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广泛深入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当然要建设一批必要的新企业,但是主要必须依靠对大量的现有企业实行挖潜、革新、改造,使它们逐步接近或达到现代化的水平。对于这一点不能有任何动摇。
洛阳轴承厂制订革新
挖潜规划有计划地改造老设备和旧工艺
本报讯 记者李茜、郝健报道:洛阳轴承厂职工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老设备和旧工艺进行技术革新、改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这个厂的锻压分厂,有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锻压自动线。十几年前,这套设备由国外引进时,除主要机器是自动的,其余都是半自动或人工操作的。锻压分厂和设备科的技术干部认真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在洛阳轴承研究所的协助下,把这套设备革新成了全自动的,使它达到了七十年代的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国外同类型设备有新的突破,受到来厂参观的外国专家的称赞。在同一个车间里,我们又看到四百吨压力机新装上了电动机械手,操作这台机器的工人完全摆脱了用铁钳夹着火红的锻件锻压的落后生产方式。这个分厂的工程师沈大庆还带我们参观并介绍了新改造的退火炉。这台炉子原是五十年代的老设备,退火质量差,电力消耗多,过去,经常因锻件退火发生问题而影响生产。沈大庆运用国外先进技术,结合本厂设备情况进行研究,制定了改造这台退火炉的革新方案,在本厂设计、电器技术干部和工人的密切合作下,退火炉很快改造成功了。改造后,退火工效比原来提高一倍,每年可节约电二万多度,质量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
近两年来,洛阳轴承厂共实现了近三百个技术革新、技术改造项目,迅速改变了全厂的生产面貌。厂党委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革新、改造工作,去年以来,先后召开了技术人员、老工人和信得过班组代表、劳动模范等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征求对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初步规划方案。今年,这个厂计划进行的三十七项重大革新改造任务已落实到有关单位和个人。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先后两次召开了技术革新颁奖大会,对已实现的二百多个技术革新、技术改造项目的集体和个人颁发了奖金和奖状。
洛阳轴承厂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对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这个厂连续两年全面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被评为大庆式企业。今年头四个月与去年同期相比,产量增长百分之十二点五,质量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长,生产成本显著下降。
新工厂新设备也要革新挖潜
鲁南化肥厂坚持科学态度,大胆革新挖潜取得成绩
本报讯 山东鲁南化肥厂的干部和职工在现代化的设备面前,大胆解放思想,坚持科学态度,从生产实际出发,不断地对设备进行革新改造,促进生产的发展。今年提前四十三天超额完成了上半年合成氨生产计划,一至五月份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都创造了新水平,其中生产成本比去年同期下降一百零九万元,下降率为百分之八点七六,上缴利润二百六十七万元,完成年计划的百分之六十三,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五十七。
山东鲁南化肥厂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设计、制造、安装的现代化企业。在一九七七年实现了设计能力。一九七八年生产合成氨六万四千多吨,超设计能力百分之七点五。
有的同志认为,生产达到设计能力的新企业,主要任务是按设计能力生产,革新挖潜是老企业的事。针对这种思想,鲁南化肥厂党委组织大家认真分析本厂各种设备的生产情况,使职工们看到厂里的设备虽然都是新的,但也有些应该改进的地方。仪表车间的工人经过试验,对常规仪表进行改革,把氮氢比由原来的手工调节改成自动调节,每年就可增产合成氨二千四百多吨。净化车间工人对原设计不合理的涡轮泵进行改革后用于生产,每年可节省电七十多万度。今年以来,这个厂先后完成了软水纳离子改造、焦破碎机二层筛网改造、余热利用设备革新等二十余项,保证了生产的持续发展,分别创造了合成氨日产二百五十二吨,旬产两千三百吨,月产六千五百五十五吨的新纪录。
现在,山东鲁南化肥厂正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继续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决心为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邢台发电厂在改造现有设备上想办法
