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4月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历史的见证
——一九七六年清明节越南扫墓记
黄木
一九七五年春天,英雄的越南人民,战胜了美国侵略者及其爪牙——阮文绍傀儡集团,终于取得了全国范围的解放。举国同庆,欢欣若狂。笔者曾和越南人民一起欢庆这个胜利,分享他们的喜悦。
一九七六年春天,我参加了中国驻河内大使馆组织的一次扫祭中国烈士陵墓的活动。多年来,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教导下,节衣缩食,不仅给了越南人民以大量的物质援助,而且还派出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和越南人民战斗在一起,牺牲在一起,埋骨在黄连山下,白藤江畔,红河两岸。陵园成百,烈士上千。
物换星移正四年。又是一个春天,越南当局反华、排华的卑劣行径,愈演愈烈,他们无视中国的警告,连续出动武装部队,侵犯中国领土,袭击中国边防人员和边境居民。这充分暴露了他们背信弃义的丑恶嘴脸。现在清明节即将到来,我不禁又回忆起一九七六年在越南扫墓的情景。下面摘录我当时的几篇日记,以纪念为支援越南救国战争而光荣牺牲的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
一九七六年四月三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河内大使馆派出了两个小组,分赴越南北方的几条公路沿线,扫祭在越南救国战争中牺牲的中国烈士的陵墓。我参加的小组是从河内北上,到临近中越边境的高平市,然后经谅山南下回到河内。另一组是从河内出发,前往西北方向的越池市,再北上到达老街和举世闻名的奠边府。在越南人民抗法战争中,奠边府之役,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胜利。这个战役的胜利,凝结着中国人民和越南人民的战斗友谊,友谊,象长山、红河一样,永世长存。
一大早,我们乘车穿过红河大桥。桥身吱吱作响,呻吟着告诉人们,它在数十年持续的战争中,屡遭破坏,现在年老力衰快成残废了。这座桥是在本世纪初由法国人修建的。现在红河上正由我国以无偿援助方式,修建一座新的大桥——升龙红河大桥,有几座桥墩已露出水面。这座双层大桥工程浩大,长约五千余米,比我国武汉长江大桥还要长些。工地上有三百多名中国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正在和数千名越南职工一起,日夜奋战。
过了红河大桥,地势平坦,一片绿色的原野,春意正浓。竹林村舍,炊烟袅袅。高大的木棉树,花大如碗,显得分外挺拔。
一路上,同车的几位同志在谈话中,对越南当局近来反华、仇华的种种活动十分气愤。一位同志讲了这样一件事:在升龙桥工地,一艘从中国来的施工船,一天忽然发现船上一台机器有“中国制造”字样的牌子被人起走了,又别有用心地写上“CCCP”(苏联)字样。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越南当局反华、仇华,投靠苏修的手法是何等恶劣、卑鄙。中国专家组负责人在越方工地负责人在场的情况下,查看了现场,证据确凿,拍了照。
中午,我们在富粮用过午饭,休息片刻后继续前进。途中,到了一处中国烈士陵园。这个陵园在群山环抱之中,园内绿树成荫,杂花盛开。从烈士墓前竖立的石碑上,人们可以知道烈士们来自我们伟大祖国的四面八方,百姓千家。我们把一束束鲜花、一炷炷点燃的祭香,放在烈士们的墓前,肃立致哀。看着镶嵌在碑上的烈士们的瓷制遗像,个个年青、英俊,生气勃勃,引起我们无限的崇敬和哀思。他们是为援助越南抗敌救国而牺牲的。他们抢修公路,赶运物资。他们抗击美国侵略者的狂轰滥炸。他们在战斗中同越南人民结下深情厚谊。来自附近的居民悲愤地向我们讲述烈士们的事迹:某某烈士冒着敌人的炮火,为救出越南战友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某某烈士为抢救越南儿童而光荣牺牲;某某烈士生前帮助他们挑水、挖木薯……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时候,满山的苍松劲柏,潺潺的流水,阴云低沉的天空,好象都在呜呜咽咽,同我们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
烈士们!你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伟大的国际主义者,中国人民的骄傲!
