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月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农民怎样尽快富起来?

告读者
去年,本报组织了“怎样加快农业发展”的讨论,得到广大读者的关心和支持。为了使讨论深入一步,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根据读者的要求,决定将这个讨论改为“农业问题讨论”,在一定时期,集中讨论一个问题,以后再转入另一个问题,或者是几个问题同时穿插进行讨论。
“农业问题讨论”的第一个题目是:农民怎样尽快富起来?这是目前农村广大干部群众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敢不敢富?能不能富?怎么才能富?等等,在这些方面,有些同志的认识还不一致。我们希望读者踊跃参加这个讨论,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总结经验,做好工作。


第2版()
专栏:农业问题讨论

从农民怕露富说起
中共四川省大竹县委书记 吴继生
最近,我访问了一些富裕队和富裕户,发现有的户不敢如实反映家中的余粮存款,有的人甚至连讨论怎样富起来的座谈会都不愿意参加。石河公社有个社员,因喂了头牛,赚了一百三十元,这钱一直不敢花,怕运动来了没钱退赔。群众是迫切想早日富起来的,但是他们对我们这些当领导的思想不摸底,不敢露富。确实,假如领导干部对“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的认识不端正,态度不明朗,群众当然不敢放开手脚“冒尖”。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会不会多数人穷下去?”这是我们一些同志特别担心的一个问题。让一部分社队和社员先富起来,农民之间的生活确实会出现差别。其实,社员之间的穷富差别是本来就存在的,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还会有。问题是,我们要把劳动致富出现的生活差别,同剥削致富出现的两极分化严格区分开来。现在,我们消灭了剥削制度,改造了小生产所有制,农村中普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已经从根本上铲除了两极分化的经济基础。蒲包公社前进大队第二生产队,去年有四户“冒尖”,收入都在千元以上。剩下三十八户,户户也都进钱,每人平均分钱二百三十元。五保户蔡显珍,是个六十七岁的老婆婆,去年也分钱一百五十元,还喂了一头大肥猪。从这里不是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吗?首先是把集体搞富,同时鼓励社员“冒尖”。社员虽然富裕的时间、程度不同,但并不会引起两极分化,不会出现雇工剥削、放高利贷等现象。这就证明没有必要担心再会出现“穷的穷、富的富”了。
富裕,是经济上比较富足充裕的意思,它本身并不专属于哪个阶级,哪个阶级都要求富。重要的是,靠劳动致富,还是靠剥削致富?可惜我们有些同志往往没有划清这个界限。地主、资本家以及那些贪污盗窃分子、投机倒把分子的富,是靠占有生产资料和采用剥削手段获得的;而我们讲的社会主义的富,具体地说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二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三是人们依靠辛勤的劳动,逐步达到普遍富裕的目的(只有先富后富的区别)。显而易见,我们社会主义的富同资本主义的富、以及一切剥削阶级的富有着本质的不同。共产党人哪有怕农民富裕起来的道理呢?农村长期受极左路线的干扰,“穷革命,富则修”的流毒很深,见到一点富就砍,没有富还千方百计地防,干部群众都被整怕了。今天,我们要拨乱反正,作为领导,一定要在“让一部分农民首先富起来”这个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现在看来,公开把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说成是“资本主义尾巴”的人确实少了,直接反对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人也不多了。但是,我们有些同志,由于对为什么要允许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这个问题的认识没有统一起来,从怕富,进而怕“私”、怕“包”……还有不少的忧虑。如不消除这几“怕”,也就难以使农村的经济尽快地活跃起来。我们上面所说的“私”,是指社员私人的正当利益,是受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保护的;“包”,就是要求建立和健全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不允许吃“大锅饭”。事实证明,担负领导的同志一旦有了怕农民富的思想,眼前生财的道路纵有千万条,也是不敢迈出一步的,这怎能带领群众尽快地富起来呢?


第2版()
专栏:农民怎样尽快富起来?

