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正视错误 勇于改正
——三河县委受到批评之后
一九七七年冬季,中共河北省三河县委因为不顾人民群众的疾苦,乱拉资金,摊工派料,盖礼堂,建新房,受到党中央和群众的批评。现在一年多时间过去了,三河县委是怎样对待这次批评的?错误改正得怎么样,有些什么变化?最近,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三河县。沉痛的教训
一九七六年,三河县遭受地震灾害,一九七七年又沥涝成灾,农业歉收,社员生活遇到了困难。全县有三千四百多户社员盖不起震塌的房舍,挤在冬不御寒、夏不避暑的简陋防震棚或简易房里。这时,县委却无偿动用农田基本建设的劳力,到县里修建大礼堂。在县委的影响下,全县有七个公社和十多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刮起修建新房之风。加之县委作风不艰苦,工作不深入,严重脱离群众。一九七七年九月,群众写信给国务院,反映三河县的问题,华国锋同志当即作了批示。之后,党中央将三河县委所犯的错误通报全国。
三河县委是怎样对待批评的?他们以整风精神揭露错误,汲取教训,向全县人民公开进行了检讨,发动群众批评自己的错误。
随后,县委常委分头到偏僻的山庄,到灾区的群众中间。副书记刘振国到了离县城五十里的蒋福山公社东沟大队,贫下中农拉住他的手批评说:“打鬼子那阵子,干部群众可真是鱼水情呀!鬼子来了,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你们,把男同志认作自己的儿子,女同志说成是我们的媳妇,可现在你们把群众忘了,群众没住处你们不过问,没水吃你们不知道,却在城里图起自己的舒适了。平时你们偶尔进山来,群众想同你们拉拉手,你们却坐在车上不下来,这样下去咋能不走错路啊!”公社党委成员也走进群众的防震棚里,听取批评。老大娘语重心长地说:“如今,公社盖上了亮堂的新房,你们阔气多了。可和群众却是隔了一座大山,往后干部还怎么和群众心连心呀?”
群众的批评既尖锐又亲切,给县委提了两百多条意见,帮助县委冲刷身上的灰尘,医治内伤。县委从群众的批评中加深了对自己所犯错误的认识。
全县把正在施工的礼堂、会议室和公用房等非生产性工程统统停下来,把平调的六百多名劳力退回农业生产第一线,平调的钱和物料向生产队作了退赔。七个公社已盖好的三百八十多间新房,腾出了一部分让给困难的社员居住,会议室改作了社队企业的车间或仓库。同时,积极帮助群众修建震塌的房屋。
群众听了县委的检讨顺了气,看到县委改正错误的行动放了心。埝头公社行仁庄大队的基层干部高兴地说:看到县委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正确接受批评,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我们心里踏实了。
鲜明的对比
去年八月底,瓢泼的暴雨一连下了十多天,泃河下游十个公社的洼地变成了一片汪洋。两万多亩粮田绝收了,三十多个村庄的社员被围困在水中……
雨还在下着,咆哮的河水象野马一样冲向沿岸的农舍。就在这时,县委领导率领机关干部,分四路急如星火地来到灾区群众中间。副书记王洪廉、刘凯元、常委刘森带领慰问组赶到了西定府公社的桥河大队,挨家挨户看望群众,检查险房,然后同社队干部一起,安排抗洪救灾。在县委的统一部署下,银行送来了贷款,商业部门送来了煤,粮食部门送来了白面。群众看到各级干部都在自己身边,战胜洪水的信心增强了。灾后,县委根据各队的灾情程度,分别减免了征购任务,使受灾的十个公社三十多个大队的社员口粮仍然保持了上年的水平。
三河县城东北部的山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根据地。多少年来,山上缺水,给发展生产和社员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蒋福山公社,遇到大旱时要用牲口到十多里外去驮水,生产发展缓慢,社员生活很苦。可是过去县委领导很少到这穷山沟里来。县委整风以后,书记赵惠臣、副书记孟昭发多次步行上山,住在社员家里,同老农和社队干部共同规划引水上山工程。现在,泃河水已经通过三级扬水站上了山,还修了二十六里的盘山渠道,山顶上筑起了一座座蓄水池,安装了喷灌,使一万五千亩土地受益。东八里沟大队一位六十多岁的贫农老大娘高兴地说:“咱这穷山沟从来没有这么兴旺过,往年过春节每家才分二斤麦子,可今年队里一下种了五十亩,每人分了九十多斤!”
