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泡桐的生产和科研取得成绩
全国已有20个省、市进行泡桐的专题研究,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目前,泡桐已成为华北和中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全国农桐间作面积发展到2,700万亩
本报讯 我国重要速生优质树种——泡桐的生产和科研工作,近几年得到很大发展。全国农桐间作面积,已经从70年代初的不足100万亩,发展到2,700万亩,总株数达到近十亿株。泡桐已经成为华北和中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南方各省区也开始广泛重视泡桐的生产和科研工作。当前,泡桐已经从平原向丘陵和山区发展,从“四旁”植树发展到山地成片或与其它树种混交造林。
泡桐是原产我国生长最快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它具有生长快、材质好、经济价值高、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等优点。各地实践证明:如果每人平均能种好5株泡桐,在六、七年内就能达到木材自给有余。据泡桐多的一些县的调查,在速生阔叶树种中,泡桐仅占总株数的10%,木材生长量却占总材积的40%以上。因此,大力发展泡桐,对迅速扭转我国木材缺乏的状况,意义十分重大。
我国的泡桐科研工作,是6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河南省林科所和河南农学院等单位,在泡桐科研上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文化大革命”中一度中断。1976年,中国林业科学院和河南省林科所组织起全国泡桐科研协作网,到现在全国已有20个省、市进行泡桐的专题研究,采取多学科配合,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目前,已经基本搞清了我国泡桐的种类和分布,发现了一些优良的泡桐新种和类型,在对泡桐生长规律、速生丰产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培育高干壮苗、农桐间作、造林技术、木材利用等一整套成功经验;同时,还培育了一批具有明显的早期丰产性杂交品种。这些科研成果,大大推动了泡桐生产的发展。
最近,中国林学会在安徽省铜陵市主持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泡桐学术讨论会,交流泡桐科研成果,提出今后大力发展泡桐、提高泡桐生产水平的主攻方向。


第2版()
专栏:

伊春林区民主选举企业领导干部
当选的人朝气蓬勃,工作兢兢业业,关心群众生活
据新华社哈尔滨电 黑龙江省伊春市一批企业实行民主选举领导干部,使许多干部的思想作风发生了变化。大批当选的干部朝气蓬勃,兢兢业业,以人民公仆要求自己,努力搞好工作。
伊春市是黑龙江省第一个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城市。到目前为止,全市30个大型企业中,已有22个企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选举出206名林场场长、森林经营所所长和正副车间主任,222名工段长,731名班组长,有的企业还民主选举了厂长、局长。这些干部要受广大职工的监督,如失职,还会受到罢免的处分。因此,许多干部都兢兢业业搞好工作,原来混日子的人都注意改正了。东风林业局第六林场一名分管群众生活的副场长,过去工作不安心,比较消极。群众批评他:你是怎么管生活的?群众的水井臭了,房子漏了,你全都不管,要你这场长有啥用!他接受群众的意见,表示坚决改正,大家还选他当了副场长。从此,他振奋精神,深入基层,帮助群众解决了许多问题。大家很满意。许多企业的干部还积极钻研业务、技术,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
民主选举使干部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决心当好人民的公仆,这样就大大密切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南岔林业局四合营林场在深山沟里,原来领导班子对群众生活不关心。今年选举了新的领导班子后,半年时间就为群众办了十件好事:电灯亮了,广播响了,汽车通了,住房修了,买粮方便了,烧柴解决了,托儿所成立了,学校扩大了,大夫增加了,电影看上了。干部关心群众,群众也积极支持干部的工作,主动给他们出主意,替他们分担困难。


第2版()
专栏:

