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全国水利会议提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水利工作任务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已有水利成果
要管好用好现有水利设施,搞好现有水利工程的续建、配套和病险水库的加固处理,大力发展小型水利,并为水利建设的更大发展做好准备
新华社北京七月六日电 最近,水利部召开全国水利会议,提出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管好用好现有水利设施,搞好现有水利工程的续建、配套和病险水库的加固处理,大力发展小型水利,并积极做好勘测设计等项基本工作,为水利建设的更大发展做好准备。
这次会议总结了三十年来水利工作的经验。大量事实表明: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三十年来,从江河治理到农田基本建设,由于发动了农村广大群众,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成就是巨大的。各地无数事实反复证明,哪里水利搞得好,哪里的农业就稳得住,上得快。相反,哪里的水利不过关,哪里就只能“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在今后三年调整中,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已有的成果。
出席会议的代表认为,这次国民经济调整的重点,是把失调的工农业比例调整过来,集中力量加强农业这个短线。作为农业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水利建设,同加快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水利建设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还不高,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还太少。因此,要加快农业的发展,就必须在落实党的政策的基础上,大力搞好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他们分析了我国水利建设的实际,认为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工程尾工多,配套差,管理乱,现有水利基础不够巩固,没有充分发挥效益。二、基本工作薄弱,不能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水利工作要大上,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把现有工程的续建、配套搞上去,把管理搞上去,把基本工作搞上去。据水利部门的估算,把现有工程续建好、配套好,至少可以增加灌溉面积近一亿亩。续建、配套工程一般省工、省料、花钱少,效益大,是三年中多快好省发展水利的办法。
会议要求在调整时期,一定要根据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对工程进行排队,逐个研究。本着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保证尽快受益,防止全面开花。续建、配套、除险、加固工程任务大的省、市、自治区,在未完成任务之前,原则上不再上新的大的项目。那种盲目追求上新项目的倾向一定要加以纠正。同时,会议要求对已有的各种工程,包括大中小工程都要加强技术管理、计划管理和经济管理,确保工程安全,发挥设计效益。
这次会议还着重研究了对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具有重要作用的农田基本建设问题。治水是农田基本建设的中心内容之一。多年来,我国农田基本建设取得很大成就,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在今后三年调整时期中,应当继续把它作为一项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来办。代表们指出,我国人多地少,旱涝等灾害频繁,要提高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就必须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同时,农田基本建设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扎扎实实搞上去。
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会议还提出了要综合开发利用水力资源,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小水电,把治水与办电结合起来。要求已建的水库、灌区,有发电条件的要装机发电,新建工程一定要注意综合利用,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同时,根据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原则,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实行县、社、队三级办电。