记者听到许多关于县委和公社干部关心群众的事迹。县委常委佟朝文蹲点的新集公社,是地震的重灾社,有一万八千多间社员住房被震毁,现在已盖起新房一万四千多间。六十五岁的王秀荣老大娘说:“去年县委向群众检讨,公社党委整了风,又把公社新盖的办公室腾出来,还给我们垒炕、建猪圈、修厕所,为了快给社员盖新房,公社办了大砖窑。如今干部可想着俺们啦!”
干部关心群众,群众就体贴干部。今年四月的一天,县委副书记孟昭发一早就骑着自行车,带着行李,来到季辛屯大队,放下车直奔麦地,同干部、群众仔细规划开渠引水工程,一口气忙到深夜才回到住处。社员们知道老孟有心脏病,血压高,都很心疼他,悄悄地从门缝底下送来十个煮熟的鸡蛋。老孟第二天早晨发现后,感慨地说:“群众待我们这么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为人民服务呢!”
认真转变作风
今年四月上旬的一个早晨,县委书记赵惠臣带着县委“一班人”,来到纵贯全县的泃河上游,登上小木船顺流而下,开始了五十五里的“水上旅行”。当他们到达县境南端泃河终点上岸的时候,已是繁星满天了。
泃河是三河县境内的一条大河,每到汛期,经常河水泛滥成灾,县委决定进行治理。县水利局已经提出了具体施工方案,地区也拨来了四万八千元投资。过去,象这样的工程,县委一声令下就开工了。可是经过这次整风,县委考虑到,工程要调上万劳力上阵,还要毁掉四、五百亩麦苗,这个工程计划正确不正确呢?会不会增加群众的负担,影响社员的当年分配呢?县委讨论了几次,举棋不定,最后决定去亲自察看,征求沿河群众的意见。通过深入现场调查研究,终于搞清了情况,县委作出了先治险堤、开宽狭窄地段的最后方案。这个方案既可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还可很快受益,受到干部群众的好评。
三河全县有二十四个平均收入在五十元以下的穷队。往年在全县总结大会上,县委总是把他们“入另册”,在给先进单位发奖之后,照例对他们训斥一番:
“同是一个天,都是三河的地,为什么你们上不去?”今年情况改变了。县委首先深入到这些穷队访问群众,后来又专门把干部和社员代表请到县里座谈,和他们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共同制订了改变面貌的切实措施,并确定由县直十六个局分片包队,具体帮助落实,使这些队的干部群众甩掉了“包袱”,抖起了精神,今年这些队的生产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县委过去在生产指挥上搞了不少“一刀切”,比如不管山区、平原,一古脑儿推广三种三收,结果变成了两收一丢。群众多次提意见,县委却坚持“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今年四月中旬,县委布置了浇小麦返青水。半个月后,县委成员到了孤山公社后车坊大队,看到连泵还锁在库房里,根本没有照县委的布置干。支部书记说:“今年气温低,我们这里浇水应当晚些才好。”要在过去,这样违抗县委的统一号令,肯定要挨批评的,这回县委却表扬了他们,认为他们从实际出发,干得对。果然,这个大队今年的小麦获得了丰收。自觉接受监督
五月二十六日,是群众来访接待日。县委常委张国久,正在接待来访群众。一位年近六十的大娘,气呼呼地闯进接待室,劈头便说:“县委管不管老百姓的事?”
“管啊!县委就是替老百姓办事的。”老张和蔼地答着话,忙找来椅子请老人坐下。
这位老人,是黄土庄公社黄土庄大队的老党员石敏华。这天上午,她到集上买肉,肉铺的售货员说什么也不卖给她,还没好气地说:“上级规定一张肉票买三斤,你要二斤,少要一两也不卖!”说着便割了三斤皮肉甩给了她。石敏华一口气走了八里路,找县委评理。她说:“这都是你们想出来的好办法,是方便群众,还是卡群众?”
