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发挥银行对一切经济活动的监督作用
在现代大生产中,整个社会的复杂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以货币活动形式反映出来。作为货币统筹机关的银行,应当敏锐地反映出各个经济部门的经济效益。列宁在谈到社会主义国家银行作用时曾经说,银行应该是“全国性的簿记机关,全国性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的计算机关,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骨干。”(《列宁选集》第3卷第311页)这里所说的银行骨干作用,就是要通过信贷、利息等经济手段,对一切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调节。
但是,我国银行在目前却很少起到这种作用。原因很多,根本一条是职权太小。因此,要使银行充分发挥监督和促进作用,就必须对我国现行的财政金融体制进行某些带根本性的改革,扩大银行职权,由银行统筹用于再生产的资金。按我国现行的财政金融体制,凡是用于再生产的资金,都由财政部门无偿调拨给企业,而银行只掌握企业在“定额流动资金”不足时才申请的“超定额贷款”等少量资金。企业开始基本建设,财政拨给基建费用,建成后拨给固定资产,投产时又拨给定额流动资金。这些资金一不要偿还,二不要付利息,因此,企业对这些资金的经济效果不负任何经济责任。如果企业发生亏损,国家还要通过财政拨款补贴,以维持再生产。这种无偿拨款的“分配方式”,给基本建设、企业固定资产和企业流动资金的使用带来很大盲目性。现在,我们年年喊压缩基本建设战线,可是,“胡子工程”、计划外工程越搞越多。据统计,仅四川地方基本建设投资在五百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中,工期超过五年的有百分之五十;超过十年的有百分之十七;还有百分之八的工程,工期已超过二十年。我们年年抓清仓查库,可是,盲目采购的现象却始终不能制止。据统计,四川工交企业即使按我国目前低水平的核实标准,积压物资也超过十亿元。再以商业为例,一九七八年,四川全省由于质次价高、市场滞销等积压的商品总额是十分惊人的。而另一方面,工厂却在不断生产市场不需要的产品,造成新的积压。这些,都是我国实行无偿拨款的财政金融体制所造成的痼疾。这种不受监督的吃大锅饭的财政金融体制,鼓励多花钱、乱花钱,使我们干了许多得不偿失的蠢事,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
由于财政的基本建设投资是通过年度计划进行安排,对复杂的经济活动缺乏了解,往往在经济部门造成“买棺材有钱,抓药治病无钱”的奇怪现象。四川万县罐头厂由于修建仓库所需的基建费用五十万元长期不能安排进财政计划,罐头生产出来后只有堆放在露天,每年仅此一项就损失七十万元。对以上种种情形,国家财政无法进行监督和调节,也无法考核经济效益。而机构遍布全国,有灵敏的触角,对整个经济活动了如指掌的银行,却因为职权太小,不掌握生产的资金,也就不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调节。结果,使我们在使用大量资金以后,只取得很少的经济效果,甚至根本没有效果。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
要改变目前经济战线中这种状况,必须扩大银行的职权,改变吃大锅饭的财政金融制度,才能象列宁所说的充分发挥银行“绝妙机关”的作用。我们应当考虑把现行的基本建设费用、企业固定资产等无偿拨款都改变成有偿的银行贷款;把权力统一到国家银行手中,使人民银行发挥“国家中央银行”的作用。这样做,有很多好处:第一,由于银行对企业资金账目了如指掌,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资金的经济效益,并以此来决定贷款的年限、性质和利息,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自己使用贷款的经济效果。其次,银行贷款一般说来要偿本付息,对企业有经济压力,促使企业精打细算。第三,由于企业有偿还贷款的经济责任,这就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关心市场销售情况,以加快资金周转,使有限的资金办更多的事。第四,银行统筹了各类资金以后,它的促进和监督作用也就充分显示出来,任何挪用其他专项资金的现象都能够得到比较有效的抵制和制裁。那些产品不定型、技术不过关、基建材料没有落实、产供销没有纳入计划的贷款要求,都要受到银行的拒绝。而一些生产急需资金的企业,也可随时得到贷款,扩大再生产,有利于调节市场供需关系。
