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加强劳动保护 搞好安全生产
本报评论员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交通、基本建设战线广大职工,在增产节约运动中,认真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取得了成绩,一季度各种事故下降幅度之大是多年来少有的。但是,少数地区和部门的安全生产情况仍然不够好,职工伤亡事故屡屡发生。一些企业尘毒危害没有控制住,矽肺病和职业中毒还有上升趋势。不少地方“三废”污染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
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指示,要求各地区、各单位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劳动保护。不少部门和地方认真抓紧了这项工作。但是,有些部门和单位只是在会上讲讲,嘴上说说,没有认真采取有效措施。少数单位的领导人,对工人的安全、健康漠不关心,对不好的劳动条件熟视无睹,既不采取发生事故的防范措施,事故发生后又不认真检查原因,严肃处理,以致同类事故重复发生。事实证明,大量的伤亡事故并不是由于技术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引起的,主要是由于工作上严重不负责任造成的。个别部门重大伤亡事故不断重复发生,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情况的好坏,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是国家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同实现四个现代化是紧密相连的。加强劳动保护工作,搞好安全生产,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是社会主义企业的根本原则。不断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防止事故和职业病,搞好安全生产,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这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
工业交通部门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认真倾听职工群众意见,一经发现问题,就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劳动条件,防止伤亡事故。要坚决杜绝煤炭部门特别是地方小煤矿的重大瓦斯爆炸事故,以及杜绝交通、铁道等部门的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尽快把伤亡事故降到本部门历史上最低的水平。开展安全卫生检查,是劳动保护工作走群众路线的一条基本经验,应该坚持下去。在检查中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发动群众查隐患,提措施,搞革新,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更不要因检查而劳民伤财。对一些切实可行的技术、安全措施,马上可以办的,要抓紧办,经过努力可以办的,要督促办,暂时办不到的,要做出规划,逐步解决。要争取在今后两、三年内,集中力量基本解决矽尘和铅、苯、汞等对职工的危害,然后进一步解决常见的尘毒危害问题。各有关部门对改善劳动条件要给予必要的经费和物资保证。要大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有关地区和部门对那些严重危害职工健康又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作业,必须制订措施,限期解决。不能解决的企业,应坚决停产或转产。
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法规,迅速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做到职责明确,赏罚严明。据了解,很多事故是因为无章可循、有章不循或者瞎指挥、违章作业造成的。我们必须强调遵守安全制度的严肃性。过去,出了事故只是国家花钱善后和处分当事者,很少追查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人的责任。今后,一个企业单位发生了重大伤亡责任事故,首先要追查厂长、党委书记的责任。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事故多,伤亡严重,要追查部门和地区领导人的责任。各部门、各地区要抓住典型事故,大张旗鼓地进行处理,以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安全、防尘防毒做得好的,要表扬和奖励。
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矿企业和革新、挖潜的工程项目,必须有保证安全生产和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设施,而且一定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不得削减。正在建设的项目,没有采取相应设施的,一律要补上。劳动、卫生和环境保护部门要参加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凡不符合安全、卫生规定的,不准施工和投产。对有尘毒危害的工厂要进行必要的整顿,把治理尘毒危害作为企业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基本做到消除尘毒危害。随着现代化生产建设的发展,将不断出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给劳动保护带来许多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各级领导必须对劳动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加以足够的重视。
劳动保护工作关系到广大职工群众的安全和健康。各级领导要把这一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扎扎实实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努力为增产节约运动的持续开展创造安全、卫生的良好条件。


第2版()
专栏:

