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向党的好女儿张志新同志学习

在党需要的地方献出自己的一切——记党的好女儿张志新同志的高尚品质(之二)
“党所需要的地方,就是自己应献出一切,努力工作的地方。除掉这点去空谈个人兴趣、前途,强调理由,都是为了自己辩护。党所需要你的地方,那就是你的前途”。
——摘自张志新一九五二年
十一月三日写的《自传》
青少年时代的张志新,曾向往当一个辛勤的园丁,去浇灌祖国的花朵;她也曾向往做一名人民艺术家,用优美的旋律为新生活增添异采;她更向往当一个英雄的人民战士,为保卫祖国而战斗。可是,她的这些愿望,后来并没有实现。她把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无条件地服从了党的需要;她把自己的前途,同党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她将自己的全部政治热情和智慧,都倾注到党分配给她的平凡工作上。
一九五○年秋后,张志新高中毕业,被保送到河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正当她立志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时候,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张志新是多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与和平的学习环境啊!可是,眼看着亲密的友邦受到侵略,可爱的祖国受到威胁,自己应该怎么办?象石子投进平静的水池,张志新的思想激起了一个又一个波澜。她严肃地问自己:是强调个人志愿——教育事业呢?还是听从祖国的召唤呢?是强调自己患有关节炎的身体,还是拿起武器保家卫国?难道让别人去保卫祖国,自己享受幸福生活吗?她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报名参军。不久,她被军事干部学校派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俄语。
她在人民大学刚刚学习了一年半,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组织上决定,部分同学提前参加工作,有的当研究生,有的做大学教师,有的做翻译。过了几天,又传来更振奋人心的消息:在人民大学学习的原军事干部学校的学员,立即转到直属军委领导的大连俄专继续深造。想到自己要过上真正的部队生活,做一名“毛泽东时代的女战士”的愿望就要实现,张志新多高兴啊!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时,组织上却通知她留校工作。
一天,党组织找她谈话,准备分配她到俄语系资料室工作,并要她管理好学校唯一的一台录音机。张志新自幼多才多艺,特别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造诣。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她又有可能成为一名俄语翻译。现在,又要她搞当时被一些人认为单调、平凡的资料室工作,这怎能不使人感到意外呢?有些同学不免为她惋惜。
在这样短的时间,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实在太突然了。张志新毫无准备,思想一度波动。她舍不得那些朝夕相处的同学和战友,更珍惜自己的军籍,何况这新的工作岗位与她历来的抱负和志趣,差距是那么大!但是,她最后想到,自己没有权利向人民讨价还价,不能做一个受党教育而不合党要求的团员。她坚定地说:“党所需要的地方,就是自己应献出一切,努力工作的地方。除掉这点去空谈个人兴趣、前途,强调理由,都是为了自己辩护。党所需要你的地方,那就是你的前途”。
尽管张志新对资料工作很陌生,原来又不大喜欢,但她很快就爱上了这个为教学服务的第二线工作。不久,资料室变了:桌上铺上了白桌布,窗户挂上了白窗帘,连摆设也重新作了设计,显得那么舒适、雅静;教学楼走廊的四角新开设的阅览台,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同学和老师。
在个人志趣同党的需要发生矛盾的时刻,张志新经受住了考验。但是,她知道新的考验还在后面。为了迎接新的考验,她针对自己思想上的波动,做过一次非常深刻的分析和批判:“真正的革命者,应不自
(为)个人计较,而对每件工作都热爱,尽力多为人民作事。他们应当盘算的是:自己是否把一切力量献给了革命,是否抛去了个人的东西。”
在以后每次工作调动中,她都坚决服从组织的分配。每当组织上征求她的意见,问她想做什么工作,喜欢何种专业,有什么要求时,她总是爽快地回答:“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对我来说,哪个专业都得从头学起,我听从组织的安排。”
在辽宁省文化部和后来的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张志新分工负责日常事务,兼管美术方面的工作。文件、档案、图书、资料,统由她管理;来往的客人,常由她接待;领导上交办的一些具体事情,多由她来办;开会时的记录、会务工作,也常常是她的事。工作虽然多而杂,她却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常常是带着小跑工作着,敏捷地处理着每一件事。
有一段时间,她参与创作、排练《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出戏。戏剧创作工作,她从未搞过,但是,为了塑造社会主义时代妇女的英雄形象,她不辞辛苦,深入工厂、街道,体验生活,改造思想,千方百计完成了任务。还有一次,组织上派她陪同一个外国考古代表团进行半年多工作,她虽然不懂考古,但是毫无怨言,努力学习,同样完满地完成了任务。
张志新对工作,有火一般的热情。在人民大学工作期间,除在资料室工作,还担任过教工团支部书记,舞蹈队及提琴班的教练,工会生活福利委员和治安保卫、群众文化等社会工作。不论工作多么繁琐,她总是不怕麻烦,认真搞好,从不马虎。在马列主义夜大学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她曾担任过小组长。就是这样一件平常的工作,她也非常认真负责,从组织大家学习、讨论,到检查发言提纲、组织复习,那个环节都不含糊,使全组学员的考试成绩都很好,受到夜大学的表扬。在沈阳市委党校工作期间,她任理论教员,却总是抢着领办公用品、填写报表、请报告员。她的脑子里,从来没有八小时工作的概念,白天干不完,晚上接着干,工作日干不完,星期天继续干。
