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打开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新局面
——沱江两岸采访纪事
近一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工作正在迅速打开一个从来未有的新局面。新局面的突出标志之一是,从事农村工作的各级干部在砸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精神枷锁以后,开始摆脱长期以来崇尚政治空谈、滥用行政命令的官僚习气,逐步掌握三中全会所要求的从客观实际出发、努力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
内江地区是四川省粮食特别是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之一。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结束了农业生产上十多年停滞以至下降的局面,粮食产量在两年中增长了百分之十六以上,甘蔗产量增长了百分之一百一十五。内江地区同志有一条深刻的体会,就是三中全会文件指出的按经济规律办事。他们认为,只有这一条捉住了,农村工作才算得上“上路了”、“入门了”。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上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不讲生产成本,不搞经济核算。现在,不少县、社、队开始注意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了。
沱江之滨的资阳县临江区有十个公社,九十一个大队,五百六十七个生产队。由于经营管理上漏洞很多,生产费用高得惊人,有些生产队的生产费用竟占全年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二,正如群众所说的那样,“除了锅巴没得饭”。一九七六年,这个区粮食增产但收入降低的生产队就有一百二十六个,占全区生产队总数的百分之二十。
批判了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以后,中共临江区委集中全力从“堵塞漏洞”和“降低成本”两个方面对全区社队的经营管理进行了整顿。
在堵塞漏洞上,他们针对已经发现的从帐目上到制度上的各种弊病,制定了《财务管理条例十六条》。条例中规定,生产队的开支较大的要经过社员讨论决定。条例还规定各生产队都要建立“队日”制度,由全体社员对上月队内钱、粮、物品的收支和社员工分、投肥的帐目进行审查。就是这两条措施,使全区去年一年中非生产性开支减少了三分之二。在降低生产成本上,他们也采取了许多办法。
一九七八年资阳县全县人民公社生产费用平均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七点八,而临江区的生产费用只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三点八。一九七八年,全区农村分配占总收入的比例由一九七六年的百分之五十一上升到百分之五十五点九,增产增收的生产队由一九七六年的百分之十五上升到百分之八十二,增产增收的社员户从一九七六年的百分之三十上升到百分之七十二,按人口平均收入从一九七六年的六十九元上升到八十九元,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八点九。
在学习三中全会文件的过程中,重点棉区简阳县红塔区的同志们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解决粮棉矛盾、把完成国家的种棉计划同切实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统一起来呢?他们经过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反复酝酿和讨论,最后终于找到了签订生产合同的形式。区同公社、公社同大队、大队同生产队层层签订合同,层层承担生产上的责任。合同的内容是:根据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年度粮食、棉花、生猪、总收入、生产费用和社员分配水平等计划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指标的给予物质奖励,没有重大客观原因完不成合同的给予经济制裁。这种办法实行后超额完成植棉计划。
三中全会以后,在学习如何按经济规律办事的过程中,许多领导同志开始自觉摆脱小农经济的思想影响,注意研究办社会主义大农业中碰到的新情况和新经验。资中县组织机械防治病虫害专业队就是例证。
今年初,在资中县部分有锈病历史的小麦产区,出现了大面积的锈病。为了防治虫害,确保丰收,县植物保护站又购进了六台大型机动喷雾器,由植保站一位干部同十名不脱产的农民技术员一起组织了一个病虫害机械防治队,奔赴病区进行集中成片的防治。这个队的六台机具同时开动,每天以六百五十多亩的防治速度,完成了三万多亩麦田的防治任务,除药费按实用实收外,每亩土地仅收手续费(包括动力费用、工分补贴和机械折旧)一角五分。在这支机械队的启发下,全县各区、社都建立了类似的规模不等的机械防治病虫害专业队。它们在公社农机站的统一管理下,定人定机,既有利于充分发挥机械效益,及时对暴发性病虫害和病源区进行围歼和控制,又有利于机械的维修、保管和减轻生产队的负担,同时为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植保队伍创造了条件。
资中县建立的机械防治病虫害专业队,在小麦发病的季节迅速及时完成了三十多万亩麦田的防治工作,防治面积占全县麦田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多。今年四月中旬,内江专署向全地区各县区社推广了资中县的经验,并指出这是在植保工作上实现机械化和向专业化发展的良好开端。
