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继续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作用
本报评论员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始终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建国以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管理城乡市场、稳定物价、保卫社会主义公有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前,在实现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的进程中,我国国民经济要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也要整顿和改革,都需要继续发挥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作用。
为了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提高有关人员对它的任务和作用的认识。有些同志认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在改造任务完成以后,它的作用就不那么大,甚至是无足轻重的了。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我们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还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社会主义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主要是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的。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国家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不平衡的状况。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各方面协调社会主义经济内部的各种关系。运用工商行政管理的手段,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已经纳入计划的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制约,防止违反计划的行为;通过企业登记、核定资产,可以防止随意办厂、随意转产而造成设备重复、互争原料和产供销脱节的现象;通过商标注册可以监督产品质量,防止冒用名牌商标粗制滥造、变相提价等行为,保障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在现阶段,我国还存在着集市贸易,也需要加强对它的管理,以利于打击投机倒把等不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这对促进国民经济高速度按比例地向前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最近,国务院在确定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任务的时候明文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于违反国家有关工商行政管理政策、法令的行为,有权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尊重它的职权,服从它的管理。”广大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应当看到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这些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影响,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也出现了脱离生产,脱离群众,宁“左”勿右,限制过严,管理过死的情况。有些地方不恰当地强调了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把工作的注意力只是放在打击投机倒把活动上,而对于如何支持工农业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活跃市场,方便群众方面,想得少,做得差;有些地方在行使工商行政管理职权的时候,搞不清什么是资本主义,往往把自发倾向当作投机倒把去打击,把正当的购销活动当作非法交易取缔,把正当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当作资本主义对待;甚至随心所欲,想没收商品就没收,想罚款就罚。这些错误的做法,不利于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不利于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干部要进一步肃清极左路线的流毒和影响,拨乱反正,弄清是非,统一认识。
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必要措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那些不服从工商行政管理规定以及投机倒把的行为,不论是什么人或什么单位,都必须坚持原则,严肃处理。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各项管理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牵涉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依靠党委的领导,依靠群众的支持,同各方搞好协作,以便协调经济关系,畅通物资交流,促进生产发展,把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2版()
专栏:

重视商标的作用
段幼麟
商标是同商品生产相联系的一种商品标记。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商标也起着不同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实行了商标统一注册,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商标管理制度。
我国商标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繁荣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和维护生产者的信誉和消费者的利益。商标是代表商品一定质量的标志。我国的商标管理条例规定注册商标要报送商品质量规格表,质量降低了的可以撤销商标。这有利于促使企业重视质量,以维护自己的信誉。同时,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商标,对商品质量进行鉴别,对生产企业进行监督。
近十余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商标管理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了一些很不正常的现象:应当使用商标的商品,不使用商标;使用商标的,不申请注册;有的甚至乱用商标,伪造仿冒,粗制滥造,任意降低商品质量;有的借改换商标,变相提高价格。原来一些为群众所喜爱的传统名牌,市场上见不到了。在外销商品方面,有些在国际市场上的名牌货,被外商抢先在其他国家注了册,使我们的对外贸易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失。
当前商标使用方面的不正常现象,极需加以整顿。要广泛宣传商标的意义和作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些传统名牌商品应迅速恢复起来。加强商标统一注册制度,商标未经注册,产品不准出厂,不准销售。不遵守商标管理规定的,按违反经济纪律严肃处理。


第2版()
专栏:

搞好企业登记 支持生产发展
哈尔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哈尔滨市工商企业登记管理工作过去是做得比较好的。但“四人帮”横行时,我们的工作也深受其害,一度机构也被解散了。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恢复整顿,才又重新建立了正常的企业登记业务。
近两年来,我们着重抓了城市工商企业登记和社队企业登记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按国家规定认真进行了集体工商企业的核准登记发照工作,建立了“经济户口”。
第二,满腔热情地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截至一九七八年末,哈尔滨市郊区社队企业共登记发照五百二十七个,社队企业的产值,也逐年大幅度上升,一九七八年产值比一九七五年增加两倍以上。
文化大革命中,工商企业的无政府状态是十分严重的,一些企业任意撤并、转产,国家的法制、经济纪律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些企业不顾国家政策,弄虚作假,以次顶好,私抬物价,乱跨行业,投机违法;一些企业,不顾条件乱开工,造成一些企业重复、分散、点多、量小、质次、价高,产供销脱节,材料缺口大,严重地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有些企业,以小冒大,以集体冒国营,以致出现公章、牌匾和企业执照三不符的现象。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工作实际上只是登记登记,并没有发挥对企业的监督管理作用。
一九七八年初,我们把企业登记工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上来。去年,我们在全市检查了各种企业一千三百二十一户,发现有问题的四百六十一户。通过检查,为整顿企业提供了依据,纠正了一些企业公章、牌匾、营业执照三不统一以及跨行乱业,私自撤并、转产、变更经营项目等问题,处理了三十六个有严重投机违法的企业。


