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时事综述

两伊冲突震动世界
何立
愈演愈烈的伊朗与伊拉克武装冲突,已经持续二十多天。这场冲突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地域的限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不安和忧虑,使中东和海湾地区本来就动荡不定的局势变得更加凶险。
对于这两个穆斯林邻国的武装冲突,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持不偏袒任何一方的中立立场,希望交战双方立即停火,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两伊冲突发生不久,40个伊斯兰国家委托巴基斯坦总统哈克前去伊朗和伊拉克进行斡旋。9月28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一项决议,呼吁两伊不要进一步采取武力行动,而是按照国际法准则和平解决争端。
国际舆论认为,两国兵戎相见是“不明智的行动”。这是因为:(一)战争白白消耗了两国的人力、军力和两国国民赖以生存、国家赖以建设的石油,损害两国的利益;(二)威胁了世界各国的石油供应,造成各地经济动荡;(三)战争造成的混乱可能导致超级大国的直接插手,这不仅使交战国的安全处于危险之中,对海湾国家来说,后果将更加严重,而且对国际和平也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尽早结束两伊战争乃是全世界人民的迫切愿望。
伊斯兰国家和阿拉伯国家对两伊冲突特别感到忧虑。因为战争的不断扩大,使阿拉伯国家的分歧更加表面化和尖锐化。一些国家与伊朗站在一起,一些国家则同情和支持伊拉克。10月10日,伊拉克政府宣布同叙利亚和利比亚断交,抗议它们“向伊朗运送军事装备”。最近,约旦国王侯赛因访问巴格达,公开表示对伊拉克的支持。伊朗多次对约旦、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未点名的其他国家”提出警告,要它们不要支持伊拉克,否则要为自己的行动承担“后果”。有的报纸认为,这种情况继续下去,阿拉伯世界面临分裂的危险。
阿拉伯国家担心两伊冲突扩大将会致导一些海湾国家更卷入冲突,战火有可能在海湾地区蔓延。10月2日,约旦政府领导人说,必要时约旦将在军事上干预这场海湾战争以支持伊拉克。据报道,两伊冲突以来,伊朗飞机曾多次进入沙特阿拉伯领空,沙特阿拉伯对此多次提出严重抗议。为预防不测事件,沙特阿拉伯除要求美国派驻机载预警飞机外,还在油田附近集中了大量的高射炮、导弹和其他防御武器,并宣布全国武装部队处于戒备状态。科威特作为受伊朗“警告”的国家之一,也采取了不少防范措施,如考虑延长现役军官服役期,加强海岸防卫,增加战斗机在首都巡逻等。据法国《新观察家》周刊最近一期报道,伊朗总统巴尼萨德尔说,如果海湾国家参战,伊朗将摧毁这些国家的石油设施,封锁霍尔木兹海峡。
主要依靠中东石油供应的西欧和日本,对不断扩大的两伊冲突也极为不安。伊朗和伊拉克在战争爆发以后都停止了石油出口,从而使世界市场的石油供应每天减少400万桶。如果战争继续发展,霍尔木兹海峡遭到封闭,那对西方将是致命的打击。因为西方国家所需石油的40%要经过这个海峡运出,其中以日本和法国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80%和60%。一家欧洲报纸指出,“这场冲突与欧洲无关,但欧洲的生存却取决于这场冲突的解决。”为此日本以及主要欧洲国家的政府和领导人分别发表声明和谈话,强调“保持海湾和霍尔木兹海峡的自由航行对世界经济是至为重要的”,并表示愿尽最大努力,抑制战火,确保波斯湾航道和霍尔木兹海峡畅通。
在两伊武装冲突发生的第二天,美国总统卡特发表声明说,“我们劝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不要干涉这场冲突。美国自己也奉行这种政策。”此后,美国政府多次重申这一立场。西方外交人士认为,美国所以采取这种作法,有两点考虑:一是这场冲突有可能使伊朗议会推迟考虑对52名美国人质的命运;二是如果伊朗政府在伊拉克压力下垮台,苏联可能乘机渗入。美国为了本国和西欧盟国的利益,积极向波斯湾调动军事力量,并酝酿召开西方最高级会议,制订应急计划,以“维护自由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权利”,防止苏联在海湾乘机得手。
苏联虽然也表示对两伊冲突采取中立立场,实际上却在“不介入”的幌子下干着推波助澜、浑水摸鱼的勾当。据西方通讯社报道,苏联一方面继续向伊拉克运送军火弹药,一方面又向伊朗表示愿意提供“军事装备”,企图使冲突扩大化和长期化,而它自己则坐收渔翁之利。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说,苏联极力“要把这场战争变成它今后使它在整个地区的巨大战略优势成为能有效控制海湾地区及其丰富的石油资源的渠道”。最近,苏联与叙利亚签订了一项“友好和合作条约”。西方观察家认为,这是苏联对两伊战争作出的“重大反应”,是“苏联进入中东的门票。”
伊朗和伊拉克武装冲突看来不会很快结束。它对交战双方以及中东、波斯湾地区以至世界局势将产生怎样的后果,全世界正予以密切的注意。


