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怎样把电影搞上去?问题讨论

重视电影编剧和编辑队伍的培养
胡 苏
要把电影尽快地搞上去,关键问题是要有大批好的电影剧本。因此,对电影编剧、编辑队伍的培养和提高工作,是一项带根本性的措施。
在电影制片厂内,过去对编剧较为忽视,对编辑更是使用多、培养少。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制片厂,也存在于制片厂的上级(电影局、文化部)。而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出不来好的电影剧本,造成当前“剧本荒”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现在必须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现象。我记得,解放后有一个时期
(一九五○年至一九五六年春),文化部、电影局对这项工作是重视的,曾在京、沪两地分别办过电影剧本创作所,但自从“创作所”撤销后,这件事就不被重视了。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的摧残下,整个电影战线遭受了严重灾害,编剧队伍就更是遭到严重破坏。开办“创作所”期间,京、沪两地的两个“创作所”曾有专业电影编剧四、五十人。现在全国共有多少编剧呢?我没有全面统计数字,暂按每厂六名编剧估计,全国七个厂总共也不过四十余人。人数没有增加,实际上也许减少了,而且有经验的老编剧更是大为减少。仅以长影为例,一九五八年前后共有六名专业编剧,大都是从北京电影创作所分配来的,其中有些是较有电影文学创作经验的,现在这些老编剧均已先后调任了别的工作;目前厂内专业编剧共有七名,虽然其中也有经验较多的成员,但新生力量并未有足够的增添。这种情况不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如果各兄弟厂也有类似情况,这就是值得文化部、电影局予以足够重视的严重问题了。
鉴于近三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我认为在编剧队伍建设上,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重视专业电影编剧,又要重视业余电影剧本作者。电影文学剧本的稿源,既要向专业电影编剧组稿,也要向社会专业作家和业余作者组稿,重点应放在专业电影编剧队伍上。
电影文学剧本是一种有其自己特点的文学样式。我们有一支专门从事这一独特文学样式的电影剧作家队伍,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与创作实践的积累,他们写出的作品,一般地说是比较成熟的,在思想性、艺术性和电影化水平等方面也比较高。充分发挥这一支队伍的作用,并且不断把它发展壮大起来,这是保证电影大干快上、优质高产的基础力量。
非电影专业的作家和业余作者,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队伍。许多好的电影文学剧本是他们创作出来的。我们要重视他们的潜力,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举办讲习班等),经常培养各方面的业余作者。要有选择地把这些作者吸收到电影编剧队伍中来。这对于电影生产的越来越大的发展,是一个有效的保证。
怎样壮大编剧队伍?我的想法是:第一,各制片厂扩大自己的专业编剧队伍,人数按各厂情况而定。以长影为例,至少要有二十人的编制名额。人员来源除现有者外,从本厂老编辑中个别抽调,在组稿对象中物色,以及从其他方面调入。第二,建议电影局尽快建立电影创作所这类创作单位,人员来源可从电影学院“编剧班”中择优吸收,个别的从各制片厂抽调,可收老、中、青互助之效。第三,从非电影专业作家和业余作者中,选择双方(作者和厂方)两愿者建立长期供稿关系。
编剧和导演的合作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认为必须造成两者结合的条件,才有利于搞好电影的生产。从采用第一个剧本开始,逐渐地形成编剧与导演的长期结合关系。这种结合,主要地可以由编导双方自然形成,必要时也可以由领导上促成。它不是死板固定,双方合得来可以长期结合,合不来可以各自另找结合对象。经过提倡,逐渐地自然地形成的这种编导之间长期结合的关系,有如下好处:一、由于出自双方自愿,在创作上能互相尊重,便于互相取长补短,易于解决有时难以避免的编导之间的矛盾;二、经过几部影片的合作,互相熟悉艺术风格、创作特点等等,能逐渐共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三、每个导演如能大致上与三个编剧有长期结合关系(必要时也可采用非结合者的剧本),那么对于电影的连续生产,就有了保证;四、由于与导演有长期结合关系,编剧、特别是非电影专业的编剧就易于更具体地熟悉电影表现形式,剧本易于成熟采用,可以打消多年来一些作家“怕触电”的顾虑,更多地团结、吸引作家们从事电影剧作。
办电影事业,不能没有编辑部门。应该说电影剧本的编辑工作,长期以来未被重视,近年来,有时还听到对他们有所责难。这种现象也不利于把电影搞上去。编辑人员在工作中有缺点错误,应该接受批评;但是由于对某一不合格的剧本作了实事求是的评论或退稿,以致遭到责难,那是不公平的。应该说,各厂编辑部门对于故事片剧本的保证供应是有成绩的。以长影为例,一九七八和一九七九两年,已完成、已投产和决定投产的故事片共二十二部,其中有十五部剧本是经编辑组稿和扶植的,占两年故事片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九。电影要大干快上、优质高产,应当加强对电影编辑工作和编辑队伍的领导。要加强思想教育,明确任务,积极培养,大胆放手使用。
此外,我建议建立编辑职称。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定“助理编辑”、“编辑”和“高级编辑”、“常务编辑”等若干级。电影编辑工作是一门不可缺少的专业,编辑应是电影业务干部。应鼓励适合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已有较多经验的老编辑,长期致力于这一工作,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业务专长。为此,需要分别职称,分别不同待遇。不能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贡献大小一个样。对于一些已担任一、二十年甚至二十余年编辑工作的老编辑,除了因为需要与可能调任编剧者外,凡在编辑业务上确有经验和贡献的,应有区别于一般编辑的职称。
根据多年来的实际情况,除了专业电影编剧和某些专业作家的电影文学剧本,一般都能由作者自己完成外,不少缺乏电影创作经验的作者和工农兵业余作者,经常需要编辑给予各种不同程度的帮助,有的甚至要编辑花大力气辅导甚至改写。为此,建议在文学剧本的工作上,凡是编辑在帮助、辅导作者时花了大的力气,终于使一个基础较差的剧本成为质量较好的剧本,可以按其贡献程度、剧本质量,在影片上加署:“责任编辑”名称,并给以适当报酬;对于贡献特多,剧本特优者,加署“文学顾问”的名称。这是鼓励提高剧本质量的一种措施。
我很赞成《人民日报》发起“怎样把电影搞上去”的讨论。我们电影事业落后于革命形势、落后于群众需要的局面,应该尽快结束。亟需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地把电影搞上去。以上建议,只是个人的一些想法,供讨论斟酌。


