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8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向党的好女儿张志新同志学习

热爱人民 热爱同志
——记党的好女儿张志新同志的高尚品质(之三)
“我们党员、干部,就应该学这样的人,总是想着别人,想着群众,想着人民。”——张志新
这是发生在关押张志新的牢房里的事:一天,进来一个二十多岁的新“犯人”,总是哭,不吃饭。当时的张志新同志,由于长期被折磨和迫害,身体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但是,当她了解到,新“犯人”是因为对一位被打倒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说了一句赞扬的话而被定罪,家里还扔下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时,完全忘记了自己十分虚弱的身体,立即向战友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白天,张志新帮她打饭、服药;放风时,陪她散步、谈心,鼓励她要坚强,终于使她振作起来……
这是多么高尚的无产阶级友爱精神啊!为别人想得多,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张志新同志这种
“他人第一”的精神,不仅在漫长的牢狱生活中,而且在她的一生中,都闪耀出灿烂的光辉。
对人民,张志新非常热爱,有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她永远不会忘记,在高中读书发生经济困难的时候,是人民给了她助学金,“把用血汗换来的果实抚养我们”;她永远不会忘记,在天津受到水灾威胁的时候,是郊区农民“自愿把村口掘开,自己受灾”,使天津市几百万人民免除了水患。她在《自传》中写道:“这些生动的事实教育了我,提高了我的觉悟,奠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决心“使自己成为人民优秀的勤务员”。
一九五○年夏,张志新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为灾区人民募款的音乐舞蹈演出。演出以后,不少观众捐了款,她非常高兴,连说:“两场太少了,应当多演几场,好给灾区人民多募些款!”
张志新把对人民的爱,不仅倾注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而且倾注到她所接触的人民群众身上。
她和一位同志外出,走到沈阳南湖大桥桥头,看到一位老人吃力地推着带车上坡,马上跑过去帮着推起来;
她在南湖公园游玩,听到一个找不到大人的小孩在哭叫,赶紧走过去把他抱起来,送到了公园管理处;
她在火车上碰到一位就要生产的妇女,又是安慰,又是搧扇子,下车后又亲自把她送到医院,跑前跑后,忙了一个通宵……
这些小事,张志新做得是那么自觉,那么自然,她从中体味出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只为家庭活着,这是禽兽的私心;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句名言,就是她的座右铭。
在盘锦五七干校期间,尽管繁重的劳动和恐怖的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张志新还是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忍着肝区的隐疼,坚持给社员担水,扫院子,干零活。她关心社员疾苦,助人为乐的事迹,至今还在盘山县红旗大队男女老少中传颂。
她看到社员的孩子理发有困难,就自备了一套理发工具,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挨家串户给孩子们理发。一天晌午,一个长着很长头发的小孩在街上玩耍,张志新问:“你是谁家的,住在哪儿?”孩子告诉她是大队保管员的儿子,叫广富。随后,张志新就带着理发工具,来到了他的家里。
有一次,大队接生员刘秀芝突然得了重病,昏迷不醒,男人不在家,家里只有不大的五个孩子。张志新劳动回来一听说,连饭也没顾上吃,马上跑去了,先把大嫂的脏裤子换下来,洗净,烘干,又给大嫂做了一碗热乎乎的鸡蛋面,还给孩子们做饭,一直忙到大半夜。从此,她成了刘秀芝家的“常客”,又是侍候病人,又是照顾孩子,什么都干。
即使在批判审查她的那些日子里,她仍然不忘关心、体贴社员群众。有一回,她正在房东李长福家里写“检查”材料,听见外屋小长军哭着闹着要妈妈给买一支钢笔。张志新从里屋走出来,把自己手中的金笔给了长军,亲切地对他说:“别哭了,大姨这支笔送给你,做个纪念吧!”还嘱咐小长军好好学习,长大了好为人民服务。
对同志,张志新象春天般的温暖,千方百计为别人着想。别人经济上有困难,她总是十分慷慨,倾囊相助;有的同志出差,她总是抽空这家走走,那家看看,帮帮这儿,帮帮那儿。
一九六四年冬,一位同志到农村参加“四清”,爱人又因病到外地疗养,家里只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和一个不满五岁的孩子。张志新为了使这位同志安心工作,经常写信介绍他家的情况。老人犯了眩晕症,她急忙把医生请到家里。老人休息需要安静,她又把小男孩带到办公室。
那是在我国暂时经济困难的日子,机关农场分苞米,她再三谦让:“我有病,没有参加劳动,不能要,还是周济其他困难的同志吧!”省委机关分给她二斤鲜鱼,她连忙给一位曾在沈阳市委党校一起工作的同志打电话:“听说你爱人生孩子了,我送你二斤鱼,快到我办公室来取。”那位同志听了这话,非常感动,但想到东西这样缺,张志新有肝炎,家里也有小孩,实在不忍心收下,就回答说:“不,我不能要,你有病,需要营养,留着吃吧。你的情意,我领了。”张志新又说:“产妇比我更需要营养,快来取吧。我在办公室等着,不见你来我不走。”就这样,硬是逼着那位同志把二斤鱼拿走了。
还有一次,张志新在疗养院养病。一位病友在闲谈中说他爱人刚去世,扔下一男一女,小的才三岁,跟着喝糊糊粥,真够呛。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志新对他说:“我家还有大米,给孩子添补点吧。”当时大米供应太少,况且人家也有小孩,那人说什么也不要。过了几天,他回家看看,一进门,看到小孩子正在喝大米粥,就愣住了。他岳母说:前几天,一位男同志送来了十多斤大米,说是小张让给孩子添补点。后来才知道,这是张志新特意从疗养院打电话让她爱人曾真送来的。
张志新同志认为,对生活享受孜孜以求的人,是不会有多少革命精神的。“我们应该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她的脑子里,总是想着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想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她不愿自己在生活上高于群众,成为脱离人民的人。
方志敏写的《清贫》,对张志新有很大的影响。“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她牢记着方志敏的这句话,肯于吃苦,乐于在洁白朴素的生活中磨练自己。
她结婚十多年来,家里没有什么摆设,唯一多的就是书。她自己除了几件上班穿的应面衣服外,其余衣服和孩子们的衣服多是自己用旧衣服改的。一件棉袄,里子拆洗缝补了好几次,袖口、领子、开襟,补了好几茬。孩子吃饭掉了饭粒,她总是让拣起来,教育他们:“一粒饭,从种籽下地到收成,农民伯伯要流多少汗啊!不能随便糟踏粮食。”
在劳动上,张志新很自觉,很泼辣,什么活都干,泥里水里都行。不知细底的人,决不会相信她是在城里生城里长的。她看到社员起厕所,操起家什就去帮忙。男同志用小车推土,她拉起小车就跑,从不松套。这对拖着病身子的张志新来说,本来是吃不消的。然而,就是在拉套的这样一件小事上,她想到的还是别人,好让推土的同志省一点力气啊!
一九六九年九月,张志新同志被林彪、“四人帮”一伙投入了牢房。度日如年的囚牢生活,无情的棍棒和皮鞭,丝毫没有撼动她那颗热爱同志、热爱人民的心,她的心与人民与同志贴得更紧了。对被诬为“叛徒”、“特务”、“走资派”的革命老大姐,对同林彪、“四人帮”一伙斗争的坚强战士,张志新充满了敬意,帮助她们补衣、学习,给予支持和力量。当一位老大姐被折磨得奄奄一息,还要拽出去示众批斗时,张志新不顾个人安危,满腔怒火,挺身质问,强烈抗议:“你们是什么无产阶级专政!专门残酷地专无产阶级的政!”张志新就是这样,用自己最后的生命之火,温暖着受迫害同志的心,把纯洁的无产阶级友爱,无私地献给了“穿着囚衣的革命者”。
十几年前,张志新曾无限感慨地这样称赞周总理表扬过的人民艺术家安波同志:“多么好的老同志啊!我们党员、干部,就应该学这样的人,总是想着别人,想着群众,想着人民。”张志新同志自己,不正是这样的共产党人吗?
中共辽宁省委《共产党员》杂志记者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向党的好女儿张志新同志学习

