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地方报刊评论摘要

挖潜革新 增产节约
增产节约非搞不可
应当指出,目前在我们省的经济工作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在一些同志的思想上也滋长了讲求排场、追求享受的资产阶级思想,花钱不讲核算,大手大脚。有的企业管理不善,经济效果很差,燃料、电力、原材料浪费十分惊人。有的企业产品质次价高,品种几十年“一贯制”,造成积压滞销。有的工矿长期不能建成投产,或者产品方向定不下来,大批劳力没有事干,坐吃社会主义。一些管理机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开支浩繁。还有一些单位,不问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果如何,滥发奖金和补贴,甚至一边亏损,吃国家的补贴,一边还在毫无节制地搞什么奖励。上述现象,违背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要求,同中央历来强调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是不相容的。这就充分说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势在必行,非搞不可。
《青海日报》四月三十日特约评论员文章:《广泛深入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
要继续抓好增产节约运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四项基本原则的学习和教育,认清增产节约运动的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增加生产,厉行节约,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也是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实行工作重点战略转移的迫切任务。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必须继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必须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从外国引进技术,购买设备是必要的,但必须适合我国的国情和财力。一句话,我们要搞的就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天津是老工业基地,潜力很大,只要我们按照党的方针政策,搞好工业的调整、企业的整顿和体制的改革,在挖潜、革新、改造上狠下功夫,大搞增产节约,多增产,多积累,多出口,多创外汇,就一定能够为四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天津日报》四月二十九日社论:《放手发动群众掀起增产节约运动高潮》
搞好企业管理创造更多财富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管理工作中的潜力,确实巨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工作也是一种经济资源。只要认真抓一下管理,马上就能拿到一笔可观的财富。但是,这个经济资源常常不被重视。一谈增产节约和发展生产,一谈挖掘潜力,往往在改造扩建上想得多、下功夫多;而在加强管理上动脑子少,花气力少。改造扩建固然重要,但忽视管理,往往使许多事情欲速不达,难以奏效。由于管理不善,改造扩建的效益也不能充分发挥起来。这些年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我们许多同志抓管理的思想淡薄,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弃之不顾,违反经济规律的东西到处可见,给生产建设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只要我们切实把管理工作加强起来,就可不增投资,不增设备,不增劳动力,不增原料,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来。
《黑龙江日报》四月二十五日社论:《向企业管理要优质低耗高效》
要有主人翁责任感
凡是增产节约有显著成效的企业,虽然办法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有可贵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他们不等不靠,面对现实,立足于现有基础,群策群力,向革新、改造要设备,要材料,要效率。有些企业增产节约成效不大,正是缺乏这种精神。他们一提增加生产,就手心朝上,眼睛向外,一味等、靠、要。他们看不起老企业老设备,把实现四个现代化全寄托在新的基本建设项目上,到处要投资,争项目。他们脱离现实,想完全依靠引进来实现四个现代化。他们对一些不利于发展生产的管理制度,不敢突破旧习惯和旧制度的约束,坐等上级拿出现成的办法和章程。这种消极的无所作为的思想,对于充分挖掘增产节约潜力十分有害,应当迅速改变。
《辽宁日报》五月七日社论:《努力挖掘老企业增产节约潜力》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要给老企业改造让点路
新华社记者
记者最近在工业部门采访,听到不少同志在谈论一个共同的问题:现有企业由于缺少资金进行改造,不能充分发挥潜力,他们热切主张有关方面安排基本建设投资时给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让点路。
建国以来,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建设,我国工业的固定资产增加了二十多倍,现在的基础是相当可观的。利用好这个基础,通过挖潜、革新、改造,充分发挥现有工矿企业的作用,是加快工业发展速度的一条重要途径。石油部门的炼油厂几年来利用大修期间进行技术改造,使原油加工能力比原来增加了一千万吨,花的投资只相当于建设同样能力的新炼油厂所需投资的四分之一,而且一般都是当年见到效果。开滦煤矿和化工、机械等部门一些企业的经验说明,增加同样大的生产能力,对现有企业挖潜、革新、改造,比建新厂既快又省,大约可以少用三分之一的投资和一半的设备。
然而,对于这样合算的事情,多年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我们一再讲革新、改造现有企业的重要性,但在安排计划时却往往把它挤到了一边。
比如化工部门,早在一九七五年就总结了兰州化学工业公司进行挖潜、革新、改造的经验,并提出一九七六年用九千多万元投资搞十四个大中型革新、改造项目的方案。但是这个方案并没有被批准,一九七七年依然是纸上谈兵。一九七八年情况稍好一些,拨款一亿多元,不过这笔钱还不到当年化工基建投资的百分之十。
有的同志对现有企业挖潜、革新、改造的态度,确实象许多同志说的那样:讲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没钱没料,很难纳入计划渠道。有的同志热衷于盖新厂,很少关心现有企业的更新改造,很少帮助解决更新改造所需要的投资和技术设备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反常的情况:现有的工厂企业无力改变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局面,基本建设战线却越来越长,国家有限的资金被大量地耗费在不断增加的“胡子工程”上了。
工厂的折旧费是用来更新设备、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工业发达国家为了搞好设备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固定资产每年的折旧费同固定资产的比率都是比较高的,大体上在百分之十左右。我国工业企业的这种比率平均不到百分之四,相比之下,比例太小了。但就是这为数不多的一点折旧费,从中央部门到省市,还要层层提成,并把其中很大一部分拿去建设新企业。例如一九七八年,中央部门提取企业折旧费二十六亿元,就有二十二亿用来搞基本建设去了。当然在基本建设中有一部分是属于现有企业革新、改造的项目,不过这一部分所占比重是很小的。由于资金少,缺乏更新改造的能力,我们的不少工业企业设备“超期服役”,厂房失修,影响了生产能力的发挥和生产的安全。
有的同志说:你要企业不断挖潜,就要给企业挖潜以必要条件,“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不行的。现有企业是我们进行新长征的根据地,对它们进行革新改造,使之不断发挥潜力,才能为新的基本建设积累更多的资金,提供更多的设备和材料,发展速度才能加快。不少工业部门和企业的同志强烈要求增加改造现有企业的费用,使挖潜、革新、改造的方针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当然,现在进行挖潜、革新、改造也要体现调整的方针。挖潜、革新、改造的重点,应当放在煤炭、石油、电力、运输、邮电、建筑材料这些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上,特别是要放在市场需要和见效快、积累多的轻工纺织上。为了搞好这些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有些工业部门的同志建议从安排国家计划入手,在三个方面采取坚决的措施:
第一,提高企业折旧费的比例。这笔钱一半以上归企业自行支配,集中到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那一部分,要保证用到企业的更新改造上,不能挪作他用。
第二,从每年的国家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企业改造的专项费用。这笔钱由中央部门和地方各级工业部门统一掌握,统筹使用。
第三,改造现有企业所需要的设备、原材料也要纳入国家计划,确保供应。


