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国际随笔

如此“特殊关系”
世芳
越南领导人似乎有一种条件反射,只要一提到同其近邻老挝的关系,就唯恐别人误会,忙不迭地声称那是一种“特殊关系”。据说,这种具有“深厚兄弟情谊”的“特殊关系”是两国“伟大友谊”的“生动表现”。既然如此,人们倒要看看这种据说是“建立在尊重各自国家独立、主权的原则基础上的特殊关系”,表现究竟如何。
三月初,发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件。泰国廊开府官员宣布,允许老挝的僧王、佛教领袖帕·坦雅诺在泰国避难。这位八十七岁高龄、身体衰弱的僧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由他的信徒引领,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地躲过了武装巡逻队,侥幸地越过湄公河逃到了泰国。坦雅诺说,他是在得知万象当局要“把他送到越南去治病时才决定逃跑的”。
老挝是传统的佛教国家。作为老挝的僧王,竟要背井离乡,宁肯冒舟覆身亡的危险逃奔异国,也决意不去有着“深厚兄弟情谊”的越南“治病”,人们可以想象,这对河内领导人口中的“特殊关系”,该是一种多么有趣的讽刺!
目前,越南在老挝的“驻军”约五万人。据英国《每日电讯报》说,“老挝军队自上而下直到连一级的每一个编制都有一个越南‘顾问’。老挝军队一共只有四万六千人”。换言之,老挝自己的军队还没有越南的“驻军”多。这就发生问题,究竟是谁在统治老挝呢?这还不算,河内还把联合国和外国因灾荒而援助老挝人民的大米也“特殊”为己有,不仅充作“驻军”的军粮,还运去喂饱它在柬埔寨的侵略军,攻城掠地,屠杀人民。至于老挝自己生产的粮食和农产品就更不用说了,甚至连水果、家禽都难幸免。
看来,这就是“伟大友谊”的一种“生动表现”吧!
现在,人们不妨再深一层看看这种含有“兄弟般忠贞”的“特殊关系”。
两位曾在万象大学任教的西德教授在《明镜》周刊撰文指出:老挝实际上处于越南的军事占领之下。“当两国签订了合作条约,马上就用越南人充实了老挝各部门的所有司”,“自一九七七年以来,书和教材都直接来自河内”。一位逃亡在泰国的前老挝王国政府的官员也揭露说:老挝政府的所有部门都是受越南“顾问”控制和监督的。他本人在一九七七年七月还在老挝政府中任职,后因不堪忍受压迫才逃跑的。他还心有余悸地说:谁要是那怕仅仅被怀疑有相反的思想,那么,他就无限期地被“送”进改造营“学习”。
老挝人民纯朴、温厚、开朗、乐观。但是,在“特殊关系”下生活了几年,沉默寡言、抑郁成疾的人越来越多了。一位曾在老挝一所大学和医院任职的法国医生,在一家法国杂志上揭露说:“这个国家的元气已经丧尽。在医院里,我所诊断的病例中,越来越多的是由于心理上的原因而造成的疾病。总之,是一种处于被压抑状态下的典型病状。在我们周围,凡是有勇气的人都逃走了。……再过几年,老挝将成为越南的一个省份了。”
这就难怪那位有名的僧王不顾年迈体衰也要亡命泰国了。
可见,所谓越南同老挝结成的“特殊关系”,所谓老挝对越南的“兄弟般忠贞”,就是越南对老挝的严密控制,就是老挝对越南的殖民地般的顺从。不过,物极必反。老挝人民除被迫逃亡一途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挺身而起,进行反抗;随着外来压迫的愈甚,反抗也会愈强。越南领导人把“特殊关系”整天挂在嘴上,正说明这种“特殊关系”很有点儿难以维持了。


第6版()
专栏:

湄南河上
顾子欣
湄南河真正的名字应为昭披耶河,泰语的意思是“河流之母”,因为它是泰国最大、最长的河流。它发源于泰国北部的崇山峻岭中,奔腾南下,流经泰国三分之一的国土,最后注入曼谷湾。正如黄河之于中国,恒河之于印度一样,湄南河是泰国历史的缩影,文明的摇篮。我在今年三月间访问泰国的时候,曾有幸泛舟湄南河,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我们清早从曼谷出发,先坐汽车来到离曼谷五十多公里的大城府,参观当地的古迹。这个位于湄南河上的古城于一三五○年定为大城王朝的首都,昌盛繁荣相继四个世纪。当年的大城埠,帆樯如织,街上车水马龙,城内宫殿巍峨,庙宇林立。但到了一七七六年,由于外敌入侵,一代豪华,毁于兵燹。如今只能在荒藤野蔓、残垣断壁中去寻觅当年金碧辉煌的余痕了。
但在离古城废墟不远,在湄南河中的一个小岛上,另有一簇著名的华丽宫殿——挽巴茵皇宫。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辉煌的殿阁亭榭掩映于花光绿荫之间,平静的湖面倒映出蓝色的天空、飘移的白云和尖塔形的屋顶,构成一幅难以描述的美丽图画。而皇宫的建筑风格尤为别致。你看那湖上回桥的栏杆,既饰有佛像,也有希腊神话中的生有两翼的安琪儿像。三座主要宫殿,一座缅甸式,一座欧洲哥特式,另一座则完完全全是中国式建筑。由于建筑师的巧妙布局,三者毗邻共处,不但没有不协调之感,反而相得益彰,别饶风致,堪称建筑艺术的杰作。
挽巴茵皇宫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它与一桩宫廷轶事有关。据说,大城王朝的第二十世国王拍阿卡脱沙禄一天乘船过湄南河,因遇风浪,落于水中,后漂流至一小岛,侥幸脱险,这时与一娟秀姑娘邂逅相逢,两人一见钟情,遂结为良缘。国王为纪念这一艳遇,便在岛上筑起行宫,因姑娘的名字叫茵,故称挽巴茵皇宫。
皇宫内那座中国式建筑,据记载落成于佛历二四三二年