第2版()
专栏:

埋头苦干土变金
——记河南省太康县“新长征突击手”、共青团员王文亮
河南省太康县老冢公社柳叶大队共青团员王文亮,一人管理十亩麦、棉套种田,连续三年夺得高产。最近,在太康县委召开的三级干部大会上,省委和县委表彰了王文亮的先进事迹。公社党委授予他植棉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并发给锦旗和奖金;公社团委命名他为新长征的突击手,号召全社青年向他学习。
但是,谁能想到,今天被命名“植棉劳动模范”、“新长征的突击手”的王文亮,四年多以前,还是全公社有名的“二流子”。过去,由于林彪、“四人帮”散布“读书无用论”的毒害,王文亮初中一年级没上完,就逃离学校,“高飞”了。他认为,读书没有用,农村无前途,要到大城市去看看。三年多时间,王文亮逛了北京、天津、西宁、乌鲁木齐等二十多个城市,先后几十次进收容站、派出所。乡亲们气愤地说,这个青年成了“锈铁锁”,打不开,没治了。
一九七五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后,全国出现了大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到处流浪的王文亮看到这喜人的形势,再也无心逛下去了,他回到了柳叶大队。王文亮回去以后,党组织和贫下中农没有嫌弃他。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王一贯多次找他谈,进行帮助教育。贫农社员王明生也语重心长地劝他说:“亮呀,咱穷苦人要跟党走社会主义光明大道呀!咱庄稼人不能不种庄稼去逛游,搞好农业才是正门。”在党的耐心教育和贫下中农的热情帮助下,王文亮的思想慢慢开窍了,“锈铁锁”渐渐被打开了,他决心将功补过,重新做人。
柳叶大队村庄北边,有一块十亩盐碱地,寸草不生,群众称为“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一九七二年,队里曾在这里试种水稻,结果失败了。王文亮决心改造这块地。他向党支部提出把这十亩盐碱地交给他管理,他的要求得到了党支部和生产队的支持。广大社员看到王文亮在变,都很高兴,大家齐出动,帮助他很快平整了这块碱地。
为了改造这十亩盐碱地,王文亮整个心思都用上了。生产队有个尿库,多年没有清理过,王文亮看到后,不吭不言,脱掉衣服和鞋子,跳到尿库里清理。在另一个社员的帮助下,捞出了两立方多又黑又烂又臭的好肥料,拉进了碱地里。盐碱地不长庄稼,他就拉淤土,挖坑泥,大搞改土。王文亮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挖、拉坑泥三十多方,初步改良了十亩盐碱地。为了增加地的肥力,王文亮起早贪黑,跑十几里路拣野粪。一九七五年冬天和一九七六年春天,他拣野粪一万二千五百多斤,积粗肥三十多方。一九七六年秋天,他听人说,树叶沤粪质量高,施到地里土发松。他就把自己家的一百二十多棵桐树、柳树的叶子捋下来沤成粪,上了地。几年来,在麦棉田间管理的日子里,王文亮每天除回家吃饭外,几乎全在这块碱地里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汗水换来好收成。一九七六年,王文亮在十亩盐碱窝里,夺取了两千六百五十斤小麦和一千零九十斤皮棉的好收成。
粉碎“四人帮”后,王文亮干劲更大了。一九七七年春天,他和社员们一起打了三亩棉花育苗营养钵,实行塑料薄膜育苗。为了加强管理,王文亮索性搬到育苗营养钵旁临时搭的小庵里。一天深夜,突然刮起狂风,下起大雨。为了保护营养钵,他不顾风吹雨打,用身子压住塑料薄膜,一直坚持到天亮,保住了营养钵。
王文亮在管理十亩碱地的过程中,不仅苦干,还学巧干,大搞科学种田。全县闻名的五里口公社桂李大队第四队麦棉套种得好,他去参观学习。李屯大队女青年棉花班治红蜘蛛有经验,他去虚心求教。棉花落铃多,他不知啥原因,就去找县棉花办公室的同志询问。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王文亮管理的十亩套种的麦、棉获得了丰收。去年,他一个人向国家交售二千多斤小麦,一千五百多斤皮棉。
新华社通讯员 樊仲明 曹一凡