坚持开展安全防尘工作 保护职工身体健康
下垄钨矿二十一年没有发现矽肺病
本报讯 江西下垄钨矿是一个开采了五十多年的中型矿山。一九五八年以来进矿的职工,年年进行胸片检查,至今没有发现矽肺病患者。
下垄钨矿所属几个矿区岩中二氧化矽含量高达百分之五十八到九十七,矽尘危害很严重,特别是一九五六年以前采用干式凿岩,粉尘浓度每立方米高达几百甚至上千毫克,矽肺病人不断增加,有些矽肺病人死亡。为了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一九五八年以来,矿领导发动职工群众,采取综合防尘措施,坚持不懈地跟矽尘危害作斗争,使粉尘浓度大大下降,近五年来,粉尘合格率一直巩固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控制了矽尘危害,激发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全矿连续二十年完成国家计划。冶金部和国家劳动总局分别授予下垄钨矿“通风防尘红旗”和“矿山防尘标兵”的光荣称号。
下垄矿消除矽尘危害的主要经验是:
矿领导始终坚持抓防尘工作。矿领导始终坚持把防尘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他们反复学习毛主席亲自批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的通知》和周总理关于解决矽尘危害的指示,进一步提高了对解决职工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问题的认识。“四害”横行的一九七六年,矿领导仍然顶着“四人帮”的强大压力,反复强调加强企业管理,两次重申“粉尘浓度每立方米超过二毫克不准作业”,同时坚持开展安全防尘工作。二十年来,下垄钨矿领导班子主要成员虽然换了几次,但重视安全防尘工作的传统却始终未丢。矿里至今坚持定期研究生产和安全防尘工作的例会制度,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处理重大问题。
依靠群众做好防尘工作。一是依靠群众大搞技术革新,攻克防尘难关。矿山先后搞了四次突击防尘工作,解决了用水降尘、提高凿岩降尘效果以及全面提高各项防尘措施等重大技术问题。二是依靠群众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三是依靠群众做好防尘日常管理工作。从一九六二年以来,各班组都设立了不脱产的群众安全防尘员。
总结出“减”、“降”、“排”、“护”的一套防尘技术。“减”,主要是从改革生产工艺、改进生产工具和操作方法着手,尽量减少粉尘。“降”,就是采取喷雾洒水等方法,使已经产生的粉尘及时就地沉降下来。“排”,就是采取通风换气的办法,把新鲜空气送至工作面,使水难以浸湿的细微粉尘连同废气一起排出地面。“护”,就是采取配戴专用防尘口罩等办法,加强个人防护。为了把好粉尘进入人体的最后一道关卡,他们还坚持不戴口罩不准进窿,坚持除井下食堂外,不准在窿内抽烟、吃饭的制度,解决了“病从口入”的问题。


第2版()
专栏:

陈荣谟创造花生高产新栽培技术
据新华社合肥电 新华社记者田文喜报道:安徽省全椒县古河区农林站技术员陈荣谟,经过多年的科学试验,创造出适用于我国淮河以南地区夺取花生高产的一项新的栽培技术——“条播壅针”。
“条播壅针”法,就是密植条播,在苗期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在盛花期壅针培土,使第一对、第二对侧枝上的果针能大量及时地扎进土壤中。陈荣谟用这一方法种的花生试验田,连续三年获得平均亩产六百三十斤到八百四十九斤的高产,比同年当地老法种植花生增产两倍到三倍。一九七五年以来,这项新的栽培技术在滁县和六安地区的一些社队大面积推广,都获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去年,六安地区的六安、肥西、寿县和霍丘等县第一次采用“条播壅针”法种的八百七十一点四亩花生,平均亩产达到六百斤左右,比当地老法增产一点七倍以上。
“条播壅针”新技术是陈荣谟在山东省“清棵蹲苗”高产经验的启示下,根据淮河以南地区的气候、土质和种植特点,因地制宜地试验研究而创造出来的。“清棵蹲苗”法,根据黄河以北地区干燥少雨,土质松散,花生需要深播的特点,在花生全苗后,扒土清棵,使第一对侧枝顺利地伸出地面,解决花生因深播而第一对侧枝不能发挥结果优势的矛盾,从而夺取花生高产。陈荣谟经过多次调查和试验,发现淮河以南地区同山东差别较大。这里气候温和、年降雨量多,土壤为粘土,易板结,花生播种深度只一寸左右,而且出苗快,第一对侧枝容易露出地面。因此不仅不需要扒土清棵,相反,应当在苗期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在盛花期壅针培土,为果针及时大量地入土创造良好的外因条件。这样就逐步形成了“条播壅针”的栽培技术。


第2版()
专栏:

王文虎培育早熟高产棉花新品种
山东省昌邑县流河公社郝家屯大队社员王文虎和科研小组其他成员一起,经过十多年努力,培育了早熟高产的棉花新品种和耐粗饲料、长肉快的毛猪新品种,成为一名育种能手。这个出身于富农家庭的青年受到全大队社员的赞扬。
一九六四年秋,王文虎从寿光一中毕业回乡后,不久就担任了第二生产队的副队长和棉花技术员。郝家屯棉花产量低而不稳。在实践中王文虎发现本队棉花低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种子不好。他在党支部的支持下,从选育良种着手搞实验。他和伙伴们晨不怕凉露湿衣,午不怕烈日曝晒,整日出没在棉田中。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有的人说王文虎是“黑五类”,下令不准王文虎搞科研。明着不让搞,王文虎就暗地里继续搞,终于从几千株棉花中选出一号棉种。可是,当他们把一号种子种在二亩试验田中繁育时,由于施肥过多,烧坏了棉种,二亩地只出了几百株棉苗。这时,有人说王文虎“胎里坏”,并要把种子田翻掉,让科研队“关门”。听到这些,王文虎的爱人劝他说:“你别没黑没白的傻干啦,闯了祸,你和人家不一样。”王文虎却说:“我出身和贫下中农不一样,可我走的路和贫下中农一个样,我搞试验为集体,没有错。”他将稀稀拉拉的棉苗移在二分地里,秋后得了五十斤种子,第二年种在七亩棉田中,充分显示出了增产性能。这种新品种苗期粗壮,果枝短,株型紧凑,开花早,结铃多而集中,早熟,丰产。在同样水肥、管理条件下,新棉种亩产皮棉一百六十斤,一九七二年郝家屯大队全部种上新棉种,棉花单产猛增到一百五十一斤。
王文虎积极参加地区“昌潍白猪”的育种工作。他把铺盖一卷,搬到了饲养室,为培养新猪种,他在饲养室里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九七六年,终于用哈白猪与黑色本地猪杂交,育出了耐粗饲料、生长快、抗病力强的“昌潍白猪”。这种猪用甘薯干作饲料喂养,六个月能长到一百二十斤,十二个月长到二百七十九斤。(据新华社)(附图片)
知识青年王长江(左)八年如一日,坚持在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区进行“南茶北移”试种获得成功,在全省科学大会上,荣获“先进科学工作者”称号。
新华社记者 朱广智摄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迅速发展向日葵生产
向日葵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油料作物,含油率一般为百分之三十左右,油用种达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出油率百分之四十左右,高于大豆二到三倍。油质很好,其主要成分是油酸和亚油酸。
向日葵油是半干性油,油色澄清透明,油味清香适口,耐贮不易腐,食用价值很高。同时,由于其理化性质好,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向日葵对风土条件的适应性极为广泛,对栽培条件的要求伸展性很强。在肥沃的土地上,可以获得亩产四百到六百斤的高额产量;在盐碱瘠薄的土地上仍能亩产百斤以上。新开垦的轻碱地经过种植一、二年向日葵后,便能种植其它作物,成为开垦盐碱荒地的先锋作物。因此它是我国目前栽培的油料作物中最经济、最有广泛发展前途的油料作物。
建国前我国向日葵发展迟缓,当时除了在东北、新疆和河北部分地区有少量成片种植外,多数只在宅旁、园田边地种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发展向日葵生产非常重视,栽培面积逐渐扩大,特别是自一九五六年由国外引入许多油用向日葵品种以后,发展更加迅速。吉林省长岭县一九七六年由解放初期的零星种植发展到二十六万亩,总产达到四千万斤,向国家交售向日葵籽三千八百万斤,人均交售食油十九斤七两。
但全国的向日葵生产规模仍然不大,离人民的需要相差很远。如果黄河以北的干旱盐碱地区和其他各向日葵主产区,象长岭县那样发展向日葵生产,一九八○年全国向日葵种植面积可扩大到现在的两倍,亩产提高半倍,出油率按百分之三十五计算,全国人均食油将提高半斤以上。
为了使向日葵生产有个迅速发展,希望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议农业部组织向日葵生产基地考察组,对东北西部、内蒙古和宁夏河套,新疆、山西、河北、山东和江苏北部等地区的向日葵产区进行全面考察,以便在此基础上制订规划和建设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向日葵生产。
二、要认真研究调整和落实好有关的经济政策。目前向日葵生产虽然列入国民经济计划,但有的地方收购向日葵籽,还是不顶征购油脂指标,影响向日葵生产。国家收购不分油用种和食用种,不看出仁率和出油率的高低,等级相同,价格一样。长期存在的验质标准和收购价格不合理的问题,没有引起粮食部门的重视,始终得不到解决。超购部分返油、返饼的奖励政策不落实、全国收购系统不统一、收购价格不一致等问题,都要认真解决。
三、积极推广皮壳率低、出油率高的油用向日葵品种。建议目前要因地制宜地推广“先进工作者”、“白葵三号”品种。同时选出适于当地生产的新品种供生产应用。
四、现行的科研协作组的组织形式已不适应当前全面开展向日葵科研工作。建议在适当的地方建立向日葵科研中心。
吉林省白城地区农科所 刘学文


