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实行机械动力与人畜力相结合
——谈谈我国农业动力的现代化
高尚全
农业使用什么动力,是区分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农业由机械动力逐步代替人畜力的过程。怎样认识和掌握这个过程,是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农业机械化的新情况
一提起农业现代化,人们就会想起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实现全盘机械化的情况,一个人种几百几千亩地,可以养活几十个人。有的同志就以为,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也要很快达到象它们那样的水平,于是就提出要搞全盘机械化的试点县,就可以不重视人畜力和半机械化农具了。这种看法是脱离我国实际情况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中央两个农业文件,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逐步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普遍执行,劳动组织规模的划小,社员分配与公共积累比例的变化,给农业机械化带来一些新变化。
一是农村对中小农具的需要量有较大的增长。主要的半机械化农具增长幅度是50%左右,有的地区高达一倍以上。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1979年共销售打谷机1,500台,今年可销2,500台。据湖南常德地区供销社对27个公社、72个生产队的调查,今年需要购买的中小型农具约比去年增加40%。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地区,过去积压多年的山地犁,现在成了热门货;停产多年的水车,不少社队要求购买。
二是耕畜和半机械化运输工具需要量越来越大。自留地、自留畜政策落实和地块变小后,农民要求多供应一些黄牛、毛驴以及大车、平板车、手推车等。青岛车辆厂今年生产的手推车已脱销,连明年计划生产的100万辆,也全部签订了销售合同。
三是大型农机具的销售量明显下降。据1980年1至9月累计,农机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中型拖拉机下降32%;机引犁和机引耙下降40%。
为了适应农业的新情况,解决农业机械化的新问题,各有关部门应当转变重机械化、轻半机械化的思想。制造部门、供销部门要根据农村市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多安排农民迫切需要的半机械农具的生产;同时加强半机械化农机具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改进和发展新品种;做到产品对路,供应及时,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二、机械动力与人畜力相结合不是权宜之计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都有一定的阶段性,农业动力的现代化也不例外。美国的农业,经过了人畜力耕作阶段,畜力与机械动力耕作并存阶段和机械化耕作阶段。从19世纪中叶广泛使用半机械化农具,到194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大约经过了90多年的时间。我国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又可借鉴各有关国家的经验,从半机械化过渡到机械化、从人畜力过渡到机械动力的时间可以缩短。但是,我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贫穷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实现农业动力的现代化,有它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第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是同时进行的。一些发达国家,一般是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因而,工业就有能力提供大量的、质量好的、便宜的技术装备。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低,技术落后,为农业提供的油料、电力、钢铁、橡胶以及交通运输等条件较差,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困难较多。半机械化农具受上述条件制约较小,而且结构简单,绝大多数农机厂都能制造。
第二,我国的底子薄,农村的购买力低。虽然采取了逐步降低工业产品价格和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政策,但是工农业产品之间仍然存在不等价交换。目前集体经济还很薄弱,不可能拿出很多资金购买现代化的农机具,而半机械化农具价格低,适合农村购买力水平。
第三,我国农村劳动力多,活劳动便宜,物化劳动贵,使用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劳动力比较紧张,活劳动贵,物化劳动比较便宜,使用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高。我国农民使用现代技术装备要有一个普及和提高的过程。半机械化农具适合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特点,而且容易使用管理。
