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年终专稿

东盟维护和平的一年
新华社记者
一九八○年,苏联通过太平洋和印度洋两翼向南推进,助长越南侵犯泰国,给东南亚地区造成极大的威胁。为了维护这一地区的和平与安定,东盟五国团结一致,加强防务,并主持正义,支持柬埔寨人民的抗越斗争,谴责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同时,东盟还加强同美国、日本、西欧以及南太平洋国家的合作,争取到了广泛的国际支持
东盟五国作为维护东南亚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力量,协调一致地度过了紧张的1980年。这一年,苏联企图从太平洋和印度洋两翼进一步向南推进,给东南亚地区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在东南亚,它支持越南占领柬埔寨、控制老挝、一再武装侵犯泰国,窥伺马六甲海峡,并且把越南金兰湾、岘港变成它在东南亚的战略基地;在南亚,它直接出兵武装占领阿富汗。苏联的侦察机频频飞临东南亚上空。苏联的军舰多次在东南亚地区的海面上游弋。面对苏联和越南的挑战,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主持正义,加强团结,为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柬埔寨问题同东南亚地区的和平息息相关,东盟常委会主席、菲律宾外长罗慕洛在一项得到东盟成员国一致同意的声明中明确指出,越南继续占领柬埔寨是东南亚紧张局势的主要原因。一年来,东盟国家一直坚持要求越南军队全部撤出柬埔寨,反对使越南扶植的韩桑林政权“合法化的任何努力”。今年年初,越南拒不执行去年联大要求它从柬埔寨撤军的决议,却假惺惺地提出要同东盟国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企图诱使东盟国家接受它侵占柬埔寨的既成事实。东盟国家识破了越南的花招,进行了理所当然的抵制。6月23日,越南侵占柬埔寨的军队竟向泰国发动武装入侵,进行战争恫吓。这激起了东盟国家的同仇敌忾。6月25日,东盟外长会议当即发表联合声明,谴责越南对泰国的侵略,“坚决支持和声援泰国政府和人民维护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战争恫吓未奏效,越南又摇晃橄榄枝,抛出了关于在泰柬边境地区建立所谓非军事区的“四点建议”,但这个骗局又被东盟国家戳穿了。东盟各国“反对将全世界的注意力从(越南撤军)这个根本问题上转移开来的一切花招”。
今年联合国大会期间,东盟国家同苏联和越南把韩桑林政权塞进联大的阴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东盟国家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联大前夕,东盟国家聚会,协调立场,制定了联合行动纲领。联大会议期间,东盟国家带头同其它国家一起,以74票对35票的多数,否决了苏越的“修正案”,维护了民主柬埔寨政府在联合国的合法代表权。这届联大,还以压倒的多数,通过了东盟提出的召开一次国际会议,讨论从柬埔寨撤出一切外国军队的决议。这项决议遭到苏越的反对,但是它却成为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的一个国际公认的准则。
东盟国家严正谴责苏联侵略阿富汗粗暴违犯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准则,“动摇了世界和平的基础”,并指出,这预示着八十年代“亚洲将成为苏联野心的目标”。不论在联大紧急特别会议上,还是在伊斯兰国家外长特别会议上,东盟国家的代表或成员国都发出了正义的呼声,要求国际社会采取行动,迫使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恢复阿富汗的独立、中立和不结盟地位。东盟国家一些高级官员多次发表谈话,表示同情和支持阿富汗人民反抗苏联侵略的斗争。
越南对东南亚地区安全造成的直接威胁,迫使东盟国家十分注意加强自己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泰国建立了“总体防卫体系”,扩大兵员,购置大量武器,印尼购买舰艇,重建海军;马来西亚赶修新的海、空军事基地,加紧军队训练;新加坡和菲律宾则加速部队装备的现代化。1980年,东盟5国的军费开支总共达55亿美元,比去年增加45%,是1975年的两倍。与此同时,东盟成员国还多次举行双边军事演习,以取得联合作战的经验。
东盟国家还加强同美国、日本、西欧以及南太平洋国家的合作,使之有利于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美国多次保证,恪守马尼拉条约,继续对泰国和菲律宾的安全承担义务。今年以来,日本对东南亚的和平与安全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关切,除支持东盟关于柬埔寨问题的立场外,还表示将协助东盟国家发展经济,增强国防实力。在今年3月举行的东盟国家和欧洲共同体外长会议上,双方签订了九项经济合作协定,并发表一项“联合政治声明”,表示双方要对苏联侵略阿富汗、越南侵略柬埔寨“采取共同的立场”。东盟国家维护东南亚和平与稳定的努力,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在新的一年里,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泰国所面临的侵略扩张威胁仍然是严重的,但是,东盟国家在过去一年不断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增强了信心。马来西亚外长里陶丁指出:“我们决心进一步巩固东盟,使它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能够应付今后的任何挑战。”


