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永远鲜红的战旗
——记西班牙国际纵队中国支队
高放
在首都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里,高悬着一面珍贵的锦旗。这面曾经经历过战斗洗礼的锦旗,凝结着中国和西班牙战友深厚革命情谊的锦旗,上面用中文和英文写着:
“国际纵队中国支队
中西人民联合起来!打倒人类公敌——法西斯蒂!
朱德 周恩来 彭德怀同赠”
凝视着这面火红的战旗,人们不禁回想起30年代后期战火纷飞的岁月……
1936年7月,西班牙人民掀起了反抗德、意法西斯和佛朗哥反动派的革命战争。世界各国多少进步人士,热烈响应共产国际的号召,纷纷奔赴西班牙战场,于同年10月组成了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战斗。参加国际纵队的有53个国家的3万多人。国际纵队共分5个旅,其中有法国人组成的巴黎公社百人团、德国人组成的台尔曼营、意大利人组成的加里波的旅、美国人组成的林肯大队等等。当时我国正处于全面抗战前夕,虽然国内没有直接派人去西班牙,但是旅居欧美的华侨一百多人翻越比利牛斯山,踊跃参加国际纵队。他们之中有革命知识分子和华侨工人,绝大部分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到达西班牙后,即转到西共过组织生活,并在西共统一领导下参加战斗。他们分散在各个团队,有参加步兵、炮兵、坦克兵、骑兵的,也有在卫戍部队、工程队以及搞军需、运输和医护工作的。
无论是在中线大反攻或在东线大反攻中,在突破厄布罗河防线的战役或在解放肯托城的强攻中,也无论是在进攻突击或势危扼守的激烈战斗里,中国同志都冲锋在前,艰苦奋斗,英勇善战,忘我杀敌。尤其是在首都马德里的保卫战中,中国战士和国际纵队的战友们高唱《国际歌》,同法西斯强盗作决死搏斗。许多人多次负伤,轻伤不下火线,重伤养好了又立即重返前线。有个战士不幸被敌人俘虏后,他反复说服了看守,终于逃出虎口,昼伏夜行,跋涉6天,找到队伍后又投入战斗。曾任西班牙共和国民军第45师14纵队救护队队长的刘景田,在中央和东部战线辗转服务两年,负伤数次,被誉为“以英勇冠称全军”的战士。在作战中,中国战士同西班牙、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战友结下了深厚情谊,中国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光辉事迹,深受国际友人称赞,并多次受到国际纵队司令部的表扬和嘉奖。
正当中国同志鏖战于西班牙之际,周恩来等同志赠送的锦旗不远万里,通过中国海员工会从上海经马赛,于1937年秋送到西班牙前线。战士们接到锦旗时,兴高采烈、豪情满怀地欢呼:“中国的战旗送到了!”这面代表祖国4亿人民心意的战旗,给予鏖战海外的战友们以多么巨大的鼓舞啊!他们和锦旗的合影,被广泛刊登在西共、西班牙工会和国际纵队的报刊上。
1938年10月,国际纵队被迫撤出西班牙前,中国战士还同各国战友一起赶赴巴塞罗那前线,甘愿为西班牙人民洒尽最后一滴血。“中国战团在西国死伤八九”(注),大部分牺牲在西班牙前线,剩下一小部分返回欧美,其中有7人历尽千辛万苦,返回祖国继续参加抗战。在法国当过20年工人的张瑞书,在西班牙战争中3次负伤,由普通战士升为班长、排长和担架队队长。他回国后曾在解放日报、新华社担任保管、出纳、干事、秘书等职,于1968年病逝。曾化名为林济时的谢唯进,在德、法等国从事宣传工作11年,担任过西班牙共和国民军第35师重炮队指挥部副官和国际纵队反坦克炮队政委,回国后从事政治、军事工作,全国解放后曾在空军工程部任职,于1978年病逝。他们都在西班牙贡献过自己战斗的青春。
西班牙国际纵队中国支队当年高举的国际主义红旗,将永放光芒!中西两国人民、两党党员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将万古长青、日益发扬光大!
注:见《西班牙国际义勇军中国战团告全国同
胞书》 〔童介眉插图〕(附图片)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从盲童到部长、文豪
——埃及塔哈·侯赛因不平凡的一生
郭敏功
1902年秋,在埃及首都开罗,当爱资哈尔大学开学那天,一个身材瘦小、年方13岁的盲童,由人领着,跨入这座伊斯兰世界的著名学府。他的嘴角挂着欣喜的微笑,脚步一点也不蹒跚,脸上毫无一般瞎子常有的不幸阴郁。这盲童,就是日后享有世界声誉的埃及大文豪塔哈·侯赛因。