这次全国水利会议结合三年调整时期的任务,从水利建设、管理到水利科研、水文、规划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讨论。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水利建设的方针,农田基本建设的政策和任务等,为今后调整水利工作,大干农田基本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2版()
专栏:

把农田基本建设扎扎实实搞上去
——全国水利会议侧记
在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时期,要把失调了的工农业比例关系调整过来,集中力量加快农业这条短线的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就要扎扎实实搞上去。这是最近出席全国水利会议的代表的一致看法。
去冬今春,许多地区农田基本建设搞得比较扎实,注意了按自然规律办事,注意了经济效益,形式主义少了,群众负担轻了。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不少地区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有的地方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劲头不足,完成的工程量和实际效益都少于往年。据分析,这主要是思想认识问题和政策上有些界限划不清造成的。
这次会上提供的一份统计材料表明:现在全国拥有的蓄水工程,包括大、中、小型水库八万多座,总库容量近四千亿立方米;机电排灌提水动力,从解放初的九万马力,发展到六千多万马力;还有大量的涵、闸、坝、堰等引水工程。全国农田灌溉面积达到七亿亩,比解放初增长二倍。一九七八年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了六千亿斤。许多同志指出:我国农业的发展,是和多年来兴修水利分不开的。
统计材料还表明,农田基本建设的现状,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全国还有一半左右的耕地灌溉问题没有解决,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还不到三分之一。因此,必须继续把农田基本建设搞上去,有些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要认真加以解决。
有的同志认为,农业要现代化了,农田基本建设不需要干了。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许多同志认为,一定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认识这个问题。我国农村有三亿劳动力,人多地少,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建设现代化的大农业,除了依靠科学种田,使用农业机械等外,还非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不可,它和现代化并不矛盾。江苏省的代表在这方面感受更深。省水利局局长熊梯云说,如果没有解放以来兴修的大量水利工程,不是四百七十万马力的排灌机械发挥了作用,去年江苏就不可能在大旱之年夺得大丰收。然而,江苏的粮食产量并不稳定,要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做到高产稳产,还要继续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不断改变生产条件,这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田基本建设则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基础。我们在规划工作中就是把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行通盘考虑的,做到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分期实施,逐步提高。
大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农田基本建设搞上去的必要性。但是,今年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有所增加,但不能增加很多,农田基本建设该怎样搞呢?浙江等省的代表提出,还是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立足点放在几亿农民办水利的基础上,不能单纯依赖国家投资。山东省近几年来,动员了农村广大社队的集体力量,以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气势,大搞平田整地,打井修渠,不少地方已经收到了实际效益。以烟台地区为例,这个地区在国家的支持下,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从一九七○年起,坚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八年来农田灌溉面积扩大百分之七十多,高产稳产农田增加百分之一百零九,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分别增长百分之六十一和百分之八十八,对国家贡献增加百分之五十六,社员分配由一九七○年的七十二元增加到一百二十四元。许多地区多年的实践证明:大干大变样,小干小变样,不干不变样。因此,许多代表说,要把面貌变,穷熬不如苦干。
