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专论

为什么中欧裁军谈判长期不能进展?
中欧裁军谈判象是蜗牛爬行、聋子对话,谈了7年毫无实质性的进展。它新的谈判过程不过是新的军备竞赛过程。苏联玩弄明撤暗增的花招,一面大肆宣传要从欧洲部分撤军,一面又在中欧增兵3万,增加大批新型坦克、飞机和大炮,并大量部署SS—20导弹和逆火式轰炸机,使谈判僵局难以打开
李允华
华约7国和北约12国在维也纳举行的中欧裁军谈判,至今年10月30日已整整7年了。7年来,共举行了21轮谈判,开了245次会议,但毫无实质性进展。现在新的一轮谈判又在进行中,看来也难于打开僵局。
中欧裁军谈判是苏美争夺欧洲的一个产物。由于双方都企图通过谈判削弱对方,争夺在欧洲的军事优势,这就决定了谈判既是双方长期争斗的过程,又是激烈的军备竞赛的过程。在谈判期间,中欧不仅未裁减一兵一卒,相反双方的军备越来越扩大。尤其是苏联,不但在中欧增加了十几万兵力,而且还增加了大批新型坦克和飞机。目前,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在中欧的总兵力高达130余万,比北约集团约多32万。其主战坦克(2万多辆)和作战飞机(4,600余架)分别是北约的2.3倍和1.7倍,常规力量大大超过北约。
在战区核力量方面,由于苏联近年来大量部署SS—20导弹和逆火式轰炸机,也开始取得了优势。北约方面,为力图扭转劣势,近几年来也采取措施加强军备。目前双方在欧洲的军备竞赛又出现了新的局面。
关于华约实际兵力数字问题就一直是谈判长期陷于僵局的主要原因。据苏联公布,华约在中欧的陆军为80.5万人,与北约陆军79.1万人“大致相等”。它要求北约以此为“起点”,用“同等百分比”进行裁减。但是,北约揭露,苏联打埋伏至少少报了15万人,因此拒不接受虚假数字。双方互不让步,一拖就是4年,至今仍相持不下。
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苏联在欧洲部署了约120枚SS—20导弹和100架左右的逆火式轰炸机,使苏美在欧洲的力量对比发生新的重大变化,从而也给复杂的裁军谈判带来了新的困难。因为70年代前半期,北约主要靠美国在欧洲的战区核力量优势来抵销苏联的常规优势。而苏联大量部署上述这两种中程武器,使北约失掉了战区核优势,造成了对西欧的核威胁。为了对付这种新威胁,恢复实力平衡,增强谈判地位,北约在去年底通过了在西欧部署108枚潘兴Ⅱ式导弹和464枚陆基巡航导弹的决定,同时还向苏联提出了一项中欧裁军新建议,并建议就中程导弹问题进行谈判。苏联对此十分恼火,坚决拒绝接受北约提出的上述建议。紧接着,苏联入侵阿富汗使谈判又蒙上“新的阴影”。西方认为,苏联的侵略“大大增加了西方对苏联的不信任”,严重“妨碍”了谈判,迫使西方“与其说要考虑裁军,倒毋宁说要考虑扩军的问题”。
近年来,苏联在欧洲裁军问题上又玩弄了不少花招。第一个就是去年10月初勃列日涅夫所宣布的苏联部分撤军,所谓在一年内从东德撤出两万名军队和1,000辆坦克,并声称,如西欧不再部署中程核武器,它准备减少它的中程武器。其目的不过是为了阻挠北约通过战区核计划并促使美国国会在年内批准苏美第二阶段核条约。由于未能奏效,苏联在今年7月初又使出一些花招,抛出苏美各从中欧裁减2万人和1.3万人的新建议,并开动宣传机器,大肆吹嘘它所作的“让步”和“贡献”。
但据西方揭露,苏联在大肆宣传撤军的同时,却使其驻东欧总兵力增加了3万人并增加了大炮1,000门、坦克和装甲运兵车1,200辆。因此,西方说,这是苏联搞的一个“骗局”。北约代表指出,由于苏联今年提出的“经过修订”的兵力新数据与实际数据“仍存在很大差异”(双方数据仍差15万人),及苏联玩弄明撤暗增的花招,北约仍“无法弄清”和“估价”苏联单方面撤军及这次裁军新倡议的“实际效果”和“真正意义”。
苏联决不会放弃它已取得的军事优势,而美国及其盟国也必定要加强军备与之抗衡。可以预计,今后苏联还会搞更多的名堂,甚至在枝节问题上再作些姿态,搞点新“妥协”,但是,在根本问题上决不会让步,旷日持久的谈判斗争必将变得更加尖锐复杂。