塔哈·侯赛因被称为“阿拉伯文学之柱”。他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阿拉伯新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很深造诣,对历史、哲学也有精深的研究。除了写作和在大学执教外,他担任过文学杂志主编、文学院院长、大学校长、教育部长、阿拉伯语言协会会长、阿拉伯国家联盟委员会主任和埃及作家协会主席等要职。一个自幼双目失明的人,在事业上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阿拉伯世界受到如此尊敬,这在世界上是鲜见的。他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的一生!
1889年,塔哈·侯赛因出生在埃及南部尼罗河畔的一个农村里。他的父亲是个雇员,要养活13个孩子,生活是很不富裕的。年仅三、四岁,塔哈因患了眼疾,就不幸过早地双目失明了。这对孩子的心灵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但是,幼小的塔哈是倔强的,他对人世的艰辛感受强烈,而求知欲又惊人旺盛。他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虽然他曾因受人嘲讽、冷遇而感到伤心,但生活却告诉了他,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只有发愤图强,闯出一条生活之路,才是至关紧要的。小塔哈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除了完成私塾的课业外,还经常请同学、家人给自己念书;别人朗诵诗歌,他总站在旁边静听;为了吸取更多的知识,他常独自出门,扶着墙走到村里一家小铺前同人聊天,或倾听乡下人用淳朴的语言谈天说地。就这样,小塔哈为进入爱资哈尔大学作了准备。
塔哈把进入爱资哈尔大学看成是投入了知识的海洋。为了汲取尽可能多的“海水”,他宁愿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甚至生命。他攻读法律学、文法学、伦理学和教律。刚入学时,有人讥笑地称他“瞎子”,他大声回敬说:
“我是瞎子,但比你们看得清楚!”他说过:眼睛的失明,不能阻挡我听课,更不能阻挡我为祖国的兴旺贡献力量。正是怀着这种崇高的思想和决心,他战胜了经常的孤独,有时饿了,就啃点难吃的黑枣和粗饼……。可是,时过不久,他就对爱资哈尔大学失望了:教学内容的刻板、枯燥,他不满、厌倦。1908年,埃及大学成立,他高兴地转入这所新大学,废寝忘食地学习并显露了自己的才华。1914年毕业时他光荣地获得了埃及历史上颁发的第一个博士学位。同年底,埃及国王亲自批准他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在巴黎,他又获得了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回到开罗,在埃及大学任教授,成为一位深受学生尊敬的双目失明的教授。
20世纪初,埃及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波涛汹涌。在文化领域,新旧思想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塔哈·侯赛因站在文艺复兴派一边,反对文学和宗教上的保守主义,主张思想自由。他在1926年发表的《论蒙昧时代的诗歌》,遭到保守派的围攻,他的著作一度被查禁,但他没有向保守势力屈服。
塔哈·侯赛因是才华横溢的作家。这位不幸身残的文学巨擘,用他一生的奋斗和成就证明,他不是命运的囚徒,而是生活的强者,他已经用生命的最强音,谱写了一曲人生壮美的乐章。在半个多世纪里,他为阿拉伯文学宝库留下不少鸿篇巨著。尽管他的主导思想并没有离开宗教唯心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但他在创作上却始终锐意革新。他的一些作品描写了埃及妇女等争取解放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塔哈·侯赛因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重视教育,同情劳动人民。他任教育部长期间,奋力为贫苦儿童办免费教育而奔走,并签署了埃及历史上第一个儿童免费学习法令。
对于我国不少文学爱好者来说,塔哈·侯赛因并不陌生。解放前后,我国都翻译、介绍过他的作品。目前,正在我国举办的“埃及电影周”中一部名为《征服黑暗的人》的故事片,就生动地描述了他感人的一生。1973年他逝世至今才不过几年,埃及人民就用艺术形象把他的事迹搬上了银幕,这表明,埃及人民对他是十分尊敬和怀念的。(附图片)
“眼睛失明,不能阻挡我为祖国贡献力量!”〔汪二可插图〕


