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昔日黄沙飞扬 如今一片绿洲
鄢陵县坚持平原造林十七年,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河南省鄢陵县坚持植树造林17年,集体和社员由穷变富。与造林前的1963年对比,粮食总产量增长1.8倍,棉花总产量增长2.3倍,社员平均口粮和经济收入提高一倍多,改变了这个平原老灾区的贫困面貌。鄢陵的干部和群众从实践中认识到一个道理:要致富,多栽树,常年坚持,必有好处。
鄢陵地处豫东平原,北部沙碱,南部内涝,过去树木稀少,自然灾害频繁,农业产量很低,人民生活贫困。群众把可作饲料、肥料的秸秆都当柴烧掉,农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群众形容当时是:“吃着统销粮,住着破草房,没柴烧秸秆,没钱困的慌。”为了改变农业落后生活贫穷的面貌,这个县从1963年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年年植树造林,到1969年实现了“四旁”绿化。1975年基本实现了农田防护林网化。全县共绿化了660个自然村,7,800华里道路,2,100华里河道沟渠,营造农桐间作林186,000亩,经济林和薪炭林两万多亩,农田林网面积达83万亩。全县现有林木蓄积量4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7%。昔日黄沙飞扬、洪水漫流的鄢陵县,如今成为豫东平原上的一片绿洲。
植树造林以来,鄢陵县的林业生物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显著。树木一多,带来了六多:一是木料多。1971年以来,全县采伐木材28万立方米,集体和社员用这些木料盖了12万多间新房,做了大量的农具、家具,还支援外地14万立方米木料。二是饲料多,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1979年生猪饲养量比1963年提高1.3倍,羊饲养量提高9倍。过去大牲畜较少,现在全县有大牲畜29,000头。三是燃料多。全县林木每年修枝、间伐、更新和薪炭林提供的燃料约3亿斤,相当于给国家节省煤炭4万吨,为集体和社员节约开支160万元。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秸秆,增加了饲料和肥料。四是肥料多。树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是良好的有机肥料,不碱化土壤,能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强土地肥力,促进粮棉增产。五是粮棉多。“四旁”绿化、农田林网和农桐间作,构成了农田防护林体系,改变了农田小气候,防御了风、沙、干热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侵袭,为农业的高产稳产创造了良好条件。全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今年夏季在多种自然灾害侵袭下,小麦总产比丰收的去年仍增产900万斤。六是钱多。1971年以来,林业平均每年直接提供的经济收入为700万元,去年已达一千三百多万元(每个农业人口平均30元),占全县工农业总收入的19%。
林业的经济价值,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原来有人认为“山区造林,平原种粮,天经地义”;“平原造林,占地胁地,影响农业生产,得不偿失”;“植树造林,远水不解近渴”。现在,事实改变了人们的看法。晋门大队有一条行距3×4米的泡桐道路林带,在距林带3米和21米处划方测定小麦产量,3米处比21米处增产9%。去年更新采伐,平均每亩路面每年生长的木材价值480元,相当于当地粮食亩产价值的8倍。彭店公社的友谊大队,自然条件比较好,粮食产量在全公社“拔尖”,但是不愿植树造林,结果粮食亩产徘徊在三、四百斤,没几年就被查家大队赶上了。这样,他们才搞起农桐间作和农田林网,促进了农业发展,去年粮食亩产超过900斤,棉花每亩收皮棉130斤,成了全县粮、棉、林、猪四业兴旺的新“尖子”。
鄢陵县在发展林业中,坚持贯彻林业政策,给社员群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利益,调动和巩固社员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开始造林时,就明确宣布“国造国有,队造队有,合造共有,社员在房前屋后宅基地上种树归个人所有”的政策,并给所有者颁发“林权证”,保护所有权。对国有公路、河道造林,主管部门投资树苗,生产队包造包管,签订合同,收益按比例分成。国家对造林实行奖励政策,对育苗土地免征农业税,每亩苗圃国家补助30元。生产队集体造林,统一规划,分户包干,包造包管,按比例分成。一般是队四户六,也有队三户七的。造林越多,收入越多。
鄢陵平原造林事业的发展,为办加工企业提供了原料。现在,为了大搞木材综合利用,逐步实行产、供、销一条龙,国家在鄢陵建立了林具厂和板厂,县建立木材工厂。 杨恒珊 赵国欣