可贵的赤子之心
龚 朴
古往今来,人们常常用“赤子之心”来赞扬纯洁、无私的人。读了张志新同志的事迹以后,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党的好女儿张志新同志对党、对人民,不正是有一颗可贵的赤子之心吗?!
你看:一位老人吃力地推着带车上坡,她马上跑过去帮着推起来;一位不认识的产妇即将分娩,她主动将其送往医院,跑前跑后,忙了一个通宵;邻居的孩子病了,她顶风冒雪陪同孩子的父母到医院,帮着挂号、交款、取药;在“五七”干校,她带病给社员挑水、扫院子、干零活;三年困难时期,她虽然有肝炎病,但她没有考虑自己,主动把在机关分得的两斤鱼,送给了一位刚生小孩的产妇;在监狱里,她把自己的痛苦与不幸置之度外,用最后的生命之火,温暖着受迫害同志的心……
细微之处见精神。这都是些“日常小事”,但可清楚地照出张志新同志那颗纯洁、无私的心!
对于这些“日常小事”,张志新同志并不以小而不为,相反,她做得是那样的自觉。因为她懂得,这正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正是把对党、对人民的爱倾注到所接触的人民群众身上的体现。
张志新同志纯洁、无私的心,并非是“人之初,性本善”那样的天作之成,而是她在党和人民的教育下,通过艰苦的实践,一步一步锤炼而成的。她牢记着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教育,时刻不忘自己对党、对人民应尽的责任,严格按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她总是想着党、想着人民、想着同志,并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自己的誓言。可以说,没有平时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张志新同志也就不可能成为英雄。因为,有谁相信,那些平时对同志、对人民冷冷冰冰、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人,会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呢?有谁相信,在“日常小事”上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人,在关键时刻会为党、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切呢?
张志新同志对党、对人民赤胆忠心,应成为我们在新长征中学习的榜样。我们要象张志新同志那样,把对人民的爱,倾注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一心想“四化”,干“四化”;而不要象某些人那样,“一想自己二想家,三想孩子干点啥”,忘记了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对党、对人民应尽的职责。要象张志新同志那样,努力“使自己成为人民优秀的勤务员”,勤勤恳恳,埋头苦干;而不要象某些人那样,出风头第一,说空话第一,休息第一。要象张志新同志那样,平时,乐于助人,舍己为人,关键时刻,不惜把自己的生命和鲜血献给党和人民,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而不要象某些人那样,平时高居人民之上,作威作福,关键时刻,不惜拿党的原则作交易,拿人民的利益作为个人升官发财的阶梯,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应有的革命气节!
在为“四化”奋斗的征途中,我们多么希望所有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都有张志新同志这样一颗对党、对人民纯洁、无私的心呵!


