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
——记“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陶少文
党的要求就是我的理想,
祖国的召唤就是我的方向,
英雄的事迹就是我的榜样。
——摘自陶少文入党那天的日记一九七八年十月入党的苗族战士陶少文,就是这样一位怎样想就怎样做的共产党员。
这位人民的英雄,一九五六年二月出生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小坝子公社的一个贫农家庭里。他所在的苗寨,同越南只有一水之隔。幼年的时候,陶少文爱听爸爸妈妈讲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各民族人民闹翻身的故事,爱听社会主义建设的消息,也爱听中国人民支援越南人民进行抗法、抗美斗争的故事。上了中学,他把祖国每个省、每条铁路,把祖国的河流和海岛,把红军长征的故事和老一辈革命英雄的名字记得牢牢的。他爱吹着笛子,和伙伴一起演奏《东方红》、《可爱的祖国》、《苗乡好》、《长大要当解放军》等歌颂革命、歌颂祖国的歌曲。他常对爸爸妈妈说:“国家搞建设,要有武装来保卫,我长大了要去当解放军!”随着年龄的增长,陶少文要当解放军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一九七六年三月他入伍来到连队后,连党支部要求干什么,他总是抢着去完成。只有两年多,这个边疆苗族人民的儿子在部队的培养教育下,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个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成长了起来。在保卫边疆、还击越南侵略军的战斗中,他用最光辉的行动,实践了自己入党时的誓言。
要了解陶少文在自卫还击战斗中的表现,还不能不提到英雄的父亲陶成兴和他全家对陶少文的教育。有高度政治觉悟的爱国老人陶成兴,在越南侵略军不断向我进行武装挑衅的日子里,给儿子写了这样一封信:
“少文:……全家人叫我写信给你。而今越南军队不断窜进咱们家乡,窜进我们许多村寨,抢粮食、抢耕牛,开枪开炮杀害乡亲,害得我们生产没法搞,连下河背水也不行了。
“昨天,越南武装人员向我们寨子打枪,你妹妹吓得哭了起来,你奶奶、妈妈一夜不敢合眼,全寨好多人躲到山上去了。
“少文,你生在边疆、长在边疆,父母送你当解放军,把你交给了祖国。现在祖国边境不安宁,难道你们不能向上级请求,出兵揍这些侵略者吗!”
战友们现在回忆说,陶少文当时看完这封信,抓起信就奔向连部。没等连长、指导员开口,他就粗门大嗓地说:“连长、指导员:我父亲又来信,说越南侵略军把我们家乡害苦了。我耐不住了!”连长问他:“你的枪擦干净了没有?”“早擦得油光锃亮罗!”“你是副班长,八班所有战士的军事技术都练精了么?”陶少文眨了眨眼,说:“连长,我明白啦!”他刚转身要走却又返回来,立正,面向指导员:“我向党支部请求,有艰巨任务一定交给我!”
陶少文早就带着八班战士在苦练杀敌本领了。对越南侵略军的仇恨怒火,也早就在他胸膛里燃烧。连长、指导员回忆起了这样一件事:一天傍晚,陶少文正同战友们给一户社员架篱笆修院墙。房东张大爷跑来报告,他们队上的社员在地里干活,潜入国境的越南武装人员跳出来抢走了他们的农具、耕牛,还绑走了三个人。张大爷的话象给火里倒了桶油,陶少文喊了声:“跟我来!”提起冲锋枪就赶出村。
狡猾的敌人已经跑得无影无踪。指导员把他们喊回来。这个无所畏惧的战士,眼含泪说:“指导员,我们肺都气炸了,还不叫我们手里的枪发言吗!”指导员彭福建心中的怒火也一样炽热,他一手把陶少文拉过来坐下,恳切地说:“你呀,捺住气、忍住恨,我看惩罚越南侵略军的时候快到了。听我的话,今天晚上好好睡一觉。……”
人们说,陶少文这天晚上可没有睡好觉。半夜里,睡在他身边的战友王正春被他“狠狠打呀!”的喊声惊醒了。陶少文也醒来了。他告诉战友说,他刚才梦见了幼年时同越南小朋友在家乡大梁子河口游泳、摸鱼,一起唱《全世界人民心一条》的情景;又梦见爷爷赶着牲口给越南人民送弹药、粮食,奶奶做糍粑、打草鞋送过河去的情景。突然,梦里出现了越南侵略军持枪、操刀杀过大梁子河烧杀抢掠的情景,接着是火光里我军的炮火在怒吼,他和战友们冲杀了过去。王正春看到,陶少文这时再也躺不住了,他爬起来,伏案给连党支部写了份请战书。这是他的第二份请战书:
“敬爱的党支部:
“我自入伍以来,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我由一个无知的青年成长为一个共产党员,由苗族人家的孩子成为解放军战士,想起这些我非常激动。
“现在,越南当局的心变黑了,越南军队的枪口转向我们伟大的祖国。这正是考验我的时候了,请党支部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我一定勇往直前,献身祖国,不消灭敌人不下战场。如果我没做出贡献就牺牲了,那就不要将我的尸体抬下来,让同志们踏着我的尸体前进。
“我要向英雄学习,英雄的事迹使我认识到他们尽管牺牲了,但是换来了全国人民的幸福,我要象他们那样做。请把艰巨的任务给我吧,请党支部在严惩越军的战斗中考验我吧!”
二月十七日凌晨,我边防部队严惩越南侵略军的炮声打响了。陶少文所在九连指战员,猛虎般地扑向敌人。盘踞在十三号高地上的越军,妄图凭借坚固的工事阻挡我军前进。上级命令九连迅速拔掉这颗“钉子”。
晨雾象一层薄纱遮住了视线,看不清敌人的工事。摸不清敌人的火力点,我军的炮火威力得不到发挥,还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连长张清元决定派人去侦察敌人的火力点。
陶少文一听说,马上报名:“我去!”
要侦察敌人的火力点,就必须用火力引诱敌人,这样也就暴露了自己,使自己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可是,为了迅速拿下高地,必须派最好的战士去。连长想起陶少文战前“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的话,批准了他的请求。
陶少文带着一名机枪手,从高地左侧山凹里摸索前进。在距敌人六十米的地方,他们依托一块岩石,猛烈地向敌人射击。敌人明碉暗堡里的轻重机枪、火箭筒一齐向他俩打来。瞬间,九连的六○炮、火箭弹象长了眼睛似地飞向敌人。陶少文拉了机枪手一把,说了声快,一个箭步冲上高地。两个惊慌的敌人企图逃跑,陶少文猛扣扳机,敌人应声而倒。全连干脆利落地占领了十三号高地。
接着,陶少文一连四天跟随连队攻克了敌人几个高地。虽然他每次都是当先锋、打头阵,但他还是去找连长,要求担任最艰巨的任务。连长告诉他:“上级把攻打二十三号高地的任务交给了我们,这是一场硬仗,快回去做准备!”陶少文坚定地说:“连长请放心,到时候看我们的。”
晚霞映红了群山。二十三号高地上一片火光,枪声、炮声交织在一起,猛烈异常。九连向盘踞在高地上一个加强连的敌人发起了三次冲锋。由于敌人工事坚固,暗堡密布,尤其是隐蔽在高地西南角的一个敌暗堡,我炮火打不着,每当部队冲到距敌人最后一道战壕一百米的地方时,躲在这个暗堡里的敌人就突然用轻重机枪疯狂扫射,连里已有五个战士因此负了伤。连长指挥六○炮手、火箭筒射手集中向它轰击,可是炮弹只是在这个暗堡上炸起团团尘烟,敌人的轻重机枪仍然不停地在射击。
“连长,我去炸掉它!”又是陶少文提出了要求。连长也下了决心:“行,我叫机枪掩护你!”
英雄陶少文,把冲锋枪大背起,操起两节爆破筒连接在一起,跃出战壕,侧身向敌暗堡匍匐前进。敌人的枪弹在他身边爆起一片尘土,人们只见他无所畏惧地巧妙地利用凹坑和树桩,三跃两纵,很快接近了敌暗堡。在敌机枪射击的死角里,陶少文腾地站起身子,把爆破筒塞进了敌机枪眼。
连长松了口气,两眼仍然紧盯着陶少文的一举一动。突然,敌人把爆破筒推了出来。眼见陶少文使出全身力气,又把爆破筒推了进去。就在这一瞬间,陶少文的右手拉着导火线,用力向上一挥。
一道火光托起大团烟雾,“轰隆”一声,震撼着山岳、河谷……
敌人暗堡被摧毁了。九连指战员迅速歼灭了高地上一个加强连的敌人。胜利的红旗在红霞的辉映下格外鲜艳夺目。
苗族人民的好儿子陶少文,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可爱的祖国。“请党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他用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无比忠心,用光辉的行动,实践了他生前几次说过的这句话。他那铁塔似的身躯,将永远屹立在人民解放军的光荣史册上。
新华社记者 史立成 李石元