第2版()
专栏:来信

改进工作方法 当好生产队长
近来,收到一些基层干部的来信,反映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有的生产队长不知怎样工作,要求报纸宣传典型,介绍经验。今天刊登的来信、来稿,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
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生产队长感到工作遇到不少新问题,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要跟他们一起,想办法,出主意,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各种生产责任制,促进生产的发展。 ——编者
蕲春县培训生产队长提高领导水平
今年,湖北省蕲春县有一批生产队分组作业,实行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有效地调动了干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但是,有些生产队长认为,担子有人挑了,生产有人抓了,自己可以撒手不管了;还有的想管不知怎么管,感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工作压力很大。针对这种情况,县里举办了培训班,组织生产队长认真学政策、学管理、学科学种田技术,总结交流在新形势下如何当好生产队长的经验。这些培训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清水河公社有52名生产队长,原来感到“队长难当,工作难搞”。在培训班里公社党委成员同他们一起就划分作业组后怎样处理队长与组长之间的关系、怎样帮助组内搞好评工记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并请了几位搞得好的队长介绍经验。队长们增强了信心和干劲,回队后积极工作,受到群众欢迎。
蕲春县一些在农村的蹲点干部,给生产队长出主意,想办法,当好参谋。如帮助生产队长由原来抓催耕催种,改为抓各组生产计划的落实;由原来天天抓劳力安排,改为抓组与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竞赛等,使生产队长与作业组长的作用都得到发挥。
胡景元 景祖儒


第2版()
专栏:在地方报纸上

回族青年马学孝当队长
会用人 会种田 会算账
本报讯 据《宁夏日报》报道,宁夏吴忠县汉渠公社杨马湖大队十三队队长、回族青年马学孝,会用人、会种田、会算账,他当队长一年,全队副业收入是上年的4倍;粮食比上年增产35%。
杨马湖十三队共有72个劳力,种着280亩地。过去吃“大锅饭”,72个劳力全部放在大田上,还常常活多等人。马学孝细算用工账,搞好责任制,今年大田上只用了40个劳力,就把活干完了。十三队的手艺人多,过去队上不算经济账,把木工、瓦匠、厨师等各类能工巧匠卡在大田上。马学孝当队长后,把有手艺的20个人全部抽出来,用在承包基建、开设饭馆、修路架桥上,使今年的副业收入从去年的8千元,猛增到3.2万元。
十三队的土地土质多样,过去不问土壤口味,施肥、种植一刀切。马学孝带领群众因地制宜种植,并且做到科学用肥,今年粮、菜、瓜、椒样样长得好,增加了收入。《宁夏日报》就此发表短评,强调培训生产队长。短评说:
农业的发展,干部很重要。农村建立和健全生产责任制,生产队扩大了自主权,尤其需要一大批懂得政策、懂得经营管理的生产队干部。这就要求每个生产队要把队上有经济头脑的人选出来当队长,同时还要加强对生产队干部的培训工作。过去,这项工作没有抓好,是由于种种错误认识在作怪:一种思想认为生产队长多数是“大老粗”,没有文化,谈不上什么提高领导水平;再一种思想认为生产队长工作太忙,没时间培训,因而生产队长的培训工作成效甚微。我们必须认识到:搞好生产队干部的培训工作,提高生产队干部的经营管理水平,是发展农业生产极其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公社、大队,要把培训生产队干部的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抓起来。


第2版()
专栏:来信

希望报道当好生产队长的经验
最近下乡,不少生产队长反映: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后,缺乏经验和办法,不知怎样领导才好。有的队长忙得团团转,不善于发挥作业组长的作用;有的则放弃领导,“百事不管”,生产队长成了虚设,起不了作用。大家谈到这个问题,都感到“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亟待帮助解决。生产队是集体经济的基层组织,生产队长的作用能否发挥,对生产的影响很大。为了迅速解决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各种生产责任制,充分发挥生产队长的领导作用,加快农业发展的速度,我们迫切希望报刊介绍一些当好生产队长的经验。
江西奉新县 宗德生