第2版()
专栏:来信

贵州铝厂一分厂的劳动条件必须改变编辑同志:
贵州铝厂一分厂不执行国家关于劳动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规定,自行投产后,矽尘危害十分严重。
去年三月,这个厂试产,经测定,原料准备车间矽尘浓度最高为每立方米三千五百八十九毫克,最低为八百三十二点四毫克,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几百倍到上千倍。生产流程基本是敞开式的落后工艺,劳动条件恶劣,问题十分严重。为此,市劳动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于同年五、六月两次发文,要贵州铝厂积极采取措施,消除矽尘危害。并一再指出,在未采取应有的措施把矽尘浓度降到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以前,不同意一分厂原料准备车间投产。
然而,去年七月十八日,这样一个矽尘危害和污染严重的工厂,竟然自行投产了。
投产以后,工人们的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有的工人经常流鼻血,有的工人被粉尘憋得喘不过气来,经常恶心呕吐。群众意见很大。
这个厂还严重污染了环境,投产不到三个月,就有大片农田受到危害,一公里的河床被淤平,影响农田灌溉。生产队告状到省里,工厂一次赔偿三万元。
省革委会一位负责同志在安全生产电话会议上批评了这个厂,要他们限期解决矽尘危害问题。今年二月,国家劳动总局派专人前往该厂调查,要该厂迅速采取措施限期解决。贵铝一分厂和负责该厂工程设计的贵阳铝镁设计院都表示接受批评,采取措施尽快解决。可是,今年四月十二日,省、市劳动、卫生、冶金等部门根据国家劳动总局的几次电话要求,对这个厂进行检查时发现,该厂除了试验以石灰乳液管道输送代替干式皮带输送、开始浇灌高压静电除尘器基础外,生产现场粉尘严重情况并未改善,工人仍然在粉尘危害严重的条件下进行生产。
为了切实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健康,我强烈呼吁:有关部门要采取断然措施,令该厂限期整顿,正式验收合格后再投产。
贵州省劳动局 穆起光


第2版()
专栏:

要十分珍惜煤炭资源
——山西省一些煤矿忽视煤炭回收工作
记者在“煤炭之乡”山西省采访,发现一些重点煤矿不注意煤炭回收工作,丢煤现象严重,这是值得注意的严重问题。
去年,全省八个重点矿务局平均总回收率(实际采出煤量与可采煤量的比例)为百分之七十点八七,比国家规定的薄、中、厚煤层平均回收率百分之八十的标准,低百分之九点一三,多丢失煤炭资源四百九十七万多吨,相当晋城、霍县两个矿务局一年多的产量。如果把采煤技术还很落后的地(市)、县、社、大队开办的小煤矿算在一起,回收率更低。
造成煤炭资源严重丢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领导部门和煤矿重产量、轻回收,只讲当前。有人认为“山西不缺煤炭资源,丢一点不算啥”,“现在煤炭生产要发展、要大上,把产量搞上去是主要的”。他们把产量视为“硬指标”,而把回收率看作可有可无的“软指标”。只要产量上去了,不管回收率是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都评为先进。大同矿务局产量在全国占第一位,近几年来,煤炭回收率一直徘徊在百分之六十四到六十八之间,比国家规定的标准低百分之十六到十二,每年多给国家损失煤炭资源三百四十多万吨,但仍然被评为大庆式企业。更有甚者,有的煤矿片面追求产量,采厚弃薄(开采厚煤层,丢弃薄煤层),“吃肥丢瘦”,丢顶拉底;有的违反国家技术政策,不经省煤炭管理局的批准,将一些边角煤、薄煤层和应该回收的煤柱自行丢弃。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八个重点矿务局近几年来共丢资源二千六百七十四万多吨。一个从事煤炭生产多年的老工程师痛心地说:只讲产量不讲回收,这是败家子作风。
落后的不合理的采煤方法是造成煤炭资源严重丢失的又一个原因。据统计,在全省八个重点矿务局累计煤炭资源的总丢失量中,与采煤方法有关的就达百分之五十左右。目前,国外和我国许多煤矿都采用较先进的长壁式和长壁分层采煤法。这种采煤方法,工作面单产高,丢煤少,回收率高。由于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大同矿务局到去年年底,一百三十一个使用工作面中就有五十四个是采用落后的刀柱式采煤方法,其中还有十八个工作面由长壁式倒退回刀柱式。去年,全局刀柱式采区回收率仅为百分之六十三点九八,比国家规定的标准低百分之十六点零二,多丢失煤炭资源三百一十九万吨。许多煤矿工作者深切感到,不改进落后的采煤方法,就不能大幅度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
另外,对水体、铁路、建筑物下面煤层开采的科学试验工作没有很好开展起来。仅潞安矿务局五阳矿的漳河和村庄下就压着三号煤层储量五千五百万吨之多。如果这项科学试验取得成功,将解放大批资源。
煤炭是工业的“粮食”,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早采取有力措施,把煤炭资源回收工作赶快抓上来。
本报记者 曹文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