第3版()
专栏:

电影要民族化
陈同艺 谭宝全
世界上有些国家的电影事业比我国发达,电影艺术方面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林彪、“四人帮”拒绝借鉴,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要拨乱反正,就要认真学习外国的经验。但是,电影是属于精神产品,它有一个民族化的问题。盲目照搬照抄,是不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的。近年来的国产惊险故事影片,有一种照搬外国影片中拉战和格斗场面的倾向,有的故弄玄虚,人为制造紧张情节,尽管还配上电子音乐,观众反映还是不如看老的国产惊险影片《羊城暗哨》、《英雄虎胆》等使人满意。其实,我国的惊险故事影片,以斗智为主,重视刻画人物,表现人民群众的作用,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吸取外国影片的节奏紧张、悬念较强的优点,不是更好吗?再如故事影片突破了写爱情的禁区,固然可喜。然而,如果照外国方式,非有拥抱的镜头不可,演员表演生硬别扭,观众看了不舒服,恐怕也不是十分可取的。其实,以前摄制的国产影片中,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早春二月》、《阿诗玛》、《刘三姐》等,也有谈情说爱的内容,都是以切合我国各民族特点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青年男女之间的丰富的爱情生活,看来真实、自然、可信。
谈到学习外国,想到一个寓言故事:战国时期,燕国有位少年来到赵国首都邯郸,看到赵国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学起来,亦步亦趋,全力模仿,结果非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只得狼狈地爬了回去。这个“邯郸学步”的寓言,说来荒唐可笑,却是令人深思,值得警惕。
有人认为外国电影艺术水平高,我国电影艺术受到林彪、“四人帮”“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破坏,艺术水平每况愈下,积重难返,必须从零开始。说穿了,这同样是林彪、“四人帮”宣扬的文艺“空白论”流毒的影响。如果真的白手起家,从头学起,必将事倍功半。事实上,艺术水平虽有高低之分,但也有个欣赏习惯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就我国八亿人口来看,好的国产影片远比外国影片拥有更多观众,受到更大欢迎。据上海电影发行放映部门反映,在上海这样一个文化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里,国产戏曲片《红楼梦》的上座人次,远远超过了一些轰动一时的外国影片,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追捕》、《巴黎圣母院》等等。
何况,建国三十年以来,我国电影艺术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当然,这种艺术风格也不是从天上凭空掉下来,而是有我们自己传统的。三十年代前后,我国摄制的《桃李劫》、《迷途的羔羊》、《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直到解放前夕摄制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等进步影片,都已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平。特别是建国十七年中,我国电影事业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我国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发展和提高了电影民族化的风格、样式、特点。不少影片不仅在国内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如反映我国人民一百多年前反帝斗争的《林则徐》;根据“五四”以来的文学名著改编的《祝福》;描写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成长的《聂耳》、《青春之歌》;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员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家庭》;表现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采斗争生活的《边塞烽火》、《五朵金花》;歌颂我国人民公而忘私的社会主义品德的喜剧片《今天我休息》;展现我国运动员在新旧社会不同遭遇的《女兰五号》等,这些影片曾参加过国际电影节,并分别获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五朵金花》、《边塞烽火》两部影片,当时在国庆十周年献礼片中,在国内并不是名列前茅,可是一到国际上去参加竞赛时,却都获得了奖章和高度赞扬。这些影片之所以达到如此成就,是因为在艺术水平上具有我国民族化的风格。那就是鲜明的人物形象,健康的思想内容,浓郁的生活气息,奔放而细腻的、有头有尾的艺术特色。因此,我们认为,在考虑我国电影如何上去时,我们切不可数典忘祖,妄自菲薄。
如何学习外国电影艺术的长处,应该如周恩来同志生前所要求的,首先要使我们的文艺作品达到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要求,同时,要做到“洋为中用”,以我为主。我们相信在自己民族化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再接再厉,是一定会取得显著成效的。我们可以看到,今后必将会有更多具有我国独特民族风格的好影片问世,满足国内外人民的需要,为祖国争取更大荣誉。