第7版()
专栏:美国通讯

舆论工具与美国大选
张彦
在文化程度普遍较高、电讯设备十分发达的美国,报刊、广播、电视这些舆论工具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在美国,98%的家庭至少有一台电视机,平均每天每人收看三个小时。每天傍晚的“黄金时间”(一般指7点至9点),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数常常有6千万到9千万之多,重要的政治新闻节目一般都出现在这时候。全国有上千个电视发射台和上万个广播电台。至于报纸和刊物,就不计其数了。其中电视新闻是千千万万观众了解时事的重要来源,每天都在影响人们的思想。
自从年初预选开始以来,大选的报道就成了美国舆论工具的中心内容,几乎没有一天没有大选新闻。竞选人走到哪里,成群结队的记者就跟到哪里。到今年夏天两党举行提名候选人的全国代表大会,可以说是达到了高潮。7月在底特律举行的共和党大会,代表和候补代表总共只有4千人,而参加采访的新闻队伍竟达1.2万人。3家全国的主要电视台,干脆把新闻部的人马和设备搬到现场工作,建立临时的全套发射系统,所有记者倾巢出动,第一流名将亲自上阵,每天在现场广播报道评述长达十多个小时。
对于大选的进展情况,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是通过电视来了解的。电视新闻多半是现场报道,观众犹如身临其境。但是,一个节目往往只有几分钟,观众只能跟着记者的摄影机看到他所选择的几个镜头,不仅见不到全貌,有时还难免上当。象共和党的第一天大会从电视上看真是热闹非凡,实际上摄影机避而未拍的会场上半部大部分都是空位子,冷冷清清。电视记者特地拍了一个访问黑人代表的镜头,给人印象好象大会有很多黑人参加,其实这是从4千代表中好不容易找到的几个黑人之一。电视台之间彼此竞争激烈,无不标新立异来争夺观众。共和党大会进入提名副总统候选人的关键时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台通过单独访问福特透露出这个前任总统可能充当里根副手的惊人消息。其实,这时里根和福特的谈判已经告吹。到深夜里根赶到会场宣布布什是他的副手时,这家电视台的记者简直下不了台。
在美国,一个人要想竞选总统,不经常出现在报刊版面和电视荧光屏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就连卡特和里根这样赫赫有名的人物,也不能不千方百计争取多上镜头,多出现在头版头条。当然,接受访问固然有利于宣传自己,但在记者唇枪舌战之下弄得不好也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去年秋天,肯尼迪竞选的势头本来远超过卡特。但由于一次访问中在淹死女秘书事件上被记者追问得吞吞吐吐,政治上就受到了严重伤害。
在整个竞选过程中,报刊、电视和几家著名公司合作进行的民意测验,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按典型抽样进行的调查,虽然不可尽信,但也不失为一种观察趋势的参考依据。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各个竞选人的作战部署,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倾向。特别是在这大选的最后关头,越来越频繁的民意测验,就象篮球比赛最后5分钟不断变化的比分一样,紧紧地扣人心弦。
本世纪中叶以来,各种舆论工具都标榜新闻的独立性,实际上所有的主要报刊、电台、电视无不是几个大老板的财产,每年赢得巨额的利润。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力求给人以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印象。但是,文章怎样措辞,摄影取什么镜头,自然就大有讲究了。而且,这些主要的舆论工具都只集中宣传两党候选人的活动,客观就给人们形成这样一个牢不可破的印象:要选总统,只能在两党候选人中选择一个,不管你满意不满意。


