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全国机械工业系统深入开展学大庆、赶马恒昌小组活动
认真整顿企业基层工作 大力加强班组建设
据新华社北京五月八日电 我国机械工业系统深入开展学大庆、赶马恒昌小组的活动,扎扎实实地整顿好企业的基层工作,大力加强班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据第一机械工业部提供的材料,黑龙江、上海、北京、江苏、辽宁、四川、湖南、浙江等省、市,已经涌现出一批马恒昌小组式的班组和一大批先进班组。上海市机电一局系统评选出的厂级以上先进班组已有五千一百多个,占全系统班组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七。黑龙江省一机局系统有先进班组一千九百六十个,占全系统班组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三。各地的先进班组普遍建立和健全了管理制度,实行工人参加管理,保证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增产节约任务的完成,为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创造了条件。
机械工业系统加强班组建设的工作,是在“学大庆、赶马恒昌小组”的口号下开展起来的。“三大革命斗争的英雄集体”、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是机械工业系统先进班组的排头兵。三十年来,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班组管理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是:一、坚持政治挂帅的原则,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生产业务中去,不断提高小组成员的主人翁责任感;二、坚持以生产为中心,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活动,挑重担,打硬仗,创优质,夺高产;三、坚持学文化、技术,苦练基本功,开展技术革新,不断改进现有生产条件;四、坚持工人参加管理,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五、坚持搞好班组核心,组长能够以身作则,团结同志,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六、坚持两分法,虚心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找差距,继续前进。马恒昌小组的这些经验,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荣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对于搞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早在一九七七年春天,一机部在齐齐哈尔召开了学大庆、推广马恒昌小组经验的现场会,推动班组建设。一九七八年八月,在全国机械工业学大庆会议上,一机部进一步号召机械工业企业开展学大庆、赶马恒昌小组的活动。今年初,一机部和全国总工会又共同颁发了在机械工业企业中创建马恒昌小组式班组的试行标准。机械工业系统不少领导干部亲自蹲点,协助基层单位搞好班组建设,把加强班组建设和整顿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结合起来。经过反复组织和动员,一个群众性的学习马恒昌小组,创建马恒昌小组式班组和“产品质量信得过”班组的活动,在机械工业系统越来越广泛地开展起来。
在前一阶段的班组建设工作中,各地许多企业着重调整充实班组核心,轮训班组长;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培养一批认真负责的工人管理员,搞好班组基础工作。上海轻工机械公司先后举办了五期班组长学习班,有三百多名班组长参加,专题学习马恒昌小组的基本经验和工作方法。上海人民机器厂一金工二班班长庄和声学习回组后,运用马恒昌小组的基本经验,建立和健全了班组五大员及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技术学习,使班组管理井井有条,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生产任务完成得好。北京重型电机厂以加强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开展了一次全厂性的活动,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到班组,基本上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守。
四月二十八日到五月三日,全国总工会、一机部、黑龙江省革委会和齐齐哈尔市革委会,在齐齐哈尔市联合召开了经验交流现场会。马恒昌小组和全国各地机械工业系统的先进班组的代表,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并讨论、明确了今后实现四个现代化给班组建设提出的任务。参加会议的先进班组的代表,向全国机械工业职工发出了开展学、赶、超马恒昌小组的班组竞赛倡议书。他们表示,一定要进一步搞好班组工作,建立更多的马恒昌小组式的班组和先进班组,为加速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3版()
专栏:

狠抓革新挖潜充分发挥现有设备效能
西卓子山水泥厂成本和消耗下降,质量提高,利润增加,扭转多年亏损局面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电 内蒙古西卓子山水泥厂狠抓现有设备的革新挖潜,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使水泥产量大幅度提高。去年,这个厂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生产计划,扭转了多年的亏损局面,上缴利润一百六十万元。今年第一季度又创造建厂以来季度生产最好水平,成本和消耗下降,质量提高,利润增加,对国家贡献越来越大。
西卓子山水泥厂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一座水泥厂。过去,在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下,生产总是上不去。粉碎“四人帮”以后,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高涨起来。针对设备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全厂层层设专人抓设备的检修、改造和管理,确定了需要认真维护和改造的关键设备项目,一个一个地去落实。磨机是这个厂的主要设备,其运转率高低直接关系着水泥产量。但过去磨机运转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他们便逐步摸索经验,改革了磨机传动轴的设计,并把滑动轴承改为滚动轴承,结果磨机运转情况良好。去年以来,这个厂共改造大型设备十四台,实现重大技术革新二十八项,发挥了设备的效能,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
这个厂重视对设备的管理、检修和使用。厂里制定了设备管理、检修制度,每月进行一次全厂性的设备大检查,开展
“红旗”设备竞赛活动,并把设备完好率、运转率作为评比奖励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加强了对工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举办技术讲座,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高工人的技术操作水平。


