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战火纷飞中的两伊
灯火管制中的巴格达
战争的阴影笼罩着巴格达。白天常遭伊朗飞机袭击。入夜灯火管制严格,街上行人稀少,一切公共活动停止。大批外籍工程技术人员离开了这个国家
伊拉克和伊朗的战争已进入第五个星期,但是,从南方炼油中心巴士拉来的晚班火车,依然准点到达巴格达。
火车的所有窗子都遮得严严的。人们在车里说话也把嗓子压得低低的,好象声音大了会招来伊朗飞机的轰炸。卧车的侍者在说:“请原谅,空气调节器不能用了。这是战时,什么都没法正常了。”
从9月22日晚起巴格达市实行灯火管制。天黑以后,街上汽车和行人稀少,公共场所停止一切活动。底格里斯河两岸的路灯,往日把河水映得闪烁发光,现在全部熄灭了。三百二十多万人口的巴格达的夜是一片漆黑,象一个静谧的乡村。荷枪实弹的民兵晚上在街头巡逻,但没有戒严,如果要驱车外出,即使深夜,仍然畅行无阻。
白天,几乎每天都有警报。警报一来,人们躲进屋里,汽车开进小巷,交通断绝。从战争爆发以来,伊朗飞机不时地袭击巴格达郊区和市区。国际机场、道拉炼油厂和拉希德兵营都受到了轰炸。9月30日那天,伊朗飞机袭击了市区西南方一个新建的发电厂,油罐中弹,霎时浓烟烈火,足足烧了一天一夜。
目前,巴格达市面基本正常。煤气罐供不应求,食品店比较拥挤,买面包和饼干需要排队。传闻基尔库克的石油设施被炸,损失严重,但市面上石油供应并不缺乏,汽车到加油站去加油,不必排队。
巴格达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城市,市内到处有工地。但是打仗和建设是不相容的。现在,国际机场、空中高速桥、召拉广场、不结盟大厦等许多大工程不得不因为空袭而暂时停工。大批西方和日本公司的外籍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取道约旦和土耳其回国。留下的那些外国技术人员和工人,有的躲开了工地,有的就在工地上寻找较为安全的住处。
由于灯火管制,出租汽车一到晚上就没有什么生意了,但是从巴格达到安曼的长途出租汽车却生意兴隆,八百多公里的路程,租一辆小汽车要花100个第纳尔(约人民币五百多元)。巴格达的国际机场关闭以后,从陆路经约旦,成了与外界的主要通道。巴格达出版的英文《观察家报》上介绍旅游和娱乐的《巴格达导游》版,从9月28日起已经取消,改登大幅武装部队作战的照片。曼苏尔饭店住着从开罗、贝鲁特等地前来采访的300名外国记者,他们关心的与其说是打仗,不如说是停火。
伊拉克内政部发出通令,所有工厂的汽笛统一管理,不得任意使用。马路靠里边的快车道专供军车行驶。汽车的前大灯,一半涂上了颜色,即使那样,夜间行车还是只能开小灯。
每天早晨4点钟,清真寺的高音喇叭照常高声诵经。它比警报来得早,是叫醒巴格达的第一个声音。空袭时,居民的屋顶上,家鸽被炮声惊得四处乱飞。没有警报的时候,孩子们放起的风筝却间或在晴空里飘荡。
曼苏尔国王当初建巴格达城时,曾把新都命名为“麦地纳·阿萨拉姆”,阿拉伯语是“和平城”的意思。“和平城”现在和平吗?人们在想,巴格达的迷人的故事可以讲一千零一夜,巴格达的灯火管制会不会有101夜呢? 王子雄(寄自巴格达)(附图片)
右图:伊拉克军队通过卡隆河。


第7版()
专栏:

泰国农业的发展
谷源洋
农业是泰国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泰国人口80%居住在农村。农业生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农产品的出口占出口总收入的70%。长期以来,泰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与农业的全面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在泰国农产品中,大米始终保持“第一把交椅”的地位。稻田占总耕地面积的80%,主要分布在湄南河两岸。每年雨季,北部山洪暴发,造成湄南河定期泛滥。水退以后,两岸农田覆盖了一层饱含腐殖质的泥土,成为水稻生长和发育的天然肥料。泰国因此得天独厚,每年可收获大米1,500万至1,800万吨,不仅可供养本国人民,而且每年有250万吨左右可供出口。1979年,泰国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年产大米1,720万吨,出口大米260万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输出国。
泰国出口大米已逾百年。著名的“暹罗米”质量好,蛋白质含量高,深受国际粮食市场欢迎。中东和非洲一向是泰国大米传统的销售市场。近年又在拉丁美洲开拓了新市场。同时,泰国以优惠价格供应东盟其他国家大米,仅1977年至1979年期间,就向东盟伙伴输出大米200余万吨。
泰国农业自60年代以后逐渐走向“多元化”。目前,泰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木薯输出国,每年出口的木薯占世界木薯市场总贸易量的95%左右。从发展趋势看,木薯有可能取代大米,成为泰国赚取外汇的主要出口商品。
泰国的经济作物,特别是橡胶种植业正在迅速扩展。橡胶种植技术20世纪初叶开始传入泰国。由于泰国重视引进新品种和注重对老胶树的翻种,到1979年底,泰国橡胶种植面积已达950万莱(每莱合2.4亩),并创下了出口橡胶50万吨的纪录,仅居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后。近10年,泰国菠萝生产扶摇直上。菠萝罐头厂象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泰国菠萝罐头享誉世界,大批供应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市场,成为世界第二大菠萝罐头输出国。
泰国的渔牧业也有很大发展。泰国沿海有23个府以渔业为主,平均每年产鱼近200万吨,出口的海产品,特别是冻虾,为泰国赚取了数量可观的外汇。泰国发展畜牧业的条件也很好,森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8.4%,拥有可以放牧的高原和草原。泰国养猪事业一向比较发达,拥有充足的木薯和玉米作为饲料。猪肉除满足国内需求外,尚有很大一部分可供出口。近年来,泰国还不断加强区域间饲养业的合作,同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签订的销售合同也进一步刺激了泰国畜牧业的复苏和发展。


第7版()
专栏:坦桑尼亚通讯

印度洋上的香岛
本报记者 李红
从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乘飞机,半小时就可到达被人们誉为香岛的桑给巴尔。
桑给巴尔由两个大岛即桑给巴尔岛和奔巴岛以及一些小岛组成,是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组成部分。它以盛产丁香而闻名。记者到达桑给巴尔时,正值丁香收获季节。在桑给巴尔岛,特别是奔巴岛上,起伏的丘陵上到处生长着十来米高的丁香树。放眼望去,苍翠的丁香树上结满金黄色的蓓蕾。人们攀登上树枝,摘下一串串丁香花蕾,农舍门前屋后的空地上,到处晾晒着收获的丁香。空气里弥漫着丁香的芬芳,令人陶醉。
丁香是一种名贵的香料,也是一种药材,还可以放在食品中作调料。从花蕾中提炼出来的丁香油,可制成各种高级香料、香水和治病的特效药物。我国早在汉代就有关于使用丁香的记载。以后丁香逐渐从亚洲传到欧洲和非洲。而丁香树在桑给巴尔的种植却是一部血泪史。大约在18世纪末,桑给巴尔的统治者苏丹开始在皇家种植园栽种丁香树。他看到丁香的贸易价值很高,就强迫奴隶在全岛种植丁香树。本岛的奴隶不够使用,就到东非大陆捕捉。这样,丁香的种植才出现了繁荣。苏丹还和殖民者勾结起来,把桑给巴尔变成贩卖奴隶的中心。1964年1月,桑给巴尔人民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苏丹王朝,赶走了殖民主义者,土地重新回到人民手中。记者在离桑给巴尔市21公里西方县的姆卡尼亚给尼村访问时,一位叫阿巴斯·阿鲁姆的农民高兴地对我们说:桑给巴尔革命之后,每个有劳动力的农民都分到3英亩(约18市亩)的土地,土地上的树也归农民所有。政府为了鼓励丁香生产,免费向农民供应丁香树苗,并在农村设有负责防治丁香树病虫害的专业人员。农民如果由于采摘丁香而摔伤或致残,政府还给予治疗和抚养金。他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同过去当奴隶的悲惨情景相比,真有天壤之别。这位昔日奴隶的子孙,现在是县革命委员会委员。
丁香是桑给巴尔经济的主要支柱。桑给巴尔出口的丁香占世界丁香总销售量的80%以上,占桑给巴尔外汇收入的96%以上。桑给巴尔的丁香质地优良,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欢迎。但是丁香每年产量的波动幅度很大。去年是丰收年,产量达1.3万吨,今年由于气候的关系,据估计只有去年的一半收成。此外,世界上一些国家也种植丁香,丁香的价格很不稳定。桑给巴尔政府看到了这种单一经济的脆弱性,正在努力使经济多样化。
首先,它引进经济价值高的其他经济作物,如橡胶树和小豆蔻等。从1977年起,桑给巴尔已种植二千多英亩的橡胶树。小豆蔻既可作调料品,又可制药,种植面积日益扩大。
其次,改良品种,增加产量。例如椰子是桑给巴尔仅次于丁香的主要产品,种植面积达12万英亩。现在桑给巴尔农业部从象牙海岸引进一种新品种,4年之后,将引进的新品种同本地的品种杂交,每棵树每年的椰子产量可由20个提高到200个。
第三,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稻米的生产。这样就可以节省买粮食的外汇,用以办其他事业,以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桑给巴尔政府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为改善人民生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前进的道路上尽管还有许多困难以及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他们决心把桑给巴尔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地开发岛上的各种资源,发展新兴的民族经济,造福于人民。


