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从“口粮田”到“大包干”
——对内蒙古农村一种生产责任制形式的调查
顾雷 田聪明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大旱,据估计粮食减产两成。据群众讲,如果不从去年就开始实行各种生产责任制,减产的幅度要比两成大得多。根据一些典型调查,今年虽然受灾而社员的综合收入却不低于往年,社员手中有粮,有不少社员去年收的粮食还可以吃半年以上,集市贸易的议价粮价格稳定,同国家收购的加价粮相等,人心稳定,对明年的生产准备抓得又早又好。社员说:“只要政策不变,灾了今年灾不了明年”。总之,广大社员从党的政策上看到了光明的前途。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生产责任制多种多样,大都行之有效。根据我们的调查,想着重介绍一下“口粮田”和“大包干”,因为它使很多穷队即长期吃国家返销粮和供应粮的队一年改变了面貌,两年翻身,充分显示了党的政策威力。去年,很多穷队试行了“口粮田”,办法是:由生产队划定一部分土地给社员自己经营,保证口粮自给,解决长期吃国家供应粮和返销粮的问题;另外一部分土地为“商品粮田”。这种形式在不少旗县里都有。今年,有的社队为了解决“商品粮田”产量明显低于“口粮田”的问题,又在“口粮田”的基础上,发展到实行“大包干”,用群众的话说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两种形式,都收到了特别明显的效果。
内蒙古自治区开始出现“口粮田”的背景是:有一些社队多年来靠吃国家供应粮和返销粮度日。据自治区粮食局统计,全区吃供应粮和返销粮的基本核算单位占总数的30%至40%。素以富饶著称的巴彦淖尔盟河套地区,吃供应粮和返销粮的队也占20%左右,有的队甚至连续十五年吃供应粮。多年来他们一直是地缺籽种,人缺口粮,牲畜缺饲料。
这种现象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社员们通过实践得出一个切实的结论说:“高级社时大跑步,公社化时一刀切,大跃进时一平二调,‘文化大革命’时割‘资本主义尾巴’,变着法收拾我们,能不穷吗”。这就是批评我们,在几个重要时期,领导农业生产离开农村生产力的水平和农民的觉悟水平,单凭主观愿望追求生产关系的变革。在那些年,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基层领导班子极不稳定,干部无心抓生产,即使抓生产,又是瞎指挥成风,形式主义严重,平均主义盛行,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不符合农民的愿望和利益。这样,就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相当一部分社员对集体经济丧失信心,不安心生产,劳动力外流,土地愈种愈薄,长期入不敷出,已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如此恶性循环不已。这就出现了相当一部分长期靠国家供应口粮和救济款生活的穷队,成了国家和集体的沉重负担。
去年春天,一些旗、县根据中央关于发展农业两个文件的精神,深入群众,召开各种座谈会,反复调查研究,帮助长期靠吃返销粮和供应粮过活的社队寻找“治穷”的办法。在调查过程中,大家从一种现象上得到启示:合作化以来,社员经营的自留地的产量,一般都高出集体经营的土地三至五倍。集体的碱地、薄地,一变成自留地,过一两年就可以稳产高产,并可以做到灾年保收。有人据此提出了划给穷队社员“口粮田”的办法。他们把这个办法交给社员讨论,受到社员们的热烈欢迎。社员们明确表示:“用这个办法,是领导上相信我们,只要这样干上两三年,保证不要国家的返销粮、供应粮和救济款,还可以向国家作出贡献!”有些旗县对这一办法进行试验。在一些社、队开始试验的时候保密。为什么这样呢?一句话:心有余悸。因为有人说这是“倒退”。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并没有弄清楚什么叫前进或倒退。这方面只能有一个标准,就看生产力是持续向前发展,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呢,还是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社员生活困难?离开这一条标准,就无法分清是非。
