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民乐县委书记韩正卿的家
他的家同普通社员的家没有什么区别,两间土房风剥雨蚀,房顶上长满茅草……。可是过去缺粮少水的民乐县,在县委和韩正卿的操持下却大变样了。
今年春上,甘肃省民乐县县委书记韩正卿家的炕坏了,请了三个社员来修炕。社员们边修边问:“这是谁的家?”办公室的同志开始不想说,后来见他们问得心切,便说:“这是县委书记老韩的家。”三个社员听后愣了神,睁大眼睛把这个家端详了好一阵子,说:“我们原想书记的家该有多豁亮,没想到还不如我们社员的家!”
这话没有说错。韩正卿的家同普通社员的家没有什么区别:两间土房风剥雨蚀,房顶上长满了茅草。进到屋里,两盘土炕各占去两间房子的一半。外房炕上铺着一张塑料床单,塑料床单下面是一块毡和一床旧棉毯。靠墙的地方,一面堆着两床被褥,一面放着两个盛衣服的油漆箱子。炕的另一头立着一个旧碗柜。里间,掀开那块打着补钉的蓝格子土布门帘,炕前有一张吃饭用的矮方桌,四个一尺高的小方凳,还有一个竖起来可当凳子用的缠电线的木头轱辘。外屋墙上还挂着一只纸盆喇叭,这就是他家的收音机。
八年前,当韩正卿就任民乐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派了一辆解放牌汽车去帮他搬家,全部家当装上也没半汽车。两个司机相互伸了伸舌头,悄悄嘀咕他“寒酸”。也有人认为,当了县委书记,过几年会“发”的。八年过去了,韩正卿的家还是那个老样子。
然而,民乐县在他和县委其他同志的操持下却大变样了。过去,民乐县从县城到农村,人畜喝的都是涝池水,那水又脏又浑,里面游动着虱子。冬天涝池没水了,还要拉上架子车到很远的地方砸冰块运回来。如今,祁连山区修起了两个大水库,11条干渠向全县送着清波,解决了人畜用水,平均每人还有了2亩水浇地,粮食连年增产。以前民乐树少,星星点点不见林。如今,渠旁、路旁、村旁,到处都是树。民乐人第一次在戈壁滩上种出了又甜又脆的苹果梨。17座大小水电站发电了,每村每队都能看到社员盖新房的,做面柜、衣箱的。过去农民碰到干部常常绕道走,现在都想把干部拉到炕头上说说心里话。
韩正卿本人却变老了,头发也变稀了。今年7月初,他爱人用自己当临时工积攒的钱买了台缝纫机,这是他家八年来唯一添置的“大件”。他爱人说:“治家过日子可指望不着他。”其实,韩正卿不是不爱他的家,也不是他的经济条件不如一个普通社员,他曾多次说过:“一个县委书记要掂得出分量,民乐县18万人的这个‘大家’和自己的一个‘小家’,哪个重?将来大家都富了,我的家也会阔起来的!”
本报记者 孟宪俊 曹永安


第2版()
专栏:短评

“小家”和“大家”
“一个县委书记要掂得出分量,民乐县18万人的这个‘大家’和自己的一个‘小家’,哪个重?”县委书记韩正卿同志这样提出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好,听了令人感动!
谁没有一个家?谁不爱自己的家?但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如何摆正“小家”和“大家”的关系,十分重要。有了“小家”,还应经常想到“大家”,想到成千上万户的群众的家。尤其是当前,这是很值得农村各级领导干部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
在极左路线的长期干扰下,党和群众的关系,党的优良传统都受到严重破坏,一些同志不关心人民的疾苦,只关心自己的“小家”;不顾人民的利益,只追求个人的私利。有的人甚至根本忘掉一个人民公仆的神圣职责,个人和“小家”的利益在头脑中越来越膨胀,以至成为骑在人民头上的官老爷。
当然,替“大家”着想,不是一句空话;为农民谋利益,就得给农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没有一股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的劲头和满腔热情,都是办不到的。严格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妻子儿女,为了“大家”,很少顾到“小家”,有时甚至忘了“小家”,这对某些同志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十年浩劫的摧残,农村遭到很大破坏,农民还有许多困难。他们迫切希望干部设身处地为他们想想,象战争年代那样,真心实意为他们谋利益,解决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如口粮问题、烧柴问题、房子问题等。是光顾“小家”呢,还是先顾“大家”呢,农民常常是用这样的眼光来观察干部的。从韩正卿同志身上,我们看到了老红军、老八路的影子,看到了农民期望的党的干部的形象;对照韩正卿同志的那个家,使人联想到另外一些干部的家。我们也听到过有少数人是怎样不顾“大家”而一心经营“小家”,甚至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把人民的资财往自己“小家”里拉。两相对比,感到韩正卿同志这种精神更可贵,更值得学习。