第7版()
专栏:

荷兰王国
荷兰王国位于欧洲西部,东与西德接壤,南和比利时为邻,西、北濒临北海,海岸线长达1,075公里。境内绝大部分为低洼平原,近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平面,远自13世纪起,荷兰人民就开始拦海造田,开拓了七千多平方公里的国土。全国面积为41,160平方公里,人口1,410万(1980年统计)。首都阿姆斯特丹,但中央政府设在海牙。
荷兰于1463年正式立国。16世纪初西班牙入侵后,1568年荷兰人民奋起反抗西班牙统治,爆发了著名的“80年战争”(1568—1648年),终于在1648年宣布独立。经过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后,荷兰逐渐崛起为强国,17世纪中叶成为最大的海上贸易和殖民强国。进入18世纪后,殖民体系逐渐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持中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德国占领,荷兰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战后荷兰接受了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参加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成为欧洲经济体的创始国之一。
荷兰是世袭的君主立宪王国,立法权属国王和议会,行政权由内阁执行。1977年12月,范阿赫特出任首相,组成内阁。
荷兰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1979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521亿美元,平均每人约10,787美元,按人口平均占世界第10位。在国民经济中,炼油、电器、化工、造船、纺织、食品加工和机器制造业占主要地位。工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44%。荷兰是世界上主要贸易国家之一,全年出口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第7位。
荷兰农业发达,但它是根据本国的特点,形成一整套具有很大特色的生产体系。农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6%,共有劳动力29万人,仅十分之一的人从事粮食生产,荷兰所需的口粮和饲料主要靠国外进口廉价谷物,自己则集中力量发展优质厚利的畜牧、蔬菜、园艺等生产。农牧产品一半以上供出口,每年出口总值占全部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
荷兰在对外政策上努力实现欧洲共同体一体化,加强北约共同防务。主张“南北对话”,促进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荷兰同我国建交后,两国关系不断发展。贝娅特丽克丝女王即位前,曾访问我国。
·群·


第7版()
专栏:

伊朗西部战线见闻
伊朗西部前线的市镇被炸、建筑物倒塌。伊朗人民尝到了这场不幸的战争的苦难
最近伊朗当局组织一批在德黑兰的外国新闻工作者前往伊朗西部前线参观,使我们有机会看见这场不幸的战争的一些景象。
10月10日清晨,记者一行从德黑兰乘坐伪装了的大卡车出发,向西北方向驰去。当汽车越过卡兹文,抵达哈马丹的时候,战争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哈马丹市一些建筑物被伊拉克的米格飞机轰炸倒塌;一路上还可以看到有些市镇居民在捐献药品、金钱和各种物品支援前线;偶尔还遇到迎面驰来的大拖车从前线拉回被打坏了的伊朗坦克。次日清晨,我们从克尔曼沙阿市出发前往萨波勒扎哈卜。沿路山峦重叠,树木葱茏。西部战线指挥部派来的向导阿里·摩西介绍这里的战局说:“萨波勒扎哈卜是伊朗西部战线的前沿阵地,那里天天在打,白天伊朗正规军和伊拉克的正规军打,晚上伊朗游击队袭击伊拉克军队。目前,伊朗军队、游击队和老百姓都动员起来了,决心要收回希林堡。”
抵达萨波勒扎哈卜前沿阵地时,前线的炮声正隆隆作响。士兵们要我们注意隐蔽,以防伊拉克炮击。一位指挥官说:“尽管每分钟有15发炮弹落在这里,我们的士兵有一定伤亡,但我们的士气很高。”阵地上的伊朗炮兵在“真主伟大”的口号声中发炮还击。
萨波勒扎哈卜镇离前沿阵地不到两公里。镇内一片寂静,街道上拖挂着断了的电线,两侧商店的门窗玻璃俱毁,许多房屋倒塌,一株大树被拦腰击中,树梢和树干倒垂下来。整个市镇显得空荡荡,冷清清,若无人烟。一个面容憔悴的老人站在他那被炮弹击毁的2层楼房上,用低沉的声音向我们说:“全镇原有25,000人,在伊拉克的炮击下,许多人被打死,活着的人都逃难去了,目前全镇只有30人,是病人、伤员和老人。”
途中,我们访问了一个难民营。难民营由一百多个白帆布帐篷组成,座落在公路以南的一片空地上。这里收容着从希林堡逃来的3,500名难民,大多是妇女、小孩和老人。他们饱尝了战争的苦难。最后我们抵达西部战线的另一个前沿阵地吉兰—加尔卜镇,这个镇离伊拉克边界只有10公里,曾一度被伊拉克军占领。目前镇上的妇女、小孩都已撤走,留下来的部分老少都参加了民兵。
结束西部战线访问,返回德黑兰途中,同行者都沉默不语,仿佛在不约而同地想着,这是一场多么不应该发生的不幸啊!
欧阳大方(寄自德黑兰)(附图片)
图为伊朗军队在阵地作战。