张国久听完了,认为事虽然不大,却反映了县委工作的缺点。他一面安慰老大娘,一面责成县商业局、食品公司派人到黄土庄公社调查处理。他们查明了情况,并领着两个售货员,拿着二斤肉,登门向石敏华老大娘赔礼道歉。事后,县委还帮助食品公司修改了供肉办法,教育全县商业职工以此为戒。
过去,县委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缺乏自我批评精神,群众有意见,常常顶牛。开门整风以后,他们认识到,骄傲自满、做官当老爷的思想长期得不到克服,根子就在于没有把群众放在眼里,失去了群众的监督。从那以后,全县建立了县、社、队三级信访网,每逢县城大集,县委常委轮流到信访组挂牌接待来访群众,处理群众来信,听取群众的呼声,从未间断过。
三河县委受到批评以后,认真改正错误。去年,带领干部群众共同奋斗,全县粮食平均亩产比一九七七年提高一百六十九斤,比历史上最高的一九七六年增加四十二斤。社员平均收入比上年增加二十元,结束了三年徘徊的被动局面。今年全县小麦又获得丰收。
三河县委一年多来取得了可喜进步,但这还是初步的,他们认为在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继续改进。人们期望着他们迈出更大的步子!
《河北日报》记者 田克忠
本报记者 方辰 郭洁 新锐


第2版()
专栏:

三河的启示
本报评论员
去年二月十四日,本报发表了中共河北省委遵照华国锋同志的批示,严肃处理三河县委违法乱纪错误的报道。今天又发表了三河县委虚心接受群众批评,切实改正错误,带领全县人民大干快上,扭转了农业生产三年徘徊不前局面的报道。三河县委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发人深思,很有教益。
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负责干部,办事情、想问题,是先替人民群众着想,还是先替自己着想?这是一个根本原则问题。三河县委过去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他们在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影响下,滋长了做官当老爷的思想作风。三河县一九七六年遭受严重的地震灾害,一九七七年又遭受了水灾,在许多群众还没有盖上房,生活还有困难的情况下,县委不是首先想到群众的疾苦,而是依仗职权乱拉资金,摊工派料,平调劳力和物资,盖大礼堂,建大会议室,严重地违背了党中央的指示,破坏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一年多来,他们接受批评,改正错误,认识到自己只是人民的公仆,而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领导机关的唯一任务,就是把人民授予自己的权力,努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当着他们在行动上真正这样做了之后,立即取得了群众的谅解和信任,加强了干部与群众的亲密团结,他们也就成了有威信的指挥机关。
三河县委过去表现出来的歪风,实质上是封建主义思想的反映。这种歪风,严重损害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因此,华国锋同志在关于三河县问题的批示中曾经指出,要“批判此种歪风”。三河县的事实证明,对这种歪风的批判是完全正确和十分必要的。
与特权思想、官僚主义、专制主义等歪风邪气作斗争,是我们的一项严重任务。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虽然早已彻底消灭了封建阶级的统治,但是主要是封建秩序所遗留的特殊化、走后门、压制民主等歪风邪气,至今还相当严重地存在着。这些歪风邪气严重地腐蚀着我们国家机关的肌体,损害着政府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挫伤着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粉碎“四人帮”两年多来,许多领导机关恢复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传统好作风,博得了群众的好评。但是在有些单位,那种封建秩序所遗留下来的各种歪风,还没有受到应有的批判,值得我们严重的警惕。
有些领导干部,一事当前不是先替群众着想,而是先替自己打算,“苦在人先,乐在人后”的精神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了,看到的是利用职权,想方设法谋私利,无视群众利益和群众疾苦。有的领导干部做官当老爷,动辄训人,稍一不顺自己的心,就耍态度、发脾气。有的领导干部甚至依仗权力搞特殊化,大量挥霍国家资财,大兴木土,为自己盖“公馆”。这些封建主义的歪风与党的作风是完全对立的,与我们党的事业是完全对立的。试想,不批判这种歪风,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怎么能够加强?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怎么能够实现?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怎么能够充分调动起来?四个现代化建设又如何能够加快?