第2版()
专栏:短评

希望出现更多的鄢陵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象鄢陵县这样的平原地区,既无山场,又无水面,多的是沙碱地,内涝灾害严重,靠什么摆脱贫困呢?长期以来,鄢陵人民摸索治穷之路,坚持植树造林17年,创造了丰富的林业资源,促进了农、牧、工、副各业的发展,使社员和集体由穷变富。他们的实践启示人们:
一、平原也可以成为木材生产基地。“山区造林,平原种粮”,这个老观念好象是天经地义,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鄢陵的实践表明:不仅在山区,就是在平原,只要坚持造林,也能发展林业、成为新的木材生产基地。
二、平原多造林才能更加富裕起来。有人担心在平原造林占用土地,会影响粮食生产。其实,只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选择适当树种,不但不会影响粮食生产,还会促进粮棉生产的发展。长期以来,一些社队吃够了单一经营的苦头,集体和社员的经济收入很少。鄢陵县坚持植树造林,收入逐年增加。实践证明,这是广开财源,造福后代,使社员和集体更加富裕起来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平原造林为发展工副业创造条件。远离城市的农村,要发展工副业,必须立足于本地的自然资源。鄢陵曾办过化肥厂、氨水厂、机械厂等工业,但因本地不产原料,经常处于找米下锅和无米断炊状态,产品成本昂贵,企业长期亏损,只好停产、转产。有了林业,就为当地发展木材加工工业和林产品综合利用提供了原料。
鄢陵能够坚持发展林业,主要是他们坚决贯彻国家的林业政策,长期稳定林权,实行管理责任制,给广大农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利益。十多年来,他们坚持不懈,有效地调动了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各地如果都象鄢陵这样重视发展林业,我们祖国大地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第2版()
专栏:

发挥优势 展翅高飞
——全国社队企业产品展销会巡礼
正在成都举行的全国社队企业产品展销会,展销产品上万件,引起了来自全国各地几十万观众和客商的浓厚兴趣。人们深刻感受到,只要各地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社队企业就能展翅高飞。
利用当地资源制做精美产品,是社队企业的一大特点。在湖南展销馆里,人们看到不少水竹凉席。这些凉席规格不一,花纹、图案多种多样。一张二米长、一米到一米五宽的宽席,可以收折成一个小卷筒装在手提包内,经过反复折叠,不仅不断,连折痕也没有。这次,湖南省在展销的头半个月内,成交额就达2,700多万元。其中,竹、藤产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社队企业充分发挥传统手工业和手工艺品生产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也是别的企业代替不了的。当走进浙江馆时,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丝绸锦缎展品和鲜艳多彩的男女服装中间,人们还看到了一幅幅绣丝竹帘。竹帘上,绣有松鹤图、熊猫图、福寿图、双虎图。还有表现“七仙女下凡”、“共读西厢”等故事的绣帘。能工巧匠们利用竹丝和蚕丝的自然光泽,绣出人物景色,立体感强,栩栩如生。这些产品是乐清县社队企业的杰作。在新疆馆内,维吾尔族姑娘穿戴的光采夺目的服装和头饰,哈萨克族青年男女结婚用的绣毡,都是社队企业工人一针一线缝织成的,这些产品都受到了观众的赞赏。
在展销馆里,人们还看到不少社队企业生产的高精尖产品,交口赞扬它们是“草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黑龙江省展销馆展出的尚志县尚志镇电子仪器厂生产的帆牌数字石英钟。平均每年误差仅0.71秒,它的自动比对、逻辑判断、自动倒换备件等技术指标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受到广播电台、天文台和铁路运输部门等用户的好评。听说这样高度精密的产品,竟是只有46名职工的小厂研究试制出来的,人们都惊叹不已!
安徽省砀山县的一些社队企业设法与上海皮毛收购部门挂钩,由上海皮毛收购部门出技术、设备和资金,社队提供狗皮和兔皮,成立了砀山毛皮公司。从此,狗皮、兔皮的销路打开了,加工狗皮、兔皮的社队企业很快兴旺起来。这次在展销会上展销的“虎皮”褥子,就是这个县的毛皮公司生产的。这种“虎皮”褥子,条纹清晰,黑白分明,人们看到这种用狗皮和兔皮制做的产品,都争着问价,有的客商更是抢先表示,不管价格多少,愿意全部包销。
在成交馆和业务洽谈棚中,来自各省购销系统的行家里手,成天忙着看样、议价,签订期货合同,仅半个月,期货成交额就达一亿三千多万元。其中,竹木藤器、手工业品、土产畜产品、家用电器和各类纺织品都是热门货。成交最多,有50多种产品的期货合同都销售一空。各地来成都开展业务活动的同行,仔细调查研究了市场的需求变化,交流了经验,不少单位还商谈了联合办企业的行动方案。大家普遍感到这次展销会收获不小。
新华社记者 彭自襄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帮助城乡发展沼气事业
嵊县成立新能源技术服务公司
据新华社杭州10月29日电 浙江省嵊县成立新能源技术服务公司,帮助城乡发展沼气事业。今年到9月底,经他们服务新建沼气池1,927只,比去年同期全县建池数增加1倍半,质量也显著提高。目前,这个县的沼气池总数已达一万一千二百多只,成为浙江省发展沼气较快的县。
嵊县过去发展沼气有“三难”,一是物资供应不足;二是技术人员缺乏而又分散;三是没有一支专业施工力量。因此,许多单位想建池建不了,或是建了池,不能很好发挥效益。今年1月,嵊县新能源技术服务公司建立后,解决了发展沼气中的具体问题。嵊县新能源技术服务公司所属各部门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三河马,是我国优良畜种之一,已输出到我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饲养。
新华社记者
白斯古郎摄


