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本报记者述评

加强农业用电的管理
农业用电是国民经济用电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我国农业用电不断增长。解放初期,全国农业年用电量才二千万度,一九七八年已达二百八十七亿四千二百万度。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又增长了百分之十五点五。
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为改造农村的落后面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社队企业,抗旱排涝,抵御自然灾害,争取农业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江苏省遭受大旱,江都水利枢纽的大型电动抽水机一齐开动,从长江抽水五十三亿立米,灌溉了苏北地区,使大旱之年获得了丰收。
农业用电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电力的管理亟待加强。据有关部门调查分析,每年因管理不好浪费的电力,相当于农业用电的百分之十。造成浪费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输配电线路建设不按技术标准,乱拉乱扯,质量差,事故多,电力损耗很大。全国现有高低压农电线路二百八十多万公里,不符合技术标准的有六十多万公里。其次是农电管理体制不统一,多头领导,管理工作混乱。河北保定地区清苑县的用电管理,就涉及北京电管局保定供电局、河北省电力局保定地区电力局、清苑县电力局三个单位,由于布局不合理,调度不统一,迂回送电,线路损失大,偷电漏电严重,全年电量损失占供电量的百分之二十四,仅偷漏电损失就达一百九十万度。安徽省有的地区的农业用电有六多:一、输配电线路损耗多;二、不合格的线路多;三、触电死人多;四、空负荷运载多;五、欠电费多;六、无表用电和偷电漏电多。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影响生产的发展。
要改变以上情况,关键是把农业用电的建设和管理切实抓起来。有些人认为,农业用电在全国用电中比重不大,浪费点算不了啥。还有的人认为,农业用电分散,难于管好。这都是不对的。从全国来说,农业用电不是不大,它在各用电行业中,仅次于化学工业。在目前缺电的情况下,农业方面合理用电,把节约下来的电用于工业生产,可以增加七十多亿元的产值;用于农田灌溉,可以使三亿多亩土地得到一水;从能源来看,它等于节约煤炭一百五十万吨。因此,农村抓好节约用电,是当前增产节约中的一件大事。
农业用电具有分散、因季节不同负荷相差悬殊等特点,在管理工作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下功夫抓,是能够管理好的,完全可以把损耗降低下来。北京通县马驹桥有两个自然条件相同的生产大队,一个重视用电管理,采取降低机井吸水扬程,整修渠道、平整土地、提高用水效率,实行定额考核等办法,千方百计节约用电,去年的用电量比前年下降百分之四十五,平均每亩地用电三十点三度。而另一个大队由于不重视节约,放松管理,平均每亩地用电九十二点九度。两个大队,用电单耗竟相差两倍。所以搞好管理工作,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可以出电力,出粮食,降低农产品的成本,增加社员的收入。
要把农电建设搞好,必须刹住乱拉乱扯输电线路的现象。人们常称电为“电老虎”,送变电设施不合格,不符合技术标准,不仅是浪费电力的问题,而且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各地都有惨痛的血的教训。农业用电线路和变电的建设,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遵循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没有规划,未经批准,不得施工,质量标准不合格的不予送电。那种只讲行政区划,不讲经济效果、划地为牢的管电办法必须打破,要做到那里经济、那里损耗少,就从那里供电。对现有布局不合理、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农村电力网和送电线路,要大力进行改造。各部门在财力物力上要予以支持,切实解决改造中的资金、钢材、导线等问题,一项一项落到实处。


第2版()
专栏:

开源节流 扩大港口吞吐量 增加收入
上海港务局千方百计为四化积累资金
新华社上海八月十五日电 上海港务局一手抓增产,一手抓增收,努力为国家增加收入,为四化积累资金。跟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全局的货物吞吐量上升了百分之十三,收入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五,上缴利润增长了百分之六十三。
上海港的干部、群众把为国家多增加收入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他们决心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不讲成本、不讲经济核算、增产不增收的状况,千方百计开源节流,扩大港口吞吐量,增加收入。他们针对过去浪费严重的情况,联系实际算生产浪费帐,挖节约的潜力,明确了增产增收的主攻方向。过去,这个港的燃料油消耗很大。今年全港实行凭券供油办法,上半年节约燃料油费用二十多万元。港务局机械修造厂发动群众堵塞浪费漏洞,今年各项消耗全面下降,仅五、六月份就比计划少开支九万七千多元。
加强港口费收管理,多为国家创造外汇,这是上海港增产增收的一项有效措施。前些年,这个港的收费管理不严,漏收现象比较严重。今年以来,上海港各单位严格了收费制度,该收的费用按章收取。第五、第九、第十等装卸作业区积极对收费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加强对现场资料的查对,提高费收签证的准确性,努力堵塞漏洞,今年上半年外汇收入相当于去年全年外汇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为了增加收入,节约支出,上海港还大力开展了清仓利库和修旧利废工作。


