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应该解决条条块块之间的矛盾
——在云南山区采访所感到的问题
本报记者 丛林中 江绍高
云南的山可真是多呀!
从滇南到滇西,到处是崇山峻岭。你走一天的路,汽车从峡谷爬上山巅复又下到峡谷,不知要上下盘旋多少次,忽冷忽热,使你体会到什么叫立体气候。望不尽的层峦叠嶂,有的莽莽苍苍,一片茂林修竹;有的峭壁上挂着一大片开荒地,仿佛是青山上补着的一块补丁;有的残留着大火烧过的痕迹,立着的大树,树叶枯黄,躺倒的大树,黑得如同焦炭;也有的山,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岩石剥露,一片红壤——当然,这是世世代代造成的局面。
一、对财富的看法各不相同
一个从内地来的人,望着这些山不由得会想: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许多方面尚待开发,这是一面;另一面呢,山上有木材、橡胶、紫胶、松脂、茶叶、大宗土特产品、各种热带、亚热带特有的动物和植物,这山上蕴藏着多少财富呵!
但是,当我们接触了各方面的人士——搞林业的、搞橡胶的、搞农业的、搞科学研究的之后,却发现人们对山的看法很不相同。有些看法是针锋相对的,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矛盾。诸如开发和保护的矛盾,大种橡胶和适可而止的矛盾,森林采伐和营林的矛盾,毁林开荒和发展林业的矛盾,农垦系统、林业系统和地方相互之间的矛盾,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矛盾等等。
有不同意见,有矛盾是正常现象。事物总是在矛盾的发展并得到解决的过程中前进的。但是我们也感受到许多不正常的现象,这就是各种矛盾的双方或三方,互不通气,互相对立,互相防备,甚至互相指责和攻击,各执一端,造成一种森严壁垒。我们在采访中,不断地感到这种壁垒的存在,它无助于解决矛盾,相反,有些矛盾反而因此激化了。
二、几种不同的意见
在西双版纳,这种情形看得较为明显。
大家都说西双版纳是块宝地,气候条件好,生物资源丰富。但是,对于如何开发和规划西双版纳,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意见。
林业部门立足于保护。理由是:第一,西双版纳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直接影响,地处几个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构成一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现有高等植物3,500种,珍贵植物占国家规定一、二类保护植物的25%,有经济价值的植物(食用、药用、芳香油、速生珍贵用材树种等)达一千种以上。陆栖脊椎动物50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如亚洲象、印度野牛、绿孔雀、白颊长臂猿等有30多种。西双版纳不仅是研究动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生态和演化等基础科学的理想场所,而且为探索我国热带自然资源、选育新的有用品种,提供了难得的宝库和基地。第二,保护和保持热带生态系统平衡,使优越的自然环境不致破坏和恶化,才能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包括热带经济作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条件,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1959年划定的四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5万多亩,其中大勐龙保护区因种橡胶几乎全部垦殖,无保护价值而放弃了,其余三个保护区,也遭到严重破坏,总面积下降到68万多亩。猎杀珍稀动物的情况也相当严重。
因此,他们对社队毁林开荒,对森林火灾特别敏感,详细调查,逐级上报;对农垦部门也有意见,认为他们烧垦的一百二、三十万亩主要是森林,植胶不过42万亩,即垦三植一,森林遭到破坏。
农垦部门的看法不同。第一,不承认种橡胶同保护森林有矛盾。第二,不承认烧垦的主要是森林,认为绝大部分是无用的杂木林和高草地,是以高价的橡胶林代替了低价无用的杂木林。第三,他们说,积20年的经验,西双版纳只能以橡胶为主。他们对外界的舆论不满,说:我们辛辛苦苦为国家搞了20年橡胶,现在变成了破坏森林的罪人!
地方州县领导,主要精力是搞粮食。西双版纳粮食不能自给,压力很大,是个实际问题。建国30年,西双版纳农业人口、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各翻了一番多,过去解决粮食的主要途径是扩大耕地面积。据州农办同志介绍,平均单产至今水田三百多斤,旱地一百多斤。扩大耕地面积主要在山上,再加上少数民族刀耕火种的习惯,毁林开荒是必然的,而森林火灾,大部分是由开荒和烧懒火地引起的。近一两年,报纸上对西双版纳森林火灾、毁林开荒谈论较多,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本来是件好事,但却引起一些地方领导同志的反感,以至迁怒于林业部门。农林之间矛盾很大。
地方和农垦部门矛盾也比较尖锐。农垦部门在西双版纳有8个农场,74个分场,职工和家属约在14万人左右,主要是种橡胶。州里认为,他们是另外一个系统,四分天下有其一,除了吃饭问题找州里,其他事无权过问。而14万人吃饭,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国家调拨来的是面粉和包谷,州里要供应农场大米。景洪县委领导人甚至说:“只要允许我们粮食包干,不供应农场,就可以停止毁林开荒。”农场和农民之间,由于争地、争山林、争牧场、争可植胶地,争用水,关系也比较紧张。总场与县委平级,分局与州委平级,遇有争执,很难解决。
林业部门要以林为主,农垦部门要以橡胶为主,地方要以粮食为主,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难处,并且各有自己的系统和领导。这样,西双版纳如何能规划得好呢?1978年12月,由林业部一位副部长牵头的一个规划组,在西双版纳工作了两个多月。1979年2月,又来了一个规划组,由农垦部一位副部长牵头。两个规划组在昆明相遇,却很难坐在一起来讨论讨论。有一位两个规划组都参加过的科学家幽默地对记者说:这两个规划组的分歧就在三个动词的排列组合上,第一个主张保护、开发、利用;第二个主张开发、利用、保护。排列组合的不同可以引起事物的质变,这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上面的这种矛盾,必然会助长下面部门之间的隔阂,也涣散了士气。林业部门说,一个否定一个,规划未定,山上的树却日益减少。农垦部门说得还要尖锐:现在是同床异梦,睡在社会主义大床上,各作各的梦。照此下去,西双版纳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是发展不起来的。