第7版()
专栏:札记

拿破仑和“下金蛋的母鸡”
郭晓
历史上的封建专制统治者往往离不开愚民政策。他们中的一些人物,对知识分子怀有本能的恐惧和憎恨,大规模迫害知识分子的事是史不乏书的。比起封建统治者,资产阶级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则有不少进步。以拿破仑为例,他出身炮兵军官,对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有深刻了解,因此他一生重视学者。拿破仑同巴黎理工学校的一段关系,尤为人们称道。
巴黎理工学校始建于1793年。当时的法国,内有保皇派叛乱,外有强敌入侵,大革命面临危急关头。国民公会调兵遣将忙于对付,但苦于桥梁倾圮,道路毁坏,急需大量军工、路桥工程师。际此,巴黎理工学校应运而生,它培养的学生为拿破仑造出了先进的炮艇,改进了法国的大炮,充实了工程兵队伍,深得拿破仑赞赏。不过,拿破仑倒退称帝后,受到法国人民的反对,巴黎理工学校学生中的共和派观点,也使拿破仑不安。为此,拿破仑曾对该校负责人、著名学者蒙日抱怨说:“你的学生不爱我。”但是,拿破仑并没有因此而厌弃他们。相反,他十分珍视这所学校的作用,给它以很高荣誉。1804年,拿破仑亲自授予该校一面旗帜,上有题词:“为了祖国的科学和荣誉!”这题词,至今依然鼓舞着后人。
1814年,俄奥普联军兵临巴黎城下,情况万分危急,理工学校的学生要求参加首都保卫战。对此,拿破仑几经犹豫,权衡得失,最后毅然说:“我不愿为取金蛋而杀掉我的母鸡。”拿破仑的这句名言,后来被刻在巴黎理工学校物理系梯形大教室的天花板正中。
拿破仑如此珍惜科学人才,而巴黎理工学校后来的历史也表明,它确实没有辜负拿破仑的期望。拿破仑所珍爱的这只“母鸡”,后来已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学府之一。它为法国培养了为数众多的自然科学家和出色的工程技术人才,法国一些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军事家、画家也出自这个学校。那份记录“母鸡”所下的“金蛋”的名单,至今还在不断地延长。


第7版()
专栏:

晨光清亮,我们从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出发,跨过波光粼粼的鲁伏河,穿越苍翠茂密的椰林,向西南奔驰。车行约4小时,到达了距首都最近的国立米库米天然动物园。
天然动物园在坦桑尼亚有好几个,是这个国家得天独厚的游览胜地,而其中,米库米动物园是较小的一个。
一到米库米天然动物园,导游阿里就迎上前来,笑着对我们说:“愿你们交好运!”他是在祝愿我们此行能看到更多的动物哩!大家随即登上旅游车,沿着游览路线开始参观。
与一般动物园相比,天然动物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既没有高大的围墙,也没有兽馆、禽舍。有趣的是,同动物园相反,这里关在“笼子”里的不是动物,而是游人!动物自由自在地在草原上漫步、猎食,游人则关在坚固的旅游车里,活象在“笼子”里一样。因为这一来既可保证游人免遭伤害,又不会惊扰动物。
汽车缓缓前进,眼前出现了一些羚羊和长颈鹿。阿里告诉我们:进入动物区了。透过车窗,但见蒿草茂密,灌木丛生,溪水池塘零落散布。
“斑马!斑马!”阿里指着右前方喊起来。顺着他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不远处,斑马成群,灰蒙蒙一片,足有五、六百匹!车子慢慢逼近,到了只有20来米远,它们还是那样泰然自若,毫不惊慌,有的在安详地吃草,有的竖起耳朵倾听,有的用舌尖舐着同伴,有的在踢蹄撒欢,互相嬉闹……真是千姿百态,逗人喜爱。而且一匹匹都那样膘肥体壮,布满美丽条纹的身驱,在阳光下显得油光滑亮。
长颈鹿在这里是出没最多的。进入动物区不久,我们一下子就遇见二三十只。它们高扬着细长的脖子,在树荫下亭亭玉立,简直一动不动。远远望去,恍若一幅巨大、迷人的风光画。更有趣的是,成群的非洲基马猴正在这些长颈鹿中间蹦来蹦去。一只老母猴从树上跳到一只小长颈鹿的背上,一边啃着野果,一边朝我们挤眉弄眼,似乎正在挑逗我们哩!当我们从它们中间穿过时,顽皮的基马猴竟围着车子奔前跑后,周旋了好一阵子。
在长满水草的池塘边,站着几只刚从水里钻出来的河马,浑身湿漉漉的。我们来到已不足50米处,它们竟毫无察觉。及至发现我们时,便发出一阵可怕的吼声。这些庞然大物,身长丈余,最大的足有3吨重。这大概就是它们“有恃无恐”的原因吧!前进途中,我们曾试图接近一只非洲水牛。相距百米之外,它就警觉我们的到来,怒目圆睁,满怀敌意地瞪着我们。我们的车只好停下来,双方僵持了几分钟,最后还是我们倒车后退了。因为水牛是很凶猛的,水牛冲撞汽车的事已发生过多起。阿里说,一只被激怒的水牛,往往是游人所面临的最大威胁。
中午,我们在一块坡地上午餐。几十只驼鸟在车前蹦跳,周围是一群宁静的羚羊。突然,它们惊慌地四散奔逃,一只花豹从远处窜来,在离我们百米处停下,小心翼翼地把我们打量一番,又钻进灌木丛里。十多分钟后它又出现在我们眼前,后面还跟着4只毛茸茸的小豹崽。母豹侧卧在草地上,4只小豹崽争着挤到它的腹下吃起奶来……
午饭后,车子通过一片小树林。前方,一群大象正横过道路。阿里急忙让停车。他说,大象发起脾气来是很可怕的,就在前不久,一辆汽车来到一只大象跟前,被大象用鼻子掀翻了。我们只好等着,让象群先过去。只见它们慢腾腾地踱步,一面扇动着那葵扇般的大耳朵,一面用鼻子把一棵棵小树齐根打断。
我们运气越来越好,不久,又看到了犀牛、鬣狗和数不清的黄羊。下午两点多钟,远处一辆旅游车朝我们挥动一块红布,显然是招呼我们过去,因为天然动物园里是禁止按喇叭的。原来是几位热心的荷兰游客邀我们共享好运——他们在这里发现了狮群。只见不远处一棵大树下聚集着十几只狮子,一只母狮在打哈欠伸懒腰,它满不在乎地瞥了我们几眼,便合上眼皮躺下了。在一只鬃毛长得最漂亮的雄狮旁,好几只幼狮兴高采烈地打滚、玩闹着。人们把狮子称为“百兽之王”,要一下子看到这么多狮子,机会是颇不易得的。这使导游阿里异常兴奋,在返回的路上,他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起天然动物园的趣闻来:早晨和傍晚,他曾多次看到动物调情,长颈鹿互相缠着脖子;大象用鼻子接吻;一对狮子的
“蜜月”持续了3个星期;雌狮怀孕期间,雄狮总是寸步不离地在它身边守护……阿里还绘声绘色地谈到了这里动物群落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很少看到狮子、大象、水牛之间发生对峙;狮子敢向凶猛的犀牛发起攻击,但有时却被两只野狗赶得走投无路;而大象过河时,兴许会被河马咬掉尾巴……
“哈哈!……”我们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这次愉快的野游。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是乐趣无穷的,无怪乎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丁邦英·


