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埃及通讯

重新绘制埃及地图
——访问正在沙漠中兴建的新城
“向沙漠进军”,“让一座又一座新城出现在埃及地图上”,这是埃及要在幅员广阔的茫茫沙漠中兴建新城的宏伟发展计划。一位埃及新闻工作者描绘说:“在将来的埃及地图上,人们可以看到黄色的地盘在减少,而被令人喜爱的蓝色所替代。”
新城的缩影
不久前,我们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三座新城——斋月十日城、五月十五日城和萨达特城。斋月十日城在正在设计或兴建中的8座新城中名列前茅,是所有新城的缩影。它位于首都开罗和景色秀丽的伊斯梅利亚城之间,距开罗55公里。
这座新城是两年前开始动工兴建的,占地面积13,400费丹(注:一费丹合6.3市亩)。根据规划,到2000年,它将成为一座拥有50万人口的城市。正在进行的第一阶段工程,已呈现雏型。在由别墅、公寓楼和简易平房3种不同规格的住房组成的一个住宅群中,居住3.5万至4万人,设有学校、商店、邮局、银行、医疗站、电影院等设施。现在搬来的居民虽然还很少,但小学校已于今年10月后招生开学,我们参观时,孩子们正在校园内踢球玩耍。
这座新城已有10家工厂开工生产,为建设新城提供建筑材料,如地下管道、砖瓦、水泥以及木器家具、玻璃制品等。
一项迫切的任务
埃及全国96%是沙漠,尼罗河河谷和三角洲只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集中居住着4,200万人口。埃及每年增加120万人,城市人口稠密,住房十分紧张,而建筑设施占地又不断扩展,全国耕地面积已从50年代的600万费丹缩减到目前的五百多万费丹。因此,埃及的发展必须“向沙漠进军”。
负责这项建设工程的重建部国务秘书穆塔尔具体解释了建立新城的三个目的:
第一,“在新区域发展国民生产,增加国民收入”。新城将建立新的工业,发展生产,并解决部分就业问题。还计划在新河谷、西奈等地区兴建许多小集镇,从事农业、渔业、采矿业生产。
第二,“把城市人口分散到沙漠地区去。”尼罗河河谷和三角洲人口密集,1975年就达到平均每平方公里1,000人以上。开罗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20%。当局正在考虑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农村、沙漠地区建设国家。
第三,“给人民更好的生活条件。”目前开罗住房短缺、交通拥挤、污染严重。据官方统计,在开罗有50万人没有住房。而在沙漠地区兴建的新城,住房一定要宽敞明亮,生活舒适。
建设中的问题
为了发展新城镇,埃及曾经派出人员,到英国、东欧国家、巴基斯坦、巴西等不少国家参观新城建设。最近在开罗还举行了建设新城的国际会议,交流经验。
埃及也在摸索积累自己的经验。例如,一定要全面勘探设计好才开始建设。斋月十日新城在开始兴建时,还没有完成勘探设计,没有全面建设方案就匆促上马,结果在建设中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又如,在一般的新城,工业或其他生产建设不能落后于住房建设。目前斋月十日新城已经建造了一批住房,但迄今搬进的住户很少,这是因为那里兴建的工业企业还不多,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
埃及重建部人员谈到实施建设新城镇计划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首先碰到的是资金不足。现在埃及政府正在大力从西方国家筹集资金,并设法要外国和埃及企业家到新城开设工厂,但这并不容易。埃及政府为此限制在开罗等大城市再建新工厂,允许给予在新城开办企业的外国公司10年到15年的免税优惠等。动员埃及人民从开罗等大城市迁居到新城去,也相当困难。政府规定了购置新城中等和普通住房只需先付款10%,其余30年内付清等优惠办法,特别寄希望于吸引新大学毕业生等新一代到新城去。
几千年来,埃及人民一直主要生息在尼罗河两岸。现在,要在沙漠上建设新城镇,建立新生产基地,被认为是埃及的“再生”,是“未来的关键”。埃及政府和人民正在克服种种困难,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正在绘制埃及新的地图。
新华社记者
王德铭 万 光


第7版()
专栏:

不识时务定要碰壁
据报载,美国一个名叫克莱因的亚洲问题专家,最近到东南亚几个国家跑了一趟,在新加坡大放厥词,讲了一通肆意干涉我国内政的荒唐话;接着又到台湾,鼓吹搞变相的两个中国。尽管里根的新闻发言人很快就表示克莱因的这些言论“是作为普通个人发表意见的,不是作为当选总统的正式代表发表意见的”,但是我认为,中国人民对此不能漠然视之。
中美关系的发展,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愿望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利益。最近美国的一些民意测验表明,广大美国人民是强烈希望同中国友好的。从尼克松到卡特的几届美国政府,都曾为发展美中关系作过努力。美国当选总统里根,也表示发展同中国的关系对他的政府来说十分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今天的美国还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执行帝国主义政策惯了,至今还认为可以用不平等的态度来同中国打交道,因而经常企图对中国内政进行干涉,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发号施令。这种不识时务之辈,为数不多,然而对中美关系的顺利发展却起着不可忽视的恶劣影响。
这个克莱因,就是上述一类人物中的一个。根据美国报纸的材料,他早在1957年就当了中央情报局台北站站长,干过不少阻挠中国统一的勾当。以后,他发表过不少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的言论和文章。前不久,他还在美国报纸上写文章,坚持说台湾是一个“国家”,不应该“接受大陆共产党政权的政治统治”。这一次在新加坡,他又对卡特总统在“承认中国”之时没有压中国“宣布对台湾不使用武力”和接受别的一些无理条件表示不满,把中美建交称为“一笔糟糕的交易”。显然,在这个所谓专家看来,美国是超级大国,而中国“在军事上太弱”,美国是完全可以用过去帝国主义对待弱小民族的办法来对待今天的中国的。
应该正告克莱因和其他一些有类似观点的先生们。中国目前虽然还不富强,但这决不意味着中国是软弱的。中国人民有决心、有能力维护国家的主权,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对付一切外来威胁。中美关系的发展,只能以中美建交原则为准绳,即美国承认中国只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问题的解决是中国的内部事务。美国方面如果背离这个原则,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在台湾问题上搞什么名堂,用这种那种的手法制造两个中国,必然会使中美关系大倒退。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谁要是以为中国人民会放弃原则以国家主权作交易,其结果只能是碰壁而已!
上海 陆渊


第7版()
专栏:读者之声

这种做法损害中国人民感情
听到荷兰政府批准设在鹿特丹的来因—斯凯尔特—维罗梅公司为台湾提供建造两艘潜艇和其它战略物资的消息,我们周围的职工都感到意外和愤慨。
一个月以前,荷兰王国首相来我国进行了访问,中荷两国签订了经济、技术和文化合作的两项协定。当时范阿赫特首相表示,荷兰政府将尽最大的努力促使有关方面加强他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作。我们都为中荷两国关系发展的良好前景感到高兴。现在,荷兰政府采取的这个行动,同上述讲话怎么能对得起来呢?
荷兰公司向台湾提供潜艇,决不是民间贸易往来,而是在军事上帮助武装台湾。这实际上是对中国的统一事业制造障碍。
我们记得,荷兰政府过去在台湾问题上的错误立场,曾经使中荷两国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停顿状态。现在,荷兰政府为了眼前一些经济利益,又一次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不能不对中荷两国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我们中国人民对荷兰人民怀有友好的感情。为了两国关系得到发展,希望荷兰政府不要这样做。
北京 欧阳德


第7版()
专栏:

尼日利亚努力发展农业
晋保华
11月24日,尼日利亚总统谢胡·沙加里宣布:明年政府将拨出11.62亿奈拉(尼日利亚货币)作为农业投资,以促进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绿色革命”。明年的农业投资约占国家投资计划的13%,而今年的比例仅仅是3.4%。此外,政府还宣布将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促进农民的积极性。
尼日利亚地处热带,可耕地面积辽阔,适宜多种作物生长。70年代以前,农业一直是尼日利亚国民经济的支柱,粮食基本自给,经济作物占出口总收入的80%。70年代以来,尼日利亚的石油工业突飞猛进。原油换回来的货币,源源流入国库,似乎“有了石油就有了一切”,农业不再受到重视。由于农业投资不足,政策不当,农民大量流入城市,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减产的年头。同时,全国的人口却从6,000多万增至近8,000万。为了满足居民的粮食需要,政府每年都要进口相当数量的粮食。去年10月,尼日利亚举行大选。新成立的文官政府宣布今年在全国开展“绿色革命”,要尽快恢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先地位。
尼日利亚80%的人口从事农业,但耕作方式原始落后,农具简单,往往是一家一户在树林里或荒野上,开垦出一片土地,种植几年后便放弃不用,而再去开垦新的。政府宣布的“绿色革命”重点是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政府计划用现代化机械武装农业,作为第一步,政府今年已经购买了价值达1,800万奈拉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播谷机、灌溉用水泵及各式脱粒机等分给农户使用。同时,政府还派出技术人员下乡作现场指导。为了让农民尽快学会使用新的农业机械,全国的农业学校举办了农机使用速成训练班,作为农民教育运动的一部分。
在尼日利亚,蝗虫、水土流失、旱灾、水涝,一直是农业生产的大敌。政府添置了一批直升飞机,用来充实已有的抗蝗力量。全国有10来条河流开始得到治理。森林的保护工作也有所加强。明年1月,将成立国家土地资源局,专门研究化肥的使用问题。
为了加强对“绿色革命”的领导,建立了一个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粮食战略顾问委员会”,并整顿了联邦政府农业部,任命新的班子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粮食委员会和块茎作物生产公司,负责全国大部分粮食的生产和销售,并聘请外国专家帮助建立高效、完备的销售系统。
尼日利亚政府决心在五年内做到粮食自给。为此而进行的“绿色革命”,可以说已迈出了可喜一步。