三、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访问了热带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他们研究了几十年,作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西双版纳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当前存在的争执,都很了解。他们说,西双版纳主要应以自然保护为主,在这个前提下,合理开发,从全局着眼,以国家为重。保护和开发的矛盾,实质上是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矛盾。这两者应该也能够统一起来。一位二十多年前到西双版纳来考察橡胶,对橡胶事业很有感情的专家说,许多国家都提出要保护热带森林,不是偶然的。过去世界上是几百年、几十年才消灭一个物种,现在平均几乎一天就消灭一个,不保护怎么得了呢!就说橡胶,如果当年巴西没有发现三叶橡胶的价值,全砍光了,今天我们还能种什么橡胶呢?我们保护的物种之中其价值和用途还有许多未被认识,正如当年巴西尚未认识三叶橡胶一样。再说动物,你要保护物种,就需要给它们一定的活动半径,原始林遭到破坏,动物就要他迁或灭绝。有些相当高的领导人说,不能为了保护几头大象就不种橡胶。这种看法是很不妥当的,也是没有远见的。其所以不妥,是把保护和开发对立起来,其所以没有远见,是一旦森林毁尽,不但大象绝迹,橡胶也不能生存。
科学家建议:一,自然保护区要坚决保护住,以任何方式或借口破坏和蚕食保护区的行为都必须坚决制止。二,橡胶事业要发展,但是发展多少,用什么办法发展,要因地制宜,尽量作到合理开发。农场应该多种经营,不能单打一,只搞橡胶。三,粮食问题要解决,但是不能用毁林开荒的办法,这是杀鸡取蛋,后患无穷。解决粮食问题主要还是靠科学种田,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四,林业部门除保护森林之外,还应该积极营林造林。所有这一切,都必须有领导地统筹规划,各自为主,必然各自为政。
四、各执一端及其后果
科学家们的意见是很中肯的,切中要害的。他们所说的各自为主,各执一端的情况,我们也深有所感。我们一到云南,正赶上省政府为解决林权纠纷而召开的一次小型会议,会议的一方为林业部门、森工系统,另一方为大理、丽江的地州县的领导人,争论的焦点是国有林和集体林划分的比例。争论的实质是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分配问题。林权问题,历史和现状都很复杂,本文无法细说。从这次会上看,省委有文件,要求把国有林适当地划一些给集体,这对于调动群众积极性,发展林业,无疑是有益处的。但是什么叫“适当”,理解各自不同。有些地区原来集体林与国有林是三与七之比,现在一“适当”变成了倒三七,有些县甚至集体林占到90%。这样,地县的集体林不许森工采伐,许多局、段停工停产,有的长达七个月之久。丽江地区一些社队为了阻止森工采伐,甚至出现了炸桥断路抢工具的事端,这自然引起国家农委和林业部的关注,一个接一个的调查组奔赴云南,问题没有解决。这次会上,就记者所见,双方仍旧势均力敌,各不相让。森工系统是由国家投资从黑龙江等省抽调大批人马组成的采伐队伍开进云南的,他们说:不让采伐我们可以调走,或者由省里安排就业。地方说,要走可以,但得把汽车、油锯、技术人员留下。森工代表说:炸桥断路是破坏国家财富,应该追究。地方说:那是逼出来的,群众世代居住森林中,你们把木头砍光拉走,老百姓一无所得,群众有气,可以理解。森工不服,当即指出,由于国家开发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好处有一二三四。地方指责森工说:你们搞过量采伐,山都剃了光头,划分给集体才能保护。森工说:破坏森林首先是毁林开荒,即使划分给集体的山林,今年被砍光了的有多少多少亩,保护个屁!……就这样,双方各找材料,各执一端。
就是在上述种种争论而未得到解决的过程中,云南省每年森林资源消耗量(包括烧柴、毁林开荒、森林火灾、乱砍滥伐等项)增加到2,690万立方米,而每年总生长量为1,400万立方米,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几乎一倍。以致云南日报今年6月也发出“必须坚决制止毁林行为”的呼吁,指出:“去冬今春,仅思茅、西双版纳、红河、文山等四个地区,因毁林开荒、毁林搞副业、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火灾,就使100多万亩森林受害。”其后果是:生态失调,风沙水旱灾害频繁,有的山洪暴发,水土流失,村寨被毁;有的雨量减少,旱季延长,水源枯竭,出现一系列的雷响田(下雨才有水)、雷响水库、雷响电站;有的如怒江自治州,去年10月一次暴雨,在全州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泥石流灾害。
五、经济体制急需改革
上述问题长期不得解决,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存在着条条、块块之间以及条条与条条、块块与块块之间的矛盾。形成这种局面,不是那一个部门那一个人的责任,而是表明我们经济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缺陷。
从我们听到的各种议论来看,下面四个方面有关体制和政策的问题,是否可以考虑加以改革:
第一,森工系统所遇到的矛盾,大体上同农垦部门是相似的。森工系统和农垦系统都是为了开发云南而成批地从外省调进的庞大队伍。人们认为,用这种办法搞经济,在当时条件下,是可行的,甚至是必需的,并且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的矛盾。一是领导体制,虽说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实际上条条的权力还是很厉害的,许多事情地方无权过问。这样很容易搞成一统天下。二是在后勤供应上给地方带来很大压力,矛盾丛生是必然的。三是同当地社队群众关系紧张,场群关系实质上是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关系,发生矛盾,很难仲裁。从发展前途看,这种体制也不符合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
第二,云南省森林资源破坏严重,从大的方面说与粮食政策和烧柴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有关。以西双版纳为例,解放初期,山区农民主要以山林特产换购粮食。统购统销以后,不准换购了。现在山区、半山区人口大量增加,轮荒地的面积也就大大扩大了。而全州每年的燃料消耗不下一百万立方,毁林面积约十万亩。据有关部门勘察,西双版纳解放初期有林面积约2,000万亩,覆盖率70—80%,解放后30年毁掉1,000多万亩,现在覆盖率下降到30%左右,原始森林只剩下100来万亩。这是多么令人惊心的数字!山区的干部和群众呼吁,在这些地方(不仅西双版纳)应该实行粮食换购政策,合理解决烧柴问题,以保护森林资源。
第三,为了有利于发挥优势,应该给地州县一些自主权,允许他们以自己的农副产品与外省地县互通有无。
第四,最重要的是要打破现有条条块块的框子,实行各种形式的联合,成立林工商、农工商联合公司,橡胶公司,茶叶公司,南药公司等等。中央可以成立总公司,相互之间真正按经济规律办事。这样,上下之间、纵横之间,都可以有一个合理的关系,也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用经济中心代替行政中心,森严壁垒也就难以存在了。
以上,只是我们的一些粗浅之见。文中提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本文也无意去评论其是非,而是想借用这些粗浅的见闻,说明经济体制、经济结构、领导和管理经济的办法,急需改革。因为我们了解的情况有限,难免有不妥之处,提出来以供参考。