第7版()
专栏:

报时鸟和气象鸟
在危地马拉的热带密林中,有两种非常有趣的鸟。
一种鸟每隔半小时就发出几声悦耳动听的鸣叫,因而被称为蒂纳鸟——报时鸟。
另一种鸟能预测天气的变化。在天气发生变化之前,它能发出各种不同的独特叫声,有时叫声猛烈有力,有时叫声尖锐刺耳。人们根据不同的叫声可以判断天气的变化,因而这种鸟被称为恰乐卡嗒鸟——气象鸟。
·岐·


第7版()
专栏:

吸血蝙蝠
在不少地方,每当夜幕降临,为人们所熟悉的小小的蝙蝠就飞速地穿梭在夜空中,觅食吃虫。它们一向被认为是有益的动物。
可是,巴西最近出现一种吸血蝙蝠,穿堂入室,咬人吸血,害得当地人不得安宁。
巴西圣保罗城西南二百四十公里的乡村塔比里,在不久前竟有三百人被这种吸血蝙蝠咬伤。塔比里地区大多数居民是贫穷的农民,居住条件很差,多数是茅草房屋。吸血蝙蝠很容易侵入,大咬熟睡中的人,被咬者不少留下了伤疤。当地人不得不轮值守夜,以驱散吸血蝙蝠。
·星·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小型空气汽车
今年十一月在西德纽伦堡举行的新发明展览会上,一位四十四岁的奥地利人卡尔·拉展出一辆小型空气汽车,它总重一百三十公斤。这辆小型空气汽车装有两个容积为三十升的压缩空气瓶,通过控制阀门提供动能,以推动发动机。这辆小型汽车不需要发火,也不需要气化器。只要打开阀门,就能让马达起动。据介绍,这辆小型空气汽车最高时速可达六十公里,每次携带的压缩空气最远可行驶七十公里。
使压缩空气转变为汽车的动力,这是一个创造,因为它不用汽油,又不会污染环境。但是,要使这种小汽车臻于完善并在世界上普遍推广,为时尚早。 ·学春·


第7版()
专栏:

自控公共汽车
在瑞典南部的哈尔姆斯塔德,不久前开始运行一种自动控制的公共汽车。这种特制的沃尔沃牌公共汽车是用电子控制的,到达特设的汽车站就自动停车,然后再继续运行。司机的唯一任务是在万一行人造成问题时才插手,这样,在汽车运行过程中,司机也尽可以坐在那里享受坐车的乐趣了。 ·吴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