关于划给社员“口粮田”的方法,托克托县中滩公社采取的措施具有代表性。他们为了保证集体经济不受损害,作了一些规定,主要是:一,根据当地最低口粮标准和土地多年来的平均单产,划给社员相应数量的土地作为“口粮田”,其他土地为商品粮田,土地权属于集体所有,不准变卖、倒换;二,实行“口粮田”包干,社员在“口粮田”上的收获,都归社员吃、用,除不可抗御的灾害,国家不再向实行“口粮田”的队返销或供应粮食;三,生产队原有适于机耕的大块土地不准打乱,各种农田水利设施不准有任何破坏;四,生产队统一调配劳力,按规定完成集体投工任务。“商品粮田”与“口粮田”在劳动力方面发生矛盾时,首先保证商品粮田用工,以确保完成国家粮食征购的包干任务;五,一切生产工具(包括大牲畜的饲养、使用)都由生产队统一管理、调配,在集体优先使用的前提下,社员轮流使用;六,社员经营“口粮田”的剩余劳力不准外流,由生产队统一组织,从事集体工副业生产,生产所得(包括交售粮食所得),纳入集体分配;七,集体为社员“口粮田”进行机耕、电灌等作业,由社员缴纳工本费;八,凡丧失劳动力不能自己经营“口粮田”的社员,由集体每年供给不低于320斤的基本口粮,丰年口粮标准可以提高。从这些措施可以看出,“口粮田”完全是在集体经济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营的。其他旗、县的核算单位试行“口粮田”的基本办法,与中滩公社大同小异。
去年秋收以后核算的结果证明,凡是试行“口粮田”的队,都是一年翻身。以中滩公社为例,1976年至1978年三年中,连续吃返销粮和供应粮,仅1978年就吃了244万斤,有的队三年中平均每人吃供应粮1,000斤。有一户社员全家六口人,三个整劳力,辛辛苦苦劳动三年,反而欠生产队3,000元。试行“口粮田”以后,只用一年时间,这个公社就在生产上由全县倒数第一,一跃而成为全县较好的公社,不但全部解决了社员的口粮和牲口饲料、来年籽种的问题,还向国家净交商品粮16万斤。又如临河县团结公社永丰大队,长期以来并不“永丰”,连续吃返销粮和供应粮13年,社员已经忘记了什么叫分红。去年试行“口粮田”,一举翻身,不但完成了国家征购粮的包干任务,社员口粮标准(包括自留地收入)平均都在500斤以上。商都县试行“口粮田”的社队,也大体是这样。
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试行“口粮田”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效果,是由于这种办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纠正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的恶习,同当前的生产水平相适应,同社员的切身经济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了。这就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过去的经验教训证明,在一些地方集体生产还不能全部代替个体劳动的收入和补充的时候,过早地用集体经济包揽一切,势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托克托县委书记向我们谈到试行“口粮田”的时候,讲到了以下几大好处:
一、作到了户户无闲汉,人人都下地,男女老幼都有活干;二、农活质量好,真正做到了精耕细作;三、充分挖掘了土地潜力。社员种“口粮田”的时候,都在地埂、地边、地头上栽瓜点豆,种得满满的;四、从种到收田间管理严格、细致,井井有序,往年家畜家禽到处乱跑、乱吃。去年,社员都主动把猪、鸡圈起来,既怕吃了自己的庄稼,又怕糟蹋了别人和集体的庄稼;五、真正解决了基层干部参加劳动的问题。过去曾规定的“一、二、三”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实际上完全是个空口号。试行“口粮田”以后,除县上的干部以外,公社和大队一级的干部参加劳动的时间都大大增加,因为他们自己也分了“口粮田”。这样,真正靠吃“转转工”的干部少了,想多吃多占搞特殊化也行不通了;六、鉴于以上各点,干群关系也就特别融洽。过去,不少干部下去就是卡群众,干的是砍自留地、收自留畜、不准社员搞副业、催要欠粮欠款,把社员的生活搞成一潭死水。结果是社员见了干部时皱着眉头躲着走。去年以来,社员见到干部都是笑嘻嘻地迎上去。他们说:“真正关心我们生活的干部又回来了。”
