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纠正单纯追求数量的作法 调整畜牧业内部比例关系
那曲县红旗公社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本报讯 记者申万起、群桑报道:西藏自治区那曲县红旗公社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单纯追求牲畜数量的作法,下功夫调整畜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提高牲畜质量,加快牲畜周转,畜牧业生产和社员生活都有很大提高。1978年,人均收入增加到173元,1979年又增加到200元,今年预计最低也可达到225元。
红旗公社办社初期有牲畜2万来头,平均每头牲畜占有草场25亩以上。那时,牲畜与草场比较适应,加上精心管理,合理淘汰,生产发展比较稳定,社员生活也较好。后来,这个公社被树立为牧业学大寨的典型,随着这顶桂冠而来的,首先是要求牲畜越多越好。为了追求数量,人为地控制淘汰,不准宰杀。1970年至1973年,牲畜每年平均总增15.8%,而只淘汰6%左右,结果造成公畜、老弱畜比例大增,母畜、壮畜比例下降。每逢冬春寒冷缺草季节,牲畜大量死亡。从1975年至1977年,平均每年死亡13.5%,淘汰只有7.9%。大批牲畜养了几年,既不能吃,又不能卖,白白死掉,造成很大损失。
由于单纯追求牲畜数量,全社牲畜由办社时的1.6万头增加到3万多头,使牧草采食过度,草场退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社便不顾条件,强调大搞草原建设,浪费了集体的大量人力、财力。当时,红旗公社只有500多个整半劳力,平均每个劳力放牧七八百头牲畜,劳力已感紧张,但每年还要抽出150至200个劳力搞这些建设,最多时曾抽过250个劳力,几乎占全部劳力的一半,严重影响了牲畜管理,使牲畜空怀率有时达到30%以上,牲畜质量也大大下降,甚至成批死亡。
1977年,对红旗公社来说,是教训最深刻的一年。这一年,由于过分强调牲畜数量,给草场带来了不堪负荷的压力,牲畜死亡15.3%,相当于当年全社向国家出售和社员自食的1.5倍。多年来辛辛苦苦饲养的牲畜连续成批死亡,使他们认识到科学养畜的重要性。
为了迅速扭转畜牧业生产的被动局面,他们首先从改革畜群结构入手,调整已经失调的畜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这一年尽管牲畜死亡严重,到秋天还是把老弱畜与部分公畜淘汰掉,淘汰率上升到9.8%;第二年,他们认真管理,使成畜死亡率下降到2.7%,牲畜总增达24%;秋天淘汰率达到17.13%,结果当年社员人均收入增加了24元,肉食由过去多年的七八十斤增加到203斤,上缴国家的畜产品也显著增加,并且减轻了草场压力。1979年,全社进一步健全了生产责任制,成畜死亡2.9%,牲畜总增达到24.17%,又淘汰了17%,社员分配与对国家的贡献又大幅度增加。今年成畜死亡2.1%,牲畜总增23%。他们准备进一步提高淘汰率,不再要求纯增。调整畜群结构三年来,全社牲畜死亡每年平均降低到2.8%,牲畜总增达到23.7%,淘汰达到19%;人均收入平均每年递增14.5%。更重要的是,1979年的母畜比例由过去多年的40%多提高到58%,其中牛提高到51%,绵羊、山羊提高到60%;适龄母畜达到70%以上。他们认为,只要象这几年一样,认真调整好畜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不断提高牲畜质量,加快牲畜周转,即使没有纯增或纯增很少,收入也会不断提高。
红旗公社对草原基本建设的经验教训也进行了认真总结。他们认为,从长远来说,要发展畜牧业,当然要搞好草原建设,但由于红旗公社草场比较广阔、劳力比较紧张,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是要以合理利用天然草场为主,建设人工草场为辅。这样做对于加强畜群管理,保证连年增产,起了很大作用。


