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4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黑格就北约成立三十周年发表文章强调
必须认真对付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冒险行动
北约秘书长伦斯指出苏联扩张主义意在全世界
新华社布鲁塞尔四月四日电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盟军最高司令亚历山大·黑格为纪念这个组织成立三十周年,四月四日在比利时《晚报》上发表文章指出,如果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不适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苏联军事力量的不断加强就会严重影响西方国家的威慑能力。
黑格在这篇文章中说,“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密切地注视着苏联在东欧的军事力量的不断加强而引起的令人担忧的后果。”
黑格说,“但是,(北大西洋)联盟各国还必须意识到,正在出现除了关于中欧力量平衡的历来的担忧以外的种种危险。我们面临的这一时代主要将有两种危险。”
黑格说,“首先,联盟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加强它的东南翼。尽管在去年已经作了可喜的努力,特别是取消了美国对土耳其的武器供应的禁令,但是在这一敏感地区,仍旧存在着一系列根深蒂固的困难。”
他说,“威胁着西方国家的第二个更广泛的挑衅,在于必需关心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地区范围以外发生的事情同联盟本身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说,“我们西方不能闭起眼睛,看不到由于我们对苏联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冒险的和非法的伎俩麻木不仁。所带来的即使是短时期的后果。因为苏联这些伎俩威胁着我们的原料、特别是能源的供应来源;使苏联人进驻一系列基地,而这些基地可以用来威胁我们贸易的生命攸关的交通线;这将促使甚至象沙特阿拉伯那样的传统友好的第三世界国家改变态度,来讨好它们认为是未来的胜利者,最后会根本改变苏联活动的规模。”
黑格说,“面对由于已影响到战略平衡的有关改变而出现的紧急情况,我得出结论,西方有必要采取更一致的步调,来抑制苏联的世界计划,这要求西方国家采取更协调的区域性的行动方针,把西方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手段融为一体纳入全球性的整体战略中。”
新华社布鲁塞尔四月五日电 据此间报纸报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秘书长伦斯昨天说:“我们仍然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苏联的扩张主义意图,不仅是在欧洲,而且是在全世界。”
伦斯是昨天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举行的纪念它成立三十周年的仪式上这样说的。
伦斯还说,北约成立三十年来,已经成为维护西方世界稳定的最重要的工具。“我毫不怀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将仍然是这样。”
参加纪念仪式的北约成员国的代表在讲话中强调必须在盟国之间保持磋商和对话。
北大西洋公约是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在华盛顿签署的。


第6版()
专栏:

老沙皇:乖乖,比我当年阔气多了!
钦 哲


第6版()
专栏:

哈利勒总理说巴格达会议决议无效
埃及国防部长阿里宣布开放西奈
新华社开罗四月五日电 据本地报纸今天报道,埃及总理哈利勒宣布,埃及绝不向巴格达会议通过的决议屈服。
哈利勒的声明是在四月四日深夜埃及内阁批准埃以和约之后发表的。
哈利勒说,埃及既不退出阿拉伯联盟,也不允许其总部迁出开罗。我们强调我们在阿盟中的存在,就象我们强调阿拉伯团结一样。
埃及总理指出,埃及的政策是清楚的并且已在政府的各项声明中宣布过的。根据埃及政府的观点,巴格达会议通过的决议和建议是非法的、无效的。
新华社北京四月五日电开罗消息:埃及国防和军工部长卡迈勒·哈桑·阿里宣布,埃及今天将西奈的道路和村庄向民用交通开放。
据埃及报纸报道,阿里部长说,自一九六七年中东战争以来,在西奈沿着主要道路旅行并进入居民区而不需要军方的许可,这还是第一次。
这项决定立刻生效。它是在签署和平条约之后朝着西奈“居民生活正常化”迈出的第一步。
埃及报纸还说,民警将从军方手中接管西奈的乡村和城市,民政当局将恢复对公共设施的控制。


第6版()
专栏:

埃及逮捕苏联驻埃使馆副武官
新华社开罗四月四日电 据这里的一位可靠人士今天说,埃及政府在地中海南岸的马特鲁逮捕了苏联驻开罗大使馆的副武官,因为他在埃及从事间谍活动。
早些时候,苏联大使馆武官曾被埃及政府拘留并作为不受欢迎的人驱逐出境。


第6版()
专栏:

乌干达恩德培机场被攻占
新华社北京四月五日电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坦桑尼亚部队和乌干达的反阿明部队今天攻占了乌干达的恩德培国际机场,正准备攻占首都坎帕拉。
法新社今天报道说:五日清晨一时到六时,自动炮火和爆炸声震撼了坎帕拉的南郊和西郊。忠于阿明总统的乌干达部队和利比亚的部队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坎帕拉。
据报道,坦桑尼亚部队和反阿明的乌干达部队四日已开到坎帕拉的边缘地区,那里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在战斗打响之前,数百名利比亚军队已撤出坎帕拉。数以千计的居民在过去几天中也已逃出这个城市。留下的居民说,坎帕拉出现了“可怕的平静”,实际上成了一座“鬼城”。这个城市的居民几天都得不到食物了。
新成立的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的发言人在几次谈话中说,他们是在发起最后进攻之前给老百姓撤出坎帕拉的时间。
有消息说,乌干达总统阿明去向不明。


第6版()
专栏:布鲁塞尔通讯

北约面临新的考验
新华社记者 陆亨俊
在布鲁塞尔市的东北角,有一片占地数十公顷的建筑群,门口飘扬着十五面国旗。这就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的所在地。自从一九六六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机构以后,北约总部就从法国迁到了比利时。
北约是在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成立的。三十年来,国际形势经历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过程,欧洲大陆也是风云幻变。苏联由社会主义国家蜕变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它在欧洲和欧洲侧翼的咄咄逼人的扩张,已成为西欧安全的最大威胁。在北约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人们不禁会问:北约能应付苏联的挑战吗?它能保卫西欧的安全吗?一 去年十二月,当记者在北约总部采访北约部长理事会时,一位北约外交官直言不讳地对我们说:
“长期以来北约在睡大觉,一直到近年来才有点醒过来。”确实,在苏联的扩张势头面前,前几年北约是无所作为或者作为不大的。近年来才有了一些起色,这主要表现在:
去年五月底,在华盛顿举行的北约成员国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北约的长期防务计划。这项长达二千多页、共有一百一十七项建议的计划,规定在今后几年内各成员国的国防经费实际增长率不低于百分之三,要在战斗准备、增援力量、后备动员、海上态势、通讯指挥和防空系统等方面加强北约的军事力量。北约秘书长伦斯认为,这次首脑会议使北约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新推动力”。
去年秋季北约举行了代号为“秋季熔炉”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这是北约历史上最重要的军事演习之一,就其规模来说是空前的,参加兵力总数达三十二万人,其目的是考验一下在一旦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北约成员国在欧洲范围内如何有效地相互支援,并改善各国的防御能力。演习地点北起挪威,南到地中海,包括大小三十多次陆、海、空军演习,持续时间达两个多月。
去年十二月初,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国防部长冬季会议上,决定建立机载警报与控制系统。这个耗资近二十亿美元的项目,是北约司令部直接掌握的第一个重大的军备系统。同时,西欧国家还在加强武器的标准化和制造方面的合作,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二 北约近年来虽然有了一些起色,但是这里的人们对西欧的防务并不是很乐观的。人们议论最多的是北约的南翼和所谓“灰色区域”武器问题。
北约的南翼——从土耳其、希腊到葡萄牙,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它却是北约最薄弱的环节,被北约领导人认为是“最为令人忧虑的地区”。那个地区政局动荡,经济困难,再加上希腊与土耳其不和,前几年,希腊退出了北约的军事机构,美国与土耳其的关系也闹得很僵,苏联乘机加紧渗透;最近,伊朗和巴基斯坦退出中央条约组织,导致中央条约组织完全解体,北约东南翼更加暴露。
美国国防部长布朗在今年二月向国会外交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中承认,这些盟国“目前缺乏经济力量使它们的军队现代化,也没有经济力量使它们的国防达到它们所处的战略地位所需要的水平”。去年,美国取消了对土耳其的武器禁运,接着又表示要给予“安全援助”。不久前,北约还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专门来研究对土耳其的援助问题。尽管如此,那里的局势并没有大的改观,这就不能不引起北约人士的不安和忧虑。
所谓“灰色区域”武器问题是指那些不属于美苏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和维也纳中欧裁军谈判范围内的武器。主要是指苏联现在已经在它西部边界上部署了的SS—20 中远程弹道导弹和超音速的“逆火”式轰炸机。SS—20导弹能否飞过大西洋打到美国还有待证实,但是却能够打击欧洲范围内的任何目标。
目前北约感到担忧的是北约在它的武器库中没有能够同SS—20导弹相匹敌的武器,这在北约内部已引起严重的“政治紧张气氛”。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黑格将军指出:苏联“在最近两年配备的分导多弹头SS—20导弹将戏剧性地改变(欧洲)在远程武器系统方面的本来就不利的力量对比”。三 一位西方记者曾经说:“北约所面临的一些最大问题可能是发生在北约管辖的地区以外,在那些地方,苏联正加紧扩大它的影响。”确实,北约作为一个地区性组织,它在保卫欧洲安全问题上有它严重的局限性。英国一家刊物曾指出,经历了四分之一世纪以后,北约现在仍然是一个“地区”组织,而它的对手,华沙条约组织“却成了一个为苏联在世界各地的利益服务的全球性力量”。
人们看得很清楚,苏美争夺的重点是在欧洲。但是苏联全球战略的新动向却是在欧洲的侧翼——中东、红海和海湾地区以及非洲——加快了侵略和扩张的步伐。美国总统的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指出:“今天存在着危机的地区是印度洋沿岸的一些国家——实际上说,就是一个不稳定的弧形地区”。这些地区拥有西欧经济赖以生存的石油和重要战略资源,并控制着西欧贸易的重要运输线。苏联在这些地区加紧扩张的战略意图就是要从侧翼迂回包抄欧洲。如果苏联在这些地区得手,那么整个欧洲形势就会根本改变。
北约已经成立三十年了。今天,它所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然而,北约军委会主席贡德森将军认为,苏联军队也有其严重弱点,其中包括:战线太长,对付弹道导弹潜艇的能力差,后勤薄弱,空军训练墨守成规等等。他认为,北约现在有机会来制止北约和华约在力量对比中继续不利于北约的趋势。
北约能不失时机地改变它的不利趋势吗?它能切实保卫西欧的安全吗?北约正面临一场新的考验。


