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提高职工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哈尔滨市职工教育的调查
目前,哈尔滨市参加各级各类职工学校学习的人数,已达十九万四千多人,约占全市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全市不仅有各种形式的扫盲班、文化补习班,还有中等业余学校三百六十多所,学生近十四万人;有职工高等学校七十八所,学生一万八千多人、相当于哈尔滨市十三所全日制大专院校在校学生人数的总和。
哈尔滨市的职工教育,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这里就办起了各种类型的职工业余学校,使职工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自成体系。二十多年来,职工业余学校为各条战线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现任大庆石油化工总厂机修分厂的主任工程师詹洪友,解放前是个放牛娃。解放后,他从职工补习学校开始学文化,十余年坚持不懈,一九六三年,毕业于业余大学机械制造专业。他在学习过程中,就运用学到的知识搞了多项技术革新,一九六○年被提为工人工程师、技术科长,并被评为省、市的劳动模范。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现任北方橡胶厂工程师李广义,哈尔滨轴承厂助理工程师杨文远等,都是职工业余学校培养出来的。去年,哈尔滨轴承厂任命两批工程师,业余高等学校毕业生约占百分之二十六。事实告诉我们,发展职工教育,是提高职工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哈尔滨市职工教育办得好的基本经验是:
一、领导重视。除省、市和有关部门的领导重视外,最重要的是厂一级领导重视。哈尔滨市许多工厂的领导干部,从实践中体会到抓职工教育的必要性。哈尔滨伟建机器厂是个设备比较先进的工厂,对工人的文化程度要求较高。去年,他们对全厂工人的文化程度进行了调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工人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七。这样低的文化水平,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为此,他们大力开展职工教育,全厂办了初小语文班、初中班、高中班、业余大学等七十五个班,共有六千多人参加学习。他们把学文化和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工人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产品一次交付合格率比培训前上升了百分之四点七,超过了该厂历史最高水平。今年,厂里拨了二十万元,给职工学校购置一套闭路电视设备,解决了教师不足的困难。
大厂是这样,小厂也是这样。哈尔滨市第二轻工业局所属的工厂,大多数是集体所有制的小型工厂,技术力量薄弱。一九七七年统计,全系统的技术人员只占工人总数的百分之零点五。而要提高技术人员的比例,单靠国家统一分配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是不可能的,还要靠自己办学来解决。哈尔滨制锁厂根据生产需要,办了机械制图和制锁专用设备两个中专班,培养了八十八名技术骨干,搞了二百多项技术革新,使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七倍。
二、有一支热心于职工教育的专职干部和教师队伍。文化大革命前,由于职工教育发展的需要,哈尔滨市从工厂和学校抽调了部分技术人员和大学毕业生担任业余学校的教师。到一九六五年,全市从事职工教育的专职干部和教师已近三千人,其中有讲师八人。他们热爱职工业余教育事业。尽管在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停办,许多校长和教师被揪斗,但在职工教育恢复之后,他们不少人依然主动要求回到职工教育战线继续战斗。这些同志从事职工教育工作十几年或二十几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最近,有一人被提为副教授,四十七人被评为讲师。目前,哈尔滨从事职工教育的干部和教师中,老的约占百分之四十,以他们为骨干,加上相当数量的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职工教育的坚强队伍。这是哈尔滨市职工教育办得好的根本保证。
三、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职工教育与普通学校不一样,其主要对象是职工。他们怀着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紧迫心情参加学习。因此,既要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提高工人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注意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这是职工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哈尔滨市工人业余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的学生,结合教学先后为十个工厂完成了十六项科研和技术革新的项目。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工厂的领导实际体会到办职工教育的作用。
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过去,人们总有一种错觉,认为职工教育不是正规学校,质量不高,因此也影响对职工学校毕业生的使用。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哈尔滨市的职工教育工作者认为,关键在于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达到规定的标准。他们在招生、教学大纲的制订、教材的编写等方面,都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对考核制度也相应做了规定。去年三月,哈尔滨市工人业余大学恢复了毕业答辩制度,对七四届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三十六名学生进行考核。结果,十六名优秀,十五名良好,五名及格。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的成绩表示满意,认为这批学生已达到同时期全日制大专院校同类专业毕业生的水平。
五、多种形式办学。哈尔滨市根据职工文化水平的实际情况,分别办有业余大学,业余学校,文化学习班,技术学习班等。多种办学形式,适应了广大职工的不同要求。这也是哈尔滨市职工教育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
本报记者 庄永龄