大有希望的事业
——全国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产品展销会见闻
最近在北京举办的首次全国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产品展销会,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连日来,前往参观和选购的群众十分踊跃,一些外商和国际友人也前去参观、洽谈生意。开幕后仅半个月时间,系统内外洽谈、成交活跃,已签订了一批合同。不少参观者说:“没想到农场能生产出这么多好东西,农工商联合企业真是大有奔头、大有希望!”
的确,去农展馆的展览大厅走一走,你会强烈地感受到:农工商“一条龙”这种刚刚试办两年、新兴的农业组织形式所显现出来的旺盛生命力。这次展销会展销的产品有五千多种,零售的有七百九十多种,有些是北京市场上一般少见的“紧俏货”,象新疆的“红心脆”甜瓜、湖广的无核蜜桔等水果,驰名中外的福建乌龙、安徽敬亭绿雪和四川蒙山等名茶,吉林的人参、鹿茸,贵州的天麻等名贵药材,黑龙江8511农场完达山牌奶粉、上海华夫饼干、广州三边腐竹、湖北松花蛋等特产,以及毛呢丝绸、尼龙化纤,还有五金交电、化工仪表、电子元件等工业,有些已经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象天津的玻璃钢球型救生艇、黑龙江的齿轮、活塞、汽车半轴,江西的纺织器材和气门芯,广东的剑麻、橡胶制品,上海的摩电灯等。看了这些产品使人大开眼界,在人们的认识上打破了“农垦就是种地打粮”的传统观念。
展销会是个橱窗,也是一次检阅会和促进会。各地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的同志们讲:这次展销,使我们开了眼界,增加了信心。过去没搞过商业,不注意了解行情,“眼睛是瞎子、耳朵是聋子”,商业里面的学问大得很,只有拿出高质量的、有竞争能力的商品,站稳脚跟,才能使农工商联合企业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试办两年以来,在全国设立了许多商业网点。由于免去了许多中间环节,减少了流通费用和损耗,供货及时,产品新鲜,价格低廉,受到各地群众欢迎。“一条龙”综合经营使产销直接见面,把工业、商业的部分利润合理地返还给农业,大大调动了农场职工的积极性。原来很多国营农场年年亏损,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后,对促进农垦系统扭亏增盈的局面,起了重要作用。北京市长城农工商联合企业1979年的利润就比联合前的1978年翻了一番。四川重庆长江农工商联合企业去年盈利170万元,比未联合的1978年增加33倍。办农工商联合企业,不仅增加了农场积累,满足了市场需要,而且安排了多余的劳动力。如鞍山市农工商联合公司发展养鸡业,建立啤酒厂,一年就使试点单位25%的职工由农业转入工商业。
“一枝红杏出墙来”。有人用这句古诗来描绘这次展销会。可以说,这枝出墙的“红杏”,正是超越了某些不合理的体制和传统习惯的“墙”,而傲然开放的一枝鲜花。本来农工商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多年来却被某些不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割断了,使搞农业的长期处于单纯提供原料的地位,无法积累更多的资金,使农业生产不能更快地发展。这些问题,说明了我们现行的某些经济管理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在展销会上,群众也反映说:“农工商联合企业的产品好是好,就是展的多,销的少,一买就了。”这一方面反映了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生产能力还不高,拿不出较多的产品满足需要;另一方面,也由于现行经济体制的缺陷,联合企业产品自销权还有限,有些地区搞经济封锁,不让产品出境,个别地区甚至还扣留了某些展销品。农垦系统的同志们强烈要求冲破阻力,搞活经济,让农工商联合企业欣欣向荣地发展起来。
新闻研究生 高以诺