第7版()
专栏:

巴黎掠影
凯旋门畔的鸽群
从窗口远望巴黎圣母院
在巴黎旧书店里出售的油画作品


第7版()
专栏:

受过高等教育 具有专业知识
法国政界领导人年富力强
本报讯 据法国《政界领导人辞典》、《世界报》和《快报》周刊等介绍,目前,法国政界的领导人,绝大多数年富力强,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知识。他们“既有政治能力,又有管理能力”。现将他们的情况简述如下:
一、总统、总理和政府成员
吉斯卡尔·德斯坦总统现年五十四岁。一九七四年当选时才四十八岁。现任总理雷蒙·巴尔五十六岁。总统是法国著名“国立行政学院”的优等毕业生,总理原是大学教授和经济学家。
法国政府由二十名部长和十八名国务秘书组成,他们的平均年龄为五十一岁零三个月,其中最年轻的只有三十八、九岁。他们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或相当于大学文化水平。不少人还曾著书立说。
二、总统的“核心领导班子”
吉斯卡尔·德斯坦总统有一个经他精心挑选出来的由三十人组成的“高级智囊团”。“智囊团”的平均年龄不到四十九岁,最年轻的三十九岁。其中多数人都来自“国立行政学院”或其他著名学府,余下的也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或学者。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举重运动趋向“年轻化”
世界举重运动已有100年左右的历史,但至今仍有人担心:对尚在发育中的青少年运动员来说,他们的机体能否经受得起举重负荷?它会不会使人长不高?
其实,运动医学的研究和举重运动的实践,在50年代中期已经证明:这类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练习举重可以增强整个机体,特别是加强骨骼肌肉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青少年时期的举重训练,决不是仅仅利用重量负荷片面地发展力量,而是根据他们机体及其心理的特点,运用身体全面发展的现代训练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正是那些关心开展青少年举重运动,并在这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的国家,他们的技术水平在世界举坛居领先地位。
例如,目前保持6项举重世界纪录的保加利亚,11—12岁的少年就开始举重的专项化训练。东德允许10岁的孩子参加分年龄组的举重比赛。拥有三分之一举重世界纪录的苏联,规定参加共和国级举重比赛的最低年龄为14—15岁。它从1968年起就允许16—17岁的青少年运动员参加全苏举重锦标赛;而从明年开始,举重将被列为全苏中学生运动会的比赛项目,预计有4万多经常锻炼举重的学生参加各级选拔赛和决赛。一个名叫尤利·扎哈列维奇的苏联运动员,10岁开始练举重,1976年,他13岁参加全苏少年锦标赛时的体重不到48公斤,身高1.55米。今年他17岁,获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亚军,体重已增长到90公斤,身高1.80米。
从世界上重大比赛参加者的年龄来分析,举重运动“年轻化”的趋向也颇为明显。譬如,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举重冠军们的平均年龄是28岁,而第22届奥运会举重冠军们的平均年龄就减到24岁了。(巴陵)(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瑞典各界人士反对博格去南非参加网球赛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蝉联五届温布尔敦网球赛冠军的瑞典运动员布约恩·博格,打算参加今年12月在南非举行的一次世界网球表演一事,在瑞典激起抗议的浪潮。
斯德哥尔摩有影响的晚报《快报》呼吁博格退出这次由美国电视台发起的数百万美元的对抗赛。该报在头版的《不去南非》大字标题下,报道了瑞典的体育、文化、政界重要人士的愤慨的反应。他们批评博格同意去南非参加比赛。这些领导人反对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抗议与南非打任何一种交道。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东京举行首届“国际女子体育运动会议”
1980年10月9日,在东京内幸町新闻中心召开了首届“国际女子体育运动会议”。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日本的近卫宁子指出:“这是历史上由女运动家们集会,专门讨论有关妇女体育运动问题的第一次国际性会议。组织委员会邀请了国际上第一流的女运动员出席会议,交流心得体会,探讨男女运动员之间在各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差别与差距等问题……。”
应邀参加会议的共有7位国际体坛上的知名女运动员。她们中间有:曾在两届奥运会上获得女子体操全能冠军的捷克斯洛伐克女运动员加斯拉芙斯?;著名美国女子短跑冠军埃比琳·阿修弗特;被誉为“阿尔卑斯女王”的著名奥地利女高山滑雪家安妮玛莉·莫扎·布列尔;著名日本登山家今井通子。
(邹振)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二米一四的美国女篮新星
左边的这幅照片是一个巨人正在与站在椅子上的体育专栏记者谈话。这个巨人是谁呢?她的名字叫斯·盖,现年二十一岁,是正在美国亚拉巴马州立大学学习的澳大利亚姑娘。她喜爱篮球,特别是身材竟有二·一四米之高,所以很快就被选进校代表队。目前她是美国全国各女子篮球队中身材最高的队员。预计在不久将要举行的全美篮球比赛的季节中,斯·盖将是一位不可轻视的主力队员。


