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加强企业管理的几点意见
为了充分发挥现有工业企业的作用,需要狠抓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记者在同一些工厂企业领导干部的接触中,感到有几个问题需要统一认识,注意解决。
企业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
重庆有个工厂从西欧买回专利,投产已十多年,还没有达到设计能力的一半。工艺先进,设备优良,资料齐备,为什么生产一直处于落后状态,长期戴着亏损帽子?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工作没有跟上来,没有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进行科学管理。北京有个大型机械厂,原来生产比较落后,厂里的一些同志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设备太差。后来,这个厂狠抓了企业管理工作,质量提高,成本下降,生产均衡。去年这个厂的八项经济指标都达到国家要求,超过了本厂历史最好水平。上述两个事例说明,管理工作搞不好,有先进技术设备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管理工作抓好了,即使设备差一点,也能出好产品,创好成绩。有人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是有道理的。希望只重技术忽视管理的同志端正认识。
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改善经营管理,要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做扎实细致的工作,不能满足于一般号召,或搞大呼隆。北京清河毛纺织厂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好。这个厂是个有七十多年历史的老厂,产品质量是个老问题。在加强企业管理过程中,他们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帮助下,运用应用数学控制产品质量。例如,对三年中积累的粘涤纶产品的几十万个原始数据,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找出车速、相对湿度和粗纱重量不匀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定量数值,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使产品质量超过了本厂历史最好水平。
加强企业管理就是要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组织好企业的生产活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果。要搞好当前的增产节约运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就得下功夫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向科学管理迈进。
关键是把基础工作搞扎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当前许多企业管理水平低,关键是基础工作薄弱。垒土不夯实,地基不打好,九层之台就建不成;企业基础工作不牢靠,不扎实,管理就会出现混乱,生产就难以搞好。
有的同志埋怨工业体制不完善、不合理,影响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这话有一定道理,但绝不能因此而掩盖企业内部和企业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生产上的弊病。有的企业没有定额管理,原材料浪费惊人;有的企业连作业的传票都没有,任务凭嘴说,数量按堆估,如此等等,这和外部条件又有什么关系呢?
企业的基础工作,包括统计、定额、各种责任制等,都是企业开展经济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统计、核算,离不开原始记录、台帐、票据的科学管理;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就得制订和严格实行工艺、操作、维护、检修等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至于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流动资金定额,以及劳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物资管理制度等,都应逐项建立、健全起来,才能防止和克服混乱现象,保证生产建设的正常进行。班组经济核算是群众参加管理的成功经验,很多勤俭办企业的先进典型,都是从这方面入手作出成绩的。这一经验应当坚持推广,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凡是基础工作搞得好的企业,这两年生产都大有起色。走进北京内燃机总厂,可以看到每台机床都挂着作业指导书,上面规定每道工序的加工技术标准、工艺要求、操作方法。不管是八级老师傅还是二级青工,都必须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这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起了不小的作用。鞍钢第一炼钢厂去年发动全厂工人认真讨论,制订了各个岗位的技术标准,并且开展了技术大练兵,有力地促进了全厂生产水平的提高。这些事例都说明,切切实实地把企业基础工作抓好,把班组建设好,企业生产的优质、高产、低消耗才有保证。
学习外国经验同时珍惜自己的经验