第3版()
专栏:

广西北海市染织厂积极挖掘生产潜力。他们通过有关部门协助,与香港厂商挂钩,生产餐巾半成品“蒙米布”。既调动了工人生产积极性,发挥全部机器的效能,使工厂“吃饱”,又为国家多挣了外汇。 本报通讯员 吴志光摄


第3版()
专栏:

机械化程度低的小厂起步实现现代化
上海伟力弹簧厂从现有的条件和能力出发,大搞技术改造,实现生产自动化
上海生产的一种单人折叠钢丝床受到各地普遍的欢迎。外地去上海的旅客,往往都要买一个。这种床的床棚是上海伟力弹簧厂生产的,产量年年在增加,一九七一年生产四万个,去年达到二十多万个。
但是,对各地家具业同行来说,感兴趣的还不是这种钢丝床本身,而是这个一百来人的小厂建成了一个电子控制的自动穿棚机的群控车间,实现了钢丝棚自动化生产,一跃进入了电子技术应用的先进行列。
伟力弹簧厂的前身是个加工石碱的手工作坊,一九七一年起才转业做钢丝床棚和弹簧。象这类机械化程度很低的小厂,到底能不能实现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伟力弹簧厂对这两个问题交了一份很好的答卷。
伟力弹簧厂过去生产钢丝床棚,从穿棚丝到剪钢丝,几乎都是手工操作。一个工人每天要穿钢丝三千根,剪钢丝三千次,一不留神,飞快穿动的钢丝会把工人的手指扎穿。一连八小时,眼睛老盯住闪闪发光的钢丝,进厂不到半年,有的工人视力就开始减退了。工人们多么盼望早日实现生产自动化,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啊!
一九七四年,这个厂的工人看到周总理在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规划,感到无限兴奋。当时,他们想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但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封锁,找不到国外技术资料,好不容易,在国外一本刊物上找到一张钢丝花棚织机的照片,他们先请人把照片的说明翻译出来,又请外单位的设计人员按着照片进行设计,前后花了半年时间,付了八千元学费,造出来的样机根本不能用。这促使他们下决心从本厂实际出发,先简后繁,逐步进行技术改造。
他们第一步先搞自动编棚机。在外单位的同志的指导下,他们对每个手工动作进行分析,按手工的生产顺序来编制机械动作的程序,画出了一个设计图。前后花了三十二天时间,五百元钱,我国第一台数控自动编棚机胜利诞生了。
第二步是搞电子自动穿棚。这个厂只有一个电工,也不懂电子技术,开始连线路图也看不懂。厂里派他到调度器厂去学习,回来后不仅承担了安装电子控制箱的任务,还带出了三个徒弟。在外单位技术人员及杨浦区业余大学师生指导下,边干、边学、边总结,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装出了电子控制箱及一台有十万只电子元件、三千多个线头、四千多米电线的群控台。
第三步是在制成自动钢丝平棚机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结构,试制成了自动钢丝花棚机。
第四步,采用了一台国产电子计算机,由它指挥整个群控车间。
这个工厂实现生产自动化前后花了三年时间,现在,车间里即使没有人,生产仍可以有规律地进行,工人只是起监视机械动作和维修机械的作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
同国外的先进设备比,这样的自动化设备还是比较“土”的,质量也还不够稳定,还有些技术关需要进一步探索。但是,现代化大门已经被他们打开了,工人们已经得到了向现代化进军的好处;而更可贵的是,这个原来没有一个技术人员的小厂,开始有了一批初步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人,他们既能把现在这套自动化设备运用起来,又可以向现代化的高峰继续攀登。
伟力弹簧厂走过的道路说明,现代化的道路要靠自己去闯,一定要从我们自己现有的条件和能力出发,大搞技术革新,大搞技术改造,努力实现现代化。这样,才能早出成果,早见成效,也可以避免造成浪费。这个厂的同志就坦率地承认,他们曾花三十万元买进一台电子计算机,但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为一台电子计算机可以指挥一百多台自动穿棚机,由于他们厂房条件的限制,不便使用。这个厂目前只安装了二十二台自动穿棚机,有一台普通的群控装置就可以了。
本报记者 章世鸿