在银行内部,也要建立考核制,实行单位独立核算。下级银行在突破自己掌握的贷款定额后,向上级银行追加指标时也要交付利息。这就促使银行十分注意发放贷款的经济效果,避免资金呆滞。
要使银行真正发挥好监督和促进作用,还有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即银行要有“自主权”,也就是让银行有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权力。目前,我国计划经济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银行应该从经济效果的角度,运用经济手段协助计委安排好计划平衡,搞好国家经济管理工作。对那些虽已纳入计划,但经济效果很差的项目,要允许银行运用信贷去干预。例如,四川乐山地区一个煤矿,在地质资料、设计都不完备情况下上马,先后由财政拨了六百万元的基建费用,结果只有三万吨煤的储量。象这样的厂矿,虽然是计划中的项目,但从经济效果看,是不能办的,如果今后再修建这样的企业,银行有权不给基建贷款。
狠抓银行的队伍建设,是使银行充分发挥促进和监督一切经济活动的作用的重要一环。目前,银行的机构、人员、领导力量都严重不足,这是银行职能作用大大削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情况来看,银行不仅装备了现代化的计算工具,而且工作人员在人口总数中占很高比例。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培养一支高质量的、能精通业务的银行工作人员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银行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巨大作用。
本报记者 贺晓林


第2版()
专栏:新长征中显身手

文登县绣花厂青年工人邹立友勇于创新
设计抽纱新品种 受到国际市场欢迎
据新华社济南三月二十四日电 山东省文登县绣花厂青年工人邹立友,创作设计的抽纱新品种,受到国际市场欢迎,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上级领导机关对他进行表扬和奖励。
邹立友非常热爱工艺美术工作,从小就跟着母亲和邻居学习剪纸、绘画、绣花等民间技艺。初中毕业后他分配到绣花厂工作,最近三年间他以民间绒线编结毛衣的平针、收针、放针、加针、拔针等针法为基础,创作设计出式样新颖的针织花边、缠花花边和纳特纱等新品种。仅针织花边和缠花花边两个新品种,在国际市场出售后,就与客户成交了二十八万多片,价值达五百九十多万元。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局和人民公社企业局,最近表扬了邹立友刻苦学习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2版()
专栏:

青年技术员郑鸿钰为小型电子计算机广泛使用不断探索
据新华社摄影记者徐义根报道 邮电部五一九厂新提拔的青年技术员郑鸿钰(右),在其他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编写了《NCP数字程控线切割机编制自动化语言》,成功地在JS—10A小型工业程序控制计算机上对复杂模具图型进行一次性计算编程,摆脱了繁重的人工计算,提高效率二十倍左右,为小型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作了可贵的探索。(附图片)


第2版()
专栏:新长征中显身手

她们在建设“绿色宝库”
——记金谷大队“三八”女子造林队
福建省福鼎县境内的五峰山上,一片片新造的杉、松林木,郁郁葱葱,宛如一扇扇翡翠屏风,护卫着山下的良田与村庄。人们赞美这荒山披上了绿色春装,更赞美为绿化祖国而日夜战斗在这里的十三位年轻姑娘。
