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会议在维也纳开幕
我代表团长宣读华总理贺电,强调科技要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据新华社维也纳八月二十日电 联合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会议于八月二十日上午在维也纳国家宫隆重开幕。
约一百三十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为期十二天。由联合国召开的这样大规模的这类会议还是第一次。以国家科委副主任江明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这次会议。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在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就应用科学和技术的方法方式作出决定;加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采取有效的方法应用科学和技术来解决带有全国性、区域性以至全球性意义的问题;规定适当的合作手段。会议讨论的焦点将是如何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和如何使科学和技术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服务。
在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宣布会议开幕后,东道国奥地利总统鲁道夫·基希施莱格向大会致词。他在致词中表示希望这次会议能取得对未来产生影响,并重视全人类的需要的积极成果。他说:“目前全世界科学和技术的潜力几乎有一半是用于维持和扩大军备,这已不是秘密了。”“如果不利用一切机会来呼吁大家注意军备竞赛和核威胁所引起的恐怖和不安,那就是放弃职责。”他向代表们说:“如果你们设法使科学和技术为发展服务,那你们也就是为和平事业服务。正义是和平的根本前提。为建立一个更加正义的国际秩序而努力,为这一目的而协作,那就是为和平而努力的最宝贵的方式。”
联合国秘书长也在会上讲了话。
奥地利科研部长赫尔塔·菲尔恩贝格当选为会议主席。她在致开幕词后,邀请各国代表团团长宣读他们政府的贺电。中国代表团团长江明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华国锋的贺电。
据新华社维也纳八月二十一日电 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江明今天在这里说,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果是由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理应由各国人民共享,成为造福世界人民的工具。所谓科技促进发展,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江明是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在联合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会议上发言时说这些话的。他说,在我们时代,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如不平等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技术转让中不公平不合理的条件等等,使得科学技术的成果,在许多情况下,至今仍然控制在极少数国家、特别是超级大国的手里。而缓和调子唱得最高的人,却以巨大的规模,把科技成果用来进行军备竞赛,争夺核武器优势和世界霸权。”
江明进一步指出:“科技成果的国际垄断,是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越来越大的差距的重要因素。财富在一端积累,贫困在另一端积累。不到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发达国家,控制了世界科技能力和工业生产的绝大部分,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群众,则生活在贫困之中,营养不良,环境恶劣,疾病蔓延,寿命短促。这就是一幅现实的世界图景。我们举行科学技术促进发展会议,不能不正视这种现实。”
江明在谈到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时指出:“从科技领域来说,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消除对科学技术的垄断,取消技术转让中的不合理的限制,按照知识共享的原则和公平合理的条件,把科学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使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建立在真正尊重主权、独立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在这里,尤其应提到的是,几天前在布加勒斯特,七十七国集团举行了部长级会议,发表了一个重要的宣言,对改组国际科技关系的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表达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迫切要求,有利于促进国际科技发展和合作。我们认为,这是对这次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会议的一个积极贡献。对此,我们表示欢迎和赞赏。”
江明说:“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同各国的科学技术合作。”“中国的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还比较小。但是,我们愿意在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和合作中,积极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也愿意承担联合国系统举办的某些科技合作项目,如在北京或中国其他地方建立某些国际科研中心、举办一些有关的学术讨论会或技术交流与培训活动等。”
江明在发言中肯定了联合国系统在促进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方面的某些成绩,同时指出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的必要性。他认为,加强联合国在科技方面的作用,当务之急是积极作出必要的体制安排,以便统一协调和加强联合国系统科技工作,并采取有力措施,更好地为发展中国家的需要服务,扎扎实实做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事。