第2版()
专栏:山东通讯

大鱼岛人的苦恼
民谚:海洋有看不见的暗礁,人间有想不到的灾难。
渔民个个有气
这简直是难以置信的事,远近闻名的、富裕的山东省荣成县大鱼岛大队,帐面上有几百万元的余款,却在今年向信用社贷款50万元。这是毕可友经手的第二次贷款。
1965年,毕可友当了大队总支书记,接到手上的就是一个贷款120万元的穷摊子。上级来人说:“国家关怀穷苦渔民。贷款,可以豁免一部分。”在总支委员会上,毕可友说:“不怕人穷怕志短!国家也有困难。咱们是将近5,000人的大队,能把咱队的困难往国家身上放?贷款,全部要还!”直说得大伙儿心眼发热,一致赞成。
毕可友上任以后,就带领大队一班人串门进户,飘洋过海,跟渔民一块挖穷根,栽富苗。整顿大队秩序,定出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四定一奖”干部分工负责制。他们组织远征船队,由大队干部带队,南下吕泗洋,北闯渤海湾,开辟新渔场。他们经过反复勘探和试验,在离村50里外,找到了理想的海湾,一下子把海带养殖面积扩大了一倍。第二年冬天,就把贷款全部还清了。接着,他们改变渔船“歇伏”的老章程,组织渔民到深海捕鲅鱼、海蜇。一条渔船一个夏季就多挣了五、六千元。毕可友还亲自下海组织渔民试验,把挂死网改成抛活锚,哪里有鱼就在哪里投网,把生产提高了一大步。在海带养殖场,毕可友、陈伯恒等大队干部与渔民一起住草棚,啃干粮,艰苦创业,向海水要宝。他们还跟渔民一块摸索出:先把海带苗放在深水大流里生长,以后再搬到近海避风少浪的浅水中成熟。这种办法,使海带亩产增加了几倍。
大队盖了新屋买了船,办起了修船厂、织网厂、养貂场、采石场、学校、托儿所……大队建立了社员退休制度,社员看病、看戏、上学都不要钱。大鱼岛、毕可友的先进事迹纷纷上了报,进了广播、拍了电影。
可是今年,富裕的、先进的、全国有名的大鱼岛竟向国家贷款了!提起这件事,渔民个个有气:“是‘穷过渡’把我们过渡穷了!”
突如其来的风浪会翻船
十年浩劫中,大鱼岛的干部和渔民,顶风破浪,发展了渔业生产,冒出了“富裕尖”,大鱼岛渔民的个人收入比农民多。那年头,人们生活向上了,就有人不舒心,来挑刺。大鱼岛没有“自留地”之类的尾巴,但是,总算也把刺儿挑出来了!大鱼岛的公共财产,积累太多,走的是一条“集体的资本主义道路”。那阵儿是坏人当道,有什么说的!硬着头皮顶住。
大鱼岛的干部和渔民万万没有想到,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明媚的春天里,却栽了浪头“翻了船”。1977年春天,上级派来了工作组,把大队核算,过渡到公社一级核算。说是不能让哪个队冒尖,要大家一块富,要把整个石岛公社变成“扩大了的大鱼岛”。公社为成立渔业捕捞公司,调走了大鱼岛20只较大马力的机动渔船、网具,三百多个渔民,300万元现金。