张志新的时间,都被工作占得满满的,难道她就没有个人的事情需要处理吗?有的。她谈过恋爱,也曾遇到过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工作的矛盾,但她说:我是属于党的,不能因为个人的事情耽误工作,脱离集体。她有关节炎,后来又患了肝炎,身体更虚弱了。为了坚持工作,她把孩子长托,自己搬到单位的独身宿舍;为了坚持工作,她把一个星期内要服用的汤药,利用星期天全熬出来,放在四、五个瓶子里,星期一上班带走,每天象烫酒那样加温服用。看到有的同志打夜班,抄材料忙不过来,她就主动帮忙。有的同志劝她注意休息,她说:“大家都这样忙,我怎能呆得住?肝炎不打紧,我不能多干,还能少干,干起工作来,就不觉得累了。”
张志新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她在大学期间,就曾系统地学习过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可她并不满足。到沈阳市委党校后,她又一次研究了党史,读了许多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到省委工作后,又读完了《资本论》,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等。
有一次,文艺系统的一些负责人在一个小会议室开会,张志新也参加了。会议中间,有的同志发言中列举的数字不准确,引用革命导师的语录不完全。每当这个时候,张志新就予以订正、补充。大家钦佩地望着这位坐在靠墙一排凳子上的女同志,称赞她的记忆力。其实,这不仅仅是记忆力的问题,张志新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曾经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花费了多少精力啊!
在张志新的一生中,除去学生时代和被林彪、“四人帮”剥夺工作权利的几年,她实际上为党工作的时间,不过十三、四年。这十三、四年,她从事的是极其平凡的工作,但她的思想是纯洁和高尚的;她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全部献给了党。张志新的志愿,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伟大志愿——为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
中共辽宁省委《共产党员》杂志记者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向党的好女儿张志新同志学习

永放光华的珍珠
艾丰
即将结束中学生活的张志新,在给一位同学的题词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要常把自己看着(作)一粒珍珠,因为那会使自己感到了怕被人埋没的痛苦的。”
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正是张志新自己的座右铭。她小时候就以音乐之家的“张氏三姊妹”而闻名。凭她的艺术才能,人们有理由把她看作一粒“珍珠”,甚至认为她有希望成一颗艺术“明星”。但她不是这样想。在人民大学学习一年半提前参加工作的时候,一起参加工作的同志中,有的当研究生,有的当翻译,有的当教师,有的参军,而她被分配到俄语系资料室当资料员。她丝毫没有“珍珠被埋没于泥土”之感,高兴地担负起这一工作。以后,几次调动,都是如此。“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正因为她每到一处,都积极努力,勤奋工作,不断以党性原则严格要求自己,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改造自己,经过党的乳汁的哺育,经过群众的琢磨与爱抚,她终于成了一颗质地晶莹的“珍珠”。
张志新的这些事迹,很自然地使人们想起革命导师马克思十七岁中学毕业时写的一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文中说:“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担负所压倒,……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今天,我们把马克思在一八三五年说的这些话铭刻在张志新烈士的墓碑上,她是当之无愧的。
任何社会都要有分工。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分工虽无高低贵贱之分,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三大差别存在,在实际上还是有“苦”、“甜”之分的;在分配工作时,还不可能完全做到照顾每个人的特长和要求。一个革命者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懂得任何工作岗位都是党和人民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自觉地服从党的分派,高兴地到平凡而艰苦的、人民最需要的岗位,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放射自己的光辉。这就是张志新同志这粒“珍珠”的品质。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取决于他的职务,而在于他的品质。被人误嵌在皇冠上的鱼目,终究是鱼目,而且人们会因为它“窃据”了那样的位置,而加倍愤怒,把它扔进粪坑。与此相反,象张志新同志这样的“珍珠”,林彪、“四人帮”即使把她踩于“污泥”,也不能把她“沤烂”;即使把她的躯体碾碎,她也永放光华。


第3版()
专栏:

正确认识我国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
《解放日报》评论员文章摘要
新华社上海七月二十四日电 《解放日报》七月十九日发表的该报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我国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指出,能不能正确认识我国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对于能不能正确认识我们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能不能正确理解现阶段党的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能不能自觉地贯彻执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的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