第3版()
专栏:工作研究

实行科研合同制好处多
上海市科委政策研究室
今年以来,上海市有些侧重于应用研究的科研单位,开始试行科研合同制。科研合同就是研究所在为工厂企业进行研制和提供科研新成果的过程中,双方协商签订有明确技术责任和经济责任的契约。据上海机械制造工艺所、上海轻工所、上海电器成套所、一机部上海材料所、六机部七○八所五个单位统计,到今年六月底止,已与有关工厂企业签订了九十多项科研合同。
三种类型
这些合同大致有三种形式:
一、科研、研制或产品设计合同。这种合同,或由科研单位承担某一项目的全部研制任务,包括设计、试制,直到搞出样品,能正式投产为止;或负责某一项目的设计任务,提供设计图纸。由对方提供经费,有的还提供原材料、设备。
二、科技成果推广合同。这种合同,也可称为“成果出卖”或“技术转让”合同,由科研单位将已经鉴定的科技成果转交给工厂企业生产应用。研究所帮助工厂掌握这项科技成果,切实应用到生产中去,并取得经济收益。正式投产后,研究所从产品销售额中提成。
三、科技成果中间放大性试验合同。科研单位与工厂签订中间试验合同,共同负责把科技成果更加完善起来。如轻工所去年在实验室初步试制了一批水净反渗透器件,尚待中试。上海手表五厂为了提高工效,急需这种器件。双方签订了合同。合同规定,轻工所提供六套器件装置,负责技术处理、调试、投产,并保证厂方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手表五厂负责提供生产过程中六套器件的使用情况、各种数据,保证提供中试过程中特殊需要的方便,并支付科研装置费二万元。
几点好处
试行科研合同制,有如下几点好处:
一、有利于把科研和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促使科技成果较快地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据五个研究所的不完全统计,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有三十四项科技成果签订了合同,其中有的是已搁置三年得不到推广的成果,有的是刚研制出来的成果。
二、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质量。目前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往往安排不足,在人员和设备上都有潜力可挖。通过订立科研合同,可以充分调动科研单位的积极性,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据五个研究所统计,今年年初下达计划任务二百六十五项,而在上半年,他们自找门路、主动承担签订合同的项目就有五十七项,相当于计划项目的百分之二十一点五。
三、有利于科研单位实行经济核算,开源节流,减少国家科研费用的支出。据五个研究所的统计,今年国家下拨的经费共九百余万元,到六月底止,签订合同的收入已达一百五十余万元,相当于计划经费的百分之十七。合同中对科研经费都有明确规定,推动了课题组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节约开支。上海轻工业研究所为上海钟表元件厂试制的十套水净反渗透器件,合同规定每套收费五千元,由于科技人员处处精打细算,结果每套只花了四千元。
四、有利于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推动科研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科研合同明确规定了技术责任和经济责任,并且落实到人,易于检查,便于管理。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对委托单位的生产技术需要和可能提供的条件,以及本单位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仪器设备等状况,吃得准,摸得透,要求科研管理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如上海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的科研管理部门,在签订合同前,就慎重地与专业科技人员一起进行项目的技术论证,分析经济效果、研制条件和可能性;合同签订后,又随时加强与各有关方面的综合平衡,以促使合同的实现。经过半年来的实践,该所已摸索出一套从选题、立题到成果鉴定投产的整套科研程序,并制订出与此相适应的各级技术责任制。
若干问题
在试行合同制过程中,科研单位也碰到了一些问题。
一、会不会搞偏方向?有些主管部门的领导人担心,研究所搞科研合同,会搞偏方向,影响为本行业的生产服务,影响科研水平的提高。据五个研究所目前签订的合同来看,其中百分之四十的项目原本就是计划任务,不过是通过合同的形式把它确定下来,使完成任务的把握更大。主管部门只要加强领导,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合同制会促使研究工作更好地为本行业生产服务。
二、应不应该收费?有些科研合同收费还没有落实,主要是有些单位不肯支付。他们认为,研究所是事业单位,已由国家拨给经费,为何还要另行收费?财政部门有的同志认为,工厂采用科研成果增加的利润应该全部上缴。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实行科研合同制,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科研的一种有效形式,科研单位成果推广越多,收取的费用也应当越多。工厂企业无偿获得科研成果,既不符合按经济规律办事,也不能促使工厂企业从经济效益上考虑新产品的试制。因此,由企业向科研单位支付一定的费用,是合情合理的。
三、怎样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目前,有些科研单位已把科研业务收入的超计划部分,用于购置仪器设备,把国家利益和单位利益结合了起来。但是,又怎么进一步同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相结合,贯彻多劳多得的原则呢?劳动工资部门的同志认为,给科技人员提取奖金,不符合有关规定。我们认为,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社会主义的原则,把出成果的多少、好坏和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直接挂起钩来,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建议,在科研业务、生产收入的超计划部分中,确定合理的留成比例,用于发展科研、集体福利和科技人员的奖励。在发奖中,应鼓励先进,防止平均主义。
四、订立科研合同、实行科研成果专利制与技术交流的关系问题。对同一种科技成果,能不能多次出售、收取报酬?工厂企业对从科研单位移植来的科技成果,能不能转售给其他单位?实行科研合同收费,会不会影响技术交流?这些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调查研究,加强经济立法工作,建立科技成果专利制度,建立科研合同法,使它们具有明确的法律效力,以利于合同的执行。