能这样“富”起来吗?
允许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主要是靠集体经济发展和按劳分配政策的落实,还是靠个人外出单干?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我们这一带,特别是一部分较穷的社队,已经出现了三种不良倾向:一是弃农经商搞单干的倾向。一些所谓有能耐的社员,不顾集体生产的忙闲,外出焊白铁、炸果子、卖烧鸡、磨豆腐、做挂面……真是五花八门。发展下去,将会出现农村的大部分劳力各奔“前程”,集体生产靠谁来搞?二是侵犯集体利益的倾向。主要是有些户看到什么有利就干什么,你也干,我也干,造成社员家庭副业盲目发展。拿养羊来说,如果少数户养上十几二十只,在我们这一带是没什么问题的,如果大部分社员都养那么多,就会出现饲草无处解决的大问题,势必要侵犯集体的庄稼和林木。三是不愿当干部的倾向。一部分农民竞相先富,对农村干部影响很大。有些干部感到劳力管不住,农活难安排,操心费力不讨好,而且当干部搞不了小自由,实在是捆住手脚,没甜头。
出现以上三种倾向,并不是中央有关农村经济政策有问题。使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符合客观规律,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怎样摆正集体富和个人富的关系?部分农民靠什么手段先富起来?却是值得研究的。报纸是否可以围绕“如何搞好社员家庭副业”、“怎样使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等问题展开讨论?
河北省武强县合立公社
张占勤 刘金英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种在冰凌上的庄稼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节令的四月份,是我国气温升高最快时期。这一期间,长城以南平均气温已升到摄氏十度以上,一般春播作物,在这时才能播种。但是,春小麦却与众不同,它需要种在冰凌之上。坚硬的冰上如何播种?原来一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摄氏零度时,土壤表面在白天可化冻一寸到一寸半,下面仍是冻层。所谓种在冰上,就是种在这种冻层之上,也就是农民所说的“顶凌播种”。农谚“麦种冰茬,冷种热拔”的前半句,也是指的这种情况。
在某些地区春小麦不象冬小麦那样受人重视,是由于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够。从全国栽培面积说它不算少,总面积约七千万亩,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春播夏熟粮食作物。如黑龙江垦区,一九七九年就播了一千三百多万亩,占粮豆总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因此北方地区都把种好、种足春小麦,当成促进夏粮增产和争取全年丰收的一项重要措施。
春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低吗?并不如此。黑龙江、吉林、辽宁、青海、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不少生产单位种的春小麦,连续几年达到或超过八百斤。黑龙江省大面积单产常在五百斤以上。
春小麦生育期才八十到一百二十天,产量这么高,不能说不是一大优点。当然,要得到较高产量很不容易,不为它的生长发育创造好条件,增产潜力就发挥不了。 尹福玉


第2版()
专栏:

把荒坡包给社员造林符合政策吗?编辑同志:
我们在下乡采访中,发现一些队将荒坡划给社员栽树和管理,这个办法效果很好。但有些人却说这种办法是倒退。为此,特写信给你们,请解答一下,这究竟符合不符合中央的政策精神?
事情是这样的:我县西部岭头重叠,沟壑纵横,荒坡秃岭面积甚大,植树造林大有潜力。但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每年植树一阵风,栽了没人管,结果是栽树不见树,造林不成林。去年中央的两个农业文件下达后,石庄公社元沟大队党支部联系本队多年来植树没有树的教训,决定把六个岭头、十一个荒坡的非耕地面积划给社员,大队统一供给树苗,社员自己负责植树和管理,树成材后,集体个人七三分成。这个办法向群众一公布,社员们异口同声表示赞同,植树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春季一季就植树一万八千多棵,相当于近十年来的总和,成活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绿化了全大队一半的秃岭荒坡。
冬季植树造林季节到来之前,这个大队党支部总结经验,肯定这种有效办法,并与有关单位联系,定购了树苗,把植树任务落实到人,有的社员已利用工余时间挖坑。广大社员高兴地说:“这个办法好,照这样干下去,不要几年,俺们的荒山秃岭就要变成花果山了。”
现在,全县很多道沟和山坡荒芜着,为什么不能象元沟大队那样去做呢?有的干部说:“不敢”。我们认为,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文件精神很明确,只要有利于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调动广大社员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生产单位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如果全县都象元沟大队那样,因地制宜,采取积极的措施,造林速度会大大加快,这怎么能说成是倒退呢?
河南省孟县人民广播站 燕照武 吴克敏