解放初期,我们国家被封锁,同国外经济技术交流少。林彪、“四人帮”横行时,实行愚民政策,使大家对外国的东西不敢碰,不敢摸,确有桃花源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感。现在,与外国交往多了,怎样正确地学习和运用外国的先进经验?旅大市的一位厂长说:“西洋的也好,东亚的也好,各有各的国情,都得‘洋为中用’。学习外国经验,应注意结合我们的实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要集百家之长,加以消化、吸收,变为我们的财富。”
向外国学习,要有点勇气。外国一切先进的、优良的、又适合我们情况的企业管理经验,应当有分析、有目的地学下去。一概排斥,不对;一切照搬,也不对。发达的工业国管理现代化大生产的经验比较丰富,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经验。几十年来,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象民主管理、勤俭办企业、三结合、合理化建议活动、岗位责任制,等等。“鞍钢宪法”、大庆经验,以及工业条例,就是中国式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概括和总结。自己的经验,过去见过效,耳熟、手不生,看得见,摸得着,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总结,逐步系统化、制度化,坚持实行下去。这是我们加强企业管理,办好企业的一个出发点。
不断提高管理干部的水平
对管理干部的培养和提高,是搞好企业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现在,不少企业的管理干部虽然也有一些实践经验,但理论底子薄,技术知识差。特别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有些干部不但多年没有长进,反而业务生疏了。辽宁省一个市的工业局对二十几名厂长进行过一次考试,平均分数三十分,最优者五十二分,最低者十四分。有的厂长连八项经济指标都回答不完全。重庆市机械局所属五十多个工厂的劳动管理部门,有一半干部不懂得定额管理。由此可见,提高干部的管理水平是项迫切任务。
从长远来说,适应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不断造就又红又专的企业管理干部。这项工作需要加强领导,全面规划。日本经济专家说,在日本,培养人材,被称作人的“能力开发”,是资本家在自由竞争中能否生存的重要手段。他们认为,设备能力有限,人的智慧无限。钱和设备容易解决,最难的是人的培养,如不认真培养人,什么事也办不成。
目前,中央有些部和省、市已着手办企业管理训练班,轮训经济工作领导干部。南京市准备组织本地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编选教材,分批分期轮训各企业的管理干部。上海江南造船厂在有关单位支持下,编印了一些教材,举办了企业管理短期训练班。这些做法都应提倡。中央、地方的有关部门,有条件的企业,都可以分门别类搞短期轮训,或请大专院校代为培训,大专院校的业余大学、函授大学、电视大学,都可以增设企业管理科目,举办广播讲座等。这会给广大企业管理干部创造多种多样的学习条件。
有些同志还提出,随着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培养经济管理人材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应加强。据了解,日本全国有名的四十几所大学,都设有工商管理、经济管理系科。我国培养经济管理干部的院校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基础本来就很薄弱,林彪、“四人帮”又给砍了个一光二净。这两年,经济管理院系有些恢复了,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还需要建立新的科系。
本报记者
齐志文


第2版()
专栏:

傲霜不凋的“银花”
——访全国植棉老模范张秋香
谷雨前后,正值陕西关中平原播种棉花的大好时节,我们去渭南县双王公社八里店大队,访问了全国著名植棉模范张秋香。
在这里,不论是熟悉张秋香的干部,还是远近植棉组的成员,甚至连一些曾经反对过她的同志,无不赞佩她那人老志不衰的劲头。大家说,秋香婆婆虽然年逾七旬,精神仍然不减当年。有人把她比作一朵永不凋谢的“银花”,在新的长征中迎风怒放。
早在五十年代,张秋香就成为全国著名的植棉能手,她的植棉经验和先进事迹广为传播。二十多年来,张秋香和植棉组同志作务的棉田,棉花单产一直保持着高产稳产水平。她曾先后当选为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科协委员。
人们爱戴这位老模范,更赞扬她坚决和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作斗争,坚持科学种棉夺高产的事迹。
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老模范张秋香也被打成“假老模”、“政治骗子”,强令她离开植棉组和她精心管理的棉田。张秋香植棉组也被悄悄地解散了。
在那些年月,她看到棉田荒芜或病虫害蔓延,造成连年减产,急得心都要碎了。张秋香清楚地记得,一九五九年初在北京参加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期间,一月二日敬爱的周总理请她作客吃饭、合影留念幸福情景。她向周总理汇报了植棉组的生产情况,总理热情地鼓励她们继续努力,为革命务好棉,作出新贡献。并且在大会纪念册上,为她亲笔题词:“祝你工作胜利!”想到这些,张秋香浑身充满了勇气和力量。她牢记周总理的嘱托,坚持斗争不动摇。不让进试验田,她就到大田里务棉花,甚至在“学习班交待问题”的间隙,她也要到棉田里去劳动。不给记工分,她还是照样干。队里搞不成试验,她把在路边拣到的棉籽种在后院内,观察它的生长过程。试验田的人收工回家了,她利用这个机会常常跑去看棉花,把观察到的情况牢牢记在心里。在谈到这些情况时,张秋香告诉记者,当时她就认定不让她搞棉花试验,绝不是党的政策,总有一天她会重返战斗岗位的。
在国务院召开的一次棉花会议上,周总理听植棉能手唐纯银说,他的作务技术是从陕西张秋香那里学来的,总理当场就问:“学生都来了,老师为什么没有来?”当听说张秋香还没有“解放”时,周总理气愤地反问:“务棉花的老模范,有多大的问题不能‘解放’?!”