第四,我国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复杂,作物种类繁多,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很低。半机械化农具容易符合不同地区的农艺要求,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许多半机械化农具,经过改革提高,可以发展成为适合当地条件的机械化农具。
实行机械化与半机械化并举、机械动力与人畜力相结合,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方针。所谓相当长的时期,不是三年、五年,也不是十年、八年。就是到了机械动力占了重要的比重,也仍然要注意人畜力的利用问题。加拿大是一个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但至今还有地方使用马拉收割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从长远来说,总有些地方还要靠半机械化和人畜力。
半机械化农具比之旧式小农具,能大大提高工效;比之机械化大型农具,虽不够先进,但是花钱少,收效大,节省能源,而且地区适应性强,操作简便,制造和维修比较容易,适合集体经济和农民现有购买力。因此,应当十分重视半机械化农具的生产和推广工作。那种坐等机械化,看不到半机械化农具作用的思想和作法是不正确的。
三、关于“以机代马”和“两套成本”问题
农业生产中,用机械动力逐步代替人畜力,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是,“以机代马”不能操之过急,其速度应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要看有没有那么多的农业机械;二要看有没有那么多的资金购买农业机械,即使有国家贷款,还要看偿还能力;三要看有没有那么多的燃料供应;四要看有没有那么多合格的操作和管理人员;五要看有没有与机械相适应的道路。农业机械是一种商品,农民是否要买机械,关键在于买了机械使用后所节省下来的活劳动,能否创造出比所消耗的物化劳动更高的价值。如果急于求成,过早地否定畜力的作用,就会欲速不达,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就是一些农业发达国家,“以机代马”也经过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例如,美国从1910年开始搞农业机械化,到1918年农场保存的拖拉机已由1,000台增加到8.5万台,但作为耕畜的骡马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从2,421万头增加到2,672万头。到194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耕畜仍保留了1,447万头。我们不能凭主观愿望和行政命令的办法,来加快“以机代马”的速度。
我国南方一些水田地区,目前为什么普遍实行“牛耕机耙”(即用牛犁田,用旋耕机进行碎土),不能“以机代牛”?这种情况的存在是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劳动力的转移程度和农机具的性能分不开的。南方丘陵山区多,地块小,不少地方无机耕路,有的水田泥脚很深,拖拉机下不去,只能用牛或人耕作;南方不少地区山多、草多、人多,饲养牛比较合算;牛耕机耙还可补充农用动力不足,加上目前拖拉机配套犁仍不适应水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硬要“以机代牛”是不现实的。
在机、马、牛并存阶段,出现“两套成本”或“两套锣鼓唱一台戏”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矛盾。就大多数地区来说,目前在农业生产中既离不开农业机械,又离不开畜力。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效用,把农业机械解放出来的人畜力,组织转移到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上来,广开生产门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辽宁省盖县把季节性和部分常年性多余的畜力用来搞短途运输,发展工副业生产。这样,“两套锣鼓唱一台戏”变成了“两套锣鼓唱两台戏”,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为集体和社员个人多增加了收入。
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地区,如内蒙古、新疆等地的广大牧区,有大量的畜力。使用畜力原动机,可带动脱粒机、铡草机、剪毛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在一些地区发展人力机械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北方平原使用人力胶轮车,深受群众欢迎。它结构简单,轻便耐用,价格便宜,用途广阔,使用方便。在南方水田地区,自行车成为一种很重要的短途运输工具。手摇碾米机,是一种适合山区的人力机械。发展人畜力机械,可节省能源,减少污染,农民买得起,用得好,何乐而不为呢?