第3版()
专栏:党的生活

敢顶歪风的劳动局长
在安徽泗县城乡,只要提起劳动局长周文彩,许多人说:“‘周坚决’敢顶歪风过得硬”,“‘周原则’执行政策把得稳”。
劳动局是个为广大群众所注目的单位,招工、转正、劳力调配、工资管理……一天到晚,来找的人川流不息。周文彩同志都是一视同仁,不徇私情,不讲情面。
去年,两淮煤炭基地招工时,泗县有少数人,不按规定,将一些亲戚朋友,在校学生,家庭妇女,都招了进去。县劳动局审查时发现了,决定不予办理手续。有的领导同志就前来说情:“办了算啦!”有的同志也说:“领导都来说情了,给了这点面子吧!”周文彩同志毫不含糊地说:“不管谁来说情,不符合原则的事,我们不能办,这个人情给不得。”硬是把这股歪风顶了回去。
有一回,一位老同志找到老周说:“文彩呀,我们共事二十多年了,我要调离泗县了,看在老朋友的面上,给我家属开个证明,到新地方就好安排了。这是最后一次,这个忙你总得帮呀。”老周为难地说:“你生活要有困难,我勒紧腰带也要帮助,咱们都是老同志了,违反原则的事可不能干啊!”
周文彩同志全家五口人,靠他五十多元工资维持生活。局里的同志看到他生活困难,建议给他爱人安排个工作,减轻些经济负担。有的同志还说:“由我们出面,不要你承担责任,咋样?”老周说:“咱们搞劳动管理的,可不能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利用职权谋私利的事,不能干!”
周大嫂见老周经常工作到深夜,休息不好,饭菜又差,日渐消瘦,很心疼,冲着老周说:“早叫你给我安排工作,你不干,人家要帮忙,你又拦着,把身体拖垮了,怎么办?”老周说:“全城有几百个待业人员,安排了你,人家怎么说?”
谁要找他办事,要想借烟酒说话,利用“实惠”打开门路,那是办不到的。但符合政策的,你不说他也坚决照办。今年二月,劳动局围绕一个招工对象展开了争论。这个招工对象是周文彩同志抓的“一批双打”运动单位中的一个职工的女儿,这个职工有重大贪污问题,正被审查,他的孩子能不能招工?大家看法不一。有的说:“她父亲问题严重,不宜招她。”有的说:“她父亲态度不好,女儿招工了,父亲会产生错觉,更不老实交代问题,对运动不利。”还有的说:“这孩子表现不错,条件也合格,就是她父亲的问题未弄清,不好办。”你一言,我一语,争得很热烈。
周文彩同志认真地琢磨着同志们的意见,果断地说:“这孩子本人符合招工条件,至于她父亲的问题,那是另一回事。谁的问题谁承担,老子的问题不能株连孩子,这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在执行政策上,可要丁是丁、卯是卯,不能含糊。”大家听了都觉得在理,一致赞同老周的意见。
周文彩同志敢顶歪风,在泗县早出了名。一九七六年他担任县委组织组组长时,原县委个别负责人搞“双突”,他压下了;有些人要“官票”,他卡住了。一个领导人的老婆原是江苏的农村社员,非法搞到泗县,他调走时,又要求把老婆作为干部转走,“周坚决”又给顶住了。“周坚决”、“周原则”就是这样得名的,难怪群众说:“这样的干部掌权,我们信得过”,“党的政策到他那里不走样”。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党的生活

