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8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对城镇集体经济几个问题的探讨
王毅
我国城镇集体经济作用如何?为什么经营效果比较好?有些什么特点?有没有值得全民经济借鉴的地方?目前还存在些什么问题?本文仅就自己了解的一些情况,提出一些探讨性意见。
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城镇集体经济,是在合作化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由个体手工业者、小商贩组织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合作商店开始的。后来,城市的区、县、局主管部门将大批集体企业收归自己直接管辖,并利用集体企业的上缴利润和集体劳动指标,新建了一批集体企业。由区、县、局管辖的集体单位,一般即现在所说的大集体企业;街道以下的,则为小集体企业。
城镇集体经济发展到今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占有相当大的位置。根据一九七八年底统计,我国城镇集体职工约占全体职工近三分之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近十多年来,每年为国家提供财政收入约三十亿元。这两年,城镇待业人员安排到集体企业就业的约占一半以上。我国城镇集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工业生产、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外贸出口、积累建设资金、方便城乡人民生活和广开就业门路等方面,都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
特点和长处
首先,集体企业在生产上比全民企业有较大的自主权。全民企业机动余地极其有限。集体企业的生产除由国家计划安排外,还有一部分由自己灵活掌握,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民生活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一些边角余料或自找材料,进行一些计划外生产,以满足市场需要。至于街道以下的生产单位,生产周期短,资金周转快,经营效果也比较好。
其次,集体企业的利润分配不同于全民企业。全民企业实行统收统支,国负盈亏,利润全部上缴国家
(现在试行企业基金留成),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统由国家调拨,发生亏损统由国家补贴,工资福利统由国家支付,企业经营效果和生产好坏同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集体企业的利润分配则兼顾了国家、地方、企业和职工的利益,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利润留成,改善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规模,调整工资福利。地方主管部门可以利用利润提成,根据需要,或者扩建某些原有企业,或者建立新的企业,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
第三,集体企业的个人所得,同企业的经营效果和自己的劳动贡献联系比较密切,较好地体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文化大革命以前,集体企业一般都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个人分配方面,采取计件、提成、评工记分等灵活形式,以及年终分红制度。这就促使职工从物质利益上关心企业的经营效果和自己的劳动贡献,充分发挥其生产积极性。同时,实行群众选举理事会和监事会的民主管理制度,有利于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文化大革命以来,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这些好的制度和办法基本上被冲掉了,而逐步代之以“铁饭碗”和“吃大锅饭”的做法。但是,它们既然是集体所有制,既然是以主管区、局、街道或居委会共负盈亏,他们的“碗”就没有全民企业那样结实,“锅”也没有那样大。因为它们得不到国家投资,只能靠自己多生产,多增加收益。因此,比之全民企业职工,他们仍然比较关心本单位和本部门的生产。
第四,在劳动力补充上,集体经济也不象全民经济那样,被国家劳动计划统得很死。地方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集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报经省市批准,及时增加必要的劳动力。同时,小集体经济在用人上也没有完全采用“铁饭碗”的办法,一般可以做到来去自愿,能进能出,统一调配,合理安排。
第五,集体经济注意精打细算,严格经济核算,尽量避免浪费。在管理体制上,没有那么多行政层次、繁琐手续和“官工”作风,也没有那么多脱产人员和非生产开支。文化大革命以来,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集体经济陆续实行了很多全民经济经营管理的办法,但总的说来,经营效果仍然较好,特别是街道以下的小集体企业。根据一九七七年底统计,常州市集体工业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产值四百八十元,高于全民工业百分之六十七;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利润六十七元,高于全民一倍;每百元产值提供利润十三元,高于全民百分之十八。当然,这种情况与全民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产业构成和作业特点不同有很大关系,各地情况也不全相同。
我们认为,城镇集体经济要结合这次改革和整顿,在新的条件下,恢复和发扬它过去的特点和长处。其中有不少特点和长处,也值得全民经济在改革和整顿中加以借鉴。
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要发展城镇集体经济,就要正确地处理它同国家和全民经济的关系。这里,仅就目前感到的几个问题,提出加以探讨。
一、如何看待城镇集体经济的性质问题
发展城镇集体经济,必须真正承认集体所有制的性质,根据二十多年来的经验,应当承认:
1、它的合法资产和经济权益属于其集体成员所有,在法律上应该受到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