第2版()
专栏:

港口的装卸工人为什么逐年减少?
记者最近到大连港、青岛港进行调查,发现这些港口生产第一线的装卸工人一年比一年减少,而二、三线的职工却一年比一年膨胀。
大连港务局的装卸工人逐年下降,到今年六月底,只剩下三千零九十九人,仅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十七点三。青岛港务局,一九六五年,装卸工人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四。一九七五年以来,装卸工只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今年六月底,装卸工人的人数仅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四。其他一些港口的装卸工人队伍,也存在类似情况。
由于装卸工人逐年减少,许多港口的装卸能力一直严重不足。以大连港为例,这个港的泊位能力,可以同时开六十个舱口作业,今年上半年交通部要求他们开五十个,但由于装卸工人不足,这几年一直只能开三十多个舱口,最多四十个。这也是港口压船、压车、压货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九七八年有四百二十七艘次我国远洋轮和外轮到达大连港,平均每艘在锚地待泊九点四天,仅船期成本损失折合人民币就达一亿多元。今年一月至五月,每天在港船舶都不少于四十五艘,而且有四十多艘在港时间超过了一个月。
这些港口的装卸工人为什么会逐年减少?据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旧习惯势力的影响,有些人看不起装卸工,更不愿当装卸工人。今年六月,大连港务局党委为了加强生产第一线,要从二、三线抽调一百多名职工去当装卸工人,并把具体指标分配到了各个单位。但是,费了好大劲动员,到七月上旬全港报名的只有二十五人。
劳动艰苦,危险性大,也是人们不愿当装卸工人的一个原因。这些年来,港口装卸机械化程度虽然有比较大的提高,但有一些工序和环节基本上还是靠肩扛人抬,劳动十分笨重。再加上对安全生产注意得不够,装卸工伤事故比较多。不少装卸工人感到自己是在危险中干活,千方百计想离开装卸队。
招工制度的不合理,是装卸工减少的又一个原因。文化大革命以来采取的招工制度是“招工不考工,包招不保用”,以致新招收的工人条件差,许多人来了根本当不了装卸工人。
大连、青岛等港务局的领导人表示,一定要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控制和减少非生产人员,努力巩固和加强装卸工人队伍。同时,迫切希望交通部和劳动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协助港口解决这个问题。要大造舆论,说明装卸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装卸工人的社会地位,改变人们轻视装卸工作的思想;要不断地提高我国港口机械化程度,改进装卸工艺,把装卸工人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要切实做好劳动保护工作,搞好安全生产,保障工人的人身安全,还要改变目前的招工制度。
新华社记者 徐耀中 李年贵


第2版()
专栏:

望都县加强管理降低农用电损耗
迪庆藏族自治州大办农村小水电
本报讯 河北省望都县重视农业用电的节约工作。一九七八年,农用电线路损耗已降低到百分之七点五,低于全国农用电线路平均损耗一半多,每年减少电力损耗二百万度。
望都县降低损耗、节约用电的主要措施是:(一)合理布局,合理采用设备。他们根据农田的规划、机井的布局,对全县农电线路与变压器的布局进行了全面的规划,使低压线路送电半径和每台变压器的容量控制在最经济合理的范围内。根据这个布局,一面进行新线路的建设,一面对原有布局不合理、不符合技术标准的线路和变压器逐步地予以改造。(二)加强农电管理,堵塞偷电漏电。对表计做到半年一抽检,一年一普查,二年一试验,使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表计准确无误。对各用电户的用电,每月上中下旬三次抄表,每月进行一次分析。对窃电的用户,按章进行严肃处理。利用冬季农业供电负荷少的时间,进行大修,提高线路、变电设备的完好水平。(三)建立线损管理分工负责制,做到安全经济地供电。
新华社昆明电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大办农村小水电。目前,全州百分之九十三的公社、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生产队有了电。
解放后,在国家大力扶植下,迪庆藏族自治州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建起中小型水电站一百座,装机容量达一万二千多千瓦,改善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第2版()
专栏:

“竭泽而渔”还是“铺路架桥”?
江苏吴县革委会副主任 陶规洪
“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这是三中全会为加快农业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目前,这一决策的落实,还存在许多问题,社、队企业还受着种种不合理的限制。这里有些是工作中的问题,有些是体制、政策上的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拿我们吴县来说,本地资源丰富,农副产品种类很多,发展工副业的条件很好,但被一些“绳索”绊住了,迈不开脚步。例如,我县生产的一种名牌绿茶,每斤成本十三元一角九分,往年商业部门仅以一斤八元多的低价收购,今年收购价虽然提高到十一元五角,仍低于市场售价一半多。商业利润很高,社队却要亏本。我县过去曾开采过几种矿,上级有关部门看到有利可图,便收去了。这说明,如果现行的一些体制、政策不改,社队企业就难以发展。
事情很明白,不发展社队企业,单纯搞农业,不仅不能增加积累,扩大再生产,而且农业的稳产高产无保证,农民的收入也要受到影响。一九七八年,我县粮食总产比一九六六年增加二亿二千五百万斤,成本增加三千七百五十万元,平均每增产一斤粮食,就要增加一角三分多,还不包括人工在内。今年粮食收购价提高了,每亩平均积累也只有五、六元。单靠这笔积累,全县实现农业机械化,需要六、七十年。因此,我们搞农田基本建设,购买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等,大部分资金都只能靠社队企业来提供。社员生活的改善也靠这个来源。一九七八年,我县粮食亩产已达一千二百八十六斤,社员分配人均一百三十六元三角,但其中百分之四十是靠社队企业的收入。可见,社队企业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有人说,社队企业抢了国营企业的原料,这样笼统的指责是不公正的。当然,有些搞“无米之炊”的社队企业,确有争原料的现象,应当调整经营项目;但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已明确指出:“凡是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宜于农村加工的农副产品,要逐步由社队企业加工。”人民公社生产的农副产品,在完成上缴任务后,多余部分应该允许公社自己来收购、加工和销售。这根本不是什么跟谁争原料的问题,而是扩大社队在资源利用上的支配权,在产品和资金处理上的自主权。那种商业上独家经营的做法一定要改变,应当允许人民公社在城乡设点,销售自己的土特产品。
总之,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把农村当作工业的“殖民地”,把原料一古脑儿收走,由国家包办工商业,赚取利润;另一条是为社队企业“铺路架桥”,把一部分工商业让给农民来经营,使农民通过发展工副业的途径,逐步积累资金,发展生产,富裕起来。究竟走哪条路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多年的实践证明:走第一条路,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办法,只能把农民搞穷,国家也富裕不起来;走第二条路,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便能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农业才能加快发展。


第2版()
专栏:

社队企业要在调整中发展
几年来,各地的社队企业发展较快,对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现在还有一部分社队企业产品无销路,原材料无来源,产品质量不合格,长期亏损,不但不能为农业积累资金,反而给农民背上了包袱,增加了负担。
在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过程中,社队企业也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根据因地制宜,能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积极地、稳妥地调整好生产项目。我县少府公社让一九七九年办起来的产供销无门路、产品质量又不过关的焊条厂、金矿选厂和柴油汽油机滤清器厂都下了马。同时,他们又从本地自然条件出发,利用原有的一部分机械、原材料,重新办起了一个制砖厂,还根据本社小煤矿的情况,加强开采能力。公社党委还强调,今后社队企业要以种植、加工、开采小矿山和发展小建材厂为主。
我们建议各地都应该及早动手,把那些搞“无米之炊”,生产能力过剩,或者是与先进的大工业争原料、争动力的社队企业坚决停下来。同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办好农用工业,以及其它适宜于在农村经营的工副业。
河北省隆化县 唐喜杰
社队企业在调整中怎么办?我们认为,由于“四人帮”的长期干扰、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首先反映为工农业的比例失调,农业这个基础十分薄弱。因此,要集中力量加快农业的发展,特别是要走农工副综合发展的道路。社队企业是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农民的一棵“摇钱树”。社队企业不发展,就会直接影响农业的高速度,这是实践所证明了的。所以,在国民经济调整中,要充分考虑到社队企业的发展。
前几年,一些地方社队企业的发展盲目性较大,随着工业内部的调整,会给部分社队企业的生产带来影响,有的厂还要转产、停产,这是应该的。但从总体上来说,国民经济的调整,应当给社队企业带来一个新的发展。为此,我们建议:
一、各地、各部门在制定国民经济调整方案时,要把社队企业作为一个部门考虑进去,做好社队企业的发展规划。
二、加强对现有社队企业的计划管理,凡适宜于社队企业生产的产品,应尽量优先安排。
三、有关部门要积极地扶持社队企业,帮助它们提高技术,提供设备和材料,打开产品销售门路。
辽宁省新金县 于泽生、王丙有等