第2版()
专栏:短评

提倡科学养畜
多年以来,各地单纯追求牲畜数量,把头数多少作为衡量畜牧业生产好坏的主要标准,牲畜头数愈多,成绩愈大。因此,该淘汰的不淘汰,老弱牲畜增加,畜牧业内部比例失调,牧民收入下降,草场退化,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很大危害。
那曲县红旗公社改变单纯追求牲畜数量的作法,根据当地草场、劳力和牧民的经济条件,合理安排牲畜的总增与纯增、存栏与出栏、自食率与出售率这样一些比例关系,在合理利用草场和调整畜群结构方面下功夫,使牲畜周转加快,质量提高,提供的畜产品比过去多了,社队收入不断增加。这个公社的经验,值得重视。
发展畜牧业同从事其他生产一样,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按照规律办事,生产就发展;凭主观愿望办事,盲目蛮干,生产必然受到破坏。过去,我们在养畜和草原的利用与建设上办过不少错事,这是畜牧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引以为鉴。
肃清畜牧业生产中的极左流毒,不光是基层的事,特别需要有关省、自治区和中央有关的畜牧、计划、统计部门,采取具体措施,纠正过去一些不科学的规定。上级领导部门仅仅要求下面完成存栏、总增、纯增等几个指标,是很不合理的。许多地方曾提出合理建议,要求用畜产品或总收入作为畜牧业生产的总指标,但是一直没有下文。发展畜牧业要靠政策,靠科学。我们提倡科学养畜,就要破除因循守旧的框框,改革不合理的制度,逐步摸索出一套完善的管理和饲养的办法,以促进畜牧业发展。


第2版()
专栏:

发挥河网密布水源丰富的优势
青浦县广开门路靠水致富
本报讯 通讯员唐嘉文、施芝鸿报道:地处淀山湖畔的上海市青浦县,两年来充分发挥河网密布,水源丰富的优势,广开门路,靠水致富。全县以水为主的副业生产两年跨了两大步,社员全年人均分配增加了110元。
拥有25万亩水面的青浦县,过去优势不能发挥。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开展穷青浦如何富起来的讨论,决心在开发水乡、靠水吃水上做文章,开了8条门路:
一,利用河沟池塘,发展淡水养鱼。他们划定水面,专群结合,一边扩大外塘放养,一边建设精养鱼塘,使淡水鱼产量有了较大增长。今年,他们积极鼓励生产队养鱼。香花公社已有42个生产队利用园沟、河沟放养了30万尾鱼苗,并以此为基础,开设了“鱼鲜酒家”。1至8月,营业额就达七万多元。这个县还因地制宜地发展了鳗鲤、泥鳅、黄鳝、蚬子、田螺等各种小水产。
二,利用优质湖水,发展酿酒业。他们凭借淀山湖水面辽阔、水质纯洁的有利条件,开设酒厂。目前全县已拥有大小酿酒厂六家,年产黄酒、白酒共一万六千多吨,占全市总产量40%左右,年产值一千三百多万元。
三,利用广阔水面,发展河蚌育珠。全县社社队队都把放养珍珠蚌列为重点副业项目。
四,利用荡田洼地,广种水生作物。青浦县荡田洼地多,他们广种菱、藕、茭白、茨菇、荸荠等水生作物,既增加了收入又活跃了市场。
五,利用江河湖汊,饲养鸭子。如今的水乡变成了鸭乡。全县共饲养蛋鸭四十多万只、菜鸭六十多万只,还试养了三十多万只填鸭、肥肝鸭。
六、利用河坡滩地,发展杞柳编织。全县栽种面积已达七千多亩。同时,积极发展柳条编织出口。去年,这项产值达一百五十多万元。
七,利用低洼田,种植席草。目前全县已种植九百五十多亩,年产凉席二十多万条,占上海市凉席消费量的五分之一。
八,利用丰富草源,饲养草食动物。青浦县圩堤总长七百多公里,草源极为丰富。他们大力发展湖羊、山羊、长毛兔等食草动物。今年光湖羊和长毛兔的皮毛收入就可达六十多万元。