烈士们!越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祖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九七六年四月四日
早饭后,冒雨到高平市郊的几处中国烈士陵园扫墓。
下午,我们应越方邀请,参观越南北方著名的革命圣地——北坡洞。这个山洞十分隐蔽。从洞口顺一条被丛林掩盖的小沟下山,大约走数十米,就有一条小河。河虽小,水却深,是北坡洞的天然屏障,如果有人从南面来,不给他提供方便,是很难接近洞口的。更重要的是北坡洞紧靠着两国边界,只要爬上洞后的小山口,就到了中国境内。所以,北坡洞成了当年胡志明主席从中国回到越南的落脚点,也是他领导越南革命最初的指挥部。
我们参观了北坡洞展览馆。馆内陈列着当年胡志明主席的遗物和他领导这一地区抗法斗争的图表和说明。这个展览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是中越两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互相同情,互相支援,亲如一家人的见证。展览馆的工作人员和参观者,看见我们的时候,显得十分亲切和高兴。一个工作人员低声对我说:“我们看到中国同志来了,都很高兴。河内派来的人说,中越关系不好。他们要我们以后不再讲‘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并要我们把它从所有说明词中删去。”
晚上,当地负责人请我们吃饭,完全是地方风味,特意给我们吃当地著名的山珍蟒肉和穿山甲。席间,宾主在十分友好的气氛中交谈,这同河内当局经常制造的反华、仇华,破坏中越友好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原来,这些地方干部大多是当年抗日、抗法战争时期的游击队员,他们在斗争中同中国同志共过患难。他们对中越边界两边的地形十分熟悉,同中国同志一道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他们对中国那边的老战友记得很清楚,屈指一数就是一大串。正象民间流传的一支歌所唱的:
一座山,一个天,山南山北紧相连。
一条河,两头湾,河头河尾一线穿。
一道川,百亩田,你耕我种笑语欢。
兄居北,弟住南,南来北往几千年。
我有难,你支援,你怜我爱说不完。
大家不断为中越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谊干杯。越南朋友一再惋惜地说:“近年来我们很少同中国同志见面,今天的聚会实在难得。”我理解他们的心情。他们担心中越关系进一步恶化,害怕越南当局不断反华,会给两国关系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今晚的宴会,使我再一次深信,中越人民之间的友谊,深入人心,是谁也破坏不了的。越南当局以怨报德,煽动民族仇恨,反华、仇华,一定不会有好结果。一九七六年四月五日按计划,今天我们应从高平出发,沿高平谅山公路前往谅山,然后南下回到河内。这条路线既节省时间,又可多到几处烈士陵园。但越方却说某地正在修路,某处烈士陵园的道路不好走,等等,要我们沿原路返回河内。如果按照越方这个意见办理,我们的扫墓活动将半途而止。我们当然不能同意,因此向越方提出:
“既然你们不让我们按计划由高平直去谅山,我们可否绕道中国境内前往谅山?”越方无可奈何,只好送我们出境。
吃过早饭,告别了高平市,汽车在崎岖的公路上向两国边界前进。大约一个小时,到了水口关对面越方一侧的边境检查站。办完手续,就进入我国境内。
雨不停地下着,空气显得特别清新。青山、绿水、原野、村落,处处都感到十分亲切。汽车在宽阔、平坦、笔直的沙石路上飞速前进。
在龙州用过午饭,就向祖国美丽的边陲城市——凭祥前进。凭祥,是我国支援越南抗战物资的主要集散地,也是由北京开往河内的国际列车的转换站。到达凭祥时已是黄昏时分。雨过天晴,夕阳斜照,群峰堆翠,景色分外妖娆。
一九七六年四月六日
上午,我们和凭祥市外办、边防以及负责运输援越物资等部门的同志交谈。凭祥同志们谈到,每年有几十万吨援越物资要经由他们交给越方,这些物资都是祖国人民节衣缩食省下来的。但是越南当局却在战争一结束,就公开煽动反华。他们对此很不理解,感到愤慨。我们和他们具有同感,也很不理解,而且可以说比他们更加不理解。我们介绍了一些情况。我国的援越物资,除了经由凭祥运输几十万吨外,还要从海路运输几十万吨。以一九七五年为例,我援越物资超过一百万吨,其中有的还是从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买来的小麦、玉米,从日本买来的化肥和从西德买来的机器设备等。这些情况,凭祥同志并不完全了解。我们说,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些在越南工作的同志,对越南当局为什么要反华、仇华,就更加不可理解了。凭祥同志们很同意我们这种说法。
