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日本各界人士举行全国性集会
强烈要求苏联早日归还日本北方领土
日美领导人强调对付苏联扩张造成的远东军事形势
新华社东京七月一日电 要求归还北方领土全国集会推进委员会今天下午在东京举行大会和示威游行,强烈要求苏联政府早日归还日本固有的北方领土。
来自东京、大阪、北海道等三十七个都道府县的二千八百名各界各阶层人士参加了大会。
大会主席台的帷幕上挂着醒目的大幅标语,上面写有要求归还北方领土和苏联必须撤除在国后、择捉等北方领土的军事设施的字样。
这次集会是由要求归还北方领土的九个团体联合主办的。全国集会推进委员会的八十四名成员都是社会名流。大会的赞助者达二百四十四人,都是各界知名人士。在要求归还北方领土运动中,象这次集会这样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和声势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它标志着这一运动正在向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
三重齿舞会事务局长奥本贞吉在会上作了主旨报告。他说:“北方领土是我们的祖先自古居住和开拓的日本固有领土,是富有资源的和平岛屿。我们反对苏联永久占领北方领土和威胁我国主权与安全的任何霸权主义行径。”
他指出:“早日归还北方领土是日本国民的共同宿愿,是崇高的民族课题。这是关系到日本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安全的问题。所有的国民要超越思想、信仰和立场的不同,为归还北方领土而齐心合力,展开更加有力和更为广泛的国民运动。”
日本工会运动领导人市川诚,要求归还北方领土全国集会推进委员会委员长佐佐木更三,众议院冲绳、北方问题特别委员长和田耕作,以及一些政党的代表和国会议员多人都在会上发表了讲话,一致表示要为早日实现归还北方领土而奋斗。
来自北海道的千岛齿舞居住者联盟理事箭浪光雄和罗臼北方领土教室长村田吾一在会上报告了当地居民同苏联霸权主义作斗争的情况,赢得了与会者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大会一致通过给苏联政府的抗议书。抗议书要求立即无条件地把北方四岛一揽子归还给日本。这份抗议书将于明天上午递交给苏联驻日使馆。
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近三千人的游行队伍在宣传车的引导下浩浩荡荡地穿过银座大街,沿途上引起了行人的热烈反响。
新华社东京六月二十八日电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今天下午同日本防卫厅长官山下元利在防卫厅举行会谈,一致认为“苏联的扩张已使远东的军事形势恶化。”
布热津斯基随卡特总统正在东京参加七国首脑会议。共同社报道了他同山下元利会谈的内容。布热津斯基说:“欧洲、远东、中东三个地区是互相关联的,同世界的安全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他说:“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和美中邦交正常化,远东的政治形势得到了改善,但由于苏联的扩张,已使远东的军事形势恶化”。
山下元利同意布热津斯基的见解,并表示:为了应付这种局面,日美“要以日美安全条约为基础,按照防卫计划大纲,努力提高日本的防卫力量。”(附图片)
七月一日,日本各界人士集会,强烈要求苏联归还北方领土。图为示威群众举着“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还我北方领土!”的标语游行。新华社发(传真照片)


第6版()
专栏:

朝鲜《劳动新闻》发表评论
坚决支持尼加拉瓜人民反独裁斗争
尼加拉瓜民族复兴政府表示反对任何形式的外来干涉
新华社平壤七月一日电 朝鲜《劳动新闻》七月一日发表评论,表示支持尼加拉瓜人民反对独裁统治的斗争。
评论指出,尼加拉瓜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部队正在胜利进行反对索摩查独裁政权的斗争。索摩查独裁政权面临着完全崩溃的危机。
评论说:“我国人民积极支持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部队的斗争,热烈祝贺(尼加拉瓜)临时民主政府的成立,并对尼加拉瓜人民的正义斗争表示坚决的战斗声援。”
评论指出,尼加拉瓜事态的发展是索摩查独裁政权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并为帝国主义的利益服务,实行压迫、剥削本国人民的政策的必然结果。
评论说:“尼加拉瓜局势是一个清楚的事例,表明人民要求生存的权利、民主自由和民族主权的意愿是不可阻挡的。背离人民的独裁政权是决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
新华社圣约瑟六月三十日电 尼加拉瓜民族复兴政府六月二十九日发表公报指出,民族复兴政府反对各种形式的外来干涉。
公报说,民族复兴政府成员六月二十七日在巴拿马城同美国国务院特使威廉·鲍德勒和美国驻巴拿马大使安布勒·莫斯会晤。会晤过程中,美国代表没有向民族复兴政府成员提出过有关解决尼加拉瓜问题的四点政治计划。民族复兴政府成员向美国代表表示,根据最近举行的美洲国家组织外长会议的决议,美国政府应当立即断绝同索摩查政权的外交关系,承认尼加拉瓜民族复兴政府为尼加拉瓜人民的合法代表。
公报说,尼加拉瓜民族复兴政府反对旨在使索摩查政权的成员以某种形式参与尼加拉瓜未来政治或企图把索摩查主义作为一种制度保存下来的任何政治计划。民族复兴政府反对企图改变尼加拉瓜人民英勇斗争成果或对新政府的组成施加影响的任何形式的外来干涉,因为只有尼加拉瓜人才有权确定新政府应有的代表性。
据外国通讯社报道,美国最近曾通过外交途径向索摩查提出一个解决尼加拉瓜问题的政治计划,其主要内容是要求索摩查辞职并由一位根据宪法选定的继承人代替,这位继承人再同各方协商成立一个具有广泛基础的临时政府。
据新华社圣约瑟六月二十九日电 新成立的尼加拉瓜民族复兴政府的成员查莫罗夫人和阿方索·罗维洛今天在这里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表示反对任何外来势力对尼加拉瓜的干涉,同时指出,当前尼加拉瓜人民反对索摩查独裁政权的斗争形势很好。
他们在谈到当前斗争的大好形势时指出,尼加拉瓜人民都已经行动起来。他们正在赢得最后的胜利。索摩查已非常孤立。
他们在谈话中指出,人民武装力量已控制了七万五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即占尼加拉瓜全国领土的一半以上。桑解阵已经攻占了十多个城市,尼加拉瓜民族复兴政府正在莱昂、马塔加尔帕和埃斯特利等城市建立地方政府委员会。
他们还向记者指出,在推翻索摩查独裁统治后,将在尼加拉瓜建立一个多种意识形态的、由所有政党参加的政府。在经济方面,将建立一种混合经济。在对外关系方面,将进行一些调整,同支持和援助尼加拉瓜人民反对索摩查独裁斗争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最后,他们还强调了拉美和世界各国给予支持的重要性。他们呼吁世界各国承认尼加拉瓜民族复兴政府和向它提供各种援助。


第6版()
专栏:

黎巴嫩南部炮声隆隆
顾玉清
六月二十日,以色列用大炮和火箭又一次袭击了黎巴嫩南部地区。在这次入侵以前,六月十四日,联合国安理会刚通过谴责以色列侵略黎巴嫩,要求以色列严格尊重黎巴嫩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决议。以色列的这次新的袭击,是犹太复国主义者对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人民以及所有阿拉伯人民的一次新的猖狂挑衅,也是对联合国宪章的粗暴践踏。因而遭到了国际公正舆论的强烈谴责。
几个月来,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进行了多次袭击。继四月份多次炮击之后,五月六日、七日,以色列出动军用飞机轰炸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营。九日,以色列用大炮和巡逻艇轰击了蒂尔和蒂尔以南拉希迪亚巴勒斯坦难民营、纳巴提亚城镇和阿尔农村。十八日,以色列海上突击队袭击了黎巴嫩海岸。二十九日,以色列从海上和陆地再次炮击了蒂尔。六月份以来,以色列仍然不断炮击黎巴嫩南部,从而使得黎巴嫩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更大损失。据报道,从四月份到现在,死于以色列炮火下的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人达到一百三十五人,受伤的有三百七十多人。大量财产被毁。六万多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了黎巴嫩南部地区。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以色列找不到入侵黎巴嫩的借口,宣布决定撤离黎巴嫩南部的蒂尔城和附近村庄。在此之后,六月八日,以色列的军用飞机和远程大炮又一次轰炸和炮击了黎巴嫩南部呈新月形的一片巴勒斯坦阵地。以色列还猖狂地叫嚣“即使巴勒斯坦游击队没有先发动进攻,以色列也要发动进攻”,这是“根据我们的政策进行的”。
为什么以色列一而再、再而三地对黎巴嫩南部狂轰滥炸呢?黎巴嫩南部是巴勒斯坦难民的主要营地之一。在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六七年的几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把一、二百万巴勒斯坦人赶出家园,使他们背井离乡沦为难民。约五十万人涌进了黎巴嫩,其中有一大部分人聚居在黎巴嫩南部的难民营里。一九七一年七月以后,黎巴嫩南部又成了巴勒斯坦游击队的主要基地。多年来,他们为了恢复自己的民族权利,在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同以色列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因而,以色列把这里视为心腹之患,曾多次采取军事行动,想把它吃掉。一九七八年三月十四日,以色列曾出动几个旅的兵力,在飞机、军舰的配合下,向黎巴嫩南部沿边境一线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基地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并相信“要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妄图一举歼灭巴勒斯坦武装力量。
然而,以色列的阴谋未能得逞。一九七八年三月十九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强烈要求以色列军队撤出黎巴嫩领土,并向黎巴嫩南部派驻了联合国临时部队。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不得不于一九七八年六月从黎巴嫩南部撤军。为了牵制和阻止巴勒斯坦游击队的活动,以色列在撤军时,将黎巴嫩南部边界地区四百多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交给黎巴嫩军官哈达德管辖。以色列除向哈达德派出军事顾问外,还向他提供大量军事、经济援助,使哈达德的控制区成为一个在以色列庇护下武装割据的独立王国。哈达德后来公然宣布他控制的地区是一个“自由独立的黎巴嫩国家”。他的这种得到以色列支持的分裂活动,破坏了黎巴嫩的领土完整,加剧了黎巴嫩南部的紧张局势。
以色列变本加厉的侵略,只能激起黎巴嫩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以及阿拉伯人民的愤怒和更坚决的反抗。一些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表示,应该用一切手段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阿拉伯民族将直接或间接地粉碎分裂黎巴嫩的任何企图。
黎巴嫩南部的隆隆炮声给黎巴嫩南部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只要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得不到恢复,他们绝不会停止战斗。


第6版()
专栏:

罗杰斯接任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
新华社布鲁塞尔六月二十九日电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黑格今天正式卸任,原美国陆军参谋长伯纳德·罗杰斯接任他的职务。
黑格今天在北约总部举行的交接仪式上发表告别演说时,赞扬北约为对付由于苏联增加在东欧的军事力量所造成的威胁而作的努力,同时又指出,西方今后还将会遇到特殊的风险。他强调,缓和气氛决不能取代军事上的威慑需要。他还强调了北大西洋联盟的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性。
黑格是从一九七四年十二月起担任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的,于今年一月宣布辞职。


第6版()
专栏:

哈立德国王和埃雷拉总统谈石油提价
据新华社科威特六月三十日电 沙特阿拉伯国王哈立德说,沙特阿拉伯仍要作出努力,以便把石油价格控制在“不损害世界经济的水平上,为的是避免可能也会影响到我们自己的进一步通货膨胀”。
哈立德国王在对科威特《政治报》主编发表谈话时说:“目前的形势不应该由产油国来负责。我们生产的石油大大超过我们的需要。我们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作出贡献。”他指责石油公司损害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牟取暴利。
据新华社加拉加斯六月三十日电 委内瑞拉总统路易斯·埃雷拉今天在这里指出,“石油输出国组织对石油价格作必要的调整,这主要是由于世界通货膨胀造成的”。
埃雷拉是在谈到最近在日内瓦举行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和在东京举行的七国首脑会议时说这席话的。
这位总统说,输出国组织这次调价“是为了使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的恶化情况有所改变,发展中国家是不合理经济关系的受害者,而工业大国却从中攫取巨额利润”。


第6版()
专栏:

东德强调要扩大本国能源和原料基地
新华社柏林六月三十日电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领导人埃·昂纳克今天在给全国矿工祝贺矿工节的信中重申,进一步扩大本国能源和原料基地,仍然是“具有全社会意义的头等重要的任务”。他还要求尽一切力量克服从去年冬天到现在尚未完全消除的能源缺乏的状况。
据报道,由于对去年冬天的困难估计和准备不足,造成能源供应困难。因此,前煤炭电力部长克·西博尔德已于六月二十八日被撤职,由沃·米青格尔接任。


第6版()
专栏:

经互会要求继续发展“一体化”
新华社莫斯科六月二十九日电 经互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在举行了三天会议之后于六月二十八日在莫斯科闭幕。
会议发表了一项声明,要求成员国今后积极实施“发展经互会成员国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综合纲要的规定”。上次会议通过了能源、燃料和原料,农业和食品工业以及机器制造业三方面的长期专业合作纲要,这次会议又通过了关于生产工业日用品和关于发展运输业的长期专业合作纲要。
会议还重申,经互会及其成员国准备在权利平等的基础上同欧洲经济共同体及其成员国缔结协定。


第6版()
专栏:国际简讯

国际简讯
黑格到西德作辞行拜会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黑格六月十八日到西德首都波恩进行辞行拜会,会见了西德总统谢尔、总理施密特、国防部长阿佩尔和西德联邦国防军总监于尔根·勃兰特。
西德为黑格举行了盛大的军事仪式,并授予他大十字勋章,以表彰他在任职期间对北约所作的贡献。
黑格是从一九七四年秋开始担任目前这一职务的。七月一日开始,他的工作将由美国将军伯纳德·罗杰斯接替。
南阿两国科学院签订合作协定
据南通社报道,南斯拉夫科索沃自治省科学院和阿尔巴尼亚科学院六月十六日在南斯拉夫的普里什蒂那签订了一项长期合作协定。
协定规定,两个科学院将在科研工作方面进行合作,特别是在研究阿尔巴尼亚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合作。
捷克斯洛伐克干旱严重
捷克斯洛伐克遇到多年来少有的干旱,不少地区土地干裂,小麦、土豆、甜菜和饲草等作物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据报道,五月中旬以来,捷克斯洛伐克全国气温比正常年份高四至五度,但降水量却只有正常降水量的百分之四十七,六月上旬甚至还不到正常降水量的四分之一。有些地区自五月中旬以来滴雨未落,旱情超过大旱的一九四七年。虽然最近有一些地区下了暴雨,但全国的旱情远未解除。
报纸在谈到抗旱时,批评政府多年来一直不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因此给现在的抗旱造成很大困难。
波兰议会开会
波兰议会六月二十八日举行会议,审查关于一九七八年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政府报告。会议还通过了政府关于修改普遍国防义务法的草案。(新华社)