第7版()
专栏:

战争给两伊造成多少损失?
两伊战争一个多月来,双方人力、物力的损失是巨大的。据报道,到十月九日为止,战争已经给两伊造成了四百亿美元的损失。其中伊朗为二百四十亿美元,伊拉克为一百六十亿美元。
两伊都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和输出国,双方都把对方的石油设施作为主要打击目标。据估计,两伊要修复毁坏的石油设施,需要八十亿到九十亿美元。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设施的损失达四十亿到五十五亿美元,伊拉克达三十五亿到四十亿美元。西方报刊说,世界最大的炼油厂之一、为伊朗提炼三分之二原油的阿巴丹炼油厂已被夷为平地;阿巴丹市的一百五十二个储油罐全部被摧毁或损坏。伊拉克八个炼油中心约有一半受到袭击,一些主要石油工业基地多次被轰炸。出口石油的两个主要港口阿马亚湾和贝克尔港石油运输终点站已被伊朗海军炮火严重破坏,无法运营。
伊朗在一九七九年二月以前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输出国,最高日产量达六百万桶。战前已下降到一百七十万桶,战后第三天骤降至五十万桶,连国内需要(每天七十万桶)都不能满足。伊拉克战前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位石油输出国,最高日产量达三百七十万桶,大部供出口。战争使石油日产量降至一百万桶。战争爆发四天,石油出口全部停顿。停止石油出口使伊拉克每天损失一亿美元,伊朗每天损失三千一百万美元。
·居辛·


第7版()
专栏:世界考古

拿破仑远征埃及时的版画集被发现
苏联学者最近在莫斯科一家古玩商店,发现了一本拿破仑统治时期出版的当时法军远征埃及情况的大型版画集。
画集共收版画141幅,每幅面积为48×63厘米。这些版画是艺术家维旺·德农(1747年——1825年)受拿破仑委托制作的。画册于1802年由巴黎迪安印刷所印制。
这些版画是在法军进军途中的各个地点制作的。版画以生动的形象反映了1798——1801年法军远征埃及的情况。画集还表现了东方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7版()
专栏:世界考古

最古老的图章
意大利考古学家在土耳其古城阿斯兰特佩遗址发现公元前3,200年的陶制图章。据称,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图章。
据考证,这些图章是用来给花瓶、麻袋以及仓库大门等做标记的。这表明,在文字发明很久之前就有了记录和计算的方法。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些图章的出现也表明在公元前4,000年时安纳托利亚(现土耳其亚洲部分)中部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与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间进行商业活动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7版()
专栏:世界考古

日本发现一千四百年前的炼铁炉遗迹
日本冈山县久米郡最近发掘出大约1,400年前的炼铁炉遗迹。它比迄今日本发现的奈良时代的炼铁炉遗迹还要早一百多年。
遗迹所在的冈山县中部的中国山地(日本地名),自古以来就以盛产铁而出名,也是日本与中国大陆来往的要道。 (据新华社)


第7版()
专栏:世界考古

三十五亿年前的化石
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工作者在探查一块来自澳大利亚的岩石时,发现这块石头里含有一块最古老,从未见过的化石。
这块岩石呈元白菜状,内含一块35亿年前的化石。
据澳大利亚的专家说,许多地层是由这种岩石构成的,而每个地层都是地球形成以后的10亿年间生活在那里的有机体的栖息地。


第7版()
专栏:世界考古

肯尼亚有着古老而丰富的民族文化。这是从格地古迹中发掘出土的一所宫殿,宫殿里发现有中国15—16世纪时期的瓷器和古钱。


第7版()
专栏:世界考古

古阿拉伯商港
肯尼亚国立博物馆考古学家最近确定,位于印度洋中距非洲东海岸不远的小岛——帕特,是这一地区所发现的最古老的阿拉伯贸易港口之一。
考古学家在这个岛上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保存良好的房屋、清真寺和墓葬。据古文献和传说判断,那里是当年以象牙和香料贸易闻名的古代尚加城所在地。


第7版()
专栏:世界考古

万年石刻画廊
在苏联哈萨克共和国的准噶尔阿拉套山的山隘中,发现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突厥时期的几百幅石刻画。
这些石刻画包括一些用尖利石器刻出的、生活在最后一次冰期的原始牛和披毛犀的形象。石刻画制作的时期延续一万年以上,包括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萨基人时期、突厥时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