因为“口粮田”仅仅是试行,当然会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根据中滩公社去年秋收以后的情况看,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商品粮田”的产量明显低于“口粮田”;由于劳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经济收入出现了差别。再就是个别的“四属户”还存在实际困难。去年试行“口粮田”的社队,看到了缺陷,总结了经验。今年,把“口粮田”改为“大包干”,即:将产量和土地一起包到户;拖拉机等农业机械、水利设施和化肥等,由生产队统一经营,社员交钱使用;耕畜和农具,由社员开会民主评价后交户(一户或几户)使用,使用者按评定的价格负责,损坏者赔偿;凡承包者,每人每年向集体交一定的公共积累;“四属户”自愿,劳力多的多包,劳力少的少包,没有劳力的不包,生产队保证供应基本口粮。今年的实践证明,由“口粮田”改为“大包干”后,最大的好处是在全部生产活动中彻底改变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状况,社员们有权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主动性,因地制宜,可以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更大的利益。仍以中滩公社为例,71个生产队有70个实行了“大包干”,在大旱之年获得了好的收成。根据最近核实的结果,除社员口粮和生产队储备粮外,向国家交售商品粮70万斤,比去年增加3倍多,摘掉了“返销队”的帽子。
内蒙古自治区一些社队由去年的“口粮田”改为今年的“大包干”,尽管它符合当前内蒙古农村生产力的水平,符合群众的愿望,两年来也遭到一些非议。择其大者,一说是冲击了集体经济,一说出现了差别会导致两极分化。因此,去年就说要“一律纠正”,今年特别说要“教育引导”,总之是忧心忡忡。而事实是怎样的呢?中滩公社去年“商品粮田”的产量虽比“口粮田”低,却仍比前一年增加一成,国家分配给他们50万斤征购粮包干任务,实际完成53.4万斤,除去返销的37万斤,还净交16万斤,而今年却净交70万斤。这同前年的情况相比,应该说对国家还是有贡献的,总比一直吃返销粮和供应粮强吧。对集体来说,这两年不但留了储备粮,还添置了7台大型生产设备,买进200多头耕畜,偿还了国家53万元贷款,增加公共积累5万多元。这当然不能说是“冲击了集体经济”。至于所谓的差别,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在完全靠集体经营的地方,不也是劳动力有强有弱、收入有多有少、社员之间的收入有差别吗?持“两极分化”观点的人,完全否定从“口粮田”到“大包干”的积极作用,反映了极左路线的流毒仍未肃清。有人怕这怕那,已被雄辩的事实证明完全是杞人忧天!
我们曾经就这件事,征询过自治区党委一些领导同志的意见。他们的态度是:允许试验,要相信广大干部和群众会通过实践作出结论的。
象内蒙古自治区那样,每年有百分之三、四十左右的队吃国家供应粮和返销粮的现象,决非绝无仅有。北方地区的某些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瘠,粮食长期低产,社员生活水平一直在最低水平上徘徊,依靠国家供应粮和救济款度日的社队,也不会太少。去年秋天,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今冬明春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这个文件指出:“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一定要尊重社员群众的意见,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适合集体经营的就集体经营,在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的前提下,适合社员个人干的也要放手让社员去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真正做到地尽其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把农村的各项建设事业兴办起来,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为集体壮大经济力量,为社员增加收入,使整个农村逐步繁荣富裕起来”。最近党中央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其基本精神,就是要求领导农业生产一定要因地制宜,一定要走群众路线。这是完全顺乎民心、合乎民意的。内蒙古自治区一些社队试行“口粮田”和“大包干”的做法符合这些文件的精神,也符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内蒙古自治区一些地区试行“口粮田”和“大包干”,确实显示了迅速“治穷”的巨大力量。所以我们把这些做法介绍出来,供关心穷队社员利益的广大农村工作干部参考。


