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我代表在联大审议阿富汗局势时强调
苏联侵阿标志它对外侵略扩张进入新阶段
中国支持巴基斯坦等三十九国提案 要求苏联无条件全部撤军
新华社联合国11月17日电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凌青今天在联合国大会再次审议阿富汗局势时强调说:“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它霸权主义野心的大暴露,标志着它对外侵略扩张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凌青说:“阿富汗事件不是偶发的,而是苏联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行动,不是局部性的步骤,而是它推行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说,“苏联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实现其南下暖洋的宿愿,控制海上通道、并同它在东面沿太平洋南下,支持越南对柬埔寨和东南亚地区的侵略扩张活动相配合”。
凌青逐点批驳了苏联为其入侵阿富汗辩护而提出的种种谬论。
针对苏联把它入侵阿富汗说成是为了抵抗外来的干涉和侵略,凌青批驳说:“正是苏联当局,在短短的20个月的时间内,就在阿富汗策动了3次政变,使阿富汗的3位国家元首一个接着一个死于非命。这样的粗暴干涉还嫌不够,它为了达到完全控制和彻底占领的目的,最后不惜出动大军,对阿富汗进行了赤裸裸的武装侵略。”
针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另一个借口是所谓“使苏联南部边界的安全不致遭到直接威胁”,凌青指出:“姑且不论一个弱小的不结盟的阿富汗根本构不成对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任何威胁,值得人们警惕的则是苏联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借口。这是因为它不仅为其目前的侵略进行辩解,而且还为它将来的类似行径制造理论根据,而这种理论较之臭名昭著的‘有限主权论’更加蛮横和更富有侵略性。”
凌青在发言中重申,中国“赞成为阿富汗问题寻求公正、合理的解决,但是,我们坚决反对把承认侵略者所造成的既成事实,作为任何政治解决的基础”。
他指出,苏联指使喀布尔当局在5月14日提出的所谓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建议“完全回避了撤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凌青在发言中提出了中国关于解决阿富汗问题的三项基本原则:苏联必须遵照联合国有关决议,立即无条件地从阿富汗撤出它的全部军队;阿富汗人民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命运;恢复阿富汗的独立和不结盟的地位。
凌青还表示,中国支持由巴基斯坦和其它38国共同提出的决议草案,也支持草案中提出的请联合国秘书长继续出力协助,包括任命一名特别代表,以求按照本决议的规定推动政治解决。


第6版()
专栏:

一些代表在联大要求苏无条件全部撤军
新华社联合国11月17日电 联合国今天开始举行有关阿富汗局势的辩论。巴基斯坦、巴拉圭和阿曼代表在发言中谴责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并要求苏军立即无条件地全部撤出阿富汗。
巴基斯坦外长夏希在发言中指出,“阿富汗的局势一直在继续恶化”。阿富汗境内的苏军人数大大增加;对阿富汗居民不断采取镇压措施;每月都有数以万计的阿富汗难民被迫进入巴基斯坦寻求庇护。他重申伊斯兰会议关于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原则,即:立即、无条件地从阿富汗撤出全部外国军队;尊重阿富汗的主权、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和不结盟地位。
巴拉圭和阿曼两国代表分别在讲话中谴责苏联侵略阿富汗违反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并且要求立即停止苏联对阿富汗侵略和占领。


第6版()
专栏:

美军事评论家评苏联在阿富汗的处境
苏军只能保住城市无法控制广大农村
苏联最近再度大量增兵阿富汗
新华社华盛顿11月17日电 《纽约时报》今天刊登了军事评论家德鲁·米德尔顿的一篇文章,揭露苏联当前在阿富汗所推行的战术。文章说,目前苏联的军事目标是守住城市,对出现反抗者迹象的任何村庄进行滥炸,不让反抗者借村庄为庇护所;利用直升飞机和陆军哨兵沿巴基斯坦边境线保持监视,以阻止反抗者获得增援。
文章说:“苏联的这个战术正导致粮食供应在冬天临近之际进一步下降。俄国人正在沉重打击那些紧靠各主要城市,通常庄稼最茂密的地区。俄国人的目标看来在于在城镇周围创建‘安全区’”。文章指出,在这种战术指导下,阿富汗境内数千英亩的庄稼已经遭到摧毁。
同一天,美国国务院在一份有关阿富汗当前局势的报告中指出,阿富汗境内的战争持续已近一年,尽管冬天临近,战斗仍继续遍及全国各地,没有战争放慢的任何迹象。
报告指出,阿富汗的抵抗战士们继续使喀布尔政权无法保住对农村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报告强调,阿富汗抵抗运动“当前敢作敢为的态度,反映了自信、活力和高昂的士气”。
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 据合众国际社17日援引从阿富汗到达新德里的旅客提供的消息报道,苏联最近再次向阿富汗大量增兵。
据报道,一位曾在阿富汗帕克蒂亚省工作的医生透露,本月初苏联又把大量配备有坦克、大炮等武器的军队投入与巴基斯坦接壤的阿富汗东部省份,这些新增援的部队部署在阿富汗游击队的各个据点附近。
他说,苏联显然是要封锁阿、巴边境,并企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搜捕和消灭游击队。
他说,苏联军队对付游击队的这项行动在10月份的第3个星期就已开始了,他们对游击队各据点和平民进行了轰炸。


第6版()
专栏:

联大结束关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辩论
呼吁安理会毫不拖延地对南非实行全面制裁
据新华社联合国11月17日电 联合国大会今天结束了关于南非政府种族隔离政策的辩论,通过了反对种族隔离特别委员会的年度报告和它的三项特别报告。
反对种族隔离特别委员会在年度报告中呼吁安理会毫不拖延地对南非实行全面的、强制性的制裁。
在过去五天的辩论中,特别委员会主席和五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在会上发言。他们强烈谴责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对南非黑人所犯下的罪行,要求对南非种族主义政权采取惩罚性措施。中国代表卜昭敏在发言中说,中国政府一贯坚决支持阿扎尼亚和纳米比亚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进行的正义斗争,强烈谴责南非种族主义当局。卜昭敏宣布,中国政府决不同南非政权发生任何关系的立场不变。


第6版()
专栏:

里陶丁重申马来西亚不会改变对民柬的承认
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 据法新社自吉隆坡报道:马来西亚外交部长里陶丁17日在给议会的书面回答中再次要求外国军队从柬埔寨撤退,并且重申马来西亚不会改变它对民主柬埔寨的承认。
他说,马来西亚在柬埔寨问题上的立场和东盟其它四个成员国所采取的立场是一样的。马来西亚保证不会撤销它对民主柬埔寨政府的承认,否则,那就意味着宽恕越南对柬埔寨的侵略。
他说,印度承认韩桑林政权,对马来西亚的安全没有丝毫影响。“事实上,直到现在,没有别的国家步印度的后尘。”
里陶丁强调,东盟将继续呼吁让柬埔寨人民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自由选举,直至产生一个真正由人民选出的政府为止。


第6版()
专栏:

美苏限制欧洲核武器会谈不欢而散
新华社日内瓦11月18日电 美苏关于限制欧洲中程核导弹的会谈在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已经在这里宣布休会。
在10月16日开始的为期一月的会谈结束时发表的一项声明说,下一轮会谈将于明年的某个时候恢复,但是没有宣布具体日期。
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这次会谈包括新的苏联多弹头SS—20导弹和美国的潘兴式导弹及巡航导弹。这次会谈的背景是,苏联已经部署了针对西欧的一百多枚SS—20导弹,而且每枚导弹都可以携带3或4个核弹头。为了对付苏联这一威胁,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去年12月决定,在3年内在西欧部署572枚潘兴式导弹和巡航导弹。
由于苏联顽固地拒绝从阿富汗撤军,再加上新当选的美国总统里根尚未就职,美国人并不打算进入认真的会谈,所以,此间观察家对于这一毫无结果的谈判宣布休会并不感到突然。