农田基本建设牵扯到国家、集体和社员之间的关系,政策性很强。许多同志认为,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三者关系。要在充分尊重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的前提下,坚决贯彻自愿互利、合理负担政策,不要搞一平二调。去冬以来,湖北省在结合抗旱大兴水利的时候,有的地方就比较注意慎重处理政策性的问题,如在受益先后和受益大小问题上做到自愿互利,在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上做到合理负担,对于那些在协作中长期出工尚未受益的社队,去冬今春有计划地给安排了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许多同志在会上还提出,各级党委还要加强领导,各行各业要继续从各方面给予支持。根据这次全国水利会议的决定,大干农田基本建设已被列为三年调整时期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会议要求各地认真总结经验,及早动手,作好今后三年和今冬明春的规划。
新华社记者 陈保廉 本报记者 袁定乾


第2版()
专栏:

经济政策对了头 造纸原料不用愁
贵州省华一、桐梓两个造纸厂由“吃不饱”变成“吃不了”,提前超额完成上半年生产计划
本报讯 记者石德连报道:贵州省华一、桐梓两个造纸厂,过去常因原料不足“吃不饱”,现在却一直“吃不了”,到今年五月底,这两个厂都提前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生产计划。这一喜人的变化说明,党的农村经济政策落实以后,农民积极交售造纸原料,为造纸工业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正如农民所说的:“经济政策对了头,造纸原料不用愁。”
华一、桐梓两个造纸厂都在黔北,附近的赤水、桐梓、仁怀、习水等县有丰富的麦秆、杂竹、龙须草等造纸资源。过去,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时候,有人诬蔑社队交售麦秆、杂竹是“金钱挂帅”,采集龙须草是“搞资本主义”,加上当时工农之间渠道不通畅,致使大量的麦秆白白在地里烧掉,不少龙须草在山上烂掉,迫使造纸厂经常停工待料。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后,人们思想上的“闸门”打开了,造纸原料不足的情况迅速改变。
桐梓县盛产野生植物——龙须草,如今实行集体采集和个人采集相结合,允许社员利用工余时间采集和交售,交售数量大幅度增加。社员们高兴地说:这样做有利于国家和集体,也有利于个人。别看不起这一把草,它解决了孩子的穿衣问题。麦秆、龙须草都是体积大,不便保管的“泡货”,一到雨季容易霉烂。针对这个问题,赤水、桐梓、台江等县采取多种办法,组织社队集体和社员个人分别保管分别交售的办法,加快收购进度,努力减少损失。台江县九支区由于这样做,保管的好,交售的多,一年就交售麦秆二千多吨,收入八万多元。
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交售造纸原料的地区和数量越来越多,工厂收购忙不过来,各县商业部门主动承担收购任务。
今年小麦收割以前,赤水、桐梓等县供销社和造纸厂一起,召开了有公社、供销分社干部参加的造纸原料收购会议。造纸厂把所需原料的情况向大家交“底”,原料产区预报交售计划,双方签订供购合同后,县计委把合同纳入国家计划,统一下达,然后由供销社代购,这就大大减轻了造纸厂的负担。目前,桐梓造纸厂又安装了日产十吨的造纸机,一个月就需要上千吨原料。县供销社知道这一情况后,扩大了收购范围。
为了支援造纸工业,林业部门也行动起来了。人称“兰竹之乡”的赤水县,不仅盛产兰竹等建筑材料,还有大量的西风竹、硬头黄、池竹等杂竹,都是造纸的好原料。他们把保护林业资源和有计划地采伐结合起来,协助各社队制订采伐和种植计划。去年,全县为造纸厂提供了八千四百吨原料,同时种植了杂竹上万亩。
赤水、桐梓、习水、仁怀等县逐步发展成为造纸厂的“原料基地”。这项事业兴办起来以后,造纸厂增产了,商业部门的业务发展了,农村社队和社员们的收入增加了,可以说是工、农、商三家都满意。


第2版()
专栏:

他们为什么越干越有劲
——访新乡县七里营公社刘庄大队
不久前,我们访问了豫北平原上的刘庄大队。这是个二百一十户、一千二百人口的庄子,六百来个劳动力,其中三分之一耕种全大队一千九百亩耕地,三分之二从事工副业生产和基本建设。农活做得很利索,八百亩小麦丰收,千亩棉田苗齐苗壮;大队开设有农机修配、造纸、面粉、砖瓦和冰糕等十多个厂,饲养二百多头牲口、七十多头奶牛、上百只奶羊和近四百头猪……好一派兴旺景象。
人们精神振作,干劲很足,生产效率高。
去年三夏大忙,八百亩麦子要收,千亩棉花要锄草,八百亩秋作物要种,干部和社员起早贪黑,只用了八天时间就完成了。
工业生产井井有条,社员们的头脑里有一笔账:一分钟能出多少张纸,能生产多少机件、砖瓦,能生产多少块冰糕……他们一个个专心致志,自觉抓紧每一分钟,为集体创造财富;
建楼房的战斗很紧张,脚手架上,砌墙的百分之七、八十是女社员。有些“不在编”的老人、小孩自愿参战,和浆,搬砖送料。他们忙而不乱,不到十天时间,一栋二十多间的双层楼房拔地而起。
他们干活时言语很少,一到休息,有说有笑,生气勃勃。在他们身上,好象不知道什么叫累,有着使不完的劲。
刘庄大队为什么会这样人心齐,干劲足呢?