第6版()
专栏:小资料

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是指一个组织或企业把它所发明的并已经应用的技术,通过某种方式和条件转让给另一个组织或企业应用于生产的过程。长时间以来,技术转让不但在一些国家内的组织或企业之间进行,而且也在不同国家的组织或企业之间进行。
技术转让对各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通过技术转让,一个国家可以直接利用别国的技术,避免经济、技术、人力、资源和时间上不必要的浪费,加速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
但是,少数发达国家,特别是超级大国,竭力垄断技术,把技术转让作为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手段。它们在转让技术时,不仅索取高昂费用,还要附加各种不合理的苛刻条件,设置种种障碍,给发展中国家造成很多困难。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正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联合国的各种机构和会议,要求建立技术转让的新的国际关系,以消除发达国家强加于它们的有关技术转让的各种不合理待遇。(据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乍得各派达成关于全国和解的拉各斯协议
新华社拉各斯八月二十一日电 关于乍得全国和解的第四次会议八月二十一日在这里结束。会议结束时,出席会议的乍得十一个派别签署了一项关于全国和解的拉各斯协议。
协议规定,在乍得立即实现停火,成立一个以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古库尼·韦代为主席、前宪兵司令卡穆格·瓦达勒为副主席的基础广泛的过渡政府。过渡政府负责管理国家十八个月。
同时,将成立一个宪法起草委员会负责大选,产生一个选举政府。
协议还规定,首都恩贾梅纳实行非军事化。为此,乍得各派武装部队全部撤到离首都一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将成立一支强有力的中立部队,这支部队由非乍得接壤国家的一个或更多的非洲国家的军队组成。乍得交战各方部队将解散而建立一支统一的武装部队。在统一的武装部队一建立,中立部队的使命即将宣告结束。
根据协议,将成立一个监督委员会来监督停火。这个委员会由非洲统一组织秘书长领导,由利比里亚、尼日尔、利比亚、苏丹、塞内加尔、尼日利亚、刚果、贝宁和中非帝国的代表组成。
此外,在乍得宣布大赦,在过渡政府成立后十五天内释放所有政治犯。
乍得各派一致认为,法国军队在乍得的继续存在是对在那个国家寻求和解与和平解决局势的障碍。他们同意,过渡政府成立后法国军队从乍得领土上撤走。
关于乍得全国和解的第四次会议是根据今年七月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举行的非洲国家首脑会议的决定召开的。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乍得各派领导人外,还有乍得的六个邻国(苏丹、尼日利亚、喀麦隆、尼日尔、利比亚和中非帝国)的代表;利比里亚、塞内加尔、刚果和贝宁作为观察员出席会议。
自从这次会议于八月十四日开始以来,大部分时间用于乍得各派之间的讨论和协商上。尼日利亚最高司令部参谋长亚拉杜瓦少将主持了这次会议的闭幕式。他在会上讲话中呼吁乍得各领导人忘记他们过去的误解,停止互相谩骂和攻击,而向前看。他希望这次会议是解决乍得冲突的最后一次会议。
乍得于一九六○年八月宣告独立。一九六五年六月,乍得部分地区爆发农民反抗苛捐杂税的武装暴动,遭到政府的镇压。
第二年,乍得民族解放阵线宣告成立并领导了国内反政府的武装斗争。随着这一斗争不断扩大,最后导致政府解散,但是乍得各武装派别之间继续进行斗争。为了实现乍得全国和解,今年初以来,曾在尼日利亚开过三次会议,但均未真正解决问题。乍得独立后,法国一直在这个中非国家驻有军队,法国驻军介入了乍得的武装冲突。


第6版()
专栏:

印度总统宣布举行中期选举
新华社北京八月二十二日电 新德里消息:印度总统雷迪今天解散了人民院(议会下院),并下令举行中期选举,以便解决印度独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政府危机。
雷迪总统在同各党派领袖磋商后在一项正式声明中宣布了他的决定。总统的秘书说:选举将在十一月举行。
本届人民院议员是一九七七年三月选出的,任期五年,本来要到一九八二年才举行新的大选。但在目前的人民院中,没有一个政党拥有多数议席。德赛和辛格两届政府都因得不到多数议员的支持而相继辞职。辛格政府任职仅二十四天,是印度独立后任期最短的一届政府。据报道,雷迪总统认为在目前情况下不可能组成一个在人民院中拥有稳定多数的政府,因而决定举行中期选举。总统已要求辛格作为看守政府总理继续留任,直到选举后新政府组成。