第6版()
专栏:国际简讯

南斯拉夫领海扩大到十二海里
南斯拉夫联邦议会联邦院三月二十七日通过一项关于南斯拉夫领海和外海的法令,决定将南斯拉夫领海从原来的十海里扩大到十二海里。
刚果组成新政府
刚果政府总理路易—西尔万·戈马四月四日宣布了刚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关于改组政府的决议。
新政府由十六名部长组成,其中有:外交和合作部长皮埃尔·恩泽、内政部长弗朗索瓦—格扎维埃·卡塔利、新闻和邮电部长弗洛朗·齐巴、财政部长亨利·洛佩斯等。
原国防部直接隶属共和国总统府,由劳动党政治局委员雷蒙·恩戈洛任军队常务委员会主席。
伊朗政府宣布公民投票结果
伊朗内政部公民投票负责人阿赫马德·穆尔巴赫什四月四日宣布,在三月底举行的公民投票中,有二千零十四万七千零五十五人赞成建立伊斯兰共和国,有十四万零六十六人反对。
他还说,在进行公民投票时,全国人口总数约三千八百万,其中十六岁以上的大约有二千二百五十万。
共同市场同意增加对土耳其援助
欧洲经济共同体外长会议四月二日晚上达成协议,同意设立一笔为数一亿一千五百万美元的特别资金,以便向土耳其提供短期援助。
报道说,共同体之所以决定增加对土耳其的援助,除了对地处北约南翼的土耳其的经济虚弱感到不安之外,还因为它希望在希腊进入共同体之后不致使土耳其在政治上感到冷落。
美国航空母舰同台湾油船相撞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突击队员号》五日上午同一艘载重九万九千吨的台湾油船在马来西亚海岸附近的南海相撞,并污染了海面。
报道说,这两艘船都受到损坏,但人员没有伤亡。被撞的油船是属于台湾一家石油公司所有,由于损坏较重,已不能航行。有两个船仓的石油流到海里,污染海面长达四英里。
美国《突击队员号》航空母舰是从菲律宾苏比克湾回美国海军基地时经过南海的。
(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国外的城市绿化
林晴
城市绿化不仅能改造气候和美化环境,而且还能净化空气和防灾治害,对人体保健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城市公害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把城市绿化工作作为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
国外大城市按人口计算的绿地面积,最多的是华沙,每人平均达七十三点五平方米,其次是堪培拉,每人平均七十点五平方米,最少的是东京,每人平均一点二平方米。
对城市绿化,过去的标准是每人四至六平方米
(主要是公园)。近年来,各国相继提高这一标准。如日本计划增加到每人九平方米,英国计划达到二十四平方米,美国计划达到四十平方米。
在城市绿化的规划设计方面,国外有“花园城市”、“城市林带”和“绿色走廊”等设想。如澳大利亚的堪培拉被誉为“花园城市”,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八(其中公共绿地占百分之三十八,私人社团绿地占百分之二十),道路中央十几米宽的分车带绿草如茵,公园、花园和私人花园一般都不设置围墙,城市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并充分利用河湖、山石、海滨及风景名胜,开辟游览区。日本提出“城市林带”的设想,以市中心作为同心圆的圆心,在几条圆周上营造环状林带,在与其相垂直的方向设置放射形林带,将工业区与住宅区、商业区隔开,构成一个有机的城市林带网。苏联强调将行道树、林荫路、防护林带联结起来,形成“绿色走廊”,并以楔形绿地的形式把郊区绿地联向市中心区,构成一个分布均匀的城市绿化网。
在城市绿化树木与绿化技术的研究方面,美、日两国从六十年代便开始选择对大气污染物质具有较强抗性和吸收能力的树种,现已选出对各种有毒气体的抗性树种。目前,它们正在开展城市绿化树木的遗传育种,绿化林的树种配置等方面的研究。


