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山高水长同志情
饶平
“同志!”这是多么美好亲热的称呼!在纪念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召开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到闽西革命老根据地访问,掀开红色的革命史册,追溯灿烂的历史,不断加深着对“同志”的深刻含义的理解。
春光明媚的早晨,我们跟随一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登临汀江岸畔的云骧阁,饱览当年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的壮丽风光。汀州是一座古老的名城。一九二七年,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大军,曾在此饮过战马,并由这里乘船长驱直下广东,把革命的火种燃遍汀水、韩江两岸。一九二九年三月,羊角花开亲人来,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首次入闽,在这里建立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老红军取出当年在汀州印刷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这布告曾贴遍红军所至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座乡村。文告上“红军第四军之印”的图章,象跳动的火苗熊熊燃烧。最引人注目的是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的署名,象征着同志般的革命团结,凝结着领袖间的战斗情谊。它撩开战火映红的历史帷幔,再现了威武雄壮的动人画卷: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战士并肩下井冈、走赣南、入长汀,千里播火,开创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浪涛滚滚,江风飒飒。半个多世纪的斗争风云在我们眼前闪过,长期的革命实践使人民认识了这样的真理:领袖是一个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久经考验的集团,他们是亲密无间的同志,互相支持的战友。
汀江对岸,有座耸立在高高石岸上的青砖小楼。一九三二年四月,周恩来同志曾在这里度过了战斗的日日夜夜。当年,小楼是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驻地,决定东征的红军前委会议就在这里召开。当时任中央军委书记的周恩来同志,在这里送别了亲自挂帅出征的毛泽东同志,又日理万机,布置、检查战备支前工作。担架队、医疗队、运输队、宣传队……一件件、一桩桩,安排得多么周到,组织得何等严密。毛泽东同志指挥东征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无敌,一鼓攻克漳州,歼灭了盘踞在闽南的敌军主力。红军凯旋归来时,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同声欢笑,互相祝贺,两颗心贴得那么近,两双大手握得那么紧!
我们来到郁郁葱葱的彩眉岭下,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九二九年五月,红军来到了古田。这天,贫农廖大哥去帮红军做饭。晚饭开过好久了,红军首长才回来。他一进灶房,看到廖大哥,就亲热地问:“辛苦了!老兄弟,贵姓?”廖大哥心头一热,半晌才回答:“小姓廖。”“啊,老廖同志!”首长又亲切地问他:“多大年纪了?”廖大哥答道:“三十七了。”“呵,真巧,我们还是‘同年’呢!”关切亲热的话语,象阵阵春风吹开了廖大哥的心扉:过去,有钱人总叫他“讨食鬼”、“老长工”;如今,红军首长却称他“老兄弟”和“同志”,还同自己认“同年”,真是寒冬炭火暖全身啊!他一问,这位首长就是毛委员!接着,毛委员请他一起吃饭,又问寒问暖。当毛委员知道廖大哥没钱讨不起老婆,便给他讲革命道理,说:“革命成功了,穷人当家作主人,今后男女婚姻自由,讨老婆就不要钱罗!”廖大哥听入了迷,连声叫好!当晚,他就报名参加了赤卫队,从此样样工作走在头里。不久,他和一个长工的女儿自由结了婚。这年秋天,红军攻下上杭城,老廖在南门大街上又遇见了毛委员。毛委员快步走上前来和他握手,开口就问起他的婚事,向他贺喜!……这个真实的故事,多么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人民领袖是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怎能不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呢!
冰消雪化的春天,我们来到祖国的心脏北京,访问了一批革命老同志。他们一扫过去沉郁的心情,绽开布满皱纹的笑脸,乐呵呵地畅谈三中全会所作的一系列重要决定。华国锋同志提出的不要宣传个人的建议,党中央重申的不称职务、一律称“同志”的决定,象甜丝丝的春雨滋润着人民的心田,党心和人心又象革命战争年代那样贴得更近更紧,同志之间再不须互相戒备,更不会人人自危,大家同心同德为“四化”发挥聪明才智。祖国的大地上,“同志”的称呼格外悦耳动听,社会主义的民主空气正在日益浓厚。同志啊,同志!让我们珍惜革命的传统吧,让我们细细地思索“同志”的涵义吧,让我们把这两个闪光的大字写遍青山,写上蓝天,永远铭刻在子孙万代的心头!