第2版()
专栏:来信

不要阻塞农村生产门路
社队企业怎样发展?这是我们目前感到极为头痛的事情。我们固镇县湖沟公社资源丰富,发展社队企业大有潜力,但是目前发挥不出来。这不是职工没有积极性,也不是企业领导不想办法,主要是“关卡”太多,想办也办不好。
仅以我们窑厂为例,生产的砖瓦,是城乡都需要的,可是目前维持生产很不容易。首先是烧煤无计划。县里千方百计搞来一点,也是供不应求。其次是运输困难。交通部门根本没有将社队企业产品和原料的运输纳入计划,我们只得靠采购员四处找“协作单位”,花费远远超过了正常的运费。这样,原价九元半一吨的煤炭,运回来要达四十元左右。再者就是销路问题。社队企业产品的销售,都是自找门路,经常造成产品积压。我们生产的瓦不到三十万片,仅淮南矿务局今年就需要瓦二百万片。因为解决不了运输问题,购销脱节,双方着急。还有资金问题。我们要求给点贷款,有关方面很为难,因为发放农业贷款,也没有社队企业这一户头。这个厂产品销不出去,贷款又无门,只好“挨饿”。
现在,我们就象一个没娘的孩子,无人过问。产品越积越多,欠税欠账也随之增加。我们急切希望尽快把社队企业的产供销纳入国家计划。各有关部门也要为此开放“绿灯”,千万不要阻塞农村经济这一重要的生产门路。
安徽固镇县湖沟公社窑厂
单桂节 苗国江


第2版()
专栏:编后

把“米”留给农民“做饭”
承认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很容易的。可是长期以来,有些地方是怎样对待这个“基础”的呢?是打基础,还是挖墙脚呢?吴县提出办社队企业的一些问题,很值得深思。
农村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基地,要供应大工业所需的原料,这是毫无疑问的。目前,有些社队企业,不是合理地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生产,而是与大工业争原料,这种作法的确应当改变、调整。但是,也存在着另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地方的工商业部门,看到农民有“米”——大量的农副产品,有些适宜于当地加工的,却不让农民自己“下锅做饭”,而是强行规定将所有农副产品送到城里加工。这种做法,阻碍了社队企业的发展,同样是不对的,也要调整。
按照国家计划完成上缴和出售农产品任务,是农民对国家应有的贡献。但在完成任务之外,农民应该有处理自己多余产品的权利,用来兴办社队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大量事实证明,单纯从事农业生产,仅仅为城市提供廉价的原料,农村经济就不能迅速发展。有些农副产品适宜于就地加工,当地也有加工条件,比运到远离农村的大中城市加工,既方便又经济,还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和工农之间的差别,符合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
有关工商业部门,要牢固地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千方百计地支援农业,尽快拆掉那些阻碍社队企业发展的“关卡”,将一切适宜于由社队企业加工的农副产品,逐步转归社队企业来经营。这样,把一部分“米”留给农民,让他们自己“下锅做饭”,切实按经济规律办事,就能收到更大的经济效果。


第2版()
专栏:

上海港第五装卸区,过去几年装卸质量下降,事故不断发生。现在,干部和工人劳动热情高涨,面貌焕然一新。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