第2版()
专栏:

周口地区提拔农业科技人员担任领导职务
据新华社郑州电 河南省周口地区打破只从党政干部中寻找人才的框子,几年来提拔了一批既懂农业技术、又懂管理的技术人员担任领导职务,使他们更好地为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周口地区共有五十、六十年代大、中专毕业的农业技术人员1,185人,他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多人对发展本区农业生产既有很好的见解和设想,又有领导农业生产的能力,但长期以来得不到提拔重用,他们的知识和才能无处发挥。粉碎“四人帮”,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周口地委和行署对全区农林科技人员进行全面考察,根据群众的推荐,陆续把他们中间一批思想路线端正,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有组织领导才能,年富力强的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目前,全区担任公社以上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已达263人。


第2版()
专栏:

吸取教训,把科学种田当作一件大事抓好
安泽县近两年粮食连年增产
本报讯 交通不便的山西省安泽县,在落实党的经济政策时,坚持实行科学种田,近两年粮食产量大幅度增产。1978年比上年增产34%,1979年粮食总产比历史最高年的1978年增长了48.4%,集体总收入比上年增长了57.8%,人均分配收入比上年增加了42元多,达到108元多。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景。
安泽县地处太岳山区,过去种地不讲科学,粮食产量低而不稳。1977年,县委盲目推广玉米新品种,全县少收玉米一千多万斤。县委接受了教训,从1978年起,把科学种田当作一件大事,努力抓紧抓好。
一、调整作物品种。当地的土质、气温、雨量等自然条件比较适宜于种植玉米。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两年中安泽县扩大了玉米种植面积2.2万亩。
二、推广优良品种。近两年,安泽县大面积推广了经过实验能够适应本县自然条件的玉米和谷子的优良品种。优种增产效果显著,全县出现了一批高产的社队,1979年仅这一项措施就增产粮食一千六百多万斤。今年九万多亩玉米全部采用优种。
三、科学施肥。1978年秋,全县进行了土壤普查,发现大部分社队的耕地氮少磷缺钾有余。县里针对土壤情况购买肥料,改进施肥方法。同时,全县还坚持以农家肥为主。近二年,全县每亩地施农家肥平均一百余担。安泽县还坚持合理密植,取得显著增产效果。


第2版()
专栏:

扩大信用社贷款对象 放宽贷款使用范围
大邑县改革信贷管理活跃农村经济
本报讯 四川省大邑县对信用社信贷管理体制进行了初步改革,收到较好效果。全县信用社业务日趋活跃,到今年9月底,农村储蓄达372万元,比年初增加118万元;发放社员贷款66.8万元。他们在改革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贷款对象和放宽贷款的使用范围。为了支持社员发展生产,活跃农村经济,大邑县信用社放宽了贷款对象,改变了过去只贷贫下中农,不贷其他社员;只贷贫困户,不贷富裕户的规定。现在,只要有利于发展商品生产或解决社员生活困难,都可以贷款。而且,放宽了社员贷款范围。过去规定贷猪不贷牛,贷小不贷大;只贷无猪户,不贷增养户;只贷口粮款、治病钱,不贷其他生活用款。现在,贷款可用于养猪、养牛、养羊、养蜂、编织、开饮食店、建房等二十多个项目。同时,放宽了贷款额度。只要经济效果好,能按时归还,不限金额大小。这样,不仅贷款户能有效地使用资金、增加收入,而且信用社也能按期收回贷款。他们还简化了社员贷款手续。
由于改善了管理方法,信用社职工积极性也高了。过去等客上门,现在走出门去找贷款对象。和平公社地处山区,有发展饲养业的好条件,过去由于受极左路线影响,全社社员没有一户养牛的。今年以来,信用社积极贷款,支持社员发展畜牧业生产,1至8月份发放贷款414户,占总户数的42.1%,比上年同期增加四倍多。全社社员用贷款养牛、养猪、养羊大大增加。
二、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大邑县信用社从今年8月起,贷款实行浮动利率,在不超过6厘的范围内,由信用社灵活掌握。一般购买高档商品的利率高,买口粮、治病等利率低。这种办法受到社员群众欢迎。
三、尊重社队使用现金的自主权。过去用行政办法管理农村现金,对社队的现金库存限额规定在30元以内;集体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超过30元的一律实行转账结算。这样就限制了社队使用现金的自主权,不能适应市场调节、扩大集市贸易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信用社采取了放宽农村现金管理的措施。到今年9月底,全县信用社存款比上年同期增加97.4万元。