少烧煤多发电当好“先行官”
本报讯 邢台发电厂是一个“吃煤”大户,每天的燃煤量相当于一个中型煤矿日产量的一半。自去年以来,他们狠抓设备改革,降低煤耗,缺煤户变成了余煤户。一九七八年每发一度电用煤量比一九七七年降低十六克,今年第一季度又比一九七八年下降了三十克,接近全国同类型电厂的先进水平。
邢台发电厂是个新建厂,厂新设备并不新。有的发电机是用过的“旧机”。去年初,这个厂党委发动群众讨论怎样当好实现四化的“先行官”。讨论中,有的说,当好“先行官”,就得少烧煤多发电。有的说,必须在改造现有设备上想想办法。厂党委集中了大家的意见,在全厂开展改革设备、降低煤耗的活动。他们成立了一个煤耗“攻关”小组,对设备一台一台进行检查。找出问题后,全厂职工奋战一年,使全厂的设备完好率由过去的百分之七十五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一,两台主设备成为一类设备。设备改革后,都达到了预期的节煤效果。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机关企业生活后勤设施社会化势在必行
在北京市的一次会议上,市革委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和到会同志举出大量事实证明:现在北京很多机关、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幼儿园、医院、礼堂、招待所等一套生活后勤设施,这些设施有许多使用效率很低;而面向社会、为广大群众服务的这类公用设施,却严重不足。这种自成体系“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造成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的很大浪费。大家认为,在国民经济调整和体制改革过程中,应当改变这种状况,逐步实行生活后勤设施的社会化、专业化,以适应四化的需要。
以托儿所、幼儿园为例,全北京市有学龄前儿童六十四万,入托率仅有百分之三十六点九。面向社会的市立、民办幼儿园、托儿所全都超员收托,平均每个孩子占房面积仅一点二平方米,有些甚至在一平方米以下,三个孩子睡两张床。崇文门外一个街道托儿所,房子不到四十平方米,八个阿姨,竟收了五十二个孩子。而中央和市属机关、部队、厂矿企业的幼儿园、托儿所,相当一部分名额不满,平均每个孩子占房达六平方米。有些单位的园、所因为“吃不饱”,不得不断缩小规模或停办。与此同时,社会上却有大批孩子入托无门,家长不得不自找保姆,或带着上下班,加重了家长的家务拖累和经济负担。如果把全市各单位的幼儿园、托儿所统一管起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目前全市三万孩子急需入托的问题就容易解决。
医院门诊拥挤,住院困难,是近几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之一。一九七七年全市的面向社会的医院门诊量比一九六五年增加近三分之一,但医务人员、病床却没有增加多少,许多重病、急病人住不进医院,只能在急诊室治疗。与此相反,有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医院,病床使用率却只有百分之五十到七十,如果这些内部医院向社会开放,门诊和住院紧张的状况就会缓和些。
再拿礼堂来说,机关、企业专用的礼堂,不论数量和座位都远远超过了公用的影院和剧场。有的大机关集中地区,专用礼堂很多。如复兴门外三里河一带,一平方华里内就有专用礼堂五个。由于公用影剧院少,群众看戏、看电影困难,而专用礼堂经常没有什么用场。这实在是个很大的浪费。
在公用设施方面诸如此类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状况,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也影响了党政机关和群众的关系。另外,一些比较大的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生活后勤样样都得管,使领导不能集中精力抓好教学、科研和生产。因此,生活后勤设施社会化、专业化,不仅是挖掘现有设备潜力以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当务之急,也是有利于四个现代化的一项必要措施。
有关部门的同志认为,要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状况,实现后勤生活设施社会化、专业化,首先要打破各搞一套,万事不求人的封建庄园思想,树立全局观点;同时要对北京各单位现有的后勤生活设施进行普查,根据需要和可能,统一规划,分期分批开放。北京市近一年来已有三十四个单位的内部礼堂、俱乐部对外开放,效果很好,群众欢迎,这一经验说明,只要工作做得细做得好,内部托儿所、幼儿园、招待所等逐步对外开放,也是可以做到的。至于机关企业的食堂、汽车队、修理组等,从发展趋势看,也要逐步走社会化的道路,但目前尚有困难,可先行试点,摸索解决办法。
大家认为,要实现生活后勤设施社会化、专业化,还应改革现行的基本建设投资体制。今后生活后勤设施的基建投资,最好不要再象过去那样按条条下达,分散到各部门、各单位去,而主要统一下达给地方,由地方统筹规划兴建。在新建成片居民区时,要有计划地兴建与之相适应的托儿所、幼儿园、医院、影剧院等公用设施,实行统一管理,为广大群众服务。
新华社记者 邱永生 夏俊生