第2版()
专栏:

力戒空谈 多做实事
海龙县委、县政府改进领导作风,受到群众称赞
新华社长春11月30日电 新华社记者康国志、范向群报道:中共吉林省海龙县委、县人民政府改进领导作风,力戒空谈,多做实事,解决了一些“老大难”问题,使全县工作出现生气。
海龙县生产建设和群众生活中存在一些问题,过去县领导往往是一般议论多,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少。有的事情久议不决,新问题拖成老问题,小问题积成大问题,自己很着急,群众也有意见。今年,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成员到省内外参观学习,各地经济改革的形势对他们震动很大。他们决心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倾听下级和群众的意见,并身体力行,带头实干,把本县工作搞上去。
近两年,海龙县农村陆续办起50多处小酒厂,与县办大酒厂争原料、争市场。大小酒厂的矛盾日益突出。县领导听过多次汇报,大小厂各说各的理,争来议去,议而不决。今年9月,他们派人调查了酒厂的生产状况:大厂设备全、工艺新,100斤玉米出酒50多斤;小厂设备差、手工操作,好的厂100斤玉米出酒30多斤,差的只出二十六、七斤。大厂生产比小厂生产效率高,节约粮食,经济合算。县里领导便提出大酒厂利用自己的优势,实行来料加工,吸引农民以粮换酒。农民拿100斤玉米进厂可换回25斤酒、100斤糟,比自办小酒厂得的实惠还多。农民欢迎这种做法,仅一个多月,就拿出350多吨粮换酒。一批出酒率低的小酒厂停办后,县酒厂的原料和销路问题开始得到解决。
海龙县政府所在地梅河口的城镇建设,欠账很多,县领导机关议论多年,而缺少改变现状的实际步骤,致使这个老问题越来越尖锐。今年,县委和县政府倾听群众的呼声,大刀阔斧地抓了梅河口的城镇建设,一面组织力量制定近期和长远建设规划,一面按广大居民的意见,首先解决城镇建设中的燃眉之急,新建、翻修厕所51处;对横贯镇区的两条污水沟,清淤疏流;整修巷路,绿化街道,清除多年积存的垃圾。县里领导干部还带领县直机关干部参加改善城镇环境卫生的义务劳动。
这个县改进领导作风之后,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采取放宽政策、变通处理等许多办法,已经解决了社队发展河砂生产、农村基建队进城揽活、县酒厂来料加工等十余个问题,对推动工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壮大集体经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县领导的实干精神受到群众的称赞,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威信也提高了。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治碱植棉能手赵金聚
74岁的赵金聚是山东曹县治碱植棉的能手。早在60年代初期,赵金聚就开始了碱地植棉的实践。为了掌握土壤里所含的成分,在没有化验条件的情况下,老赵用嘴巴尝土。摸清了“盐地咸,卤土苦,硝土凉,碱地辣臭”的特点。为了探索盐、碱、卤、硝在土壤里的运行规律,他经常蹲在地里,边观察,边分析,一蹲就是大半天,又逐步总结出了“七月八月地如筛,盐碱卤硝上不来,九月十月碱上来,三月四月最厉害”和“冷出硝,热出盐,不冷不热就出碱”的规律。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到70年代初,赵金聚终于摸索出了“起碱拔毒,开沟引碱,沟底点种,双株留苗,雨后扎锄,截碱保苗,松垄平沟,阳土还家”等一整套碱地植棉的成功经验。1971年,他所在的苗庄大队,皮棉单产达到了141斤,省、地、县多次推广了赵金聚治碱的经验,省和中央等新闻单位也多次宣传报道了苗庄大队碱地植棉的先进事迹,还拍摄了科技电影。
1978年春节刚过,年过古稀的赵金聚,在县有关部门支持下,打起铺盖卷,来到了以重碱窝著称的青岗集公社。
老赵走一村又一村,细察看,勤询问。当他走到徐桥大队,只见一个个盐土堆接踵并起,白茫茫的盐碱地上,几株枯萎了的碱蓬棵迎风颤抖。老赵自言自语道:“虎大肉才肥哩,这重碱地才有干头。”他选择徐桥大队做了基点,第二天,老赵把铺盖卷一捆,就搬到了徐桥大队。
当社员们听说从外地来了个降碱的能手时,老赵已经下地了。他仍然凭“口腔化验室”,对徐桥村南120多亩盐碱地所含的成分,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分析,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当大地寒气仍在袭人的时候,徐桥大队开沟引碱,沟底点种棉花的工作就已经开始了。赵金聚从天明到天黑,脚不停,手不闲。干部社员担心老赵累垮了,每天送3个鸡蛋,让他补补身板骨。10天过去了,120亩棉田,整好了地,点上了种。人们走进老赵屋里,掀开竹篮一看,30个鸡蛋原封没动。这一年,徐桥大队荒芜多年的重碱地,破天荒长出了一地好棉苗。
赵金聚在推广碱地植棉经验的过程中,不光有股子实干劲,更注重培养人才。在徐桥大队3年,他培养了20多个技术力量。回乡知识青年小韩,虚心好学,有股子钻劲。在老赵的精心培育下,小韩不仅学会了降碱绝招,而且对棉花的后期管理也得心应手。今年,被选拔为公社的棉花技术员。
三年来,赵金聚科学的碱地植棉法,在徐桥大队开花结果了。120多亩盐碱荒地,1978年亩产皮棉35斤,去年提高到64斤,今年少说也在80斤以上。这个数字虽不算高,但是,它已经为夺取更高的产量开辟了途径,奠定了基础。
刘付德 刘天江