第6版()
专栏:

堪培拉——花园城市
叶进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一座只有五十年短暂历史的新兴城市。然而,它那花园似的美丽风景和严格规划的齐整布局,却赢得了各国旅游者的一片赞叹声。人们会说:如果你去过
“欧洲的花园”日内瓦而又来到这里,你就会觉得堪培拉完全可以与之媲美,而格里芬湖畔的清静幽雅,是莱蒙湖岸的熙熙攘攘所不能并论的。
一年四季花团锦簇
堪培拉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座大花园。宽广的单行道两旁是三排并列的观赏树木,地毯似的草坪将裸露的地面覆盖得严严密密。高大的广玉兰象搭起的一座座花台,碗口粗的红玫瑰争艳斗丽。一年四季,花团锦簇,落英缤纷,彼落此开,可谓三春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草。大片的绿地面积,使这里空气清新,甚少尘埃和噪声。据统计,仅二十一万人口的堪培拉,八十岁以上老人就有一万多,可见绿色的环境还能延年益寿。
城市与园林建设融为一体
“堪培拉是白纸绘成的画”,此话一点不假。六十年前,这里还是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麓的一片不毛之地,既无森林,也无湖泊。当时,澳大利亚的首都还在全国第二大城市墨尔本。作为第一大城市的悉尼,对此极为不满,要求改都悉尼。两地争执不下,于是联邦政府在一九一一年元旦通过决议,来个折衷方案,决定在悉尼之南二百英里、墨尔本以北四百英里、离太平洋海岸线七十五英里的这块空地上,重设新都。澳大利亚政府向世界各国的城市设计师广泛征求建设蓝图。一年多后,由一百三十七名城市设计专家绘制的一百三十七个蓝图送到了澳大利亚国会。经过慎重选择,挑中了美国著名风景设计师沃尔特·伯利·格里芬的设计图纸,一九一三年开始兴建。中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工状态,于十四年后的一九二七年,方告建成,迁都于此。
这位美国设计师当年在堪培拉这张“白纸”上,绘制了各种弧形的、圆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图案,并且从东到西设计了一条五英里长的人工湖,湖中设有一百多米高的喷泉。这个人工湖后来被命名为格里芬湖,它把堪培拉划分为南北两区,在湖的左右,各造一座大桥。国会大厦、国家图书馆、联邦造币厂、国立大学、联邦科学院等,都在湖的旁边。离湖较远处,是堪培拉的市中心区。这个区的建筑群落呈六角形,里面商店星罗棋布,商业楼宇林立,同时也是市民的文化娱乐中心。
合欢树——居民住宅的篱笆
除了湖滨旅馆等极少数的摩天大楼外,堪培拉都是低层建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住家,也都是单家独户的二层楼小洋房。政府规定不准住宅(甚至包括外国使馆)造围墙,所以庭院外面往往以澳大利亚的迎春花——合欢花树作篱笆。每逢春时,合欢花盛开,象一条条金色长龙,绚丽夺目。使馆区也是早就规划好了的,四周风景优美,各国使馆依照本国建筑风格建造。
来堪培拉的游客,到使馆区一走,就有周游列国之感。
兴建中的植物园——千姿百态
在兴建城市的同时,一个大型的植物园也开始筹建。如今这个植物园虽然只有五十名工作人员,却管理着近千亩的各种植物。单澳大利亚的特有植物桉树,就有上百种,还有银桦、山龙眼科、木麻黄、假山毛榉以及这个国家广泛栽培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树影婆娑,千姿百态。鲜红的杜鹃、幽香的蔷薇、瑰丽的天竺葵竞相怒放,清香沁人。从中国引进的银杏和水杉,也在茁壮成长。
几十年来,堪培拉在不断扩建中,但一切都是有计划地进行的,而且以不影响市容为准则。人们几乎看不到因施工而带来的尘土飞扬、各种管道堆满地面的景象。白天,从来不准大卡车在市内随便通行。就是小汽车,乱揿喇叭也是要罚款的。
堪培拉虽不愧为大洋洲的花园城市,但在花园之中,倘若留神,尚可瞥见其中之微妙区别。豪富庭院,兰挺幽芳,桂呈雅韵,多外国引进的名花异草;而普通人家庭院,则是“梨花溶溶夜月,桃花灼灼朝阳”。因百姓在房前屋后多种梨树,无怪乎市场上的梨子特别便宜。