2、它在服从国家统一计划和有关政策法令的情况下,有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的独立自主权;
3、它在完成国家税收和其它应尽经济义务的情况下,国家和全民经济应指导和扶助其发展,全民企业应与之建立平等互利、协作互助的经济关系。
应该说,在文化大革命,特别是一九五八年以前,我们基本上是这样认识和对待城镇集体经济的。在这之后,就不是或者很少是这样看待了。其主要表现,一是任意改变它的所有制性质,二是无偿平调它的利润,三是自上而下地将全民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分配办法强加于集体经济。
城镇集体经济最终要过渡到全民所有制,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应当看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共存的局面。这是一个要根据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研究解决的未来的历史问题,也是一个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问题。而决不能凭主观意志,采取剥夺或损害集体企业权益的做法,今天对我有利就收为全民所有;明天对我无利,又下放为集体所有。文化大革命以来,在城镇集体经济的管理上,相当普遍的采取层层“割韭菜”的办法,凡是生产比较稳定、经营效果比较好的集体企业,从省市到街道,就一级一级地上收归自己管理,相应地扩大其共负盈亏的范围,这就不仅将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上的许多特点和长处全部丢掉,削弱了企业管理,而且影响不少集体企业和职工力求升级和改变性质,得个“铁饭碗”,好吃“大锅饭”。
由于任意改变集体企业的性质和上收管理,无偿平调它的利润,加上将全民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分配办法强加于集体企业,目前的城镇集体经济同一九五八年以前相比,徒有其名,而无其实,与其说是集体经济,不如说是各级地方国营经济。
二、城镇集体经济的工资管理问题
城镇集体经济的工资待遇,国家一直未做统一管理,实际上有个一成不变的框子,就是“参照全民,低于全民”。过去由于集体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主要采用计件等机动灵活的工资制度,实际上没有框得住。很多经营好、收益多的单位,其工资水平并不低于甚至高于相应的全民企业。改行共负盈亏和简单计时工资后,这一下被框住了。例如,同类产业、同样规模、同样隶属关系、同样经营效果甚至更好的大集体企业,其工资待遇往往比全民企业低一等。湖南省有的地方甚至规定,集体企业的工资福利待遇,居委会办的企业要低于街道办的企业,街道办的企业要低于区办企业,区办企业要低于市二轻局企业。目前街道以下的小集体企业,虽然都存有不少的公益金,但不知是什么道理,尽管这部分人员的福利待遇少得可怜,一个也不能多用。
“参照全民”并无不妥,问题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运用,而决不能生搬硬套。至于“低于全民”则根本是错误的。集体经济和全民经济同是社会主义经济。根据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集体企业经营好、收益多的为什么不可以高于全民企业?显然,这种从所有制上区分劳动报酬的观点,在理论上是没有根据的,在实践上是不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有害于生产的。因此,对集体经济职工的工资、劳保福利待遇,应根据企业办得好坏、实际收益和具体情况,按劳分配,灵活多样,可多可少,可高可低,不宜强求一致。
三、街道集体经济的劳动力更新问题
目前在街道集体企业中,许多体弱多病的妇女,甚至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还在工作。与此同时,各地都有许多知识青年却长期等待安排就业。本来,发展街道集体经济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搞好城市生活服务,减轻职工的家务劳动和后顾之忧。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一些家庭妇女和老人走出家门后,却往往增加了职工的家务劳动和后顾之忧,增加了城市生活服务事业的压力。为什么会造成这些现象?主要是老人不愿退,新人不愿进,使劳动力更新这一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该将发展街道集体经济同合理安排使用社会劳动力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相应地调整其工资福利待遇,合理地解决劳动力更新问题。
因势利导,放手发展
目前,以安排待业知青为特点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劳动服务公司,开始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已经收到初步效果。现在的问题是,各有关领导部门应该热情关心,大力支持,统筹规划,因势利导,依靠群众,放手发展,同时积极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根据二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一定要承认和尊重它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决不要再办成“官办”集体经济。根据目前的情况,合作社(服务公司)的规模不宜过大,行业不宜混杂;经营方式上,可以固定设点,也可流动服务;组织形式不宜强求一致,根据不同的生产服务项目和作业特点,可以是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劳动服务公司,也可以是统一领导,分散生产,发原料,收成品的供销生产社;同时,也允许个人在街道组织的领导下,从事不剥削他人的生产服务活动。不论采取那种形式,原则上都要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勤俭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反对不讲经济核算的“吃大锅饭”做法和依赖国家包下来的“铁饭碗”思想。至于经营管理和分配办法,可以根据
“手工业三十五条”的规定和一九五八年以前合作社的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逐步摸索,不断总结,形成制度,决不要生搬硬套全民企业的制度和办法。