第2版()
专栏:农村信箱

社员能申请贷款办副业建住房吗?
我们收到许多农村读者来信,询问社员个人为发展家庭副业或兴建住房能否申请贷款。为此我们请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信用合作管理局写了这个答复。 ——编者
过去,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干扰,农村信贷搞得死板。信用社对社员个人贷款一般只贷困难户,并且规定,贷款只能用于买猪、买小农具或治病的急需,不能买牛、盖房等;贷款金额一般也只限于十几元或二、三十元。近年来,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搞活农村资金,信用社在大力支持集体生产的同时,也积极扶助社员发展家庭副业生产。对于社员个人贷款,在对象、范围、用途、金额、期限等方面,都有所放宽。凡社员经营政策允许、经济效果好的副业而需要资金,都可以申请贷款。如四川省大邑县信用社,今年1至9月份发放社员贷款66.8万元。社员贷款用途:有的投资养牛羊,有的办沼气,有的盖房、买缝纫机等。山西曲沃县史村信用社放宽贷款规定后,在重点扶持600户贫困社员同时,对50户富裕户贷了款,共发放贷款17,500元。这些社员户由于有了资金,发展家庭副业,增加了收入十二万九千多元,人均增收40元。
对社员修建房屋资金有困难的,根据信用社的资金力量,可以一次贷款帮助。信用社为了更多地筹集资金,帮助社员解决建房困难,还可以举办建房专项储蓄。这种专项储蓄金额达到建房所需的60—70%,其不足部分,可由信用社贷给。信用社还可以向社队办的砖瓦厂贷款并签订产品分配合同,把出产的砖瓦部分归信用社分配,优先卖给建房专项储蓄户。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扎根五指山 立志办水电
——记琼中县水电局技术员林荣巍
地处五指山区的广东省琼中县,有一个23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发展山区水电事业贡献力量的技术员——县水电局的林荣巍。
林荣巍原是个中技毕业生,学习的是水利专业。调来琼中县后,为了适应水电工作的需要,他晚睡早起,刻苦学习。20多年来,由他主要负责设计的几项重点水库和水电站工程,都基本符合要求,有些在技术上还有一定的创新。不久前,县里兴建英歌岭水电站,原先有人设计装机容量为三千多千瓦。后来,经过林荣巍和同志们一起认真复测后,设计为5,400千瓦。由于这项改变,在充分利用水力资源上取得更高的效益。又如1975年,湾岭公社兴建水库,水闸门一时供应不上,面对困难,林荣巍因陋就简,大胆设计,终于用钢板加工成斜拉式微压闸门,为公社节省了一笔资金。
林荣巍一直热爱自己的事业。1957年,他从自治州水利科调来琼中县水电局。一踏上琼中县境,只见高山连绵起伏,大小瀑布直泻飞奔。自然风光给他一个印象:山区发展水电事业大有可为啊!1964年,上级为了搞好水电发展规划,要求对全县中小河流水力资源进行一次复查。局领导把这项任务交给林荣巍。琼中县幅员广阔,地形复杂,复查任务十分艰巨。林荣巍二话不说,挑起这副担子。他白天爬山涉水,晚上翻阅地形图,整理调查勘测资料,常常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英歌岭又高又峻,林荣巍请来向导,带着仪器,硬是一步一步地登上海拔一千六百多米高的山巅。林荣巍就是凭着这样的革命精神,和其他同志一起,经历了3个月时间,走遍了全县几十个大小山头,勘测了五十多条河流,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编写成《琼中县大小河流复查规划报告书》。全县水电建设从此有了很好的依据。
1965年,这个县动工兴建辉草水电站。这里山高林密,生活艰苦,但从勘测设计到施工结束,一连5年,林荣巍都坚守在这里工作,既当技术员,又当战斗员。1979年领导派他负责英歌岭水电站勘测设计工作,一次在参加施工时,不慎跌伤,一只手骨碰断,连端饭碗都困难。但林荣巍坚持在工地治疗,带伤工作。当工程基本竣工评奖时,同志们评选他为一等奖。
海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曾献才


第2版()
专栏:

学习农机知识和农业技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绥滨县领导干部指导工作变主动
据新华社哈尔滨电 中共黑龙江省绥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干部努力学习以农机和农业技术为主的专业知识,请农机、农业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帮助制订了一个3年学习规划,两年来,他们总计上课143小时,并先后到县农机修造厂、农机学校和部分社队实习。经过学习,县委、县政府的15名正、副书记和县长,除个别新来的同志外,都懂得了一定的专业知识,12人学会了驾驶拖拉机,分管工交的县委副书记还学习和初步掌握了企业管理、内燃机、电工等专业知识。
绥滨县领导干部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指导科学种田、科学管理,工作由被动开始变得主动。县领导干部坚持学习业务技术,带动了各级干部的学习。目前,全县社队的领导干部有三分之一的人初步掌握了拖拉机驾驶技术。


第2版()
专栏:

大方县三个不同管理形式的生产队干部社员建议:
实行生产责任制不要一刀切
不久前,我们在贵州省大方县双山公社开了一个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的座谈会。说来也巧,在这个会上发言的有实行三种不同责任制的生产队干部和社员,他们都热烈地谈论起各自生产队实行不同的生产责任制的来由和看法,建议不要一刀切!
这三个生产队是双山公社的周家寨生产队、胡家寨生产队和金家坝生产队。周家寨现在实行的是小段包工、定额管理和“三定一奖”制;胡家寨是包工到组、联产计酬为主加部分口粮田到户;金家坝是包产到户。三个队的责任制形式虽然不同,也各有长短,但都是本队的干部和社员愿意采用的,而且都对本队的生产起了积极作用。三个队去年农业都增产,今年生产也都搞得比往年好。
这三个队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不同的,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经验教训,这就是劳动管理方面如何克服“干活大呼隆”和“分配一拉平”。这三个生产队同属一个生产大队,自然经济条件差别不大,但是由于过去在解决“干活大呼隆”和“分配一拉平”问题上迟早不同、程度不同,因而生产发展不平衡,社员生活差别也很大。周家寨生产队早在1975年起,就重视抓好经营管理,在不同季节、对不同农活、不同工种实行小段包工,贯彻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劳好有奖,劳差受罚的制度,调动了全队社员的积极性。1974年每个社员平均产粮321斤,集体分配每人平均59元;1975年增加为361斤,94元;到1979年上升为850斤,156元。连续5年的丰收,钱粮成倍增长,全队25户,家家不缺粮,户户有存款。
胡家寨生产队是个老“三靠”(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队,1975年每人平均分配只有18元1角,口粮212斤,社员生活极为困难。1976年这个队有个初中毕业回乡的青年胡万祥,决心改变本队面貌。在公社党委和社员的支持下,他鼓起勇气,主动挑起队长重担。这一年,他着手调整了作物布局,实行科学种田,认真抓了定额管理,当年就取得了显著效果。社员人均分配、口粮都增加了,并还清了信用社3,300元的贷款。在以后的四年中又连年增产增收。去年他们实行了包工到组、联产计酬的责任制,每人平均口粮达到719斤,人均分配达到190元2角4分。从一个老落后队变成全公社的先进队。
金家坝生产队是去年才实行包产到组责任制的。这一年由于克服了“干活大呼隆”和“分配一拉平”,虽然遭受了旱灾,但粮食产量却是70年代中最高的。全队产量从过去的三、四万斤增加到5.6万斤,社员每人平均口粮从一、二百斤增加到三百二十多斤。但是,这个队由于干部多占工分和工副业与农业的矛盾没有处理好,以致落后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
今年开春,由于三个队实际情况的差异,周家寨仍然坚持小段包工、定额管理和“三定一奖”制,胡家寨采用包产到组为主加部分口粮田到户的办法,金家坝则实行包产到户。周家寨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说,我们最怕上级政策变,最怕上面搞一刀切。他们是一个由穷变富的队,多年来搞小段包工、定额管理、“三定一奖”,干部社员都习惯了,熟悉了,并且年年增产,积累了一套经验,他们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这一套,是很自然的。
金家坝生产队今年为什么搞包产到户呢?原来这个队的干部多占工分的问题比较严重,加上队里从事工副业与农业的社员,在分配上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干群之间和社员之间的矛盾尖锐,去年打下的粮食堆在晒坝里,半个月都不能进行分配,造成霉烂变质。社员对集体缺乏信心,对干部不信任,因此今年便实行包产到户。这个队实行包产到户是今年春天就开始的。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上级领导部门不同意这种做法,企图用行政手段加以纠正。但是这个生产队明纠暗不纠。后来,贵州省委发了文件,允许搞包产到户,他们才理直气壮地干起来。这个队的社员都希望今后政策不要再变了,不要用一刀切再折腾他们了。因为他们现在队里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包产到户才能调动社员的积极性,才能解决干部侵占社员的劳动果实和工副业与农业的报酬矛盾。社员们说,包产到户不管怎样说,今年的生产硬是比去年搞得好。
胡家寨生产队今年实行包产到组为主,加部分口粮田到户的办法,是作为进一步调动社员个人积极性的一项措施。这个队年轻的队长脑子灵活,喜欢新套套,而连年的增产增收又使社员对干部日益信任,对集体有信心。因此,他们敢于作一些新的尝试。胡家寨的干部和社员也要求上级领导不要一刀切。他们认为,强力推行一种形式的责任制,如果不同本队的实际相结合,不同社员的经验和认识水平相结合,反而会挫伤社员的积极性。应该相信,经过实践,干部和社员理所当然地是会选择适宜于本队最好的生产方式和管理形式的。
新华社通讯员 余国耀(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安徽省凤阳县今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亿斤。图为板桥粮站职工将收购的粮食打包,准备装车外运。 新华社记者 朱云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