第6版()
专栏:

瑞典、英国和挪威公众集会游行
谴责苏联对捷的军事占领
新华社北京八月二十二日电 在苏联武装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十一周年之际,瑞典和英国公众集会游行,谴责苏联的侵略行径。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千多名示威者八月二十一日晚举行火炬游行和集会,要求苏联从捷克斯洛伐克撤走。
示威者举着许多横幅和标语牌,穿过市区的主要街道,高呼:“苏联从捷克斯洛伐克滚出去”,“停止对七七宪章签名者的迫害”和“释放政治犯”等口号。
在市中心塞格尔广场举行的集会上,与会者一致通过了一项决议,谴责捷克斯洛伐克当局对持不同政见者的迫害和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占领。
“八·二一委员会”的团体已经和将要在瑞典全国近三十个地方举行同样的游行、集会和其他各种活动。
英国革命共产主义同盟八月二十一日晚在伦敦举行公众集会,纪念苏联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十一周年,要求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国家团结起来,警惕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一位发言人在会上回顾了一九六八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经过以及这一入侵事件如何开始了克里姆林宫新沙皇谋求统治世界的新阶段。他还列举了侵捷事件以来苏联日益显示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典型事例。
这位发言者指出,无数事实表明,必须对苏联帝国主义的欺骗性提高警惕,因为它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伪装成第三世界国家的“盟友”。
英国共产主义工人运动的一位代表在会上发言时论述了世界人民和各个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反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斗争。他对柬埔寨人民反对苏联支持的越南侵略者的斗争表示赞扬。
会上就如何对付苏联追求世界霸权的狂妄野心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八月二十二日电奥斯陆消息:在苏联武装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十一周年之际,挪威一千六百名群众八月二十一日晚在奥斯陆举行示威和集会,抗议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
示威群众举着横幅和标语牌,上面写着:“苏联从捷克斯洛伐克滚出去!”在示威之后举行的集会上,捷克斯洛伐克七七宪章签名者之一梅纳特谴责了苏联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罪行。
这次示威和集会是由“一九七九·八·二一”发起委员会组织的,这个委员会包括了挪威各界和各政党的人士。
此外,卑尔根、特龙黑姆、特罗姆塞、德拉门、哈马尔、利勒斯特伦等地的公众也举行了类似的示威,要求苏联从捷克斯洛伐克滚出去。