第7版()
专栏:

澳大利亚积极加强防务
魏玉琴
在苏联霸权主义竭力向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侵略扩张的形势下,地处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的澳大利亚,正在积极加强防务。
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澳大利亚认为,“作为澳大利亚安全支柱的战略秩序大大恶化”,并立即作出反应。它一方面强烈谴责苏联的侵略行径,强调盟国间协调政策和行动,呼吁世界上的大国和小国、第三世界,包括伊斯兰国家,以共同声音和一致的行动,挫败苏联的全球扩张战略。另一方面,它强调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能力”,提高防务准备的总的水平和防务费用的实际水平,支持盟国,承担一部分防务责任。
澳大利亚也十分重视东南亚的局势。尽管澳大利亚现已决定不久将不再承认民柬政府令人失望,但它一直和东盟、南太平洋国家一致谴责苏联入侵阿富汗和越南侵略柬埔寨,认为这是苏联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弗雷泽总理说,苏、越的侵略行动表明,这一地区必须加强地区防务,共同对付扩张主义威胁。澳大利亚强调愿与东盟国家协调政策,保证履行根据马尼拉条约所承担的义务。澳大利亚还与新西兰、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就恢复已停止近10年的一年一度的军事演习达成一致意见。澳大利亚还表示愿向泰国出售武器,向巴基斯坦提供非军事援助,同意新加坡派一小批“空中之鹰式”喷气战斗机到澳大利亚进行训练,也接受地面部队在澳大利亚进行军事训练和演习。今年2月,澳美新理事会提早举行第29届年会。年会的公报宣布把澳美新条约适用范围扩大到印度洋地区,决定加强3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合作。为了防止苏联向南太平洋地区扩张,澳大利亚还加强了与有关国家的磋商,把对这一地区的援助从现有水平上增加40%,以帮助这些岛国加强自身的安全。
作为美国的盟国,澳美两国签署了防御装备问题谅解备忘录,承认两国间的特殊关系。澳大利亚政府同意美国从关岛起飞的B—52轰炸机在澳大利亚东北部进行低空训练,以及利用澳大利亚的基地添加燃料和进行维修。美国要求在澳大利亚设立B—52飞机中途停留基地,双方目前正在进行谈判。3月下旬,弗雷泽总理正式宣布,澳大利亚在它的印度洋沿岸向美国提供长久性基地设施,并提供一般物资和给以必要的补充。
为了增强自身的防务能力,澳大利亚重新审议了防务开支,决定增加国防开支,迅速加强国防现代化。在1980—1981财政年度新预算中,计划拨出35亿多澳元(100澳元相当人民币173.60元)用于防务,比上一财政年度增加17.7%,今后5年内,基本投资方面的国防开支还将增加到25%。澳大利亚还制定了和平时期最大的加强海军计划。计划用8,800万澳元加强西海岸的国防设施,建立新的空军基地,扩建科克本海峡的海军基地,改进利尔门斯空军基地,整个海军造船和基地现代化将要花费大约20亿澳元。
为了提高实战能力,澳大利亚加强了海、空军的训练。今年8月,澳、新、美三国海、空军,在塔斯曼海到印度洋的广阔范围内进行了联合军事演习;8月下旬,澳大利亚和美国空军再一次进行了联合空防演习;本月6日,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又进行了联合空防演习;澳大利亚还将于本月中、下旬进行近年来最大的一次陆军演习。
前不久,澳大利亚政府还发动了一场招募预备役人员运动,计划在一年内把国民警卫队增加8,000人。
澳大利亚政府为了亚、太地区和自身的安全重建北方防线的种种努力,遭到了苏联霸权主义者的猛烈攻击。苏联《新时代》杂志指责澳大利亚“突然”谈起了“安全问题”,加入了围绕阿富汗事件的“反苏运动”;说什么澳大利亚的“安全问题”不是“苏联的威胁”,而是弗雷泽政府人为地制造出来的。苏联的这种攻击,恰恰说明澳大利亚加强防务,是遏制苏联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扩张的一种有效措施。