第2版()
专栏:

兴隆县红果产量居全国首位
我国红果主要产地之一的河北省兴隆县,去年红果大丰收,总产八百万斤,比历史最高产量增产百分之十,居全国首位。
兴隆县栽种红果树已有五十多年历史。这里生产的红果畅销全国各地。由于色泽鲜艳、个大肉厚、酸甜适宜、易于保存,深受全国各地用户的欢迎。
兴隆县红果丰收,既支援了国家,也增加了集体和社员的收入。由于去年国家收购提价,全县红果纯收入达二百六十多万元,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收入十元以上;集中产区的前苇塘公社,仅红果一项,平均每人收入达八十多元。 杨鸿恩


第2版()
专栏:农村信箱

荒山绿化的好办法燕照武、吴克敏同志:
元沟大队这种办法,是推动群众植树造林,加速荒山绿化的一种好办法,对国家、集体、个人都有利,是前进,不是倒退。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山归国家所有,树苗由集体供给,社员出力造林、管林、护林,给一定报酬,这是符合政策的。元沟大队分给造林社员三成收益,是付酬的一种办法,无可非议。
我国荒山荒坡很多,绿化很差,森林覆盖率很低。把它们尽快绿化起来,不仅能取得木材,而且可以控制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牧业发展。当然,我们国家大,情况复杂,发展林业也要因地制宜,可以采取各种有效办法。元沟大队的办法是其中之一。林业部认为这个办法好,早该提倡了。 ——编者


第2版()
专栏:

准备了两年的一顿“欢喜饭”
——城东公社党委书记常挺芳帮助社员由穷变富的故事
去年十一月二十日下午,江苏省金坛县城东公社在金胜大队召开分配兑现大会。会议结束时,金胜大队第三生产队队长俞锁海邀请公社党委书记常挺芳到他家去吃饭。
原来,这已是准备了两年的一顿“欢喜饭”。两年前的腊月二十八日,老俞就曾经邀请老常吃饭。当时还是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老常,来到这个全社有名的穷队时,只见社员们都没精打采地看着会计算“穷账”。老常问队长:“一个工多少钱?”俞锁海叹了口气说:“一包‘飞马牌’(指二角九分一包的烟)。”这年,他们人均收入只有五十五元。社员辛辛苦苦忙一年,连基本口粮和烧草都拿不回家。老常心情沉重地帮助安排了社员生活与来年生产。队长会计眼看天色已晚,要留他吃过饭再走。老常说:“你们现在这样困难,我端起碗也咽不下去。等明年打个翻身仗,我再来吃你们的‘欢喜饭’。”
老常回到公社后,在党委会上汇报了这个队的情况。会上,大家排出全公社二十八个分配水平在六十元以下的穷队,决定派公社干部去包队。老常负责金胜大队,重点抓最穷的三队。根据金胜三队田多劳力少的特点,老常和干部、社员商量决定:减少三熟制面积,腾出土地和劳力搞多种经营,大力发展集体副业,同时,热情帮助社员搞家庭副业。有一次,他在另一个大队的饲养场,发现门前小树旁种的一颗扁豆,爬满一树,可收扁豆十几斤。他回金胜三队后,马上介绍了这个“向空中要钱”的窍门。
前年,城东公社二十八个穷队全增产增收,分配水平都超过了八十元。金胜三队达到了一百一十元,正好翻了一番。分配时,俞锁海高兴地邀请老常喝酒。老常说:“这个分配水平虽然翻了一番,可还不高,等明年再翻番,我准定吃。”
去年,公社党委把分配水平在八十元以下的二十四个生产队,继续作为“穷队”抓。老常帮助社员们寻找“生财之道”,经常拜访种田能手,留心总结群众生产经验,包括精细种植自留地和经营家庭副业的经验,他的两个本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四十多条。他发现过去很多富裕农民都善于搞综合经营,春养蚕,秋酿酒,养猪养鱼磨豆腐,就帮助一些穷队实行麦、豆、稻连作,收获的黄豆榨油,豆饼磨豆腐,豆渣喂猪,猪粪喂鱼,做到一物四用,肥人肥田肥集体。
一九七九年,全公社二十四个“穷队”,除一个队分配水平只有九十多元外,其余都超过了一百元。金胜三队分配水平达到二百二十三元,果真比上一年又翻了一番还多。
老常被俞锁海拉着赴了这个“宴”。生产队队长和会计自己掏钱打了点酒,备了一些乡土菜。席间,老常问他们一九八○年怎么办?队长笑着说:“一九八○年,你再帮我们跨过分配三百关,请你来我们队里看电视。”
新华社通讯员 沈成嵩 孟济元