第2版()
专栏:

重返农业第一线的杨永青(中)和陈雪琴(左)朱兆华都是一九六五年周恩来同志亲切接见过的上海知识青年。她们决心为实现周总理的遗愿,在农业生产第一线艰苦奋斗,做出更大的成绩。 新华社记者 程至善摄


第2版()
专栏:

要为“摇钱树”培土施肥
——上海纺织工业战线职工的呼声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访问了纺织工业的老基地——上海许多个纺织厂,看到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跳鲤细布、白猫花布、绿牡丹什色府绸、鹅牌汗衫、熊猫牌高级呢绒、熊猫牌毛巾等许许多多的名牌产品。在一些纺织厂的产品陈列室里,各种新型的纺织品百花争艳。烂花涤纶印花布,看上去似刺绣,似植绒。晶莹夺目的羊绒衫,色调柔和,绒面丰满,手感柔软,弹性良好,式样新颖美观。金三杯牌的真丝印花绸,象湖波,似朝霞,若彩虹,姿态万千。真是绚丽多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丰硕的成果
这些产品,已经销售到西欧、北美、日本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换外汇很多。生产这些产品的工厂,并不都是大厂,有的就是“弄堂工厂”。也并不全是新设备,而是经过改革的二、三十年代“万国牌”老爷车。当然,也有广大职工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机器。
手帕十二厂是个外销专厂,只有三百九十四名职工,一百二十台布机,专门生产外国需要的各式餐巾。一九七七年,为国家创外汇二百七十万美元,平均每个职工每年创外汇六千多美元。一九七八年,全厂创外汇三百二十一万美元,每个职工一年创外汇八千一百多美元。
被单十三厂,是个“弄堂工厂”,五百四十三名职工,一九七八年为国家创外汇二百五十万美元,每个职工一年创外汇四千六百多美元。
第七印绸厂生产的金三杯牌真丝印花绸,已在国际市场上成为畅销产品,从一九六三年到一九七七年,总共为国家创外汇二千一百多万美元。一九七八年创外汇一千零四十五万美元,每个职工一年创外汇近二万美元。
上海第五棉纺织厂,是个拥有五万七千纱锭,两千多职工的中型棉纺厂。一九七八年为国家提供积累一千四百二十一万六千元,一年积累就能建设一个半同样规模的工厂。
上海第十二棉纺织厂,是一个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老厂、大厂。一九七八年,积累八千三百九十七万七千元。解放初期,两年半的积累,才能建设一个同样规模的工厂,现在,一年的积累,就可以建设两个半厂。
从解放到一九七八年,上海纺织工业系统向国家上缴的利润、税金,相当于国家给他们的投资的七十七点三倍。纺织工业投资少,见效快,创外汇多,确实是工业战线上的一棵“摇钱树”。
艰辛的劳动
可是,要从这棵“摇钱树”摇出钱来并不那么容易,它凝聚着多少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啊!
上海纺织局的领导同志给我们介绍说:上海纺织系统拥有棉纺、毛纺、印染、丝绸、针织、化纤、纺织机械等行业,门类齐全。老厂多,老设备多,老工人多,要显著地改变行业面貌,非要有一个长远规划不可,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们既注意解决当前生产中的突出矛盾,又看得远一点,抓住一些带有方向性的可以促使生产技术面貌发生根本改变的课题,一个一个的进行研究解决。第一个十年,他们针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许多纺织厂工序繁多、设备杂乱的局面,有计划地进行了改长流程为短流程,改“万国牌”为尽量向国家定型设备靠拢的改造工作。第二个十年,他们有计划地抓了细纱机、梳棉机等主机的工作机构的改造,大面积地提高了纺织厂的生产效率。第三个十年以来,他们逐步形成了一个长远目标:逐步把上海纺织工业建设成为具有竞销能力的纺织品出口基地、国内高中档纺织品调剂基地、具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基地和提供先进成套纺织机械的基地。围绕这个长远目标,他们重点抓了发展印染后整理新技术和采用电子技术等课题。二十几年来,这个老基地的棉纺、印染、丝绸、针织等主要行业,都经过了三、四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道道工序有革新,台台设备换新貌,老机器脱胎换骨,整旧如新,胜于新。我们访问了手套一厂。这个“弄堂工厂”,外貌很简陋,厂房也很狭窄,就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厂房的阁楼上,摆着三台崭新的“集群控制”电子计算机,五光十色的指示灯不停地闪烁着,指挥着一百多台手套机。