第3版()
专栏:

关心电影导演 提高艺术技巧
韩尚义
春节期间,上海电视台举办了一个“电影猜谜音乐会”,其中有猜电影导演的,有猜电影演员的,可是猜中导演的人很少,猜中演员的很多。这是因为演员是直接在银幕上表现的,导演是间接在幕后指挥的,同时观众关心人物的命运(演员)多,关心导演如何拍摄少。除以上两点外,也说明我国影片的艺术性差,技巧低,缺少享有盛誉的名导演,所以只听得观众说去看某某演员主演的某片,很少听观众说去看某某导演所导演的某片。演员演技好,应该成为明星,应该博得广大观众的热爱和赞扬。可是拍摄一部片子,导演是很辛苦的,他负责全片的艺术质量,影片的成败,与导演有很大关系。所以,导演的成就,也应该得到观众的传诵和鼓掌。这里真要感谢上海电视台在春节的节目中宣传了一下电影导演。
当前,人们在广泛议论“电影为什么上不去”和“怎样把电影搞上去”的问题,这中间有领导发扬民主精神不够和剧本创作等问题,但我认为有关领导对电影导演关心不够和导演本身的学习钻研不够,艺术技巧差也是电影上不去的一个方面。
在“四害”横行、极左思潮干扰的那些年月,不但生产停滞不前,即使生产出来寥寥可数的几部片子,也多是缺乏艺术性,看电影就象是听政治报告。一谈艺术技巧,就被说成是“业务挂帅”,弄得电影导演个个“谈艺色变”。那句“不求艺术上有功,但求政治上无过”的话,听了不是一年二年,而是十年二十年了,思想束缚到如此程度,搞电影创作必然是僵化的。拍戏仅仅为了完成“任务”,那当然会出现千篇一律的内容和形式雷同的影片。观众是不要看没有艺术性和艺术性差的影片的,尽管剧本的主题多么正确,思想性多么强,如果艺术性很差,观众也会敬而远之的。
当然,剧本是影片的关键所在。但也有好剧本被拍糟了的,也有一般水平的本子,而被高明的导演拍好了的,这中间主要看导演有没有好的艺术构思。一个导演发现了他喜爱的本子,从文学剧本中引发出自己有关的生活积累和知识财富,进行多方探索,日夜酝酿孕育,力图创作出新的形象化的感人语言,这就是成功的导演构思。它象一朵鲜花一样,“什么地方有了它,什么地方就芬芳”(郑君里语)。可是花不是一下子开出来的,日日夜夜的阳光雨露,园丁的剪枝施肥、辛勤栽培,从含苞到吐蕊,要经历一段辛苦。而我们的电影导演,特别是青年导演,他们既轮不到拍片,又没有安排学习,每日里消极坐等,哪有平时不磨刀,上阵能杀敌的呢?我认为应该加强给青年导演以实践,加强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安排。暂时没有任务的,就上专业读书班、进修班、研究班学习,到资料馆去看优秀的中外影片,攻读有关专业的书籍。我听说有的青年导演连关于世界电影发展史的书也没有读过,更谈不上对电影的摄影、美术、音乐等专门知识的研究。这样的导演分出来的镜头本,怎么会生动,怎么能符合电影艺术的特性要求,怎么会有新的动人的构思呢?回想那被林彪、“四人帮”一伙污蔑为“黑线专政”的十七年中,有关领导还主办了不少电影编剧班、剧本改编班、导演训练班以及电影美工进修班等,许多人都同声说“很好,有收获”!那么就继续办起来嘛!为了“电影观众多,影响大,要下大力量,多出好的影片”,花这点力气看来很有必要。
领导要关心导演,同时导演也要注意调动演、摄、美、录、作曲、化装等各部门的创作积极性,要集思广益地吸取各方面的意见,这样才会有写好分镜头本和拍好影片的坚实基础。为此,并鉴于以往的经验教训,提“导演中心”制不如“导演集中”制好,这样会更有利于团结全体摄制人员同心同德,发愤图强,共同创作影坛上群星灿烂的年代!