(公元一八八九年)。监造人名叫李得源,华人,后赐封侯爵。此殿的一切建筑材料和家具陈设,都是从中国运来的。殿内有一幅国王画像,头戴花翎,身着蟒袍,很象我国清朝的服装。殿分两层,二楼是国王的书房,摆着当时国王用过的书桌和书柜,打开书柜的抽屉,我们竟看到了《三国演义》等我国古典名著。二楼有一幅对联,写的是:“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我们和泰国朋友站在这幅对联前,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起:下联当时似乎是用来形容中泰两国人民之间的历史友谊的,在当前苏越大小霸权主义向东南亚加紧扩张的形势下,以此来形容中泰两国的休戚与共,不是也很恰当吗?
我们离开挽巴茵,已是傍午时分,便在附近的渡口登上游艇,沿江南下。从挽巴茵至曼谷,水程七十公里,两岸秀丽的景色排闼而来,使人目不暇接。这里地处平原,纵目望去,到处是苍翠的椰林,林中矗立着一座座金光璀灿的佛塔。泰国素称佛国,寺庙之盛,举世罕见。我国古诗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说。但在泰国,单从挽巴茵至曼谷一段,两岸的寺庙怕也远远超过“四百八十寺”了。
湄南河沿岸的水上人家,也玲珑别致,如诗如画。那是一座座独立的高脚木屋。石桩立于水中,上面架着用梨花木盖的带尖顶的小楼,镶有宽大的玻璃窗,挂着各色窗帘,显得十分轻巧幽雅。每座小楼门口,有一木梯直通水面,梯旁缆着小舟,在波中微微荡漾。
还有湄南河上的苍鹭,在空中成群飞翔。据说这种鸟每年六月飞往印度,十一月又回到湄南河。它们在寺庙中觅食,受到僧侣们的特别保护。当夕阳西下时,它们从寺庙中纷纷飞出,在江面上结队翱翔,嘎嘎鸣叫,也确是一种难得见到的奇景。
湄南河上的美景,不胜细述。当我们的游艇驶近曼谷时,又见岸上一座宏伟的庙宇。泰国朋友告诉我们,那是三保公庙。我国明代的著名航海家和对外活动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曾在永乐六年(公元一四○八年)到达暹罗,他们溯湄南河而上,直达当时的首都大城。郑和出使暹罗,对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和贸易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各地修了三保公庙。曼谷附近的这一座被称为正庙,内有郑和的塑像,至今参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船渐渐靠近曼谷码头。我们在湄南河上的航程结束了。想起来很有意思。五百多年前,郑和从这里出发沿河北上大城府;今天我们又从大城府乘船来到曼谷,都是为着同一个目的:加强中泰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
呵!湄南河,泰国的“河流之母”,我从你不仅看到了泰国的风光,历史的剪影,也看到了中泰友谊深长的源流和光辉的前景。(附图片)
湄南河风光


第6版()
专栏:

美国统治集团的“思想库”
丁幸豪
在美国,有很多所谓“民间的”学术研究机构,被美国报刊称为“思想库”或“智囊团”。这些机构集中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专为美国政府出谋献策,提出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报告、计划、设想和选择方案,供统治集团在制订政策时参考。这种所谓的“思想库”,最早出现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则大量涌现,其中著名的如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对外关系委员会、胡佛研究所、企业研究所,乔治城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三边委员会等,已经发展成为左右美国内外政策的参谋部。
美国的“思想库”尽管形形色色,名目繁多,但其作用无非是为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出主意和提供人才两个方面。“思想库”通过各种形式为政府出谋献策,为企业和公司在制订计划方面提供建议和依据。它们的研究课题从外交政策到环境保护,从能源问题到社会治安等,无所不包。其活动方式是:或与政府各部门对口挂钩,或就某一研究项目与政府或企业签订合同,或通过出版各种期刊来公布研究成果、发表专题报告,以及举行学术讨论会等。
“思想库”不仅向执政党提供人才,也为在野党储存人才。它除了积极招纳各种专门人才外,还注意培养新的人才,每年从大学里挑选名列前茅的毕业生为其所用,因而拥有很多专家。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新当选的总统往往从一些著名的“思想库”中物色组阁人选。卡特当选总统后,内阁的几个主要部长均来自三边委员会,如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国务卿万斯、国防部长布朗、财政部长布鲁门撒尔等。布鲁金斯学会也向卡特政府提供了高级经济顾问舒尔茨、参加经济首脑会议的白宫特别代表欧文、工资和价格稳定委员会主席博斯沃思等。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很多卸职的高级官员也到“思想库”去栖身,如基辛格选择了乔治城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福特政府时的财政部长西蒙、中央情报局长布什、首席经济顾问麦克拉肯、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恩斯以及福特本人都进入了美国企业研究所。因此,“思想库”既是出主意想办法的“顾问团”,又是各种人才的“储备所”。