第7版()
专栏:年终专稿

苏联经济的尖锐矛盾
新华社记者 王崇杰
进入80年代,苏联经济长期存在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经济畸形,体制僵化的恶果也更加明显,农业停滞,今年的谷物总产量只比沙皇时代的1913年增加一倍多,比原计划减产5,000多万吨。因此,国内市场日趋紧张,工业畸重畸轻,生活必需品奇缺,基建盲目,运输紧张,计划失调。尤其是,不断膨胀的军火工业,给国民经济造成了沉重负担
苏联是一个超级大国,总的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在世界上居第二位,但是进入80年代以来,苏联经济长期存在的种种矛盾更加尖锐化,畸形的经济结构和僵化的、存在不少弊端的管理体制所带来的恶果也暴露得更加清楚。
苏联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占有世界上六分之一的土地,农业用地达六亿多公顷,其中耕地2.27亿公顷。按全国人口计算,每人平均约有耕地0.86公顷(合十三亩)。据官方材料,苏联的拖拉机产量从1968年起就占世界首位,1979年的年产量近557,000台,化肥产量从1973年起就占世界首位,1979年的年产量达9,450多万吨。但农业生产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同60多年前沙皇俄国的产量相比进展不算很大。今年全国的谷物总产量同1913年相比也不过增加一倍多。
这个五年计划期间(1976至1980年),苏联农业就有三年歉收,原订各项主要指标未能实现。今年谷物的总产量比五年计划原订的年平均产量少三千多万吨,比计划要在今年达到的指标减产五千多万吨。肉产量比去年约减少5%。近几年来苏联大量进口粮食、饲料、肉、蛋、水果和蔬菜,市场供应仍很紧张。在全国优先供应的莫斯科,居民们为买点肉和香肠排着长长的队,蔬菜和水果经常脱销。
令人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苏联拥有这么多的土地、拖拉机和化肥,而农业生产和食品供应却陷入这样困难境地呢?为什么这种状况多年得不到根本改变呢?
苏联工业生产的增长幅度要比农业大得多。据苏联官方的统计材料,目前苏联的工业总产值相当于美国工业总产值的80%,约占全世界工业产值的五分之一。但是综观苏联的十个五年计划就会看出,苏联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不断降低的趋势却越来越严重。第十个五年计划原订的增长率本来就是历次五年计划中最低的,但是从迄今为止已公布的材料来看,仍远未达到原订指标。
苏联工业内部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工业畸重,轻工业畸轻,而且两者的比重相差越来越悬殊。从甲类工业(生产资料)和乙类工业(消费资料)的比重来看,1970年是73.4%比26.6%,1979年是74%比26%。甲类工业投资和产值的增长速度,要比乙类工业快好几倍。
就是在苏联非常重视的重工业部门里,也是充满着种种反常现象。苏联的钢产量从1971年起就已占世界第一位,但是钢材和钢管仍然不够用,需要大量进口。苏联石油和煤的产量也是世界第一,但民用化学工业却非常落后。苏联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比其他部门快得多,但民用机器设备却相当落后。
至于广大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工业消费品的生产和供应,那问题更多。从苏联报刊透露的材料和市场的实况来看,许多工业消费品不仅数量上供不应求,而且品种少,质量差,价格高。象棉布、鞋、家具、纸张、牙膏牙刷、照相器材等,就不时缺货。据报道,1979年苏联进口了各种鞋11,100万双,花了近7亿卢布。其他不少工业消费品也不得不大量进口。
这就产生了另一个费人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苏联工业增长速度每况愈下成为一种显著的趋势?苏联的工业生产具有这么大的规模和潜力,为什么却无法满足居民对日常工业消费品的需要呢?
此外,在铁路运输方面,以至在整个经济的管理和计划体制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阻碍经济发展。在基本建设方面,投资不断增加,但未完工的项目却越来越多,投资的效果越来越差。《社会主义工业报》今年12月13日写道:“用于基本建设的每个卢布的收效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
显然,苏联经济中这种种尖锐矛盾和难题,绝不是偶然的现象。
苏联突出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火工业,这不能不对整个的经济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按苏联官方的讲法,苏联现在的国民收入相当于美国的67%,但战略武器和常规武器却同美国“保持均势”。而按西方的讲法,苏联的社会总产值约相当于美国的一半,但军费开支和武器装备却大大超过美国。不顾一切地扩充军备对苏联国民经济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最近苏联官方公布了关于今后5年的经济发展方针,提到要使乙类工业品的增长速度略快于甲类,要建立农工商综合体,要缩短基建战线,把投资主要用于更新现有企业的设备和完成已动工的建设项目,要改善计划和管理工作,等等。但是,写在纸上的这些东西究竟如何落实,能落实到什么程度,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目前的经济状况,这些都有待事实作出回答。