第6版()
专栏:国际札记

使人恼火的歌声
胡雪
不管你爱不爱好音乐,美妙的歌声总是使人欢悦、沉醉。但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最近在瑞典哥得兰岛上举办的一次歌咏活动,却招来莫斯科的粗声咆哮。这大概是古今音乐史上一件罕见的事情!
今年六月十九日上午,来自美国、加拿大和西欧、大洋洲的大约四千名拉脱维亚人,在瑞典哥得兰岛维斯比市的植物园里,开始了四年一度的歌咏节活动。六百个穿着拉脱维亚民族服装的男女组成的合唱团,在舞台上演唱民歌。歌声在这个古城的墙垣之间回荡,使人联想到这个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有人用手拍打着这个城市里的中世纪房屋的墙壁,回忆他们古老的家乡。三天之后,这个拉脱维亚歌咏节在管弦乐的轻快节奏中宣告闭幕。
看来,这个歌咏节的倒霉之处,就是举办的地点离苏联的拉脱维亚加盟共和国太近了。维斯比市所在的哥得兰岛位于波罗的海上,同苏联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隔海相望,相距仅一百五十公里。虽然里加的拉脱维亚人不可能不欣赏本民族歌声的优美旋律,但是莫斯科的大俄罗斯主义者们却越听越怒火中烧。他们气势汹汹地向瑞典外交部递交抗议照会,说举行这一拉脱维亚歌咏节是不友好的行动,“纯粹是一种挑衅。”
哥得兰岛上的拉脱维亚音乐,居然会打乱莫斯科某些人的正常思维逻辑,使他们恼怒不堪。人们不能不问,这是不是说,苏联境内几十个少数民族的一切文化珍品,从唱歌跳舞到服饰,都不许在别国土地上表演和展出,否则就是不友好的“挑衅”?这不是太不象话了吗?
可见,触动莫斯科听觉神经末梢的,不是瑞典哥得兰岛上的具有拉脱维亚风格的歌咏,而是别有一番难言之隐在心头。众所周知,在拉脱维亚,二百多万拉脱维亚人,不满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高压和同化政策,在顽强地为保持本民族的特性,包括文化特性而奋斗。克里姆林宫担心的是,哥得兰岛上的歌声,将会勾起一百几十公里以外苏联境内拉脱维亚人的愁思和怀古之情。从而动摇大俄罗斯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是,这些蠢人永远不会懂得,他们的咆哮噪音只能引起人们的厌恶,而绕梁三日的拉脱维亚婉转歌声,却将超过国界,越过大海,压倒不和谐的刺耳的反调,而葆其艺术的魅力和青春。


第6版()
专栏:

苏联石油生产面临困难
新华社北京六月三十日电 新华社记者报道:世界头号产油国苏联,近年来石油生产日益面临困境。它的老油田油藏日趋枯竭,新油区的开发进展不易,石油生产的增长既跟不上国内消费的增长,也满足不了出口的要求。能源问题,对苏联领导说来也成了件头痛的事。
七十年代初期以前,苏联的石油生产发展还是比较快的。六十年代开始时,苏联的原油,总产量还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一九七四年就达到四亿五千八百多万吨,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一位;一九七八年又上升到五亿七千二百万吨,占当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百分之十九。
然而好景不长,它已遇到了不少难题。
这些年,苏联欧洲地区现有主要油田的储量日益下降,经过长期开采,许多油田出现了
“衰老”现象。例如,著名的巴库油田的年产量现在仅维持在二千万吨左右;被称为“第二巴库”的乌拉尔—伏尔加地区油田的年产量自一九六七年以来基本上停滞在二亿吨上下。
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丰富。开发不久的西西伯利亚秋明油田,现在已成为苏联最重要的产油区。一九七一年,西西伯利亚原油产量仅四千四百八十万吨,到一九七八年,增至近二亿五千万吨,占全苏总产油量百分之四十三。但是,这里也有这里的问题。第一,秋明油田远离石油消费地几千公里,而且当地气候条件恶劣,开采和运输都很困难,需要花费巨大投资。苏联自己缺乏资金,想吸引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投资,人家又不愿意干。第二,这个石油基地的大部分生产油田,包括目前最大的萨莫特洛尔油田,已达到或接近设计能力,要进一步增加石油开采量,就得主要依靠开发新油田。而秋明地区油藏量的百分之三十五到五十在自然条件更差的北部边远地带。到那里开发新油田,不仅需要更多投资,而且以苏联目前的技术水平,尚有很多困难。因此,苏联这些年虽然还能以秋明原油弥补一些老油区的减产,但由于秋明油田生产增长速度日趋放慢,这种以丰补歉的局面将难以长久维持下去。
这一切带来的后果是:苏联石油开采量的增长趋势明显下降,越来越赶不上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长速度。根据苏联官方发表的材料统计,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六九年期间,苏联原油生产量每年平均增加百分之八,石油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七点一。而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七四年,石油消费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七点八,但生产仅增长百分之六点九,生产的增长开始低于消费的增长。目前,这一趋势还在发展。尽管官方已压低了本五年计划(一九七六——一九八○年)的原油增长指标,由上个五年计划的百分之三十九下降到百分之三十,但在过去三年中,仍有两年没有完成生产计划,总共少生产了七百万吨石油。今年二月号苏联《计划经济》杂志指出,今后苏联能源生产的增长率还要下降。
在苏联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占的比重达百分之四十五左右。石油产量增长落后于消费的增长,加之煤炭工业完成计划的情况往往不好,最近几年苏联国内不断呈现能源紧张的迹象。一九七七年十二月苏联党中央全会提出:没有比燃料更为重要的问题了。去年,苏联制订了保护能源的计划,要求节约使用石油。今年年初,苏联《真理报》社论发出警告,说苏联“国内出现了人所共知的燃料困难”。五月间,苏联国家计委副主席列别金斯基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也公开承认:燃料动力问题十分严重,对苏联也不例外。为了节约石油,当局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国内的汽油价格,同时在今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中规定了对能源消费的限制和实行配给制。
还有个石油出口问题,同样颇伤脑筋。
大家知道,作为石油生产大国的苏联,同时也是大量出口石油的国家。十多年来,为了经济利益和对外政策的需要,苏联竭力使石油出口量大致保持在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它必须向经互会东欧成员国大量出口,因为这些国家百分之七、八十的石油仰赖苏联。但随着苏联自己国内消费的增加和生产速度减慢,苏联对这些国家的石油出口不仅难敷需要,而且有减少之势。法新社一个月前报道说,目前,苏联向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和匈牙利每年出口石油约七千几百万吨,已比一九七一——一九七五年少了百分之十。近来,莫斯科已一再要求这些“兄弟国家”“实施严格的节约石油和天然气的措施”。此外,为了获得硬通货和谋取贷款与技术专利,苏联还不得不向西方国家出口石油。据报道,一九七六年向意大利、芬兰、西德、法国和奥地利五国出口石油即达七千万吨以上,从中赚了几十亿美元。不大量出口不行,进一步增加出口又很不容易,这就给苏联的能源问题又加添了一重困难。
出路何在?不外乎两条。
一条是加速国内石油的开发。但走这条路除了资金、技术问题外,还有个资源问题。苏联现已查明可以开采的石油储藏量约一百一十多亿吨,按目前的年开采量估算,大约只能供开采二十年。要勘察新资源,又受到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因而近些年进展甚微。
另一条路是打别国的主意,从国外大规模攫取石油。现在,国际上有不少专家和研究机构就认为,到八十年代中期苏联就得大量进口石油。合众国际社六月二十五日发自莫斯科的一条报道援引“西方专家们”的话,甚至说“苏联人实际上面临着一场将使他们在八十年代成为一个纯石油进口国的能源危机”。
当然,前景到底会是什么样子,这只能让未来的事实作出答案。不过,苏联要加紧从国外搞石油,同西方激烈进行资源战,这一点却是可以完全肯定的。长期来,苏联之所以拚命在盛产石油的中东、北非地区同另一个超级大国争夺霸权,除了军事战略上的考虑外,觊觎石油就是个重要因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