第7版()
专栏:阿曼通讯

“当石油开采完了的时候”
本报记者 林皎明
在海湾产油国家中,阿曼苏丹国生产石油的历史是最短的。它1964年才发现石油资源,1968年8月开始产油和出口石油。然而,在短短的十多年中,石油给阿曼带来了巨大的财富。1970年,阿曼政府的石油收入还只是1亿多美元,而今年预计可达27亿美元。巨额的石油收入使阿曼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
1970年和1980年相比,阿曼的学校从16所发展到363所。柏油马路由10公里发展到1,760公里。医生从3名增加到224名,邮政局由2个增加到43个,阿曼人把这10年叫做“复兴时期”。
“当手里的钱多得不知怎么花的时候,头脑是容易发热的。”阿曼发展委员会的顾问对记者谈了这个重要的教训。他说,有些人有这样一种哲学:“要么没有,要么就是最高级的。”
1971到1975年期间,阿曼经济年增长率最高曾达到235%,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人每年2,243美元。于是,在首都马斯喀特及其他城市,出现了世界第一流的高级旅馆,最新型的美国和日本汽车,商店里摆满了进口的各种高级消费品。电和水的浪费惊人。然而,他说,石油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珍惜现在出口石油换回的财富,为石油采完以后的年代早作筹划。
的确,阿曼苏丹国已探明的石油蕴藏量只有24亿桶。照现在的水平开发,最多还能开采20年,也就是说,到本世纪末,阿曼苏丹国的石油资源将要枯竭。这就给阿曼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石油开采完了的时候,怎么办?”
阿曼政府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经济多样化和自给”的口号,逐步减少对石油收入的依赖,按“农业——工业——石油”的次序,发展国民经济。用阿曼发展委员会顾问的话来说,就是“现在就要着手建立当石油开采完了的时候,阿曼仍然向前发展的经济基础”。
同某些邻国相比,阿曼具有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自然资源。阿曼80%的人口从事农牧生产,全国有4万公顷耕地,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基础。全国有六百多万棵椰枣树。椰枣产量占世界第五位。大量的椰枣及其制品远销欧洲、印度和海湾邻国,为国家换回不少外汇。阿曼也有条件发展柠檬、蔬菜生产。阿曼政府在1980—1985年的第二个五年发展计划中,对农业投资1亿阿曼里亚尔,向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资方给予免费提供土地、免税进口农机、农药的便利。此外,政府还准备大力开发金属矿产,预计到1981年铜的年产量可达到2万吨。
勤劳勇敢的阿曼人民,正在苏丹卡布斯领导下,进行艰苦的劳动,为祖国的发展开辟一条宽阔的大道。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铃木政权的新探索
长林 冬明
日本的铃木内阁自今年7月17日起,到现在已执政3个多月。它曾再三表明要承袭大平内阁的对外、对内路线。从它3个月的政绩看来,它在大平路线的基础上,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正在进行新的探索。
首先引人注意的是,铃木首相在内阁成立不久的一次答记者问时指出,“为从更加广泛的角度研究日本的安全保障问题”,准备设立“综合安全保障会议”。此后,外务省发表了“对80年代安全保障问题的见解”,提出“防卫费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并表示“可派遣包括自卫队在内的人员参加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的活动”。在国内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内阁会议批准了防卫厅提出的明年度的防卫费增加9.7%的“特别预算”要求。
8月5日,防卫厅发表防卫白皮书,强调“苏联的潜在威胁”,并进行了以苏联进攻为设想的图上大演习。8月18日,防卫厅又宣布,从即日起“增强临战体制”,分别给执行巡逻警戒任务的飞机和军舰配备空对空导弹和鱼雷。10月18日,铃木再次表示,为了坚持“日美安全保障体制”,对付外来威胁,“有必要保持有节度的、高质量的防卫力量”。日本防卫厅还决定修改1976年制定的防卫计划大纲,以存在苏联的威胁为前提加强防卫力量。
大家知道,70年代初,尤其是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早就形成了“增强自主防卫力量”的战略主张。铃木内阁执政不到4个月,就做出这么大的动作,敢于触及这个被认为是“老大难”的问题,是需要有不小的勇气的。
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中,日本有较强的工业技术力量,对“能源危机”等重大经济问题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它在经济发展速度方面,仍能保持领先的地位。但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不能不对日本的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而它对苏联不断加强在远东的军事部署、加紧在日本北方领土上修建军事基地、取得金兰湾海空基地、威胁日本赖以生存的海上运输线,十分敏感。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危及日本的中东石油供应基地,日本更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另一件引人注意的是修改宪法问题。日本报纸认为,铃木内阁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姿态”与往届内阁相比“似有所不同”。日本现行宪法是在战后占领军的指导和影响下制订的。“自主地制定宪法”,是载在自民党政纲之内的主张。但因对宪法的任何修改,须经众、参两院三分之二以上的议员赞成,并须在“特别国民投票或国会规定的选举”时获得半数以上的赞成票,方能生效。因而历届内阁都不敢贸然行事。铃木内阁成立后,自民党樱内干事长认为,“可把宪法中存在的问题一个一个提出来与在野党协商修改”。法务相奥野诚亮表示,“希望国民当中能出现要自己制定宪法的议论”。9月7日,铃木在一次自民党的研修会上也说:“议论修改宪法与遵守宪法并不矛盾”。虽然他后来又表示他的内阁“不准备修改宪法”,但日本舆论认为,这是一种舆论准备,是为将来修改宪法的“禁忌”打开一个“通风口”。
修改宪法议论的中心,是宪法第9条中“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战争力量”的规定。自卫队的存在、自卫队能否参加联合国的活动和能否配备防御性核武器等等,常常涉及到是否违犯宪法第9条的问题。可见,关于修改宪法问题的议论,实质上是增强防卫力量问题的延长。目前,1972年成立的自民党“宪法调查会”于时隔8年后又重新活动,并决定下一次大选前提出自民党的《宪法改正案》。这些动向是在自民党在国会内取得“稳定多数”的议席、自民党内形成了以“保守本流”三派(铃木、田中和福田派)为核心的“举党体制”的条件下出现的。
铃木首相执政以来的3个月间,舆论调查反映出对铃木内阁的支持率比较高。财界成立的以支持铃木为目的的团体已达6个。将于今年11月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已由自民党领导人公推铃木为候选人。日本舆论认为,铃木政权将由“暂定政权”过渡到“长期政权”,由“大平政治”逐渐变为“铃木政治”,因而日本政治的“铃木色彩”也将逐步鲜明起来。