第6版()
专栏:

勃列日涅夫对美国新总统又压又拉
据新华社莫斯科11月17日电 勃列日涅夫今天对美国新总统又压又拉地说:“在国际局势的发展中,有许多方面将取决于美国的立场。现在那儿选出了新总统。我就不谈新总统及其拥护者和反对者在竞选斗争激烈时说的话了。我只能郑重地声明,美国政府在苏美关系和迫切的国际问题上的任何建设性步骤,都会得到苏方的积极反应。”勃列日涅夫这番话是今天在欢迎莫桑比克总统萨莫拉的宴会上发表的。
萨莫拉总统应邀于今天上午到达莫斯科进行正式访问。


第6版()
专栏:

突尼斯指责利比亚派人潜入边境
新华社突尼斯11月17日电 突尼斯外交部秘书长马哈茂德·梅斯蒂里今天在这里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昨天中午,突尼斯巡逻队在艾因法尔德地区发现3名利比亚人乘坐有无线电台装置的警车进入突尼斯境内。
他说,这类事件“是我们所不能容忍的”。
梅斯蒂里说,今年7月底,也有3名利比亚巡逻人员进入突尼斯领土,当时立即被扣留。这3名人员已于9月1日交还给利比亚当局。
他还指出,利比亚在离突尼斯边境只有18公里的瓦蒂亚修建了一座大型的空军基地,而且在紧靠两国边界的地方集结着大批坦克、重炮和军用车辆。
马哈茂德·梅斯蒂里表示希望利比亚当局采取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入侵事件”。


第6版()
专栏:

加纳要利比亚使馆全体人员限期离境
新华社阿克拉11月17日电 加纳电台今晚广播说,加纳政府今天要求利比亚使馆全体人员在48小时内离开加纳。
加纳外交部今晚召见了利比亚使馆人员,并交给他们一份备忘录,通知他们在48小时内离开加纳。
备忘录说,加纳政府遗憾地注意到利比亚使馆人员的一些活动不符合外交人员的身份,更为遗憾的是,这些活动违反了支配非洲友好国家之间正常关系的相互信任的精神。备忘录还说,加纳政府希望这个决定将不会损害两国之间的关系。


第6版()
专栏:

苏丹政府驱逐古巴代办
新华社喀土穆11月17日电 据恩图曼电台今晚广播,苏丹政府宣布古巴驻苏丹代办费尔南德斯为不受欢迎的人,并要他在72小时内离开苏丹。
这家电台说,苏丹外交部是在召见这位古巴代办时下驱逐令的,驱逐他是为了安全的原因。
费尔南德斯是两个月前抵达苏丹首都喀土穆来开设古巴大使馆的。


第6版()
专栏:

伊朗军队迫使伊拉克军队撤离苏桑吉尔德
新华社德黑兰11月18日电 据伊朗电台广播,伊朗部队昨天在经过了一场决战之后把占领苏桑吉尔德城一部分地方的伊拉克军队全部赶出这座城市。
伊拉克军队在被迫从苏桑吉尔德城后撤15公里的途中遭到严重损失和伤亡。
伊朗电台今天早晨说,伊朗领袖霍梅尼在最高国防委员会中的代表、前国防部长穆斯塔法·查姆兰昨天在苏桑吉尔德的战斗中腿部受伤。当时,他在指挥一支游击队战斗。
新华社巴格达11月17日电 据伊拉克武装部队总司令部今晚发布的战报说,伊拉克直升飞机和战斗机今天袭击了苏桑吉尔德地区的伊朗装甲部队,同时,伊拉克地面部队继续肃清这一地区残余的伊朗部队。
战报说,今天,在苏桑吉尔德地区的战斗中,伊拉克部队炸毁伊朗坦克和军车多辆,反坦克火箭8枚、导弹基地10个以及一些燃料库。伊拉克军队在卡尔黑河上击沉伊朗炮艇12艘。伊拉克方面损失18名士兵、3辆坦克。
战报说,在其他战场上,伊拉克部队击毙伊朗士兵35人,缴获3辆坦克和两辆军车。伊拉克方面损失16名士兵、3辆坦克、6辆军车和三个阵地。
战报说,伊拉克飞机今天还袭击了阿巴丹地区伊朗装甲部队和阿瓦士的伊朗军事目标和经济设施。1架伊拉克飞机在卡隆河以东地区坠毁。