共产党员只有团结同志的义务
——记焦作市人民医院总务处主任葛良喜
新华社编者按:这篇通讯值得一读。善于团结从前反对过自己并被实践证明反对错了的同志一道工作,是革命事业的需要,也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一切共产党员,都应当象葛良喜那样,克服资产阶级派性,增强无产阶级党性,不记前嫌,胸怀大局。这样,我们就能组成浩浩荡荡的大军,向四个现代化前进。葛良喜同志说得好:共产党员只有团结同志的义务,没有排斥他人的权利。
“葛良喜要调回医院来工作了!”这消息在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一传开,就引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有的暗暗高兴,有的忧心忡忡。
葛良喜为什么这样引人注意?原来,葛良喜曾是焦作市人民医院的总务科长,在这里整整工作了二十多年。他象一头“老黄牛”,勤勤恳恳地工作着,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前些年,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把这个老干部打成“走资派”,赶出了医院大门。去年下半年,医院认真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决定调葛良喜回医院担任总务处主任,负责后勤工作。
医院里绝大多数职工,热情欢迎葛良喜归来。但是,少数过去错整过葛良喜的人,碰见他就绕道走,有的准备调走;过去支持过葛良喜的人,碰见他就谈往事,议是论非,甚至提出要他赶走对立面的人。葛良喜反复学习三中全会文件,感到为了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需要调动千军万马,如果还让资产阶级派性缠住手脚,蒙住眼睛,势必贻误四个现代化的大计。他决心到群众中去做工作。
夜深了,葛良喜顶着月亮,首先到反对过自己的同志家里登门拜访,促膝谈心。有位炊事员,曾在资产阶级派性煽动下,把葛良喜的胳膊打伤。自从听到葛良喜要调回医院工作的消息那天起,他就整天盘算着:“我造过人家的反,现在又要在人家手下工作,能不给我小鞋穿吗?不如离开这里为好!”正当这个炊事员感到在这里无法工作下去的时候,葛良喜亲自找上门来了。他从这个炊事员的生活问到工作,又从工作谈到思想。谈话中,葛良喜发觉这个炊事员的思想压力很大,就推心置腹地对他说:我们要把仇恨记在林彪、“四人帮”身上。我们要团结起来,同心同德搞“四化”,欢迎你留下来和我们继续一道工作。葛良喜的一片肺腑之言,深深感动了这个同志。他连声说:“留下,留下,我一定留下!”后来,葛良喜又多次征求这个炊事员对改进食堂工作的意见,并让他负责面案组工作。团结一个人,教育一大片。那些反对过葛良喜的人,从这件事上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宽阔胸怀,要求调走的决定不走了,忧心忡忡的人,放下了思想包袱,重新振作起精神。
葛良喜主动团结反对过自己的同志一道工作的行动,遭到了少数几个过去支持过他的人的责难,说他“当上了东郭先生”,成了“讨好主任”。葛良喜坚定地站在党性立场上,向这部分同志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有一位干部,对葛良喜建议提拔一名过去反对过自己的人当后勤处的副主任有意见。葛良喜分析了这个同志的思想作风、工作能力,指出他担任这个职务比较合适。然后语重心长地对有意见的干部说:“我们只有团结同志的义务,没有排斥他人的权利。四化建设,需要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啊!”这位干部终于理解了葛良喜的心情,表示今后一定支持新提拔的副主任的工作,同心协力把后勤工作搞好。
葛良喜不仅满腔热情地帮助反对过自己的同志解开了思想疙瘩,还注意在工作中更加关怀体贴、量才使用这些同志,创造条件使他们为四化多作贡献。有个懂得无线电技术的同志,被安排到后勤修理组工作后,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同全组同志一道大搞修旧利废,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葛良喜在各种会议上表扬这个同志,进一步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他逢人就说:“老葛这样对待咱,咱得好好地干哩!”
葛良喜把解除同志之间的思想疙瘩,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一有空就找不同观点的双方谈心。有两位从一个学校毕业出来的同志,多年来一直有对立情绪,工作在一个单位,长期不往来,见面不说话。为了消除这两个同志的隔阂,老葛多次找双方谈心,帮助他们分析产生思想隔阂的历史根源,批判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让各自都作自我批评,终于使他们在新长征的道路上重新团结起来了。
在葛良喜的影响和带动下,焦作市人民医院后勤部门的广大职工团结一心,使后勤工作很快跨入了全市先进行列。大家一致赞扬葛良喜是团结的模范,新长征路上的好后勤。新华社通讯员 荆文鹏


第3版()
专栏:

上海战斗型钢厂工人技术员、共产党员钱泉和(中),大干四化,积极试制国家急需的异型钢材,在他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厂生产的异型钢材由十二个品种增加到六百六十多个品种。
新华社记者 张 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