第7版()
专栏:

泰国剪影
丰富多采的水上市场
引人入胜的赶象节活动


第7版()
专栏:

风车——荷兰的标志
荷兰的标志是风车。
荷兰的地势低洼,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土地略高出海面几米,只有东部地区才高出海面十米以上。由于地势低洼而又临海,所以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
勤劳勇敢的荷兰人民以自己的坚毅精神和智慧,世世代代向大自然开展顽强的斗争。他们建造了堤堰、水闸及其他水利工程,形成一整套的防水系统,以保卫自己的家园免受洪水淹没,所以荷兰有这样一句谚语:“上帝创造了海,荷兰人创造了岸”。在向大自然的英勇搏斗中,风车立下了汗马功劳。风车在荷兰主要是用来排水的。
大的风车有四层楼高,下面两层可以住人,第三层可用作堆积杂物,顶层则是机房。小的风车为了尽量利用风力,通常是建在一座高台上。风车的车叶最长的有四十米。
荷兰人民非常喜爱他们的风车,在民歌、谚语中,在文学作品里,经常可以见到歌颂风车工人的优美形象。风车的建筑物,总是打扮得漂漂亮亮,木头上刻了花纹,砖石上粉刷得雪白,木板上涂了鲜艳的油漆。每逢盛大节日,风车上便围上花环,悬挂着国旗和用硬纸板做的太阳和星星。荷兰人甚至发明了“风车语言”,他们将车叶放在不同的位置,以进行交谈。例如有些姑娘要选择丈夫,就把仓门和滑车等挂在风车上,借以表明自己的家境和身价。车叶如果摆成十字形,则表示这部风车没有工作,欢迎顾主上门。
荷兰境内本来有风车一万座,经过三、四百年的漫长岁月,现存的只有近千座了。在碧绿平原上的风车,除有三、五座还为游客而转动外,大部分已停转了。它们经过四个世纪的服务后,已经到了“退休”期。但在今日世界发生能源危机的时候,为了解决能源问题,荷兰的风车可能会再显身手,不过那将是技术先进的新式风车了。 
金铠


第7版()
专栏:

阿曼苏丹国首都一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