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一九六九年九月张秋香被“解放”了。一九七○年,正式恢复了张秋香植棉组。张秋香这株久旱喜逢甘露的不败银花怒放了!她把植棉组的面积,由过去的二十亩,扩大到三十亩,再扩大到五十亩。植棉组的成员,也由过去的十几人,发展到二十人、三十人。张秋香和植棉组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推”、“五步整枝”等栽培技术和管理经验,收到了“伏前桃铺地、伏桃满腰、秋桃盖顶”的良好效果,一九七四年五十亩棉田创造了平均亩产皮棉二百五十斤的高产纪录,其中有十亩平均亩产皮棉二百八十一斤。
粉碎“四人帮”后,张秋香精神振奋,务棉花的心劲更足了。为了尽快挽回被林彪、“四人帮”所造成的损失,迅速把棉花生产搞上去,张秋香注意总结以往的植棉经验,学习本省和外省植棉能手们的先进经验,着手解决棉花落蕾落铃问题。她先后搞了灌水、施肥、喷药、中耕、耕作带等项试验。不论是烈日灼热的盛夏,还是阴雨连绵的深秋,她精心务棉,一丝不苟。经过艰苦努力,张秋香终于摸清了棉花的栽培技术同落蕾落铃的关系,获得了令人信服的效果。
在八里店,人们普遍反映,张秋香传授植棉技术毫无保留,喜欢别人赶上和超过自己。同时她也虚心向一切有经验的人学习。大荔县石槽公社著名的郏拉香植棉组,学习张秋香务棉经验,一九七三年平均亩产皮棉突破三百斤大关,张秋香听了非常高兴。张秋香多次去大荔县向郏拉香取经,两人结成了亲密战友和竞赛对手,互相学习促进,共创棉花高产经验。有一次,她去华县传经,一口气就讲了六个多小时,又到棉田里作具体指导,还把温金花植棉组的火炕育苗经验带了回来,在秋香田里推广,解决了因气温低死苗多的问题。有人对张秋香说,你把啥经验都给人说了,人家赶上了,把咱压倒了,咱咋办?张秋香坦然地说:“咱务棉花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全国都超过了秋香组才好呢!出的人才越多,产量不断提高,给国家的贡献就越大。别人前进了,咱就学,就赶。”
为了夺取今年棉花高产,这位老植棉模范仍象当年那样,一心扑在棉花生产上,带领大家奋战在棉田里。社员们看到她年纪这么大了,都好心地劝她说,以后多指导指导就行了,劳动可以少干一些。也有的同志说,在我们八里店象秋香婆婆这样的年纪,早可以抱孙子享清福了。她笑着说:“那是大家对咱的关心。不劳动哪来的经验?年年种棉花,年年不一般,只有不断实践,才能不断总结出新经验,才能朝前奔呀。”
新华社通讯员 杨树堂 新华社记者 肖德木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荣县落实党的经济政策及时抓好夏收预分工作
分析新情况坚持按劳分配
新华社成都五月二十五日电 四川省荣县认真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及时抓好夏收预分工作,调动广大社员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全县大部分生产队在测产、清工、算帐和社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已经制订了夏收预分方案。县委在龙潭公社进行试点的夏收预分方案表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生产队对国家的贡献、集体积累和个人分配,都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将进一步调动干部和社员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今年的农业生产。
今年,荣县的三十多万亩小麦普遍增产。丰收以后怎么分配?这是全县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人人关心的一件大事。但是,有少数干部对这点认识不足,强调春耕生产忙没有时间抓分配,对预分准备工作放任自流。针对这种情况,中共荣县县委两次召开常委会,认真进行分析研究,一致认为,今年的夏收预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首先,全县的油菜和小麦等夏收作物都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产,同时国家提高了粮食、油料等十多种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使社队总收入比去年普遍增加,为搞好预分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去冬以来,不少生产队实行了包工到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的制度,使按劳分配部分的比例有所扩大,少数劳动力弱的农户同劳动力强的农户,在收入和生活上的差距将会增大;第三,干旱造成了各社队增产幅度的不平衡,部分受旱严重的社队生产资金周转困难较大。