注意从客观经济规律入手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争取不犯和少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适应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正自觉地端正思想路线。在认识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的大好形势时,这恐怕要算极其宝贵的一点。当然,现在还仅仅是个开始,不少干部思想上的僵化、半僵化状态并未完全改变。极左路线的流毒还象幽灵一样飘忽不散。
照说,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首先就要敢于大刀阔斧地摒弃长期奉若神明的平均主义,坚决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三中全会以后,许多地方在建立生产责任制时实行包工到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的办法,就是同平均主义决裂、逐步扩大按劳分配部分的开端。内江地区四万二千多个生产队中有两万多个生产队采用了这种计酬方法,受到广大社员群众的由衷拥护。但是,莫名其妙的非议和责难几乎立即出现了。似乎哪里实行了这种计酬方法,那里资本主义就要复辟了。霎时间各种舆论应运而生,真说得人胆颤心惊。记者这次到内江地区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采访以后才知道,原来是“天下本无事,形势无限好”,那一套大惊小怪实在是庸人自扰。感谢内江县委为记者提供了一个调查和统计,才使我看清了事情的真相。
内江县共有四千一百一十三个生产队,从去冬今春以来,先后实行分组作业、超产奖励的有二千三百三十九个生产队,其中出现了所谓“变相分队”“苗头”的只有二十七个生产队,仅占搞分组作业生产队总数的百分之一点一。这也就是说,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生产队并不存在什么“搞四级核算”和“分队搞单干”的问题,那些存在的问题,县委一个文件下去就立即解决了。相反,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股非议和责难之风刮起之后,不少被过去的“反右”和“批资”运动整怕了的基层干部担心再一次被“笼起”,连夜解散了体现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加强了劳动管理的作业组。就这样,全县七百六十九个生产队的分组作业就一下被吹垮了。
内江县委的这个调查和统计材料,难道不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新华社记者 郭超人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省部分森工企业干部和科技人员呼吁:
林业采育失调问题急需解决
据新华社哈尔滨六月十七日电 解决林业采伐、抚育失调的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坚决贯彻执行《森林法》,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把林业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以更新造林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是黑龙江省部分森工企业的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最近在一次座谈会上发出的呼吁。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主要林区之一,森林资源和木材生产在全国都占重要地位。在黑龙江省林业总局召开的这次座谈会上,大家在谈到黑龙江省当前林业建设的状况时认为,采得多,造得少,林木蓄积量越来越少,林木质量越来越差的现象很突出。被称为“红松故乡”的小兴安岭,林木蓄积量目前比新中国建立初期减少了百分之三十五,针叶树比重减少了百分之二十左右,有的林业局已经资源枯竭。一九六五年才开始大面积开发的大兴安岭林区,有的林业局也已出现“未老先衰”的迹象。这种现象如果再继续下去,不仅要毁灭林业,而且将毁灭农业。
如何加快更新造林的速度?参加座谈的同志一致认为,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以人工更新为主的方针。大家指出,对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这两种更新造林的方式,各个林区应当实事求是,从有利于发展林业出发,因林因地制宜决定主要采用那一种。但是,鉴于这些年来全省不少林区不重视人工更新,加上采伐强度过大,造成大量光靠天然更新难以恢复的过伐林区,因而必须强调以人工更新为主。这是多快好省地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正确途径。为此,就要采取各种措施办好苗圃,采集种子,保证有足够的苗木。
在座谈中,大家认为森工企业的工作由木材生产为重点转变为以更新造林为中心,这是解决林业采育失调的重要政策,对林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黑龙江林区普遍存在着重视木材生产、忽视营林造林的倾向,营林机构不健全,资金不足,物资缺乏,有个别领导干部对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仍然采取极不负责的态度。大家认为,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严肃贯彻执行《森林法》,有奖有惩,以法治林。
