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日本众议院大选开始
本报综合报道 九月的日本,秋意正浓。一场角逐众议院议席的选举战,从九月十七日起正式开始。近九百名候选人将在全国一百三十个选区进行激烈的竞选活动。定于十月七日投票的第三十五届众议院议员总选举,已成为当前日本政局的焦点。
众议院议员总选举,在日本是直接影响政局的一个重大的政治活动。本届众议院大选,是大平内阁在第八十八届临时国会上宣布解散众议院而提前举行的。因为每届大选,几乎都有近三分之一的议员退出政界,通过选举各党派在众议院内的势力将有所消长并进行重新组合。作为日本七十年代的最后一次选举,也将决定八十年代前期日本的政治动向。
本届大选的举行,不仅是出于大平内阁政策的需要,也是执政党自民党为谋求长期执政所采取的重大行动。战后长期以来,一直稳居政权宝座的自民党,在一九七六年末举行的上届众议院选举中议席为总议席的半数以下,只是由于事后调整才勉强超过半数。而在野的公明党、民社党、新自由俱乐部等“中道政党”的议席剧增。在众议院内首次形成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势均力敌的格局,在十六个常任委员会中一度出现七个在野党议员过半数的所谓“逆转委员会”,给自民党政权造成很大威胁。另一方面,近年来日本国内外形势动荡不定,国家安全问题、能源问题和财政问题突出。大平内阁为解决所面临的“紧急课题”,增加自民党在众议院内的议席,“谋求政局一新”,几个月来一直在选择解散众议院、举行大选的有利时机。这次提前举行大选,是掌握主动权的自民党所抽出的“传家的宝刀”。
在这场执政党与在野党势均力敌的选举战中,各党都在为增加议席全力奋战。为了不使选票分散而影响当选,各政党都尽力减少候选人数。自民党为了准备这次选举,早就筹集了充足的活动经费;在野党在众议院解散之前就成立了“选举对策本部”。自民党提出为解决资源和能源的不足,消除国家财政百分之四十依赖公债的事态,以“刷新政治、经济和文化”,“健全现有的体制”来“取信于民”;而在野党则以暴露大平内阁的“失职”来赢得人心。自民党为保持一党单独执政的“长期稳定”政权,力争夺回上届大选中失去的议席,提出要取得消除常任委员会中在野党议员过半数的“逆转委员会”所需要的议席;在野党则力求阻止自民党实现它的企图。另一方面,对自民党内部各派,包括“主流派”和“非主流派”在内的各派,都在为准备明年举行的总裁选举,乘本届大选之机重新加固“阵地”,扩大派系力量。各在野党在阻止自民党取得“稳定的多数”议席这一点上有共同利害,但首要目标是增加本党的议席,因而相互竞争的场面时有出现。社会党要“从长期低落的状态下解脱出来”,维持“革新首座”的地位;共产党要拚命挽回“上次大选所失去的议席”;公明党、民社党、新自由俱乐部、社民联等“中道四党”为维持现有议席并有所增加,在这次选举中实行部分联合。其中公明、民社两党已在二十八个选区达成协议,互相支持对方的候选人。这场角逐众议院议席的选举战,呈现出纵横捭阖的态势。
在日本,竞选议员向有“地盘、看板、钱包”之说。即候选人的当选、落选在很大程度上受在本选区的实力和利害关系(地盘)、社会地位(看板)、选举资金(钱包)所左右。众议院议员选举时,全国分为一百三十个选区,每个选区产生三至五名议员。因此,巩固地盘,提高名望,尤其是筹集充足的选举资金至关重要。人们记得在一九七四年参议院选举时,“花五亿日元当选,四亿日元落选”之说就曾风行一时。尽管在自民党内部也在反对“金钱选举”,但据日本报纸透露,仅在本届选举前,自民党一次就发给本党候选人二十五亿日元的选举资金。虽然在选举中候选人的基本活动是竞选演说,但据日本报纸报道,仅用于提高本人“形象”的宣传,平均每人张贴三千张宣传画、散发六万张以上的传单和三万五千张明信片,需要大量的费用。如把全部用于选举的费用合在一起计算,一次众议院总选举要花掉数百亿日元。
本届众议院大选正逐步走向高潮。日本舆论界对此进行了种种分析和预测。由于在七十年代以来,在日本出现了一个以青年人为中心的“不支持任何政党”和“不支持固定政党”的阶层。这一阶层的人数约占选民人数的三分之一,他们手中的“浮动票”,在一定程度上会起重要作用。因此给预测选举结果带来了复杂的因素。
究竟“鹿死谁手”,是以执政党与在野党“平分秋色”而结局;还是以自民党取得“稳定的多数”议席而告终,且拭目以待十月七日大选揭晓。