另外,个别社队还没有完全摆脱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影响,在分配问题上仍有平均主义现象,严重挫伤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因此,认真抓好今年的夏收预分是当前落实党的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县委决定,通过夏收预分,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一次爱国家爱集体和按劳分配的教育,让农民充分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他们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抓好夏收预分工作,由县委正副书记挂帅,切实加强领导。早在三月中旬,县委就派出大批调查组深入到十七个公社的五十多个不同类型的生产队进行调查摸底;同时,邀请全县有代表性的十个重点大队的会计人员,座谈今年夏收预分问题。四月上旬,主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带领工作组,到龙潭公社的中坝、幸福两个大队,进行预分试点;取得经验后,立即在全县的夏收预分会上推广。
荣县在夏收预分中,既坚持按劳分配,不搞平均主义,又照顾老弱病残者的生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又特别注意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保证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社员户增加收入。


第2版()
专栏:

填井和打井的故事
代各庄大队干部坚决落实政策,有错就改
最近,河北省迁西县新集公社代各庄大队传开了一个填井和打井的故事,反映了政策落实前后,社员的不满与欢乐的情绪。
一九七五年春节,贫农社员马世华为了吃水方便和给自家的自留园地浇水,在自己屋后打了一眼水井。正当马世华高兴的时候,一位大队干部气冲冲赶来指责说这是搞“资本主义”,并下令立即把井填平。如果自己不动手,大队就要组织民兵动手,马世华气愤地说:“这不是对我们贫下中农实行专政吗?!”那位干部反驳说:“我们平的不是井,而是填资本主义坑!”马世华怎么也想不通,不忍心把井毁掉。第二天大队竟组织民兵把井填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象一阵春风,吹暖了人们的心。正在县里参加三级干部会议的新集公社党委副书记、代各庄大队党支部书记马树山想,中央文件上规定,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应该受到国家保护,而自己却参与了填马世华的井,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觉得,作为党的干部,必须执行党的指示,应该带头把过去自己做错的事纠正过来。回村后,他立即召开了党支委会议,讨论这个问题。一时大家议论纷纷,马树山组织大家反复学习党的三中全会公报和有关文件,澄清模糊认识,摆几年来割“资本主义尾巴”带来的危害。马树山说:“过去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错误地认为‘穷’了革命,‘富’了变修,唯恐社员经营好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大批所谓‘资本主义’,实际是砍了‘社会主义’,专了农民的政”。副书记马振明说:“落实对一个人的政策,调动一大片人的积极性,世华的井是我们填的,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进行纠正。这不会丢面子,而是坚决落实政策,提高党组织的威信。”党支部在全村社员大会上公开为马世华平反,并说明马世华打井是正当的,应该受到保护和支持。过去一切诬蔑不实之词一律推倒。当场向马世华一家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三月六日,党支部书记马树山带人为马世华重新打了井。
党支部这一举动,震动了全村,十五个生产队,队队都采取了具体措施,确保社员种好自留地,搞好正当的家庭副业。
新华社通讯员 吴殿太 刘永江


第2版()
专栏:

四川省宜宾县喜捷会社下食堂大队高速度发展农业,成绩显著,宜宾县委和县革委会奖给这个大队电视机一部。
新华社记者 吴祖政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