第6版()
专栏:札记

是谁在撒谎?
黄钧
苏联新闻界有那么一些人,他们面对铁的事实,却可以瞪着眼睛,信口瞎说,而毫不脸红。这种本事要算那个颇有点名气的茹科夫学的最为到家。
这个堂堂的政治评论员本月十八日在苏联电视台上发表一通国际问题讲话。他对西方舆论揭露的“苏联威胁”极为恼火,一概斥之为“谎言”,指责别人撒谎。他振振有词地说根本不存在“苏联威胁”。为了证明这一点,这位评论员居然说什么“苏联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苏联军队“已三十四年没有在任何地方打过仗”,“苏联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军事基地”。茹科夫把话说得多么斩钉截铁,多么信誓旦旦,根本不容别人作任何争辩。可是当人们把他的话同事实一对照,这些“豪语”会象空中楼阁那样顷刻倒坍。
“苏联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军事基地”,茹科夫在说这个话时,显然忘记了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苏联有三十一个师、四十九万人驻扎在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的国土上。这些部队配备有各种最新型的导弹、飞机、坦克等武器。建立在异国乡土上的苏联兵营,该是什么呢?你总不能称作苏军的“国外游乐场”吧!莫非在茹科夫看来,这些国家都属于苏联的版图,因此算不得在国外的军事基地?
其实,莫斯科的国外基地何止于此,近年来它谋取军事基地的活动已扩及世界许多地区。仅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苏联使用的国外港口有九个之多,其中包括埃塞俄比亚的阿萨布、南也门的亚丁和索科特拉岛、越南的金兰湾等。在越南,苏联太平洋舰队的舰艇不仅进泊金兰湾,还开进胡志明市、岘港、海防等港口;苏联图—95型远程侦察机也以岘港为基地曾对南海等海域进行侦察活动。苏联还向南太平洋的斐济、汤加和西萨摩亚等加紧渗透扩张,寻找新的军事基地。如果说苏联今天占有和使用的国外军事基地还满足不了它的野心的话,这并不是苏联不积极,而是它想要而没有要到。近年来,苏联因索取军事基地而碰壁的事,人们不是时有所闻吗!
在军事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军事基地果然重要,但新式的军备同样构成对别国的严重威胁。苏联已有三艘航空母舰在世界海域游弋,实际上是一个个活动的军事基地。苏联近年来继续大力发展洲际弹道导弹,现在正以每年一百多枚的速度来装备部队。根据苏美两家达成的协议,到一九八五年这种类型的导弹可增加到八百二十枚。苏联还有三百多艘潜艇出没在世界各个海域,装备着一千多枚弹道导弹,其中分导式导弹将从目前的一百四十四枚增加到八十年代中期的三百八十枚。苏联的远程航空兵不断进行闪电式袭击的演习。因此,即使苏联今天在国外没有任何一个军事基地,以上这许多武器对世界和平和各国的安全所造成的威胁是实实在在,一点不假的。
至于说苏联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说近三十四年间苏联没有打过仗,那更是十足的谎言。克里姆林宫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九六八年的事,在乌苏里江的珍宝岛地区挑起流血边境冲突发生在一九六九年。这十年多时间里苏联部队就打过两仗。对于这一切,茹科夫先生是真的患了健忘症,还是故意隐匿不报呢?关于侵略,有多种多样。自己出人出枪打是一种,自己出钱出枪,别人出人打又是一种。近年来,苏联改变策略,竭力采用派雇佣军、打代理人战争。安哥拉的内战、对扎伊尔的武装入侵、非洲之角的流血冲突、红海之滨的暗杀政变,越南侵略柬埔寨的战争,阿富汗当局对穆斯林武装的血腥镇压,哪一个地方没有莫斯科的黑手!?哪一场冲突不是使用的苏联武器?!这种货真价实,铁证如山的侵略,岂是茹科夫的谎言所能掩盖得了的。
茹科夫的这些“宏论”尽管一文不值,但是,他还是在电视上对苏联观众大讲特讲,企图欺骗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茹科夫之流力图用这一套使苏联人民相信,苏联政府奉行的是和平政策,并没有威胁任何人。这里不妨借用这位政治评论员用过的一句成语:“一手难遮天”。无论是花言巧语,还是发誓诅咒,都无法掩盖存在苏联军事威胁这个现实。
茹科夫之流惯于把揭露苏联侵略的言论,诬蔑为谎言,但是究竟谁是撒谎者,事实是最有力的评判。