第6版()
专栏:述评

大事化不小 小事化不了
新华社记者 彭迪
苏联作战部队进驻古巴,引起世界舆论大哗。美国有人要求苏军撤退,苏联硬着头皮顶住。美国和苏联政府正就此事举行秘密谈判。究竟谈些什么,外界传说纷纭。其实这件事情并没有多少秘密可言,搞得讳莫如深,看来美苏两家各有难言之隐。
就苏联来说,它的战略目的明确,就是要利用一切机会,扩大势力范围,夺取战略优势,准备有朝一日同美国摊牌,争取不战而胜,必要时也不惜一战而胜。在苏联的这种全球战略中,古巴这个国家当然很有用处,这是常识问题,不言而喻。但是,把作战部队派到别国去常驻,无论怎么说,总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况且古巴就在美国的鼻子底下,苏联搞得太猛太急,也会冒几分风险。如果遇见一个不怕鬼的美国总统,也可能发生一点“危机”,使得苏联丢脸。因此,苏联既要逐步扩张,又不想过分声张,以便混水摸鱼,出奇制胜。现在美国参议员丘奇等把这件事情声张出去,这对苏联的打算多少有点不利。
就美国政府来说,它对苏联在古巴的所作所为,包括常驻部队等等,一向是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只要眼前不出大事,也就心照不宣。现在把这问题端了出来,美国政府也表了态。国务卿万斯说,“这种现状,不能接受”。不能接受又怎么样呢?一般说来,是没有多少下文的。
这里的观察家和评论员普遍认为,这次谈判只要商量出一种解释,就可以把“不能接受”变为“可以接受”。这样,双方都可以下台阶,对公众也有所交待。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节目中一位评论员不大讲究外交词令。他说,这次谈判无非是共同编造一篇谎言来应付公众罢了。
共同撒谎之说,未免措词偏激。共同捂盖子的做法,倒有些根据。从这几天美国国务院官员、国会议员和新闻界的许多人士的议论来看,他们反复强调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苏联的这些部队从一九六二年以来早已进驻,不算什么新鲜事。某些国会议员把它翻腾出来,主要是出于国内政治和竞选的需要。本来不成问题,何必庸人自扰。
第二,苏联说它的这些部队的任务不是作战,而是训练。美国情报机关扭扭捏捏,推说情报不充分,无法提出异议。
第三,苏联部队不过三千人马,对美国构不成什么威胁,不必大惊小怪。
这几点议论,孤立起来看,似乎都有点道理,但联系苏联的全球战略和当前的实际来看,又都说不大通。
第一,苏联部队既然从一九六二年就进驻古巴,十七年如一日,可见这是它的长期战略计划的组成部分,决不是兴之所至,前来古巴这个温暖的地方避寒度假。难道因为它长期占领古巴,就可成为合理合法,对邻近国家就不构成威胁吗?
第二,苏联部队是作战部队还是训练部队,除非用显微镜来分析,否则很难看出这种区别究竟有多大实际意义。部队平时不打仗,当然只能训练。不仅自己练兵,还要训练古巴雇佣军,难道这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的危害和威胁还不够大吗?
第三,光是苏联三千人马,对美国可能威胁不大,但加上古巴雇佣军和别动队,威胁可就不小。从非洲、中东到东南亚,不都是苏联加上东西方的古巴,闹得举世不安吗?加勒比海上,苏联、古巴的阴影难道不是越来越大吗?
总之,如果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下面的文章就不多了。问题是,苏联咄咄逼人,苏联和它的代理人同各国人民的矛盾、苏美两家的矛盾都是客观存在,有增无已。经过外交家们的努力,大事也许可以表面上一时化小,但是要把矛盾化掉,肯定是化不了。到头来吃亏的是谁,历史将见分晓。过去这种经验教训,不能说少。


第6版()
专栏:

苏联对伊朗玩弄两面派手法
本报讯 苏联《消息报》最近先后发表两篇评论伊朗局势的文章,调子截然不同,引起国际舆论的重视。
苏联《消息报》九月八日发表的该报政治评论员鲍文的评论,题为《手持可兰经和剑》,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对伊朗政府的极其恶毒的攻击。特别使人注意的是,这篇评论是苏联报纸公开点名攻击霍梅尼的第一次。
但是,仅仅过了四天,同一家苏联报纸却换了另一副嘴脸:它吹捧伊朗正在经历“复兴的进程”,而不再是攻击伊朗“煽动宗教狂热、反共歇斯底里、极力歪曲一个友好国家的政策和意图,不会给伊朗人民带来好处”;还吹捧“伊朗领导人已经根据伊斯兰教教义确定了建立这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结构的任务”,而不再是引述霍梅尼的话,攻击他正在给伊朗前途笼罩上阴影。
苏联玩弄这类前后矛盾、两面三刀的手法,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这一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也不是偶然的。
路透社驻莫斯科的记者在读了苏联《消息报》九月十三日的评论后,立即发出报道,指出它同四天前的评论“形成了明显的对照”。但是,这个对照究竟表明了什么,路透社的记者却没有说出来。
美国《纽约时报》九月十三日刊登的奥斯汀九月十二日自莫斯科发出的报道,虽然还没有看到苏联《消息报》迟一天的评论,但已从鲍文的评论和柯西金前往埃塞俄比亚访问途经伊朗上空拍给霍梅尼的电报,看到苏联又在耍两面手法了。
美国记者的报道说,苏联官员们在柯西金发出了“暗示”“苏联不准备同伊朗革命决裂”的电报后,慌忙向西方人士表白:鲍文的评论“只代表作者自己的看法,不代表官方政策”。
当然,这是骗不了人的。《纽约时报》的上述报道说,“在大多数西方分析家看来,几乎可以毫不怀疑鲍文的指责反映了至少某些决策人的想法”,“越来越多的不满情绪似乎已使苏联领导层中的某些人同意公开坚决表态反对阿亚图拉(霍梅尼)及其所从事的活动”。报道列举这些“活动”中最使苏联不满的是,伊朗当局“镇压了伊朗人民党”,并在库尔德斯坦采取了军事行动。人所共知,苏联一直对伊朗人民党寄予希望,并插手干涉库尔德事件。


第6版()
专栏:

苏联将负责重建亚丁港
本报讯 安莎社九月十五日从莫斯科发出的电讯,报道苏联塔斯社透露的消息,说苏联将负责重建亚丁港,一批苏联工程师正根据同南也门政府签订的一项合同进行这项建设工程。
塔斯社说,当这个新港竣工时,在里面能够停泊十万吨级的船只。重建和扩建工作的头几个阶段要在明年完成。
安莎社的报道,特别提到亚丁港以前是英国的据点,它位于地中海和印度洋之间的海路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6版()
专栏:

塔拉基在国内动乱中下台
据新华社北京九月十七日电 据西方通讯社援引喀布尔电台广播,阿富汗革命委员会主席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十六日辞职。革命委员会决定,由内阁总理哈菲祖拉·阿明接替他的职务。电台还说,塔拉基同时还辞去了人民民主党总书记的职务。该党中央非常全体会议接受了塔拉基的辞职要求,任命阿明接任人民民主党总书记。
据喀布尔电台援引塔拉基的话说,他“由于健康不佳和神经衰弱”而要求辞职。
塔拉基出席了哈瓦那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后在十一日回到喀布尔。他十日在归国途中曾在莫斯科同勃列日涅夫举行了会谈。十四日,阿富汗内阁继七月二十八日的一次改组之后再次改组。
据外国通讯社报道,这次内阁改组后,首都喀布尔发生了一系列射击和爆炸事件,该市的警察首脑被击毙。近日来,喀布尔气氛紧张。
美联社的一则报道说,这次塔拉基辞职,是由于内部分裂和穆斯林武装的反抗促使阿富汗政府所作的几次重要更迭中,最新的一次变动。
塔拉基是在一九七八年四月二十七日的一次政变推翻了达乌德政府后上台的。


第6版()
专栏:

罗得西亚制宪会议各方提出宪法草案
新华社伦敦九月十四日电 在伦敦举行的罗得西亚制宪会议十四日开始讨论宪法草案。
英国已提出了一个宪法草案,津巴布韦爱国阵线和罗得西亚当局十四日在会议上又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宪法草案。三个宪法草案的中心的争执点是,独立后的罗得西亚的权力是掌握在黑人多数手中,还是掌握在少数白人手中。英国提出的宪法草案虽然能使独立后的罗得西亚的权力从白人少数转移到黑人多数手中,并且不让白人有否决权,但是,这个宪法草案规定白人单独选举,保证白人在未来的议会中有一定席位。
津巴布韦爱国阵线提出的宪法草案保证国家所有公民的安全,但是拒绝给白人特权。这个宪法草案规定,掌握权力的议会下院议员,议员通过普遍和直接投票选出。
在组织结构方面,英国的宪法草案规定独立后的国家有一个名义上的元首,而由向议会负责的总理掌握实际权力。津巴布韦爱国阵线提出的宪法草案规定设立由直接的公民投票选出的总统,他有权任命和解散政府,并且控制武装部队。罗得西亚当局提出的宪法草案是目前罗得西亚伪宪法的抄本。根据这个宪法,只占人口总数百分之四左右的白人在议会中竟占有百分之二十八的席位,他们对不利于白人的法律有否决权。


第6版()
专栏:国际札记

“爱情”的代价
胡雪
要得到莫斯科的青睐,看来非付出昂贵的代价不可。
八月底,泰国议会代表团应邀赴苏联进行了为时一周的访问。据《曼谷邮报》报道,泰国议员们“带回来的纪念品中包括对一些不同寻常事件的令人难忘的记忆”。
“难忘”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不同寻常事件”?
据说,当泰国议员和苏联的同行们在克里姆林宫会晤时,苏方团长阿·希季科夫粗暴地指责泰国政府“为什么不承认柬埔寨韩桑林政权”,并大肆诬蔑中国。这个突然袭击,使泰国议会代表团十分“吃惊”。因为原来商定,这次访问旨在交流双方议会事务的经验,不谈当前“政治问题”。泰国代表团立即要求“暂时休会”,以商对策。休会结束之后,泰国代表团长哈林·宏沙泰空军上将委婉地回答说,印支问题“如同一次撞车事故”,“司机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受伤者送进医院,然后再确定谁该对事故负责”,用外交辞令把苏方的指责顶了回去。
还有,在克里姆林宫会谈时,“俄国官员就拍摄与会者的照片和录制发言”而“忙得团团转”,而“当泰国官员也打算采取同样的行动”时,“俄国人却不同意”。这种不公平待遇散发出来的那股刺鼻的大国沙文主义的味道,迫使“泰国方面质问这一禁令为什么不适用于俄国方面”。最后,在泰国人乘西方航空公司的客机离开莫斯科回国的当天,俄国人又玩了一个小动作。当泰国议会代表团到机场时,俄国官员说,代表团早就预先订座的“那架飞机已经满员了”,要他们改乘苏联客机。经过泰方的抗议,苏联才不得不让他们坐上了预定的西方客机。
泰国代表团一位人士回国后谈到这些经历时说:“说真的,我没有从俄国带回爱情。”
这句俏皮话是耐人寻味的。
它说明,要得到俄国的“爱情”,你必须放弃决定本国对外事务的权利,跟着俄国的指挥棒转,替俄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充当吹鼓手!你必须放弃同邻国友好相处的权利,跟着俄国反华;你必须能在受到俄国歧视另一个国家的代表的时候,还赞扬这位“天然盟友”的“国际主义”;你必须能逆来顺受,在俄国故意给你点厉害瞧瞧时,还呼喊“友谊”、“合作”的崇高。泰国议会代表团没有带回这种代价如此之高的“爱情”,泰国人民一定拍手叫好!


第6版()
专栏:

以色列允许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土地
新华社贝鲁特九月十六日电 据以色列电台广播:以色列内阁会议在九月十六日决定,允许以色列私人购买以色列占领下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阿拉伯人土地。
以色列内阁秘书在宣布这项决定时说,内阁已授权有关部门对购买这些土地给予“适当的指导”。
过去,以色列当局曾禁止以色列私人购买一九六七年阿—以战争时占领的这些土地。
为了抵制以色列的扩张,约旦政府过去也曾经规定,任何阿拉伯人如把约旦河西岸的土地卖给犹太人,就判以死刑。
联合国安理会曾在七月二十日通过决议呼吁以色列停止在占领的阿拉伯土地上继续扩大和兴建移民点。
但是,以色列当局不顾世界舆论的反对,继续拨款增建新的犹太移民点。现在,以色列内阁又通过了允许以色列人购买阿拉伯人土地的决定。以色列政府的这一行动再次表明了它要继续霸占阿拉伯领土的顽固立场。