文章说,华国锋同志关于我们国家里(除台湾外),作为阶级的地主阶级、富农阶级已经消灭,作为阶级的资本家阶级也已经不再存在的论断,符合我国的实际状况,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要正确认识我国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阶级,在什么情况下一个阶级才会消亡。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著作中,也根据人们经济地位的不同,把人们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拿马克思主义关于划分阶级的标准来看我国当前的实际,历史上那种完整形态的地主阶级、富农阶级、资本家阶级已经不再存在了。
文章说,有些同志读了《政府工作报告》,对华国锋同志关于我国阶级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论断感到突然,感到不可理解。在他们看来,似乎地主、富农、资本家这些剥削阶级永远不会发生变化。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我们有些同志之所以对我国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感到迷惑不解,原因之一是长期受了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影响。林彪、“四人帮”为了推行其极左路线,在关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上,歪曲客观事实,作出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阶级估量。似乎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愈来愈尖锐,愈来愈激烈。他们那个顾问还肆意歪曲篡改马克思主义关于划分阶级的标准,鼓吹什么阶级不仅是个经济范畴,也是个政治、思想范畴,在社会主义社会,划分阶级主要看思想倾向、政治态度,而不是根据人们的经济地位、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就把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问题搞得混乱不堪。林彪、“四人帮”这种唯心主义的阶级估量,流毒极深。我们一些同志多少年来听的是这一套,学的是这一套,总认为把阶级斗争的弦绷得紧紧的才是马列主义,把地主、富农、资本家打倒在地踏上一只脚才是革命。于是,对党中央提出为已改造好的地富分子摘帽,宣布作为阶级的地主、富农、资本家阶级不再存在,就感到突然,不可理解。我们这些同志一定要从林彪、“四人帮”唯心主义阶级估量的精神枷锁中彻底解放出来。
文章说,我国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是我们党的无产阶级政策的伟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纲领,就是要逐步消灭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经过了长期的革命斗争,依靠强大的无产阶级专政,依靠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终于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把地主、富农、资本家这些剥削阶级消灭了,这不是一个历史性的胜利吗?对于我们党取得的这个伟大胜利,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无不欢欣鼓舞。但是,也有一些同志对此抱怀疑态度。他们说,现在地主、富农、资本家人还在,怎么能说这些阶级已经消灭了呢?提出这样问题的同志,主要是对阶级的消灭和对人的改造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乏应有的认识。毛泽东同志一再指出,剥削阶级要消灭,人要改造。我们要消灭剥削阶级,不是要把这些阶级的成员从肉体上统统消灭掉,而是要把他们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今天,当我们已经把这些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改造成为新人的时候,那么,这些阶级作为一个整体来说,不是就不存在了吗?
文章说,有些同志看到不久前给资本家退还存款和恢复高薪,就认为资本家还在剥削,怎么能说资本家阶级已不再存在了呢?我们认为,这是对党的赎买政策缺乏应有的认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是要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但是采取什么方式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束缚自己的手足。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结合我国革命的实践,科学地分析了我国资产阶级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区别。我们可以把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民主的方法和赎买的政策,逐步引导他们走上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最后达到消灭这个阶级而改造这个阶级的人们的目的。文章在叙述了我国由于实行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才使资本家阶级通过和平改造的道路而被消灭之后指出,诚然,我们不久前退还给他们的存款,绝大部分是定息,是属于剥削所得,但是,这不是国家在一九六六年停止付给资本家定息以后发给他们的,而是在这之前,国家按照既定的赎买政策付给他们的,是属于宪法保护的合法收入。林彪、“四人帮”违反毛泽东同志一贯坚持的政策,违反宪法,把人家的存款、财物查抄了,我们怎么能承认他们的这种违法行为呢?坚决把这些存款退还给资本家,是维护党的政策的严肃性,维护宪法的威信,消除林彪、“四人帮”造成的恶果。这样做,我们政治上主动,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他们拿了这笔钱,一般也只能用于生活消费,不允许作为资本再进行剥削,所以不存在还在剥削的问题。高薪也是赎买政策的一个内容。我们过去给资本家高薪,促进了他们的改造,今天考虑到历史的因素,也仍以不动为好。由于我们的国民经济还落后,国家还不富裕,广大职工的工资水平还不高,因此,有些同志拿我们职工的工资水平和资本家的高薪相比,觉得想不通。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工人阶级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先进阶级,我们要有改造社会、改造人的宽广胸怀,我们应该自觉地维护和坚持党和毛泽东同志所一贯坚持的政策,并深刻领会其政策精神。