第3版()
专栏:

一种新的男性绝育法应用于人体
新华社成都九月十九日电 一种新的男性绝育措施——输精管注射绝育法,已经应用于人体,并得到满意的效果。
这种男性绝育法是由重庆市第一工人医院外科医生李顺强试验成功的。此法安全可靠,简便易行,无需开刀动手术,费时不到十分钟。
这种绝育法从一九七二年五月用于人体开始到现在,已做了五万多例。经过对第一批受术者进行五次共六千七百八十九人次的随访,未孕率为百分之九十点九五,并发症比结扎绝育法少三分之二。
这种男性绝育法,已获得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第3版()
专栏:

给独生子女户优先分配住房
新华社济南九月十九日电 山东沂水中心医院六家独生子女户最近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建宿舍楼。
医院新落成的三层楼房,没有按老办法,依照人口多寡平均分配,而是优先分给独生子女户。他们和多子女户一样,各自分到了包括卧室、厨房、厕所、储藏室的成套房间。
沂水中心医院的这一措施,对推动计划生育工作很有利。现在,这个医院职工自愿终生只要一个孩子的夫妇越来越多。


第3版()
专栏:

昆明市独生子女户受到特别照顾
新华社昆明九月十九日电 昆明市五千多个决心只生一个孩子的家庭,在分配住房、儿童就医和入托方面受到了特别照顾。
目前,全市已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家庭,每月可按时拿到独生子女保健费。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今年七月新盖起了一幢有二十套住房的五层楼新宿舍,其中十六套分给了独生子女户。市儿童医院保健所专门设立了婴幼儿保健指导门诊,加强对初生婴儿到三岁幼儿的护理、喂养以及常见病预防的指导。去这个门诊所检查的独生子女,可以随到随看,优先照顾。