第2版()
专栏:

北京市委和市革委会在东城区召开现场会
研究解决“做衣难”问题
本报讯 《北京日报》报道:最近,北京市委和市革委会在东城区召开现场会,号召全市服装行业职工立即行动起来,解决群众“做衣难”问题。
市委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王纯在会上讲了话。他说,最近以来,群众反映做衣服很不方便,交活时间较长,影响了群众的生活。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关心群众生活,帮助群众解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服装行业的干部和职工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提高服装产量,增加花色品种,缩短交活时间,争取在短期内解决“做衣难”问题。这不仅是做衣问题,而且是关系贯彻执行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和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的问题。
为了解决“做衣难”问题,会议决定采取三项措施:第一,要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把一班生产改为两班,在电力供应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改为三班,进一步提高服装生产的能力。国营企业要积极帮助合作社培训技术人员,普及剪裁和缝纫技术,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在待遇上要坚决贯彻多劳多得的原则。第二,在各级缝纫合作社的统一领导下,挖掘街道和服务站的潜力。街道可以成立缝纫铺,有的活可以发到家庭去做,把街道居民中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充分利用社会上一些闲散的缝纫机进行服装生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解决“做衣难”问题。第三,增设服装生产网点。在建立和扩大网点时,要注意大、中、小并举,以中、小为主,还要以老厂带动新厂,以国营企业带动集体企业,大力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宣传部门要大造舆论,批判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为集体经济、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恢复名誉,使群众认清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措施。
会议要求各行各业大力支持服装部门及各级缝纫合作社解决“做衣难”问题。各级领导要给予重视,并指定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商业批发部门要减少中间环节,允许服装店、服装联社直接选购原材料;物价部门要合理制订服装价格和加工费;收购部门要积极收购,不收购的要允许自产自销。用工多的活可以议价。
市、区服装公司、服装联社和有关部门的代表表示,一定要放手发动群众,群策群力,解决“做衣难”问题。会议决定以东城区为点,以点带面,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见到效果。


第2版()
专栏:怎样加快农业发展?

尊重自主权赢得丰收年
山西襄汾县 卢玉民
夏忙时节,襄汾农村洋溢着丰收的喜气,全县五十八万亩小麦,总产和平均亩产都比去年增长三成以上。在赵雄大队第三生产队打麦场上,老支书廉福来笑眯眯地抓起一把饱满的麦粒说:“真是有了自主权,产量不一般!”
说这话是有原因的。去年秋天,报上发表襄汾尊重生产队自主权的报道,针对过去瞎指挥和“一刀切”的错误做法,提出“要相信农民会种地”,让农民当家作主种好地的意见。当时,许多社员和干部很高兴,感到党报替农民说了话。但是,也出现了种种责难:什么“还要不要党的领导”呀,“还怎么推广科学种田”呀,等等。有人甚至说:“等着瞧吧,‘自主’不变成‘自流’才怪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襄汾农民的实践,已对种种责难作出了回答。
让农民当家作主种地,就是不要党的领导吗?否!且看赵雄大队的事实。这里历史上盛产小麦,农民有丰富的经验,了解天气、土壤和庄稼的脾性,懂得种好小麦的生产规律。前些年,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有些领导干部大搞所谓“一料变两料”的“革命”,硬性推广跟这里土地不适宜的高粱,盲目扩大复种指数。结果,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被打乱了,土壤得不到休养,水肥又不足,两料还不如一料收得多。去秋,这个大队的党支部,尊重和引导各生产队行使自主权,注意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因地制宜种庄稼,减低复种指数。结果,夏粮总产比去年增加约二十万斤。干部和社员都说:尊重自主权,赢得一个丰收年。
事实证明,尊重生产队自主权,让农民当家作主种地,有利于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去组织和领导生产,有利于避免和克服脱离客观实际的瞎指挥。这样加强党的领导,社员群众不但不会反对,而且乐意执行。去年以来,襄汾县委转变领导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提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八条措施,就很受群众欢迎。各项措施落实得很快,执行得好,促进了今年全县小麦丰收。
让农民当家作主种地,不利于推广科学种田吗?也不是。过去,瞎指挥、“一刀切”之风盛行,全县科学种田的状况是“上面催得紧,下面不起劲”,再好的经验也难推广。去年秋天强调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后,各生产队科学种田的积极性不是低了,而是高了。大家因地制宜制订种植计划,合理安排作物茬口,积极调换优良品种,热心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仅优良品种一项,种植面积就比上年增加百分之二十左右。县社队三级科研网健全了,科研项目更多了。
实行科学种田,首先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通过试验,示范,使农民感到可靠,学到经验,才能顺利推广。如果不尊重实际,不尊重农民,单凭“长官意志”强行推广某种新技术,怎能取得农民的信任、调动起积极性呢?因为庄稼长得好坏,跟农民切身利害相连,只要科学种田能高产,农民哪能不欢迎?襄汾县放手让农民行使自主权以来,涌现出更多的科学种田夺高产的先进典型。可见,“自主”并没有变成“自流”,加强党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同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经得起实践检验。