第2版()
专栏:

摸清生产特点 找出主要障碍 明确发展途径
密山县应用农业资源调查成果指导生产
新华社哈尔滨10月4日电 黑龙江省密山县应用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科学成果,指导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春天,密山县人民政府抽调一批农业技术人员,在上级和县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野外实际踏查、专题调查,并且进行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各项研究成果的整理工作,初步完成了全县的农业区划,进一步摸清了全县的土地、气候、水、植被等自然资源,搞清了全县农业生产的特点,找出了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明确了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在这个基础上,他们首先划分了农林牧业用地,调整农业结构。全县农业用地由过去的207万亩减少到200万亩。林业用地由过去204万亩增加到297万亩,全县的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6.5%,将逐步提高到44%,再加上草场、水面,就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他们还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优势,调整了作物布局。确定中北部山前漫岗地带为大豆杂粮产区,适当增加甜菜等经济作物。甜菜比去年增加了2.2万亩,亚麻比去年增加了6,000亩。在北部低山丘陵地区,鼓励社员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发展畜牧业。今年全县个人养牛养羊迅速发展,牛羊数量是近年来最多的。
密山县是黑龙江省风速大、大风日数多的县之一。现在通过调查弄清了主害风向、风源和风口,他们有针对性地规划了农田防护林体系,仅今春就营造了农田防护林6.2万亩,其中群众造林比过去增长50%。另外,还制订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现在,他们正进一步编制县里的五年计划、十年规划和二十年设想。为了对明年生产及早做出安排,密山县政府又根据农业区划和这次规划中的专题调查,编制了明年的计划。