第6版()
专栏:

思想解放的先驱 捍卫真理的战士〔宣传画〕林震 王百顺


第6版()
专栏:

只因
——关于一个女共产党员的断想
朔望
只因一只彩蝶翩然扑到泥里,诗人眼中的世界再不是灰褐色的。
只因一个弱女子的从容死去,沉重的中国大地飞速地转动起来。
只因当时我没能搭救妈妈,我要学会咬敌人的双手。
只因闺女她是这般死的,老妇人只顾取出长锋毛椎笔,写下几行方正的大字。
只因一个好女子的凄然一笑,使我们身边平凡的妻子都妩媚起来。
只因一株玫瑰多刺,所有假正经的屠夫手心里都捏着汗。
只因你胸前那朵血色的纸花,几千年御赐的红珊瑚顶子登时变得象坏猪肝一般可鄙可笑。
只因你名字里有个“新”字,我们喝道:那厮既提不得,不提也罢,免得污我的口!
只因敌人在你身上拨动了一根琴弦,使九亿人心头不可抵挡地响起了复仇的大音。
只因夜莺的珠喉戛然断了,她的同侣再也不忍在白昼作消闲的饶舌。
只因你的一曲《谁之罪》,使一切有良知的诗人夜半重行审看自己的集子。
只因我们曾眼睁睁容忍你带着钢手铐而去,中国工人将监督社会上每一斤黑色金属的用途。
只因你当日无意乞灵于法律,却为后世中国百姓赢得了第一部社会主义民权大典。
只因你沉思的慧目,中国三代人触电也似地感到革命者的痛苦,美丽和尊严。
只因你是光明,我们痛恨一切黑暗。
只因你的大苦大难,中华民族其将大彻大悟?!


第6版()
专栏:

为了真理
朱建
人们这样赞美你啊,
因为真理曾经受了酷刑;
人们这样崇敬你啊,
因为你呼啸在装潢的法庭!
戴着手铐脚镣,比索菲娅更悲愤,
面对残酷斗争,比丹娘恨得深,
张志新,你是党的好女儿,
定罪却在自己阶级的法庭。
多么相似啊,那坚硬的声音,
触动着灭亡阶级的每根神经:
手挥语录者一副虔诚的面孔,
却把马列推到了“顶峰”的绝境!
激流中的昏惑只会为敌人利用,
斗争中的冷漠无疑使强者安宁;
为了真理,大胆开辟更艰巨的战场,
为“革命”填写崭新的含义和特征!