第7版()
专栏:

从北京飞伦敦
新华社记者 潘月
本报记者 邵叶仙
严冬的北京之夜,寒气袭人。首都机场的候机室里却温暖如春。中国友好访问团应英国航空公司的邀请,沿着新开辟的北京—伦敦国际航线去英国访问,庆贺两国间筑起了新的空中桥梁。
北京—伦敦直达航线是我国目前国际航线中最长的一条,航程15,000多公里,飞越欧亚两大洲的13个国家。我们乘坐的客机,大半的时间是在夜晚飞行,当晨曦在东方微露时,飞机已临近地中海的上空,并转向北飞行。由于地球自转的关系,人们开玩笑说,太阳追不过波音747。
飞机在西德法兰克福机场休息了一个多小时,继续飞行一个小时,就到达目的地——伦敦。这时已是当地时间下午两点来钟。
这是一次舒适而愉快的旅行。中国民航参加国际航线的飞行时间还短,经验不足。但是民航乘务员迎头赶上,特别在开展改善服务质量的百日竞赛活动后,服务质量有所提高。就在我们这班航班上的乘务员中,由于她们良好的服务受到过中外旅客的赞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担任这次飞行任务的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第一飞行总队第四大队,机长、领航员、机械师多数毕业于航校,有20年或20年以上的飞行经验,飞行时间普遍在五、六千小时以上。在这次飞行中,他们表现出很好的飞行技术。
代表团在英国逗留一周时间。在主人热情安排下,使我们对具有古老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在一起的伦敦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因为我们是应英国航空公司邀请的友好访问团,参观的多半是英国航空设施的项目,如英航训练中心、英国宇航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公司和机场等,这使我们对英国的航空事业有了一些了解。
伦敦有两个大的国际民用机场,一个是希思罗机场,一个就是我国民航机着落的盖特威克机场。盖特威克机场是一个新机场,各项设备是先进的,规模不及希思罗,离市区也较远。希思罗机场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机场”之一。这个机场是战争结束不久的1946年启用的。它占地2,700平方英亩。一进入机场的大门,一幢幢为抵达、飞离和国内航线的候机楼分列着。五座多层的停车场,熙来攘往的人群和汽车,有着不同航空公司标志的飞机在这里起降。一天24小时几乎没有一分钟空闲。英国朋友告诉我们,有76家航空公司使用这个机场,机场有三条巨型跑道,平均每分钟有一架飞机起飞,最高峰时,一小时有78架飞机起降。难怪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数架飞机在空中不同高度盘旋,等待依次降落。要是没有先进的导航设备和调度技术,要做到精确无误是不容易的。为了解决希思罗机场过分拥挤以及今后民航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准备在伦敦修建第三个国际机场。
希思罗机场离伦敦市区24公里,盖特威克有43公里,不用担心,两个机场的交通十分灵便。公共汽车一辆接着一辆。排队等候那种外表古旧的黑色出租汽车,也只需几分钟。要省钱的还可乘10分钟和15分钟一次的地铁和火车通往伦敦市中心。从一个机场到另一个机场乘衔接航班,还有直升飞机相连。如果你有急事不能去伦敦而又要在这里过夜的话,机场附近就有各式旅馆。机场、旅馆、交通网这三者构成了一个不可分的整体,给旅客带来很大的方便。
英国航空公司是世界主要航空公司之一。它的航线网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通向70来个国家150多个城市,航线总长约80万公里。它拥有5.5万职工,其中6千是机组人员。我们参观了英航的训练中心,看到了它们对乘务员的严格训练。英航训练乘务员不仅在模拟飞机上,而且还在教室内进行。教室内有录音机和录像机,让受训者可以听到自己的讲话,看到自己对待服务对象的态度是否完善。经过4个星期在地面上的基本训练后,她们被派到飞机上去代训(实际是实习),先后大概要6个月时间。据说英航的训练时间要比其他航空公司长一些。除了服务之外,救援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项目。在一间又高又大的屋内,我们看到一群男女乘务员,身穿白色衣裤相连的工作服,在作迫降时的急救训练。他们必需以最快的速度打开机舱的门,迅速将数米长的滑梯放下充气,然后起跳滑下,对那些姑娘来说要又快又熟练地掌握这些动作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同英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情况相比较,我们很多方面的工作还有不小差距。我国民航的工作人员随着国际航运的发展,正在积极努力,改进工作。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民航将会迎头赶上,在国际民航事业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7版()
专栏:

世界上著名的第一座铁桥,在英国的南部特尔福德,兴建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1779年。这座铁桥有三条铸铁拱肋,是仿照木拱桥制造的。桥的跨度为30.5米,现在已不使用,作为历史文物保存。
新华社记者 夏道陵摄


第7版()
专栏:

恐惧笼罩美国街头
蓝天
目前,美国一些城市街头的墙上出现了这样的标语:“如果要活,就应该组织起来。不要单独干。”有些住宅的天窗上装上了塑料的防弹装置,而在一些僻静的街区,人们又会遇到三三两两的人带着通讯联络无线电进行巡逻。
为什么出现如此戒备森严的情景呢?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最近说,这是因为现在城市里的犯罪活动猖獗,“恐惧笼罩着街头”。去年美国的犯罪率是1974—1975年以来增长最多的一年。据美国联邦调查局10月份发表的报告称,今年头6个月,重大的犯罪案又增加了11%。
美国报刊不安地说,这种“不断增长的犯罪活动象一张恐怖之网笼罩在成百万美国人的身上”,人们“对犯罪的恐惧感正在渐渐地瘫痪着美国社会”。早先,美国的犯罪活动大都发生在大城市,如纽约。因此,近年来许多中上阶层人士纷纷离开城市,迁往郊区,在那里形成一个个新兴的小城镇。如今,“这股犯罪浪潮也席卷到了郊区”,甚至连乡村也难幸免。
据一份在全国调查犯罪活动对美国人民的精神产生何种影响的《费格报告》指出:“大城市的居民52%有恐惧感,小城市41%,郊区和乡村分别为39%和31%”,“每10个美国人中有4个认为,在他们每日所处的环境中,他们是很容易遭到谋杀、强奸、抢劫和袭击的”。报告还说,“人们是这样恐惧,以致正在改变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例如,每10家现有9家把户门层层加锁。如遇客人来访,必先通过装在门上的警眼认明后才准入内。每10人有7人驾车时把车门锁上。年纪大的人则闭门不出,成了自己家庭的“囚犯”。妇女的手提包中除了应有的化装品外,还加警笛和防身用的化学喷剂。人们,尤其是妇女出门,不敢打扮得珠光宝气,招摇过市了。
由于犯罪活动猖獗,现在美国人采取各种办法保护自己。有的购枪,有的组织起来集体自卫。不少地区的居民自发组成“街区警戒”小组和“防止犯罪”小组到街头巡逻。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市的东郊,6万居民中有一半以上组成了“防止犯罪”小组。他们每天巡逻街头,打击犯罪活动。居民通常都带着警笛,发现犯罪活动,便立即鸣笛报警。他们还每月轮流逐户把门廊的灯由黄昏开到黎明,以防不测。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犯罪活动已有所减少。
拥有先进电子防盗和侦缉设备的美国警察当局,难道对犯罪活动就束手无策吗?据说,由于经费不断减少,警员人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以致使警方心有余而力不足,常常顾此失彼,因而犯罪活动有增无减。
然而,许多研究犯罪活动的专家对此持异议。他们认为,警员人数的增减同犯罪率的增减,两者没有联带关系。《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指出,这与美国经济萧条有关。如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由于汽车工业很不景气,大量工人失业,今年上半年,该市的犯罪率便增加14%。而今年的经济景况不佳,犯罪率又将超过去年而创新纪录。据预测,明年仍无好转迹象。因此,未来的一年,美国人民也许仍将忧心忡忡地在恐怖之网的笼罩下度过。(附图片)
俄亥俄地区的居民纷纷购枪自卫。这是他们在练习打靶。


第7版()
专栏:

层层设防
原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第7版()
专栏:

“客机饭馆”
这是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附近的一家饭店,房屋主人独出心裁地利用了一架旧客机的外壳作餐厅,并增建了厨房等设备,以招揽顾客。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