第2版()
专栏:

取消禁令 社员积极
迁西县“小秋收”成绩显著
据新华社石家庄10月5日电 河北省迁西县进一步放宽政策,让更多的“小秋收”项目归社员个人经营,截至8月底,“小秋收”收入已达55.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国家已收购“小秋收”产品达31.2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
迁西县山场宽阔,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今年,县革委会撤销了原来限制社员经营“小秋收”的种种禁令。重新规定:资源集中适合集体经营的品种和集体培育成基地的品种,集体组织采收后,允许社员复收;集体无力组织采收的,全部由社员个人采收;封山育林山场中的产品,也允许社员个人采集。对个人采集的产品,商业部门不压级压价,奖售物资及时兑现。


第2版()
专栏:

新宾县鼓励社员搞“小秋收”
据新华社沈阳10月5日电 辽宁省新宾县鼓励社员上山搞“小秋收”。到目前为止,全县已采集各种山货野果和条类等210万斤,价值八十多万元。
新宾县地处长白山脉,盛产各种野生油料、酒料、饲料、编织纤维和轻化工原料。为了搞好今年的“小秋收”,新宾县明确宣布,在“小秋收”产品成熟时期,要适当地给社员放假,把山上能吃能用的百宝统统拿下山来。并且规定:谁采谁得,收入归己。政策上了山,百宝下了山。山货野果成熟时期,全县就有四万多名社员清晨进山,傍晚满载山葡萄、核桃、橡子、山里红、蘑菇和药材下山。