一九七二年春天,金谷大队十三位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姑娘组成了一支“三八”女子造林队。
要上五峰山绿化一万多亩荒山,没有树种,没有树苗,怎么办?姑娘们说,“无种上山采,无苗地里育,天大困难也不怕!”每天拂晓,姑娘们就带上饭团、背上麻袋,翻山涉溪,采集了一袋又一袋优质树籽。利用自己采集的树籽,她们在五峰山上育下了一块块苗圃。不久,上级调拨的部分树苗也到了,她们又一鼓作气,栽下了第一片林木。
自从五峰山出现了第一块苗圃、第一片人工林后,新的问题又来了:苗得两年育成,树也长得缓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姑娘们在苗圃里,进行各种育苗对比实验,摸索出一套适宜当地的快速育苗经验,使育苗时间由两年缩短成十一个月。姑娘们还从实验中得到证明:畦种比沟种、穴种都好,生长速度比穴种快一倍以上。于是,她们除了悬崖峭壁、非用穴种不可者以外,其余林地一律改穴种为畦种。采用畦种后,幼树生长速度大大加快了。
姑娘们七年如一日,身居大山,战胜千难万险,在国家帮助下,营造了一万多亩用材林,把方圆三十多里的一百二十多座荒山全部绿化,为开发山区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新长征中显身手

新疆陈方福科研组探索棉花高产规律
创造亩产皮棉三百八十七斤的纪录
新华社乌鲁木齐电 新疆石河子地区一四八团场陈方福科研组一九七八年在一点零五亩棉花试验田上,创造了亩产皮棉三百八十七斤的高产纪录。
陈方福科研组种植的棉花试验田,地处北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前沿,土质为红粘土。去年,他们拉沙四万多斤,对土壤进行改良,选用“区单”和“农垦五号”棉种,亩保苗一万四千八百多株。经过他们精心培育,这块试验田棉花生长旺盛,棉株高达八十厘米左右,茎秆粗壮,棉叶肥厚,棉桃累累。
这个科研组开展科学试验活动,已有十多年历史。为了探索棉花高产的规律,他们学习研究了国内不少棉花高产区的先进经验和美国、日本等国家棉花生产的有关资料,并不断地总结自己科学试验的实践经验,为探索和指导棉花高产提供了依据。


第2版()
专栏:

北京知识青年初敬桐努力自学革新农机具
据新华社摄影记者陈思禹报道 一九六五年来到宁夏平吉堡农场安家落户的北京知识青年初敬桐,十多年来,自学了《材料力学》、《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和外语等多门大学课程,并应用于设计制造和革新农机具的实践中,作出了成绩。这是初敬桐(左一)和工人一起研究一项农机的革新方案。(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新的起点
本报记者 田流
去年十二月中旬,我们去参观四川省广汉县的水利工程和正在紧张施工的新牧马河渡槽工地。吉普车沿河走了五十多公里,看了好几处堤防、渡槽、提灌和机井等水利设施。工程质量很好,石头砌的堤岸,长达千米的钢筋水泥大渡槽,水泥浇注的井壁,都使我们赞美不已。正在施工的新牧马河渡槽工地,更是热气腾腾,一片繁忙景象。工地周围堆满了水泥、钢筋、砂石,人们正在紧张地浇注渡槽基础。指挥部同志告诉我们:县委要求四十五天完成这项工程,一定要在春灌前交付使用。县水利局计划提前五天完工。计划交给群众讨论后,担负这项工程的新华公社干部们在计算了实行按劳分配、定额管理,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的情况后,又把工期缩短了五天,保证三十五天完成这项总长近八十米的渡槽工程。实际施工的结果,第一个十天的任务,社员们八天就完成了。
参观回来的路上,水利局的同志给我们介绍了全县水利建设的情况:已经建设了永久性的石砌堤防八十多公里,钢筋水泥渡槽一千一百多米,水泥注壁机井三百多眼……。这些工程,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一九七○年后修的,一半以上是最近两年修的。
“你问为什么这两年进度这么快?”水利局的同志说,“就是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的水泥厂啊!”