美国报刊常常吹嘘他们这些“思想库”鼓励研究人员活跃思想,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见解,大胆批评政府的方针政策。在这方面的一个显著例子是,对外关系委员会的研究人员在六十年代后期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研究,对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提出不同看法,并在它的出版物《外交》季刊上予以发表,从而促使尼克松政府改变历届政府敌视中国的态度和做法,在一九七一年采取行动,打开中美关系僵局。
据说,“思想库”也要“促使别人思考”,并听取正面或反面的意见。它们在下达任务、确定研究课题时,往往指定一个人从积极方面去证明,又指定另一人从消极方面去提出问题,以期研究成果经得起推敲。“思想库”还鼓励自己机构内的自然科学家同哲学社会科学家互相请教和磋商,必要时还可以就某一专题共同成立研究小组。有的“思想库”在每本书出版前先请不知名的局外人阅读,并给予报酬,征求最苛刻的批评,以便对研究成果从反面进行思考和检验。
这些“思想库”从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和统治集团的当前利益或长远利益出发,有时向政府和企业提出比较有分量的建议,或对时局作出及时的分析和预测。美国政府经常直接采纳“思想库”的建议,作为制定政策的基础。目前卡特政府的中东政策以及力促埃以和谈的方针,就是采纳了布鲁金斯学会一份研究报告的意见。这份报告主张改变美国关于中东的政策,“赞成阿拉伯、以色列实现全面和平解决”。乔治城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预报的能源危机和波斯湾对美国的重要意义等问题,也为美国政府在制定内外政策时提供了重要的情报和依据。由于“思想库”的研究报告和统计资料既具有专门知识,又持有客观态度,能够“打开人们的眼界”,所以美国政府决策者和制定计划的工作人员,常常把“思想库”的书刊、报告当作必读之物。有些重要的“思想库”实际上已成了政府的咨询机构,特别是布鲁金斯学会和美国企业研究所,差不多每天都接到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的电话。其中一些研究人员还被邀直接参加政府的专门小组工作。
由于当局的重视,美国的
“思想库”规模逐步扩大。战后建立的兰德公司,服务对象已经从空军扩大到政府各部门,每年预算从成立初期的三百七十多万美元增加到目前的三千多万美元,每年承接的专业研究任务多达四百五十余项。这个公司现在设有十一个研究部门,研究人员达一千二百多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就有七百名。兰德公司的发展,是战后这类新型研究机构在美国蓬勃兴起的一个缩影。
美国的“思想库”名义上是非赢利的民间组织,但一般都是在垄断财团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代表了各个垄断财团的利益,反映了它们的政策观点。从这种“思想库”的活动方式中可以看出,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善于利用各种谋臣策士,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建议、设想、方案、计划进行权衡对比,从而挑选出对本阶级最有利的方案,作为政策予以实施。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美国统治集团是能够兼容并蓄,博采众议的。有时候,由于决策人的目光短浅或从某一垄断财团的局部利益出发,即使有符合美国政策需要的见解或建议,也不一定就能得到当局的采纳。而且,有些在当时看来似乎切实可行的主张,事后证明其效果恰恰相反。这种情况说明,无论是美国统治集团也好,或者他们的谋臣策士也好,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归根到底,某种政策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主观的设想,而是取决于客观的实际。


第6版()
专栏:

雷霆之雾
周国勇
非洲南部的维多利亚大瀑布闻名于世,赞比亚人称之为“莫希澳图尼亚”,意即“雷霆之雾”。
远远地,我就望见:
莽林上空蒸腾着团团白雾。
渐渐地,我又听到:
水涛声如雷霆滚过山谷。
我迈开大步,向你跑去,
那壮观的图景映入我的双目——
仿佛赞比西河一下塌了底,
平缓的河水勃然狂怒。
千丈断崖上,急流咆哮奔泻,
茫茫九霄间,飞挂一幅天幕。
雷隆隆,
好似敲起十万只“达姆达姆”鼓;
雾蒙蒙,
犹如浓浓的硝烟漫天飘舞。
这就是你哟,
雷霆之雾!