第6版()
专栏:

科威特抗议伊朗飞机空袭边境
新华社科威特11月18日电 据此间报纸报道,科威特抗议伊朗飞机5天之内两次空袭它的边境地区。
科威特外交部次官拉希德·阿卜杜勒·阿齐兹·拉希德昨天召见伊朗驻科威特大使阿尔卡卡尼,向他递交了一份照会,抗议伊朗飞机16日侵犯科威特领空和向科威特北部的阿卜达利地区发射火箭。拉希德曾就伊朗飞机12日袭击阿卜达利地区向伊朗大使递交过一份抗议照会。
科威特内阁昨天召开了会议,决定就此事向阿拉伯联盟、联合国、伊斯兰会议组织和不结盟运动主席提交备忘录。内阁还决定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对付不测事件。
据德黑兰电台昨天晚上广播,伊朗外交部在一项声明中说,“我们对科威特的领土没有野心”,“伊朗袭击的是支援伊拉克经济的供应线”。


第6版()
专栏:

斯里兰卡总统总理分别接见我新闻代表团
据新华社科伦坡11月18日电 斯里兰卡总统贾亚瓦德纳和总理普雷马达萨分别接见来访的中国新闻代表团时表示,斯里兰卡和中国之间存在的友好关系和合作应进一步加强。
贾亚瓦德纳总统17日在总统府接见中国新闻代表团时回顾了斯中两国早在古代就存在的佛教和文化交流的传统友谊。
普雷马达萨总理18日接见中国新闻代表团时强调,斯里兰卡和中国都是属于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有许多共同点,可以互相学习。
斯里兰卡外交部长哈米德、文化部长胡鲁拉、马哈维利河开发部长加米尼·迪萨纳亚克18日也分别接见了中国新闻代表团。
国务部长阿南达蒂萨·德·阿尔维斯17日晚设宴招待新闻代表团。
上述各次接见,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孙盛渭都在座。


第6版()
专栏:简明新闻

简明新闻
萨尔瓦多一司令被游击队打死
萨尔瓦多后备役部队司令卡洛斯·乔托十七日在游击队一次袭击活动中死去。据目击者说,约二十名左翼游击队员参加了这次袭击活动。他们向位于首都西部的乔托上校住宅投掷了燃烧弹,使住宅起火。乔托和他的妻子以及两个孩子被烧死。
尼加拉瓜击毙一组织领导人
尼加拉瓜私人企业最高委员会代主席豪尔赫·萨拉萨尔十七日在离首都二十二公里的
“埃尔克罗塞罗”住宅区被打死。据内政部人士说,当局在获悉有人运送武器,企图谋杀执政委员会成员和桑解阵全国领导成员时,下令逮捕萨拉萨尔。国家保安人员在执行逮捕任务时遭到袭击,双方发生枪战。萨拉萨尔在交火中被打死。
巴西遭受百年未见大旱
巴西东北地区正在遭受一百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这次旱灾是从去年三月开始的,干旱影响到七十六万二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约占全国面积的百分之十和一千三百万人口,干旱使这个地区的农业实际上颗粒无收。
土耳其工农党主席被捕
土耳其工农党主席佩林切克和工农党的其他十二名领导人十七日向安卡拉军事管制当局投案。在经过审问之后,他们被关进了监狱。
玻利维亚总工会领导人流亡国外
玻利维亚总工会七十一岁的领导人胡安·莱钦·奥肯多十六日从拉巴斯到达秘鲁首都利马,开始了他的第十次被放逐的流亡生活。胡安·莱钦是在今年七月十七日以加西亚·梅萨为首的军人发动政变,推翻盖莱尔政府的时候被捕的。(据新华社)