他同我们谈起早些年广汉县因为没有水泥,同洪水灾害作斗争的艰难历史来。
广汉是个小县,东西、南北都只有二十多公里长。别看面积不大,河流却很多,纵横交错的小河、支流不算,贯穿全县的大河就有九条之多,流长达二百多公里。因为全县在大山脚下,西高东低,水流很急。每到夏天大雨季节,常常洪水成灾。一九六四年一场大水,就使三万多亩庄稼颗粒没收。防水治水历来就是广汉县农业能不能增产保收的大问题。解放后,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治河防洪斗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每年冬天,全县劳力差不多都要上河修堤。少时,一冬要用一百多万个工,多时要用二百多万个工。那时候,因为没有水泥,不能作永久性的工程,虽然年年修,还是年年垮。修了十几年,到一九六九年,全县的粮食产量,还是停留在一九五六年高级社的水平。水小年份,产量多少比一九五六年高一点;水大年份,就又跌到一九五六年水平以下。面对这种情况,谈起这个问题,人们就着急,就发愁,无可奈何地摇头叹气。当时,县委算过一笔账,如果把前些年修了垮、垮了修,白白花掉了的人工、物资折合成一元一张的人民币,能把九条大河的两岸贴满。正在这时候,北方农业会议精神传到了广汉县。在会议精神启发下,县委总结了多年来治河治水的经验,认识到就农业抓农业不行,还得围绕农业办工业,办起工业促农业,于是办起了水泥厂。
“有了水泥厂,情况就大不同了。”水利局的同志爽朗地笑着说,“随着水泥工业的发展,我们的治河工程进展得越来越快了。我建议你去看看我们的水泥厂。”
水泥厂我在头一天参观过了。
那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厂子,有一定水平,很有点看头。从原料粉碎,到上料入炉,到成品出窑,生产过程基本上是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的。看着那高大的回旋窑,谁能想到这个年产四万吨水泥的工厂,是由一个捣米的石碓窝、两节废油桶和一个手拉风箱变成的呢!看着那些悠然自得不慌不忙按着电钮、看着仪表的人们,谁能想到他们就是当年烧土窑造瓦盆、饭碗的土陶工人呢!
那是八年前的事了。广汉县委决定要办一个自己的水泥厂。没有自己的水泥厂,光靠国家拨给的几十吨水泥,河治不住;洪水管不住,农业就别想上去——这是县委当时的共同认识。但是,办水泥厂谈何容易,没钱,没技术,没法弄到必要的设备,怎么办呢?李厂长——当时这个烧瓦盆的土陶工人,现在的水泥厂厂长“自不量力”,情愿担当这个任务。他同其余八个土陶工人一起,找来了一个捣米的石碓窝当球磨机,两节汽油桶当锅炉,一个作饭用的手拉鸡毛风箱——这就是鼓风机了。然后,他们从河滩里拣来了一堆石灰石,放在石碓窝里,捣啊捣啊,捣碎了倒入汽油桶,烧、烧、烧,最后用筛面罗筛了又筛,弄出了些石面面,拿到工厂请人家一化验,说是“还不到二百号,不合格”。几个土陶工人又气又急又心慌,一再问人家是不是水泥,“是水泥就有希望,不合格可以提高嘛!”直到人家捏着鼻子说“是水泥”,他们才又回到“工厂”里来,又捣,又烧,又筛,最后毕竟造出了一包“四百号”的水泥。水泥是造出来了,要大批量生产,总得有起码的物质条件呀!没资金,只凭一个捣米的石碓窝能办起水泥厂?憋的老李打转转。正在作难的时候,一些公社的干部找老李来了,问他水泥造出来了没有,并且要求造出水泥后一定要先给他们,表示先给定金也可以。这一下启发了老李:先收定金,把厂办起来,用水泥还账,不是个办法么?于是,他从这个公社跑到那个公社,从这个生产队跑到那个生产队,到处向人家说:要水泥,先给些定金,水泥生产出来先给你们。就这样,他得到了起码的资金,买了些必不可少的设备,建厂、生产,生产、建厂,一九七○年生产了四千吨水泥。
现在,这个捣米石碓窝起家的水泥厂,不仅年产四万吨水泥,而且还清了全部的贷款、借款,有二十二万元盈利了。几年来,它直接支援了农业生产,对全县的工业发展,也作出巨大贡献,成了全县的先进生产单位。我深深被这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兢兢业业、自力更生、因陋就简、从土到洋的革命精神所感动,更可贵的是它开辟了地方工业、社队工业发展的前进道路。
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水泥厂的经验日益被广汉县广大干部和群众认识了。继水泥厂之后,县里相继办起了农机修配厂、炼铁厂、农产品加工厂。这些小型工厂的建成投产,对发展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不仅县里的领导干部进一步认识了发展地方工业的重要性,广大社队干部和群众也尝到了工业支援农业的甜头,纷纷要求办这样那样的工业。县委根据大家的意见,提出了“农业出题目,工业作文章,各行各业齐回答”的号召。这个号召立时得到全县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一时间,一个办什么工业的群众性的大讨论就在全县展开了,大多数干部群众主张要办一个自己的化肥厂。
“好嘛,咱就办一个化肥厂。”一九七二年县委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一九七二年办化肥厂,比一九七○年办水泥厂条件好多了。水泥厂和后来相继办起的那几个小型工厂,几年来不仅用自己的产品支援了农业,还积累了一些资金。可是,要办个年产三千吨的化肥厂起码得二三百万元,县里怎么拿得出呢?