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在会上还就发展营林科学技术来解决采育失调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第2版()
专栏:

沙漠火洲变绿洲
——记新疆吐鲁番县各族人民防风治沙的事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人民十几年来一直坚持植树造林。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建成农田防护林带四千多条,总长一千四百多公里,林带面积二万亩,各种树木一千六百万株,育固沙草带七万亩,形成了完整的防护林体系,为开发、改造、利用沙漠提供了重要经验。
吐鲁番县位于吐鲁番盆地中部,是我国最低凹封闭的内陆盆地,低于海平面一百五十四米。全县总面积一万零三百平方公里,干燥剥蚀土地、戈壁滩、风蚀地、流沙地和其它荒漠地占百分之九十六。盆地内的气候冷热变化剧烈,干燥少雨,风大沙多,年降水量只有十六点六毫米,年蒸发量却达三千多毫米。夏季温度高达摄氏四十度以上,是新疆有名的火焰山下的“火洲”。全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耕地处于风沙线上,每当大风袭来,卷起沙砾,剥蚀土壤,埋没房屋、渠道,造成人民生产、生活的严重损失。
一九六一年五月,一场十二级以上的大风,整整刮了十二个小时。大风刮倒了多年的孤树,折断了一根根电杆,填平了渠道,掩埋了一百二十五道坎儿井。全县百分之八十五的庄稼被沙割、沙打、沙埋、沙压,甚至连根刮走,有的地方连地表的耕作层也被揭掉。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年,全县小麦平均亩产只有十五斤。
大风沙对于吐鲁番人民来说,既是严峻的考验,也是最好的课堂。人们在灾后发现:凡有骆驼刺和红柳丛的背风面,棉苗依然活着,凡是林带稠密的地方,庄稼依然丰收,原因是林、草挡住了流沙,阻拦了大风。人们从此懂得了“林”的重要性。人们又通过查风口、探流沙、调查村史、研究历史,进一步明白:有了林,沙漠里就有了生命和绿洲;没有林,绿洲会变成戈壁和沙漠。
一九六四年,一场全面治理风沙的战斗开始了。在风口上造林,困难就象起伏的沙丘,一个接着一个。每造一条林带,总要移走许多沙丘,开挖一道道树沟和引水渠道。有的沙丘大如小山,人们硬是用肩挑、车拉、畜驮,把沙丘一个个移走了。有的风口树沟刚挖开,树还未栽进去,沟又被风沙填平了。人们想出办法,在林带的迎风面筑土墙,设防风障,保护幼林。在沙漠里造林,没有水就种不活树。为了解决水,人们开进百余公里外的天山深处,挖渠引流冰川雪水,浇灌沙区的林带。
牙尔湖沙区是吐鲁番风沙危害最严重地区。来自准葛尔盆地的冷空气,越过天山侵入高温地区吐鲁番,形成强烈暴风,从大河沿风口疾驰牙尔湖沙区,掀起巨大的沙流,不断侵吞农田,填埋村庄,历史上繁华一时的交河古城被荡为废墟,流沙的源头已侵入新城附近。英雄的吐鲁番人民首先向这个沙区进军,在强暴风沙前沿并排开挖了五道渠,种了十行树,营造了一条五公里长的拦沙绿色长廊——五道林,并间距二三公里又营造了三条林带,阻截了外来流沙的入侵,切断了沙源;同时,在绿洲内部的农田周围,营造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层层阻拦流沙的入侵。经过三年的战斗,在这个沙区植树四百多万株,面积四千六百多亩,营造了总长度为四百多公里的农田防护林带。这样,从风口夺回一万六千亩土地,并在沙漠中平沙造田七千亩,使历史上长期受害的八个大队解除了风沙的危害。
红旗公社西缘,四十年前曾是富饶的地胡(维语粮仓),在一次大风中被荡为沙漠世界。在这块沙区的先锋大队,党支部书记阿不都热米提,带领群众与风沙展开顽强的斗争,使这个六十年代初还是积沙如山,沙丘连绵起伏,靠救济过日子的大队,粮食产量由十多万斤增到一百一十多万斤,成为全县提供商品粮最多的大队之一。解放大队的护林员、“恨透沙”阿不都热合曼,遵照他父亲的嘱愿,在他父亲栽植的一条林带的基础上,同风沙整整搏斗几十年,到去年六十八岁时去世了。他在临终时对女儿阿依夏木说:“你要接好治沙人的班,把沙子赶走,我们家不能没有治沙人!”送葬后,女儿就到林管组去育林。
“无风遍地沙,有风不见家,大风来了埋掉家,饿死戈壁喂老鸦”,是艾丁湖公社旧社会的写照。从一九六五年开始,全公社的维吾尔族人民,向沙丘展开草化斗争。他们在万古沙原上引种沙生植物,营造沙拐枣、红柳、梭梭等固沙灌木林,人工促进野生芦苇滩,封育更新骆驼刺草带。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艾丁湖西部的沙漠上,培育更新出五万亩固沙草带,它象一道强大的绿色屏障,把滚滚流沙紧锁在草带里;同时,在耕地和耕地外围的戈壁中,营造起了一百多条防护林带。现在,这里变得有风不带沙,风起沙不移,全公社粮食产量比治沙前增长两倍,硬是把沙进人退的历史变成了人进沙退的现实。
吐鲁番防护林体系已显示出巨大的效果。据观测:这个县林网内夏季空气相对湿度比旷野高百分之七至二十一,水面蒸发比旷野减少百分之二十到五十,造林不仅降低了风速,阻截了流沙,使酷热而又干燥的“火洲”气候,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每当大风袭来,林网外狂风怒吼,林网内清风习习,一般十级以下的风沙,基本上不再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
防护林体系的营造,给昔日荒凉的吐鲁番带来了兴旺,带来了生机,带来了繁荣和幸福。现在,全县的建设成就与治理风沙前的一九六二年相比:去年粮食总产量由四千多万斤增加到七千多万斤;棉花总产由一百一十多万斤,增加到四百九十多万斤;葡萄由八百多万斤增加到二千多万斤;哈密瓜、花生、芝麻、红花、蚕茧、水果、蔬菜等,都有大幅度提高。昔日风蚀沙埋的沙漠里如今已出现了片片绿洲,人迹罕见的风沙线上建起了几十个新的场镇和居民点。