第4版()
专栏:

王震、方毅同志等在广西云南深入慰问
向参战边防军民和伤员表达崇高的敬意
据新华社南宁三月三十日电 以王震同志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连日来在广西边防前线热烈慰问参战部队、民兵、支前民工和边防公安干警,向他们转达党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最崇高的敬意。
二十九日下午,中央慰问团负责人王震、季方、王平、董其武、曾传六和慰问团总团全体成员,在广州部队政委向仲华的陪同下,来到边防部队某部驻地,听取了这支部队负责人汇报他们攻克禄平和配合兄弟部队攻克高平、谅山的作战情况,接着又到在自卫还击战中荣获“三九○高地守备英雄连”锦旗的一连看望战士。王震同志赞扬一连打得勇猛,打得好,并且勉励他们要很好地总结经验,严格练兵,把部队的军政素质大大提高一步,更好地保卫祖国边疆。
二十九日晚上,随同中央慰问团的文艺战士在南宁市三个剧场同时举行盛大的慰问文艺晚会,热烈慰问参战部队指战员、民兵、支前民工和公安干警。中央慰问团负责人王震、姬鹏飞、王平,广州部队负责人许世友、向仲华、谷景生、周德礼,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政军负责人乔晓光、赵茂勋、杜易、肖寒、周光春、王泮文等,出席观看了演出。
三十日下午,中央慰问团领导人王震、季方、王平、董其武、曾传六,在南宁会见了广西边防前线人民公安干警的十八位功臣模范代表。代表们向中央慰问团汇报了他们坚持边防斗争和在自卫还击战中机智勇敢地配合边防部队作战以及积极支前的英雄事迹。王震团长高兴地说:“同志们长期坚持边防工作和斗争,这次自卫还击战取得胜利有你们很大的功劳,我们代表全国人民感谢你们,慰问你们!”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政军负责人乔晓光、刘重桂、赵茂勋等参加了会见。会见结束时,王震团长等和代表们一起合影留念。
据新华社昆明三月三十日电 方毅同志率领的中央慰问团,连日来在云南热情慰问参加自卫还击作战的坦克部队和光荣负伤的民兵、支前民工。
二十九日,方毅团长和程子华、王建安副团长在刘志坚同志陪同下,来到边防部队某部坦克团驻地,热烈慰问英雄的坦克兵。方毅等同志会见为祖国建立了卓越功勋的英雄的指战员时,勉励他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戒骄戒躁,严守祖国边疆。
三十日上午,方毅团长和程子华、王建安副团长等到昆明市郊区呈贡县医院,亲切慰问了在自卫还击作战中光荣负伤的民兵和支前民工。方毅团长对伤员们说:“你们为祖国争了光,为人民立了功,人民永远记着你们!”(附图片)
王震同志在广西亲切慰问参加自卫还击战的“三九○高地守备英雄连”全体指战员。 新华社记者 杨武敏摄(传真照片)
方毅同志亲切慰问在自卫还击战中立功的公安干警。
新华社记者 武基国摄(传真照片)


第4版()
专栏:

方毅同志等在昆明参观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图片展览
新华社昆明三月三十日电 中央慰问团团长方毅,副团长程子华、王建安,今天上午在昆明参观了云南边防部队举办的《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图片展览》。方毅同志在参观后为展览题词:“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实现四化,保卫四化”。
《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图片展览》展出的一百多幅图片,是云南边防部队摄影工作者冒着枪林弹雨,跟随边防部队在战场上拍摄的。这些图片中,有舟桥部队在红河上冒着敌人炮火架桥、坦克部队配合步兵向敌阵冲击、英雄步兵攻克敌高地,边防部队攻克越军盘踞的边境重镇老街、攻克柑糖的战斗场面;有边防部队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事迹。它生动地纪录了我边防部队在自卫还击作战中所取得的辉煌战绩。展览的图片中,还有我边防部队露宿屋檐下,不进民房,向越南群众发放救济粮、食盐和物资,为越南群众修理房屋、治病、做好事,受到越南群众欢迎的动人场面。图片展览还反映了我云南各民族人民踊跃支援子弟兵还击越南侵略军的感人事迹,以及各族人民热烈欢迎边防部队光荣凯旋的情景。昆明部队第一政委刘志坚、副政委刘炎田,陪同方毅团长等参观了图片展览。


第4版()
专栏:答读者问

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对招生问题的答复
本报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负责同志,就考生来信来访和电话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作了答复,希望各地招生办公室和考生参照办理。
一、新闻研究所今年有三个专业招生,人数约百余名。
二、“新闻业务”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国内新闻采访和编辑。考试科目中的“史地”是中外历史和地理。
三、“国际新闻报道”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培养国际新闻报道的人员和驻国外记者。考试科目是:政治、外语、世界历史(包括国际关系史,近代和现代部分)、世界地理、作文(中文新闻写作)。主要参考书目:①《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②《简明世界史》近代和现代部分(人民出版社1974年),③《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④《世界地理》(商务印书馆1977年)。
四、“英语新闻写作”专业考试科目中的“中外史地”,应为“中外历史”、“中外地理”两个科目。
五、“备注”栏的规定撤销,三个专业的考生报考时一律不交论文。
已发送到各地招生办公室的招生专业目录,照以上各项说明改正。
六、北京市考生报名地点是原北京地质学院(海淀区成府路东口)和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西城区东官房)。报名处备有新闻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考生经所在单位介绍,可以查阅。考生填好报名登记表,由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后,在信封上注明报考第一志愿的专业名称,于四月十五日以前直接寄到本市金台西路二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外地考生按原规定到所在县(区)招生办公室办理报名手续。