搞四个现代化,必须同时实行政治民主化,让人民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帮助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端正作风,做好工作。各级领导机关要主动把自己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把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看成是象空气和阳光一样不可缺少的东西。三河县委纠正错误、继续前进的事迹,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威力,也是正确对待群众批评的结果。他们在受到批评之后,是诚心实意听取批评,吸取教训,改正错误,把自己放在群众监督之下。这样,就取得了群众的谅解和信任,做好了工作。
现在还有些同志,总把自己看作一贯正确,在一个地方或单位称王称霸,明明自己有错误,却听不得群众的半点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要对他作点批评,就暴跳如雷,或是强词夺理,又推又赖。似乎群众批评他就是与他为难,就是要搞垮他。这是完全错误的。共产党员哪有害怕群众批评的道理呢?只要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是绝不会垮台的。三河县的事实就是明显的例证。正视错误,勇于改正,这是共产党人应有的风格,是共产党员的党性。只有那些不讲民主,不让群众说话,老是把自己的错误紧紧捂着,坚持不改正的人,倒确实是有垮台的危险的。


第2版()
专栏:

采用节约能源先进技术 加强能源消费管理
上海市把节约能源当作大事来抓
本报讯 记者徐家柱、黄波瑞报道,上海市工业战线把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当作大事来抓,努力采用节约能源先进技术,切实加强能源消费管理,节约能源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两年来,上海工业能源消耗增长幅度低于工业生产增产幅度。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前年增长百分之十二点一,而燃料消耗量仅增加百分之九点六,工业用电量增加百分之十一点七。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六点一,燃料消耗量只增加了百分之一点四八,工业用电量只增加了百分之二点一六。
上海市工业战线职工对燃料十分珍惜。两年来,他们大搞小改小革,努力克服跑、冒、滴、漏,杜绝浪费现象。在这同时,上海工业管理部门对能源利用情况反复进行调查,测定了全市加热炉、窑炉、工业锅炉、轧钢加热炉、化铁炉等设备的热效率,然后对症下药地采用国内外节约能源先进技术。轧钢行业去年推广了“可塑料”包扎水冷管的先进技术,油耗一般降低了百分之十五。据十四个轧钢车间统计,今年上半年共节约燃料油五万多吨。
上海工业部门在采用节约能源先进技术的同时,切实加强能源消费管理,实行凭证定量供应。近两年来,积极建立和健全了节约能源的管理机构,初步形成了能源管理网。有了专门机构,情况大不一样。冶金工业系统的钢铁厂成立能源科或环境能源科以后,开展能源利用情况调查,采取节约能源措施,收到显著效果。今年上半年,炼铁耗焦、轧钢耗油等指标恢复或低于历史最低水平。
重点抓好“大户”节约能源。上海每月用煤五十吨以上的大户有九百三十家工厂,所耗煤、油、焦炭分别占全市工业燃料总耗量的百分之九十、九十八、九十四。其中,二十五家大厂,煤、油、焦炭用量占全市工业燃料总耗量一半以上。每天用电十万度以上的大户有二十六个厂,占全市工业用电量百分之四十四以上。这批大户节约能源工作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全市节能工作。因此上海工业管理部门,对这批大户实行重点管理。市燃料公司组织了服务队,深入能源重点管理工厂,帮助它们制定计划,落实节约能源措施。市计划用电办公室重点帮助用电大户搞好用电管理,做到用电有制度,节电有指标,经常开展用电分析。今年上半年,这些用电大户共节电八千七百九十六万度,占全市工业总节电量的一半以上。


第2版()
专栏:采访札记

问题在于奋发努力
——从一百多个县小水电装机超过一万千瓦说起
进入今年第二季度,全国有五百七十个县主要依靠小水电站提供电力。其中,有一百一十三个县小水电装机都超过一万千瓦。