第3版()
专栏:观众建议

观众建议
“怎样把电影搞上去”的讨论开展以来,我们陆续收到许多来稿和来信。其中有的来信,向电影部门提出许多建议。这里选登几篇,供参考。 ——编者
多拍摄些风景名胜影片
最近,我们看了《人民日报》关于电影要搞上去的讨论文章后,对电影工作有些想法。
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也和各行各业一样正在振兴。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些较好的影片,加上解放了一大批过去被林彪、“四人帮”禁映的人民大众喜爱的影片,丰富了群众的电影文化生活。但是,我们觉得现在新拍摄的电影题材还不够广泛,特别是反映风景名胜的大型影片似乎没有一部。我们建议多拍些名胜古迹、风景园林的好影片。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文明古国,有丰富灿烂的文物古迹,有星罗棋布、驰名中外的风景区。如桂林的奇山秀水,艳丽的西湖,独具一格的黄山瀑布,雄伟的万里长城,反映了我国卓越的民族建筑艺术的故宫、颐和园等等。把这些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用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艺术编排,编成故事或者导游纪实,拍成影片,一定会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喜爱。
拍这种影片,好处很多:一是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二是解决人们因工作和地理原因而不能亲临其境去游览的问题;三是激励人们去了解祖国的历史,热爱美丽的祖国;四是对旅游事业也有好处。
解放军某部
李新科 刘征义
纪志强 曹树荣
把一些好相声拍成电影
相声是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相声演员的语言技巧和表情动作有机的结合,使得观众捧腹哈哈大笑。笑声中有对敌人丑恶嘴脸的无比憎恨;有对同志缺点错误的温和批评和善意讽刺。但在林彪、“四人帮”一伙的淫威下,十余年来很少听到相声,更没有“笑声”。今天,粉碎了“四人帮”,砸烂了“文字狱”,相声之花在文艺的百花园里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每当工余、假日打开收音机收听相声节目,收音机内外笑声连成一片。有时过后想来还令人开怀大笑。
相声,据我理解,顾名思义,“相”就是表情动作,“声”就是语言,二者缺一不成其为相声。全国大部分的人民群众却只能听“声”而看不到“相”,不免使人感到美中不足。由于看不到“相”,有时只能茫然地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笑声,不知所以然。闲谈中,许多同志深有同感。为此,我建议有关部门把好的和比较好的相声拍成电影。比如:把两、三个相声拍成短片作为正片放映前的加映;或者将几个相声拍成相声专辑放映;还可以在一些艺术片中适当穿插几个相声节目。总之想办法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既能听“声”,又能看“相”,使相声艺术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想人民群众一定会拍手欢迎这样做,一定会在笑声中吸取积极的力量。
请有关部门研究一下,不妨试试。
江苏邳县供电局
薛忠臣
内容和形式都要多样化
提几点建议,供内行和专家们参考。
一、百花齐放。搞电影不要一味追求“突出政治”,动辄描写“伟大运动”、“激烈斗争”。因为这些年来,中国的老百姓给这种种“运动”和“斗争”搞得晕头转向,疲乏不堪。我们要多写丰富多彩的生活,人们熟悉的工作、学习、劳动、爱情、快乐、苦恼、矛盾等,都要努力运用电影这一形式把它表现出来,美的要歌颂,丑的要批判。社会现实中的官僚作风、买卖婚姻,偷拿拐骗等丑的东西,也应该利用电影这个武器来揭露、讽刺、批判。应该有喜剧片和悲剧片,不要全是正剧片。内容和形式都应该多样化。
二、推陈出新。多搞一些适应四个现代化的电影,比如科学幻想故事,学科学、长知识的科学普及片、教学片等。
三、古为今用。我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等。我认为可把这些故事改编成“章节电影”,意思是,根据小说的内容,编出它三、四集影片(或更多集),使人看了上集想着下集、看了三集想着四集。再把许多优秀的神话、童话、民间故事也拍成电影,这样,不仅能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能为国家增加收入,如此正当的“赚钱”之路,应理直气壮地去走。
四、洋为中用。多吸取外国电影的长处,借鉴其艺术上的优点。
解放军某部
许森林


返回顶部