下午,由外办的同志陪同,我们到了平而关。河对面,越方的哨所,清晰可见。有几个越南士兵划了一只小木船,正在河的越方一侧巡游,这是多年来没有的现象。
一九七六年四月七日
上午十时许,我们来到友谊关前。关楼上“友谊关”三个大字,刚劲坚挺,是陈毅同志的手迹。我们以它为背景,同前来送行的凭祥市外办同志合影留念。
在两国边境检查站办完通关手续,我们又进入越南国境。车在群山中行进,中午时刻,到达谅山市。用过午饭,继续南下。沿途到了几处烈士陵园。我们在一座铁路桥附近的一个陵园内停留较久。附近的群众赶来同我们一起向烈士们默哀致敬。他们含着眼泪,讲述中国同志为了保卫和抢修这座铁路大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埋骨在越南国土上的情况。为了表达对烈士们的哀思和怀念,他们把陵园管理得很整洁,种上各种花木。其中有一种桂树,是特意从外地移植来的,已经长得有碗口那样粗。他们说,这种树能散发出一种香气,可以驱赶蚊虫,使烈士们能好好安息。
当我们回到使馆时,河内已是万家灯火。
这次扫墓之行结束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越方不让我们从高平沿高谅公路直去谅山?不久,法新社驻河内记者发出了一条消息,说他(记者)几天前由越方一位译员陪同,乘车从高平到达谅山,作了一次旅行。这个记者沿途看见,公路平坦,通行无阻。
问题已十分清楚,法新社记者这条消息充分表明,越方当时所谓修路,所谓某烈士陵园道路不好走,纯系谎言。最近,在我边防部队还击越南侵略者的战斗中,新华社记者曾从友谊关以南越方一侧上行到我国水口关附近的越方一侧,一路看到越南当局修筑的数不清的暗堡、地道、炮阵地和各种暗火力点。一位越南边民对记者说,这些工事有许多早在抗美战争期间就悄悄地构筑起来了,黑洞洞的炮口早就对准了中国。这个越南边民的这几句话,充分揭露了越方当时为什么要制造谎言的真正原因。(附图片)
越南群众赶来同中国扫墓人员一起向烈士们默哀致敬。
苗地插图


第6版()
专栏:

坦桑尼亚的火炬
长松 跃良
火炬,是坦桑尼亚独立自由的象征。
凡是到过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的人,大概没有不去火炬广场的。我们在坦桑尼亚的几年中,曾多次去过这个美丽的地方。
火炬广场又名椰树广场,位于达累斯萨拉姆繁华的市中心。与其说它是广场,还不如说是一个花园。它方圆几百米,到处是一簇簇热带的奇异花木和嶙峋山石。还有喷泉池塘,水中立着石雕的仙鹤。池塘周围是绿茵茵的草地,草地上有石人石鼓。火炬塔位于广场的偏东北处,塔身似柱,下粗上细,表面有几条圆弧状凹槽直贯上下,顶端是象征自由的鲜红夺目的火炬,在阳光中光芒四射。这个火炬塔虽然高不超过二十米,远非高大巍峨的建筑,然而却显得庄严肃穆,朴素大方,表现出坦桑尼亚人民热爱自由,热爱独立的坚强性格。
坦桑尼亚于一九六一年获得独立。为了庆祝坦桑尼亚人民革命的胜利,坦桑尼亚独立后不久,修建了这个美丽的广场和这座火炬塔。自塔落成之后,这里就成了达累斯萨拉姆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每年十二月九日的独立节(大陆部分)、一月十二日的革命节(桑给巴尔岛部分)和四月二十六日的联合节,以及其他一些节日,人们就在这里集会,庆祝光辉的胜利,展望美好的未来。
火炬广场建成后,坦盟青年每年在独立节前都要举行一次火炬游行。这是一种独具风格的游行:首先,坦盟青年在火炬广场举行隆重的仪式,点燃火炬,然后乘专车出发,自首都北上至乞力马扎罗山,再西折来到著名的非洲大裂谷,然后跨过东非高原南下,渡过大鲁阿哈河,来到与莫桑比克为界的鲁菲季河畔,至此转程东进,直抵印度洋,最后沿印度洋海岸回到首都。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每次游行的路线虽不尽相同,但总要经过全国所有的省区。如果你能参加这样一次盛举,就能够美美地饱览坦桑尼亚名山大川的绮丽风光。比如,你可以穿行于美丽多彩的剑麻园中,可以仰望地球赤道线上终年积雪的乞力马扎罗山峰,可以观赏赛伦盖特国家自然动物园的大批珍禽异兽,可以环游明如水晶的维多利亚湖。