一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对于大电网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一个县来说,却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这一百一十三个县中的任何一个县,装机容量都超过一九四九年江西、福建、广西、河南、甘肃等一个省、自治区的水平。现在湖北省通城县的发电能力,就超过了一九四九年的武汉三镇。
一个县有了一万千瓦的发电能力,到底能办多少事呢?广东省阳山县利用水力资源,建成了小水电站一百七十四座,装机一万二千千瓦,形成了小电网,去年发电四千三百四十五万度。这个县自从有了廉价的动力,先后兴建了年产一万吨的氮肥厂、一万吨的磷肥厂、四万吨的水泥厂、五十五吨的小煤窑,还发展了炼钢、炼铝、炼铜、化工、农机等小型工业。去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四千多万元,比办电前增长了五倍。农村普遍使用电力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并且用电力提水,灌溉农田一万八千亩,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去年比一九六五年增产了七成。
那么,在我国的二千一百多个县中,究竟有多少个县可以发展一万千瓦以上的水电呢?据水利部门的调查,全国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瓦的水力资源适宜于建设中小型水电站。有一千一百个县可以开发一万千瓦以上的水力资源,有相当一部分县可以装机三、五万千瓦以上。
一百一十三个县小水电装机都超过一万千瓦以上,已经做出了榜样,其余有条件的近千个县,实现办电一万千瓦以上的目标,不是可望而不可及了。问题在于奋发努力,坐等是等不来的。湖北省通城县在一九七○年以前,是电力的空白户。他们等待大电网供电,先后投资一百多万元,架了高压线,因为大电网缺电,结果供电很有限,只引来几百千瓦的电力。后来,县委下决心,自力更生,开发当地的水力资源。结果用了五、六年时间,就办起小水电站一百二十多座,装机一万四千千瓦。由此可见,在有水力资源的地方,只要奋发努力,办小水电大有可为,前途灿烂。
本报通讯员 杨秀伟
本报记者 陈保廉


第2版()
专栏:来信

为何“皮鞋之镇”不见了传统牛皮鞋?
湖北省武汉市素有“皮鞋之镇”美称。这里生产的皮鞋,美观大方、皮质柔软、干燥透气、经久耐穿。尤其是“内帮北式”、
“小方头”等男式传统牛皮鞋,历史悠久,中外驰名。这些深受群众欢迎的传统牛皮鞋,十多年来,在武汉市场上见不到了。
我们走访了湖北省二轻局、武汉市皮革公司和几家皮鞋厂,了解了一些情况,才知道传统牛皮鞋脱销的原因很多。
一是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破坏。林彪、“四人帮”横行时,一夜之间,武汉市传统牛皮鞋式样全部被诬为“封、资、修”黑货,随之,制鞋的木楦被烧,老工人挨批,鞋厂被迫转产。粉碎“四人帮”后,传统牛皮鞋重新生产。由于“元气”大伤,一下恢复不过来,产量很低。一九六五年,传统牛皮鞋产量占全市皮鞋总产量百分之四十,而一九七八年只占百分之二点几。
二是行业工人青黄不接,制作技术日渐失传。有个皮鞋厂共有职工一百一十八人,能做传统牛皮鞋的只有两位老师傅,武汉市第四皮鞋厂一百三十九人,只有四名老师傅能做传统牛皮鞋。去年,这两个厂才开始培养青年徒工。
三是制作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传统牛皮鞋百分之八十的工序是靠“锥、针、锤、刀”,工人劳动强度大,一个六级工一天也只能做半双鞋,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因此,只有吸取先进工艺,改革落后的制作方法,才能加速恢复和发展传统牛皮鞋的生产。
四是不按质论价,压抑了鞋厂生产的积极性。有个皮鞋厂负责同志说:做传统牛皮鞋越多,鞋厂亏损越大。如何合理地确定价格?他们建议恢复过去的工商协商,群众评议,报有关部门备案的办法。
五是皮子来源严重缺乏。一九七九年,国家供应武汉市十三万张牛皮,用于制鞋的不到三万张,质量还得不到保障。因此,大力发展良种菜牛,开辟牛皮来源,应该引起有关方面注意。
本报记者 王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