第2版()
专栏:来信

从事泡桐研究的林业科学家建议
把黄泛区建成泡桐商品材生产基地
在第二次全国泡桐学术讨论会上,从事泡桐研究的科学家和林业科技工作者提出:要充分发挥黄泛区自然优势,大力发展速生优质的泡桐树种,建立外贸出口和大城市家具商品材基地。
他们指出:过去的黄泛区,包括鲁西南、豫东、苏北、皖北等地,是我国有名的老灾区。这一带土地贫瘠,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落后。但是,这里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又十分适合泡桐的生长。近些年已经有一些县由于发挥这一地区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泡桐,壮大了集体经济,改变了生态环境和穷困面貌。如河南省扶沟、鄢陵等县。扶沟县近十年来在大力发展其它速生树种的同时,积极发展泡桐,现在全县每人平均有泡桐10棵,每年仅泡桐一项收入,集体达1,200万元,个人达1,023万元,分别占全县集体和家庭副业总收入的21%和72%。
泡桐是我国重要的速生优质用材树种,它除了具有生长快的特点外,还具有不易翘裂变型,容易加工、雕刻,纹理美观,耐湿、隔潮、耐火性强等优点。它在民用建筑、工业、工艺美术、乐器、家庭日用等方面有广泛用途,尤其是制作板式家具的理想材料,因此深受国内外人民的欢迎。现在我国每年出口桐木近9万立方米,收取外汇1,800多万美元。大力发展泡桐生产,建立泡桐商品材基地,对改变黄泛区落后面貌,解决我国大城市家具用材和促进外贸出口,有着重要意义。
在豫、鲁、苏、皖等省的黄泛区,现在已经发展泡桐2.5亿株,今后5年内如果再新栽2.5亿株,10年后开始轮伐,可以提供木材1,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北京市目前家具用材的100倍。不但可以保证外贸出口的需要,还可以满足大城市的家具用材,这样的自然优势,亟待发挥。
林业科学家们建议:国家应给予适当扶植,迅速建立起以外贸和家具商品材为主的泡桐生产基地。林业、轻工、外贸等部门应采取必要措施和投资,建立相应的泡桐经营公司,签订产、供、销合同,由林业部门负责育苗、造林、提供木材和部分加工,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推动林业的发展。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杜嗣琨


第2版()
专栏:

贵州省安顺市有5个回乡生产的初、高中毕业生,为了在农业生产战线作出贡献,在各自家长的支特下,于今年4月到离家百余公里的贵阳市园林管理局苗圃所自费学习,得到苗圃所技术员和园艺工人的热情帮助和指导。这5个青年名叫(自左至右):严章敏、熊启全、熊启敏、张文学、黄克华。他们都是共青团员,学习期间,由贵州工学院从事腐植酸研制有一定成就的教师潘启中(左三)担任义务教师,指导他们学习和试验。
新华社记者 田建之摄


第2版()
专栏:

秋访蛇场
在湖南祁阳县文家冲公社的一个山坡上,周围水草丰茂,洞穴遍布,是蛇类麕集之地。这是公社办的一个蛇场,场里饲养着四百多条蛇。他们用这些蛇制成蛇干、蛇胆、蛇皮、蛇酒等产品出售,今年1至8月份产量比去年全年还超过50%。
最近,记者迎着秋阳访问了这个蛇场。蛇场工人利用铁钩翻动洞内的蛇群,总共不下11种。
场里除了捕蛇饲养以外,还想办法自繁自养,今年已有4批小蛇破壳,目前正在孵5种蛇,计划孵二百多条。为了使家养的蛇具有野生蛇一样旺盛的生命力,他们创造了一个与野外相似的环境:蛇窝旁,青草盖地,流水盈池,鱼田蛙池并列,鼠洞蛇窝相连。各种蛇分类分龄饲养,它们分别在水池边、草丛中悠然游窜。目前正是蛇的成熟季节,蛇场工人们及时剖蛇加工成产品。
再过一段时间,蛇就要进洞冬眠,蛇场工人们正在研究改建防寒洞,保护种蛇安全越冬。


第2版()
专栏:

福建一农民养蛇供出口
福建云霄县农民养蛇能手吴清世,今年已向外贸部门出售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九百条,蛇卵六百七十粒,价值二千四百多元。
吴清世利用工余或晚上时间带上蛇药去捕蛇,已捕养一千四百多条蛇。他的蛇池里只放清水,不给食料,两个多月后蛇体变瘦,蛇胆却变大了,再来宰蛇取胆。蛇体可制成蛇酒和蛇干。还饲养母蛇,使之产卵。
现在,吴清世已带了五个学徒,准备扩大蛇场,并进行人工孵化小蛇。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一批富队依靠集体致富的经验
王涵之
在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中,党中央发出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农民先富裕起来的号召,鼓舞人心,推动了我国农村由穷变富的进程。三年多来,在农村人民公社中,穷队显著减少,富队迅速增加。按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社员人均分配收入计算:1976年,人均分配50元以下的穷队占总队数的42.8%,其中40元以下的最穷队占总队数的24.2%;150元以上的富队,只是个别的,不成比例。1979年,人均分配50元以下的穷队减少到占总队数的27.3%,其中40元以下的最穷队减少到占总队数的8.2%,出现了150元以上的富队38万多个,占总队数的7.6%。
更为可喜的是,在全国各地涌现出1,622个每人平均分配收入超过300元的大队,占大队总数的2.3‰。其中还有71个大队超过500元。突出的是黑龙江省爱辉县罕达汽大队,人均分配722元;上海市崇明县的渔业公社八滧大队,人均分配收入1,055元,每个劳力平均分配1,301元。
这批“冒尖”队,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各类不同地区都有。城市郊区占57.7%,农业区占26.1%,牧区占8.5%,渔区占5.8%,林区占1.9%。经济条件好的城市郊区、土地肥沃的北大荒、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等地有,黄土高原、高寒山区、荒凉海岛也有。这样的大队,在目前虽然是极少数,但它们象一盏盏明灯,照耀广大农村的前程。
这批富队致富的经验丰富,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队,通过不同的途径走向共同富裕,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的经验。主要是思想比较解放,批判极左流毒比较深透,政策落实得比较认真,能够按客观规律和经济规律经营生产,管理经济。本文侧重在经营管理方面,做些概括的介绍。
一、生产经营企业化
这批富队生产经营的第一个特点是,已经从自给自足的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中解脱出来了,真正在搞社会主义企业经营。他们按照本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商品率相当高。1979年,全国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统计,农副产品当作商品出售的部分,只占总收入的30.8%,而这批富队的商品率则占到百分之五、六十,甚至七、八十。
第二个特点是,从单一经济的狭隘圈子里跳出来,走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虽然目前社队办商业还有种种阻力,但农工副综合经营已普遍做到。他们从本地的自然特点和经济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地多人少的地方,先搞机械化,腾出劳力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工副业。人多地少的地方,发挥劳力多的优势,一面在土地上精耕细作,集约经营,夺取高产;一面广开生产门路,增加经济收入。城市郊区、工矿区,利用农工关系密切、交通方便的特点,大搞蔬菜、畜禽生产,大抓运输、劳务收入等等。这条致富的路子非常广阔,潜力大得很。往往是刚刚起步,就收入倍增。
这批富队内部的经济结构起了明显的变化。全国统计,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总收入中,农业收入占75%,其中粮食收入又占农业收入的76%,林牧渔业收入占6.3%,工副业收入占13.3%,而这批富队的农业收入同多种经营、工副业收入的比例,至少是对半开。
第三个特点是,不搞掠夺式的生产经营,十分注意基本建设,改造生产条件。农区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土地;牧区抓草原建设;林区抓抚育更新;渔区抓养殖基地建设等。他们不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而且认真保护自然资源,不断改善自然条件。青海省海晏县莫湘滩牧业大队,十年中围建草库伦56,000亩,种植多年生牧草3,400多亩,挖地下水截流13处,修蓄水池6个。全部牲畜有圈有棚。