第3版()
专栏:来信

怎样加快农业发展?17
“农业要大上,干部要大下”。这是农村工作的一条好经验,是领导机关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一种好方法。至于干部怎样大下?派工作队有没有必要?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工作队下乡弊多利少,不派为好;有的认为工作队仍有必要,不能简单否定;有的建议改进包队办法,……
这里继续发表来自农村基层的几篇文章,谈论对工作队的看法。他们认为干部下乡的问题,主要不在于组织形式,而在于下乡的工作目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为什么同样是工作队,有的受到群众欢迎,有的引起群众的反对?不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关键所在吗?对于这些意见,正在农村第一线的领导干部和工作队的同志,不妨想一想,议一议,是有益的参考。
·编者的话·
社员们为啥想老周?
山东省益都县 王继平 陈万增
近来,报纸上对农村派工作队的问题发表了一些议论。有的认为不派为好;有的认为还可以派,各说各的道理。工作队到底该派不该派?从实践来看不能笼统地肯定或否定,问题在于派的是什么人,派下去干什么?
谭坊公社西石大队有这样一件事:近七年,地区、县和公社向这个大队派了七个工作队,社员们提起其中六个来就摇头,唯独想念一九七三年地委工作队的老周同志,至今还同老周经常联系,盼望他再来。社员们为啥讨厌那六个工作队?因为在“四人帮”那条极左路线影响下,他们进村满眼都是“敌情”,对干部极不信任,爱撤就撤。大队支书连换了六任,第一生产队连换了十个队长。干部不稳定,社员闹派性,心散力不齐,生产没法搞。队里债台高筑,欠国家贷款三万多元,社员十二年没分一文现金。一九七三年地委工作队的老周来了,他进村就帮着干部群众消除隔阂,克服派性,组织大家把精力用到生产上。一年的工夫,领着队里打了两眼机井,建起一个氨水池,栽了八百棵苹果树、三百棵梨树等。老周有时也批评队干部,但都是从爱护的角度出发,以理服人,不是把你“批倒批臭”,而是说得你心里热呼呼的,干部愿意跟他亲近。在老周的帮助下,这个大队这一年破例地分了三千元。老周临走的时候,男女老少站了一天井,好多人抹着眼泪送了一程又一程。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
第一、工作队可以派,但要派那些了解农民、懂得农业,又熟悉党的方针政策的同志下来。那些不熟悉农业工作的同志派下乡后,也应该努力和农民打成一片,成为农民的知音,为群众办好事。
第二、派下来的工作队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就是帮着农民把农业搞上去,为农民谋幸福,而不要动不动瞪着眼睛整人。我们相信,工作队员都象老周那样工作,群众是会欢迎的。
公社干部包队是个好办法
江苏省海安县瓦甸公社 刘加友 韦明旺
看了《人民日报》农业讨论专栏中刊登的《公社干部长年包队的办法要改进》一文,有几点不同看法,提出来商榷。
一、公社干部要不要包队?我们认为还是要的。公社是组织农副工生产的基层单位,它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一个公社有国家干部十几人,多的几十人,工作都是面向生产队,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除了秘书、会计等少数人要常在机关处理日常事务外,其他干部都应深入到大队、生产队蹲点,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帮助工作,同时在实践中学习,使自己成为精通农业生产的行家。当然,蹲点包队,不是包办一切。有些干部包队后“包办”了生产队的工作,剥夺了生产队的自主权,搞瞎指挥,原因是他们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或者不懂农业生产技术。这是工作作风问题,与包队这种方法不能混为一谈。事实是,蹲点不包队,就很难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只能走马观花,浮在上面,很可能搞瞎指挥。至于说过去干部包队专搞政治运动,那是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造成的一时现象,不能归罪于包队这件事本身。
二、公社干部包队会不会妨碍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不会。干部包队,决不意味着点面不能结合,不能开展本职工作,只要处理得好,有可能把本职工作同包队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全其美。不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我们公社的人武部副部长,几年来一直蹲在周垛大队。他把这个大队作为自己抓民兵工作的试点,把面上的问题带到点上去试验,又把点上的经验推广到面上,有力地指导了全公社民兵工作的开展。同时,他紧密配合大队干部抓生产,使全队粮棉产量不断增产。这事告诉我们,只要处理好本职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包队是不会妨碍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的。