第6版()
专栏:

一些大城市绿地面积(按平均每人占有绿地面积计算)


第6版()
专栏:

布宜诺斯艾利斯绿化带
阿根廷《市场》杂志二月一日一期刊登一篇题为《生态学:布宜诺斯艾利斯绿化带》的文章,摘要如下:
在联邦首都取消垃圾焚化站的决定,将防止每平方公里每月十五吨烟尘继续落在首都人民的头上。但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及其周围地区,为了消除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要还有某种东西:一家“氧气工厂”,首都八百三十万居民的一个真正的肺。这个生态带——长一百五十公里的绿化带,总面积将为三万公顷,其有益于健康的使命将是给居民制造氧气和提供娱乐场所。这个绿化带将拥有一千二百万株树,并将消除现存的一百五十个露天垃圾站,因为将以事先压缩的垃圾填平绿化带将穿越的这些低洼地区。
为了能落实这项计划,需要建立由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政府和联邦首都市政当局组成的“国营首都地区生态绿化带公司”。资金将由这个公司自行提供,取之于处理垃圾项下向各市征收的税款。
生态绿化带将解决影响联邦首都及周围地区的三个问题(人口高度集中的结果):缺少绿化空间,垃圾增加,存在低洼地区。在实行一项长期计划(将在大约一百年完成)后,这些问题将获得解决。关于用垃圾填平低洼地区,将占包括大约三万公顷公园、树林、娱乐和体育场的工程总量的百分之五十。
第一个问题——缺少绿化空间。在首都地区,每人只有六点四平方米,据专家们说,这只占需要量的八分之一。
将消灭的另一个有害问题是,日益增多的工业废物和大都市(首都)家庭倾倒的垃圾。在首都地区,每天积存大约七千吨垃圾,每年二百五十万吨左右。家庭和公共单位焚化垃圾污染环境,已达到损害居民的健康程度。已禁止在联邦首都使用垃圾焚化站,从三月一日起,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二十四个区实行类似办法。
营造的森林主要将是针叶树、桉树和白杨树。绿化带宽计划为一点五公里,由一条一百五十公里的公路沟通,它将成为一条森林的脊椎。从小学五、六年级起的儿童,将被鼓励每年每个学生植树一株。


第6版()
专栏:

英国皇家植物园——伦敦邱园,座落在伦敦西部的泰晤士河畔,占地面积三百多英亩(一英亩约合六市亩),种植着四万多种从英国和世界各地移来的植物,还有现代化的植物博物馆、标本室、图书馆和试验室等。
它三面环水,风景优美,早在十八世纪初期就被英国皇室选作别墅区,修建了一些宫殿,种植了大片草地和各种花木。从一八四一年起,它正式成为英国皇家植物园。现在这里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
图为伦敦邱园棕榈馆外景。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