第2版()
专栏:来信

农村急需防治病虫害机械编辑同志:
长期以来,我们这里使用的多数药械,还是一、二十年前定型的产品,如手摇喷粉器、压缩喷雾器等。即使是这种机械,供应数量也远远不能满足防治病虫害的需要,而且产品质量越来越差。近年来出产的压缩喷雾器,多数衔接部分用塑料代替铜质部件,据说是“以塑料代铜”、“经鉴定合格”。实际上,“以塑料代铜”压缩喷雾器,既不坚固,更谈不上耐用,有的刚买到手就漏水、漏气或部件断裂。不知那些设计师和产品鉴定部门是怎样肯定这样的改革成就的。我们这里,尽管有专人在田间随时修理,还是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喷雾器无法使用。施用剧毒农药时,药械漏水,还危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甚至带来生命威胁。
虫口夺粮,时间就是粮食。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设身处地为农民想一想,赶快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农用药械数量不足和质量低劣的状况!
山东省商河县常庄
公社曹家大队 曹佃训


第2版()
专栏:

为今年“三夏”战斗作好准备
北京郊区抓紧农机具检修工作
编者按:北京市郊区正在抓紧维修农机具,积极为今年“三夏”战斗作好准备。目前他们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外省市生产的一些维修用的关键配件短缺,影响工作的进行。北京市郊区遇到的问题,全国其他省市也存在着。希望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调节各地农机维修配件的需、产、供关系,保证打好今年夏收战役。
本报讯 北京市郊区各社队正在积极维修“三夏”使用的农机具,准备打好麦收战役,夺取夏粮丰收。
去年“三夏”后,郊区各县狠抓了农机库棚建设和机务管理,加强了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机具技术状态比往年好。今年三月份以来,各县又组织力量深入社队普查维修“三夏”农机具,加快了维修进度。截至四月底,拖拉机已修的占应修台数百分之八十左右;其他农机具的完好率,都比往年高。
当前影响检修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外省市生产的部分农机具关键配件短缺。例如,通县、顺义等六个县(区)共有“东方红—28”拖拉机三百五十三台,停车的占百分之十一点三;四季青公社的十一台,停车待件的竟达九台。另外,普遍反映,近几年来,“红旗—100”拖拉机、“东方红—40”拖拉机的配件供应也一直紧张。
维修配件供应问题,只要加强领导,做到需、产、供三方计划衔接,不留缺口,是可以解决的。例如北京市农业机械化服务公司深入社队调查,了解到由本市生产的“三夏”农机具维修配件供应存在问题的共七十五种,就同有关工厂协商安排生产,已基本满足需要。由于计划和物资管理体制的限制,北京自己生产不了那些零配件。所以,这个问题,需要全国统筹安排解决,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抓一抓。