第3版()
专栏:关于农业思想的讨论

以畜牧业为主的道路在我国走得通吗?
——与刘振邦同志商榷
粮食部科技情报研究所 丁声俊 吴中流
读了刘振邦同志的《改变传统的农业观念,走以畜牧业为主的发展道路》一文,我们有不同意见,提出来与刘振邦同志商榷。
一种农业思想的提出,必须从本国的具体特点出发,国外的经验只应作为借鉴。刘振邦同志文章中的基本观点忽视了我国的实际情况,也忽视了农业和畜牧业之间的辩证关系,把粮食生产和发展畜牧业置于互相对立的地位,进而提出变“以粮为纲”为“以畜牧业为主”的主张。我们认为,在目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以畜牧业为主”的道路在我国走不通。
刘振邦同志认为,在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粮食占有量少的条件下可以走“以畜牧业为主”的道路。这种看法不符合畜牧业发展的规律。中外畜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说明:配合饲料是现代化畜牧业的基础。正如一个工厂有原料才能制造出产品一样,畜禽“有机工厂”有饲料才能生产出肉、蛋、奶等畜产品。特别是机械化、集约化、科学化程度很高的现代化养猪、养鸡、养牛等畜禽饲养业,饲养密度大,活动少,周期短,更须以营养全面、能防治疫病和促进生长的全价配合饲料为基础。国外称机械化饲养有三大要素,即全价配合饲料、防治疫病和培育良种,而配合饲料被列为首要因素。正是从这种情况出发,凡是畜牧业发达的国家无不建立了强大的现代化配合饲料工业。至七十年代中期,日本年产配合饲料二千多万吨,西德年产一千三百多万吨,英国在一千万吨以上,法国和荷兰接近一千万吨。特别是美国,已建立起现代化饲料工业体系,有配合饲料工厂一万三千多家,还有数千家化工医药厂生产饲料添加剂,年产配合饲料一亿吨以上,使配合饲料工业成为全国二十大工业之一。假若没有这样强大的饲料工业,这些国家的畜牧业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
要发展配合饲料工业,就必须有丰富的饲料资源,而饲料资源目前主要来自农业。在全价配合饲料的各种成分中,主体是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和粗纤维。这其中,有三项主要来自农业,而粮食和粮油副产品又是构成全价配合饲料的基本原料。如果人们抛开粮食生产,而片面强调走“以畜牧业为主”的道路岂不是无米之炊吗?
这里,我们需要弄清楚刘振邦同志引以为据的西欧若干国家发展畜牧业的全面情况。不错,西欧有些国家在本国谷物总产量不高的条件下发展起畜牧业。它们的共同经验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威力,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建立强大的配合饲料工业;严格实行科学饲养;广泛开展病疫防治;注意培育良种;不断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在这里,我们就它们发展畜牧业所使用的饲料用粮问题加以考察分析。限于篇幅,仅就比较有代表性的西德为例。到一九七六年,西德人口为五千九百五十四万,谷物单产四百八十四斤,每人平均占有粮食量六百四十三斤①。从一九六三年到一九七三年的十年间,西德国内生产的谷物量平均只能满足饲料用粮的百分之六十六点二和面包用粮的百分之七十七点八,不足部分均依靠进口补充②。大体在这九个年头内,西德共生产配合饲料七千零三十九万五千多吨,进口饲料粮二千三百八十来万吨。也大体在此期间的十个年头内,西德还进口了油料四百六十四亿斤、饲用植物油饼粕四百五十亿斤。这几项总计达一千三百亿斤。同一时期内,西德还进口了数量相当大的面包用粮和其他用粮。可见,西德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虽然本国生产的谷物量按人口平均占有量不高,但却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生产饲料的各种原料。总的来看,西德发展畜牧业所使用的谷物量并不少。这个事实说明,刘振邦同志以西德作为本国谷物产量少而可以走“以畜牧业为主”的道路的论据是不符合实际的,因而这个论据是立不起来的。
我国可不可以靠进口粮食和其他饲料来发展畜牧业呢?我们冷静地想想就会得到答案。西德是一个仅有五千余万人口的国家,为解决吃肉、吃奶问题,进口的饲料用粮和各种原料的数量就是那样巨大。我国的人口差不多是西德的二十倍,靠进口来解决是不现实的。因为一则我国目前没有那么多资金去购买那样大数量的粮食,二则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供应得起我们。因此,我们在解决饲料的问题上,只能走以自力更生为主的路子。
那么,在当前粮食产量低的情况下我们就不要发展畜牧业了吗?不是。我们主张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发展畜牧业。不过,我们认为,如果真想扎实而迅速地发展畜牧业,必须坚决、正确地贯彻执行农业是基础、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这些都是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在领导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总结,是适合于我国农牧业发展特点的。
我国是一个有近十亿人口的大国,又是一个家底薄的穷国,耕地面积不多,科学技术也不够先进。华国锋同志不久前指出:“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适合我国的条件下逐步实现现代化,将为我国的城镇和厂矿人口提供丰富的商品粮、肉食品和其他副食品,为轻纺工业和国内外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经济作物和其他原料,……使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融合地向前发展。”我国农业上去了,粮食充裕了,不仅人民口粮可以得到保证,而且可以拿出更多的粮食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因此,“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不仅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而且使畜牧业的发展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当然,畜牧业的发展反过来对促进农业的发展也具有很大意义。因此,就全国范围来说,“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农牧并举,以农养牧,以牧促农是一条正确道路。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道路究竟走得通还是走不通?刘振邦同志认为“走不通”,我国现在是硬要走,因而出现了“开荒造田,毁林造田,破坏生态平衡”等恶果。我们认为,这种看法不正确。“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不能偏废。刘振邦同志举出的一些情况与此方针并无必然的联系,而相反,正是由于对这一方针执行的不全面、不完整造成的。至于说到畜牧业发展缓慢,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严重破坏的结果。正是这种破坏,不仅使我国畜牧业停滞不前,而且也使我国的粮食生产遭受厄运。由此看来,把我国畜牧业发展慢归咎于这一方针是不合理的,否定这个方针,对畜牧业的发展也是有害的。
当然,我们说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绝不是赞成单打一、粮食就是一切;也不赞成不适当的围湖造田,围海造田,毁林造田,开荒造田,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相反,认为应当制止。至于适宜发展畜牧业的草原和山区,当然可以以发展畜牧业为主。我们总的意见是,要使粮食生产和其它农副产品生产的发展,同人民的需要和工业的发展比较适应,要使农林牧副渔各业都能按照现代化的要求向前大大迈进一步,得到全面的高涨。基于这种观点,在重视和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重视和积极发展畜牧业生产,就是说要使“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得到完整、准确的贯彻执行。
注:①《世界农业》,农业出版社,1979年第1期
②《食用油脂制备和加工》,德文版,1975年,约瑟夫·巴尔退斯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