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新闻综述

  从希腊外交看巴尔干的局势
  张启华
地处巴尔干半岛南端的希腊,一直把加强巴尔干合作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今年9至11月间,卡拉曼利斯总统先后访问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3国。这些访问的成果,不仅对于谋求希腊自身的安全与权益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巴尔干的合作与和平也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希腊的巴尔干政策,概括地说,是在这个地区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实行各国独立和和平合作。在执行中,希腊着力于逐个搞好双边关系,创造和好的气氛,与此同时就两国感兴趣的项目开展经济合作。希腊政府这种积极而又稳妥的做法,被人称为“小步子”政策,然而却取得很好的效果。几年来,希腊同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有着令人满意的关系,和保加利亚两国领导人在去年会晤的基础上,重申了他们继续奉行睦邻、和平与合作的巴尔干政策,签订了今后5年经济合作的协议。至于希腊同土耳其的关系,由于双方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原则,两国关系已有所缓和,并促使希腊重返北约这一悬案得到解决。希腊的外交人士满意地认为,这些会谈巩固了巴尔干的地区性合作,因而受到了巴尔干国家、甚至世界各国的赞扬。
现在,国际舆论对于希腊对巴尔干的政策,称之为是“明智的见解”,认为“好的邻居往往胜过同胞兄弟”。巴尔干6国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有的参加了对立的军事集团,它们还存在着不少历史遗留下来的争端。在这种情况下,孤立对那个国家都是不利的,特别是超级大国霸权主义者时时窥视巴尔干,制造动乱的时候尤其如此。
希腊能够同它的邻国普遍地建立睦邻关系,以及这些国家间开展的相互合作都有利于防止外国的干涉,维护巴尔干地区的稳定和安全。在这方面,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合作,两国领导人经常会晤,密切配合,在巴尔干事务中发挥了引人注目的作用。近年来,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其他巴尔干国家的关系有着新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知道,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在马其顿问题上长期争执不休,是巴尔干半岛上尖锐的矛盾之一,成为超级大国利用制造纷乱的一个楔子。不久前,保加利亚表示,它“对邻国绝对没有任何要求”,它愿意“努力通过谈判与互相让步的途径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这一姿态,被认为是在新形势下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改善关系的新迹象。
所有这些表明,双边关系的发展,对缓和巴尔干局势是有积极的作用。
据报道,卡拉曼利斯总统新近访问3国后,已经得到有关国家的许诺,预计新的巴尔干合作会议可望在明年春天举行。1976年初在雅典召开的第一次巴尔干国家经济技术合作专家会议(阿尔巴尼亚没有参加),也是在希腊政府的倡导下举行的。这次会议虽然没有收到什么实际效果,但它毕竟奠定了合作的基础。希腊领导人去年一轮的对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领导人的会晤,直接导致了这年年底在安卡拉举行了第二次巴尔干会议,与会5国代表就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合作达成了协议。人们期待,有着两次会议的基础,又经过多方的协商和准备,新的巴尔干合作会议将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巴尔干国家之间的合作完全符合巴尔干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在经济上,各国在建设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些需要共同协作的问题。比如地区间的公路、铁道的联营、水利资源的开发、输油管道的铺设,出海港口的使用等等,都是需要邻国甚至几个国家合作才能发挥最好的效能。
希腊政府还宣称,巴尔干的合作还可作为同阿拉伯和西欧国家联系的桥梁,预示这种合作有广阔的前景。然而,巴尔干的合作还有一个很深刻的政治背景,即巴尔干只有通过建立双边,进而整个地区的合作,在保持各种政治力量相对平衡的基础上,才能抗御大国对巴尔干的渗透,以达到维护各国的主权和独立。用卡拉曼利斯总统的话来说,就是“有必要阻止第三国采取可能使巴尔干国家对抗的行动”。
迄今人们还在谈论巴尔干是“战争火药桶”,这是因为巴尔干扼亚欧非3洲的要冲,既是“陆桥”,又是出地中海的通道,素为列强所觊觎。巴尔干国家间长期存在的民族与疆界的瓜葛,极易为外国势力,特别是近在身边的霸权主义者所利用。因此,无论是历史或现实,人们从来不能把巴尔干的局势和外界的影响分割开来。
有人形象地分析说,巴尔干就象一只沸腾的铁锅,锅里煮的是变幻无常的民族主义、种族仇恨和意识形态的竞争,而给铁锅加热的却是怀有战略野心的外部强国。人们早就警告说,巴尔干任何的不和,都可能给大国“敞开大门”。因此,巴尔干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和协调,显然包含着某种联合抗御外国干涉、渗透和颠覆的趋势。当然这种趋势的前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将会在坎坷的道路上向前走。