第6版()
专栏:时事综述

美国门口的“挑战”
澄波
据西方报道,苏联在美国门口的加勒比海地区最近采取了下述行动:
一是增派驻古巴的军事人员。新增加的据说不只是顾问和训练人员,还可能有“战斗部队”;
二是在古巴增设新的军事指挥机构,以重新部署和加强莫斯科在西半球的军事力量;
三是加紧向古巴运送武器装备。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二十架安—26型涡轮螺旋桨运兵飞机;
四是指令苏联海军的一支特混舰队开往古巴。原定这支舰队还准备去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些国家水域“巡游”,炫耀武力。
这一系列“挑衅性”的行动,再次引起美国政界和舆论界的关注和不安。美国一家报纸在评述上述情况时说,莫斯科向卡特政府又扔下了“一颗加勒比海炸弹”。
苏联“在加勒比海的行动升级”究竟想干什么?国际舆论有种种分析,概括起来说就是要使古巴迅速成为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一个军事前哨基地”。苏联利用这个基地,可以部署威胁美国的战略武器,在美国后院争夺势力范围,为它的全球战略服务。尽管一九六二年和一九七○年莫斯科同华盛顿之间达成过“协议”,作出过“谅解”,苏联表面上“保证”不在古巴设置“进攻性武器”,但是实际上它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目标。
自一九七五年古巴派雇佣军去非洲为克里姆林宫火中取栗以来,苏联一直在增加它在古巴的军事人员。数以万计的苏联军事顾问、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已经渗入古巴陆海空三军的各个部门。他们不仅指导、训练古巴的各级军人,而且接管了古巴的防务。一九七八年,当古巴飞行员去非洲之角“执行”空运和空战任务的时候,苏联飞行员就承担起了古巴的空防。
同时,苏联加快了古巴军队装备的“现代化”。苏联向古巴运送的各种枪炮、坦克、飞机、舰艇越来越多。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七年,古巴接受苏联武器装备的“军援”达三十多亿美元。古巴当局也公开承认,“我们武装部队所拥有的现代化装备”都是苏联提供的。
多年来的事实表明,苏联向古巴增派驻军,增运军备,为的不是古巴本身的防务,而是苏联扩张的需要。苏联军人到古巴去,目的是把古巴军人推到莫斯科不愿“占据舞台前台的地方”去“打头阵”。当卡斯特罗的“非洲军团”在非洲横冲直撞的时候,一些国家的报纸曾经预言,这个“军团”在非洲取得的经验,“会情不自禁地在拉丁美洲运用”,“古巴部队卷进拉美事务只是时间问题”。现在,正当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变革和动乱的浪潮高涨的时候,苏联急急忙忙向古巴派军队,送军备,调整在古巴的军事指挥机构,目的何在,这是不言自明的了。
从大家熟悉的一九六二年“加勒比海危机”以来,苏联一直处心积虑地想把离美国只有九十英里的古巴,建成为一艘能够在战略战术上威胁美国的“航空母舰”,它向西半球扩张的“桥头堡”。但是无论是一九六二年把导弹核武器运进古巴,还是后来在古巴修建潜艇补给基地,都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一当美国态度坚决、反应强烈,莫斯科就偃旗息鼓。象今天这样的活动频繁,这样的有恃无恐,可说是少见的。美国报纸认为,苏联之所以敢于这么干,是因为它料定卡特政府“不会去冒发生对抗的风险”。
西方报刊指出,苏联在加勒比海地区加紧军事活动的过程中,“每走一步都停下来看看美国有没有预料之中的愤怒反应”。当看到华盛顿“熟视无睹”,没有任何反应的时候,它就“迈出逐步升级的下一步”。十个月之前,苏联把一批能够载运核武器的米格—23型战斗机运进古巴是这样;十个月之后,它把一批用于运兵的安—26型运输机交给古巴使用也是这样。华盛顿的“低姿态”反应,鼓励了苏联“悄悄地”大干的劲头。
米格—23型飞机,是苏联七十年代较先进的战斗机,这种飞机装有双管炮和导弹,既能从事空中战斗,也可攻击地面目标。当这种飞机开始在古巴出现的时候,国际舆论就认为这是苏联在美国门口的“挑战”。最初苏联对此还支支吾吾地加以否认。后来由于美国没有作出“愤怒反应”,这些飞机就堂而皇之地在古巴上空作“示威性”的飞行了。安—26型飞机,是一种“航程极其有限”的运兵飞机。美国报纸认为,苏联给古巴提供这种飞机主要是用于古巴附近“具有吸引力的政治目标”。在当前加勒比海地区动荡的形势下,这也是对美国的一种“挑战”。
过去米格—23型飞机运到古巴的时候,苏联舰队跟着就来到古巴;现在安—26型飞机到了古巴,苏联舰队又尾随而来。如果说在一九六二年美国曾经使苏联在加勒比海上丢脸的话,现在美国报纸说,莫斯科的目的显然是要在“世界范围内”使“美国丢脸”。人们都在问:面对这种来到了门口的新的“挑战”,美国将怎么办?