第6版()
专栏:外论摘要

美国大选和新总统当选以后
大选中的选民情绪
11月9日,法新社驻华盛顿记者麦克勒发了一条电讯,报道美国大选中选民的情绪,摘要如下:
4日的选举把里根送进了白宫,并且使国会丧失了一些著名的自由派。正如卡特自己的民意测验者所理解的那样,这次选举结果无异于这个国家在说:“我发疯得要死了”。
美国人无可奈何地眼看他们的食品和燃料价格飞涨而感到恼火。加上因失调的经济和被外国竞争压得抬不起头来的、一度自夸的工业部门的受害者,美国人的失业队伍越来越大,所以他们更是群情激愤。
美国人对全世界因为美国巨人丧失影响而嘀嘀咕咕感到生气,对嘲弄人的伊斯兰“狂热者”扣押52名同胞达1年之久感到气愤——还由于对8个人因设法营救这些人质而死于伊朗沙漠而感到气愤。
这个国家首都的一名出租汽车司机概括了这个国家的现状。他说,“我是一名民主党人,但是我投了里根的票。真活见鬼,这该是变革的时候了。美国在全世界丢尽了脸,而且这里谁也不知道,我们还要到达什么样的地步呢!”
选民们为什么要委任里根当总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为了要有更强大的防务力量、更坚定的对外政策、减少联邦开支、减少税收以及实现如下诺言:“使政府不干涉我们”,使自由企业摆脱重重清规戒律。
但是必须要记住,在美国1.6亿选民中,仅仅只有一半的人不怕麻烦地出来投票。美国民间历史学家可能为1948年以来选民人数最少这一情况感到悲哀。
在不高的期望中争取支持
11月9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了理查德·惠伦(当选总统里根的高级顾问)写的一篇文章,摘要如下:
里根的巨大胜利,并不象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种怀旧情绪的寄托,也决不是民众要求他踏上尼克松和福特政权的老路和恢复过时的政策。
这次(卡特的)大失败,同1932年的那次选举并无两样,当时,失去信心的共和党人反对他们党的总统胡佛,而拥护他们几乎一无所知的罗斯福。
48年前,选民们对当时那种毫无效果老政治哲学受够了,他们表示了希望作出根本变革的愿望。上星期二,美国选民又一次表达了希望急剧转变的愿望。
这给获胜的里根带来了一个清楚的,十分艰巨的任务:表明保守主义——常常只是一种反对变革的消极行动——现在可以被转化为在80年代及80年代以后进行积极的和有效的治理。
实际上,美国在国内外面临着的一系列问题已经使民众对里根出任总统所抱的期望减少了。使里根的胜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最雄厚的本钱可能是千百万选民对他仍然所知甚微。
里根认为,他有机会利用这些不高的期望,减少担忧,并通过及早而又周密地做几件重要的事情将消极的情绪转为热情的支持,从而在国内外留下好的印象。
长期来,总统职位的声望江河日下,这给里根带来了机会。人们普遍认为,无论谁占据椭圆形办公室,都没有什么区别——一切都将照旧,这表现了公众的不信任和怀疑情绪。民众在抱有这种看法的同时,还确信“现制度出了某种毛病”。
不会带来剧烈的变化
11月10日,美国国际交流署政治记者戈林发表题为《里根的胜利被称作对卡特政策感到不满的结果》的报道,摘要如下:
美国两位第一流的政治分析家理查德·斯卡蒙和本·沃坦伯格说,美国人对卡特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的不满已导致里根在美国大选中获得重大胜利。
沃坦伯格说,我认为,问题不在于里根和卡特谁胜谁负,而在于大家认为这两个人都是一类的人。他们说:“我们知道卡特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不喜欢国家象现在这样发展下去。让我们试一试另一条路吧。”