第2版()
专栏:来信

要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
我们监利县尺八公社大多数生产队今年夏粮都比去年增产,加上国家调整粮食收购价格,夏收预分的资金比较充裕。增产多的队,每个劳力可平均分得三十至五十元。劳力强又多的农户可分得一百多元。社员喜气洋洋地说:“落实了党的政策,种田的有奔头了。”但是,有些人看到农民多预分了几个钱,就觉得不大“顺眼”,甚至加以干涉。
一是摊派储蓄任务。一个社员说,他家今年预分到一百二十多元,儿子马上结婚,准备买张床,上面却向他摊派存款六十元,他感到左右为难。我认为,储蓄是件好事,可以动员农民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信用社,可是不应硬性搞摊派。
二是干涉农民花钱。如社员添砖添瓦,修整住房,有人说这是“只治窝不治坡”;社员添点家具,给儿女做几件新衣裳,有人说这是“摆阔气,讲排场”。我认为,如果社员在丰收后,大搞请客送礼,大吃大喝,那需要教育、劝止;但对人们改善一下生活,怎能乱加限制呢?
三是无限上纲乱批评。有个队夏季总收入一万零四百元,拿出一千五百元来预分,只占百分之十五,积累和分配的比例是恰当的。有人却说这是“分光吃尽,挖空集体”的“资本主义倾向”。小队干部听了害怕起来,问道:“党的政策是不是又变了?”
农民多预分几个钱,体现了党的政策落实得好,是件大好事。我们应当设身处地多为农民着想,支持他们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生活。
湖北省监利县尺八公社 瞿守初


第2版()
专栏:农村工作小议

“铁牛”不归田怪谁?
这些年,人们看到不少拖拉机经常跑运输,就批判这是“不务正业”,号召“铁牛归田”;然而好多“铁牛”就是不听话。
这能怪农民吗?一台拖拉机,价值上万斤粮食,配套机具就那么几件,一年四季下田干活没多少天,大部分时间闲着,农民能不为“牛尽其用”找出路吗?再说,农用汽车供应奇缺,送粮棉,拉燃煤,运砖瓦木石,如果不用“铁牛”,那又用啥?
可见,要“铁牛归田”,光批光喊是无济于事的。切实的办法有一条,若要“铁牛”务正业,有关部门得先为此创造条件:把机具配全,把农用汽车送下乡去,……
北京 元壁


第2版()
专栏:农村工作小议

谈“买了机器用不起”
“没有机器盼机器,买了机器用不起。”农村中这样的议论不少,值得注意。
为啥用不起?许多农业机械质次价高,配套不全,使用率低,这是主要原因。但也与社队本身对农机使用不当,管理不严有关系。
本来,在农业上用物化劳动代替人工劳动,成本是要相应提高的。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尤其是要培训一支懂得业务、一心为公的农机队伍。但是,许多社队忽略了这点,不但不合理使用和精心维修农业机械,有的干部和农机人员,还用拖拉机为私人拉运东西,更加重了耗损和浪费。
我们这里有的大队维修机器一年开支三千多元,浪费柴油两千多斤,使成本大大提高。这个漏洞不堵住,“买了机器用不起”的情况,是不能最终改变的。
山东 韩英廉


第2版()
专栏:编后

尊重农民的基本权利
发扬生产民主,让农民当家作主种地,这本是农民应有的基本权利。为什么至今有人对此不承认、不尊重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从襄汾的经历来看,主要还是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余毒在作怪。有人不按客观事物的规律办事,而按照主观意图发号施令,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们把正确的领导必须正确地集中群众的实践经验,把农民都愿意千方百计种好地以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等基本常识,都忘掉了。他们对由此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困难,都不承认自己负有重要的责任。这是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不正的具体表现,亟需拨乱反正。
党的三中全会提出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让农民当家作主种地。这是尊重农民的基本权利,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恢复党的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传统作风的重要政策措施。这一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襄汾小麦丰收的实践中得到了证明,还将在今后各地增产的实践中继续得到证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