第2版()
专栏:

用浮动工分发放奖金更符合按劳付酬原则
上海第一印染厂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
新华社上海八月十五日电 新华社记者张超报道:上海第一印染厂改革奖励制度,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采用浮动工分办法对职工发放奖金。这样做以后,使奖金的发放更符合按劳付酬的原则,更好地起到调动职工积极性,推动生产发展的作用。
上海第一印染厂的这个新办法是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实行的。在此以前,这个厂实行的是分等考核和评定相结合的奖励制,仍然没有消除“吃大锅饭”和争奖金的现象。新的办法克服了“吃大锅饭”和争奖金的弊病,每月不再吵吵嚷嚷地评奖了,谁干得怎么样,谁该得多少奖金,一看工分就明白。
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是在全厂完成了每月国家计划规定的产量、质量、品种、利润四项考核指标以后,从利润的超额部分中留出一定数额的资金给企业作为奖金。企业每月超额完成的利润多少不同,所得的奖金数额也不一样,这就是说,利润超额部分的多少是浮动的,厂里发放到车间、班组、个人的奖金数额也是浮动的。
厂部对车间、班组、个人发放奖金采用工分制办法。厂部每月将国家计划分别下达给车间,以产量、质量、品种、外销合同四项为考核指标,全面完成的为一百分;超额的加分,给以奖励。节约、安全、基础工作做得好的,再加分,做得差的要扣分。车间对班组、机台和个人也以不同的指标进行考核,超额完成的加分奖励。分值按企业得到的超计划利润奖金总数来计算。因为企业每月所得的超计划利润奖金是随着利润计划完成情况而浮动,所以分值也是浮动的。今年第一季度,漂染车间得分最高,达到四百一十七分,车间工人所得奖金,在全厂平均每人二十五元的基础上再加百分之十,平均每人获得二十七元多。印花车间二号机印花小组的产量、质量指标都完成得好,第一季度平均每人得奖金三十七元八角。摆布工陆明道创造了全厂摆布的最高纪录,第一季度获奖六十九元。
这个厂的奖励制还通过合同形式固定下来。厂部和车间、车间和车间签订的合同,除了规定任务、指标等以外,还规定了考核和奖惩办法。合同公布于众,双方都千方百计保证完成。
据上海第一印染厂的负责人介绍,用浮动工分发放奖金,可以促使职工更关心企业的经济成果,提高经济责任感,加强经济核算和企业管理,从而推动全厂生产节节上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去年第四季度,这个厂为国家多盈利一百七十八万元;今年上半年,全厂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多盈利二百七十二万元。


第2版()
专栏:

石菊流芳话辛劳
——记菊花石雕老艺人戴清升
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菊花石雕老艺人戴清升,出生于菊花石乡——湖南省浏阳县。他从小学艺,由于刻苦钻研,很快就掌握了雕刻技艺。一九一五年,他二十六岁时雕制的菊花石花屏,在巴拿马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金质奖章。不久,他雕刻的《仿古假山》又在上海举行的一个博物会上得奖。
在兵荒马乱的旧社会,戴清升和其他手工艺人一样受尽煎熬。解放后,戴清升重见天日,更加勤奋地工作。林彪、“四人帮”大肆摧残工艺美术,戴清升也未能幸免。一九七一年,省轻工业局根据周总理要保护和发展工艺美术的指示,把戴清升从老家接回长沙。老艺人的石雕技艺才重新放射出光彩。
在戴清升刚刚投师学艺的时候,菊花石雕艺人只能雕制砚台、笔筒、桌面之类的产品。戴清升不满足这些,试着雕制花屏、杯、碟、壶、碗、瓶等各种器形的工艺品。在画面题材上,他把我国人民喜爱的各种花草和菊花刻在一起,使画面意境高雅,饶有诗味。曾经在巴拿马博览会上得奖的,就是梅、兰、竹、菊“四君子”花屏。后来,他又把一些小动物,如金鱼、青蛙、螃蟹、蝴蝶、公鸡,引进菊花石雕中,让它们与菊花相映成趣,刻成《螃蟹菊盆》、《金鱼戏菊》、《金鸡踩菊》等等。
戴清升经过几十年艺术实践,深深懂得艺术源于生活。因此,对生活中的各种实物和景象,都观察得特别认真细致。菊花石雕的主要雕刻对象是菊花。他为了把石菊花雕美、雕活,每到金风送爽、菊花遍地的季节,就跋山涉水,观察菊花生长过程中的不同特征。他既种菊,又画菊,能一口气说出上百种菊花的名字、形象,以及各种菊花摇曳的不同姿态。他手下的石菊花,千姿百态,出神入画。他从学艺至今七十七年来,雕制的作品有一千六百多件,菊花有数千朵,仅据人们解放以后所见所记,没有一朵是相同的。
如何让菊花石雕后继有人,是老艺人戴清升的心愿。近年来,他集中大部分精力,把自己几十年苦心钻研的“绝招”,手把手地教给年轻的一代。解放以后,他已带出了八名徒弟,有的已成了雕菊名手。
本报记者 孟凡夏


第2版()
专栏:

艺不惊人誓不休
——记著名玉器老艺人王树森
北京市玉器厂老艺人王树森,是目前玉器行业首屈一指的大师,他那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杰出的创作才能和精湛的琢玉技艺,久已扬名中外。人们称他为玉器“怪杰”。
在我国的工艺美术中,琢玉是一种具有特殊难度的技艺。难就难在它必须根据玉石千差万别的天然色彩和自然形态,进行艺术加工。王树森的“怪”,就在于他面对“千样玛瑙万样玉”,能够运用自如地量料取材,因材施艺,把玉石的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地统一在完整的艺术形象之中,创作出“绝俏”的艺术品。他不论是琢制飞禽走兽、山水花卉,还是塑造仙佛怪道、仕女名人,都注重突出特征,求其变化,讲究神气,不落俗套。他琢玉五十年来,从没琢磨过重样的作品。
王树森有句学艺的座右铭:“只可我不用,不可我不学。”几十年来,他以严谨求学的态度,向生活汲取无穷的艺术养料,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创作思想。为了弄清鸟兽鱼虫的走、跑、翻、滚、飞、鸣、食、宿的种种姿态,他一有空,就跑到郊外去观察。为了避免人物创作上的雷同,他对男女老少喜怒哀乐的神态及动作,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王树森经过细心观察和刻苦磨砺,练就了一手卓绝的琢玉技艺,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玉器这个艺术领域里进入了“自由王国”。有一次,王树森拿到一块玛瑙。这块玛瑙以白色为主,中间掺杂着黑色、红色和一块杂七杂八的颜色。老艺人仔细端详着这块玉料,脑子里逐渐浮现出群集吃食的五只小鹅。他按着这个思路,把玛瑙中颜色杂七杂八的那块地方琢成了一个食盆,在食盆的周围又琢出了五只活灵活现争食吃的小鹅。玛瑙上的白色琢成了鹅的羽毛,红色琢成了鹅的额包,那些黑色则琢成了鹅的一对对亮晶晶的黑眼珠。可当老艺人琢到第五只鹅时,只能琢出一只黑眼珠,就没有黑色了。王树森以他独特的艺术匠心,把这只鹅琢成歪头吃食的样子。这样那只没有琢出的眼睛,就很自然地被鹅头遮住,造成了既“缺”而又“不缺”的艺术效果,反倒成了一“绝”。这件极其难得的《五鹅》作品,又一次轰动了玉器行业,成为誉满中外的俏色绝品。
王树森一九一七年出生在北京郊区,从小酷爱琢玉。可是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他被生活所迫,不得不时常丢下自己酷爱的琢玉技艺,上街去卖菜卖糖。直到解放后,他的艺术生命才有了新的活力。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大搞民族虚无主义,疯狂地践踏工艺美术园地,王树森也被污蔑成“资产阶级反动技术权威”,受到了冲击。在严酷的斗争面前,他没有丢掉手中琢玉的工具,一直默默地工作着,创造着,又一件玛瑙水胆《群山巨瀑》的珍品诞生了。玛瑙上巍峨起伏的群山,苍劲挺拔的青松,奔腾直泻的瀑布,就象老艺人不屈的性格。
粉碎了“四人帮”,王树森更加精心琢玉。一九七八年二月,在香港举办的“中国工艺品、首饰展卖会”上,他制作的高绿翡翠玉佩《龙凤福寿》珍品,一时轰动了澳港和我国工艺美术界。
本报记者 李亚非


第2版()
专栏:

西藏立新公社发展犏牛
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西藏樟木口岸立新公社养了许多犏牛。
犏牛是牦牛和黄牛杂交的一种良种牲畜,适应高原气候,公犏牛耕地力气大,母犏牛产奶多。立新公社境内水多草茂,他们建立了一批牧场积极发展犏牛,同时也鼓励社员家庭饲养犏牛。


第2版()
专栏:

额济纳旗驼毛获得好收成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主要畜产品驼毛今年获得好收成。到六月底全旗已收购驼毛十四万斤。
这里出产的驼毛具有纤维长,毛色好的特点,行销国内外。


第2版()
专栏:

丽水县曳岭区大养长毛兔
浙江省丽水县曳岭区的社员养了许多长毛兔。今年上半年,全区向供销社出售兔毛四千八百多斤,价值九万六千多元,占这个区农副产品总收入的百分之十。社员们高兴地说,家有三只兔,不愁酱油醋;家有十只兔,棉衣加棉裤;家里多养兔,有个小金库。


第2版()
专栏:

高陵县家家户户养来亨鸡
陕西省高陵县三万五千户社员平均每户养来亨鸡十四点五只,今年上半年出售鲜蛋平均每户收入二十元以上。养来亨鸡,工本少,见效快,社员形象地称赞这是办“来亨鸡小银行”。(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