这是晴天里的霹雷,毕可友被震得目瞪口呆,出不了声;广大渔民被惊得蒙头转向,丢了主意。这不是50年代“一平二调”悲剧的重演吗?
从此,大队没有了自主权。收入要交公社,“只往上边送油水,没有回头钱”。用一个钱都要由公社批准。大队只剩下小马力的机帆船,根本无法长征远战,只好跟1956年以前那样,在近海作业。大队收入减少,已经打好地基的办公楼、宿舍楼只有停工……
三中全会以后,人们议论纷纷:“‘四人帮’垮了,极左路线害得我们又吃一遍苦!”“毕可友的官越做越大,不为群众说话了!”毕可友有苦说不出:“这是上级共我们的产,我咋开得出口?”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即60条)第6条说:“人民公社现在要继续稳定地实行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制度,集中力量发展农村生产力。不允许在条件不具备时,匆匆忙忙地搞基本核算单位的过渡。”究竟“过渡”需要什么条件?石岛公社具备了过渡的条件没有?兼任县委委员、地委委员的毕可友一点也不知道。他知道的只有一点:“怪只怪我们早过渡了两年。要是拖到三中全会以后,肯定不会过渡了。射出去的箭,还能收回来吗?”
希望不要再折腾了
射出去的箭,竟然真的收回来了。今年2月,上级决定仍然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毕可友和渔民们个个喜笑颜开:“党中央‘有错必纠’的政策落实到我们头上了!”
可是,射箭造成的创伤仍然存在。20只大马力的机船调回来了,新的去,旧的回,回来后不能马上干活,要到船厂“治病”。12盘围网拉回来了。交上去的是大网,回来的是小网,还要按大网的价钱折价,一下就少算了36,000块钱。算来算去,公社欠大队二百多万元,无法还了!
三中全会的阳光普照大鱼岛。但一切要重新开始:旧船要修,新船要买,网具要添,打好地基的办公室、宿舍要盖……钱从何来?只好向上级伸手借债。
能怪毕可友吗?他当官不象“官”。大队分配,强劳力是100分,毕可友只要70分。他把多给的钱退回去,连国家每年给他的带病还乡军人补助费都不肯要,加起来有两千多块钱了。能怪其他大队干部吗?几个主要领导干部,都是懂生产、善管理、作风好、群众信得过的好干部。大队长李荣华一年四季与渔民出海捕鱼,副书记陈玉华长年抓工副业生产,能怪广大渔民吗?更不能。要怪只能怪极左路线的流毒未能一下子肃清。直到现在,有的领导同志仍然不肯认错。
不管怎样,毕可友的苦恼是减轻些了。他说:“大鱼岛在50年代是吃了‘一平二调’的亏,那次贷的款七、八年才还上。这一次,争取一、两年就要还清,只希望不要再折腾了。”
本报记者 刘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