第6版()
专栏:

伊拉克《革命报》揭露苏美在红海地区争夺石油
智利报纸谴责苏联在加勒比海和波斯湾的霸权行径
新华社巴格达八月二十一日电 伊拉克《革命报》八月二十日在第三版发表一篇题为《红海——阿拉伯领土生命线的延伸》的署名文章,揭露苏联和美国在红海地区的争夺和扩张。
文章说,“红海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八六九—一八七○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和红海东部石油的开发使这个海域显得更为重要。“红海地区已变成了国际争夺之地”。
文章说:“苏联的政策在红海北部由于苏联同埃及和苏丹的关系恶化而遭受挫折之后,苏联更加专心致志地向红海南部前进。”“苏联还企图和南也门发展关系,其目的是保证对曼德海峡的主要影响。在最近一段时期内,苏联根据他们对前途的设想,在萨勒姆·鲁巴伊·阿里被赶下台之后,调整了亚丁的内部局势。”文章说,“尽管如此,一九七七年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在欧加登发生冲突以后,苏联的政策在索马里遭受了挫折”。
文章说:“美国除了对红海附近地区施加政治影响外,还集结了军事力量”。美国“由于害怕苏联的活动,而保护沿岸国家的制度,逐渐使这些国家为它的现阶段和将来的目的服务。”
文章说:“以前提出过建立一支海湾和红海的阿拉伯抵抗部队的想法,以便对付任何外国势力对这一地区的企图,但是这个想法没有认真地落实下来。”
文章最后说:“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运用阿拉伯的全面战略,这是阿拉伯政治力量在地区和国际上的发展和有效性的保证,也是阿拉伯主权的保证。”
新华社圣地亚哥八月二十一日电 智利《信使报》二十一日发表评论,谴责苏联在世界各大洋上的霸权行径。
这篇题为《苏联霸权》的评论指出,苏联海军最近在相距遥远的加勒比海和波斯湾进行活动一事“表明苏联舰队随心所欲地在全世界游弋的规模,也反映出它在世界各大洋上的称霸企图,以及它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其航空母舰、导弹巡航舰只和潜艇投向世界任何敏感地区”。
评论说,苏联海军的一支特混舰队八月中旬在加勒比海的活动“受到(美国)大西洋舰队的严密监视”。评论强调指出,“挂着国旗的苏联舰队这次在加勒比海面上游弋是一九六九年以来的第二十次。”
评论揭露说:自从苏联一九七○年“在古巴南海岸的西恩富戈斯港建立了一个核潜艇维修基地”后,“古巴便一直是钉在美国面前特殊位置上的苏联轨道中一颗最遥远的卫星”。
评论指出,苏联“第一批舰只一九六四年在地中海漂泊后,其与日俱增的海上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苏联海军在地中海、印度洋、加勒比海和大西洋等海域的出现“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第6版()
专栏:

苏联开始制造核动力航空母舰
新华社北京八月二十二日电 华盛顿消息:美国海军方面二十一日非正式地透露,苏联正在建造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借以同美国争夺海上优势。
这个消息来源说,美国侦察卫星已在苏联造船厂上空拍下了象是一艘五万吨级的大甲板航空母舰的一些部件。还有迹象说明苏联正在为一艘巨型航空母舰制造核推进系统。
美国海军官方对这一消息未置可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