第7版()
专栏:

  国际经济问题的全球谈判
  王子川
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长期滞涨、国际金融情况混乱以及保护主义盛行,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贸易逆差扩大,债务加重,外汇储备减少。广大发展中国家倡议举行全球谈判,讨论、制订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正确政策和措施,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不利地位。
今年八、九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大会第11届特别会议主要议题之一,就是“关于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发展的全球谈判的程序和议程”。有关程序和议程早已在近百个国家代表团参加的三届会议上讨论过,按理应当在第11届特别联大做出决定。但是,出乎许多人的预料,会议虽然延长了10天,却未能达成一致的协议。
原因不在发展中国家方面。在第11届特别联大期间,77国集团和中国代表团,为促成全球谈判做了不懈努力,在同发达国家协商时照顾大局,作了不少让步。77国集团本来主张“中央谈判机构”在全球谈判过程中具有最后决定权,有关专门会议(如世界银行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中央谈判机构”解决,但考虑到一些发达国家的不同意见,特设委员会第二工作组主席(南斯拉夫代表)主动提出折衷方案,“关于中央谈判机构”只提“作为协调和进行谈判的场合,以便对所有谈判的问题取得同时并进、紧凑而综合的应付办法”,“将于指定的期限内从各专门会议和特设组织收取详尽的谈判结果,以便达成一揽子协议”等等。这个方案得到77国集团和中国代表团的支持,大多数发达国家也表示可以接受。只是因为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始终持僵硬态度,以致未能达成一致协议。
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主张对当前的国际经济进行“结构性的”改革,即对于国际货币、金融、贸易、发展、原料等重要领域,把主要为少数发达国家所操纵的结构,改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拥有充分有效的发言权和决策权的制度。它们并且提出一系列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具体要求和主张。
发达国家中,有些中小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当前处境表示同情,愿意进行南北对话和全球谈判,赞成对现存的国际经济关系进行一定的改革。少数发达国家死抱着既得利益不放。因此对于全球谈判采取拖延战术。这就是这方面的协商迄未达成一致协议的根本原因。
苏联为了实现其独霸世界的狂妄野心,极力离间第三世界国家同美国以及第二世界国家的关系。它对于全球谈判内心是抵触的,因而伺机破坏,以“裁军”等提案进行干扰。开始苏联代表对于第二工作组主席提出的关于全球谈判的程序,一直保持沉默和观望,直到特别联大将要结束,在美国等代表拒绝上述程序使会议一事无成的情况下,它觉得时机已到,表示“可以接受”,以掩饰其真实面目。
其实,任何没有偏见的人都会承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依存。发展中国家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经济,需要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新型设备以及资金。发达国家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原料、燃料以及某些制成品。两类国家互通有无,对双方都有利,必不可少。但是,市场经济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发达国家要求的经济的稳定和增长,除国内因素外,在国际上必须取得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而要取得这种合作,就必须改革现存的国际经济关系,使发展中国家能够稳定、较快的发展。当然,改革国际经济关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制度,在短期内可能会给某些发达国家带来一些困难,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改革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发达国家双方都是有利的,有助于发展国际经济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
发展中国家由于条件不同,发展水平不尽一致,目前经济处境、状况也不一样。有些国家,对外贸易条件较好,收支有较多的盈余。有些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入不敷出,赤字不断增多,困难较大。这不仅要发达国家采取特别措施援助这类国家,经济状况比较好的、特别是有大量盈余的发展中国家,也应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支援这类国家。在第11届特别联大的讲坛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阐述了对此问题的意见。
现在,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虽告一段落,但问题依然存在。支持或者赞成举行全球谈判的140多个国家的政府,仍然期待35届联大后期就全球谈判的程序问题达成一致协议。(附图片)
1973年在英国建成了这所伦敦股票交易市场。每天有成百上千的人在这里进行着股票证券的买卖。
这里安装着现代化通讯设备,随时从西方世界各大城市来的各种经济情报和政治动向,左右着这个股票市场行情的上涨和下跌。伦敦最早交易市场起始于1698年。1773年在伦敦建成第一所股票交易市场。
新华社记者 夏道陵摄


第7版()
专栏:

  西德印象点滴
  本报记者 翁祖尧
应西德联邦政府新闻局国际接待中心的邀请,不久前我们曾到西德访问,采访西德大选。十几天内,走了5个城市和一些乡镇。不少见闻,印象很深。
陪同人员的知识水准
这次国际接待中心要接待来自60多个国家的150多名记者,其任务之繁重,是可以想见的。但接待工作井井有条,使人普遍感到满意。这除了得力于它设在波恩和各大城市的机构办事效率高以外,还由于各地临时雇用的大量陪同人员服务态度认真,又有相当高的知识文化水平。
陪同人员中,有些是大学生,有些是家庭主妇。他们不仅对自己所在的城市都很熟悉,就是对西德全国和世界上的一些风土人物以及国际局势,甚至科技知识也知道得不少。而且,他们掌握多种语言,特别是英语都讲得很流利。
在波恩,陪同我们的葛贺德先生,23岁,就读于著名的波恩大学,研读中国经济,已经快要取得博士学位了。他向我谈了波恩的历史和现状,还向我介绍了莱茵河、歌德斯伯格古堡、贝多芬纪念馆等名胜古迹;他谈到大选时,对政局有自己的分析和估计,认为施密特总理会得到连任。他经常用英语同我们交谈,有时也说一些中国话。在汉堡和斯图加特陪同我们的4名家庭主妇,也具有象葛贺德先生这样广泛的知识。通过这些陪同人员,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西德的文化状况和人民的知识水准。
街道和剧场的公共秩序
在西德访问时,有时也走走路。所经街道相当清洁,绿化程度很高。特别使人印象突出的是,西德人有着共同维护公共卫生的良好习惯,随地吐痰、乱丢烟头和瓜果皮的现象是没有的,连小孩也很注意这一点。正因为人人都十分注意公共卫生,所以街道上的清洁工人并不很多。
访问西柏林的时候,我们听过一次音乐会。音乐厅是新建不久的,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别具一格,非常新颖,而剧场秩序更令人称赞。在整个演出时间里,没有什么人走动,更没有人讲话、吸烟、吃零食,全体观众都在聚精会神地欣赏音乐。除了音乐的演奏声以外,音乐厅里听不到任何别的声音。一个容纳二千多人的大音乐厅,剧场秩序维持得这样好,说明他们十分注意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在西德,谁不守公共秩序,不讲究公共卫生,都会被认为缺乏教养,引以为耻。
体贴入微的服务态度
同西德人在一起,总会感觉到他们有一种实干精神。这就是说,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努力,一丝不苟,不怕困难,肯于钻研。我们在西德所接触的人物,自官员、议员,到司机和服务人员,他们都具有这样一种精神,这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风气。
西德议员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但他们很多人并不因此养尊处优。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很长,在西德被称为“满时间”的工作。议员们每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生活在选区,了解选民对政府工作以及社会生活的意见和要求。因此,他们要常常奔走于首都和各地之间。
西德普通工作人员的认真态度到处可见。有一件事很感动人。那是在从西德回国的路上。飞机在雅典机场停留时,上来一位中年男乘客,会讲英语,人比较清瘦,而且面色有点苍白。原来,他患有胃病,饭食不适,就不打算吃了。但是,机上的一位西德女乘务员却耐心细致地了解他的习惯和要求,并且三换食品,最后终于让那位乘客满意地吃了饭。周围的乘客称赞这位空中小姐的服务精神。她笑了笑,并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为乘客服务,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服务好,让每位乘客舒适愉快地旅行。”
我们参观过斯图加特市的一些商店。顾客一进门,店员们总是热情而有礼貌地和你打招呼,然后询问你要买什么东西。营业员对他们经营的商品是相当熟悉的。当他拿出所需商品之后,都会详细地向你介绍这种商品的性能和优缺点,同时解答你的问题,而且常常推荐一些类似的商品,供你选择。就是在无人售货的超级市场里,当你在陈列的大批商品面前难于选择时,也往往有服务人员过来对顾客说:“我能帮你做些什么?”
组织严谨,讲究效率,人民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养,富有实干精神,我想,这大概就是曾经毁于战争的这个国家恢复发展得如此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基础牢才能出尖子
凡世界足球强国,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南美注重于技术和个人能力,欧洲则着眼于体力和集体配合,而近十多年来,这两大流派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正在逐渐接近和融合,把足球运动推向新的高峰。然而不管南美还是欧洲强队,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群众基础好,后备力量雄厚,这是保证足球水平飞速提高和保持世界优势地位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西德国家队教练德瓦尔说:“下面的基础越好,上面的水平就越高”,这是从足球实践中得出的至理名言。
这里不妨举几个例子:素有“足球之国”出名的巴西,足球成了男女老少皆爱的全民族的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在1.1亿巴西人中,从事足球运动者不下千万!巴西全国有足球俱乐部五千四百多个,登记的运动员有11.3万人,其中职业运动员占十分之一。巴西的国手就是从这些人中万里挑一筛选出来的。
在西德,人们把足球“作为体育的第一需要”,足球运动深入到了各学校、机关、厂矿、基层。全西德设有足球俱乐部16,000所,运动员38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2%,其中青少年就有130万。
荷兰是个小国,人口1,300万。可荷兰的足球运动如火如荼,运动员人数去年突破了100万!实为足球大国。因此,荷兰国家队最近两届连续夺得世界亚军,决非偶然。
象巴西、西德、荷兰这样的情况在足球运动发达的欧洲和南美相当普遍,它已成为当今足球运动发展的一种趋势。
当然,在足球技术战术水平日益提高、争夺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仅凭广泛的群众基础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小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材。上述国家的经验是把成千上万的青少年都吸收到俱乐部来,按年龄分组进行系统训练和比赛;在苏联和东欧等国则成立少年体校和专项足球学校,进行重点培养。二者做法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及早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如球王贝利,荷兰明珠克鲁伊夫等都是从10岁左右开始在俱乐部经过严格训练而成长起来的。
我们建国三十多年来,足球水平虽有提高,但很不稳定,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群众基础薄弱,开展不够广泛,是主要原因之一。今后必须在这方面大下功夫,否则“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雄心将难以实现。
张人民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漫话女子马拉松
20年前如果有人说,女子要象男子那样参加马拉松比赛,肯定会被当作笑话。到了60年代中叶,西德的阿肯医生提出新的论点:女子机体结构的生理特征表明,她们比男子更能承受长时间的运动负荷。阿肯还指出:慢跑对妇女特别有好处。
实践证明阿肯的论点有道理。1964年5月,英国女运动员黛·格莱克用3小时27分45秒的时间跑完马拉松全程,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女子马拉松最好成绩诞生了。7年以后,澳大利亚女选手阿·莉姆斯于1971年首次突破3小时大关——她的马拉松成绩达2小时46分30秒。
近年以来,女子马拉松越来越取得了人们的承认。目前世界上已有几千名女子马拉松运动员。1982年将在雅典举行的欧洲田径锦标赛,女子马拉松已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在这方面,今年27岁的著名挪威女运动员格·怀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不久前她在纽约一次马拉松比赛中,创造了2小时25分41秒的优异成绩——她比1948年奥运会马拉松冠军、阿根廷男选手德·卡布列拉还快9分多钟。
据说在马拉松赛跑的历史上,本来早就出现过令人羡慕的“女英雄”。那还是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行的时候,35岁的希腊妇女斯塔玛西娅·波特莉西,在她的同胞斯·鲁伊斯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奥运会马拉松冠军之后不几天,鼓起勇气沿着鲁伊斯比赛的路线,从马拉松(地名,马拉松比赛因此而得名)跑到雅典,花了5个半小时的时间。
广亭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法国人阿尔诺·罗斯纳驾4米长小船在太平洋航行4,000公里。这种小船只能容纳一个人在船上操作或躺在一个充气垫上休息。 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足球战争”的结束
据报道,地处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最近已结束两国间持续十一年的战争状态。
早在一九六九年,这两个中美国家由于一场足球比赛引起的争吵而触发了为期四天的边界战争,人们称这一冲突为“足球战争”,从此两国就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关系日趋紧张。
不久前,两国政府意识到重修旧好的必要,派出双方外长签订了一项和平条约,才正式结束这场战争。