第6版()
专栏:国际简讯

国际简讯
伊朗废除美国军事人员雇用法
伊朗革命委员会最近通过一项法案,宣布废除一九四三年制订的美国军事人员雇用法。
刚果劳动党开除一批高级官员
刚果劳动党最近决定将七十一名党政高级官员开除出党。
被开除的官员中有:前劳动党军事委员会委员、党的监察委员会主席埃巴卡等人。
前劳动党军事委员会主席、共和国总统雍比—奥庞戈是今年二月下台后被开除出党的。在三月间召开的劳动党第三次特别代表大会上,萨苏—恩格索被选为党的主席,并于今年八月正式就任刚果人民共和国总统。
西德政府宣布节约能源措施
由于石油短缺,西德政府九月十二日作出一系列节约石油的决定。这些新措施包括进一步限制室内温度,取消对燃油暖气站更新工作的补贴,更多利用电站余热,增建自行车道,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西德经济部长兰姆斯多夫向内阁谈到西德迄今节约用油的成效时说,石油在西德能源总消耗量中所占的份额在今年上半年第一次降到百分之五十以下。
巴西开辟新的石油钻探区
为了缓和日益严重的能源问题,巴西决定在全国一百二十三个地区钻探石油。
巴西国营石油公司九月十一日宣布,新规定的钻探区中二十五个在近海,九十八个在陆上,其中包括巴西境内的巴拉那河流域。据宣布,愿意参加钻探和开发石油工作的外国公司可以向巴西提出签订“自负亏损合同”的申请。
一国际财团向墨西哥提供贷款
九月十二日,墨西哥同美洲银行等六十六家银行组成的一个国际财团签署了一项总数为二十五亿美元的贷款协定。
这是墨西哥至今获得款额最大的一笔贷款,贷款期限为六年。这笔贷款将主要由国营的墨西哥石油公司等机构使用。(据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西德城市建设印象
于龙 陈留
前不久,我们访问了西德首都波恩以及科隆、汉堡、法兰克福等城市。这是我们应邀到西德了解城市建设和合作运动而进行的一次专题采访旅行。
在西德,每一个城市的面积都不大,人口也不多,首都波恩才三十万人,工业交通集中的汉堡也只有一百七十万人。中小城镇则星罗棋布,同时还有许多新的居民区。城市建设中的现代化的设备和管理方法,给人以突出的印象。
一到法兰克福机场大楼,现代化的情景立刻呈现在我们眼前。人们沿着自动扶梯上上下下;一眼望不到头的几十个出入口,通往世界各国和西德各地。每个出入口只有一个人操纵一部电子计算机在工作,检票计票、分路自动传送行李、遇到疑难问题需要寻求解答,都靠电子计算机迅速地得到解决。这个机场每天虽有四万多旅客,平均每两三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落,但现代化设备却使繁忙的工作进行得从容不迫。在汉堡港,我们看到码头装卸货物由电子计算机控制,实现了自动化和机械化。粮食、煤炭、石油、机械、茶叶、咖啡、香蕉等等货物的专用仓库林立。汉堡港每年有一万八千艘船只来往,吞吐量达五千万吨,几十个大小码头的现代化设施,使船只一到即可装卸,没有船等泊位,货物积压的现象。
在波恩,除了商业集中区外,人行道上的行人很少。小汽车川流不息,交通指挥完全靠自动控制设备,秩序井然。有人向我们介绍说,西德城市里小汽车太多,已到了饱和状态,交通有时也出现阻塞。加上西方石油紧张,政府虽在提倡多坐公共汽车和电车,但是效果不大,这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
在我们参观的城市中,房屋并不都是高层建筑。商店三至五层的最多,居民住宅是按居民需要和爱好,经过设计、建筑部门和居民商量后建设的。我们在汉堡一个新居民区看到,房屋有高有低,形式多种多样,附近有商店、医院、学校,交通方便,树木、草地很多,空气新鲜。在法兰克福附近一个小镇上,我们访问一个退休工人的家庭,他们一家三口住着一座二层楼房,有一个种满花草树木和水果的小院。
西德在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视保持民族传统,把现代化和民族形式结合起来。
我们在西德每到一个城市,都看到一些具有不同建筑风格的古老建筑,同现代化大楼并存。欧洲北部最大的科隆大教堂,是一座哥特式的教堂,双尖顶高一百五十七米,里面的建筑和雕刻以及洛赫纳的绘画,都很著名。据介绍,这座教堂在一二四八年开始建造,经过五百多年才建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破坏,到一九五六才修复开放。波恩的贝多芬故居和法兰克福的哥德故居,室内陈设都保持原物、原样,德国人民把他们当作是民族的骄傲,对他们用过的古乐器和日常用具,都精心保护,长年展览。