第2版()
专栏:

帮助穷队打好过年谱
——冶源银行、信用社主动为穷队兴办两项副业
编者按:穷困社队生产条件差,集体和社员家底薄,国家对农副产品提价,他们受益不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关心一下这部分群众的疾苦,主动去帮上一把,支持他们广辟生产门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冶源银行、信用社帮助穷队兴办工副业,为社员年终分配增加收入,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地处沂山北麓的界首大队,是山东省临朐县冶源公社出了名的穷队,前年一个工分值才一毛二分钱。全村二百五十户人家,年终基本上没分到钱。去年虽然比前年有所改变,可社员们一盘算,到年底仍将是分钱寥寥。
为了让社员都能欢欢喜喜地过个年,去年秋忙一结束,冶源银行、信用社的同志便来到界首大队,提前为他们打起了过年谱,贷给这个大队三万九千元现金,帮助他们开辟生产门路,办起了两项副业:
一是加工水泥袋。这个大队附近的县水泥厂,每年要用水泥袋七十万条,以前都是到外地购买。冶源银行、信用社通过金融渠道知道这个情况后,就出面同水泥厂联系,为界首大队把加工水泥袋的任务承担下来。这项副业的原料充足,妇女、老汉都能做。可是刚开始那阵子,水泥袋的质量却达不到要求。为此,冶源银行负责同志背上行李卷,到界首大队的副业院里住了下来,白天亲自参加加工水泥袋,晚上就和大队的同志一起研究,改善经营管理,并制定了交货收货验收制度。这样一来,很快见了成效,水泥袋合格率由过去的百分之九十提高到百分之百,工效由每人一天四十条提高到七十条。
另一项副业是加工石墨盒。这个大队附近还有个硬质合金厂,需要大量的石墨盒。银行、信用社的负责同志也出面把加工石墨盒的任务揽了过来,原料由工厂供应,大队组成七人的石墨盒加工小组,按标准要求加工,一个月能收入现金七百五十元。
界首大队的这两项副业开张两个月来,纯收入已达一万五千元。干部、社员看着这火爆爆的副业,扳着指头算了算,照这样下去,预计能增加收入三万三千元,每户可分到现金一百三十二元,平均每人二十六元。社员们都高兴地说:“以前,银行、信用社的同志抬腿光往好单位跑,现在也为咱穷队着想了”。
王延山 王玉亮


第2版()
专栏:

资阳县植树造林的一条重要经验
造林要得林 先造薪炭林
据新华社成都电 新华社记者喻权域报道:“造林要得林,先造薪炭林”,这是四川省资阳县植树造林工作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资阳县位于四川盆地中西部丘陵地带,由于乱砍滥伐,全县到处是荒山秃岭,砾石裸露,水土流失。大自然的报复,使资阳县成了当地著名的“老旱区”。
一九六二年,当时的资阳县委、县人委曾领导全县人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运动,造林的规模并不小,群众的劲头也很大,但就是“年年造林不见林”。究其原因,是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种植用材林,轻视营造薪炭林。从生态系统来说,在植被已经破坏的干旱区,用材林很难成活。更重要的是农村严重缺乏燃料,把全部的秸秆作柴烧还不够,人们不得已,只好刨草根当柴烧。在这种情况下,当然营造生长慢的用材林,免不了也要受损害,总是摆脱不了“春栽树,夏一半,秋变黄,冬不见”的状况。
群众出能人,实践出真知。林业干部发现和平公社二大队先种芭茅和马桑、黄荆等薪炭林木,平均每人达一百四十多株(窝),解决了烧柴问题后,再种用材林,结果用材林保存很多。这使他们大开心窍。农民是愿意种植用材林的,但是在严重缺乏燃料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必须首先种好速生易活的薪炭林,才能保证用材林的发展。县委在一九六四年初作出决定,在全县大种薪炭林,多方收集和调进芭茅、马桑和黄荆种子。这一年全县平均每人种了一百四十多窝芭茅,六十多株马桑、黄荆。
薪炭林、薪炭柴真是宝。芭茅种下就活,几个月后每窝便出柴十多斤,砍了又长,农村烧柴问题立即缓和,每年还能卖出二、三十万斤芭茅花。马桑和黄荆不仅枝干能作烧柴,树叶能作绿肥和猪饲料,树根还能固定泥沙,使干旱山坡湿润,为用材林的生长准备良好条件。一九六五年和一九六六年,资阳县再次组织群众种植柏树、桉树等用材林,结果成效就大了。全县平均每人种了一百七十三株,保存率达到百分之六十多。
可惜的是,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破坏下,刚长起的用材林大批被毁。但是人们却懂得了一点,只要坚持薪炭林先行,就能促使用材林种好、长活、成材。一九七五年形势有所好转,县委又组织社员大规模植树,实行薪炭林、用材林、经济林“三林并举”。“四人帮”垮台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逐步落实,造林护林制度也建立了起来,林木长得更好。现在全县有成片林十万八千亩,柑桔等果树三万多亩,泡桐七百四十万株。去年资阳县遭到特大干旱,由于树木起了一定的调节作用,灾情比预计的要轻。农民见到了实效,增强了造林的信心。现在社员育的苗圃已超过四千亩,约二亿八千万株,准备今年开展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许多社队作出了规划,要在二十年内做到木材自给,并全部用薪炭林作燃料,腾出庄稼秸秆作饲料或还田。


第2版()
专栏:编后

造林要想到群众
不少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为什么?重要原因之一,是群众烧柴有困难,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四川资阳县组织社员先造薪炭林,解决了社员的烧柴问题,有效地制止了乱伐林木的现象,“造林不见林”的局面很快改观。这是一个好经验。
资阳的经验,不单在于他们提出“造林先造薪炭林”这一做法,而在于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工作态度。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情况,不但资阳存在,全国许多地区都有这个问题,有些地方年年搞绿化,年年一片黄。因此,尽管喊了二三十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却只有百分之十二多。这里的原因很多,象资阳这种情况也不少。群众有困难,你不帮助解决,他就只好自找门路。你造林,他毁林,甚至造的没有毁的多。象这样,还谈什么绿化?
我们希望那些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地方,看看资阳,比比自己,找找原因,想想办法。当然,造林并不一定都要先造薪炭林,有些地方从责任制着手,效果也很好。总之,停留在一般号召上,不问经济效果,不去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这种作风必须改变了。


第2版()
专栏:

湖北省浠水县国营三角山林场,坚持育林二十年,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万亩用材林基地。 新华社记者 刘心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