“既然一个石碓窝、两节破油桶能办起水泥厂,现在条件好了,反而办不起个化肥厂?再难也要干。”广大干部在讨论能不能办这个化肥厂的时候都这么说。资金呢?把上级早就批准兴建的县级机关办公大楼和百货公司大楼推迟几年再建,把这些钱先拿来搞化肥厂,再把各个工厂企业交给县里的利润积累拿出来,把市场管理委员会十几年来从“鸡毛蒜皮”中一分一厘积累起来的五万元钱拿出来;为省钱,凡是本县小工厂千方百计能造的部件零件,就组织大协作自己造;还是为省钱,机关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学生利用假日,自带工具义务劳动。一句话,凡是能动员的财力、物力、人力,都动员起来了。就这样,不到一年时间,三千吨的化肥厂终于建成投产了。
全厂职工——这些在建厂中的积极分子,从投产那天起,就十分注意继承建厂中那股革命精神,处处克勤克俭,精打细算,千方百计讲求经济效果,人人努力劳动,搞技术革新,投产第一年——一九七三年,就使这个只有三千吨设备能力的厂子,生产了四千多吨化肥。那时候,能作到这一点可不容易呀!特别是批林批孔开始后,什么“儒家生产法家造反”呀,“唯生产力论”呀,“管、卡、压”呀……帽子一大罗,棍子一大捆,没头没脑地乱扣乱打,甚至有人把大字报贴到工厂大门上。可是,这些职工们不怕鬼,不信邪,硬是给顶住了。他们说:“我们多生产些化肥支援农业没有罪!”他们不理那一套,继续走自己的路,终于使自己的厂在五年之内,一厂变成五厂。一九七八年生产了一万五千吨化肥,原料消耗比建厂初期降低了三分之一,每吨合成氨由一九七三年消耗天然气一千五百五十八立米,降为一千零六十四立米;成本由每吨二百九十九元降到二百元。从一九七七年起,向生产队提供的化肥,每吨降价三十元,氨水降价二分之一。只这两项,社员就得益三百多万元。就因为这些缘故,省里评选它为大庆式企业,化学工业部发给它奖旗,说它“经营管理见成效,高产低耗积累多”。五年之间,这个厂收回了全部投资,还清了全部贷款,还依靠自己内部积累,用滚雪球的办法,把一个年产三千吨的小厂,经过技术改造,变成一个设备比较先进、年产一万五千吨的化肥厂了。
广汉的经验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方向对头,措施得当,没有办不好的。“围绕农业办工业”、“农业出题目,工业作文章”、“自力更生,因陋就简”、“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只几年工夫,就把个只靠土里刨食吃的广汉县,变成了个农业、工业综合发展的先进县了。粉碎“四人帮”后第一年——一九七七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其中社队企业增长百分之九十。一九七八年,又比一九七七年增长百分之五十。有了工业的日益有力的支援,农业也迅速上来了。一九七七年一举结束了二十年徘徊不前的老局面,突破了高级社就达到过的四亿大关,一九七八年又突破了五亿大关。
离开广汉前一天,我向县委第一书记老常告别时,他告诉我,一九七八年全县工业纯利润可达三百六十万元。他笑着说:“有了这三百六十万元,我们又可以办几个该办的工厂了。”我祝贺他两年来的巨大成就,他谦虚地说:“还刚刚开始,谈不上成就。”
“从建水泥厂就开始了嘛,怎么——”老常不等我说完就解释说:
“那是被逼出来的。现在,办工业不光为解决农业上的困难,而是为整个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要说起点,这才是真正的起点,新的起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