第6版()
专栏:文艺新书

真正的青春
王鸿谟
《青春万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虽然是王蒙同志二十多年以前写作的,但你在读它的时候,绝不会有丝毫陈旧过时的感觉,而是觉得它那样清新隽永,亲切感人。读完以后,给人长久留下一幅五十年代初期中学生的生活图景。
《青春万岁》这部作品的格调是纤细的。它既没有写轰轰烈烈的斗争生活,也没有写可歌可泣的牺牲场面,有的只是一群中学生的细致入微的学习和友谊,欢乐和苦恼,美好志向和献身精神。但是作品并没有因为写的只是这些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而减弱它的艺术感染力。它能从平凡中见精神,纤细中有强烈,把表面上平平静静的日常生活开掘到如此深度,以至普通生活中的一个个波澜,也能够动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诚然,如同他所写的主人公一样,作者自己,那时也不免带有几分幼稚的。因为,他那时还不过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孩子呢!但也正因如此,他才有可能和主人公有共同的生活、爱好和感情,他对主人公才可能有如此深的了解。所以,他的笔并没有停留在描绘青年生活的表象,而是深入挖掘生活的奥秘,敏锐地抓住了一代青年的精神本质。这一代青年,“他们的中学时期,开始于解放前最黑暗的年代”,“整个社会崩溃前夕的动荡与革命风暴的雄威,远胜过童年的欢乐和漫不经心,在他们心上刻下了严峻的痕迹。”所以,他们懂得解放的意义,也知道自己的责任,他们的脚步紧紧跟着那沸腾的年代前进,一个也不肯落后,在即将走上新的学习和工作岗位的时候,每人心中燃着一团火。他们充满着美丽的理想,更有着崇高的献身精神。服从祖国的需要,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祖国的困难,就是他们的痛苦。从这一代青年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和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这才是真正的青春,才是值得永远讴歌的青春。
《青春万岁》所表现的那个时代离我们渐渐远了,但那个值得留恋和怀念的时代,永远是鼓舞人们前进的力量。每当人们回忆起那些朝气蓬勃的年代,就不由热血沸腾,壮心倍增。今天,在这历史转折关头,在全国人民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雄伟目标而开始新的长征的时候,读着这部闪耀着青春火花的作品,使人仿佛又回到了那如火如荼的战斗年月,呼吸到了那举国上下,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奋斗的热烈气息,怎不令人心潮起伏,跃跃欲试呢?可以预料,这部作品将在广大读者中受到欢迎。它将使成年人青春焕发,给青年人插上理想的翅膀,到祖国的天空去自由飞翔。


第6版()
专栏:

迟送的花圈
——悼念《红岩》作者罗广斌同志
孙静轩
告诉我,怎样才能忘却难以忘却的怀念?
那血的记忆怎样才能被时间冲淡?
不!任多少春夏秋冬过去,
你仿佛仍生活在我们中间,
你仿佛仍戴着镣铐,在渣滓洞里朗读《囚歌》,
你仿佛仍挺立红岩山头大声呐喊。
蒋家王朝的刺刀没有把你的胸脯刺穿,
你却死于那伙奸贼的专横独断,
最使人痛心,十二年过去,
我们才得以捧上一个迟送的花圈。
但是,我们终于懂了,
革命的道路该有多么曲折艰难,
调子唱得高的,往往是心怀叵测,
他们披着红色的袈裟,却藏着一副黑色的心肝。
惨痛的教训呵,足够让我们记取一百年,
一个“女皇”竟操纵了千万人的生死大权,
岂止是一本《红岩》,你一个平常的作家,
也岂止那惨遭厄运的老舍、闻捷、郭小川
……
我们伟大的民族不是也一度任她凌辱,
“一月风暴”几乎吹翻了革命的航船!
今天,我们沉痛悼念你,不为洒几滴泪,
也不为捧献这迟送的花圈,
缅怀过去,是为了现在和未来,
同志,血的代价已换来阳光灿烂的春天。
你看,红岩巍巍,重又放射出光采,
一代青年正踏着前人的血迹阔步向前!


第6版()
专栏:

毕业前夕话“门路”
马世豹
“今年分配咱不发愁,有门路。你呢?”
“不行,一点门路都没有。”
“那现在还不赶快想办法!”
“想办法?有门路的不用想办法,没门路的想办法也没有用!”
这是两个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的谈话。它反映出有些人利用“关系”走“门路”,干扰大学毕业生的分配,也反映了没有“门路”可寻的学生对这种邪门歪道的不满。对此,觉得有说几句话的必要。
门路,辞书中解释为:“旧时指能达到个人目的的途径。”这个“旧时”注得好,它使我们想到“门路”畅开的中国封建社会。《红楼梦》第四回不是有这样一个情节吗——“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府子弟薛蟠无理殴伤人命,可以“没事人一般”,无忧无虑,逍遥法外;“薄命儿”冯渊被无理打死,家属告状却无济于事,只得含冤归阴。这是为什么?就因为薛家是在“护官符”之列,有刚刚靠“贾府王府之力”补升为金陵应天府尹的贾雨村的“门路”,而小小冯家则与此“门路”无缘。人命官司尚且如此,其它更可想而知了。
解放以后,这种“旧时途径”已经铲除殆尽,党的原则代替了歪门邪道。然而,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门路”却又大开,有了用武之地。不是有那么一些跳梁小丑靠“四人帮”的“门路”,扶摇直上,封官进爵了吗?上头广开“门路”,下面无奇不有:找工作靠“门路”,躲避上山下乡靠“门路”,以至犯罪脱身也靠“门路”!在如此“门路”面前,党纪国法无效,规章制度失灵,党和群众的联系疏远,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严重摧残。
而今,“四害”虽除,流毒尚存。大学生面临毕业谈“门路”,就是例证。寻觅“门路”者,无非是图谋借此将自己的子弟置于国家统一安排之外,为他们找个称心如意的“理想”工作。这种人心目中没有全局,没有党和人民,唯有自己的利益。这种做法,对于社会主义法律,对于无产阶级的组织性、纪律性,起着腐蚀和破坏的作用。
问题还在于,既有求助“门路”者,就有开设“门路”者。不是已经出现这样的现象吗:有人要求留在大城市,就有人打保票;有人要求毕业后去大机关,就有人开条子;有人不想当教师,要搞行政工作,就有人帮助解决。据谈“门路”者说:“我父亲与某某长是老战友”,“我母亲与某主任多年一块工作”,等等。“门路”原来就是建筑在这些花样纷繁的关系之上。有所大学,竟有若干领导干部的子女向学校打招呼说:“我的分配不用你们再操心了。”如此大开“门路”,党的好传统、好作风还能不丢!
然而,此路是不会长此畅通的!我们党中央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不是已经发出通报,警告那些热衷走门路的人,“不准干扰大学毕业生分配工作”,并要求各地对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进行一次认真的检查”吗?多数的人是会有所收敛和改正的。当然也会有那么极个别的人,信奉“老经验”,觉得说是那么说,办也就办了。殊不知俗话说得好:老皇历翻不得。个别人倘若坚持不改,知法犯法,滥用职权,营私舞弊,是要受到应有的惩罚的。如果是真正为自己子女着想,倒不如教育他们以国为怀,顾全大局,服从分配,献身四化。这才是党和人民所欢迎的!而负责大学生分配工作的人坚持党的原则,不为求“门路”者所动,才是令人称赞的。


第6版()
专栏:闻者足戒

互称同志
徐燮
局里召开民主生活会,主席台上的三位领导分别带头作启发性发言。
“我先来个开场白。”书记老王清了清嗓子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我们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这对于发扬民主和增强团结自然都是十分重要的,今后希望大家对我们这些人的称呼上也要注意一下。高局长,尚主任,你们说对吗?”
“对,对,我完全赞同王书记的意见!”局长老高马上接着说:“本来嘛,干革命嘛,大家都是同志,干么非要称官衔呢,叫同志不是更好吗——尚主任你说是吗?”
“是呵,是呵,王书记和高局长的指示都很对,很重要,我双手拥护!”


第6版()
专栏:闻者足戒

老先进
茂恩
新调到政工科的小王抓起“丁铃铃……”响着的电话:“喂!请问您是哪里?”
“我是局里的贺秘书,有个事情通知你们一下。明天上午九点,地区卫生检查团到你们那里检查工作,中午要在你们那里吃饭,你转告科长一下,叫他好好安排安排,象上次那样,就很好?。希望你们招待好,因为你们单位是卫生老先进嘛。”
小王放下电话,立即向科长转达了局里的电话内容。科长点点头说:
“你去趟食堂,叫他们坚决按上次那么办。”
小王关心地问:“是不是马上通知各部门,利用业余时间突击清理一下卫生?”
“不必要了。只要明天中午检查团满意了,咱们单位这个老先进准跑不了!“科长满有把握地说着,还用食指在小王的鼻子上神秘地点了一下:“懂了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