目前,吐鲁番人民已投入营造“三北”绿色万里长城的战斗,今春植树比往年成倍增加。
本报记者 王作礼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要改变“闭门织布”的现象
——产销要结合
最近,西北国棉一厂副厂长余鼎铭同志向记者谈到,由于某些纺织品质量差,品种不对路,发生了积压现象,商业部门不得不削价处理,给国家造成了损失。产品不对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销脱节,生产单位不与消费者见面,不了解群众的需要,这种“闭门织布”的现象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
怎样改变目前“闭门织布”的现状呢?他讲了几点意见:
一、在保证完成国家统一计划的前提下,应当允许企业有选择生产品种的机动权,允许企业在人员、设备、原材料等许可范围内,根据群众需要调整生产计划,搞一些“独家”生产的新产品。希望上级主管部门在这方面给予支持。
二、由纺织、印染企业联合开办新产品试销商店,直接听取消费者的意见。现在有些地方的商业部门也举办了展销商店或是开设展销柜,但并没有起到沟通纺织厂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作用。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是不是符合要求,消费者最清楚。纺织企业办了试销商店,消费者一旦发现产品质量中的问题,很快便直接反映到工厂,这对改进产品质量是很有好处的。
他还说,这种试销商店,不但是生产企业联系消费者的纽带,也是各企业之间互相竞争的场所。如果一个厂生产的新产品群众争相购买,而另一个厂的却无人问津,这对后者就会形成很大的压力,促使它急起直追。
三、适当增加产品设计人员,大力开展新产品研究试制工作。目前,各纺织厂不但从事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少,而且他们的主要精力也没有用到设计和研究新产品的工作中来。因此,有必要适当增加产品设计人员,鼓励他们走出厂门,了解群众的需要;生产出口产品的工厂,可以通过外贸部门了解外商需要,根据这些需要设计出又多又好的新颖产品,例如西安是旅游重点地区,如果把长安八景、半坡遗址和秦始皇墓等名胜古迹,用提花、印花或色织等工艺在纺织品上再现出来,并且加以美化,就很可能会受到外宾的欢迎。而工厂要做到这样并不难,只要在织机上安装一些辅助装置就可以了。总之,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让工厂同消费者直接见面,真正把产销结合起来,才能使纺织品生产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新华社记者 姜文瑞(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重庆灯泡厂以需定产努力增产低产值的产品
既满足市场需要 又为国家多积累
本报讯 记者张学愚、李书忠报道:重庆灯泡厂根据以需定产的原则,努力增产市场急需的产值低、利润少的普通灯泡。一至四月和去年同期相比,普通灯泡产量增长了百分之五十七,其中四十瓦以下的民用灯泡增长了一倍多。
重庆灯泡厂是全国重点灯泡厂之一,生产的灯泡品种和规格较多。今年这个厂在安排生产计划时,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市场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利润多的高产值灯泡因市场积压要大幅度削减,产值低的普通灯泡要大量增加。这一减一增,产量计划虽比去年增加了近二百万只,利润反而要比去年减少。能不能不减少上缴利润呢?这个厂的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了党的三中全会精神。他们说,轻工业工厂的任务是,既要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又要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积累。今年的利润指标无论如何不能少于去年,而且还要力争超过。
生产一只六十瓦的普通灯泡利润只有七分钱,而生产一只八十瓦汞灯的利润是四元二角,相差如此悬殊,如何才能实现为国家多积累的目标呢?“法宝”就是增产节约。他们联系本厂实际,一笔帐一笔帐地算,提出了增产节约的具体措施,并且把实施计划,下达到各车间,车间又落实到班组和个人,使增产节约计划建立在切实可靠的基础上。
四车间是生产普通灯泡的主要车间,他们抓住影响生产的关键问题,改造成功一台普通灯泡生产自动线,一个班就增产普通灯泡四千到五千只。八车间发动群众攻关,不仅使日光灯产量增长了一倍,而且损坏率大大下降,仅此一项,每天就为国家增加了八百元利润。四月份,这个厂的主要吹泡机需要停炉检修,厂里只安排了一百四十万只普通灯泡生产计划,为了给国家上缴更多利润,工人们发挥积极性,用嘴巴吹,结果生产了二百零五万只。在全厂职工的努力下,一至四月普通灯泡报废损失减少了三十九万九千八百多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四。实现利润二百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八点七。
重庆灯泡厂的事实说明,满足市场需要同为国家多作贡献是一致的,只有首先满足市场需要,才能真正为国家多积累,那种不顾市场需要,单纯追求利润多、产值高而造成产品积压的帐面积累,是虚假的积累。


第2版()
专栏:

新疆石河子毛纺厂生产的呢绒等花色品种增加到二百多种。
新华社记者 程至善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