第7版()
专栏:

  《木偶奇遇记》出版近百年
深受世界各国儿童欢迎的意大利儿童文学名著《木偶奇遇记》问世已快一百周年了。意大利最大的两个政党——天主教民主党和共产党——的议员正在合作,准备在一九八一年举行电影戏剧节及国际学术讨论会来庆祝《木偶奇遇记》出版一百周年。
《木偶奇遇记》作者卡尔洛·洛伦兹尼(笔名卡尔洛·科罗狄),本来是佛罗伦萨的一名失业的新闻工作者。他曾为一些讽刺幽默杂志撰稿,后来又从事法国童话的翻译工作。一八四八年科罗狄参加了意大利人民为争取独立自由的武装斗争。
《木偶奇遇记》一书的原名叫《匹诺曹》,是书中人物尖鼻子小木偶的名字。这书是科罗狄晚年的作品,最初于一八八一年七月七日以连载的形式在意大利杂志上出现。这个可爱的小木偶深受意大利儿童所喜爱,并广泛流传国外。百年以来,《木偶奇遇记》已经译成了八十七种文字,有一百一十一种英文译本。以《木偶奇遇记》为题材的电影及动画片计六部,电视广播四百次。据“卡尔洛·科罗狄基金会”的负责人说,“除了圣经以外,也许还没有一本书象《木偶奇遇记》这样阅读广泛”。
(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