管人改变想法。他四出活动求援,并说餐馆一旦关闭将造成一批服务员、厨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失业。
“埃菲尔铁塔之战”引人注目。好事的西方记者到处宣传:没有去参观过这座铁塔的人最好赶紧去,可能这座铁塔很快就要关闭。这种宣传,也许将要促使铁塔的游人倍增。 ·诗信·(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