第2版()
专栏:农村工作小议

莫把“缺口”当“诀窍”
徐汉炎
长江中下游各地已经开始秋播。按照秋播计划,落实茬口布局,是关系夺取来年农业丰收的重要措施。最近,在江苏盐城,发现一些社队准备缩小绿肥种植面积,扩大麦子种植面积。问其理由,说是这样可以增加麦子的产量,有些队竟把它当作增产的一个“诀窍”。
这当真是“诀窍”吗?当然不是。只要对这个“诀窍”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问题的实质。
以麦挤绿肥,尽管麦子可能多收一点,但是,该种的绿肥种不足,来年秋熟作物的有机肥就供不上。绿肥少了,夏插时基肥不足,甚至白田栽插,直接影响了秋熟作物的产量;或者多购商品肥,加大农业生产成本,影响收入。顾此而失彼,这是一。如果只管眼前利益,对土地用而不养,毫无节制地耗费地力,把土地搞贫瘠了,产量也必然愈来愈低。因小而失大,这是二。此外,有些地方把在绿肥田里改种小麦的产量,加到原计划的麦田上去,绿肥田成了“帮助田”,看上去麦子单产提高了,实际上是在搞弄虚作假。我们办任何事情,应该一是一,二是二。弄虚作假的结果只能是骗人害己。这样搞下去,不是严重地违背了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吗?
由此可见,搞以麦挤绿肥不是什么增产的“诀窍”,而是遗害甚大的“缺口”。我们在落实秋播计划中,一定要堵住这个“缺口”,正确处理夏熟与全年、当年与来年、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按计划种足麦子,种足绿肥和其他作物,以夺取农业生产的全面丰收。


第2版()
专栏:农业珍闻

我国育成葡萄花粉植株
山东葡萄试验站去年下半年育成的我国第一批200多棵葡萄花粉植株,现在正在温室里茁壮成长。这对花粉植株遗传规律的研究和果树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葡萄是一种遗传性高度杂合的多年生落叶果树,历来主要是通过有性杂交的办法培育新品种,育种周期较长。通过花药培养,当年就可以得到单倍体花粉植株,这就可以大大缩短育种时间。


第2版()
专栏:农业珍闻

云南农民献白猴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今年九月中旬得到了一只由农民送来的雄性白猴,它全身披毛纯白。
据鉴定,这是一只白化了的恒河猴,年龄约三岁半,是由普通的恒河猴因遗传基因突变产生的。这种白化的猴子极为罕见,在遗传学和生物医学上有重要研究价值。
这只白猴是云南省永胜县松坪公社社员杨正明、胡吉高等八人去年五月在密林中捕获的。为此,他们得到五百元奖金。


第2版()
专栏:农业珍闻

广西北海市涠洲公社斜阳岛上居民,利用海岛放养药用动物——蛤蚧。


第2版()
专栏:农业珍闻

鸡粪喂猪效果好
鸡粪一向被用于肥田,现在上海郊区已有30个公社的240个饲养场开始用鸡粪喂猪。
猪饲料中掺合一定比例的鸡粪,有两点好处:一是节约了粮食。经试验,一般能节省粮食30%。二是成本低,经济收益大。
把鸡粪作为饲料是有科学依据的,经测定,干鸡粪中有未消化的蛋白质百分之十二至十四,并且含有较多的B族维生素,粗脂肪的含量与大麦相等,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是玉米和大麦的60%。
(本专栏稿件,除署名的外,均为新华社发)


第2版()
专栏:农业珍闻

用蚯蚓喂水貂
貂皮是外贸物资中的俏货,需要量很大。饲养水貂需要鲜鱼,成本高。江苏武进县畜牧兽医站,在崔桥水貂场用蚯蚓喂养幼貂。结果表明,蚯蚓完全可以代替鲜鱼。由于蚯蚓就地繁殖,随吃随取,养貂的成本可以大大降低。
试喂水貂用的蚯蚓由少到多到全部代替鲜鱼。饲用的蚯蚓,剖开洗净煮熟切碎后拌在植物性饲料中。
武进县科委
吴之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