社员没有后顾之忧
从五十年代初互助组开始,刘庄花了五年的时间恢复生产;花了十年时间改变生产条件,夺取粮棉高产;又花了十年时间实现稳产高产,并且抓紧发展工副业,走上了农副工综合发展的道路。刘庄人经过二十五年持续不断地艰苦奋斗,到去年,粮食亩产连续第六年超过一千六百斤,皮棉亩产稳定在一百五十斤以上。总收入一百二十六万四千元,工副业占百分之七十二点五,公共积累达到二百一十万元,储备粮六十五万斤。他们向国家交售粮食二十五万多斤,超过征购任务的一倍;交售皮棉十五万多斤,还有不少油料、肉类。社员平均分配水平二百九十八元四角,分配部分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八点三。
解放前,“方圆十里庄,论穷数刘庄。”解放后,刘庄实现了合作化,日子开始好转。可是不久,就遇到一次严重的考验。那是一九五六年夏天,刘庄遭到了一场大水灾。怎样去战胜灾害,度过难关?不少社员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大搞生产自救,灾荒才不能把我们打散。干部带领社员,兵分三路:一路大种晚秋,一路到七、八十里地的黄河滩上打饲草,一路搞副业跑运输,加上国家及时调来救济粮,这样,发展生产的资金有了,人吃马喂的问题解决了,群众看到了集体的力量,情绪高涨,平整土地,挖沟修渠,积攒肥料,第二年获得粮棉大丰收,皮棉闯过百斤关。
党支部从这里看清了集体和社员的关系,看到了物质利益和发展生产的关系。社员进了集体的门,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集体上,集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去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吃、穿、用、住这些最基本的东西。
人是天天要吃饭的。以前,社员分了麦,弄成面,要花费不少时间和气力。队里就办了个面粉加工厂,现在社员拿着粮本可以直接去领面,农忙时还可以领面条;平时烧的煤,过节吃的肉、粉条、豆腐等,队里把这些事放在心上,统一安排,分给社员。
社员劳动很辛苦,特别是夏天,暑热炎炎,干部们想得周到:队里办的冰糕厂,除大量上市外,每年六、七、八、九月,每个社员一天免费发给四块冰糕;瓜果下来的时候,一人分上几十斤;奶牛挤奶,社员们可以半价喝上鲜牛奶。
住房,是农民代代愁的事。为盖房,要筹办很多资金物料,花费很大的精力。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史来尚的父亲,为给来尚兄弟三人盖房成亲,老人家省吃俭用,把多年来积攒的粮钱吃光用净,还欠下了债。真是家家怕盖房,不盖又不中啊!一九六四年,大队党支部就曾有过盖新村的设想,但那时集体家底不厚,没能实现。到一九七六年,大队积蓄了上百万元,砖瓦厂烧砖,又有计划地择伐了集体的上千棵成材树。准备成熟了,经过群众反复讨论、规划,组织了一个基建队,先后盖起了七百五十多间单面向阳的两层楼房,百分之六十的社员搬进了新村,他们说:“从今后俺再也不为盖房作难发愁了。”
在刘庄,社员从吃水、用电、烧柴、住房、理发、洗澡、医疗、看电影到孩子上学、入托儿所等十几项,都兴办了集体福利。社员说:“俺们啥都不愁,生活所需,队里都想到了,办到了。留下给俺们的,就是干,就是把集体经济搞得更好。”
思想工作做到了心坎上
人们有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体会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自己的靠山,越干越有劲。但是,也不是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群众中经常有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问题,需要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去解决。做得不好,同样会影响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刘庄兼营棉粮,活路紧张,技术要求高。许多外庄来的新媳妇不适应,三天五日往娘家跑。有人说她们“吃得了刘庄的馍,干不了刘庄的活”。党支部的干部却注意到另外的一些情况:不少新媳妇给棉花整枝打杈,公枝果枝一块打。干部们觉得,她们怕苦怕累的思想有,但主要是不懂得棉花生产技术。大队就安排她们在科研队边干活、边学技术,锻炼上一两年。科研队向她们介绍植棉模范的事迹,请植棉模范给她们讲生产技术。她们打心里感激党组织的关心,奋发钻研。到现在,经过科研队培训的三百五十多人,多数成了队里的植棉能手,有的还当上了干部。