三、公社干部有分工,也要密切配合。各人的本职工作要切实抓好,自不必说;但这毕竟不同于搞科研,不能当专门家,不能“挑担卖糖,各管各行”。抓生产的干部下去,总不能只抓生产,其它一概不管。同样,其他干部也不能对非本职工作不闻不问。比如社员之间发生了纠纷,找上门来,你总不能推给民政干部,而要调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万金油”干部还是要的;“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的方法不能否定;对公社干部一律强调六分之五的时间抓本职业务也是不切实际的。
“救世主”和“观察员”
吉林省舒兰县 姜连兴
最近听一位在乡下蹲点的干部说:“现在工作队下乡可不能再象过去那样当救世主,做个观察员就行了。”
这话对不对呢?我觉得说干部下乡不能再当“救世主”是对的。这些年,一些工作队干部,受命于上级党委,自恃权力在手,以为下乡是专门去指挥和改造别人的。一到乡下,就让当地干部“靠边站”,自己大包大揽起来。《国际歌》中唱得很明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当“救世主”的思想和作风,当然要不得,应该彻底抛弃掉。但是,不能一强调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就想去当个“观察员”了。何谓“观察员”?无非是下得乡来少表态,慢开口,遇到问题绕着走。这能说对头吗?
其实,当“救世主”和当“观察员”这两种思想,尽管表现形式不同,实质却是一样的,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不是一个革命干部应有的作风和应持的态度。
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干部下乡究竟应当怎样工作呢?注意正确处理几个关系很要紧:一是处理好工作的主次关系。领导机关的责任,是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干部下乡要以此为工作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芝麻西瓜一齐拣。要带着面上的问题到点上去了解情况,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以指导面上的工作。从当前来说,无论哪一级干部下乡,都应当以主要精力抓好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重要文件的宣传和落实,了解干部群众中的思想动态,掌握执行政策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以便为上级党委提供情况,向基层进行政策指导。二是要处理好内外因关系。干部在乡下,对基层的某些主要工作,不能袖手旁观,要出主意,想办法,共同研究问题,为基层组织当好参谋,切忌喧宾夺主,包办代替。三是要处理好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干部下乡,有帮助基层干部、教育群众、指导工作,即改造客观世界的责任,也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参加劳动,在三大革命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这是避免官僚主义的切实保证。
干部下乡的目的一定要明确:既不能做
“救世主”,也不能当“观察员”,而要当一名上级党委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好“参谋”。
欢迎作风好的工作队员下乡来编辑同志:
近来,报上就今后要不要派工作队下乡,发表了一些不同意见。社员群众究竟欢不欢迎上级派工作队来?我们想就这事说上几句。
十余年来,我们这里的工作队,有的来自县城,有的来自公社;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各行各业的都有。这些人中有些是懂政策、懂农业、爱农村的;有些是在城里长大的,没参加过农业生产,纯属外行。其实外行也不打紧,学习就是了。但有人却摆出一副“长官”身份,不懂装懂,搞瞎指挥。每天只是走走看看,很少和社员一起在田里流汗水。而秋季一到,有的人便忙碌起来,不是到这个队弄点油,就是到那个队搞点细粮,满载而去。试想,把这样不爱劳动,又爱贪喜占的工作队员派来农村,社员们怎么能欢迎呢?
如果上级选派的工作队员,政策水平比较高,作风正派,能跟群众同甘共苦,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心为着发展农业生产当好参谋,广大干部群众又怎么能不欢迎呢?
黑龙江省勃利县小五站公社庆云大队袁国华 孟宪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