第2版()
专栏:农业珍闻

长白山天池中发现奇异动物
新华社长春10月10日电 在长白山天池中,发现有一种奇异动物在游动。8月21日到23日白天,有十多人看到了这种动物。据目击者说,他们看到在距天池北岸的约四十多米处有两只动物一前一后速度很快地游来。其中一只出水部分较多,头状如蛇头,直径约15厘米,眼圆似栗子,嘴向前凸,脖子直径约10厘米,皮毛灰白色,光滑似海豹,但无花斑。两动物听到岸上人声,在距北岸约30米处折回,潜入水中,后又再次浮出水面。它们转弯时划水半径很大,游迹呈人字箭形波纹,直线拖曳达十多米。根据出水的头、颈和背部的一部分推测,全身可能有牛那么大。
据悉,天池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的中央,湖面海拔2,200米,平均水深204米,最深处达373米,面积9.8平方公里,地处高寒。有关单位已派出人员,对长白山天池中出现奇异动物问题进行观察和研究。


第2版()
专栏:农业珍闻

新疆一只羊体重达二百八十斤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十月九日电 新疆阿勒泰大尾羊中,有一只体重高达二百八十斤。它是阿勒泰地区富蕴县永红公社大尾羊场培育出来的一只种公羊。一九七六年,永红公社大尾羊场在幼畜中挑选出一百五十只公羊羔,经过四年精心培育,显示出良好性能。这只种公羊是其中的一只。


第2版()
专栏:农业珍闻

宁夏地震湖中彩鲫惹人喜爱
一种稀有的彩色鲫鱼,引起了宁夏水产科学工作者的重视。这种命名为“西吉彩鲫”的鱼,估计在宁夏只有1万尾左右。
据悉,60年前宁夏曾发生海原大地震,地处震区的西吉县境内山峰崩塌,堵截山涧,形成了许多地震湖。西吉彩鲫便是在这些地震湖中发现的。
西吉彩鲫一般特征与普通鲫鱼相同,但体色鲜丽,有通体纯白、纯红、纯黑、金黄或黑紫的,有一身五色俱备的,五彩缤纷,惹人喜爱。
历史上有关彩色鱼种的记载,曾见于《宋史》。据称,公元1189年,有人在钱塘江见到过一尾身被五彩丽色的鲫鱼。西吉彩鲫是1964年第一次在西吉两个地震湖中发现的。不久前,宁夏水产工作者再次去西吉,又在4个地震湖中看到了这种彩鲫。但它到底起源于何处?是当地土种鱼类,还是鲫鱼变种?尚有待于研究。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祁阳县采取多种形式办农村托幼组织
据新华社长沙10月10日电 湖南省祁阳县采取多种形式办农村托幼组织,收到较好效果。现在全县已办起各种托幼组织一千零六十多个,一岁以上幼儿的入托率达到42%。
过去这个县有的地方不顾幼儿多少、居住情况等具体条件,一律规定以生产队为单位办园、所,有的规模过小,保育人员过多,加重了社员负担,许多园、所没有巩固下来。今年春天,县里经过调查,改变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现在,祁阳县农村托幼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有以大队为单位办学前幼儿班,有生产队办的婴幼儿班;也有由生产队联合办托幼班。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省二龙山农场养鹿队在野外牧鹿。
叶善贤摄


第2版()
专栏:

稳定责任制 安定社员心
林县秋收秋种工作又快又好
据新华社郑州电 中共河南省林县县委采取措施,稳定农村中现行的各种生产责任制,安定了人心,全县的秋收秋种工作搞得又快又好。
去年以来,林县农村普遍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社员的积极性。但是,前一阵一些流言传来了。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秋季生产和其它各项工作。县委立即召开了有县、公社、生产大队干部参加的三级干部大会,充分肯定生产责任制的巨大作用,同时根据本县农村的生产水平、管理经验和广大群众的意愿,提出林县主要采用联系产量到劳力、联系产量到作业组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等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少数深山独户,可以包工包产到户,超产归己。由于干部、社员的思想统一了,全县迅速出现了秋季生产高潮。


第2版()
专栏:

玉林县农村幼儿园办得好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县的广大农村,已有76.7%的大队办起了幼儿园或幼儿班,三千五百多名入托幼儿健康成长。家长们反映:孩子入了幼儿园,学习好,守纪律,懂礼貌。
玉林县托幼组织发展得较快较好,是这个县各有关部门协同努力的结果。县、社两级都成立了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县教育局和公社教育组配备了负责幼儿教育的专职干部。
玉林县的幼儿园分大队办、生产队办、几个生产队联合办和学校附设幼儿班4种。