向你致敬哟,
维多利亚大瀑布!
我崇敬你气势磅礴,
连山风也在峡谷飞旋惊呼;
我崇敬你一泻千里,
丛丛顽石岂能挡住你的去路?
我崇敬你彩虹绚丽,〔注〕
太阳的光辉使你分外英武。
哦,在你的对面,一河之隔,
横亘着津巴布韦的国土。
你就象一面巨大的镜子,
返照出血与火的恐怖。
你日夜仰天呼啸,
向种族主义者愤怒控诉;
你永远勇猛飞腾,
激励着自由战士开拓解放的道路。
啊,维多利亚大瀑布!
人说你是大自然的奇观,
我说你更象铜墙铁壁一堵,
任风狂雨暴,
巍然矗立在风云变幻的非洲南部。
啊,雷霆之雾!
涓涓之水,
汇成你滚滚洪流势不可阻;
众志成城,
自由的阳光在你上空穿云破雾……
注:每当日出日落,可见一条绚丽的
彩虹飞架于大瀑布和对面的峭壁
之间,蔚为壮观,堪称奇景。(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漫谈外国广告
陈德彰
广告几乎充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个角落。翻开报刊、杂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广告。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每隔几分钟就会听到或看到广告。城市街道上广告牌林立。建筑物的墙上,玻璃窗上,电线杆上,公共汽车和地下火车里,到处都能见到广告。入夜,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广告令人眼花缭乱。
美国约有一千七百多家日报、八千一百多家周报、四千一百多种期刊、五千二百多家电台、七八十家电视台。这些出版物和播放机构,每天每期刊登、播送的广告以百万条计。此外,每天还有大量的信件广告、商品目录和征订单通过邮局寄给顾客。还有千万家商店的橱窗陈列和商品展览实际上也是广告。
美国每年花在广告上的钱,据说高达二百五十亿美元以上。纽约的麦西百货公司每年用于广告的钱有九百万美元。登广告的费用是昂贵的。在《纽约时报》上用最小号的字登一行三英寸长的广告,要付五至十美元。晚上电视联播节目广告,每分钟要收几十万美元。
广告的内容极其广泛,从推销飞机、汽车到口香糖,从旅行游览、人寿保险到美容服务,应有尽有。除了大量的商业广告外,还有征兵、招聘、求职、募捐、找房子、红白喜事,甚至给狗找配偶等形形色色的广告。此外,还有许多政治性的广告。一句话,只要有钱,什么内容都可以登广告。
广告有悠久的历史。就广义的广告而言,早在文字出现以前就有了。最初的广告是口头上的,比如小贩在街上叫卖的吆喝声。可以说自从产生商品交换就有了广告。文字广告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罗马就张贴过马戏和斗剑的海报,人们曾在意大利古城庞贝和迦太基的遗址发现过类似的广告。起初,广告只是象布告那样贴在街上。到了中世纪,出现了手传的广告。印刷术从中国传到西方后,广告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英国第一个印刷家威廉·凯克斯顿就印了许多宣传宗教书籍的广告,张贴在伦敦街头。
广告的竞争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日益激烈。起初广告都是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后来有人嫌贴在固定地方的广告宣传作用不大,于是雇用一些人,让他们身前身后各挂一块广告牌,在街上来回走动,这就是活动广告。
一八八二年哈默在伦敦安装了第一个灯光广告,吸引了大群的顾客。这种办法很快就在全世界传开了。
一个名叫利普顿的爱尔兰人用升入高空的气球散发传单式广告。有一个叫波尔斯的肥皂商,用高价雇了著名的女演员和画家替他进行广告宣传,于是,艺术家也成了为商品服务的工具。往后又有各种彩票式的广告。
一六六二年,英国出版了第一份报纸《每周新闻》。不久,历史学家亨利·桑普森在报上刊登了一则寻找失马的启事,于是广告上了报纸的版面。一六六六年,《伦敦报》宣布在报上开辟广告栏。美国独立前的《波士顿新闻通讯》在一七○四年创刊时就征集广告。报纸使广告的影响范围大为扩大,广告收入也成了报纸的主要财政来源。一些报纸、杂志收入的百分之八十来自广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无线电广播的普及和四十年代电视的出现,使广告找到了新的渠道,把它的触角伸到了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广告又经历了一次飞跃的发展。