我们在坦桑尼亚工作的几年中,每年遇到火炬游行的队伍,都能看到十分动人的场面。这时候人们奔走相告,载歌载舞。省县区的行政长官要亲自参加迎送火炬的仪式。报纸上每天要报道火炬游行的情况。群众还自动捐献火炬的燃料费。火炬从首都点燃后,在整个游行中长明不灭,直到完成全国游行回到首都。在独立节这天举行的庆祝仪式上,由坦盟青年的代表亲手将火炬交给尼雷尔总统。总统高举火炬,人们高呼“独立、自由”的口号。
每年一次的火炬游行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它让青年们懂得独立自由是通过战斗得来的,还需要用战斗来保卫。要时刻准备为保卫独立、保卫国家而献身。在游行过程中经常举行群众集会,发表演说,宣传坦盟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号召青年为国家服务,消灭贫穷、愚昧和疾病。
中国人民与坦桑尼亚人民有着同样的历史遭遇,两国人民的心是相通的。记得有一年在坦桑尼亚独立节前几天,我们几个中国人在火炬广场拍照时,几位坦桑尼亚朋友同我们攀谈起来,其中一个年岁稍长的朋友深情地对我们说:“你们把火炬拍下来作纪念,我们太高兴了,当你们看到照片时,你们就能看见我们象火炬一样的心啊!”这火一般炽热的语言,饱含着坦桑尼亚人民无比的自信,也表达了他们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附图片)
游行队伍途经农村,一位妇女接过火炬表示欢迎。


第6版()
专栏:

比利时散记
陈乐民
滑铁卢
离开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往南走,乘车不到二十分钟,就进入欧洲有名的索瓦尼森林。穿过森林来到一座宁静的小市镇时,比利时朋友们说,这里就是当年威灵顿公爵和波拿巴·拿破仑决战时的滑铁卢战场。然而,除了一幢还保留着“威灵顿指挥部”字样的小白楼外,其它都是整洁的店铺,再无任何可供凭吊的物证了。
走出小镇南端,是一片略有起伏的开阔地带,这就是蒙·圣然高地的前沿。照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说法,这里是个“A”字地形,威灵顿统率的英军占据了“A”的顶端,拿破仑的骑兵则处于“A”的一支脚下,横线以下就是两军激战,拿破仑全军覆没的地方。这里矗立着一座高约四五十米、方圆三百米左右的人造山丘,山顶上立着一头威灵顿后来用战场上的废铁铸成的铁狮子,面对着法国的方向,人称“狮子山”;威灵顿以此来纪念英国、普鲁士反法联军的军威。传说,这头铁狮是威灵顿强迫比利时列日城的妇女人拉肩扛地运到山顶上去的,算是对编在拿破仑军中的列日人的一种惩罚。
在狮子山脚下,我们参观了“滑铁卢战役全景”展览厅,这是法国画家路易·杜默阑于一九一二年完成的一幅环形壁画,长达一百一十米,高约十二米。画家以极大的魄力描绘两军的对垒和鏖战,以及拿破仑骑兵的悲壮败绩。全景配以灯光;作为近景还配以泥塑战马、士兵,与油画浑然一体。整个艺术品生动地再现了滑铁卢古战场,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叱咤风云十五年的拿破仑就在这里终结了他的政治生命,以后的法国又落到反动的波旁王朝手中。对于这位一世之雄的拿破仑,后世史家议论纷纭,有毁有誉。设在狮子山旁的一个拿破仑生平展览馆,极力客观地不仅描绘波拿巴家族的盛衰荣枯,也概括地介绍拿破仑的文治武功;它告诉世人拿破仑怎样把一七八九年资产阶级大革命创建的业绩一一巩固下来。展览馆的设计者最后引用了维克多·雨果的评语:“这是一次离奇的败绩;尽管是令人发指的浩劫,然而,败者的光辉没有因而磨灭,胜者的光辉没有因此增加。”雨果的立意是明白的,意思是不应以成败论英雄。拿破仑曾进行野蛮的对外扩张、殖民征服,这不能不是历史的污点,然而,他不仅在法国近代史上,甚至在欧洲史上还算得上是个伟人。
安德卫普
从布鲁塞尔往北走,上了高速公路,大约七八十公里,就到了弗拉芒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安德卫普。
安德卫普是一座工业发达的现代化城市,沿埃斯克特河两岸,工厂林立,一眼望不到头,主要是钢铁、电子、化工、炼油等工业,还有两座核电站。这里也是一个机械化程度很高的港口。人们说,在欧洲除了荷兰的鹿特丹港,就要数安德卫普港了。