第2版()
专栏:

把文化单位组织起来 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宝鸡县天王公社开办文化中心站
据新华社西安11月29日电 新华社记者安克仁报道:陕西省宝鸡县天王公社办起了文化中心站,把文化单位组织起来,开展多种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今年初,这个公社办起了文化中心站,把近几年来经过整顿和发展起来的电影队、业余剧团、图书室、报刊阅览室和照像部等文化单位统一管理起来,有组织地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十个月来,文化中心站就组织站直属电影队和6个大队电影队,在全社放映了电影六百七十多场,观众达60万人次。他们还围绕四化建设,以公社新人新事为题材,自编自制了《节约储蓄支援四化建设》、《计划生育好》等幻灯片和说唱材料,在映前进行宣传,全社业余剧团也很活跃,已演出二百三十多场。从5月份起,他们还在公社所在地开办了照像部和图书发行处,就地为群众照像和代售图书,方便了群众,又增加了收入。
文化中心站还通过举办音乐、美术业余骨干培训班和举行文艺创作学习讨论会,来培养文艺人才。目前,这个文化中心站已拥有各种业余文艺骨干154名。这些业余文艺骨干今年已创作各种文艺作品66件,临摹绘画出美术作品一百六十多幅。现在,文化中心站的图书室、报刊阅览室、美术室、游艺室等,已成为以青年人为主的良好的业余文化活动场所。


第2版()
专栏:

嘉兴县农村用上了自动电话
据新华社杭州11月30日电 浙江嘉兴县农村用上了自动电话。
这个县农村的各个集镇,目前已安装自动电话机六百四十多只,30个公社总机都有自动中继电路通往县城。社员想给县城或本县各地打电话,只要在自动电话机上拨号,即可同对方通话,既方便,又省钱。
嘉兴县农村能广泛使用自动电话,主要是由于县邮电局试制成功并推广了30/32路脉冲编码机。有了这种编码机,全县的中继电路便大幅度增加,自动电话网的服务范围也成倍扩大,即使边远的农村也能用上自动电话。


第2版()
专栏:

安徽凤阳县城南公社灾年不减产,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产100万斤,副业收入增加30万元。图为这个公社齐涧大队副业队饲养的鹅群。
新华社记者 朱云风摄


第2版()
专栏:农村简讯

湖北省麻类作物增产
湖北省今年苎麻和黄、红麻获得丰收。到十一月上旬,全省已收购苎麻一千五百多万斤,黄、红麻七千一百多万斤,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三十七和二十五。今年,湖北省麻田由去年的六十多万亩扩大到七十多万亩。各地认真落实了麻农的口粮和经济收益政策,有关部门还调整了麻类收购价格。各地建立和健全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麻田管理比较好。


第2版()
专栏:农村简讯

四川省蚕茧创新纪录
今年,四川省蚕茧丰收。据十月初统计,全省蚕茧产量达一百七十多万担,比去年增产一成半以上,创造了新纪录。今年四川各地改变只注意抓春蚕和秋蚕生产,而忽视夏蚕和晚秋蚕习惯做法,全省夏蚕、晚秋蚕产茧量分别比去年增产。


第2版()
专栏:农村简讯

巴彦淖尔盟甜菜油料丰收
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今年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夺得甜菜油料作物丰收,全盟甜菜总产量达八亿多斤,油料总产量九千多万斤。仅这两项,全盟每个农业人口平均收入达八十元左右。全盟出现了许多社员户平均收入超千元的生产队,还有一些农户每人平均收入达千元以上。
(本专栏均为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