文章在进一步阐述正确认识我国阶级状况根本变化的重要意义时指出,我国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是我们党可以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客观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我国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跟上当前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变。随着我国阶级状况的变化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迅速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我们党的一贯指导思想。为什么这个转变在实际生活中迟迟未能实现?这里有这样那样许多复杂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后来我们对我国的阶级状况作了不大符合实际的估计,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得严重了,因此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特别是林彪、“四人帮”横行了整整十年。他们把阶级斗争说成高于一切,压倒一切。他们颠倒敌我,混淆是非,到处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甚至把搞生产建设视为“唯生产力论”而横加批判,把四个现代化的设想视为复辟资本主义的“总纲”而大加讨伐。这样,哪里还谈得上什么转移呢?对于阶级的状况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估计,这就是我们回顾这一段过程所应该得出的重要的经验教训。
文章最后强调正确认识我国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的前提,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的一些特点,并且指出要反对两种倾向:既要反对阶级斗争熄灭的观点,又要反对阶级斗争扩大化。


第3版()
专栏:

在成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的人
——记北京空军某部师长黄达萍的事迹
在北京空军某部,只要提起师长、党委副书记黄达萍同志实事求是、不突出个人、不搞歌功颂德的事,干部、战士没有不伸大拇指的。
这个部队是一九七六年新组建的。组建以来,师党委带领部队大干快上,无论是战备训练、政治思想工作,还是行政管理,都取得了很大成绩。被空军党委批准为学航空兵一师的先进单位。
部队工作能取得这样大的成绩,黄达萍同志是付出了许多心血的。同志们一谈到部队的成绩,都免不了要赞扬黄达萍同志:“咱们师能上去,师长立了大功”,“咱们黄师长真是全面师长”,等等。黄达萍同志听到这些话后,心里暗暗思量:大伙赞扬我,把部队的成绩和自己连在一块,这是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但也说明有些同志只看到了我个人的工作,没有看到广大干部战士的艰苦劳动。他敏锐地意识到:在一片赞扬声中,如果失去警觉,把成绩往自己身上挂,那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个人摆到党组织之上,就会脱离群众。以后,他无论是直接或间接听到那种颂扬,都诚恳地说:“成绩都是大家干出来的,功劳是党的、班子的。”
去年年初,上级机关一个搞新闻报道的同志采写了这个师党委学航空兵一师搞好飞行训练的经验,不到四千字的稿子,有五、六处是写师长抓训练的,赞扬他是“张怀连式的师长”。他看了以后,眉头一皱说:“这么写不行,不符合党的原则,不利于党委团结,再说,我们训练也没有这样好。”接着,他向那位同志讲了自己在抓训练中的缺点和不足,也讲了部队干部战士为把训练搞上去吃大苦、流大汗的事例,讲了党委其它成员的工作成绩。他对那个同志做了说服工作,坚持扣下了这篇稿子。
去年四月,上级党委派两名同志采写他的事迹。稿子写好后送给他审查,他接过来一看是写他自己的,再三推辞说不要写。当那两位同志说明是上级党委的意思时,他才勉强地同意,并对稿子一字一句地作了修改。
稿子开头一段引用了干部战士反映的一句话:“黄师长是我们的好带头人,是一心扑在部队建设上的全面师长。”这本来是符合实际的。黄达萍同志不但对飞行训练抓得紧,要求严,而且对部队作风建设、营区秩序、环境卫生、站队走路和集会都抓的很细很紧,看到不符合条例条令的都及时纠正。书记外出开会学习,他就主动把政治工作和中心组学习抓起来。可是,黄达萍同志看了稿上的这句话后,毫不犹豫地拿起笔,把“全面”和“好”三个字都勾掉了。
材料中有一段是写黄达萍同志抓夜航训练的事:党委内有些同志对搞夜航训练缺乏信心,他几次“引导”,“提高了大家的认识,统一了思想。”这也是事实。他看了却说:“夜航训练能搞好,主要是党委集体领导的好,还有下面干部和飞行员努力的结果。”他坚持把突出他个人的部分去掉,改成“为搞好夜航训练,党委多次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统一了认识,加强了组织领导。”一篇不到三千字的稿子,他就改了三十多处。之后,他又再三表示:我做的很不够,向领导反映最好不要写,大家对我有什么意见你们给我说说。”黄达萍同志这种实事求是、不居功的高贵品质使大伙深受感动。 孙英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