第2版()
专栏:

重视造林的经济效益 让群众得到好处
新郑县成为平原绿化的后起之秀
本报讯 新闻研究生高以诺、记者袁定乾报道:进入河南省新郑县境内,田成方,树成行,路、渠、沟、堰、河、村“六边”和社员房前屋后,大都栽上了树木,整齐美观,一派兴旺景象。全县12万亩沙荒已基本绿化;著名新郑大枣产区,过去遭受破坏的枣林,正在迅速恢复。近两年全县新栽树木超过以往28年,现在全县各种林木由1978年的不到400万株发展到1,700多万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8%,成为平原地区绿化的后起之秀。社员们说:“无树露穷相,有树显富相”,家家户户,积极植树,自觉护树,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新郑县近两年林业发展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造林的经济效益,使植树造林同集体和群众的利益更紧密地结合,用经济利益调动起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三中全会后,新郑县在研究如何使本县农村尽快富裕起来时,通过本县发展林业致富的一些典型事例,在干部、群众中逐步统一了认识:造林不仅有改变自然环境,促进农、牧业生产等许多好处,从直接的经济效果上,也是稳妥、持久的生财致富之道。“要想富,多栽树”在新郑已深入人心。
在造林的具体规划上,新郑县很注意适地适树适时栽树,根据本县地形、土质、气候的特点和群众的意愿、习惯,因地制宜,选择经济效果大、收益快的树种,使群众对发展林业的经济利益看得见、摸得着。并发动社队和群众自己育苗,不仅苗木充足,还大大降低了造林成本。这个县东部沙区,是传统的大枣产区,宜于枣农间作,群众称为“上有摇钱树(枣),下有聚宝盆(花生)”,多栽枣树群众积极性很高。全县适宜农枣间作面积有15万亩,现已间作11.7万亩。泡桐是速生树种,成材快、材质好、价值高,而且根深叶疏不歇地,当地早有发展。如果全县每人有20株泡桐,十年轮伐一遍,单此一项,每人每年的收益就相当可观。因此,全县一发动种泡桐,社队群众不仅利用“六边”大栽泡桐,还发展了部分桐农间作林,今年种麦后全县一次就带叶栽泡桐156万株。过去,一些沙岗荒地种植杨树,不少长成“小老树”,经济效益不大;后来发展刺槐,普遍生长较好,既能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又可解决烧柴问题,增加收入。
多年来,新郑县栽树不见树,栽得多、活得少,保林难的问题解决不了。自从重视群众造林的经济效益,调整了林业政策,注意用经济手段和政策保证群众造林的经济利益,已经初步得到解决。在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同时,这个县及时地落实了林业方面的责任制,全县各社队除组织3,700名专职护林员看护道路林等集体树木外,对其余“五边”及部分沟、河、沙、山荒地,绝大部分采取由队统一规划,实行专业承包,收益比例分成,把大头给社员。这样所有的树都有人管了起来,集体、社员都可得到经济实惠,大家动手栽树,大家精心管树,破坏树木和乱砍滥伐的现象基本得到控制。此外,新郑县还建立了林业派出所,发生毁林就及时严肃处理。在即将颁发的“林权证”中对所有权和继承权作了明文规定,以保障群众造林的经济利益不受侵犯。


第2版()
专栏:图片新闻

棉农喜售丰收棉
历年多灾低产的鲁西北菏泽、聊城、德州、惠民四个地区,调整农作物比例,发挥棉花优势,今年棉花获得大丰收。到12月15日,四个地区已收购棉花773万担,比去年棉花总产(229万担)多二点三倍。
新华社记者 时盘棋摄
山东禹城棉花转运站积极调出原棉,支援京、津、沪等地纺织工业。
山东冠县清水公社社员踊跃交售棉花。


第2版()
专栏:短评

造林要和农民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
把造林护林同广大农民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林业就能发展。新郑县的经验,对造林有普遍意义。
长期以来,在单一抓粮的思想影响下,林业的重要性被忽略了。在宣传造林的好处时,一般对造林能绿化祖国、造福子孙、改善气候、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意义讲得较多,而对发展林业的现实意义,对群众当前的经济利益,则讲得不够。似乎林业收益是多少年以后的事,可望而不易即。林业生产周期是长些,但这不能成为不计成本、不讲经济效益的理由。有些地方尽管做了不少政治动员,林业总是发展不起来,甚至一再发生乱砍滥伐树木的现象,这同造林不注意经济效益,未能使群众得到合理的经济利益有关。对农民进行造林意义的教育是重要的,但必须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统一起来,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
对群众造林的积极性不可低估。新郑县依靠群众、因势利导,两年栽树的数量超过以前的28年,就是生动的证明。前一时期在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中,有些地区没有及时抓林业生产责任制,林木继续遭到破坏。这些情况说明,同样要用合理的经济手段调动群众造林的积极性。造林护林者得到的经济利益越多,积极性越高,反之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甚至造成毁林。当前,认真宣传贯彻《森林法》,坚决刹住乱砍滥伐歪风,从法律上保证林业不受破坏,十分重要。各地在发展林业中,应当把维护群众造林的经济利益摆在应有的位置。加强领导,落实政策,既着眼于群众的长远利益,又狠抓群众的当前利益,必将调动起几亿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第2版()
专栏:

李进攻钻研养殖蚯蚓
河南省伊川县配种站技术员李进攻人工养殖蚯蚓,作了许多试验。在他的实验室里,写有标签的瓶瓶罐罐都装着蚯蚓。院内、院外也养着蚯蚓。书架上放着他写的有关蚯蚓等的四十多万字资料。由于他看的、想的、写的、谈的尽是蚯蚓,所以人称“蚯蚓迷”。
李进攻一九六四年从河南农学院畜牧系毕业后,一直在农村工作。他看到许多社员用粮食喂鸡喂鸭,成本高而收效低,就从一九七七年开始试验人工养殖蚯蚓。蚯蚓含蛋白质高达百分之七十。在每百斤饲料中加入五至七斤蚯蚓粉,就能使家禽生长速度加快百分之三十至一倍。蚯蚓粪也是好饲料,它所含蛋白质是玉米的三倍。
在养殖蚯蚓的同时,李进攻还发现了另一种繁殖力极强的动物性饲料——鼠妇(俗称潮虫、西瓜虫)。他经过试验证明,用鼠妇作饲料也能使家禽早产蛋,多产蛋;而且鼠妇和蚯蚓生活习性相似,都是昼伏夜出,喜湿喜温,可以和蚯蚓生活在一起,下层养蚯蚓、上层养鼠妇,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新华社通讯员 刘文学
新华社记者 陈朝中


第2版()
专栏:

盛时达创牲畜新去势法
河北兴隆县兽医院副院长盛时达创造了一种牲畜药物去势法,只要在公畜睾丸实质部位注进一种有腐蚀作用的药物,使睾丸萎缩,呈索状块,性的机能消失,便可达到去势的目的。
今年四十三岁的盛时达,是承德农业学校的毕业生。他看到用古老的阉割法给牲畜去势,要影响使役四五十天,而且容易感染破伤风,甚至造成死亡,便努力探索大牲畜去势的新途径。到一九七九年,他终于研制成功一种家畜去势药液,能杀死睾丸细胞,使细胞组织吸收干涸,又不致中毒。承德地区科委拨款支持了他的试验工作。到目前为止,用药物去势的二百多例马、牛、驴、猪、羊等牲畜,全部获得了成功。大牲畜去势后一周即可拉车。(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来信

拖拉机站经销配件
山东省莱芜县羊里公社拖拉机站为了方便社员修理拖拉机,于8月份开设拖拉机配件经销门市部。
羊里公社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47台。过去零配件坏了,当地无货,只好进城去买,来回一百多里地,既浪费劳力,又耽搁使用。今年“三秋”前,拖拉机站购进各种配件258种,由两名职工负责经销。从此,拖拉机零配件坏了,只需走几里地就能买来换上。这个经销店开业四个月来,不仅方便了群众,还盈利358元。
莱芜县羊里公社 李秋红


第2版()
专栏:来信

吃豆腐不费难
江苏省常熟县碧溪公社各生产队,去年利用十边地种了不少大豆,加上社员自留地扩大后也种大豆,大豆更多了。公社所在集镇只有一家豆腐坊,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吃豆腐的要求。公社党委就积极帮助各大队、生产队先后办起了十二家豆腐坊,就地供应。这些豆腐坊除来料加工,还到外地购进大豆,千方百计做到全年生产,使群众经常能吃上豆腐。豆腐坊还做干豆腐、水豆腐、油片、油泡、豆腐干、百叶和爆豆腐等,经济实惠。为了方便群众购买,各豆腐坊还挑着货郎担送货上门。
费增涛


第2版()
专栏:来信

希望照像师傅下乡来
最近下乡,听到许多干部和社员反映,党的现行政策在农村落实了,集体经济富,社员生活好,越来越有奔头了。但不足的是:年轻人想拍个“双双喜”,老汉们想照个“老来乐”,庄户人想照个“全家福”,太不方便了。到县城拍照一次,往返就得几天时间。社员群众要求照像师傅到乡下来,或者照像馆在乡下设立照像点,到乡下流动照像,满足群众的要求。
青海省海晏县 李智 何宏


第2版()
专栏:来信

无米之乡吃上了大米
我家所在的山西平陆县城关公社不产大米,但今年许多社员家都吃上了白花花、香喷喷的好大米。这是公社粮站的同志热心为农民服务的结果。
今年,城关公社的绿豆、豇豆、白豆、黑豆等小杂粮获得了丰收。于是,城关粮站的同志除了按政策统购之外,又满腔热情地到稻谷产区为大家换回大米。社员们可以到粮站用绿豆、豇豆、白豆、黑豆兑换大米,手续简便。不论数量多少,随到随换,调剂了社员生活,很受欢迎。
邓当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