广告逐渐成为一个行业。一六三○年,巴黎一个医生开设了一家前所未有的商店,任何人花三个苏(法国古铜币,面值五个生丁),就替他在商店门口贴出一张广告,内容听便。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广告公司。类似的广告企业很快发展起来,广告业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行业。一九○○年,纽约市有二十家广告公司。现在美国有几千家广告公司,从业人员达几十万,每年有上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广告业谋生。世界最大的广告公司是日本的电通公司,一九七四年的开支达九亿多美元。美国专门从事广告的汤姆逊公司有六千多名雇员,在二十六个国家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
随着广告业务的扩大,广告公司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它要聘请各方面的专家。大的广告公司设有编辑、写作、美工、法律事务、与报刊电台联系、财务、行政管理等许多部门。不少广告公司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除了研究改进广告和市场情况外,还有心理学家研究顾客的心理,以投顾客所好。这样,广告逐步取代商品的价格或质量成了市场上竞争的第一因素。
日益增多的广告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广告刺激人们对商品的需要,反过来又刺激生产,也造成许多浪费。有人说:“广告公司操纵和控制人们的动机和愿望,使人们对以前不知道甚至不想买的商品产生需要。”还有人评论:“广告把人们不需要也不想买的东西硬卖给他们……广告把一律化强加给人民。广告使毫无意义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激增。广告使物价上涨。广告是虚伪的,把人们引入歧途。绝大多数广告是不诚实的。”
一九一六年,美国成立了全国消费者协会。不久各国相继成立了各种消费者组织。这些组织的宗旨是为了对付言过其实的广告,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美国全国消费者协会曾根据广告对许多产品进行分析检查,并将结果公开发表,有时则在报刊上登“反广告”。资本主义国家里,为广告而打官司的事层出不穷。四十年代初,因广告说谎而引起的案件,曾导致美国联邦商会的垮台。
有时,广告还被用于政治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就曾利用广告进行战争动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专门成立了战争广告委员会,帮助政府就征兵、发行战争公债、募捐物资等进行宣传。
一九一八年,美国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威尔·黑斯,雇人为共和党进行广告宣传,开创竞选求助于广告的先例。此后,这种做法为许多人仿效。五十年代后,几乎所有参加各种竞选的人,都专门雇人或通过广告公司进行宣传。
各种群众组织也把广告作为一种斗争手段。美国侵略印度支那战争期间,不少反战组织登过许多反对侵略战争的广告。一九七六年成立的美国“当前危险委员会”,登过广告揭露美苏争霸世界,会导致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美国许多对华友好人士在几家大报上登过整版的广告,呼吁美国政府同我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广告在向群众宣传方面确实起过一定的作用。
由于广告追求新颖和吸引人的效果,它所用的文字往往很简炼、生动,对日常语言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少广告的文字或者商标的名称已成为日常生活语言的一部分。广告也从一个角度反映生产技术发展的动态和趋向。因此,我们应该对外国的广告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作为商品介绍,扩大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如何发挥广告和商标的作用,国外在这方面的有些经验还是我们可以借鉴的。(附图片)
上面这幅广告是十八世纪殖民主义者贩卖黑奴罪恶勾当的佐证。
广告内容是:
“一七六九年七月二十四日查尔顿
下月三日 星期四 将拍卖九十四个年轻健康的黑奴
成年男子三十九人 男孩十五人
成年女子二十四人 女孩十六人
由戴维和约翰·狄斯公司刚从塞拉利昂运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