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明月明年何处看
穆俊
我们骑坐的大象在民主柬埔寨丛林的一小块空地上突然止步。骑在大象脖子上的领路人指着苍茫的暮色对我们说:“不能再赶路了,就近找个住地过夜吧!”
我从三米多高的象背上艰难地下来后,向周围眺望:夜色那样朦胧,山林那么深邃,我们好象被送进一个渺无人迹的“仙窟”。
不一会,柬埔寨朋友领我们到一座茅棚住下。这里背水面山,远离村庄,只有几个兵站疏落地散布其间。
夜色渐浓,柬埔寨朋友给我们送来干粮和清水;没有灯笼,朋友们给我们点上树脂灯;不用迎宾的锣鼓,朋友们邀请了附近兵站的几位民柬战士和我们座谈。想不到在如此荒僻的异乡,我们度过如此奇妙的一个月夜!
裹着云裳的月儿慢悠悠地爬上树梢。这时我才依稀看到茅棚前面的景色:在数十棵高大的色栳树上攀附着许多寄生藤,藤上又寄生着一些不知名的植物。这真是个充满生命力的奇境!陪同的柬埔寨朋友们就在这些蔓生的藤条中间搭起吊床休息。看上去,就象在月下树间悠荡着的一架架秋千。
山林之夜静得出奇。在微明的树脂灯下,我看见战士中有的裤筒尽是泥水,有的在磨破的上衣上搭着一条土布浴巾。他们有点疲劳,但情绪却是那样乐观。
“你们的生活很艰苦啊!”我怀着敬意地开了腔。
29岁的班长哈姆沙克扬起浓黑的眉毛说:“比去年雨季强多啦!那时,我们大撤退,越南侵略军大追击,我们直退到深山老林里,吃的是野果,喝的是泥水,野果吃光了就吃树叶,疟疾又猖狂。艰苦啊!可是,为了民族的生存,我们终于挺过来了,打出来了!”
“去年第四季度后,形势大大好转!我们改变了战略战术,打游击,逐步建立根据地,站稳脚跟了!”一名脸庞黝黑的战士说。
“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伸出拳头揍敌人!今年以来,形势更好。拿我们班来说吧,仅在雨季,就三次主动伏击敌军。过去是我们挨打,现在轮到敌人挨揍了!”班长接着说。
早先忽明忽暗的月儿,此刻晶洁如镜,团栾无缺。陪同我们采访的一位民柬朋友看看月色,突然问道:“听说中国有个中秋节,是么?”
“是的!”我说,“这是中国重要的民族节日。这晚许多中国家庭都在院子里吃月饼赏月,庆祝全家团圆。你们也有中秋节么?”
班长说:“我们不叫中秋节,叫拜月节,时间是农历11月15日。年年这天,柬埔寨人舂米,炒米花,磨成粉,蒸成糕,裹着香蕉吃。有的全家人在月下吃,也有全家团圆的意思。可现在,有几家柬埔寨人能全家团聚呢!……”
深沉的声调传向树丛,飘向空中。我们问起战士们的家庭状况。班长的小家庭在茶胶省农村,父母在暹粒省,生死不明。其余4名战士的家庭都被越南侵略军打散了。今天,要是他们的亲人还幸存,难免也会见月垂泪,思念他们吧?
夜深了,透过高高的山林空隙,一轮圆月显得小而高。战士们告辞了。班长深情地说:“等到把越南侵略军赶出我们国土后,我们就能够在家乡过拜月节了。那时候,你们要来啊!”
“你们要来啊!”——我把这句充满友情与胜利信心、美好憧憬的话带进梦乡,直至沉重的炮声把我唤醒。
我独自披衣到茅棚后的河边,饱赏西沉月色。月儿的银辉把西边的天穹染成一幅硕大的银灰色天幕。站在河东西望,但见丛林如屏,树影墨黑……呈现在我面前的,宛若一座壮丽的舞台,而我,却是舞台前的一个热忱的观众。
啊啊!这迷人的山林月色,这撩人情怀的夜话,将使我终生难忘。当我索尽枯肠,想写诗抒怀时,苏东坡的七绝《中秋月》突然涌上心头: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要是把第三句改为“艰难历尽风光好”,那么,这首诗恰是我此刻心境的写照。无疑,终有一天,柬埔寨大地重光,柬埔寨人民将会怀着胜利的喜悦,在自己的家乡过拜月节的。


第7版()
专栏:

英雄的丛林运输队(木刻)
——民主柬埔寨战地小景 王维新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播种者,你培育的果实将永存
——记中捷文化交流的辛勤园丁普实克
蒋承俊
25年前的一天,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举行的欢迎朱德元帅的大会上,我见到了一位颇有学者风度的中年人,他走上查理大学礼堂的讲坛,用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致欢迎词。“这是谁?”我问邻座的一位老同学。“他就是雅罗斯拉夫·普鲁谢克博士,也就是许多中国人所熟悉的著名汉学家普实克教授,普实克是由他自己取的一个中国名字。”
今年4月7日,这位中国人民的真挚朋友的心脏,停止跳动了!
普实克于1906年生在布拉格。小时他就被“神秘的中国”所吸引,爱上这个文化悠久的古国,决心“透过令人迷惑的陌生的方块字体”了解中国;特别要把这个国家的文学介绍给捷克读者。他先后在布拉格、瑞典的哥德堡、德国的哈雷和莱比锡等地学习和研究中国语言和文学。
1932年秋,普实克来到了中国,在北京住了两年。他曾谈到当时自己的想法:“认识新的中国的最好途径也许是新的文学,于是我走访当时被称为所谓新文学运动主将的胡适教授。这次访问却叫我上了大当,胡适教授表示他对新文学已经一点也不感到兴趣了。”于是普实克去找鲁迅。他常说:“鲁迅对于我来说是通向中国生活之页——中国新文学、旧诗歌与历史等等的一扇大门。”30年代起,他就开始翻译、研究鲁迅的作品。他是第一个把鲁迅的《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翻译成捷克文,介绍给捷克读者的。
普实克认为,鲁迅的著作给他打开了一条理解中国文学、文化以及它整个发展过程的道路。他说:“鲁迅为我打开了一条通向中国人内心的道路,教导我如何去爱他们。”《阿Q正传》“终于使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沉思的、受着苦难的、主要是正在努力着的中国!”“读了鲁迅的小说就使人体会到生活的悲剧是何等的相似,它与整个世界是不可分割的、紧密相连而处处相通。因为生活到处相同……在中国和欧洲是同样的痛苦。”
鲁迅对于普实克介绍中国文学的努力十分支持,曾给他的译著写序言。鲁迅一次在给普实克的回信中写道:“……您要将我的《呐喊》,尤其是《阿Q正传》译成捷克文出版,征求我的意见。这事情,在我,是很以为荣幸的……至于报酬,无论那一国翻译我的作品,我都是不取的,历来如此。”鲁迅先生这种致力于各国文化交流的崇高精神,使普实克深为感动。解放后,普实克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他任所长)创建了鲁迅图书馆。在他的热心关注下,这个图书馆曾经是中欧收藏中国图书最多的地方。几十年来他都把鲁迅题名赠送给他的照片放在自己的书桌上,1977年还将他珍藏了许久的鲁迅写给他的三封亲笔信献给了中国人民。
普实克对中国文学有着广泛的兴趣。他曾把《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中国古典作品译成捷克文。他与捷克诗人马泰休斯合译的《中国古诗选》在捷克斯洛伐克成了脍炙人口的作品。他还把中国现代作品如茅盾的《子夜》、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田间的《赶车传》等译成捷克文出版。
普实克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文学以及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等诸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写了大量的专著,其中著名的有《中国,我的姐妹》、《为自由而斗争的中国人民》、《中国的文学与文化》以及《解放了的中国的文学及其民间传统》等。他在这些论著中表达了对中国人民深切的同情与诚挚的热爱。解放后,他曾多次来我国访问,作学术报告或为他的研究收集资料。他不仅在本国培养了年轻的汉学工作者,继承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中捷文化交流的事业,而且还为欧洲其它国家代培这方面的研究生。
普实克治学严谨、刻苦钻研、扎扎实实。记得50年代中期,他正在研究蒲松龄,恰遇郑振铎同志去布拉格讲学,普实克提的问题之广、之深,给在场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普实克由于在汉学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曾两次获得国家奖金,并被选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院士。
普实克多年来始终坚韧不拔地为加强中捷两国人民的友好和文化交流而努力。就在1970年他因年老多病退休后,还编著了《唐、宋、明史》。现在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和鲁迅所播下的友谊种子和致力于中捷文化交流的事业,定将永存并继续发扬光大。(附图片)
鲁迅写给普实克的信手稿(部分)


第7版()
专栏:

涌向密林的热潮
“亚马孙密林发现金矿啦!”一条令人惊喜的消息,不胫而走,转瞬之间,传遍巴西各地。
事情是这样:亚马孙河流域原始密林深处,在佩拉达山脉边缘的一座山上,今年初,有位名叫捷内西奥的老农在田里发现了一块黄金。这当然是非常吸引人的。托坎廷斯河畔的马腊巴镇距那里最近,仅90余公里,全镇顿时为之沸腾。凡能撇开工作或家务的男子汉,都打点行装,带上炊具、干粮和吊床,乘上卡车,穿过坑坑洼洼的原始森林,再徒步跋涉20余公里山路,赶往发现金矿的现场。附近一个水电站工地,消息传到后,工人几乎全都走光了。捷内西奥所在的这个地图上根本找不到的荒村,一夜之间变成人声鼎沸的闹市。他那块农田里竟聚集了两万多寻金探宝的人。而且淘金者愈聚愈多,活动的地域也不断扩展。由于无人管理,争逐四起,斗殴时发,这里几乎成了无法无天的世界。
经过地质部门勘查,确认有金矿脉存在,巴西政府于5月间将矿区纳入政府管辖,指定国立公司全面管理。根据巴西法律,地下一切资源均属国有,因此淘金者找到的沙金必须全部由联邦贮备银行收购,存入国库,不得私自出售。
早在18世纪,巴西就曾被誉为“黄金之乡”,当时产金量约占世界产量的一半。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产量逐渐衰微。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黄金价格不断上升,人们多么希望重温“黄金之乡”的美梦啊!
200年后的今天,又发现了金矿,这真是件大喜事。可是,开采的方法几乎同奴隶时代的原始方法毫无二致。人们从飞机上俯视矿区,坑穴密布,简直象一帧月球表面的照片。至于临时机场红土跑道两侧,各式各样的临时宿棚星罗棋布。淘金者七八人一组,用铁锨挖掘含有沙金的泥土,装入麻袋,然后用水洗法淘出沙金。肩扛麻袋的人们沿着山坡崎岖的小路,一个跟着一个地排成长蛇阵,迈着沉重的步子。如遇天雨路滑,更加步履维艰。
但是,尽管开采方式落后,自政府接管以来,时仅半年,产金量已达5.8吨,平均日产量33.6公斤,还不包括走私流失的。从生产开支和生产效率方面来看,比之世界第一的非洲产金国并不逊色。这对改善巴西国际收支的状况,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对政府接管之前黄金流失的情况深感惋惜。可是,谁能说清究竟流失了多少黄金呢!那时,夹着黑色皮包的黄金掮客乘飞机来到这里,通过秘密渠道把黄金转运出去。有个日本人在发现金矿之初就来到此地,先后采出沙金800公斤,成为矿区的知名人物,后来由于私卖黄金事发,被驱逐出去。几名从美国溜来的使用动力采金的人也被驱逐了。如今,为了维持矿区秩序,巴西当局设立了警察机构,实行了严格的管理。
巴西当局对这个金矿抱有很大希望,因为,只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杜绝走私活动,产金量肯定可以大大提高。
向光


第7版()
专栏:

巴基斯坦风情点滴
巴基斯坦悠久的文明史是和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影响分不开的。巴基斯坦97%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因此,无论是文化艺术还是生活习俗,都带有鲜明的伊斯兰色彩。
巴基斯坦人民能歌善舞。入夜,“西泰”琴伴奏的轻柔幽雅的歌声,不时飘送到街头巷尾。倾听着这美妙的夜曲,常使人想起动人的阿拉伯旋律。
巴基斯坦女性大都穿宽大长袍;男人大都穿白色长裤和各式长上衣。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衣着较鲜艳,有的还喜欢在头上缠一条长巾。
巴基斯坦妇女勤俭耐劳,在耕田、放牧方面都是主力。她们有用头顶着运送东西的本领。乡村里不时可以看到妇女们顶着整瓶整罐的水,成群结队在田野上走过。她们还善于刺绣。
根据伊斯兰教规,巴基斯坦严格禁酒,违禁者将遭80藤鞭处罚。巴基斯坦人喜欢嚼槟榔,也很喜欢饮茶。
文舟