第2版()
专栏:

他关心的是绿化大地
——记林业科学家吴中伦
有一位科学家,在全中国到处走,走到哪里,就关心哪里的大地绿化了没有?树木长得好不好?长些什么树木才更好些?这位科学家名叫吴中伦。
吴中伦生长在浙江省诸暨县枫桥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同树木结下缘分。刚刚13岁,他就到上海郊区一个农场里干活,什么嫁接呀,扦插呀,采种呀,育苗呀,种花呀,什么都干。干了3年,他去读书,还是学林业,同树木打交道。在金陵大学农学院林学系毕业后,他又到美国耶鲁大学林学院和杜克大学林学院学林业科学,获林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献身祖国的绿化事业。
他今年67岁了,担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还经常到林区考察。他曾两次出席世界林业大会,做学术报告。他对森林生态、森林地理,和我国主要林区的森林分布、森林类型的采伐方式、更新方法,育林技术以及杉、松和杨树等重要用材树种的生态习性都有较深入的研究。他对实现大地园林化以及保护水源林,发展薪炭林等,都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吴中伦看到,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至少有一半是处于森林气候地带。这一半面积中,除了平原及江湖以外,有60%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具备发展林业生产的巨大潜力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另外一半虽然不是到处都能长树木,但也有不少局部地区可以长树木,而且那里的树木对于人民生产生活更加重要。解放以来,全国造林保存面积,已经达到4.2亿亩。如南方广大山区丘陵的大面积杉木人工林;从北部湾到浙江温州湾的沿海海滩和沿海岛屿大面积的木麻黄林;雷州半岛及两广的大面积桉树林;以及华北平原的农田防护林带。
解放以来,吴中伦带领一些林业科学工作者,对我国主要林区和宜林地带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初步弄清了这些地方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技术措施。
1958年到1959年两年,他参加西南高山林区的森林考察。这里有高山深谷,滩险水急,是众河之源。调查一块标准地要直上直下一二千米,有时还要过摇摇晃晃的独木桥、溜索桥,十分惊险。当他们发现一些高耸云霄的云杉、冷杉,繁花似锦的高山杜鹃和绿草如茵的高山草甸时,就忘记疲劳和艰险,只想着如何保护好祖国的这些珍贵资源。经过调查,他们把复杂的西南高山作出区划,提出每个林区的建设策略和经营措施。
60年代初,吴中伦还带领一支二百五十多人的森林综合考察队,走遍大兴安岭林区,进行综合考察。他们翻山越岭,攀陡坡、涉沼泽,时而汗流浃背,时而冰水刺骨。特别是在东北林区有种类繁多、数不尽的蚊虫、牛虻,从清晨到傍晚见人就叮咬吸血,弄得他们浑身痛痒,满脸伤疤。他们不畏艰苦,克服种种困难,翻山越岭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了《大兴安岭林区主要森林类型采伐方式及更新措施》、《大兴安岭人工更新技术及丰产林规划意见》、《大兴安岭林业自然区划草案》。根据这个林区主要落叶松的生物学特性,树木结构和树林下面小树天然生长的情况,提出了“两次渐伐”的采伐方式。这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曾列为全国重要科技成果。
大地要绿化,进一步就要园林化。吴中伦为我们描画出一幅壮丽的大地园林化景色。他说,当园林化实现的时候,那将是无边绿树连天接,不尽红花满地开。不仅如此,还要做到处处鸟鸣,季季花香。他写了一篇《园林化树种的选择与规划》的论文。论文中谈到:无论城市,还是气候干燥的少林地区,都需要有一定的绿地面积。对于游览区,他更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景色。北京的昆明湖和西山,杭州的西湖和北高峰,武汉的东湖,南京的玄武湖和紫金山,昆明的滇池和西山,等等,都是我国大城市的风景区,要用青松翠柏,绿柳丹枫,把它们打扮成葱茏秀丽的游憩场地。吴中伦认为,这些地区既要有森林之美,也要有园林之胜。
吴中伦来到了陕西,看那黄土高原,沟壑满布,绿少黄多。祖国文化的摇篮,变成这个样子,他慨叹不已。陕西省由南到北,由河谷、盆地到高原、丘陵、高山,气候和地貌复杂多样,水土流失,风沙成灾。但他认为,除了少数地区外,这里有优越的林业生产条件和巨大的生产潜力,许多地区十分需要森林发挥防护效益。他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农林牧综合发展科学研究讨论会上,作了一个《对于陕西省林业工作的一点初步意见》的学术报告,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关于林种和树种的规划设想。