第7版()
专栏:

迅速发展的突尼斯旅游事业
安国章
突尼斯发展旅游事业的历史并不长,只有十几年,但发展的速度却很快。
据突尼斯《行动报》报道,1962年,突尼斯接待不需住宿的旅游者不到6万人,1975年就增加到一百多万人,差不多增加了20倍。在突尼斯过夜的旅游者增加得更快,1962年只有40万个夜晚,1975年达到890万个夜晚。按人数计算,去年到突尼斯旅游的已达130万人次,相当于突尼斯人口的四分之一。旅馆的床位增加也很快,1977年只有6.4万个,到1981年计划增加到8.5万个。旅游业给国家赚取的外汇也越来越多,1978年旅游业外汇收入达1.67亿第纳尔,为1962年的八十多倍,在突尼斯全国外汇收入中,已占第二位。目前,旅游事业已成为突尼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突尼斯旅游业发展如此迅速,除了它具有宜人的气候,迷人的海滩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外,主要是国家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为加速旅游业的发展,成立了突尼斯旅游旅馆公司,统一管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旅馆,使每个旅游中心都有一座高级旅馆,供旅游者使用。同时国家拨出相当的资金加强对旅游地的建设和必要设施的配备。为吸引旅游者,加强了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从1971年到1979年国家用于修缮名胜古迹的费用就达16.3万第纳尔。
旅游工作人员和服务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旅游事业的命运,因此,突尼斯在大力增加专职旅游人员的同时,加强了对他们的培训工作。1976年在纳布勒开办了旅游学校,1978年就有226名学生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对一些没有受过训练的在职人员也分批送他们进学校学习。为使旅游者在突尼斯生活得愉快、舒适,突尼斯旅游部门除在旅馆内设有各种娱乐设备外,还在旅游区举办各式各样的国际联欢会,使旅游者不感乏味和疲劳。对旅游的宣传,突尼斯也很重视,不仅备有大量的旅游宣传品,还邀请新闻记者和外国的旅游同业者,向他们介绍突尼斯的旅游工作和所取得的成就。


第7版()
专栏:

秘鲁考古新发现:马起源于南美洲
秘鲁一些科学家根据最近的考古发现,提出了马的原产地是南美洲的新见解。
迄今为止,科学界一般认为,马起源于北美洲,以后进入欧亚大陆。
不久前,在秘鲁北部发现了古印第安人制作的一个高约20厘米的骑马人黑陶塑像。这个塑像属于早在欧洲人进入南美以前很久就存在的古印第安人的奇姆文化。几年前,考古学家卡尔迪奇在秘鲁还发现了马的化石残片。发现地点是10万多年前栖居在现代秘鲁的史前人的村落。
某些秘鲁科学家根据这些发现提出,马原产于南美,以后经过巴拿马地峡进入北美。后来,为躲避寒冷,马群经过当年还是陆地的白令海峡进入亚洲。而阿拉伯马正是由这些马繁育的。摩尔人征服西班牙时,于公元711年把阿拉伯马带入比利牛斯半岛。8个世纪以后,又由西班牙殖民者重新带回南美。至于在西班牙人到达南美以前一个很长时期内,马为什么在印第安人中消失,这并没有得到解释。(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