二、劳动组织专业化
这批富队,由于生产经营上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副综合经营的,生产项目多了,自然而然引起劳动力实行专业分工。一般的一个大队除有几个农业生产队之外,一般有四五个、五六个专业队。如黑龙江省克山县黎明大队,500多个劳动力,农业队103人,占18%,工业队137人,占25%,畜牧队130人,占23.6%,园艺队59人,占10%,还有建筑工程队15人,科教卫生队51人,后勤队48人。有的大队在农业队中又分粮食、棉花、种子田等专业组。有的大队在工业队里又按厂矿分为若干专业组。专业组织大小不等,完全按着生产需要因事设人,有的生产任务需要一个人去干的,就设专业工;有的生产任务可以交给一户去干的,就设专业户。四川省把这样的专业分工,叫做“四专”,即专业队、专业组、专业户、专业工。
劳动组织专业化,标志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痕迹彻底改变。
三、生产责任制多样化
这批富队,由于生产项目繁多,专业分工复杂,因而生产责任制也必然是多样化。在农业队里,多数实行按定额记工,不联系产量。也有包工到组联产计酬的。有的实行田间管理责任到劳力,评比奖励的。在畜牧队、林业队、工业队、副业队,则是实行各种各样的几包一奖、几定一奖,统称“包、定、奖”的办法。还有实行以产量,产值记工的,还有包上交纯收入的,等等。完全按着生产项目实际需要而定,不搞“一刀切”。
在一个队里,多样责任制形式同时采用。一户社员家庭中的男女整半劳动力,分工在不同的生产岗位上劳动,各自承担各自的生产责任,各人挣各人的工分,这与过去小农经济时期,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的状况完全不同了。
四、劳动定额、劳动报酬标准化
劳动定额是计算社员劳动报酬的尺度。在单一经营粮食生产的队,劳动定额比较简单,往往是生产队干部根据自己的经验搞张口定额,没有统一的标准,社员常常闹矛盾。在搞综合经营的队,各行各业、不同工种,没有一个统一的劳动定额和计酬标准,难于掌握平衡合理。这批富队的经验,是对农林牧副工各业生产项目统一制定劳动定额、计酬标准和奖励标准,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进行综合平衡。对专业队、专业组、专业户、专业工按照统一的标准实行包、定、奖,有的还签定了合同。有的队,把统一的标准折算为按产量记工或按产值记工,如上交多少斤粮食记一个工,上交多少元钱记一个工。标准统一,合理平衡,社员都能积极劳动。
现在湖北、辽宁两省有几十个县已经搞了全县的标准定额的蓝本,发到各队作参考,各队可以按自己的具体情况修改执行。他们说,这项工作是忙了少数人,方便了多数人。
五、经济核算制度化
这批富队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领导班子既有政治头脑,又有经济头脑,会算经济帐,其中有一些是当会计出身的,他们注重经济核算,讲求经济效果。他们既抓增产,又抓节约,既抓开源,又抓节流。他们把错综复杂的财务物资,收付往来,用各种制度管得有条不紊。这里介绍几项主要制度。
一是建立费用定额、费用包干制度,做到使用化肥、农药、水、电、种子、饲料、饲草和小农具购置、机电设备维修等开支,都有费用定额。对专业队、专业组、专业户、专业工实行包工包产时,同时把费用也包下去。凡是认真实行这项制度的,节约开支的效果十分明显。
二是建立经济活动分析制度。按月按季公布收入帐目,发动干部、社员进行对比分析,与计划数字对比,与去年同期的数字对比,发现某一项收入减少,某一项开支增加,找出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弥补。这项制度往往同民主理财制度结合进行,发现贪污盗窃,多占挪用,及时处理。
三是对固定财产、库存物资,建立定期的清理、折旧制度和使用、保管、维修制度。对农业机械实行单机核算制度。
四是建立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这对于办好社会主义大农业的企业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制度,它是考核投入劳动、资金收到什么样的经济效果的主要办法。目前实行成本核算制度的队还很少,这批富队实行的也是少数。但是核算物资消耗的制度,应当普遍推行。
总起来看,这批富队的经验值得学习。但他们的经验还是不够完善,在生产经营上还有许多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办商业的渠道还没有打通。特别在经济管理上,对照企业的科学管理,差距很大。所有这些,都需要不断地加以改进、提高。
(原载《农村工作通讯》第十期,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