为什么有些地方绿化不下去,而且树木越来越少?为什么有些地方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吴中伦研究了这个问题。他发现,农村能源的短缺是一个根本原因。全世界依靠烧柴提供能源的约有15亿人口。在我国,寻找烧柴成为广大农村人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沉重负担。由于烧柴奇缺,森林植被和灌木草本,都被挖掘殆尽,成为当今破坏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他说,过去人们说“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把柴列到第一位,是有道理的。四川有句话说,“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就愁柴,钱都塞到灶孔里烧掉了。”吴中伦认为,自己作为一个林业工作者,对广大人民迫切需要的烧柴,过去没有认真研究,感到不安。所以,他近两年来作了一些调查和访问,并且认为,有计划地发展薪炭林,是解决农村能源的重要有效途径。森林进行光合作用,每年所生产的生物产量为1,000亿吨,其中木材为400亿吨。木材是转化太阳能的,利于贮存的能源。现在,生产木材提供能源已经是林业生产的新课题了。
为了发展森林,吴中伦认为,必须保护水源林。在重要水源地区的森林,它保水、保土的作用,远远超过提供木材的价值。这种地方的森林就叫做水源林。水源林遭毁坏或者得不到妥善经营,土壤就会受到破坏,水源就会失调,影响水质和水量。因此,水源林可以说是农业命脉的命脉。吴中伦举出许多例子,说明保护水源林的重要性。比如,河南省光山县,历史上是个树茂林密的地方。1958年后,这里滥伐森林,造成大面积荒山,引起水土流失,使河床日益抬高,有些河床高出农田;大水一到,泛滥成灾!因此,他提出,岭脊岗梁以及二十五度到三十度以上的陡坡,要划作水源林,部分划作绝对保安林,只能进行卫生采伐和采集枯枝以及果实种子,其余部分也只能轻度择伐。各个林场都要划定水源林,按水源林经营。
各地的植物,包括树木在内,都有它们自己的进化体系和分布领域。但是并不是说它们不能适应于其它地区。所以,吴中伦主张引种国外树种,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本地区或本国内林业建设需要的外来树种,十分有利于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增加林产品的种类,包括木材林及多种林产品,有利于充分发挥森林的防护作用和森林的美化价值。吴中伦说:“我国引种国外树种有悠久的历史。比如,核桃、石榴、葡萄,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他写了一篇《中国国外树种引种》的论文,就我国各个地区的引种条件、目的和经验,进行了论述。他说,现在,我国已引进的国外树种很多,已经在各地安家落户。直干蓝桉、二叶桉、美国南方松、沙兰杨、意大利杨、美洲黑杨、油橄榄,等等,都很有发展前途。1972年他从意大利带回的美洲黑杨的两个变种,送给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在江苏试种,生长极快,五年生高达17米,单株材积达0.2到0.3立方米。
今年3月5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指示中说,“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大规模地开展植树造林,加速绿化祖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吴中伦看到这个指示,干劲更大了。他说,东北三省的面积相当于挪威、瑞典、芬兰三个国家的面积,自然条件比他们还要好。但是这三个国家每年采伐量是一亿多立方米。我国亚热带地区有六、七个日本大。但是,日本现在森林生长量达6,000万立方米,每年采伐4,000万立方米,到2020年还计划增加到9,000万立方米。我国的平原地区加起来,等于十几个丹麦。但是,丹麦每年生长量为220万立方米,采伐量为二百多万立方米。所有这些情况说明,我们林业的发展,很有潜力,很有希望。当前,我们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按科学规律去建设林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林业建设上的优越性,尽快绿化祖国,使林业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提供大量的木材和多种林产品。
本报记者 柏生(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