在西德,凡是有文物价值的房屋和其他建筑,甚至一段古代的街道,一间有特殊意义的民房,都要设法保存下来,以供人们参观欣赏。在吕贝克,有一座倾斜的古城门楼,建筑上别有特色。据说,在十八世纪它已出现倾斜,有人主张拆除,有人主张保留。当时的市议会投票表决,终于以一票之多把它保留了下来。现在不但建筑本身成了供人参观的古迹,而且传为爱护古迹的佳话。
在现代化的城市里,有这样浓厚的民族色彩,使本国人民更多地了解过去,同时也吸引了大批游客。
在汉堡市议会一九二六年四月十四日的开会记录中,记载当时工人们“七个人共住两间房子,共用一个厨房”的情况,并说当时“一般平均都要五、六个人住在一个很狭窄的套间”,“全市缺少三万二千套住房”。这是德国工业发展时期,房屋紧张的情况。二次大战中,德国许多城市的房屋遭到严重破坏,汉堡市区建筑被破坏了百分之六十八,汉堡港被破坏百分之八十。
现在经过长期努力,西德的住房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根据统计的数字,到一九七四年,西德全国住房幢(套)数,第一次超过户数。一家三口人一般可住七十到八十平方米。西德朋友说,当然,直到今天,西德住房问题也不能说已经完全解决,还有大约六十万户(全国共二千三百一十万户)居住条件较差,其中主要是人口多、收入低的,老年、残废人的,特别是外籍工人的家庭。另外许多城市里还有一部分新建的住房因造价太高,找不到买主或租户。
据介绍,西德住房建造得快,除了因有现代化的建房技术装备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政府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居民建造住房。一九五○年初,西德议会通过了“社会住房建筑法”,规定在建造供低收入住户住的房屋方面以贷款等方式给予补助。这种住房租金由政府规定,比其他住房的租金低得多。政府还鼓励居民自己储蓄建造住房。在战后建造的住房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得到政府补助的“非营利住房营造企业”建造的。二是西德城市建设有一定部门专管,交通问题由联邦交通部负责,建房问题由城市建设和住宅规划部负责。各城市也有规划建房的主管单位,规划由市议会通过后即坚决执行,任何人都不能违背。另外,联邦议会和地方议会在城市建设和住房建造方面还制订了很多法律。由于有管理城市建设的权威机关和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律,各城市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都能顺利实现。
我们在西德期间,曾几次吃到鲜嫩可口的野鹿肉。西德朋友说,因为城市周围就有森林,人们打猎是常事。在汉堡这样一个大工业城市的郊区,就有一片片森林。我们穿过森林访问了一个住户,他们的后院草地紧靠另一片森林,女主人有趣地讲述野鹿常到草地活动的情况。的确,当我们坐飞机从上空下望,西德许多城市都象在森林包围之中。
据介绍,西德全国有百分之二十九的面积被树木覆盖,城市绿化面积也相当大。科隆总面积四百平方公里,树林、草地、田野、公园即占去二百平方公里。
德国朋友告诉我们,城市内外有这么广阔的绿化面积,并不都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采取措施进行保护的结果。国家制定了各种法律和条例,规定不经政府批准,即使树林是私有的也不准随意砍伐。如有违者,砍了一棵要补栽三棵。盖建房屋也要按规定留出空地种树种草,否则就不批准。法兰克福一个管城市建设的官员说,要不是这些法律规定严格,城市怎能保持这样大的绿化面积?
西德城市对控制污染也很重视,如规定城市中心不建工厂,原有工厂要逐步迁出;设立检查仪器,随时检查空气污染情况;对汽车定期检查,喷出的气体和含铅量超过规定,就不能行驶等等。但是,重视绿化,利用自然条件调节环境,则是保证城市有优美环境的主要措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