第4版()
专栏:

“龙头”不转“龙尾”难移
北京市有的教育局工作着重点还没有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办事拖拉,与教学无关的会议太多,使中小学的校长、党支部书记整天泡在会议里
为适应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中小学工作的着重点应该迅速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学校领导干部要以主要精力抓教学。可是,我们在北京市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许多学校的领导并没做到这一点。
对此,他们自己也颇感不安。一位中学党支部书记说:“我明明知道自己的职责就是要以主要精力抓好教学,可是,一大堆事务缠着我,迫使我不务正业。”另一位中学党支部书记也有同感,他总觉得自己身后好象坠着许多沉重杂物,叮当作响,没有办法集中精力抓好教学。用他的话说,真有点“身不由己”。
这种状况是怎么造成的呢?有位中学校长告诉我们的情况很值得深思:去年,他们接到区教育局通知开会的电话竟达几百次之多,而且常常强调支部书记、校长出席。这些会涉及到政治运动、落实政策、卫生保健、计划生育、民兵工作、福利补助等等,甚至有时到会一看,竟是领取票证之类的事情,使人啼笑皆非。相比之下,真正研究教学的会议却少得可怜。这说明,上级领导机关的工作重心还没有真正转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也说明,领导机关的组织机构、领导作风等方面,还不适应工作着重点的转移。有的同志说得好:“龙头”不转,“龙尾”难移!
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二年多时间里,会议多一些,特别是非业务性的会议多一些,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的问题是,已经到了转移的时候了,可是,一些领导机关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并没有随之转移,他们工作着重点转移的速度太慢,能不能加快点步伐呢?许多同志认为,这不仅应该办到,而且是可以办到的。
一位中学老校长说,文化大革命前当校长,每学期一般只到区教育局开三、五次会就可以了,开学前布置工作,期中汇报一次,期末总结学习。那时,市、区教育部门领导人经常深入学校听课,了解情况,实行面对面领导,就地解决问题。区教育局长一般只有三、四人,而且分工明确,有职有权,工作效率也就比较高。现在有的区县教育局长有八九名甚至十多名之多。领导干部多了,真正管事的人反倒少了。遇事常常要逐个向领导请示,一道道关口审批,拖拖拉拉,皮球踢来踢去,最后无人拍板。这位老校长感慨地说:“真是官多不管事呀,结果还是苦了我们。”一些领导部门这些年养成了主要以会议指导工作的习惯。加之,教育行政部门机构臃肿,区、县教育局都有十多个科室,大家都要开会,会议自然要泛滥成灾。大家都强调自己的会议重要,都要学校领导人参加,其结果,基层干部只能整天泡在会议里,他们抓教学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被剥夺了。
广大教师和学校基层干部大声疾呼:各级领导要下大决心,坚决砍掉那些与教学毫不沾边的会议,尽量减少那些事务性的会议,精简那些不必要的会议。最近有的单位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已初见成效,很值得提倡。有的区教育局已在进行机构改革,他们准备减少科室,精简工作人员,以集中精力把中学、小学、幼儿教育和校外教育等主要科室的工作抓好。他们对所属中、小学领导班子普遍进行了调整,实行党支部领导下校长分工负责制,区教育局与区委文教组决心深入实际,抓典型,搞调研,提高工作效率。有的区教育局开始注意作风的转变,精简了一些不必要的会议,同时也召开了一些必要的会议。比如,他们组织文化大革命中走上工作岗位的新干部进行业务训练,学习党的教育方针,讨论教育战线工作重点转移问题。明确校长、教导主任的职责,请老校长讲工作经验。基层干部普遍反映这样的会解决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改变作风的确很重要。但是,光靠他们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真正的“龙头”还在各级党委。记者接触到的教育战线的许多同志认为,要使中小学工作着重点真正转移过来,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是各级党委重视教育,第二是各行各业大力支援教育。现在的情况是,不少地方,党委对教育重视不够,各行各业向教育部门伸手摊派任务多,为教育服务少。区县教育局本来是专管教育的机关,可是现在简直变成了“小区委”、“小县委”。工会、共青团、妇联、治保、毕业生分配等等各项工作都要抓;甚至不得不自己搞修建队等。试想,涉及到各行各业的行政事务,衣食住行都要自己解决,教育局岂不是变成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本行业务怎么精通,教育工作还怎么前进!
许多教育工作者指出,必须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新华社记者 詹 湘 沈骊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