第2版()
专栏:

小蜜蜂“叼”来了两台拖拉机
旦州城大队位于辽宁建平县北部,这里从四月山花椒开花到八月荞麦开花,有将近半年的花期,蜜源比较丰富。群众早就有养蜂习惯。
粉碎“四人帮”以后,大队成立了养蜂场,养蜂一百一十多箱,纯盈利八千多元。
大队蜂场还拿出二百一十匹蜂,扶持生产队和社员个人养蜂。到一九七八年,全大队共养蜂二百一十多箱。这几年光养蜂的纯收入达到三万二千多元,用它购置了六十马力和七十五马力两台拖拉机,架设了四里长的动力线路,买了二十多只细毛羊,还解决了一些农机具和其他生产费用开支。社员们说,如今这日子越过越红火,应该给小蜜蜂记上一大功。
建平县供销社 朱国生
《辽宁日报》记者 郭洗尘


第2版()
专栏:

云南省地县干部深入第一线
帮助落实农村经济政策,推动抗旱春耕
新华社昆明五月九日电 云南省、地、县三级领导干部纷纷深入春耕生产第一线,带领各族社员与严重干旱作斗争,誓夺今年农业丰收。
几十年不遇的干旱,使云南省秋收作物的播种受到很大威胁。为了战胜干旱,省委、省革委会的一些负责同志,于四月初带领九个抗旱工作组,分赴一些旱情严重的地区,组织领导抗旱春耕。接着,由省级机关三百多名干部组成的抗旱工作团,跟地、县两级领导干部带领的抗旱工作队伍也先后深入到抗旱春耕第一线。
各级领导干部下到农村以后,认真组织广大基层干部和社员落实中央有关农业的两个重要文件,用党的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推动抗旱春耕。思茅地委负责同志分别下到所属各县,帮助落实农村经济政策。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在地委负责同志的帮助下,有三百八十个生产队建立了“四定一奖”生产责任制,并经过群众讨论,确定了口粮分配办法。由于执行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社员越干越有劲,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早稻栽插面积比去年有所扩大。
各级领导干部在农村带领各族社员突击抢修一些当前能够受益的水利工程,千方百计增加栽种和保苗用水。同时,抓好玉米、马铃薯等旱地作物的抗旱播种。曲靖地委负责同志到陆良县以后,和县委的负责同志一起,走访群众,调查旱情,察看水源,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在南盘江上筑起九道临时拦江蓄水坝,并新建了三十座抽水站,还大力挖掘了地下水,扩大了春灌面积。昭通地区的玉米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地、县领导干部深入社、队,认真总结了玉米营养钵育苗等经验,通过现场会加以推广,推动了全地区的玉米种植。


第2版()
专栏:

麦乡行
——温县见闻
一场春雨过后,我们访问了河南省温县。这个闻名全国的小麦高产县,以她精工绣饰的图景吸引着来访者:整齐茁壮的麦苗织成绿色的地毯,一直铺向天际;盛开的油菜花,为大地镶上了道道金边;正在田间喷药、拔草的社员们,给春天的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
在这里,记者访问了许多干部和社员,人们都是喜上眉梢,争着对我们说,今年小麦长势普遍好于往年,今后一个月内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小麦有可能获得丰收。
温县夏粮生产一向以小麦为主,播种面积每年都在二十五万亩以上。全县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小麦丰产经验,产量逐年上升。从一九七○年以来,总产量每年递增百分之九,去年平均亩产和总产分别达到七百四十七斤和一亿九千多万斤。因此,素有“小麦之乡”的盛誉。但是,温县人民并不满足现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他们眼界更加开阔了,县委已经下定决心要更上一层楼,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第一年使农业有个良好的开端。这个良好的开端是什么呢?就是争取小麦一季达到八百斤。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县三十万人民已经大干了一个冬春。全县的麦田从整地到播种,犁、刨、耙、耱,施底肥,浇塌墒水,需要十三道工序,小麦越冬、返青,都根据麦苗对水、肥的需要,精心管理。从二十多万亩小麦的良好长势就可以想见,全县社员、干部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劳动。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目前还不到收获季节,但是,在记者所经过的村镇,闲人已经很少见了。青壮劳动力都是起早贪黑,一头扎进麦田里忙个不停。许多老婆婆也组织起来,到托儿所、幼儿园里当保育员。在访问中,我们听到有的人说,现在生产队长好干了,不用敲钟吆喝,社员早早就下地了;有的人却说,现在生产队长不好当,因为社员老缠着要活干。不论好当还是不好当,都说明了党的农村政策调动了社员群众的积极性。徐堡公社有位六十多岁的老大娘,多年不干活了,开春以来,也扛把锄头下地。在岳村公社,最近有个小姑娘同队长吵一架,原因是队长“歧视”她,给她派活少了,她哭着说,你小时候啥都会做吗?这个公社书记说,社员劲头足了,无论啥活都完成得又快又好。全公社一万七千多亩地,过去小麦播种需要半个月,现在四五天就够了;过去浇一遍水,需要十几天,现在最多七天就能灌个饱。
在几天的访问中,温县人民那种你追我赶,争作更大贡献的精神,随处可见。去年,全县已经有三分之一的社队小麦平均亩产超过了八百斤,但是,他们都在暗暗使劲,向九百斤、一千斤的目标进军;一些差一些的社队,更是不甘落后,正千方百计赶先进。这个县的招贤公社,去年粮食平均亩产超过一千斤,其中小麦亩产七百多斤,应该说不算低了,但是,在全县十三个公社中却是倒数第一。这个公社的干部、社员早就憋着一股劲,要力争上游,摘掉“落后帽子”。我们来这个公社时,正赶上召开全公社的生产队长、大队支部书记会议,检查农村经济政策落实的情况。公社党委书记定期进行检查农村各项政策落实的情况,表扬好的,批评差的,进一步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他们还多次召开会议,找差距,查原因,制订措施,把生产促上去。在去冬今春,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修地下渠道四十公里,新建提灌站十多处,新平整土地三千亩,全公社一万九千亩耕地实现了水利化,土地园林化,同时大抓养猪积肥,每户养猪三头,积肥量大大增加,每亩地的施肥量由过去的四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七立方米。在这里,我们看到田里的小麦和其它公社的小麦长势没有两样,颜色乌青、生长均衡,没有发黄地块,每亩小麦头数都在四十万株左右。内行人说,这种长势,每亩打八百斤有把握。当我们询问公社党委书记刘喜旺,是否同意这个估计时,他笑而不答,过一阵才说,还得留有余地,因为我们是后进社呀。
温县的小麦能高产,科学种田是很重要的原因。县农办的一位同志告诉我们,全县四级科研网发挥着农业生产的参谋作用,三千多名农业科研人员活跃在一千五百个生产队里,从种子选育,到土壤化验,都在进行着广泛的科学实验。在赵堡公社,我们参观了一个土壤化验中心,化验员侯小英给我们介绍他们的成绩。在这个小小的化验室里,有着全公社三万多亩耕地的全部档案,每个地块的氮、磷、钾等成份的含量,他们都一清二楚,什么时候施肥、浇水,施什么肥,浇多少水,社队领导都听他们的“指挥”。现在全县已经建起了四个中心化验站,为全县三十多万亩耕地诊断“病情”,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依据。目前,在温县,施肥、浇水,都严格地按照科学办事,过去那种大肥、大水、大播量的状况已经改变了,化肥由过去的二百斤、三百斤下降到一百多斤;麦田浇水也由过去的五六遍减少到三四遍;下种量也普遍从二十多斤降到十斤左右。科学种田的初步实现,有效地促进了小麦的高产稳产,每斤小麦的成本也由过去的一角下降到现在的四分、五分。一些先进的公社,如岳村等公社,
已经下降到二分三厘。目前,这个“高、稳、低”的经验已在全县推广开来。访问结束了,我们的脑际一直浮现着温县人民为夺取小麦丰收所表现出来的先进事迹,相信温县人民一定能够实现小麦一季过“长江”的誓言。
新华社记者 朱波 周国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