去年全国科学大会期间举办的全国科研成果展览会上,就展出了他们厂的一套集群控制电子计算机样机。他们还给我们看了厂里保留下来的几台手摇机。二十年前,工人们操作要手摇、脚跳、口数、脑记。每天要摇三万次。老师傅们、干部、技术人员,不知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自己设计,自己改造,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半自动化,最后,又在上海纺织工学院师生的协作下,搞成了这套电子计算机集群控制。如今,繁重的劳动都已由机械和电脑“代劳”,工人只是按按电钮和整理产品。半自动化时,每人只能挡二、三台车,一班生产五、六打手套;电脑“代劳”后,每人挡十二台车,生产二十打,多的二十二打。厂里的好多工人和干部高兴地说,现在我们体力劳动减轻了,大家正在为迅速实现四个现代化进行脑力劳动呢。
手套一厂的变化,仅仅是上海纺织行业中的一个缩影。其他许多工厂都有这样令人高兴的变化。
在国家投资极少的情况下,上海纺织系统的干部、工人动脑筋,想办法,千方百计增加花色品种,扩大出口,多创外汇。为了扩大出口,从局到公司到厂,都建立了一些科研单位和一支很大的设计队伍。这些单位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支持下,在外贸单位的协助下,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需要,搜集整理国外的样品、画报等资料,建立了国外产品的各种档案。我们看了第七印绸厂生产的真丝印花绸,有从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设计的“青铜”、“贝壳”、“仿马王堆汉墓图案”、“彩蝶纷飞”花样,有吸收国外花样设计的“线条”、“点块”的图案,再经工人们精细的巧手印制出来,有的凸出来,给人们以立体感,有的栩栩如生。这些彩绸很受客商欢迎。他们厂接到的外销订货单,已经安排到第三季度了。
他们的呼声
“摇钱树”虽好,可是只摇,不浇水、施肥、培土,摇来摇去就会枯萎的。上海纺织行业现在就面临这个问题,不少产品成十倍、几十倍地增长,可厂房依然如旧,拥挤、简陋,仓库等辅助设施也跟不上,严重影响扩大再生产。我们访问了不少工厂,不管是大厂、小厂、老厂,还是解放后的新建厂,都存在这个问题。有些工厂厂房小,他们想继续改造机器,摆布不开,只好随着地形让机器横七竖八地卡在柱子间。“弄堂工厂”多数都还是砖木结构的旧厂房。针织五厂有个车间支了好多柱子,工人们叫它“森林车间”。不少厂房,夏天热得很,冬天四面透风,雨天到处漏水。上海纺织局的同志介绍说,上海各纺织厂大多已经建立五、六十年,早就到了自然损坏的期限,全局建筑面积五百七十八万平方米,即使每年更新百分之一,也要五万七千八百平方米,而现在却远远不到这个数目,危险厂房逐年增加。
有些“弄堂工厂”同居民犬牙交错,矛盾很大。被单十三厂是一九五六年由十五个公私合营小厂合并起来的。二十多年来,他们没有增加一间厂房。全厂三十五个班组、二十几道工序,分散在五个地方操作。印染车间由十多幢民房打通而成,印染设备比较重,负荷超重,大梁已经弯曲了。羊毛衫十一厂同居民住房仅一墙之隔,影响居民的睡眠与起居。
这些年来,多少扶持一下,或者贷款,或者投一点资,见效很快的工厂也有。比如针织二十厂,原来是织袜子的小厂,后来改为化纤厂,国家只投资了四百三十万元,当年他们就上缴国家二百万元。后来改为针织外衣厂,每年为国家上缴一千万元。织袜一厂扩建厂房,银行贷给他们五百万元,他们边建厂,边生产,边还债,厂房建成了,五百万元已经还清了。可是更多的工厂却不是这样。生产熊猫牌高级印花浴巾的毛巾十五厂,一年为国家创汇三百多万元,厂长手里的机动费只有两万元。被单十三厂建厂二十年来,没有向国家要过一元钱。近年来,他们想扩大生产,搞了五次规划,向公司和局里申请投资。公司和局也没有钱,只好纸上谈兵。
我们从上海纺织行业各级领导同志那里听到:要使“摇钱树”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国家就应该下点本钱。我们也认为有些问题是完全应该解决的,也不难解决。比如多给工厂留点机动费用,创外汇多的工厂分成多一些。有些工厂国家该投资的、银行该贷款的,危险厂房急需修理搬迁的,有关部门应该认真考虑予以解决。在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的今天,在我国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今天,解决这个问题是迫在眉睫了。
本报记者 赵培兰 毕月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