政府的人事变动,不会带来剧烈的变化。我国实质上是一个温和的国家。它是处于政治中心的国家。卡特或里根这两个人谁也不是左派或右派中的极端派。
沃坦伯格说,里根的顾问们看到苏联的军事机器日益增大,他们看到苏联在全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认为“神秘的人类自由之树必须浇灌,必须开花”。
斯卡蒙说,共和党人“认为,从长远角度看,我们会保住自由,因为我们已准备在必要时——但是希望不会这样——为自由而战斗。我们要拥有这样的武器、装备和人力。”
斯卡蒙说,“目前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不会有希望获得通过,那怕在老参议院也没有,更不用说共和党代表增加的新参议院了。如果苏联人真诚地有兴趣搞一个限制武器条约无论是战略武器,还是各种武器,我确信是可以谈妥的。”
关于中东问题,沃坦伯格说,他预料美国任何一位总统都“亲以色列”的看法不会改变,但是必须谋求同阿拉伯国家建立良好关系。他说,在非洲,里根政府会认为非洲大陆是由同样重要的主权独立国家构成的大陆。在拉丁美洲人们会更深地关注卡斯特罗的影响和苏联的影响的扩大。
斯卡蒙说,里根认识到美国政策的本性,正在适应这种本性。
要相信将来能比现在强一点
11月9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海恩斯·约翰逊写的文章,摘要如下:
美国已经急剧地向右摆了。有人长期寻求的实行意识形态变革的授权已经到手了。至少人们是这样说的。
但是,在把这种最新的明智镌刻在大理石上之前,还有必要一反惯例提醒人们对这种新潮流持审慎的态度。
在选举投票中,里根所得的选票只稍多于半数——确切地说是51%。实际上,他所得到的民众的授权比他得票的百分比所表明的还要小,他就是凭着这样小的授权掌握了国家的命运的。这次选举参加投票的人数是32年中最少的一次,从而使最近几次总统竞选投票人数连续下降的趋势继续了下去。
这样说不是要粗暴地贬低里根取得的巨大胜利。但是,要把里根的胜利看作是某种意识形态方面的授权,那却为时太早。
现在,里根能够利用深刻的不满情绪。
今年秋天,选民们说他们比过去二、三十年来的任何时候都对美国在国内外走下坡路的状况更加烦恼。他们首先指责卡特看来不能为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提供任何可信的办法,未能改变人们觉得美国在世界事务中已变得软弱无力的形象。从胡佛时代至今,任何一位美国总统作为个人在美国人民中都没有象这样不得人心。
里根和共和党人得到的是一个从头开始的机会,一个向全国表明他们能拿出大有可为的计划和政策的机会。要是他们这样做,他们最终便能形成新的多数。美国在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对自己采取积极态度,是相信这个制度能发挥作用,相信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相信将来能比凄惨的现在强一些。


第6版()
专栏:新闻地理

苏桑吉尔德
德黑兰电台最近说,两伊战争的焦点已从南部战线上的海湾港口城市阿巴丹转到北边的苏桑吉尔德。14日晚,伊朗最高防务委员会“特别讨论了”苏桑吉尔德局势。伊拉克方面也指出,在战火纷飞的两伊战争中开辟了“新的战场”。
苏桑吉尔德,位于伊朗盛产石油的胡齐斯坦省境内,在省会、石油中心阿瓦士西北约53公里处,在通往阿瓦士的一条重要公路的末端,约有2万人口。这个城市距伊拉克边界大约30公里。卡尔黑河就在这个城的附近流过。西方通讯社认为,苏桑吉尔德城“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占领它,“这将为伊拉克进攻阿瓦士打开了一条重要通道”。
·新·(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