安德卫普也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市中心还保留着不少十六世纪以来的老建筑物,别有一种古朴之气,例如著名的十七世纪的比利时画家鲁宾斯的故居就是。鲁宾斯是一位开一代画风的欧洲重要画家,故居里展览了一小部分他的作品;他画的人物以神情取胜,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画家的卧室、画室、客厅、庭院,都还保持着原样。
安德卫普还是一个富于动人传说的城市。安德卫普之得名是一例。从十五世纪以来就传说埃斯克特河原是一条极不平安的水道,因为有一个名叫杜鲁昂·安梯贡的巨人,雄踞在河旁的城堡里,过往船客都必须向他贡献一笔为数可观的“买路钱”,凡拒付的,巨人就砍断其左手,并把断手抛之河底。人们说,安梯贡是埃斯克特的不安定因素。有一次,一个名叫布拉博的勇士,押送着货船经过这里,巨人照例课以重金,勇士不给,力战巨人,终于打倒了他。勇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断了巨人的左手,把断手抛诸河底。从此,河道晏然,此患乃除。“安德卫普”就是“抛断手于河底”的意思。
市政府广场中心有一座雕像就是讲的这个故事:一个勇士站在船上破浪前进,手举巨人断手作抛掷状,被打倒的巨人横卧在勇士脚下;环绕勇士的船头、船尾,有龙、龟、鱼各一:龙警觉地守卫着,龟稳健地观察着,鱼果敢地进击着。这警觉、稳健和果敢,象征着安德卫普人民的品格。
第二天清晨,我离开安德卫普时,回头看了一眼埃斯克特河:河水平滑如镜,似乎是由于布拉博战败了安梯贡的缘故。(附图片)
安德卫普市政厅广场中心的雕像:勇士布拉博将巨人的断手抛向河底。 王建镐摄


第6版()
专栏:

新加坡的绿化美
徐德瑛
新加坡是一个世界著名的城市国家。但人们踏上新加坡的国土,感受不到噪音的烦恼和尘土飞扬的袭击。相反,处处被这个国家的建筑艺术和绿化的美景所环抱,使人心旷神怡。
这种综合的美景是新加坡政府和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一九六四年二月,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开始推行建房计划,从此,一栋栋大楼平地而起。在建造房屋的同时,新加坡有关部门还重视住宅环境的美化,尽量使房屋与绿化相互衬托。
早在一九六二年,新加坡便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把每年十一月三日定为“植树节”,广泛发动群众参加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工作。在住宅前面,几乎都有一片绿地,栽满了热带花木。目前,在新加坡全国树木苍翠,有很多林荫道。人们在二百六十多条公路的两旁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如果把它们聚在一起,占地面积约达四百二十多公顷,说得上鲜花处处,清凉幽静,景色宜人。
新加坡的一个特色是花园遍布。目前,全国有五十多个精心设计、修饰整齐的公园和花园。最大的公园占地面积达一百四十八公顷,最小的公园仅占地零点四公顷。园里灌木茂盛,草地修剪得很整齐,附近居民每日清晨和傍晚来这里散步、乘凉,很是方便,这对人们的健康也大有益处。
新加坡公园和花园的构筑,注意利用天然景色和地形的特点。新加坡幅员不大,是个环海小岛,海上景色优美,富有诗意。因此,新加坡利用海滨的“天赐”,兴建许多海滨公园。东海岸公园是新加坡最大的海滨公园。拉柏多公园建筑在一个悬崖上,悬崖下便是海滩,具有大自然的绚丽景色。它距离大路远,环境很幽静,园内古木参天。还有依山而筑的中央公园、珍珠公园和花拍山公园。在平坦地带,尤其在市区也建有许多公园、花园,处处可以见到草坪、树木和花草,做到了“土不露面”。
新加坡的公园是由国家建屋发展局、公用事业局和国家发展部所属的公园及游乐署管理的。这些机构还担负着公园以及公路的绿化任务。目前,政府还在继续新建和扩建公园。
新加坡去年吸引了二百多万游客。新加坡本来并没有著名的名胜古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去游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过多年的绿化,新加坡已成为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看来,大搞绿化对国家和人民很有好处,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附图片)
新加坡市一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