第7版()
专栏:友谊之花

情深谊长的“民泊”
李志红
岁末的寒风,呼啸着卷过冰封的未名湖。新的一年迈着轻快的脚步临近了。在这送旧迎新的时节,我们倍加怀念富士山下的日本青年朋友。
美好的回忆如同一串璀璨的珍珠。那是今年秋风送爽的时节,北京大学学生友好访日团应日本外务省邀请,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这是中日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大学生代表团头一次访问一衣带水的近邻。
中日两国学生的心是火热的。在两国人民悠久友谊土壤上开放的友谊花朵,又是多么艳丽。在东京大学校园的三四郎湖畔,树影轻摇,白鹅戏水,两国同学倾心交谈。在筑波山麓科学城的筑波大学里,在创价大学脉脉含情的樱花树前,在鲁迅先生学习过的仙台医专旧址,即今天的东北大学,中日两国同学都曾亲切相处。日本大学生为了寻求知识而勤奋学习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大学生对中国大学生和中国人民发自心底的友好情谊,又是那样使我们难忘!
但是在访问中最使我们难忘的,还是别开生面的“民泊”。为了使我们对日本人民的风俗习惯、社会状况和友好感情有更实际的了解,我们分别被邀请到日本朋友家中作客,度过了难忘的一天。代表团有两位同学应邀住在北野尚宏同学家中。这位早稻田大学土木建筑专业四年级学生,是位热情、诚恳的青年。他学过中文,能说一般的中国话。中国同学在他带领下来到一栋松墙掩映的小楼前,一进门,就受到北野父母亲的热情欢迎。北野告诉中国同学,很多日本学生对学习中文很感兴趣。他参加过中文演讲会。每个到会发言的人事先都用中文写好讲稿,背诵下来,然后到会讲演,讲演后还要抽签回答有关中国的各种问题。这种活动,既促进了日本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又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象许多日本朋友一样,北野的母亲也曾通过电视学习中文。她为两位中国客人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摆出了招待佳宾的名菜“撒西米”(生鱼片)。晚上,小屋里的灯光长久地照耀着娓娓而谈的两位中国同学和北野。中日两国青年学生的心靠得是那样亲近。其实,又何止北野一家呢,代表团里的两位女团员也在一桥大学教授中川学先生家中,品尝了中川伦子夫人做的富有特色的“司喜饭”,同教授夫妇和他们正准备考大学的女儿千花坐在“榻榻米”上,亲如家人般拉家常。虽然是在异国他乡,但中日两国人民的亲切感情,使我们感到象在家里一样温暖,也使我们想起了在有些地方,日本朋友为了照顾好中国留学生而成立了“中国留学生之友会”,京都的分会还取名为“中国留学生京都母亲会”呢!是啊,多少日本朋友、妈妈,正在为中国青年学生们操劳呀!是夜,我们铺开洁净的被褥,在“榻榻米”上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难忘的访问结束了,但中日友谊之歌却长久地回荡在我们心头。正当1981年就要来临的今天,我们想起了在创价大学联欢时与日本大学生合唱的一支日本歌曲《青年》:“你走的是通向未来的路。当天空升起太阳时,青年人又开始了远征。”是的,我们走在新长征路上的中国青年,愿中日两国青年学生的交流日益扩大,祝愿友谊的长虹,世世代代飞架在我们两国人民和青年的心上!


第7版()
专栏:

美国的有线电视
美国家庭掀起收看有线电视的热潮。目前每五个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中,就有一个拥有有线电视。有线电视风行美国,是有其原因的。
在儿童节目方面,许多家长不愿让孩子看那种打斗凶杀、充满色情和血腥镜头的节目。如果安装有线电视,就可以选择专供教育儿童用的有线电视台,其节目既有娱乐性和健康的文艺片集,也有帮助儿童学习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知识的课程。实际上有线电视担当起家庭补习教师的角色。
美国有线电视台还对家庭主妇播映服务性节目,提供各超级市场、百货商店的商品品种和最新价格,以便主妇们及时选购。
美国有线电视公司提供的节目,迎合观众的不同爱好和需要。有专播放体育节目的,有专放映电影的,有以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也有以转播人造卫星传送节目为主的。
有线电视还可以为家庭的安全服务。美国有些城市的有线电视,同当地警察局、消防队保持联系。例如当用户家中发生火警时,有线电视的报警装置会自动向消防队报告,消防车可在最短时间内赶来救火。
美国的有线电视开始于一九五二年,那时全国有七十家有线电视公司,用户只有七万家。今天美国有线电视公司已增加了许多倍,向全国的一千五百五十万个家庭播映节目。
收看有线电视是要交费的,一般每月交费十至数十美元。有线电视机的售价也还比较贵。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