党支部的思想工作,做到家家户户。社员王宗邦,去年一度生产不积极,出勤少了。党支部书记史来贺心里想:王宗邦过去是不好歇工的人,咋出勤少了?一天劳动时,老史问他有啥不顺心的事。老王说:“集体待我没说的,可家里不顺,儿子媳妇闹分家,叫我心烦。”不能让家庭问题影响了集体生产。党支部的同志两次来到王宗邦家,开家庭会。史来贺说:“搞好刘庄的集体生产,一队人要团结,一个家庭也要团结。如果一家人都讲不了风格,出了家,又怎么能有好思想!”经过做工作,王宗邦和儿子、媳妇各自多作自我批评,家庭的事商量着办,家务事儿子、媳妇争着干。王宗邦眉开眼笑,出勤积极,干劲很足。
刘庄大队做人的思想工作,很有耐心。
这里有一个“老憋筋”转变的故事:
“老憋筋”真名马学义,年纪四十出头,自小养成了一股“憋劲”。在队里,干活时常与干部、社员憋气。在家里,与家里人憋气,不让他爱人多出工。群众给他送了个绰号:“老憋筋”。说他山河易改,秉性难移。
刘庄大队党支部不相信“难移”二字,从书记到委员,有时跟他一起劳动,有时登门跟他谈心,几番工作,“老憋筋”的秉性移了。他说:“干部把我说亮了,遇事得讲个理,不能啥都憋。妇女伴锅台是旧社会留下来的,早该改啦。我们队里的活,半数以上都是妇女干的,如果都象我,咱队的活咋安排?社会主义那年才能建成!”此后,夫妻俩一块下地干活。不久,“老憋筋”当了砖瓦窑厂的厂长,一心扑在集体生产上。他看到兴建新农村需要大量的砖瓦,小土窑烧砖不够用了,领着社员拆掉小窑建大窑,还发展成为机械制砖。去年年终评模时,社员一致评他为头等模范。
在刘庄,不只是一个马学义有这种大变化,管理果园的杨发忠、青年电工刘铭军也是这样。不少过去群众提起来摇头的社员,如今成了生产模范,有的还锻炼成为生产队的干部。
刘庄做人的思想工作,很注意鼓励先进,树立好典型,让大家学习。
六十多岁养猪能手刘铭山,为了养好集体的猪,曾一连在猪场睡了八年。二十年来,他的节假日都是在猪场度过的。老汉家一年分配现金一两千元。有人劝他:“为集体养了二十年猪,是队里的‘有功之臣’,年纪大了,生活好了,该歇歇了。”老刘说:“身板骨挺结实,还能干!”照样当他的饲养员。因为他劳动好,没私心,被社员公认为大队的一面红旗,一提起他的事,总夸赞不完。
象刘铭山这样的,干部中有,妇女中有,老年中有,青年中有。去年,全庄评出了九面红旗,党支部号召大家学习。先进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改造着人,正气向上,人人争先进,逐渐地,先进人物多起来,出现了一批受人尊敬的“红管家”、“好队长”、“管得宽”、“铁姑娘”、“老参谋”、“小闯将”。这一批积极分子,是刘庄搞好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中坚。
× × ×
看今日刘庄,欣欣向荣、各业争上,富裕的集体经济吸引着人们:男青年不愿外出工作,下乡的知识青年不走了,外庄的姑娘想刘庄,刘庄的姑娘不肯出庄。刘庄的人说:“过去好多事情只能暗着干,党的三中全会制订的农业政策为农民撑了腰,可以明着大干了。我们要放开眼光,看得再远一点,措施再具体一些。”他们在盘算:如何增强地力,提高单产,实现粮过二千,棉过双百;如何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在水利上搞喷灌;如何更新果木,发展奶牛、奶羊,搞好牛奶的加工;如何改进劳动管理,不断提高社员劳动效率,缩短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如何进一步改善社员的生活条件……刘庄的干部和社员没有满足现有的成绩,他们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长征路上,意气风发,大步前进!
本报通讯员 冯铭鑫 杜习明
本报记者 范光华 江绍高 魏亚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