第7版()
专栏:综述

挪威美国达成储存重型装备协议
吴迎春
挪威和美国不久前对在挪威中部预先存放美国重型装备达成了协议。协议规定:美国将提供一个旅的海军陆战队增援挪威。美国为了这支增援部队将在挪威预先存放24门15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250辆车辆及弹药、燃料和食品等。挪威国防大臣斯托尔滕贝格就此发表讲话说,协议是防御性的,是为了进行威慑。
在挪威预先存放美国重型军事装备的计划是1976年开始酝酿的。经过长达5年的时间终于在最近达成协议。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国际局势激烈动荡,特别是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苏联霸权主义对北欧国家威胁日甚而促成的。苏联北方舰队在北欧海域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紧邻的北欧各国构成很大的威胁,使挪威不得不考虑加强防务的措施。挪威首相努尔利曾明确地指出,“由于以摩尔曼斯克地区为出发点的苏联海、空、陆军力量的发展,近10年来北部地区的安全政策形势从军事角度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我们制定我国的安全政策产生影响。这一形势的变化也使得我们需要在危机情况下更快地得到盟国的增援。”苏联对阿富汗的军事入侵和长期占领,以及最近它对波兰发出气势汹汹的进逼,使与其接壤的挪威朝野大为震惊。为防患于万一,挪威政府日益感到需要一支威慑的力量,因而对美国一旦出事即加强军事增援以及为此“预先存放”武器的协议产生起了推动的作用。挪威官方说,要根据阿富汗事件带来的变化,“来考虑我们自己的安全政策形势。”这话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挪威当局的“预先存放”计划从酝酿到正式作出决定,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挪威国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该不该预先存放?存放在什么地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当局迟迟难以作出决定。当然还有来自国外的压力,就是苏联采取各种手段加以干预和反对,通过外交手段以及报刊文章对挪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和恫吓。据报道,苏联驻挪威大使曾当面对执政党工党领导人进行威胁,声称:“苏联知道将如何作出回答”,“要给挪威制造困难”。然而,挪威政府经过考虑,终于就“预先存放”计划作出了决定并和美国达成协议。但在储存的地点上,由预先考虑的北部地区改为中部地区,这表明挪威政府在具体处理这一点上,对某些问题还是有所考虑的。
今年3月,挪威和美国曾经达成了“后勤支援协定”,规定美国在战时可使用挪威的港口、机场、交通等设施。现在,挪威和美国又达成预先储存美国重型装备协定,这是挪威为加强防务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挪威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在北欧军事力量对比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要求盟国支援,特别是在战争爆发的情况,挪威急需北约国家的支持以抵抗外来入侵。但是,由于挪威在和平时期奉行不让外国军队驻扎在挪威领土的政策,一旦战争发生急需支援就比较困难,所以挪威认为,这种预先存放美国重型装备是必要的。
目前,挪威政府已批准了这一协议。下月,挪威议会将就这一协议进行辩论,法新社预计,协议届时将获得议会通过。


第7版()
专栏:

欧洲的新法西斯主义
春华
不久前,在巴黎大街上,10万多人组成浩浩荡荡的示威游行队伍,他们有的是参加二次大战的反法西斯的老战士,胸前佩带着授带,或穿着当年集中营的制服。游行者呼喊口号,高举大幅标语,愤怒地谴责和反对新纳粹者的罪恶行径。
近年来,西欧一些国家不断出现新的纳粹组织和活动,它们公开宣传法西斯主义,出版刊物、书写标语,特别是制造各种阴谋破坏事件。其中今年8月意大利北部波洛尼亚火车站爆炸案、9月底发生于西德慕尼黑的爆炸案以及10月初袭击巴黎犹太教堂案,总共造成了数百无辜人的伤亡。据统计,1977年以来,巴黎发生的法西斯主义和种族主义的袭击事件达159起。就整个西欧来说,大大小小的法西斯主义活动则有成千上万。这给社会安全和人民生命造成很大的威胁,引起了社会各阶层人民强烈的反对。
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的出现并不自今日始。《费加罗报》报道说,10月巴黎反犹袭击事件与纳粹组织“欧洲国家主义法西斯”有关,这个组织的前身“欧洲民族行动联盟”曾拥有150名成员。西德《世界报》在报道慕尼黑案件时说,这一代号为“灰狼”的谋杀案,是新法西斯主义组织“霍夫曼军事体育小组”的一名大学生干的;而这个今年1月被取缔的组织创建于1944年。纳粹势力在这里由来已久。现在人们关心的是,这些新法西斯主义有没有国际联系?发生于这些不同国家之间的事件是不是有组织的密谋?据报道,意大利警方认为前3个月间的谋杀案是互有联系的。有的报道还透露说,今年夏天,欧洲的纳粹组织曾在比利时举行高级会议。
种种迹象表明,西欧国家的新纳粹组织是十分复杂的,有的作为一种合法组织传播法西斯主义,有的如同形形色色的恐怖组织一样主要采取暴力来进行破坏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新法西斯主义继承纳粹主义的衣钵,大肆宣扬种族主义和排外论调,把攻击的对象放在犹太人身上。所以在巴黎的示威游行中,把“犹太人,非犹太人团结战斗”作为群众反对新纳粹的共同口号。
西欧一些国家出现新纳粹主义,除了战前的残存纳粹势力这种因素外,当前的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发展是一个主要因素。据报道,参加或同情新纳粹者,不少是青年人,他们对现实社会不满,又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和出路。
新法西斯主义日益成了欧洲一些国家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前不久,欧洲委员会议会专门作出决议,要求各成员国政府采取措施,制止法西斯主义的复活,坚决打击有关法西斯理论的有害宣传。


第7版()
专栏:图片新闻

海上的不速之客
下图是苏联特混舰队中的一艘新型“伊万·罗戈夫”登陆艇。它是在临近澳大利亚的印度洋水域追逐澳大利亚军舰时被澳大利亚“墨尔本”号航空母舰舰载飞机拍下的。舰甲板上的装甲车、军用汽车和苏联官兵都可看得十分清楚,澳大利亚报纸登载了这幅照片,提醒人们警惕苏联的威胁。
最近几个星期,澳大利亚海军接连在印度洋西南海面以及澳大利亚西部海面发现苏联的潜水艇、巡逻舰、驱逐舰等军舰。这类照片在澳大利亚报纸上登载了多次。
今年3月前后,4种不同类型的苏联潜水艇在印度洋共活动126天,这是过去没有过的。·瑞伯·(附图片)


第7版()
专栏:新闻人物

欧洲共同体新任主席加斯东·托恩
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最近批准了共同体委员会成员的任命,卢森堡前副首相兼外交大臣加斯东·托恩将从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起接替罗伊·詹金斯为共同体委员会主席。
托恩一九二八年九月三日生于卢森堡,他的童年是在法国度过的,当时他的父亲正在法国铁路上任工程师。一九四○年五月托恩的父亲被纳粹德国逮捕下狱,一九四三年,还是个少年的托恩也由于参加政治活动而被德国人拘留,在集中营里呆了几个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托恩进了大学学习,在巴黎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然后到卢森堡法律界工作。
托恩在一九六一—一九六三年间担任高级市政官(仅次于市长的职务),一九五九—一九六九年他被推选为欧洲议会议员,并先后担任自由党党团副主席,议会发展中国家委员会主席,以及欧洲共同体—非洲和马尔加什国家联盟联合委员会主席。自一九七六年起他又领导了欧洲共同体的自由党—民主党党团联盟。
托恩作为新一代的政治家,近二十年来在卢森堡政府和许多国际组织中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托恩一贯主张加强西欧联合,加强共同体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早在一九七六年,他以卢森堡首相和共同体部长理事会主席的身份出席联合国第四届贸易和发展会议时,就明确提出共同体及其成员国应支援第三世界国家。
对于东西方关系问题,他认为尽管苏联侵略阿富汗的阴影笼罩着欧安会续会——马德里会议,但共同体国家应该保持同苏联的对话。他积极主张调停中东冲突,试图寻求该地区冲突有关各方都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
·伍贻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